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始瓷的产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0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原始瓷的产生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瓷器的起源与制陶有密切关系,而原始瓷器则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由硬质陶施釉发展而来的,釉的发明和使用是瓷器产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越窑 陶瓷 演变

内容

什么是瓷器?一般地说,要从胎质原料、烧成温度以及器表施釉这三个方面来衡量,具体地说:第一,瓷胎的原料应为瓷石或瓷土,并进行适当地选料及加工,从而使AL203含量提高,Fe2O3含量降低,使胎质呈灰白或浅灰;第二,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以上,这样方能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或吸水性弱,击之有金属声;第三,器表施有在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结合牢固。
  作为瓷器发展伊始阶段的所谓原始瓷,之所以称之为瓷,是因为它基本上符合上述瓷器的形成条件。但又因为它在工艺上较为原始和低级,尚处于瓷器生产的初级阶段,所以相对于成熟期的瓷制品,我们称之为原始瓷。以目前各地出土的商、周青瓷来看,它们的烧成温度以及胎、釉的化学成分都与成熟期瓷器的物理、化学数据非常接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的多次测试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原始瓷如何产生?它的发明与制陶有什么关系呢?有学者认为,陶与瓷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器物,陶是绝对不可能发展成瓷的。但无论是从先陶后瓷的史实来看,还是从早期陶、瓷共烧的遗址来看,瓷的起源与制陶都有摆脱不了的关系。
  原始瓷器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用易燃粘土(陶土)烧制成的,从成分来看,这种粘土含有大量的熔剂,尤其是Fe2O3的含量高达6%~10%;而原始瓷器则用高岭土或瓷土制成的,它们的熔剂含量则较少,Fe203的含量只在2%左右。这就使得陶器的烧成温度不能过高,一般最高只能在900℃~1000℃,温度再高,则会变形或成熔融状态。而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可高达120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陶的原料却不仅仅限于易熔粘土,有一部分陶器就是以高岭土和瓷土为原料制成的白陶和硬质陶。瓷的创造发明和印纹硬陶似乎关系更为密切。
  印纹硬陶,是一种质地坚硬,烧制温度较高,器表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这种陶器在我国东南地区颇为盛行,尤以宁镇地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吴越地区最为发达,这些地区的古窑址和墓葬中屡有发现。硬质陶与一般陶器的差别,不仅表现为坯料不同,同时,山于坯料的耐火度高于一般粘土,其烧结温度也大大高于一般陶器,坯胎几乎达到烧结或接近烧结的温度,实测的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均在1100℃左右,囚此,它的烧制成熟,也意味着制陶工艺特别是陶窑结构的改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上虞一带春秋战国时期窑址的发掘来看,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有许多是同窑合烧的,而且两者不论是制作原料、形制,甚至纹饰有些几乎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原始瓷器的器表涂釉。这是瓷器源于陶器确切地说是源于硬质陶器的例证。
  釉的发明和使用,是瓷器产生的必要条件,其发明和开始使用可能也像其他事物的发明一样,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许是陶工在制泥加水中,恰巧使用了含有天然石灰釉的水;抑或是在修饰器物表面时,偶然涂抹了含有CaO的水,(类似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施加陶衣),或许是在并不经意间,以石灰石粘土配合而烧制器物..当然,这些推测仅仅是推测而已,是无法考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先祖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从偶然中寻绎必然,最终发明釉,并由此而发明瓷器,为人类的文明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总之,原始瓷的发明是建立在具有一定发达程度的制陶工艺基础之上的,是由硬质陶施釉发展而来的。只有制陶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随着工艺的演进、烧窑结构的改良、烧成温度的提高,人们对瓷土、瓷石乃至釉的物理、化学特性有所认识,原始瓷的出现才变为可能。
  原始瓷的不成熟性是显而易见的,诸如釉的厚薄不匀、流釉、釉层有小裂纹或小气泡,有的胎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等,但较之于陶器,它却有着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易清洗、美观等诸多优点,因此,它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知识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越窑青瓷文化史》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