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见天日的战国交龙纹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81
颗粒名称: 4.重见天日的战国交龙纹鉴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上海博物馆重新修复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交龙纹鉴的故事。这件青铜鉴是马承源从香港救回的一个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严重的修复痕迹。修缮过程包括12道工序,社会力量的介入提高了修复速度。最终修复完成后,这件青铜交龙纹鉴展示出艺术价值。文章还介绍了马承源与同事们从海外抢救回的珍贵文物达三百多件,这些文物背后有爱国同胞的传奇故事。在马承源的主持和参与下,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已达7000余件,形成了体系完整、种类齐全、精品良多的收藏特点。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2012年10月,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战国“交龙纹鉴”在沪重生》的消息。消息称,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交龙纹鉴原先破损成89片碎片,且器身缺损三分之一,经过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们16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修复,即将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文章还配发了上博修复专家张光敏修复交龙纹青铜鉴的照片。这件修复成功的交龙纹鉴是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鉴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公开展出意义重大。当时距马承源离世已有8年,而这件青铜鉴还是当年他从香港的古董店里抢救回来的。如前文所述,上世纪90年代,马承源时常奔波于沪港两地,为上博抢救、收购文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香港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了这件青铜鉴。虽然修复的手段很粗劣,原本的纹饰都很难分辨,但该器体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与上博此前收藏的两件“吴王夫差鉴”相比,这件青铜鉴体形要更庞大:高45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39厘米。马承源对上博的修复部门有信心,相信在专家们的妙手修复下,这件青铜鉴一定能恢复它原有的光彩。于是他当即决定收购,带回上博后交付青铜器修复部门进行修复。
  青铜鉴是一种储存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多用于储水、储冰或洗澡,战国中期以后就几乎消失了。马承源从香港抢救回来的这件青铜鉴修复过程极其复杂漫长,堪称一项工程。它的修复工作始于1996年。在初步清洗后,文物修复人员发现这件青铜鉴存在大量不合乎文物保护规范的修复痕迹。古董贩子为了能快速出手,用很粗劣的手段把它胡乱粘补上了,原本的花纹已很难看得清。另一个难题是,这件青铜鉴的器壁非常薄,平均厚度只有1.5毫米,最薄处仅为1毫米。经过对原先不合规范修复处的拆除和清理,修复人员发现,这件青铜鉴共破损为89件碎片,体积缺损三分之一。器物残片数量多而脆弱,这件青铜鉴的修复难度可称得上是上博建馆以来的难度之最。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清洗、拆除、除锈、矫形、焊接、翻模、铸铜、刻纹、配缺、打磨等12道工序,十分艰难。所幸的是,社会力量的介入起到了提速的作用。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美国的美银美林集团向上博捐助了一笔资金,专门用于青铜交龙纹鉴的修复工作。这是国内大型国有博物馆第一次引入社会资本修复馆藏文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后,人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件青铜交龙纹鉴的本来面目。它不仅体形大,而且纹饰精致,表面装饰着精细复杂的交龙形图案,为上博此前青铜器藏品中所未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马承源若在天有灵,也会欣慰他当年抢救回来的文物,能有焕然重现昔日光彩的一天。
  自马承源担任上博馆长后,他与同事们从海外抢救回的各类珍贵文物达三百多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印章、石刻造像以及丝织品等。无论是战国楚竹书,还是晋侯〓鼎、晋侯稣钟、吴王夫差盉、子仲姜盘,几乎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藏着爱国同胞或“通风报信”、或慷慨解囊的传奇故事,这些都是与马承源广结善缘、诚信为本的为人处世风格密不可分的。在马承源的主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藏品已达70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序、屡经著录的国宝重器,形成了体系完整、种类齐全、精品良多的收藏特点,为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展示、青铜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