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3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走上文博之路,包括上海博物馆的第一个观众、幸运的人生转折点、选择专业方向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马承源 传记

内容

1.上海博物馆的第一个观众
  1949年,上海解放。22岁的马承源在苏区党校学习后,随解放大军南下,回到上海。行军途中,他也没丢下对老物件的喜好,在地摊上淘过些古钱币。在组织的安排下,年轻的马承源在教育和工业部门工作过几个年头,先后担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学教育处和上海市政府教育局研究室科员、上海新华电器厂公方厂长。在教育局中教处工作期间,马承源担任第一大队干部,后来在组织处负责调配全市政治教师工作。为了培养革命胜利后急需的政治教员,军管会举办了教育研究会训练班来培养政治教师。中教处的青年干部们对马承源的印象都很好。他政策性强,工作细致,知识面宽,在课堂上常常引经据典,讲些中国古代故事,令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虽然对新中国满腔热情,充满干劲,但就个人兴趣来说,马承源却志不在此。他更愿投注毕生精力钻研的,是从小就充满浓厚兴趣的古代文物。工作之余,他仍然保持着少年在宁波时一样的习惯,常跑古董摊和古玩店。1952年12月,筹建了近两年的上海博物馆在南京西路原跑马厅旧址正式开馆。当时马承源还在教育局工作,教育局长是戴伯韬。戴伯韬知道马承源爱好文物。一天,他收到了上海博物馆开幕的请帖,就把请帖给了马承源,说:“小马,这个开幕式就你去吧。”马承源非常高兴,开馆的那一天早早就赶到了博物馆,戏剧性地成为新上博第一位观众。多年以后,马承源在接受杨澜访谈时回忆当天的情景说:“八点多一点我就到了。那时候博物馆的大门开着,李亚农站在门口。他自报姓名说他是李亚农。他说,还没有人来,你是第一个。结果我的第一次参观是李亚农陪我的。”这也是马承源和上海博物馆一生缘分的开始。
  相关链接
  戴伯韬(1907—1981),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8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学校。1931年到上海,编辑《儿童》、《师范》、《生活教育》杂志和《儿童科学丛书》。1949年后任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长期致力于教育管理研究和中、小学教材建设,著有《小学教师工作手册》、《陶行知生平及其学说》、《戴伯韬教育文选》等。
  李亚农(1906—1962),历史学家。四川江津人。1916年跟随兄长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兼华东办事处主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筹建上海博物馆和图书馆。
  2.幸运的人生转折点
  两年后,马承源正式调入上海博物馆工作,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博生涯。能将兴趣转换为终身的职业,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幸运。马承源将这次工作调动视为他一生“得其所哉”的重要转折点。而成全他愿望的,是他参加地下党时的老领导,也是他当时所在教育局的研究室主任——陈向平。
  相关链接
  陈向平(1909—1974),报人、编辑。年轻时投身学生运动,从事民众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以《东南日报》副刊主编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活动。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主任、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总编辑等,专门从事古籍的整理出版,并参加过《辞海》的编纂。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年轻的马承源幸运地在人生转折点遇见了他的伯乐陈向平。巧合的是,陈向平也是个文物爱好者,两人平日还多有切磋。马承源对古代文物的兴趣和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陈向平。陈向平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马承源放在他真心热爱的文博岗位上去,会发挥更大的光和热。怀着这种爱才惜才的心理,陈向平向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彭柏山做了推荐,希望安排马承源去博物馆工作。长年做地下工作的陈向平为人严谨,做事慎重,在调令正式开出之前,他守口如瓶,对马承源未透露一丝口风。面对意外的惊喜,马承源又意外又感动。后来,马承源曾专程登门向这位慧眼识珠的老领导道谢。他常常感慨地向别人谈起,陈向平是改变他一生工作和生活方向的人。
  3.选择专业方向
  1954年12月,马承源正式调入上海博物馆,担任保管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上博虽建馆不久,也颇有一批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学有所长、卓有建树。在与这些前辈学者的接触中,马承源深感自己在专业学识上与他们存在巨大差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到没有资格跟这些专家交谈。虽然自少年时就痴迷于这一行当,但闲暇时逛古董摊的兴趣爱好和将文物研究作为一生奋斗的职业,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个人爱好不能代替系统学习,要想在文博研究界有所建树,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马承源进入梦寐以求的博物馆,自己痴迷的文物近在眼前、触手可及,而专业知识的缺乏成为他在文博之路上继续前进的巨大障碍。这种感觉让好胜的马承源很不舒服。他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成为这个行当里的行家里手。文物研究包罗万象,类别很多,选择专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经过深思熟虑,马承源选择了青铜器研究作为学习的方向。按照他的话说,青铜器奥秘太多。不过,早在学生时代就着迷于古钱币的收藏,恐怕也是他选择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原因。那时候的高等院校并没有文博专业,文博界的专家学者都是在长期的从业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马承源也是如此。为了在古文字学上早点过关,他除了在本馆藏品中逐件加以详实考证外,还不辞辛苦,到外省市收藏青铜器较丰的兄弟博物馆认真考察实物,不厌其烦地向同行老师请教。自进入上博开始,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马承源始终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知识出处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青铜大家马承源,马承源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青钢器和古文字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他奔走四方,慧眼如炬,为抢救我国珍贵文物、保护民族文苦,殚精竭虑,为上血和智慧,将儿代博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包括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走上文博之路、年轻的行者、与青铜器情定终身、为国家抢救文物等十八篇文章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承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