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越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越剧
分类号:
J825
页数:
24
页码:
81-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剧种,其中包括越剧的起源及与慈溪的渊源关系、各历史时期慈溪越剧的演出活动及特点等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越剧
历史
内容
越剧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称,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市(原嵊县)。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和越剧艺人们的努力下,越剧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成为了全国性的大剧种。
一、越剧的起源及与慈溪的渊源关系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县有一些农民,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沿门唱书”(即站立在人家,门口卖唱),创作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逐渐从“沿门唱书”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县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的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舞台,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为“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县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的诞生打下了基础。1906年春,嵊县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在稻桶搭起的简易舞台上表演说唱,一人担任一个角色,首次将说唱改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获得意想不到成功,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组成戏班,合班上台表演,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县诞生了。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叫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最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从别的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过门和配音还需要人声帮腔。但“小歌班”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生动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小歌班诞生后,又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髓营养,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进行充实、丰富和发展。1921年,《申报》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最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历史上又把这一时期的越剧称为“绍兴文戏男班”。
在当时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还有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
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1923年2月,溪南岸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并涌现了像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著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虽只历时了6个年头,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很好的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广大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1942年,在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并创唱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越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越剧作为一种剧种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1954年周恩来总理携带新中国第一部越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出席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招待各国代表和记者。此后,越剧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越剧唱腔流派纷呈,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浙江是越剧的始发地,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全国各地。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文化大革命期间,女子越剧被作为封资修、才子佳人的典型惨遭围剿批斗,一度销声匿迹。
文革后,一大批优秀传统越剧剧目陆续恢复上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也相继搬上了银幕。一时,越剧唱响大江南北,全国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越剧戏迷。
慈溪地处宁绍平原,与越剧的发源地嵊县仅百里之遥。慈溪曾隶属于绍兴,不少慈溪人由绍兴移民而来,慈溪群众不仅在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与绍兴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语言上也十分接近,因此,慈溪自然就成为越剧传播的最大受益地,也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首选。一直以来,越剧深受慈溪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对越剧情有独钟,这是群众性越剧活动能在慈溪经久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战时期,慈溪成立的抗日救亡剧团,有的就用越剧来宣传抗日。如庵东的“抗日星星剧团”、鸣鹤的“抗日救亡剧团”等都排演过女子越剧。
1944年,宁波越剧团来范市演出。1947年沙家申在精忠乡创建了“浙绍第八舞台”,演出传统越剧《双金花》、《何文秀》,这是慈溪戏剧史上由农民创建的第一个民间越剧表演团体。从此,越剧与姚剧相得益彰,成为三北大地上的两朵奇葩,争艳斗芳。每逢有庙会赶集如彭桥庙会、天元兰街等,都有不少嵊县越剧戏班前来助兴。尤其是女子越剧,以俊俏的扮相、缠绵的音乐、清丽的形象,曲折的故事,赢得了慈溪观众的喜爱。
解放后,慈溪出现了兴办业余剧团的热潮,从1949年底到1957年的八年间,共兴办各类民间职业剧团250个。其中民间越剧职业剧团就有174个,占业余剧团总数的69.6%。
1954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慈溪放映,千人空巷,大大刺激了慈溪人对越剧的观赏兴趣。受数十年越剧的熏陶,慈溪人对越剧可说是如痴如醉。不少人尤其是妇女对传统越剧的剧情滚瓜烂熟,耳熟能详的唱段,成了他们解忧驱烦的曲调。农村妇女拣棉花、剪麦冬、选花种、编草帽、绣花时,姑娘小媳妇三五成群,均以唱越剧以自娱自乐,尤其是坎墩、周巷、长河、崇寿、庵东、浒山、白沙等慈溪中西部地区,妇女擅长编织草帽,边编织边唱越剧选段,几乎到处可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慈溪越剧团成立,剧团深入农村基层,足迹遍布慈溪城乡,更为越剧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越剧更适宜于江南特色,语言的适应地域十分广阔,唱腔更是细腻委婉,故事情节适应人们的传统审美要求,诸如《何文秀》、《红楼梦》等传统精典越剧剧目,较之姚剧,更易为人们所接受。越剧成为慈溪影响最大、范围最广、观众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戏剧形式。这些都为以后全民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越剧进入慈溪以后,越剧在慈溪戏剧活动中的主流地位一直延宕到如今。以民间职业剧团为例:
1949年到1957年,慈溪有民间职业剧团250个,其中越剧业余剧团174个。
1958年到1965年,慈溪有民间职业剧团271个,其中越剧业余剧团147个。
1966年到1976年,慈溪有民间职业剧团299个,其中越剧业余剧团114个。
1977年到1985年,慈溪有民间职业剧团106个,其中越剧业余剧团68个。
2010年在文化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共有26个民间职业剧团,越剧团有
11个。
可见越剧与慈溪观众有着深厚的渊源,慈溪人对越剧的情有独钟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各历史时期慈溪越剧的演出活动及特点
越剧最早在慈溪的演出活动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那时候就有著名越剧名伶赵瑞花、魏素云、叶彩金等来姚北演出过越剧。虽然当时的越剧演唱形式较原始,伴奏乐器也较简单,却为戏剧较少的姚北地区注入了一股清风,倾倒和征服了观众,更培养了一大批越剧观众。自此之后,越剧一直成为慈溪群众戏剧活动的主流,在慈溪群众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风靡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十年浩劫开始,传统戏剧尤其是女子越剧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惨遭批斗,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其他剧目都被排斥,传统剧目更是首当其冲,被当作封建毒草、靡靡之音加以征讨。一时间,在所谓反封建文化的极左政策的高压下,慈溪戏剧活动尤其是传统越剧演出活动更是噤若寒蝉,销声匿迹。1966年,慈溪越剧团解散,戏剧骨干惨遭批斗,人们谈戏色变。直到文革后期,才有了《半篮花生》、《红松站》等越剧小戏,越剧演出活动又稍见亮色。坎墩、田央、浒山等地职业性的越剧团又悄然出现,但这时演出的都是现代越剧。在主题上仍强调以宣传阶级斗争为纲,参与戏剧活动的人数、活动规模也远不如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戏剧活动再一次进入繁荣昌盛时期。《红楼梦》、《五女拜寿》等传统优秀越剧剧目解禁,上海、杭州等越剧团来慈溪演出日益频繁,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连夜排队买票的现象。这一时期,慈溪大会堂每年至少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越剧名团应邀演出,如上海红楼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南京越剧团等都来此演出过,无一不是载誉而归。仅以素有“越剧王子”之誉的著名越剧演员赵志刚为例,2004年3月,由他领演的上海越剧院一团在慈溪周巷文化宫掀起一股强劲的王子旋风,仅仅相隔三个月,越剧王子又在慈溪人民大会堂上演《状元打更》等三台大戏,演出盛况空前,上海越剧院是享誉海内外具有一流水准的国家级越剧院团,一般戏迷,尤其是中小城市及农村戏迷是很难在舞台下欣赏到他们高超的艺术表演。可是幸运的慈溪戏迷居然能在这么短的周期内欣赏到上海越剧院演员的迷人风采,且不要说这是慈溪戏迷的幸运,这种盛况在慈溪的演出市场里绝无仅有,即使在上海越剧院的演出史上也不多见。
2009年9月21日晚,慈溪市“兴慈之夜”越剧流派演唱会在市大会堂隆重举行,1000多座位的大会堂座无虚席,连走廊、过道上都站满了人。30位越剧爱好者演唱。演唱会还邀请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洪芬飞、梅花奖得主张小君登台献艺,特邀上海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派创始人毕春芳、金派创始人金采凤与观众见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提高了慈溪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广大群众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对越剧的热情迅速迸发出来,演唱戏剧(以越剧为主)也就成了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于是,越剧演唱沙龙的形式在慈溪盛行起来。
文化部门也因势利导,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群众戏剧活动。
1989年1月10日,长河镇举办了“方太杯”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越剧票友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等省、市的30余个县(市、区),18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16位票友分获金银铜奖,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为16位获奖的票友录制节目。擂台赛全程现场录像,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通过这次活动,一批越剧票友脱颖而出。慈溪的高央飞、俞祥、胡浓珠、叶群、杜惠丽、范利霜、罗月仙、郑秋云、罗伟杰等人成为全市越剧知名人物。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陆派小生廖琪瑛说,她经常应邀去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参加各种越剧票友大赛,但以一个镇级单位出面主办并汇聚全国各地如此之多的参赛选手,这样上规模、高水平的赛事的确很少。应邀前来担任评委的全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周云娟感慨万分:“这里虽不是越剧的发源地,我在这里看到了越剧的价值和辉煌。”
源于民间、雅俗共赏的越剧在长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次主办全国越剧票友擂台赛,就是希望利用戏曲资源,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长河“戏曲之乡”的美名。群众性越剧演唱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推进社区的邻里团结,同时也扩大了人们以戏会友交友的渠道。坎墩越剧戏迷高央飞还自费办起了网上越剧沙龙,设立了越剧戏迷论坛,以现代化网络为媒,与全国各地越剧戏迷切磋演艺,交流经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期群众越剧活动是慈溪越剧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三、慈溪越剧团的风雨历程
慈溪越剧团前身为私营的和合舞台。1949年底,王任仁、袁国畅等四人在在原慈溪县城慈城镇招收越剧演员,次年初组建成立了“和合舞台”,1951年5月改名“和合剧团”,团长杨谭凤,副团长吴笑笑、张廷凤,属老板控股下的私营剧团。1951年底经过民主改革,推翻老板制度,剧团更改名为“慈溪县和合姐妹越剧团”,昊笑笑任团长,张少鹏任副团长。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演出所得收入是演职员的工资来源。最困难时每人每天只发五分钱,演员白天上山拔野菜充饥,晚上上台演出。
1953年初,剧团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升格为大集体编制,定名为慈溪县越剧团,行政上归慈溪县委宣传部领导,业务上归县政府文教科指导。剧团除演传统戏外,土改时还演《白毛女》、《刘胡兰》、《血泪荡》、《红岩》;“三反五反”时演《十五贯》、《血手印》、《海瑞上疏》;合作化时演《斗诗亭》、《山花烂漫》、《兄弟俩》;“四清”时演《焦裕禄》、《雷锋》、《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
1954年,县行政区域调整,慈溪县城从慈城镇迁往浒山镇。1955年剧团也迁至浒山镇,在杨玉新花行前的空地上(原工人俱乐部对面)搭起竹棚一座,作为团部和演出场地。观众席则是用毛竹搁以石块而成。不久,团部又迁至悦记道地的平房内(原电影公司)。时有演职人员40余人。1957年4月,由贺树行、叶仲康、吴笑笑等执笔整理的传统越剧《相骂本》参加宁波地区戏曲会演,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吴笑笑、袁月春分别获演员一等奖和三等奖。1958年6月2日,慈溪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陈旭在慈溪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为实现全县1958年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为题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布置“全县人民1958年的中心任务”时提到,要求慈溪越剧团和曲艺人员继续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经常下乡为生产服务。
县越剧团自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配合土改、三反五反等中心工作,经常深入山村海岛,送戏上门,进行宣传演出活动,深受全县群众欢迎。所有的服装、道具、布景等设施施备,在国家没有补助的情况下,靠演出收入,也日趋完善。到1966年底,尚有集体积累2万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一片“砸烂女子越剧”的声浪中,老艺人被迫害,服装道具被销毁一空,演出被迫停止,演职员工全部被遣散,慈溪越剧团被撤销。
1968年,部分青年演员被召回,成立了“慈溪县文艺宣传队”。翌年更名为“慈溪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即全民事业单位,国家每年拨经费数万元。1970年开始排演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1978年6月15日恢复“慈溪县越剧团”。同年12月13日,经县革委会同意,招收新学员20名,为大集体编制。1980年,又招收演员8名。1980年,上海静安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来慈溪演出,对剧团进行辅导。同年10月30日,县人民政府同意县文化局《关于要求建造慈溪越剧团新团部和宿舍的立项报告》,并于1981年3月动工,次年8月12日新团部、宿舍竣工落成,位于西门上房路,三层楼房,占地面积1183平方米,总投资87119元。1982年底,慈溪越剧团发展成为有演职员工70人的中型剧团。
慈溪越剧团建团以来,演出过大型传统剧50余部,大型现代剧20余部,并演出了一部分自编的小型剧目,在上山下乡、配合政治运动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作出一定成绩,其中尤以《血手印》、《莫愁女》、《玉蜻蜓》深受观众好评。此外,还先后向上级和外地兄弟越剧团输送了青年演员12人。1982年9月,周美玲、胡丽央借调到省小百花越剧团,1983年10月赴香港演出,1984年6月返回慈溪。从建团至撤销,慈溪越剧团共移植古装越剧和现代越剧30余部,古装越剧有:《三气周瑜》、《红楼二尤》、《盘夫索夫》、《好逑传》、《桃花女太子》、《三关排宴》、《十五贯》、《逼上梁山》、《秦香莲》、《三看御妹》、《血手印》、《十一郎》、《凄凉辽宫月》、《鸳鸯剑》、《红珠女》、《五女拜寿》、《龙凤镯》、《水冰心抗婚》、《浪子梦》、《莫愁女》、《春江月》、《玉蜻蜓》、《姐妹缘》、《雪仇记》等;创作和移植的现代越剧有:《童钊仁》、《何巧娥》、《前进畈上》、《向阳路》、《银海战歌》、《金黛莱》、《黄花岭》、《白毛女》、《红色的种子》、《雨过天晴》、《党重新给了我光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血泪荡》、《芦荡火种》、《南方来信》、《自有后来人》、《金绣娘》、《洪湖赤卫队》、《不准出生的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等。1970—1977年间还移植过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杨开慧》等。
此外,还演出过慈溪作者的作品:
1957年10月6日,演出徐醉梅编剧的《冰娘惨史》;
1983年国庆节,演出戚天法编剧的《血指奇缘》;
1984年9月,演出张金海编剧的《鸳鸯尺》;
1985年1月,演出张金海编剧的《康王告状》;
1986年9月,宁波市第二届戏剧节,演出过李道一、陈墨编剧的《吕九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剧团演出开始大滑坡,戏剧市场也不景气,观众大幅度减少。慈溪越剧团也不例外,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老演员退出演艺生涯,剧团缺少艺术骨干,整体表演艺术水平急剧下降,经济上累年亏损等原因,1987年4月14日,慈溪县人民政府发文撤销慈溪县越剧团建制,演职员工除部分被宁波及外地越剧团吸收外,其余均由劳动人事部门另行安排工作。从此,慈溪结束了拥有专业剧团的历史。
附:慈溪县越剧团历届领导人名单
1950—1951.4为“和合剧团”,团长杨谭凤,副团长吴笑笑、张廷凤。
1951.5—1953.3为“和合姐妹越剧团”,团长吴笑笑,副团长张少鹏。
1953.4—66.12为“慈溪县越剧团”,团长吴笑笑,副团长张少鹏;党支部书记孙美珍、黄树炎、陈淑平。
1967—1978.8为“慈溪县文艺宣队”、“慈溪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党支部书记蒋百琴,副书记郑沄、朱长文,团长章均立,副团长邹玉花、邱碧华、郑福康。
1978.9—1984.7为“慈溪县越剧团”,党支部书记陈珊岳,副书记邹仁琦、周银菊、朱长文,团长吴笑笑,副团长方维官、袁素珍。1981年1月,方维官任团长。
1984.8—1987.4,党支部书记龚新曼,副书记罗焕文,团长方维官,副团长王永浩、周美玲、胡丽央。
四、慈溪民间职业越剧团及重点越剧人物
慈溪曾有过多少业余越剧团的精确数据已无从考证,用数以百计来形容是不会为过的,仅以坎墩为例,自解放以来,曾有“九村剧团”、“万兴剧团”、“四村剧团”、“三联越剧团”、“和义越剧团”、“三姓塘越剧团”、“春光越剧团”、“坎西越剧团”、“四灶越剧团”、“鑫声越剧团”、“坎墩越剧团”等10多家民间职业越剧团。目前,在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注册的民间职业越剧团仍有10余家。
坎墩春光越剧团
坎墩春光越剧团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希望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坎墩羊路头村的一批业余文艺爱好者,组建
了“群英越剧团”,在本地演出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这也激发了邻近的郑家甲大队(坎中村)干部的热情,大队干部郑家贤、唐银祥根据本村也有不少男、女青年会乐器、也能唱“革命样板戏”、歌曲和民间小调,有演艺的特长,倡议组建一个业余的越剧团,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1977年春夏之交,坎墩春光越剧团正式成立。由推拿医师胡家根任团长,商店职工胡仲宇为主胡(司乐),大队厂会计姚德富为编导,沈成巨为剧团主委,学校音、美老师于鸣为作曲、布景、配乐,挑选本村20多位演唱条件较好的男女青年为演员,利用晚上和下雨天的休息时间,进行排练。没有教材,就从录音机里学唱腔,从电影片中模仿动作,边学边演。后来,群英越剧团主要演员杜雅娣、郑华芬转入春光越剧团,更使剧团的演艺水平得到了提高。
办团初期,全团演职人员信心百倍、齐心协力,每天晚上,毋须通知,大家自觉聚集在一起,从无迟到早退、纪律散漫现象。那时,剧本都靠刻写蜡纸,用油墨印刷,纸张也是薄而脆的劣质纸。许多乐器和服饰都要演职人员自己掏腰包购买,尤其是服饰的布料,演员们还要占用家里有限的布票,请裁缝师傅定做,有的演员拿来家里的木料做道具,画布景。导演与演职人员共同探讨剧情,分析人物性格,摸索演出动作、表情,一遍遍地演练,甩水袖、移碎步、转身段等等。演员学得很认真投入,乐队人员板眼紧扣。彩排时,观看的群众把大队仓库的排练间围得水泄不通,窗外、门口也有成群的群众张望。
为提高演出水平,春光越剧团决定改“露头戏”为本子戏,定谱、定腔、定剧本。为了学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目,在练唱段时,将曲谱抄写在大张的白纸上,挂在墙壁上,让演员和乐队人员共同看着曲谱,由音乐老师逐字逐句地教唱和演奏,使演员和乐队人员既学会了唱腔,也提高了识谱能力。剧团先有本村演职人员十几个人,以后逐步扩充,生、旦、花、丑角齐全,演出场次逐年递增。
为了提高演职人员的演艺水准,剧团还利用上海静安越剧团来慈溪演出的机会,组织演员去观摩学习,把她们的一招一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负责美工的于鸣老师,在观摩的同时,还描绘布景草图。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静安越剧团的演员(琴师)贺
孝忠老师来剧团指导。除此之外,还邀请宁波镇明越剧团的演员,生对生、旦对旦、手把手、面对面地辅导。演奏的曲谱除了向上海静安越剧团讨索以外,还通过录音机录制,所演出剧本都采用正规唱腔、唱词和说白。乐队的各档乐器齐全,保证了演出质量。成立后的三、四年间,春光越剧团先后排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珍珠塔》、《血手印》、《王老虎抢亲》、《玉堂春》等大戏。随着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剧团名声大振,演出的邀请函纷至沓来,演出的场次也随之增加。剧团几乎演遍了慈溪各地的大会堂,还应邀到余姚、上虞、鄞县、宁波市周边县(市)演出,场场爆满。有一次,在掌起大会堂演出,因为剧团中的主要演职人员都是业余的,在家里都有工作,演出结束后连夜都要回家。第二天傍晚,几位主要演员乘坐的拖拉机在途中抛锚,修理了二个多小时。已在掌起大会堂的演员只得一面向观众解释,一面为观众加演折子戏,可是观众仍旧不离不散,要等几个主角赶到,重演全场,演出到午夜十二点才结束,中途没有一个观众离开。
随着人员的扩充,剧目的增多,灯光扩音设备、炊具设施、服装道具、乐器等不断添置,剧团的开支也大了起来,戏票收入已抵不过演职人员伙食补贴和日常开支。当时文化部门出台了“以工养文”的政策,春光越剧团也办了一段时候的织袜厂,团长兼袜厂厂长。演职人员白天在袜厂上班,晚上排练或演出。后因多种原因,袜厂没办多久就关闭了。
春光越剧团的演职人员最多时达50余名。在演出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例如胡丽央、郑秋云、丁利群、胡群波等4人成了团里的“名旦”,后来加入的横河人胡秀琴专唱“傅派”,还有演技出色的四个生角:施建儿、郑雪展、胡桂娣和逍林来的若凤。1981年初,胡丽央考取了慈溪越剧团,并借调到省“小百花”赴香港演出,后担任文化馆副馆长。郑秋云也考人慈溪越剧团,成为戚派演员。罗国芬、施建儿、高建飞等人,也考入余姚越剧团。
1983年,由于种种原因,春光越剧团解散。
慈溪浒山越剧团
慈溪浒山越剧团是由浒山镇人民政府出资创办的集体性质的民间职业剧团,行
政上归镇政府领导,经济上纳入镇政府预算,业务上归镇文化站管理和指导。慈溪浒山越剧团成于1980年7月。胡水良为团长,刘宅生、伍云宝(女)为副团长。并聘请张秀英、陈角龙夫妇及章忠勇为艺术指导。成立初期,招收演员45人,其中老演员来自临安、余姚、永康、德清等地,青年演员均为慈溪人。
剧团成立后排演了传统越剧《恩仇记》、《龙凤锁》、《状元打更》、《红鬃烈马》、《血手印》、《泪洒相思地》、《何文秀》、《梁绕》、《红楼梦》、《血手印》及现代小戏《瓜熟月圆》等剧目。演出质量在全市民间职业剧团中属上乘,演出足迹遍布慈溪各乡镇及宁波樟树、庄桥、骆驼,绍兴上虞、小越、丰典及金华、衢州等地,还曾演出于宁波市天然舞台。每年演出的场次在300场左右,其中配合当地中心活动及会议演出达40余场。为提高演员水平,剧团还邀请上海越剧院的吕瑞英、史济华老师来团辅导。
办团期间,剧团曾向外地县级专业团体输送三名演职人员(乐队胡剑波——上海松江越剧团,马小平——天台越剧团,王雅儿——镇江越剧团)。1984年12月,因演出市场滑坡,浒山越剧团解体。
庵东越剧团
庵东越剧团筹建于1980年,当时仅演出一些配合宣传活动的小型节目。1981年7月向社会招收演员,并配了编剧和导演,当时编剧是张金海,导演郭文灿,主要演员有小生韩钢花和王非英、花旦高芝萍和魏亚芬、老生徐玉英和马美依、小花脸俞玉珍,共有演员20多人,团长应建土。
演出剧目有:传统剧《双玉婵》、《哑女告状》、《百花公主》、《屠夫状元》,现代剧《并非冤家》。1981年参加县调演,现代剧《并非冤家》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2年5月,该剧代表慈溪参加宁波市调演,也获了奖。剧团在慈溪、杭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县、余姚、镇海、宁波、奉化、宁海、温州等地演出千余场,票房收入10万余元。
1985年,庵东越剧团自行解散。剧团解散后,高芝萍被三门县越剧团招聘,韩钢花被余姚越剧团招聘,徐玉英被福建三明越剧团招聘。
田央越剧团
田央越剧团建于1979年10月。缘起于1978年春节,施公山村请掌起一个演“路头戏”的越剧班子演了七天七夜越剧,场场人山人海。田央文化站站长叶金华为此向乡政府打报告,要求建筹一个自负盈亏的田央越剧
团,乡政府同意了文化站筹建田央越剧团的报告,但提出资金、场所由文化站自行解决,乡政府不负经济责任。在文化站叶金华的发动下,召集了10多位文艺骨干共同集资,叶金华卖掉了自己的呢大衣,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凑了一些钱后,就买布自己动手做戏服,乐器由爱好者自备,并将上田央废弃的破屋“茶庵”作为排演场地。又招了10名女演员。叶金华在文革前就创办过剧团,也上台演过戏,有一定的演出和管理经验。剧团成立后,即刻开始排演本子戏《血手印》、《唐伯虎点秋香》、《白蛇传》,并于1980年元旦,到金夹岙村演出。由于当天晚上演出相当成功,当即就有周边的村与剧团订了一个月的包场戏。在镇海骆驼胜光剧场连演了五天五夜,场场爆满。随着演出质量越来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演出的场子也越来越多。甚至有观众说,很有上海越剧团演出的味道。还有人说,王千斤的扮演者戚亚萍是戚亚仙的弟子等等。
5年中,共排演了12只传统越剧,演出了2500余场,足迹遍及了镇海、奉化、鄞县、象山、舟山等地。1984年,由于专业剧团的纷纷恢复,向社会招收演员,田央越剧团的不少主要演员被“挖”走了,维持了5年之久的田央越剧团不得不自行解散。
掌起越剧团掌起越剧团的前身为陈家班。1999年,剧团等建。2000年,掌起越剧团正式成立,团长许召华。镇政府下拨了一万元资金,有企业出资赞助。
越剧团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如今,剧团已有29名演职人员,各种音响乐器、服装道具齐全,并增添了现代化的灯光、调音设施,为便于流动演出,添置了可移动的、面积80多平方米的钢架舞台,并配以活动台幕。还专门配备了160平方米的观众棚一个。为了提高演出的质量,剧团多次培训演员,演员也刻苦训练、排演,演出技艺不断长进。每年春节、元旦、五一、七一、国庆等节日,是剧团演出的旺季。除演出传统古装戏外,剧团还自编自演一些配合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宣传方面的文艺节目,如计划生育、除四害、夸跨海大桥、戒赌等。剧团的演职人员经常背着行头上山下乡,步行到山村里岙演出,受到山村人民的欢迎。几年来越剧团的足迹遍布慈溪东部地区,剧团还到过宁波等地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自建团以来,剧团演出各种戏剧450多场次,观众达40多万人次。由于全体演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剧团取得了一些成绩:成立当年,由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慈溪市广电局在城隍庙举办的慈溪市戏曲汇演中,剧团的《送凤冠》获演出二等奖;2003年在宁波市的戏曲演出赛中,剧团的参赛节目《忠孝图》获慈溪赛区三等奖;2007年,剧团还参加了浙江卫视举办的演出活动,演员叶妙其在龙山戏曲擂台比赛中夺得了擂主的称号。团长许召华还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文化员。
附海海晏庙越剧团
附海海晏庙越剧团最初是几个越剧迷集聚一处,切磋表演技巧,探讨唱功流派,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地点,后来渐成规模,角色行当也基本齐全。2008年5月,海晏庙越剧团正式挂牌成立,以后剧团不断壮大,演出阵容日益强大,演职人员已达35
人,角色行当齐全,各流派唱腔异彩纷呈。演员继承了王文娟、毕春芳等名家的传统唱法,表演艺术日益提高,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中播映。从2008年剧团建立之年演出的42场次,观众3万余人,到2009年的年演出58场次观众6万余人,再到2010年演出100余场次,观众近10万,演出的足迹遍及附海、新浦、观海卫、坎墩、桥头、长河等地。
慈溪青年越剧团
慈溪青年越剧团成立于1991年,团长莫昌义,副团长兼导演沈丽芳,剧团成立后,长年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萧山等地演出,每年演出约250场左右。现有演职员25人,其中乐队7人,置有JBL高级音响、音控设备,灯光从面光到侧光,并有激光、回光、烟雾、雪花等舞台效果。
1999年,剧团在宁波兰江剧院演出《血手印》,获宁波市社会文艺团体演出一等奖,沈丽芳、张建芬获个人优秀演出奖。2000年获慈溪市广播电视戏曲大奖赛一等奖。2002年获宁波市第四届戏剧节慈溪赛区优秀演出奖,沈丽芳、张建芬获个人优秀演员称号。慈溪电视台的《三北田野》以“戏班的故事”专题报道该剧团。
2007年,由市民政局批准为“民办非企业剧团”,剧团多次参加社会活动,配合中心活动进行义演。自2006年开始,相继参加了市文广局组织的“宁波市千场戏、慈溪市百场戏下农村”活动。并十多部戏制成“戏曲电视片”VCD。
剧团成立以来,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办团方向。从演路头戏逐步向剧本戏过渡。演出的剧目有:
《血手印》、《玉堂春》、《王老虎抢亲》、《花为媒》、《荆钗记》、《碧玉簪》、《宝莲灯》、《玉兔传》、《皇后易嫁》、《望子成龙》、《五女拜寿》、《打金枝》、《包公判子》、《泪洒相思地》、《天道正义》、《绣球缘》《夜明珠》、《何文秀》、《珍珠塔》、《孟丽君》、《梁山伯》、《卖油郎》、《血缘恩仇》等30余部。
在慈溪的群众越剧活动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越剧戏迷和越剧票友,影响较大的有俞祥、俞淇淇、钱王斌斌、高央飞等人。
俞样、俞淇淇父女的越剧世家
在慈溪的群众越剧戏迷圈子里,俞祥是一个名声赫赫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越剧唱得好,更因为是他对越剧有着一份深深的情和义。他爱越剧爱得如痴如醉,被冠为“慈溪越剧王子”。
少年时代的俞祥就深深迷上了越剧。家中的父母、妻子、岳父、岳母都对他的“迷越”情结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几十年的“迷越”生涯中,俞祥有三多,一是戏迷朋友多,二是演出比赛多,三是举办活动多。他多次搞“越迷”活动,每次搞活动,十几桌的招待用餐是家常便饭。不但云集了慈溪、余姚的铁杆“越迷”,还吸引了宁波、绍兴、杭州乃至全国的“越迷”,甚至连专业的越剧艺术家也会前来助兴。
1998年的夏秋之交,俞祥组织戏迷搞了一台名为“戏迷赈灾义演”的晚会。当时在中国大大小小的“赈灾义演”数不胜数。但像他这样由一个戏迷自发组织起来搞“赈灾义演”,实属罕见。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自掏腰包成立了慈溪市第一个票友性质的越迷沙龙,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上林坊黄金商铺里辟出一个供戏迷朋友品戏哼曲的“越剧角”。每逢过年度节、节庆典礼以及生日宴会等,俞祥都会举办各种“越迷”活动。2011年的元宵节前夕,俞祥在老家门口搭起舞台,邀了数十位江浙沪越剧界的名流和上百名越迷戏痴,举办了三天三夜的“闹元宵戏曲演唱会”。
俞祥不仅自己久负盛名,全国性的大奖证书已经塞满抽屉,而且还是越剧世家。他的妻子干飞娥也是越剧戏迷,擅长戚派唱腔,在浙江卫视举办的“戏迷擂台”赛上,她不但“战”夫成功,而且还连闯三关赢得两项擂主桂冠。干飞娥扮相俊美,身姿飘逸,艺压群芳。俞祥的父母,虽不谙越剧的唱与演,但都是越剧活动的热心人,每次有草台班子来村演出,他们肯定是最热心、最积极的支持者和观众。
而最让俞祥一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宝贝女儿俞淇淇。2008年,刚满8岁的俞淇淇,就荣获了第11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不知是俞祥夫妇的刻意栽培,还是杨丽芳、叶丽云二位严师的不倦教诲,或是小淇淇具有一点即通的领悟能力,她最拿手的曲目是毕派名剧《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点秋香”一折,无论是彩唱还是清唱,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那么神韵,那么纯正“毕腔”。
短短三年光景,小淇淇从慈溪开始,到宁波、到杭州、到上海,甚至到广州和北京,一路凯歌,唱到那里就“火”到那里,即使在遥远的塞北钢城——包头,也留下小淇淇稚嫩而又纯正的吴韵越腔,就在这场演出中,热情的钢城越迷居然在观众席上打出“越剧小
神童”的横幅。在她10岁那年的11月29日,俞祥夫妇在长河体艺馆举办了“越剧神童俞淇淇个人演出专场”。宁波小百花,绍兴小百花,浙江小百花的越剧明星都前来助兴。小淇淇演唱了《玉蜻蜓·认子》、《梁祝·回十八》、《碧玉簪·手心手背都是肉》和《一缕麻·洞房》等四个越剧片段,尤其是《一缕麻》中,把“呆大”表演得惟妙惟肖。演出后,俞淇淇接到中央电视台快乐戏院栏目的邀请,还去北京展演她的拿手戏——《一缕麻·洞房》。11岁那年获得“浙江省不老神杯大奖赛”金奖。
钱王斌斌
钱王斌斌是慈溪天元镇天元村党支部书记钱海明的女儿,3岁时就开始跟着电视学唱越剧,而且着魔般的只喜欢戚雅仙的唱腔。有时候父母换了别的电视频道,她就号啕大哭。钱王斌斌的妈妈也是个越剧爱好者。还在读幼儿班的钱王斌斌不认识字,妈妈就一字一句地教。钱王斌斌有着极强的记忆力,什么《血手印》、《白蛇传》等越剧片段,没唱几遍就都烂熟于心。发现女儿唱得有板有眼,妈妈就专门给她买来越剧戚派的碟片,还带她到绍兴、杭州等地的专业越剧团学艺。
钱王斌斌的脸蛋很小,骨骼纤小匀称,一看就是个美人坯子。对于7岁的她来说,越剧就是她小小的骨肉躯体里天然流淌的韵律。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在的她能熟练地演唱《血手印》、《白蛇传》等片段,并且唱得缠绵而极有韵味。粉红的衣裙之下,莲步轻移,眼波流转,吐字清晰、唱腔圆润、举手投足、落落大方。钱王斌斌已经拥有了不少荣誉:全省戏曲演唱选拔赛少儿组一等奖、全国首届“明珠杯”电视越剧票友演唱大赛优秀奖、第二届中国越剧演唱大赛浙江赛区选拔赛少儿组金奖、第二届中国越剧演唱大赛金奖等,是全国年龄最小的金牌得主。
如今,钱王斌斌已声名鹊起,附近的凡搞越剧演唱活动都会邀请她去演唱助兴,余姚艺术剧院举办全国戚雅仙表演艺术演唱会,她也应邀参加。迄今为止,钱王斌斌已参加大小演出达48场。更为可贵的是,钱王斌斌善于助人为乐,她把自己下乡演出的第一笔收入510元钱捐给了市慈善总会;把1000元奖金捐给了“小强热线”的小强基金。
2005年5月15日那天,她代表浙江省队参加全国首届“明珠杯”电视越剧票友演唱大赛。启程前,她还赴杭州黄龙洞民俗园正式拜黄龙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著名戚派越剧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杭娟为师。
2007年12月10日,钱王斌斌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选手一起相聚上海东方卫视演播厅,参加上海东方卫视“非常有戏”全国总决赛,最后又喜获金奖!
高央飞
高央飞是慈溪坎墩街道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从小就爱好唱越剧,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每逢村里、街道有戏剧活动,她是每场必到,多次在市级戏剧演唱大赛中获奖。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戏为友,以自己的有限收入,创办了“越剧传承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7年9月17日的《人民网·浙江视窗·宁波》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篇关于她的专题报道,介绍了她痴情越剧的事迹,全文如下:
“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惹人爱..”初秋的一个下午,在慈溪市坎墩街道一所简陋的老屋中,高央飞对着电脑边演唱,边录制越剧唱腔选段《十八相送》,唱腔温婉低回,缠绵悱恻。谁也没想
到,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家妇女,竟然创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综合网站。
在外人看来,高央飞性格开朗,其实,她的内心世界多愁善感、细腻丰富。这不,《十八相送》、《送王郎》、《许仙从此决心改》..每一首曲目,都让她演绎得惟妙惟肖。
说起对越剧的情有独钟,高央飞谈兴很浓。在她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非常喜欢越剧,经常在她们姐妹俩面前哼唱几句,她和姐姐从小就耳濡目染。13岁那年,她在自家的黑白电视机中看了一场《花为媒》,演员那婀娜的身姿、曼妙的舞步、优美的唱腔,深深吸引着年幼的她。她想:自己要是能认识那些演员,并能像她们一样登台演唱,那该多美呀!为此,她竟然茶饭不思,终日精神恍惚,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一个月后才康复。
从那以后,高央飞就开始学唱越剧。那时,她父亲是捕鱼的,在给父亲帮忙的时候,她随身带个收音机,边听边模仿,就这样无师自通,慢慢地熟悉了越剧的众多经典曲目。后来,高央飞开始参加本地一些民间越剧社团,并很快在票友们的交流中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业余“唱家”。
这些年,高央飞参加了一些街道、市里举办的越剧比赛活动,各种获奖证书有五六本。2004年她凭借着《唐伯虎点秋香》的选段,在来自全国的80余名选手参与的决赛中获得了“良渚文化杯”全国越剧演唱大赛成年业余组银奖。
现在,高央飞在当地的一家化纤厂做纺织工,每月工资1000多元。她说,她工资的大部分都花在越剧的开销上了。除了买资料和到周边自费参加演出外,一旦有越剧名伶来宁波演出,无论票价多高,她都会赶去观看。而她的努力也得到了上海越剧名家毕派创始人毕春芳老师的肯定和帮助。
随着对越剧艺术的痴迷,再加上一些网友的鼓励和支持,高央飞想到了创办一个综合性的网站,用于票友们的交流和越剧文化的弘扬。很快,这个网站成立了,她把自己的节目录制后上传到网上和网友进行交流。绍兴越剧小百花著名尹派小生张琳欣然为这个网站签名写下了“百年越剧,网络添翼,新生一代,鼎力传承”的留言。
打开“htp://w.ccyj.net/radio.htm”这个网页,记者看到,网站上有越剧视听、越剧MTV、越剧下载、个人专辑等十多个栏目。开办后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内,这个网站的点击量已达9万人次。高央飞说,她要以这个平台为基础,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传唱优美的越剧名曲。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