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桥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00
颗粒名称: 韵味桥头
分类号: I266.1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韵味桥头》是萧方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余秋雨故里桥头的景色和历史。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萧方

内容

到了余秋雨故里桥头,我们跨过国道上的天桥,拐进了一道南北向的小巷。随意瞅瞅两侧的店铺作坊,还没来得及品味市容的繁华阜盛,却己经步出了这条并不幽静的街弄,扑面是一座小桥,即古之所谓里仁桥。相传早年桥是石桥,桥南村民所筑,后桥边有人设摊行贩,渐兴旺为集市,村因之得名小桥头。
  伫立里仁桥头,桥下一水横贯东西,岸上榆、柳、樟与黄杨、美人蕉、月季等错杂相依在大道旁边,沿路有商场、酒肆、学校、民宅。放眼望去,农家乡村别墅,左邻右里连绵成片,当中隐约着些古老的宅子,透着不尽的沧桑。
  青砖黛瓦滴水瓦当,缓步九十九间通天楼石板铺砌的台阶甬道、天井,我们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兀百年老屋的寂静。门楼、明间、衣言堂、后进、厢房庑廊,庭院深深,举首抬梁飞甍斗拱,梁枋上精雕细镂的图案纹饰,砖砌阙楼上“履绥元吉”、“萼华凝瑞”。低头门侧裙板,象征“福”的大小蝙蝠栩栩如生。近四尺高的花岗岩条石墙基,廊轩厅堂,门前马攀,花格门、石窗棂或饰福禄喜寿或镶嵌梅雀蝠鹿,寓意深长。精美的雕饰,流畅的线条,老房子散发着清中期嘉道年间的味道。只是岁月的眼云洗净了旧时铅华,往昔富商巨贾的豪宅早己“门前冷落鞍马稀”,出生此地的文化名人余秋雨曾说:桥头余家,最大的祖宅是“九十九间走马楼”。一听这个名称便知气势之盛,但盛于何时,盛于何故,因谁而盛,已难于查考。儿时在乡间读书,小学与此楼仅一箭之遥,却因年幼无知,未曾拜谒,想来那时应该有遗碑可读,有老人可问;及至年长,有心求索,却早已碑毁人亡,只剩下旧檐老柱,在夕阳下默默无言。
  风韵十足的通天楼,留守的多是已过古稀之年恋旧的老人,还有那些早己弃而不用的旧家具、老农具:蒸笼、布机、水车车爿、捣臼、风车、稻桶……我在一片苍凉里寻思着,忽想到这老宅子已是第五批文物保护点,不觉笑了,抬头发现自己绕过了一处马山墙孤形“圆墙”的大宅院。
  一溜儿坐西朝东的“圆墙”老楼房,楼外是水稻田,田西有一方清池,河埠头上洗汰的农妇,搅得池上水波涟涟。我们走在田间路径上,南天下万岙高耸如馒头,乌贼山、塘下山、老鹰基影影绰绰,和更远处的栲栳山、大九山等群山重叠,是慈溪南缘翠屏山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也是桥头的山林、杨梅生产基地,有风景迷人的上林湖,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越窑青瓷遗址。余秋雨从《老屋窗口》看到的正是这绵绵群山。
  进村落走村道,几个弯曲,眼前翠竹一片,凤尾森森,己是余秋雨的老屋了。七间的楼屋是这一房余姓人家的住宅,余秋雨家在堂屋西头,一楼一底,外加堂屋楼上后半间和楼屋后一间做厨房的灶间,屋里有他书写的一匾匾说明。老屋楼下的前半间,是客堂,余母是村里的文化人,于是也就成了她帮邻里写信读信的所在,热热闹闹中,8岁后,余秋雨成了母亲的替代。也许,这是他后来《信客》的缘由吧,这里还是他祖母读经念佛的地方。佳丽梵音木鱼声,离家乡桥头不远的浙东名刹五磊寺、金仙寺钟声,弘一法师李叔同云游两寺,作《清凉歌集》、《华严集联三百》、拟创设“南山律学院”的逸事,成就了《庙宇》。楼下后半间是餐厅,余秋雨常在灶下帮家里烧火,有一次,累睡在柴草中,母亲许久找不着,惊动四邻,以为掉入河塘了。楼上是卧室,他书道:北窗可看到隐约在金黄的油菜花中的公路。路北平畴原野,远处三管,明清属石堰盐场杜家团。古代盐由灶煎熬而成,元代实行“团煎法”,盐民分散制,集中团内聚灶轮煎。团内设若干,四周壕沟围墙,团丁巡缉,防止走私。民国初编撰的《余姚六仓志》说,姚场明初立聚团煎法。团里委托灶户中富者为总催、甲头管事,督促灶户,防止私盐。故而,桥头的前身上林乡有上、中、下三管。老屋南窗过去可远望群山,余秋雨不无遗憾地写道,现在只能看到村民的楼房了。他《老屋窗口》里的雪岭和女同学河英也就被遮住了,变得遥远而抽象。《乡关何处》,只要老屋还在,上林湖边祖坟还在,家谱还在,根即是永恒的。
  “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记得有一天深夜,幼小的我与祖母争执过:我说这笃笃声是航船,她说这笃笃笃声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余秋雨还在《夜航船》中说,“夜航船历来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他梦牵魂绕的河就是东横河,西南通达姚江,坐船西行,经匡堰、彭桥、石堰,可到陈山,又名客星山,东汉高士严子陵故里。严子陵一生清高,李白曾诗赞他“身将客星隐,心与白云闲”,乡人自傲说“何处是汉家高土,此间有天子故人”。严子陵死后,傲骨归葬故里陈山。船过陈山继续南行姚江,龙泉山便是王阳明、黄宗羲故里姚城。姚江是浙东杭甬运河,可东达宁波西至绍兴萧山和杭城。旧时,桥头的农副产品,竹木山货也可由此运出外销。东横河东达双河堰,过“洋塘船闸”的堰坝入洋浦、上快船江,到鸣鹤古镇访寺院庙宇探古问幽,去观城、师桥、掌起直至范市、三北、龙山、骆驼、镇海。
  双河堰也叫漾塘,在烟墩村,是桥头境内又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双河堰堰坝南北走向,近两里长,宽一丈到近两丈、堰北端砌有驳坎,条石错缝平砌上铺石板,方便过往船只拉纤行走。县域调整前,双河堰是慈溪、余姚两县的分界线。历史上,因余姚地势高于慈溪,每逢暴雨,余姚上林乡一带洪水泛滥东流,慈溪鸣鹤等地数万亩田地顿成汪洋泽国,百姓屡遭水患劫难。为御洪灾,唐景隆元年,里人修筑水闸堤坝“南曰双河”、“北曰洋浦”。宋乾道九年,乡贤达曾闶捐钱二千缗,乡中富豪纷纷效仿参与,修建双河分界的堤塘六百余丈,截断余姚上林乡一带西流的水系,扼制水患,鸣鹤等地成沃野良田,百姓安居乐业。一千多年间,有官员、士子、义士,也有许多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的小民百姓,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与大自然抗争着。清光绪三十二年,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情系桑梓,耗巨资重修双河堰,完善了这个水利工程的功能。解放后,双河闸改为车坝,“洋塘船闸”可通行25吨以下的船只。
  出了余秋雨家的老宅,蓦然想到清人描述双河变迁的诗作,轻声吟了出来:“一带双河阔,滔滔涌急湍。由来先蓄势,从此挽狂澜。高阁何时建,长虹落照残。欲张文阵起,籍手望词坛。”东横河桥头段源出群山环抱的上林湖,那里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起锚上林湖北大坝,船犁开碧波,水烟共色,青山、碧天、白云和我们共一湖。荡漾,眼前湖山胜处己是上林村。
  古老的上林村是南宋状元莫子纯的故里。莫子纯,字纯中,史载:“莫姓资聪慧,博闻强记,以仲父莫叔光恩补官,铨试及江东运司俱第一。庆元二年,礼部奏名复第一,诏免廷试,准礼部序次赐进士。”之前,南宋朝廷已有莫俦、莫叔光、莫子纬、莫琮四人先后科举及第,时人因之誉莫家“登科五宝”。可惜莫子纯已有官职,殿试易榜眼邹应龙第一。只是此邹应龙并非大家熟知的越剧《五女拜寿》中的三女婿,麒麟童周信芳在京剧《打严嵩》中也饰过的明嘉靖朝那一位。据说,莫子纯的同榜邹应龙中状元时仅25岁,以后宦海沉浮40余载,历官24任,任枢密院寻知政事,主持朝廷要政,是南宋一代名臣。后人“宋邹孟卿,博洽强敏,授五子各一经;明邹应龙以孝友称,万石家风”的说法。而莫子纯因秉性刚直,不趋炎附势,不巴结权贵,仕途并不得意,曾历任平江节度判官、秘书省校书郎、著作郎、中书舍人等职,嘉定八年卒后,归墓葬家乡附近今横河镇乌玉桥桃园乌玉山南坡。如今,莫子纯墓黄土一抔,墓壁蔓草丛生,杂树掩映下,坟茔依稀可辨。旧时坟前的墓道、石柱、拜台早已湮灭,墓前水池也淤塞消失了。数十年,又与同处乌戎湖畔的明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史琳之墓共遭厄运,被人盗挖。
  “村湖岭山不产玉,至今处处乌玉名。扑面桃花沾两袖,掷地汉钵当狗尊。先看宫保圣旨匾,再读侍郎墓志铭。状元池塘鸭戏水,荒冢谁知莫子纯。”记不得是哪朝哪代的诗作了,我思忖着,走在上林村苔痕班驳的卵石小径上,路弯弯曲曲,时有乱石垒砌的垣墙、门拱入眼来。八百多年前,莫子纯是从这里的村道起步的,我们的脚印重叠在历史上。
  上林村外,山是满眼的翠——刺杉、马尾松、雷竹、毛竹、杨梅遍布丘恋、峰谷,湖是粼粼的波,湖山之间躺着无数陶瓷碎片。余秋雨在怀乡之作里写道:“上林湖里有很多滑滑的硬片,弯腰捞起来一看,是瓷片和陶片,好像这儿打碎过很多器皿。一脚一脚趟过去,全是。那些瓷片和陶片经过湖水多年的荡涤,边角的碎口都不扎手了,细细打量,釉色锃亮,厚薄匀整,弧形度精巧,比平日在家打碎的粗瓷饭碗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我曾隐隐地感觉到,故乡也许是一个曾经很成器的地方……”
  自汉唐而五代两宋,上林湖边越窑烧造了千余年,一杯杯泥土,经历了烟火的熏陶,在炼狱中灵魂升华,完成了由陶、“原始青瓷”而青瓷的嬗变。据专家考证,上林湖周边竟散布着120余处青瓷窑遗址。横塘山汉窑、桃园山三国青瓷,釉色青、青黄、青绿、褐、釉层不匀,釉色不稳,带有初创时期的原始韵味粗犷而大气。遮蔽在黛瓦粉墙的仿古长廊下的龙窑,是唐五代宋越窑的代表。这30米长10长宽的遗址,按考古发掘原样摆放着出土的器具和泥坯件。附近,堆积着当年越窑烧造青瓷时废弃的残次品,走过去捡几片在手,凉凉的,清亮带着浅淡的釉色,优雅的线条、幽幽的纹里绘饰出的荷花、团花、鱼纹、小鸟、龙、风,透着唐的飘逸、宋的风流。“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金棱含金碗之光,秘色抱青玉之响”,那是上林湖越窑烧造的高峰传奇色彩的“秘色瓷”。可惜,越窑青瓷入宋后盛极而衰了,“秘色瓷”惊鸿一现。《余姚县志·物产》载:“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当1987年,封闭了千年的法门寺地宫,一春水般澄澈的“秘色瓷”如睡美人醒来撩开面纱,露出了绝世容颜。之后不久,仿“秘色瓷”制造的工艺品,在杭州湾南岸越窑青瓷故乡又复活重生了。
  “小时侯三天两头”在上林湖玩水,“想想从东汉到唐、宋这段漫长的风华年月吧,曹操、唐明皇、武则天的盘盏,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的酒杯,都有可能烧成于上林湖边。家乡细洁的泥土,家乡清澈的湖水,家乡热烈的炭火,曾经筑就过无数哺育民族生命的美丽载体,天天送到那些或是开朗、或是苦涩的嘴边。”余秋雨的话颇让人感慨。无论古代的状元还是现代的文化名人,生于斯长于斯,对青瓷对上林湖自然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但事实上,宋庆历年间知越州余姚县的谢景初,比之他们,更早亲近了上林湖。
  谢景初任职余姚县时,上林、云柯等余姚北濒海地区,经常遭到海潮冲决,田庐淹没。谢景初就积极筹划,筑海堤捍潮患。宋名相当时任鄞县令的王安石,因此欣然写下了《余姚县海塘记》,颂扬曰:“自云柯而西,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而此期间,上林湖一带又发生了地方豪强侵湖为田的事件,谢景初立即上报禁止,并且制定《湖经》,公布于众。在他领导下,上林湖经过治理,虽离县城甚远,却因风光旖旎景色如画,人气极旺。而后,宋拾遗高鹏飞有“风静湖光一鉴浮,青山四顾淡舒眸”。其余如岑袭祖、叶燕、高步瀛等,因游上林湖而佳句不断。谢景初也曾作《寻余姚上林湖山》、《观上林垍器》诗赞美。
  北宋名臣范仲淹与谢景初交好,而诗人梅尧臣则是谢景初的母舅。谢景初曾收集梅尧臣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期的诗篇,编十卷成书,范仲淹很是赞同,为之作序文;谢景初任职余姚,范仲淹有《送谢景初廷评宰余姚》;谢景初离世,范仲淹又作《谢景初墓志铭》。谢景初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任职益州时,他受薛涛纸笺的启发,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颜色,和薛涛笺齐名,被誉名为“谢公笺”,宋朝宫廷一直采用。自然,谢景初的才艺,也对女婿黄庭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落泉下峭壁,陡绝千万丈。溅急雪片飞,望若匹练广个……”这是谢景初歌吟栲栳山的诗句。栲栳山又称仙居山,在上林湖南首。山上绿树成荫,东西两峰,长年白雾茫茫。两峰间涧水湍急,流水声潺潺。山口左侧旧时有建于梁大同年间隆庆院,现己倾圮。右侧岗是圆形突兀的棋盘石,民间相传,天上南、北斗两星君常来此下棋。奇谷亭是状似亭屋的巨石,磐陀石也叫钓鱼石,而两块“松杠石”,人道是八仙邀游人间,嬉戏栲栳山时遗留下来的。宋代摩崖题刻却己难考证,估计该与谢景初或莫子纯时代的士大夫有关。一抹飞流从天降,栲栳飞瀑远望似白练似银河飞泻,点点晶莹,水烟茫茫,瀑布轰鸣,蔚为壮观。瀑布上端一危石,如梁横空,巍峨嶙峋,使人顿有超脱红尘羽化登仙之感。瀑布岭上,有许多野山茶。每年清明节前后,嫩芽吐香,山花烂漫,蝴蝶飞舞,黄鹂婉啭。唐茶圣陆羽云:“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余姚六仓志》说“瀑布岭在栲栳溪”。“仙茗珠茶”,粒粒浑圆结实,白毫隐隐,沏上一杯,满屋生香:喝上一口,回肠荡气,怪不得南宋状元莫子纯干脆寓栲栳山古刹读书。
  栲栳山的奇峰险岭,上林湖的清丽水气,临山巅,整个桥头尽收眼底——栲栳、上林;三管——山峦、湖泊、平原……默默念叨着前人的诗句,吟出口的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或许,这便是桥头韵味的最好诠释。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萧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