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靠边站”的日子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55
颗粒名称: 1.“靠边站”的日子里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承源是著名的文物学者,但在“文革”期间因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遭受打压和处分。他利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时间,自学光学、电学等知识,并对无线电、晶体管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现代科技产生了兴趣。马承源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努力钻研,最终成为了中国青铜器陈列专家,并在上海博物馆筹建了“中国青铜器”专馆。尽管历经多年的挫折和困难,马承源始终不放弃他的求知之路。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文革”期间,因为专心于文物研究,马承源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打上“白专”罪名,受过党纪处分,甚至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度被打倒“靠边站”。多年以后再回忆这段经历,马承源说他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再怎么批判、罢官,文物征集工作还让我做就行。”马承源一度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学习,他并没有因为不准看学术书籍而放弃学习的宝贵时间。文物方面的业务书是看不到了,他就买了一堆科技方面的专业书,晚上挑灯夜读,自学光学、电学等知识。这为他以后在上博开展激光全息摄影、热释光测定陶瓷器年代、研究透光镜原理、研究商周双音钟频率以及研究汉代蒸馏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承源还在空闲时间里研究起了无线电。他经常浏览、阅读当时能收集到的一切科学书籍,《无线电》和《科普技术》是他每期必看的杂志。他还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笨重的无线电收音机相比,晶体管收音机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马承源自己动手,从矿石收音机开始,一直到四管机、六管机,制作了不少架晶体管收音机,还有当时比较时兴的OTL、OCL扩大机,连线路板都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手艺逐渐精进后,马承源甚至还摸索着调试电视机通道板,绕制电源变压器线圈,自己动手组装了台12寸黑白电视机。女儿马小鸿回忆道:“那是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机,荧屏是黑白的,没有机身外壳,所有零件都焊接在一块线路板上。它被安放在靠窗的写字台上,占了写字台一半的面积。虽然模样简陋,却给我们全家带来了许多乐趣。晶体管收音机与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使人很难想象可以同时对两者发生兴趣,而父亲却是如此特别。他是一位精通史学的著名文物学者,但绝不是一个只钻在故纸堆里的学究,他永远关心着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后来马承源在回忆这段日子时说:“往昔的岁月里有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不论在何种条件下,我都不会放弃求索各种知识的初衷。”
  “文革”后期,获得“解放”的马承源复出工作。他仍然时刻念念不忘钻研专业,思考上博陈列的新思路。后经与老馆长沈之瑜研究讨论,决定筹建“中国青铜器”专馆,作为“文革”闭馆后恢复陈列的第一个陈列室。为筹建青铜馆,马承源与同事黄宣佩前往湖北省博物馆,联系考察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并征集展品。当时仍处于“文革”时期,湖北武昌一带经常发生武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一次,他们从黄石乘火车回湖北省博,到达武昌时已是深夜,要回到省博住宿地已无公交车或其他交通工具,两人只好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在路边无路灯、街上没行人的黑暗寂静中,提心吊胆步行十余里回到住地。在马承源和同事们的辛勤工作下,“中国青铜器”专馆以全新的面貌开门迎客,这也是上海博物馆由综合艺术陈列转型为各艺术史专题馆的第一步。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