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慈溪戏剧活动的演出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08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慈溪戏剧活动的演出场所
分类号: J892.4
页数: 7
页码: 35-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慈溪戏剧活动的演出场所。戏剧演出的场地更是五花八门:街头地角、广场绿地、社区庭院成了戏迷戏友们演唱戏曲、大展身手的戏台和平台。
关键词: 慈溪市 戏剧活动 演出场所

内容

俗话说:“蛳螺壳里做道场”,要演戏,就得有演戏的戏台和场地。解放前,慈溪演出场地分为临时演出场地和固定的演出场地两种。
  临时场地又称散场,每逢节日或庙会需要演戏时,在宽阔的空地上临时搭起来的戏台。这种戏台十分简陋,没有固定的模样,戏台的大小视搭台的材料而定。甚至有将四只稻桶倒置,上面铺几块门板,搭建一个仅10来平方米的小戏台。散场遇到刮风下雨,就只能停止演出。由于这种戏台面积小,不能演武打戏,所以在散场上演的一般是小型滩簧班或笃笃班。这种戏台安装方便,拆卸容易,花钱又较省,故一直延宕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当然,也有条件较好、经济较富裕的家族或祠堂,选用粗大的横木搭起台架子,用麻绳捆扎固定,在台架子上铺上门板,再在舞台上搭起上尖下圆的人字形斗篷棚,有的甚至把斗篷棚搭至观众席上面,以挡雨遮阳。这种戏台一般离地面一米多高。台下是空的,可供人穿行。这种戏台适宜于规模较大的剧团如绍兴大班演出,可上演武打大戏。
  固定的演出场地,是指建筑的戏台。解放前,这种戏台可分为“万年台”和“穿台”两种。万年台历史悠久,旧时具有一定官衔的人,才有资格在祠堂内建造万年台。万年台一般为木结构,演出时间在每年的春节和冬至,每次的演出时间2至3天,由于万年台还是祭祀祖宗的场所,所以不允许滩簧班和女子越剧上台演出。大多是演绍剧、京剧、高腔班,演出剧目多是国戏。穿台也称“草台”,是旧时部分祠堂庙宇内固定的戏台。这种戏台用木料或石料搭建,装潢富丽堂皇,彩绘缤纷,很是讲究。戏台前有较大的空旷场地,供观众站看。戏台正对面是祭祀祖宗和摆放菩萨的正厅。这类舞台一般呈4公尺宽的正方形,离地面高度约2公尺,四根直柱,横有六根木头构成舞台架子,上面铺4公分厚的木板,十分坚实。台顶呈弧形,有多根穿梁木支撑顶部,远望如一座宫殿,蔚为壮观。舞台左右还设有“出将”、“入相”两幅门帘,为演员进、出场之用。戏台前的大柱上还书以告诫世人以戏文为鉴,要孝父母、敬天地之类的对联。演出一般在庙会期或春节,外借则不受此时间限制。舞台分前场和后场,前场为演员表演用,后场为乐队用。故伴奏的乐队又称为“后场”。在戏台前的观众席上,有的还配有简陋木头长凳,供观众坐着看戏。解放前慈溪庙宇较多,穿台是当时演戏的主要场所。当然,并非是每一个家族祠堂都有这类戏台,只有声名显赫、经济实力较雄厚的望族才能拥有,也是显示望族身份及社会地位的象征。解放后,祠堂庙宇被大量拆毁,所剩“穿台”无几。
  建国初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慈溪的戏剧演出,仍停留在上述的戏台和场地上。有时为配合中心任务演出,街头、地角、学校操场及稍宽阔一点的农家道地(院子),都用作演出场地。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恢复,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各地开始兴建或改建当地的会堂、影剧院。1977年至1987年10年间,全县各乡镇建造可接待县级以上剧团演出的大会堂、影剧院29个。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有:
  观城影剧院,原为观城大会堂,始建于1956年。1977年易地重建,1980年10月建成,耗资50万元。位于观城镇东街,内设1607座位。舞台宽14.5米,深16米,乐池40平方米。还配有浴室、化妆室,演员宿舍75床,舞台灯光、调光、扩音设备齐全,还可放映电影。
  逍林人民影剧院。原为逍林大会堂,1972年建造,位于逍林沙滩路。1982年改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耗资32万元。内设1118座位,舞台宽12米,深9米,有演员化妆间2间,乐池30平方米,演员床位60个。舞台上有大幕、中幕、天幕各一道。供电、灯光、扩音设备齐全。1984年1月开始放映电影。
  周巷影剧院,原先是会场,始建于1956年,1972年属危房停止使用。1980年拨款80万元兴建周巷影剧院,内设1604座位,舞台宽深各14米,演员上下场用的副台240平方米。有大幕、中幕、天幕各一道,灯光、音响等设备齐全。配套设施有演员宿舍75床,化妆室3间共90平方米,1982年5月开始放映电影。
  长河影剧院,竣工于1983年6月,位于长河镇中街。内设1182座位,舞台宽13米,深12米,配有大幕、中幕各2道,天幕1道,舞台供电、调光等设备齐全。还有浴室3间,演员床位50个。1986年1月开始放电影。
  庵东区大会堂,于1973年兴建,位于庵东镇西街,投资30万元。1983年7月又投资13万重新翻造,1984年3月竣工。有1055座位,舞台宽12米,深11.5米,上下场副台80平方米,化妆室5间,有大幕、中幕各一道。1981年9月开始放映电影。
  掌起影剧院,建造于1985年2月,耗资110万元,占地面积8736平方米,内设1425座位。舞台宽12.5米,深5米,上下场副台150平方米,全场灯光、调光、扩音、供电配电设施齐全,有演员床位80个,是当时全县最好的演出场地。
  桥头乡大会堂,位于桥头乡五星村,1979年5月建成。前身为一宗族祠堂(后改为仓库)。总面积5333平方米,内1275设座位,舞台宽10米,深12米,有化妆室80平方米,观众休息室200平方米。演员床位60个,配有供电、发电、扩音等设备,大幕、中幕、天幕各一道,兼放电影。
  白沙影剧院,1981年2月动工,1984年9月竣工,投资92.7万元。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1455座位,舞台宽14.3米,深13米,乐池30平方米。有化妆间5间,演员床位75个,发电、供电、灯光、调光、扩音等设施齐全。
  天元文化宫,位于天元镇北首。于1985年7月竣工,内设1092座位,舞台宽13米,深11米,有大幕天幕各1道,中幕3道,上下场副台100平方米。场内扩音、调光、灯光、发电、供电设施齐全,附设食堂和演员床位75个。还有图书阅览、乒乓室、讲座室等文化设施。1985年12月开始放映电影。
  除了上述演出场地外,还有范市、雁门、五洞闸古窑、洋山、鸣鹤、东山头太阳地、彭桥、横河、石堰、胜山、新浦、坎东、坎西、宗汉、高王、精忠、建塘、西二、西三、东一等地均有大小不等的演出场所。
  遗憾的是到2010年底,浒山城区尚未有专业性演出的剧场。唯一的慈溪人民大会堂,是开会、演出兼用的。据史料载,解放初期,原慈溪县治慈城镇也曾设有大会堂,另有过一家个体戏院。1954年县治迁至浒山镇,先是借用岗记四房大屋的一幢老式房子作为开会或办展览之用。1956年在现大会堂的堂址,建造了人字架木结构高平屋,作为会堂。1978年10月翻建混凝土钢结构二层大会堂,内置宽15米,深13米的舞台一个。上下场副台面积89平方米,有化妆室、浴室,舞台上灯光、调光、扩音设备齐全,有大幕、中幕、天幕各一道,1745座位。大会堂主要用于召开各类会议,空闲时便兼做了演出剧场。数十年来,一般外来的专业演出剧团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这里演出。1981年开始放映电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慈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文娱形式,极大的冲击了戏剧演出。专业剧团陆续撤销,剧场上座率下降,演出场所或被拆、或被卖、或转作他用,全市演出场所所剩无几。新建的演出场所不再是单一剧场,而是趋向高档次、大规模、现代化的综合性文娱活动方面发展。如建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周巷文化中心、横河文化中心,都是集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档次娱乐场所。
  周巷文化宫
  周巷文化宫由周巷镇人民政府出资筹建,2002年7月28日竣工,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4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内设820座剧场一座,可接待较高档次的剧团演出,并可放映电影。宫内还设有图书馆,网吧、歌舞厅、棋牌室。
  横河镇文化中心横河镇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4785平方米,其中有面积3290平方米、698座位的影剧院一座,内设中央空调、灯光、音响、电影放映等设备。另设综合性文化活动楼,面积1495平方米,内设图书馆、美术、书法、摄影活动示范室、少儿艺术学校、多媒体室、老年活动中心、民乐戏曲活动室、台球乒乓球厅、网吧。露天文化活动广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露天演出舞台、喷泉、灯光、绿化、宣传窗、健康道、晨练场等。
  慈溪中学的体艺馆也设有较高档次演出场地。
  上述剧场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剧团演出。
  除了一些大型专业剧团在上述场地演出外,农村的戏剧演出,大多仍采用在户外搭建临时戏台的形式。有的甚至还直接到平民家庭,以唱堂会的方式进行演出。而我市民间职业剧团大多置有可拆卸的舞台、灯光、音响,这些都为戏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演出条件。
  由于群众戏剧的全民性参与,戏剧演出的场地更是五花八门:街头地角、广
  场绿地、社区庭院成了戏迷戏友们演唱戏曲、大展身手的戏台和平台。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