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49
颗粒名称: 慈溪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文收录的方印华整理的传说故事,内容反映了慈溪地名由来情况。
关键词: 慈溪 地名 由来

内容

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派房琯出任慈溪县令,据说房琯到慈溪时,“慈溪”这一县名尚未确定,所以也没有带官印。临行前李隆基对他说:“你到了句章以后,首要的是先确定一个县名上报。”
  房琯奉命而至,因为没有官印,所以只好先在客栈住下。再说当地老百姓听说当今皇上又要划县而治,但就是没有合适的县名时,大家议论纷纷。也有几个文人,搜刮枯肠,起了不少名字上报。房琯住下以后,详细看了各地送上的有关县名,觉得都不适宜,他决定亲自去民间走访。一天,房琯来到一茶坊喝茶,见有两个老人相对而坐,一个在唱着歌,一个则用手在桌上拍击以和。房琯细细一听,原来这老者在唱孝子董黯的故事,就上前问道:“老丈所唱何人?”那老人见有一外地人打探,就把董黯孝子之事说了一遍。
  原来早在东汉时,在大隐溪畔曾住着一书生姓董名黯,字叔达,乃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这董黯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一面砍柴度日,一面还要用功读书。有一年春季,董母得了一种怪疾,每天胸闷气胀,不思茶饭,几天下来,已是形体消瘦,奄奄一息。董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要背着母亲前去求医,但母亲执意不肯,因为家中根本就没有看病的钱。董黯没有办法,只好四处打听,遍访医家,以求治母病良药。然而,一连十数天,都无功而返。一天,董黯听说剡溪有良医,就不顾一切,整装前去。翻上一座山头,已近晌午,董黯又饥又渴,就向山上的一户人家讨口水喝。这是一户长年住在深山的茶农,听了董黯的心思,就拿出几片茶叶,冲了一杯香茶给他喝。说也奇怪,董黯喝下以后,不但觉得香留齿颊,而且心清神爽,十分的舒服,他向老农求教,老农告诉他说,你老母之病,很可能是滞食不化,再加上年迈体衰所致。他赠送董黯一包药物,并再三关照,必须用大隐溪水煎而泡之,方能有效。
  董黯得了药物,匆匆回家,连夜从三十多里外的大隐溪取来清水,煎好后让母亲喝下。说也奇怪,董母喝下这药汤,第一天就感到舒服不少。如此一连7天,董母已经是脱去病壳,精神焕发。而董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隐下了去三十里外大隐溪取水的情景。如此一连数月。母亲终于发现了儿子为了尽孝而每天去三十里地外挑水的事,又欣慰又心疼,便设法阻止儿子。而董黯却不肯,仍天天如此。后来董黯为让母亲放心,索性在溪边搭了一个草棚,把母亲接到溪边,这样就免除了往返之路,且母亲又能每天喝上这清澈甘洌的溪水。
  董黯行孝之事很快被传颂开来,汉和帝为褒扬这种孝悌精神,将大隐溪改名为慈溪,并封董黯为郎中,圣旨一到,要董黯即日赴京任职。但董黯因侍奉母亲,谢绝了进京做官的美差。本来像这样违旨之举,轻则砍头,重则株连九族,但汉和帝刘肇尚算开明,不但没有降罪,反而予以褒奖。
  房琯听完老人故事,十分感动,连夜修一道奏折,送往长安。唐玄宗看了以后,派人拟旨,正式将句章改名慈溪,就这样,慈溪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到了明代初,朱元璋曾来到慈溪,听了董黯的故事,也深受感动,下旨重修董黯之墓,并封董黯为孝神,立庙祭祀。现存于宁波南门的董孝子庙就是当时留下的。

知识出处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地名传说》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出的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今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意义,都带有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歌颂美好的人和事,鞭挞丑恶的思想、行为和现象。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印华
责任者
董黯
相关人物
房琯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