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考察杨家村窖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91
颗粒名称: 4.考察杨家村窖藏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6
页码: 114-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3年元月19日,宝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五位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个2700多年前的青铜器窖藏。这批青铜器数量之众、形体之大、精品之多、铭文之长、内容之珍贵、纹饰之华丽、保存之完好,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的第一个硕果,堪称中国考古史上八个“第一”和“之最”。青铜器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具体的历史事件,大量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和缺漏,对西周历史进行过多次验证,有相当的准确性。当时专家们为了尽快准确地解读国宝的历史价值,马承源先生应邀前往宝鸡指导。马先生考虑得非常周到,对地方博物馆十分体贴理解。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2003年初宝鸡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发现是当年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当年1月19日,宝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五位村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在本村砖场取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2700多年前的青铜器窖藏。陕西省文物部门随即对该窖藏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27件西周青铜器,其中鼎12件,鬲9件,壶2件,盘、匜、盂、盉各1件,件件都有铭文,总字数多达4048字。最大的铜鼎通高58厘米,口径50厘米,重46公斤;铜壶高达60厘米;铜盘口径54厘米,铭文多达372字,字数超过著名的墙盘,成为目前青铜器盘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窖藏的主人是单逨,逨盘和逨鼎的铭文记述了文王、武王至厉王、宣王计11代共12位周天子的业绩和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王室伐商纣、建周邦、征荆楚、讨猃狁、管山林以致和天下、因功受册封赏赐等重要活动和事迹。逨盘铭文一一记载了12位周王,在以往发现的青铜器中是绝无仅有的;单氏家族8代与11代12位周天子的对应关系,对估定西周纪年总数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铭文对于研究周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这批青铜器数量之众、形体之大、精品之多、铭文之长、内容之珍贵、纹饰之华丽、保存之完好在整个中国考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堪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的第一个硕果。马承源和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专家一致认为,杨家村窖藏的发现创造了中国考古史上八个“第一”和“之最”:
  一、第一次发现西周青铜器的洞式窖藏;
  二、第一次发现一个家族27件青铜器出土于一个窖藏,且件件有铭文和华丽的纹饰;
  三、第一次出土系统介绍一个家族8代世系事迹的青铜器;
  四、第一次发现一个家族史铭文总长达4048字,是迄今为止一次性发现最多铭文的考古发现;
  五、第一次出土完整记录周王朝纪年铜器中年份最高的;
  六、第一次出土完整记录周王朝从文王到厉王以及宣王的名号、位次和有关时间的青铜器,是记录周王最多的一次发现;
  七、第一次在青铜器铭文中发现“考(孝)”字;
  八、第一次发现出土铭文最长的铜盘——逨盘,铭文多达372字,内容极其重要。
  确实,宝鸡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对西周历史进行过多次验证,有相当大的准确性。随着青铜器出土数量的增多和青铜器研究的深入,不少青铜器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具体的历史事件,并且还大量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和缺漏。杨家村窖藏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其铭文在印证西周历史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杨家村窖藏被发现是当年的元月19日,当时已临近春节,到处都在忙着过年,邀请外地专家来宝鸡现场看文物不太现实。为了尽快准确地解读国宝的历史价值,2月17日,刚过了元宵节,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段德新先生就打电话给马承源先生,请他来宝鸡指导。马先生当即就应承了下来。第二天晚上,马承源打电话给段先生,说他后天就到。马先生特地告诉段德新:“不需要特地来接,我们已经和咸阳机场一家旅行社联系好了,他们会给我联系去宝鸡的车子。请你帮我们预订3个房间就行了,但钱由我们出。”接到电话的段德新非常感动,马先生不但雷厉风行地立刻安排了前往宝鸡的行程,而且考虑得如此周到,对地方博物馆十分体贴理解。
  2月20日下午五点多,马承源和陈佩芬、濮茅左三位上博专家乘出租车到达了宝鸡博物馆,那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不顾一天旅途劳顿长途颠簸,坚持要先看窖藏出土的青铜器,“先睹为快”。当他看到27件形制各异、铭文密布的新出土青铜器时,高兴得不得了,一边看一边感叹:“你们宝鸡真是不得了。”天色已晚,粗略看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在段先生等人的一再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一回到宾馆,马承源顾不得休息,急切地和宝鸡馆研究人员讨论这批青铜器所属的世系。他还拿出一张从上海带来的从报纸上复印的逨盘铭文照片。原来,他在这批国宝出土之后就开始密切关注、着手研究了。马承源又仔细询问了窖藏出土时的情况,问他们有没有做拓片。根据下午在库房看到的实物现状,马承源还对他们清除锈蚀的做法提出了专业的批评意见。
  第二天一早,马承源就和陈、濮两位老师一起来到博物馆,进库房看文物。27件出土青铜器一件一件认真评看,一个字一个字地释读铭文并记录,直到下午一点才全部看完。先生们简单用过午餐后,两点多又进了库房。马先生要亲自为逨盘做拓片。博物馆的员工们闻讯纷纷赶到了库房——大专家亲自打拓片,这是难得的观摩机会。段德新搬来了椅子,但马承源根本不坐,从整理宣纸、打湿、铺纸、用针挑纸、打纸、上墨,一招一式进行得井井有条。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连续站了几个小时,一张逨盘拓片终于完成。已经76岁高龄的马承源此时非常疲倦,但仍诚恳地对大家说:“这张拓片做得不行,我已经三十年没干这个了,眼力也不行了,实在对不起大家。”
  晚上回到宾馆,陈佩芬拿出了她已抄写得工工整整的逨盘、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的释文。段德新非常惊讶:“昨天晚上你们刚到,怎么这么快释文就做出来了?”陈佩芬说:“我们昨天晚上就开始做了,今天中午饭后回到宾馆也没休息。”段德新感动极了。这几位专家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最年轻的濮茅左也已经54岁了,陈佩芬69岁,马承源76岁。为了自己热爱的文物事业,他们真是拼了命地工作。
  第三天早上,马承源等三位专家又去了库房,对几个之前不甚清楚的铭文再次做了订正,之后参观了展厅,和馆里的同志进行了座谈。马承源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工作提出了三条嘱托:“一是要有创业精神,事业是靠人创出来的。上海博物馆80年代初也很难,也没有多少观众,今天的辉煌是过去多年艰苦创业换来的。要通过创造性工作引起领导的重视,还要善于同外国友人和新闻媒体打交道,让他们为你们宣传,外国友人和媒体宣传比咱们自己宣传起作用。二是要改善陈列,不能把一个个墓葬的东西全摆上,不能搞成考古标本陈列。文物要清理干净,灯光要搞好,灯光搞不好展览就不好看。三是要有自己的人才。你们有大量的文物,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但更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这就是本钱,上博就有这个本钱。特别要培养年轻人。做到了这三条,你们将来一定会超过上海博物馆。因为你们的东西多,东西好,还不断有新的重要文物出土,这是上海所不能比的。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我还可以为你们馆做点工作,发挥上海博物馆的优势帮助你们发展。”马先生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诚恳亲切的鼓励,让在场所有的宝鸡馆员工都受到了鼓舞。
  下午,马承源等三位先生考察了出土27件青铜器的眉县杨家村窖藏遗址。这个遗址位于几十米高的半山崖上,只有一条陡峭的小路可以攀援而上,但马先生几乎不要人搀扶,就精神抖擞地爬了上去。看完遗址后,他们还去考察了法门寺博物馆和周原博物馆,看了周原遗址新出土的文物。马承源这次宝鸡之行,日程安排得极其紧凑。他那高涨的工作热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出土文物的痴迷和深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易近人、满腔热忱的宽大胸怀,追求科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给宝鸡当地的文博工作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承源等青铜器专家们对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评价极高,认为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发现”,是“近十年来全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发现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现窖藏的五位农民被评为2003年文化杰出人物。马承源在《宝鸡的青铜器及未解之谜》一文中写道:“逨盘的长篇铭文记载了自文王、武王起连续至夷王、厉王的王世,与《史记·周本纪》所列的西周王世完全相同。让人吃惊的是,这些青铜器的铭文提出了西周晚世王年和合历。逨鼎铭文记载了四十二年和四十年王世年份的全新资料。不论是周厉王还是周宣王,文献资料中都没有出现如此之长的纪年,但这是真实而可靠的资料。由此已经推论的西周王世纪年,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研究。这是从未出现过的西周王世推算的重大问题。所以我说,好像宝鸡的大地下还埋藏着许多青铜器,如果能把它们科学地发掘出来,西周的历史发展轨迹将会更多、更具体地得到展示。在历史上,宝鸡是一个非常辉煌的地方。今天,我们的历史还将随着宝鸡的青铜器的出土而更加丰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宝鸡青铜器的感情。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