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有陌生人走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01
颗粒名称: 窗外,有陌生人走过
分类号: I266.1
页数: 3
页码: 7-9
摘要: 《窗外,有陌生人走过》是张巧慧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桥头镇的窗户,窗户是桥头镇在古往今来的潮流中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的载体。石窗和砖窗一般是在外墙,能耐风雨,有朴素的直条式的,也有精致的如意、万年青等图案。而木窗一般躲避在檐下房间里,镂刻得较为精细,透露出闺房主人的情趣和温柔的心思。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张巧慧

内容

我无法说清何以如此爱窗,总觉得窗是对远方的憧憬,对自由的渴望,是划破空气划破暗夜和心灵的一声喊。走入桥头镇的巷陌,我首先记住的便是那些窗。那天是跟随《慈溪日报》和市作协的一些朋友去的,一行人边走边看边聊,观看了桥头镇著名古建筑通天楼和秋雨故居等。
  通天楼位于小桥头村,前厅后堂,四明二廊,九十九间走马楼,据说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在很远的地方,我便看见了那扇石窗,用整块石板雕刻而成,中间是两个相连的精致的铜钱图案,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厚望。抚摸着粗糙的石的质地,我想象着当年那个石匠一锤一锤的汗水,为了一缕风,一道光,一份遐想,以长长的时光和沉沉的胳膊酸疼去一点点一点点凿通一堵墙的阻挡和封闭,那劳累和欢喜是多么令人动容。迟疑间,窗后走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某一刻,我们四目相对,都有一霎那的愕然。是我先向他问好,我一个陌生人在窗外张望,惊扰了老人家。老人很和蔼,于是聊起有关窗的话题。然而,对于这里的石窗,他也说不出究竟来,他说他是从上林湖那边迁过来的,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十年,但是这些窗比他更老。
  通天楼里的窗很杂,有陈旧的石窗、砖窗、木窗,也有新式的铝合金窗、防盗窗,就像是一个地方百味陈杂的缩影,又是桥头镇在古往今来的潮流中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的载体。石窗和砖窗一般是在外墙,能耐风雨,有朴素的直条式的,也有精致的如意、万年青等图案。而木窗一般躲避在檐下房间里,镂刻得较为精细,透露出闺房主人的情趣和温柔的心思。有一堵墙上,居然并排镶嵌着一扇砖窗和一扇石窗,就像两只不同时代的眼睛神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窗上糊着一层纸,雨夜时分,伴着淅淅沥沥的滴水声,窗里会透出几许灯光的温暖;有的房子关着门,可窗开着,看进去是一个土制的灶间,窗格子上挂着一个木蒸架,粘着几粒米饭,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有的窗棂间隔宽,邻居家烤了红薯或者煎带鱼缺根葱可以从窗格子里递进递出;有的窗前摆着一盆仙人掌或者窗上贴着倒立的“福”字……
  这些窗自然都比不上余秋雨故居的窗那么考究。虽然在余秋雨的祖母一代已经衰落,但其毕竟祖上是有贵族背景的大家庭,因此老屋的窗也是很耐看的。由于我留意路上的窗,我们几个被落在后面。当我来到秋雨老屋堂前的时候,抬头正好看到楼上的两扇窗户打开,很舒缓地从中缝朝外推开,似乎还伴随着一种古老又悦耳的“吱呀”声,随后看到了著名诗人俞强老师。同行的朋友马上招呼俞老师不要动,留影纪念。我在一瞬间有一丝恍惚,不同的姓氏,不同的经历,但是对文化同样的热爱和执著,曾经和将来会有多少文化人打开这扇窗,让无数不同和相同在这一方小小的窗口重叠?
  扶着木楼梯上去,在一盏黄晕的白炽灯的引领下,我也走到了那扇窗前。窗有三道,最外边是花窗,镂刻着朴素又美丽的图案,朝外打开,便是一个宽阔的天地,曾经可以看到远方的山和田野,这扇窗是装饰窗,寄托着一个家庭对于美的外在形式的追求;中间一道是玻璃窗,沿着窗棂的凹槽从两边往中间推,关上时挡风挡雨,隔声却又透光,这是窗的实用价值与人生态度的融合,推拢玻璃窗,既与世相隔,又与世相连,窗里窗外仿佛是一只手的掌心与掌背相对却难以分割;最里面是板窗,用整块木板做成,往里打开,关拢时必须两扇窗轻轻阖在一起,同时朝中间推进去,然后才能相亲相爱地完全合拢。于是,世界隔开了,风雨属于窗外,温暖属于屋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家的安稳和温馨便渐渐膨胀,奔波一天的身心便渐渐地放松了。
  如果把房子比作一个人,那么窗户无疑就是眼睛,主人用眼睛看世界,而外面的世界也透过窗户看主人。这样的窗在当地不多,那是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但必定也不是唯一的。它是同一个文化层次的人在财力允许下,把美的外在和实用相结合的一个契合点,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如果说这是属于当时的一部分人的,那么在板窗上用毛笔写的那几个字,则是属于秋雨个人的。我的指尖轻轻触摸那几个字“保重身体/余秋雨”,在他书房的窗上还画有五个五角星,谷柜上则写着“好好学习”。半个世纪的岁月模糊了墨迹,却没有模糊一种情愫。我漫漫漶漶地想起余先生在《寄语故乡》一文中说:“故乡对文化的尊重,年轻的老师对教学的虔诚,以及四周的风土人情、典章文物、村俗娱乐、节庆庙会,对我们造成了一种多方位的文化熏染,使我们能够带着满身土气、满口乡音和一颗具有充分吸纳力的心灵,跻身文化殿堂,并越走越深。”故乡,故乡的文化,是所有游子的根系,他们会打开一扇窗遥望未来,会长出枝叶伸出窗外,但是每一个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把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深情地凝视生养自己的一块土地、一方空间。
  还有一种窗,在时代广大的背景上,正被另一些人另一些手有力地打开。站在桥头的土地上,我的目光掠过桥头镇的工业区,沁园、亿利达、万能电器、外贸鞋厂……无数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正汇聚在桥头这个朴素的江南小镇,向信息,向网络,向科技,向世界,向未来,打开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窗开自真宰,四达见苍涯。”窗的开阔与包容,将被进一步诠释,被赋予生动的时代意义。
  窗,把一代又一代桥头人的生活划分成多种形式:一部分上升,形成云和风,掀起汹涌的潮头,紧紧咬住当代文化和大桥经济的脉搏;一部分下沉,沉淀为脚下坚实的土地,在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在群众自编自演《欢聚乐》的锣鼓调中,在浓郁热烈的农民画中,在一本本残缺的家谱中,在上林湖成千上万的碎瓷片中被一层层夯实;中间是无数个从民众中孕育出来的盘古以文化和胆识为斧,开辟着桥头镇红红火火的崭新天地。而我们,今天从窗前走过的陌生人,犹如十年前的一缕风和百年后的一阵雨,犹如今日午后斜斜射进窗棂的一米阳光,与窗无关,却又与这方土地有关。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巧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