“小桥流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08
颗粒名称: “小桥流水”
分类号: I266.1
页数: 2
页码: 33-34
摘要: 《小桥流水》是余孟月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余孟月童年时在宁波读书时的足迹,以及他们一家人去上林湖上坟的经历。都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余孟月

内容

每每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清新纯朴的意境,那种幽静闲适的温暖,让人心驰神往。学生时代去宁波去读书,同学听说我是桥头人,给了我一个雅号“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桥头有山有水,桥头又称小桥,这个雅号很贴切,也很有味道。我知道,那里有我记忆深处不能再追回的记忆。也许因为此,更让我对它迷恋。是先人有先见之明么,竟能穿越时空描述我们“小桥流水”的意境,牵动我儿时的回忆。
  桥头的上林湖青山环抱,确实是一个好地方。每到春季来临,那苍茫的群山是最先感受春意的,那里又寄托着世人的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这一天,也是上林湖人流最多的一天。很小的时候,每到了清明时节,要是能遇上不下雨的天,爸爸就带着我们姐妹俩去上林湖上坟。于是,那儿就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足迹。
  我们的目的地在上林湖里面的上滩头,需要渡船。为了能到那儿,颇费周折。
  爸爸用老坦克式的24寸大自行车,前面的横档上侧坐着我,后座上就趴着长我两岁的姐姐。姐姐手里拎着个袋子,装着祭坟的糕点和火烛。她后座又伸出一把铁铲,那是修坟用的。在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一路小震,两边时而是一望无边的庄稼地,时而又拐入了小村落,和很多陌生的同路人并行。等我前边坐得脚无知觉了,便到了上林湖的大坝前,一脚踩在地上,千枚万枚针儿便直向脚底心刺来。爸爸想办法把自行车放在草堆里,在上面盖上些草,就不易被发现了。我和姐姐怀着稚气的兴奋,气喘吁吁登上的大坝,还没看够风景,就又由爸爸带着下了石堤,排队挤上了船。这天能上船,就很不容易了,有时人太多,动作又不够利索,挤不上船就得空等几趟。船开了,有人吆喝着买票每人五元钱!平日里来这渡船,一元都不用,可到了这一天,价硬是给提了上去,愿者上船。爸爸掏出十五块钱,一阵肉痛,说着:“明年你们姐妹来一个,可以省下五元。”当然,第二年,还是照例让我们姐妹同行。
  在船上找到座位的机会很少,于是两姐妹索性跟爸爸交待一声,站到船头看激起的浪花,运气不错的时候还能遇上几只野鸭。看着大坝渐渐远离,远离,最终消失在茫茫水面。又看着上滩头的岸不断清晰,不断靠近。到岸上了,便一脚踏上了古老的上林湖的内脏——上滩头。
  爸爸说,那是一个村子,有一学校就在路边上经过。为了跟上爸爸的步伐,我们就急匆匆地有点泥泞的山路上。丰水时期,路边的湖水涨得高,只有遇上旱水期,浅滩就底朝天了,只有规模不大的水坑里有蝌蚪,有时它索性就成了供人绕的近道。接着就到了爸爸说的“学校”。可它只有两间低矮的屋,都不记得木头还是泥的了。这怎么做学校?爸爸说,这里的老师能干得很,同一个教室里坐着不同年龄的孩子,这老师在一节课内得想办法给他们上不同的课。哦,我还没上学,似懂非懂。爸爸又说:我们那里的读书条件比这里好多了,你们以后得好好读书。我又点点头。我和姐姐蹦蹦跳跳窜到爸爸跟前去了,在路边的斜坡上,偶尔还会有几株山花让我们采,还有半人高的茶叶树被修得整齐。不久,低矮的木屋多了,又穿过一片庄稼,然后就听到传得很远的哗哗声是那个大溪坑。
  渐渐地近了,近了,我们飞奔到大溪坑里,冲泻而下的水流拍打着岩石,似乎我们幼小的身躯都会被巨大的冲击声给淹没了。泉水干净极了,在水流不那么急的地方,还会有鱼儿游来。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到水中的搭石上,怎么舍得放过它呢?就是洗洗手再洗洗脸也好,要么就用手掌兜一口水喝。你看,爸爸就过来了,他肯定会催上几句:快点上山,晚了可赶不上船了。哦,这一行,必须赶在午饭前到达滩上等船,否则就只能到下午三点才有机船出湖了。在爸爸的催促声中,我们又上了岸。可水声并没有减少,你看,不远处又是一条大的溪流,潺潺的流水不那么急了,当地的村妇正洗着衣服。我们就伴着这缓缓的溪水,踏上石板小桥,看流水映出了蓝天,映出了青山,听流水带着她们的笑声流向远方……
  来到了山脚下,我们就要沿着似有似无的山路向上攀登。一不留神打滑,随便抓一根一枝,就有惊无险了。可这一惊一乍之间,不禁让人热血沸腾。爸爸总会走在我们面前,可我们到了目的地,绝不肯行完礼就下来了。姐姐和我都是爱花之人,恨不得能把满山的映山红给采了回去。趁爸爸的部分程序还没完,我们就快速爬上了山顶,因为那儿才是花的天下。你看,她采了一大捧,我也抱着一大束急匆匆地赶到坟前,爸爸早已烧完纸钱鸣好单响炮仗,等着我们了。可这么多花拿下来,终归不方便。于是,我们又利索地挑了挑,把开得盛的插在坟前,也表表心意,花苞的就带下去。
  回去的路也许少了期待,记忆已经很模糊,只记得那几天,花就成家中最美丽的装饰……
  多少年以后,清明节我们依然上山。水泥路已铺到了那里,就连那个大溪坑,也被这新筑的路占得只剩小半。那儿有了直达的公交车,我们也可以自己开着车子直接到山脚下。于是,我们永远也无法重温那旧路的点点滴滴。上到山顶,我们选着还是花苞的映山红采,也有暇去顾及这喧嚣远离的山林,“阵阵风儿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
  哦,即使那小桥流水依旧,儿时也不再。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孟月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