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胎、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0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胎、釉
分类号: K876.3
页数: 6
页码: 184-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越窑青瓷的胎和釉情况,其中包含胎的成分、胎泥练制、釉的成分、釉色等。
关键词: 越窑 青瓷 胎釉

内容

一、胎
  (一)胎的成分
  在上林湖地区分布着近200处窑址,丰厚的窑址堆积,为我们研究历代青瓷的胎、釉及其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98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上林湖历代青瓷标本的胎、釉作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测定。
  表九表明,在12件东汉至北宋的上林湖青瓷标本中,胎成分比例变化是不大的。它们在中国历代陶器和瓷器胎的化学组成分布图上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处于SiO2分子数为6.5~8.5和RxOy分子数为0.44~0.64之间。这当然取决于上林湖地区所产的高SiO2(75%左右),低A12O3(16%左右)和较高Fe2O3(2%左右)的制瓷原料。(1)自1982年以来,慈溪市文管会多次对上林湖地区进行窑址调查,并采集了大量的历代青瓷标本,胎的外观色泽没有太大的差别,均是灰白色,这与胎的成分组成变化小有关。
  (二)胎泥练制
  胎泥的练制,需要对制瓷原料进行粉碎、淘洗、陈腐、揉练等工序。因此,对制瓷原料的加工是否精细,直接影响着瓷器的质量。唐代早期,对胎泥的练制不够精细,在瓷胎中含有砂粒,往往凸露于器表,造成不光洁,有小气孔和分层现象。到唐中期,对胎泥的练制工序等方面有长足的改进。在瓷胎中不见砂粒和小气孔,细腻紧密,器表光滑,说明越窑的胎泥练制水平明显提高。这种练泥的工艺一直保持到北宋中期。北宋晚期时,瓷胎出现有小气孔、不紧密、器表不光滑、修坯不精细等现象,说明在粉碎、淘洗、陈腐、制作等工艺上有退步。这与越窑衰落是同步的。
  (三)成型工艺
  唐代早期,器物均采用拉坯成型,然后进行修坯。从大量的唐代早期产品来看,胎体制作不精,胎壁厚重,碗、盘等器由假圈足演变成宽矮圈足,由于技术还不熟练,圈足往往出现不规整,有大小不均的现象,在器壁留有修坯的痕迹,制作粗糙。到了唐代中期,坯件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修坯精细,器表光滑,挖足规整,胎壁有趋于轻薄的趋势,唐代早期那种厚重笨拙的情况有所改变,呈现出端庄稳重的特点,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唐代晚期,胎体的制作十分工整精细,胎壁普遍减薄。从上林湖荷花芯、马溪滩等唐代窑址的残片中发现,底与圈足有明显分离痕迹,说明这种碗足高而窄,不宜采用挖足技法,而是采用了分段制作、粘接而成工艺。到了五代北宋中期胎壁较唐代晚期薄,器物小巧玲珑,制作精致,高圈足碗和撇足盘的圈足普遍采用晚唐时期分段制作、粘接而成的工艺。到北宋晚期继续采用这种工艺,但器物制作粗糙,那种矮而小圈足碗底往往出现“鸡心”现象。
  二、釉
  (一)釉的成分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验显示,上林湖东汉至北宋时期瓷釉的组成和胎一样变化很小。它们的组成中RO、R20和Fe2O3+TiO2含量以及它们的总和的变化规律,是属于釉的成熟阶段。(1)Fe2O3+TiO2的含量都在2.5%左右,个别大于3%,RO的含量均在18%左右,R2O都在2.5%。釉的主要助熔剂是CaO,属于石灰釉。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釉层薄的特点。釉层的厚度仅为0.2毫米~0.4毫米。(2)
  (二)釉色
  虽然上林湖历代瓷釉组成无多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改进,人们审美观的变化,瓷釉的色泽随之发生变化,这在上林湖等地区的历代越窑遗址中有明显的反映。从唐代早期窑址的标本来看,釉色有青灰、青黄,还有淡青;釉层薄,不均匀,普遍无光泽感,透明度不高,这很可能与明火装烧有一定的关系。到中期,装烧技术有长足的改进,大量采用匣钵装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釉色以青、青黄、青灰居多,不见前期的淡青釉,釉层均匀,透明度好,光泽感强。唐代晚期的釉色以青黄、青灰、青泛黄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青绿釉。这一时期的产品以釉色和造型取胜,追求“千峰翠色”般的釉色,如冰似玉的效果,如法门寺出土秘色瓷的那种光亮、滋润、柔和呈半透明状的青绿色釉。五代的釉色基本上与晚唐一样。北宋早中期,以青灰、青黄釉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釉和青绿釉;釉层薄而透明。由于流行纤细的划花、刻划花,突出花纹图案,使釉更加透明,与晚唐五代时期的釉色相比有所不同。
  北宋晚期,大量器物采用明火装烧,不但产品制作粗糙,而且釉色普遍灰暗,无光泽。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的上林湖历代瓷釉数据表明,在釉中含有较高的CaO和MgO以及Fe2O3和TiO2,这就决定了上林湖地区越窑青釉是薄玻璃釉并多数呈青黄或青灰的色调。釉的色调除了上述因素外,还与烧成温度有很大关系。越窑的结构是龙窑。龙窑的缺点是窑炉面积大,窑头与窑尾,窑的上部与下部温度,无法达到一致的要求。因此,瓷器在窑内放置位置不同,所受的温度也不同,即使它们使用同样原料,胎釉化学组成相同,烧成后也会出现深浅不一、釉色各异的青釉、青灰釉和青黄釉的瓷器。这种不一致的釉色变化不仅出现在同一窑炉的制品中,甚至在同一件制品也会有不同呈色。
  釉的色调不但与烧成温度有关,而且烧成气氛对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瓷器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釉中的铁和足够的氧结合,处于高价铁(三氧化二铁)状态,就呈黄色;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火焰中的氧不足,就会把胎釉中氧化铁的氧夺去一部分,使釉呈青色。从窑址中多数釉色呈青黄色调看来,说明当时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要达到光亮滋润的青绿色调,就必须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龙窑中不同窑位的温度和气氛分布是不一样。因而在一次烧成中,也就只能在某一窑位才能有合适的温度和还原气氛。所以在调查发掘越窑遗址时,很少发现青绿釉的瓷片标本,也说明当时这种青绿釉的精品的产量是不高的。

附注

(1)李家治、陈显求、陈士萍、朱伯谦、马成达:《上林湖历代越窑瓷胎、釉及其工艺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家治:《浙江青瓷釉的形成和发展》,《硅酸盐学报》1983年第11期。

知识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越窑青瓷文化史》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