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059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1

内容

窑以州名,始自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唐代的会稽、诸暨、山阴、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为唐越州的辖县。现代考古调查、发掘表明,这些地区大多都发现了唐代青瓷窑业的堆积,而且遗存十分丰富。
  越窑是中国青瓷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我国陶瓷学界揭开中国瓷器源头的真正面纱,乃是从发现和研究越窑中上虞汉晋窑场产品的理化性能、烧造工艺以及窑炉结构而获成功的。
  到了唐代,勤劳聪慧的越窑陶工,把青瓷烧造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出产的青瓷,釉色璨然,如冰似玉,从而走在中国古代青瓷艺术的前列,而受到社会的器重和文人学士的高度赞誉。
  五代越窑秘色瓷,加饰金棱,成为越王向中央朝廷贡奉的宝物。
  北宋越窑刻花青瓷,刀法娴熟奔放,纹饰繁缛瑰丽,不仅在艺苑中独树一帜,而且也依然列为皇家的贡品。
  由于越窑青瓷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欢迎,使得越窑周围的许多窑场,例如杭州、湖州、台州、明州等窑场,群起而仿效之,从而在浙江地区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越窑系。
  越窑与越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三大特点。
  首先,经历时间长。它从东汉创烧直到北宋,历时1100余年,从未间断,成为中国半部陶瓷史的缩影。
  其次,烧造的规模大。早在东汉,上虞就存在联江帐子山、凌湖图箕岙、倒转岗、石浦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等七处窑址。三国时期,上虞窑场被发现30多处,大部分在曹娥江中游两旁的山脚下。西晋时期,上虞窑址增至60多处;绍兴九岩、娄家坞、古窑庵和禹陵也发现10多处窑址。到了唐代,以上虞的寺前窑、帐子山、凌湖和余姚上林湖到慈溪上岙湖、白洋湖一带最为繁荣。
  再次,存留下来的实物多。由于浙江地区的陶瓷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瓷片,而且还发现了不少窑炉及其装烧工具。
  浙江地区和外地一些陶瓷学家,对越窑与越窑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不少富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
  现在,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与慈溪市博物馆的有关学者从宏观的史学角度对越窑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并撰成《越窑青瓷文化史》,内容涉及到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内容之丰富,角度之新颖,实属难得。它的问世,对推动越窑的深入研究,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越窑青瓷文化史

《越窑青瓷文化史》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越窑历代产品的造型、装饰、装烧、制作工艺、美学特征、外销与文化内涵诸方面,并对越窑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研究和展示。

阅读

相关人物

熊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