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慈溪戏剧各剧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09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慈溪戏剧各剧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分类号: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在慈溪戏剧活动中,各剧种在接触交流中互为影响、取长补短、互补共荣。尤其是姚剧与绍剧、越剧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慈溪市 剧种 发展史

内容

在慈溪戏剧活动中,各剧种在接触交流中互为影响、取长补短、互补共荣。尤其是姚剧与绍剧、越剧的关系更为密切。
  余姚滩簧对早期越剧的影响很大。由于余姚滩簧形成较早,清末已有传唱,并闯入了大上海。而且余姚滩簧通俗易懂,表演风格不受戏曲程式的严格约束,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真情实感的体现,并寓幽默、风趣、诙谐于唱、念、表演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早年,它曾向绍兴大班吸取养料,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到了二十世纪,它又推动了嵊县民间说唱艺术向戏曲的转化,并和早期越剧“小歌班”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昌、嵊县本是余姚滩簧的流布区域,绍兴又是同一府治的汇合点,因此余姚滩簧和小歌班的接触最多。《中国越剧》一书提到:“绍兴是小歌班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第一站,进入的时间也最早,大约在1907年。它为了发展壮大自己,首先向鹦哥班(余姚滩簧)和绍兴大班学习,不但在演唱方法、音乐伴奏、化妆表演等方面向它们学习,还移植和改编了一些它们的传统剧目,同时发展了‘二小戏’(小旦、小丑),和‘三小戏’(添一小生),有时还与绍兴大班同台演出。所以,绍兴大班与鹦哥戏可说是越剧的乳娘。”这段话比较全面地从演唱方法、音乐伴奏、化妆表演、剧目移植等各方面阐述了早期越剧受余姚滩簧(当然还有绍兴大班)影响的情况。《早期越剧发展史》中也提到:“姚滩曲调对越剧的影响也很大。早期越剧的‘断工调’,就是从‘姚滩’中吸取来的。”同样。“姚滩”也向越剧汲取了很多营养。《早期越剧发展史》还提到:“最初,越剧伴奏的过门是从‘姚滩’中吸收来的..当时,小世界有两副戏班在演出,一副是金雪芳的绍兴文戏,另一副是余姚滩簧的班子。姚滩班里有位琴师叫劳秀春,他休息的时候,被绍兴文戏的艺人请去看戏。当他看到《琵琶记》里赵五娘描容一段时,台上只有‘的笃的笃’的尺板声,觉得太单调,立即回到自己班里取来一把二胡,用姚滩的过门来试配绍兴文戏的唱腔,听起来很和谐。..这种过门虽然始终只有两句,尽为简单,但在伴奏音乐上,却已经是一种可喜的突破。”
  从剧目上来说,各地方剧种相互借鉴、相互移植现象更是普遍。姚滩剧目对越剧的影响,《早期越剧发展史》说到:“从鹦哥班移植过来的有:《双落发》、《剪刀记》、《采木香》、《草庵相会》、《夜烧香》、《走广东》、《卖草囤》等。”同样,姚滩也吸收了《玉蜻蜓》、《卖红菱》、《拔兰花》、《红楼记》、《钓金龟》、《捉田螺》等越剧作品及越剧《双贵图》、《宝莲灯》、《两重恩》(即《何文秀》)、《珍珠塔》等被称为“四整本”的大型剧目,在姚滩传统72剧目以外,增加了新的上演剧目,丰富了姚滩舞台演出
  由此可见,姚滩演出对越剧的影响最大。当越剧前身“小歌班”尚处于沿门走唱,或以坐唱形式出现的时期,姚滩早已在草台演出。可以说“小歌班”是受了“鹦哥戏”的影响,才发展到上舞台表演。据越剧老艺人回忆,南派小歌班的出场,先是背朝观众而唱,这就是从姚滩鹦哥戏学来的演唱形式。越剧进入上海后,鹦哥班和小歌班还同台演出过。1918年,姚、越两剧种的艺人曾在上海海宁路新疆路北公益里华兴园合作演出过。因为“鹦哥”和“小歌”关系密切,以致有时人们难以区别,出现过误把“鹦哥”当“小歌”,把“小歌”当“鹦哥”的现象。清光绪32年(1906年)清明,嵊县沈家村演小歌戏,当时财主张生泉手下人樊金焕就把小歌班当鹦哥班来抓(在当时鹦哥班即余姚滩簧被认为是淫秽戏而禁演)。当时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樊金焕,真犯关,张着眼睛像瞎眼,‘小歌’错当‘鹦哥班’,还要抓戏把人关。”另外,艺人中也的确有既演“鹦哥”又演“小歌”的,如上虞蒿坝的花碧莲老艺人,原唱鹦哥戏,后来改唱越剧。此外还有越剧艺人施根美(原是嵊县第一副女子科班出身),在1943年至1945年间,曾和姚滩艺人黄承炳一起,创办了“德胜顺舞台”戏班,同台演出。越剧与姚剧的这种密切关系,就可见一斑了。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