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品的类型与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1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产品的类型与特征
分类号: K876.3
页数: 6
页码: 247-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越窑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的不同产品类型及其特征,其中有传统越窑青瓷、非传统越窑青瓷和乳浊釉青瓷三类产品,这些产品的制作技术、窑口装烧方法、纹饰特征、装饰题材、形体特征,以及它们与北方名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越窑 青瓷 产品类型

内容

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越窑的产品存在三种类型:传统越窑青瓷、非传统越窑青瓷和乳浊釉青瓷。传统越窑青瓷在27处窑址中均大量存在,非传统越窑青瓷和乳浊釉青瓷出现于北宋南宋初,仅见于古银锭湖的8处窑口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往往是同炉烧成。
  上林湖北宋晚期产品主要有碗、罐、小口瓶、执壶、盒、钵、灯盏,大多制作粗糙,釉色灰暗,纹饰以划花缠枝花、菊花、双线纹及印花为主,其他装饰少见,大多采用明火叠烧。
  杜湖栗子山北宋晚期产品以壶的数量为最多,以喇叭口圈足为主要特征;其他特征又富有变化,体形有矮胖、有细瘦,径有长短粗细之分;腹部多数刻划4组或6组双线纹,腹部刻划牡丹或菊花纹;其他器型有直口罐、鼓形罐、韩瓶、钵、碗、盘、盏、深腹杯、盒、灯盏、敛口罐、器盖等,大多与上林湖产品类同,但是整个产品结构很有特色。釉色以青灰为主,灰暗无光,一件器物的釉色往往有明显差异,低劣者甚至不施满釉。装饰花纹除牡丹花和菊花纹外,尚有莲瓣纹、双线纹和印花,刻划线条粗糙呆板。大多数器物为明火装烧(2)。
  白洋湖石马弄窑址的产品种类更加单一,仅有碗、盘、盏、壶、灯盏数种,碗占绝大多数;生烧过烧、倒塌粘连现象非常多见;釉色发灰、暗而无关;纹饰以莲瓣纹、双线纹、菊花纹、摩羯纹为主,以双线纹最为多见,刻划潦草,摩羯纹已难以辨认。窑址中见有少量匣钵,大部分产品也是明火叠烧的。
  同上林湖、杜湖、白洋湖绝少精细产品相比,古银锭湖8处窑址中的精细产品比例大大提高。在其他两类产品出现以前,传统越窑产品种类也仅有碗、盘、盏、碟、盒、钵、灯盏、韩瓶、器盖数类,装饰流行刻划莲瓣纹、菊花纹、双线纹、太阳纹、牡丹纹、荷花纹和篦划纹,虽然精品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明火叠烧产品还是占大多数。两宋之际,两类产品的增烧,引入了北方青瓷的一些工艺技法,使越窑的产品类型和装饰手法、装饰题材大大丰富起来,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
  非传统越窑青瓷产品有梅瓶、长颈折肩瓶、鹅颈瓶、觚、钟、侈口圜底三足炉、平折沿平底三足炉、镂孔器座、鸟食罐、卧足折腹盘、圈足折腹盘和卧足盏托,均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润,这类产品以寺龙口窑址最为丰富(1)。梅瓶、长颈瓶、鹅颈瓶等器物与汝窑北宋中晚期的同类产品极为相似;三足炉有侈口圜底炉、平折沿平底炉和子口平底炉,底下安上三个兽足或芦管足;器座中空,呈圈状,一般都为六足,足与足之间以镂孔花装饰;钟顶部开小孔,有条形纽,钟体上一般饰几何图案;觚的造型则模仿青铜器;圈足折腹盘形体大而浅坦,卧足折腹盘形体小,近于直口,卧足盏托腹壁斜直,内底中间置一低矮的托台,这些产品都带有明显的北方青瓷的特征,而与传统的越窑青瓷的联系较少。这类产品的装饰以刻划花为主,刻花、划花、篦划、篦点错杂间使,间以镂孔、雕塑等装饰手法。纹饰中植物纹样最为流行,如缠枝花、荷花纹、牡丹纹、莲瓣纹、兰草纹等,兰草纹、荷花纹、牡丹纹的叶子类同,都很细长,荷花纹样中仅有花苞下面的一片像荷叶。往往用宽阔的刻线勾划轮廊,叶子的一侧往往勾勒双线,再在叶片和花瓣中间填以密集的篦划纹,刻划兼施,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且有粗犷之意,像缠枝花这样传统的越窑细线划花工艺和题材已失去主导地位。莲瓣纹已不再像北宋初中期那样宽大肥厚,而较为细长,莲瓣数也有所增多,装饰于碗、瓶等器物的外壁。几何纹样如回纹、八卦纹、竖线纹等较少见,波涛纹一般与摩羯纹配合使用,卷云纹作为辅助纹饰往往点缀于器物的口沿位置,不单独出现。上述主要纹饰同样也具有浓厚的北方风格,受到耀州窑、定窑、汝窑等北方名窑的诸多影响。
  低岭头Y13、寺龙口Y14、开刀山Y24~26、大池坟头Y27各窑的乳浊釉产品面貌略有差异。在低岭头试掘中,乳浊釉产品出土于上层堆积,其种类较多,有碗、盘、碟、罐、灯、洗、炉、瓶、花盆、尊、钟、器座、觚、笔山等,每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造型。仅鸟食罐就有五六种之多,(1)大多体型小巧,所示鸟食罐为敛口,平底,单侧带环。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外,有许多是陈设瓷,甚或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如瓶,撇口长颈,釉肥厚温润,又如三足炉,圜底,葱管足,制作精细,虽具备实用功能,但更多的还是用于陈设或祭祀。大多胎质细腻,胎壁较薄,最薄者仅1毫米,釉色呈天青、粉青多种,有凝脂感,气泡密集,呈乳浊状,不透明。釉层厚薄不等,少数器物釉比胎厚,也有多次施釉,凭肉眼即可从断面观察到釉层数,已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釉面有裂纹现象。这些极为精致的产品多采用匣钵装烧,间隔具是支钉和垫饼,北宋以后,越窑器物装烧一般均采用垫圈支烧法,至北宋晚期虽然垫圈略有变化,但这种支烧法依然普遍使用。支钉这种垫烧工具显然是受了北方汝窑芝麻钉的影响,但与汝窑芝麻钉又有区别,汝窑的支钉很尖细,越窑的支钉多数较粗,类似于晋代流行的齿口间隔具。垫饼的出现是为了适合这一时期器物圈足变矮的趋势,烧时圈足落在垫饼上,以泥条作间隔,为避免粘连,往往足端刮釉。
  寺龙口窑的乳浊釉产品在1998、1999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种类数量均较少,有碗、洗、瓶、鸟食罐、觚、炉和花盆,(2)制作极为精致,工艺特点与低岭头相同。寺龙口窑址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南宋龙窑遗迹,使我们得以了解到上述两类非传统越窑产品仍然是在龙窑中烧成,且三类产品是同窑烧成。龙窑依山而建,斜长达50米,宽约2米,残高30厘米,现存窑床、窑壁、窑门、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窑呈东西向,坡度12°。窑门共11个,相互间隔3米~5米不等,均开在窑炉北侧,宽40厘米左右,窑门外侧有八字形护墙。火膛位于窑炉最下端的头部,其两侧有八字形护墙,墙内侧为窑前工作面。窑床底部铺有一层细沙,残留有成行的垫柱。窑底出土遗物与北侧最晚的废品堆积相同,窑炉的烧造时代应在南宋初期。
  根据历年来多次对开刀山一带瓷窑的调查资料,Y26乳烛釉产品相当丰富,与低岭头相似。但产品结构上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Y26的乳浊釉产品可分精粗两类,精者用匣钵装烧,与低岭头、寺龙口所见一样。粗者明火叠烧,以碗、盘、盏为主,器盖次之,在所有产品中占有较大比例,因为都是从地表采集而难以作技术统计。为便于叠装,这类粗产品都足端平切,但因乳浊釉的釉层大大厚于传统的青釉,特别不适合于叠烧,所以满釉的内底往往粘有叠烧留下的一圈粗粗的渣土。外底一般不施釉,少量也见有满釉的,其区别仅在于施釉时瓷坯浸入釉浆的深浅,施釉采用浸釉法,用手抓住圈足,浸入釉浆中,一次完成,这样工效很高。所以无论是外底无釉或满釉,圈足上均留有清晰的手指印。可以看出,为了降低成本,对于这类产品的美观极少考虑,产品质量与外观同精品相比自有天壤之别。
  乳浊釉因釉层厚、透明度低而不适于多事雕饰,故这类器物上极少见到刻划花纹饰,或在尊的口部做出一圈木耳边,或在盂外腹饰弦纹和铺兽衔环,或在器盖钮的顶部饰花瓣,均极简洁、朴雅。多种器型与汝窑御用瓷接近,以釉色莹润、素雅宁静为主要风格特征。
  上述两种产品于越窑而言在产品造型、制釉工艺、装烧方法和部分装饰手法、题材方面均是前所未有的,与越窑的传统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因而被学者称为低岭头类型。

附注

(2)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越窑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20日第1版。 (1)权奎山、沈岳明:《越窑的一朵奇葩——记寺龙口窑址》,《文物天地》1999年第5辑。 (1)沈岳明:《修内司窑的考古学观察——从低岭头谈起》,《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 (2)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越窑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20日第1版。

知识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越窑青瓷文化史》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