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慈溪戏剧的演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3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慈溪戏剧的演出活动
分类号: J825
页数: 13
页码: 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戏剧活动的发展有一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以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为界,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关键词: 慈溪市 戏剧活动 历史

内容

戏剧活动的发展有一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由于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探究慈溪戏剧活动的准确起源,也无从了解慈溪戏剧发展过程中的细节。但通过对部分老戏迷、老观众的采访和了解,从他们的口述和回忆中,我们仍可大致找到古往今来慈溪戏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些轨迹。
  慈溪戏剧活动的开展,以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为界,可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其实,慈溪很早就有了戏剧活动。到了明代,演戏看戏就已成风气。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陆容在其《菽园杂记》第十卷中记载道:“(成化年间)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之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演戏演员旧时称为“戏子”,属社会末流,为士绅甚至一般人所蔑视,而在慈溪等地“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可见慈溪等地的人们是多么重视戏剧艺术,有多少人参与到戏剧活动之中,否则也不可能到了“不以演戏为耻”的地步。
  清末民初,受上海、宁波都市戏剧的影响,慈溪戏剧就已经形成。但那时的慈溪戏剧尚属雏形,从严格意义上说,还都是滩簧、走书、唱新闻等说唱一类的曲艺形式,并非是现今的戏剧概念上的戏剧,更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活动。那时的戏剧活动,大都是外来剧团来慈溪演出,纯粹是属于你演我看、观赏性的演出活动。而且这类戏剧演出都有特定的由头、时间和场地,如农历三月廿二的天妃宫庙会、五月初五的金仙寺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以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冬至等各种节日,才有戏剧演出活动,并冠有不同的名称。如为祠堂庙宇修建成功而上演的戏剧叫庙会戏;为佛像开光而上演的戏剧叫开光戏;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上演的戏叫青苗戏;为超度亡灵而上演的戏叫焰口戏;为祈求降雨水而上演的戏叫龙王戏;为祈求平安消灾演出的戏叫平安戏等等。按当时风俗,慈溪农村氏族每年都有修缮或建造祠堂的习俗,因此庙会戏很是盛行。一般大的望族都有自己固定不变的庙会日期,如农历正月初一是洋山庙会;农历二月十九是芦城庙会;农历十一月初是彭桥庙会。每逢庙会,就必定要请外地戏文班子来演戏,俗称“做戏文”。这几乎成了解放前慈溪农村戏剧活动的一条定律。
  戏剧的真正意义上演出,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1931年5月,虞洽卿丧母时,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前来龙山吊唁,并在天叙堂演出了京剧《霸王别姬》。这是慈溪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戏剧活动。后来绍兴“的笃班”(越剧)的兴起,引发了慈溪观众的极大兴趣。当时曾有绍兴、上海的越剧戏班来慈溪演出,越剧名角赵瑞花、魏书云、叶彩金等人也曾来慈溪演出过,培育了慈溪一大批越剧观众。1937年7月,抗战爆发,受文明戏的影响和抗战宣传的需要,曾掀起过群众戏剧活动的高潮。部分学校师生组建抗日救亡剧团,如庵东的“抗日星星剧团”、鸣鹤的“抗日救亡剧团”,都上演过诸如《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活报剧(话剧)和越剧。与此同时,慈溪本土的一些说唱艺人,也受戏剧影响,开始在采茶篮、雀冬冬等说唱曲艺表演形式中,增加故事情节,分演不同角色等具有戏剧元素的探索,并逐渐组合较稳定的演员队伍(时称戏文班子)。但当时的戏剧活动仍多是观赏性的,大多是外来剧团的演出,即便是民间艺人的余姚滩簧,也大多演的是路头戏(即没有剧本,只有大概的故事情节,由演员根据分派的角色,上台临时拼凑台词唱腔),没有严格、规范的戏剧性表演。新中国成立后,慈溪戏剧活动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建国初至今,可归纳为四次戏剧活动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翻身的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各村俱乐部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为配合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社等各类政治中心活动宣传,全县出现了兴办农村业余剧团的高潮。自1949年坎东四灶桥后村成立了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余姚滩簧班至1957年这七、八年间,全县共成立业余剧团250多个,坎墩、浒山、周巷等地的戏剧活动更是异常活跃,有的乡镇业余剧团多达10余个。演员的主体多数为当时的基干民兵、共青团员、青年教师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底,王任仁、裘国畅等人在老县城慈城镇招收演员,成立了“和合舞台”,1951年5月改名为“和合剧团”、“慈溪县和合姐妹剧团”,后正式定名为慈溪越剧团,成为慈溪历史上唯一的专业剧团。从这一时期的戏剧演出团体整体质量来说,档次仍较低,有些名为剧团,其实只是一些演出小组,排练的一些现代文明戏,其实是表演唱之类的文艺节目。但对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丰富当时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各类交易会的商贸活动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农村群众文化演出活动的蓬勃开展,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政府部门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慈溪县民众教育馆加强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和管理,经常组织各村俱乐部开展文艺演出,举办群众戏剧演出交流活动。但好景不长,不久,反右斗争开始,慑于严酷的政治气氛,农村文化活动遭挫。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人们连基本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文化活动尤其是戏剧演出活动更是无人问津。
  第二次高潮是在十年文革时期。广大群众出于纯朴的阶级感情和被蛊惑的革命狂热,在推广“小靳庄经验”和样板戏的影响下,城乡处处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慈溪越剧团也更名为“慈溪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开始上演京剧。“演样板戏、做革命人”,演出样板戏一时成为时髦。乡乡村村排练《半篮花生》、《红松站》等反映阶级斗争的小戏、折子戏,甚至一个村民之家就能演出整本样板戏。
  第三次高潮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政策拨乱反正,党对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日益重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农村思想工作。全国农村掀起了创办农村文化中心、青年民兵之家的热潮。慈溪亦不例外,县文化局在筹建乡镇文化中心的同时,确定了上半年重点抓故事,下半年重点抓戏剧的农村文化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的慈溪戏剧活动有了新的突破,各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纷纷成立民间业余剧团。受戏剧“三并举”的倡导,慈溪文化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对短、平、快小戏剧的创作,群众性戏剧创作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县文化局每年举办一次小戏创作征文及小戏会演,县文化馆也成立了县中心戏剧创作组,经常召开小戏议题会,讨论会,加工会,县文化馆的文艺刊物《慈溪文艺》开辟小戏创作园地,发表和推介本县作者创作的小戏作品,印刷成戏剧资料专辑,发给各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为基层提供演出脚本。在县文化局、文化馆的重视下,基层业余戏剧创作和演唱活动十分活跃。各区、乡、镇文化站都把群众戏剧活动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层层组织、层层发动,挖掘戏剧创作人才,组织创作采风活动,培训戏剧演唱队伍。全县业余戏剧作者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戏剧作者,创作了一批小戏。并参加宁波地区文化部门举办小戏会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张继荣创作的越剧小戏《春暖花开》、岑能彬创作的绍剧小戏《夺牛》、应锡年创作的越剧小戏《杨师傅下乡》、陈墨创作的越剧小戏《广阔天地》等,均多次在宁波地区小戏会演中获奖,剧本发表在宁波地区《小戏专辑》上。
  当时的慈溪,乡乡有剧团,村村锣鼓声。在“以工补文、以文补文”口号的倡导下,各文化中心、文化站成立的歌咏队、舞蹈队等各种类型的文体组织中,戏曲组是最为引人注目,不可缺的队伍之一。当时乡镇较有名气的业余剧团有坎墩姚剧团、周巷石板弄姚剧团、云城绍剧团、坎墩春光越剧团、田央越剧团、胜山越剧团、浒山越剧团、庵东越剧团等等。这些剧团以文化站为依托,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演出,不少剧团还配有服装、道具、音响、灯光等全套演出行头。深入到生产大队的会议室、生产队的田头晒场演出,起到了唱中心、演中心,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任务的作用。
  在这期间,慈溪戏剧活动的蓬勃开展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各大型专业剧团的频繁来慈溪演出。据不完全统计,有上海京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绍剧团、上海红楼越剧团、上海静安越剧团等高档专业剧团多次来慈溪演出。随着党的文艺政策拨乱反正,传统剧目的解禁,慈溪戏剧观众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各村凑资请剧团演戏的现象十分火爆,甚至出现争抢剧团的演出板箱,强行邀请演出的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出现过凭户口本限购戏票的场景。上海著名越剧艺术家毕春芳说:“文革前我经常到宁波演出,文革期间离开舞台,来宁波就少了。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重返舞台后,受宁波观众盛情相邀,时隔10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演出。我记得在慈溪演出时,观众们热情得不得了,甚至背着铺盖来排队买票,最后不得不规定凭一个户口本买三张票。当时,我和戚雅仙都已50多岁,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动得不得了。”
  此期间的慈溪戏剧活动仍停留在你演我看、以剧团演出、群众观赏为主的形式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活动群众性氛围。由于大量的戏剧观摩,培养了慈溪广大群众的戏剧兴趣,人们逐渐萌发了戏剧意识,洐生出大量的戏剧观众和戏剧爱好者,为今后慈溪戏剧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高潮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慈溪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电影、电视、录像、网吧、卡拉OK等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涌现,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然而,随着文化多元化在家庭的不断渗透,加上专业演出团体的票价不断上升,导致了戏剧观众群的锐减,戏剧演出市场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求知求乐的欲望和文化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群众戏剧活动迅猛发展,许多民营的、个体的民间职业剧团纷纷成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戏剧演出活动不再强调为政治服务,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参与社会。这些职业剧团一般是由一人发起,组织附近的业余戏剧骨干,自发成立演出团体,先是在农闲时演出,后发展为全年脱产演出,先是收取一点劳务费,后发展为营业性的收费,并不断增加投入,从过去业余性演出的民间剧团转变成为营业性演出的民间职业剧团,戏剧演出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和手段。
  这些职业剧团人员精悍,行动敏捷,机制灵活,抓住专业剧团行头多,摊子大,行动不便,难以上山下乡演出的弱点,扬长避短,简从轻出,上山下海岛,走村穿户,深入企业社区,甚至家庭院落,演传统戏,唱堂会。也排演整本大戏,有的剧团甚至能演十台、几十台的连本大型传统戏。由于收费较之专业剧团低廉实惠,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这类民间职业剧团一般先由骨干们自由组合或合股经营,后来发展成由一人或一家为主体的剧团核心,发起人就成为了班主(又称老板)。在收入分配上克服了专业剧团“演好演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演员的报酬按演技和对剧团的贡献大小而定厚薄,真正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正因为体制灵活、赏罚分明、行动敏捷,因此这类职业剧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时成为慈溪戏剧活动中的有生力量。市文化主管部门因势利导,成立了市演出公司,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和指导,将他们列入文化非企业范畴,实行民政或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性演出执照,使他们的营业性演出合法化。同时还经常举办民间职业剧团文艺会演和参加市里重大文化活动。1987年,慈溪县人民政府举办第一届艺术节,组委会专门组织了几场民间职业剧团擂台赛,推荐有较高演出水准的胜东乡越剧团、小安乡姚剧团、坎东乡姚剧团、田央乡越剧团等四个民间职业剧团进县城,分别演出了《广德州》、《刘秀娟》、《杀狗劝夫》、《何文秀》等剧目,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民间职业剧团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12月止,全市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达26个。他们
  拥有独立的舞台、服装、布景、道具,生、旦、净、末、丑演员齐备,并拥有各自的看家剧目和表演特色。他们的演出,活跃了农村基层的文化生活。坎墩姚剧团、垫桥路剧团、春蕾越剧团等剧团每年演出达数百场之多,远远超过了专业剧团的演出量,这不能不说是慈溪戏剧活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竖起招兵旗,必有吃粮人”。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会诞生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行业和条件,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一方面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广大群众对戏剧活动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大量涌现,竞争十分激烈,作为由演员自己投资、自负盈亏的民间职业剧团来说,迫切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演出的场次,以增加收入。这就极需要有人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作好观众与剧团之间的调节引荐作用。于是文化经纪人应运而生。如浒山街道的胡尧连,他利用朋友多、关系好的优势,积极为职业剧团联系演出业务。“要看啥戏跟我讲”成了他的口头禅。像他这样的“文化经纪人”在慈溪多达20多人,成了活跃农村文化的牵线人。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慈溪戏剧活动的一个新特点。
  在主、客观条件的催生下,这一时期,慈溪戏剧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一些戏剧传统较深厚的乡镇街道如坎墩、长河等地尤为突出。坎墩街道自2004年10月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戏曲艺术节,在戏曲艺术节期间,汇聚各村(居委)、各社会业余剧团文化的精英,与应邀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外地专业剧团将和市内戏曲骨干同台演出,为当地群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街道党工委把戏曲艺术节作为凝聚人心的软生产力,围绕“创文化特色街道,为文化大市添彩”这一中心,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的文化名片。“一体”即以姚剧为龙头的民间戏曲艺术,“两翼”即一村一品(铜管乐队、腰鼓队、舞蹈队)和民间艺术(太白老龙、雀冬冬、民乐、鸡毛龙等民间民族文化资源)。该街道已被命名为慈溪市“戏曲之乡”,多次代表慈溪市参加省、宁波市的戏剧文艺会演,其中,坎中村越剧骨干罗伟杰曾在全省越剧流派演唱赛中荣获银奖。
  戏剧活动的热潮还不断向村级延伸和辐射。天元镇天元村根据群众的要求,搭建了固定的古戏台,每年都举办文化周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文化周期间,40多名“本土戏剧明星”登台献艺。越剧王子赵志刚等人曾三次应邀专程前来为活动添彩助阵。他深受感动地说:“一个村有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少见。我相信这里的人不大会吵架,因为唱越剧让人性情温和,多唱越剧还能长寿呢!”
  与前几个时期的戏剧活动高潮相比,这一时期慈溪戏剧活动呈现出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广大群众对戏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强,真正体现了慈溪戏剧活动的群众性。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戏剧走进了千家万户。二十一世纪初,受上海、杭州、宁波等市先进社区文化的影响,慈溪城区的一些戏剧爱好者,从在家中自娱自乐演唱戏剧,开始发展到公园或广场演唱,他们自己出资,购置音箱设备,让戏迷或过往行人即兴自由演唱。这一新鲜事物很快为人们认同并仿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群众自发组织的家庭戏迷演唱会、广场戏曲演唱会成为时髦。城区的水门乐园、古塘绿苑、虞波广场、人民广场、金山公园,人头攒动,观众少至数百,多至逾千,掌声笑语,此起彼伏。这类自发性的戏剧演唱没有任何清规戒律,无论你是何职业、是何身份、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哪怕你是过路行人,只要你喜欢,你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自告奋勇上台演唱,过把唱戏瘾。在城区的带领和影响下,各镇、街道类似的群众戏剧活动也迅速地铺展开来,村村都有这类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戏剧演唱活动。
  为推动群众戏剧演唱活动的蓬勃开展,各级文化部门也因势利导,举办了许多戏剧演唱大奖赛活动,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全市首届戏剧戏迷擂台赛、家庭戏迷演唱大奖赛、慈溪市越剧流派唱腔演唱大赛等等。
  通过举办这些比赛活动,涌现出了不少戏剧表演人才,也涌现了不少戏迷家庭,全市形成了一支有着较高表演水准的戏剧文艺骨干队伍。如坎墩的高央飞、罗伟杰,长河的俞祥,浒山的胡浓珠、叶群,逍林的范利霜等等,他们在全省越剧卡拉OK演唱大赛或戏迷擂台赛中,多次获大奖。尤为可喜的是,周巷的冯嫣姬、天元的钱王斌斌、长河的俞淇淇三位小朋友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省市层层选拔,在全国的第八、九、十一届小梅花少儿戏剧演唱大赛中,荣获了全国小梅花奖,成为慈溪戏剧史上成绩最为骄人的优秀小演员。钱王斌斌还被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杭娟收为弟子。一个县级市,能有如此多人荣获这一高规格的奖项,在全国也属罕见。
  慈溪戏剧活动的全民性参与,也促进了戏迷、戏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打破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他们走出家门,拜师访友,交流和切磋演唱技艺,既拓展了视野,也广交了天下戏友,使戏剧活动实现真正的群众性。有的还利用网络来扩大戏迷、戏友间的联系,这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慈溪戏剧活动的一大特色。如坎墩街道越剧爱好者高央飞,于2007年自费在网上创建了戏迷沙龙,开辟越剧论坛,参加论坛的有来自上海、北京、安徽、江苏、江西、山东等地的戏迷朋友,人数最多时,达到了200多人。他们在网上以戏会友、交流心得、探讨戏趣,点击率达5万多人次。《宁波日报》、《东南商报》等媒体对此还作过专题报导。此外,这一时期的慈溪戏剧活动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拓展。除了传统的越剧、姚剧、绍剧之外,随着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黄梅戏、花鼓戏、京剧、甬剧、话剧、歌剧等剧种也纷纷涌入慈溪演出市场,加入了慈溪戏剧活动的行列。尤其是小话剧(小品),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音乐剧、情景剧、课本剧、校园剧也异军突起,成为这一时期慈溪戏剧活动的一大主流。在慈溪各类群众文艺演出或大型庆祝活动中,总少不了戏剧小品的参与。自编自演小品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年轻人的爱好和时髦。以慈溪市建设局每二年举办一届的文艺会演为例,在九届会演共130多个节目中,小品节目有32个,占总数40%。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演练,全市形成了一支小品创作和表演队伍,并多次参加宁波市文化部门举办的小戏小品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慈溪戏剧史写下了
  绚丽的一页。戏剧沙龙在公园演出
  纵观慈溪戏剧活动发展的历史,也是慈溪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它对提高慈溪人的道德素质、强化慈溪人的精化教育、增强慈溪精神的凝聚、推动慈溪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慈溪戏剧述略

《慈溪戏剧述略》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关于戏剧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剧种以及形式的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