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洽卿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名人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011
颗粒名称: 虞洽卿的传说
分类号: K827;I277.3
页数: 6
页码: 162-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镇海龙山镇(今属慈溪)人虞洽卿的几件传说故事。
关键词: 虞洽卿 现代 传说

内容

“龙山大泥螺”
  上海滩的大亨虞洽卿人称“龙山大泥螺”。为什么叫他“龙山大泥螺”呢?三北民间有这种说法:
  虞洽卿是龙山山下人,他奶名叫和德,出身很苦。他娘生他的时候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捧了颗斗大的泥螺进门来。虞母十分欢喜,便迎上前去把泥螺捧在手里,想看个仔细。不料大泥螺突然变小,骨碌碌地滚进虞母的嘴里,一直滚落肚子。虞母吃了一惊,醒来时满室异香。她当天生下和德。她想和德是泥螺王投胎的,将来一定是大好佬,便熬苦熬省培养他读书识字。
  虞洽卿十五岁去上海瑞康颜料行学生意,博得老板的信任。不久当上跑街、二老板,后来又当上德商、俄商和荷兰银行的买办,创办“宁绍”、“三北”轮船公司,成为上海滩上的一代大亨。
  虞洽卿发了迹,在家乡造起中西合璧的虞家大院。虞母念念不忘来投胎的泥螺王,出高价收购大泥螺。龙山渔民便挑选最大的泥螺卖给虞母。起先收进一斤十六颗的泥螺,这就是“龙山黄泥螺,一斤十六颗”谚语的来历。后来收进碗口大、锅大的泥螺。虞母命人取来海水把大泥螺养着,每逢请菩萨、祭祖的时候,虞母总要把大泥螺供在桌上。(故事的口述者是撑航船的,过去常送货去虞家,好几次看到虞家请菩萨和祭祖时供着锅大的泥螺。)
  虞洽卿从娘嘴里得知自己是泥螺王投胎,所以也以龙山大泥螺自居,久而久之,“龙山大泥螺虞洽卿”就在上海出了名。
  邱兆成口述 滕占能整理
  巧传生意经
  一天,虞洽卿准备乘宁兴轮回宁波,一到码头,他发现有不少旅客因买不到船票失望而归。上船以后,他找来了船长、大副及茶房等人,问道:“你们在夜间休息吗?”船长回答说:“为了确保行船的安全,在夜间一般不休息。”洽卿听了,微微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又说:“光这样还不够,你们可以将自己的铺位卖掉,这样,你们可以赚到钱,又可解决旅客困难,也为公司争了光。此事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我们是商人,要学会做生意。”一席话,说得大家开了窍。从此以后,三北公司不仅服务周到的美名远扬,而且生意也越发兴旺了。
  还有一次,虞洽卿看到一个司务长愁眉不展,就派人去打听。原来这个司务长因家庭负担过重而发愁。问明了原因,虞洽卿找来了这个司务长,批评说:“你连自己一家人都养不活,怎么能替我做事呢?我现在发给你一百元钱作资本,你应该尽力而为,把家庭生活改善,否则,我将把你开除。”
  就这样,这个司务长怀着既感激又害怕的心理,领来了一百元钱。从此以后,他千方百计动脑筋,找窍门,终于扭转了家庭困难的情况。
  戴尧宏 搜集整理
  撞车做生意
  1893年,虞洽卿26岁,在瑞康颜料行已11年了。由于经营得法,使瑞康获得不少盈利,在商场上初露头角,即为德商鲁麟洋行看中,重金聘请,任买办之职。
  鲁麟洋行专营进出口业务,进口颜料、西药,出口大豆、桐油及茶叶,范围较大,除上海外,天津、青岛、济南、蚌埠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虞洽卿凭着机智灵活的手腕,在进出口业务中,赚取了不少佣金。
  试举他在鲁麟洋行销售大量积压的棉布一例:当时虞为扫清库存棉布,正苦无销路,听到清廷大员来沪筹办军衣之事,即灵机一动,喜上眉梢,他探明那大员下榻旅邸后,即备下厚礼,亲诣晋谒。不料这位大员不屑与商贾应接,下令杜门谢客,任虞买办恳求,怎奈警卫森严,无法谒见。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天,虞洽卿乘马车外出,望见不远处有一辆极其华丽的马车,执辔缓行,他即料到绝非一般人物所乘,差人一打听,踏破铁鞋无觅处,果正是他朝思暮想所要接近的清廷大员。机不可失,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即令驭车者加快速度,务要冲撞那辆官车,驭者胆小怕祸,虞即许以重金,并声称如有差失,由己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只听皮鞭声起,他们的马车如箭飞驶,“嘭”的一声,官车倾侧,险些掀翻那位大员。此事非同小可,那大员惊魂甫定,怒不可遏,正待下车发作,洽卿早已下车上前扶持,连连赔礼认罪,一面呵斥随从迅速去修复车子,一面扶大员登上自己的马车,打躬作揖大献殷勤,顿使大员满腔怒火减去一半,他又百般阿謀奉承,
  说得大员火气全消,于是放下车上帷幕,并坐而行,一路上他口若悬河,语语能迎合大员心意,乘机达到这笔棉布如数成交的目的。
  戎康年口述 戴尧宏整理
  与状元张謇争码头
  1909年,虞洽卿在上海集资创设了宁绍轮船公司,当时黄浦江沿岸设置码头的较好地段,已被外商占用。虞初时向日商租用外白渡桥东洋公司码头,但遭拒绝;又拟租用法领事馆对面的外洋泾桥南首码头,又受法领事百般刁难,碰壁而归,他满腔怒火,认为在大清帝国境内,发展自己的民族企业,竟无立足之地,这简直是一种耻辱,遂下决心,一定要与垄断我国航运业的外资轮船公司开展激烈竞争。
  经过许多周折,最后他才租用了大达码头,宁绍轮得以开航营业。为了打开局面,招徕乘客,他在船上立了一块“立永洋五角”的字牌,表示永不涨价。这时当时外资轮船的高价船票(三等舱也要一元)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有利于国计民生,受到广大乘客的赞美。
  至于大达码头的租用,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其间也经过多方面的争执和绞尽了脑汁才获得部分使用权。
  原来,这座码头的主人,是江苏南通人张謇,此人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曾中过状元,是个官职多、实业多、财大势大之人。他从1900年起,陆续在上海创建了大达外江轮埠公司和天生港轮埠公司,幸亏虞洽卿此时也属头面人物,数次拜访恳谈,始获张謇给些面子,同意暂时商借,讲明每年租用金为五千大洋,绝不允许有拖欠等情况,条件是十分苛刻的。
  虞洽卿为码头之事,受过洋气,今又遭国人张謇乘机大敲竹杠,气上加气,心甚不平。半年之后,虞洽卿即施展手腕,吩咐手下众人,广为传扬,说这大达码头是归宁绍公司的了。
  张謇闻悉,怒冲冲前来交涉评理,双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只好上衙门打官司。
  由于双方均为大名鼎鼎闻人,官司非京都大员莫办。
  其时,宣统年幼,全赖摄政王载沣处理政事,载沣先命江
  苏巡抚瑞征至大达码头查核,那里的码头工、搬运力夫和附近摊贩、商店店员中有不少是三北人,早已为虞洽卿买通,众口同声地说码头是宁绍公司所有,判决之期,张急赴京师,出示契据力争,怎奈瑞征的调查资料也有证有据,载沣与虞洽卿又有一面之交,有意袒护,但也要顾全这位状元公的面子,即判明此后大达码头的产权属张,使用权属宁绍、大达共有,并对二人慰勉有加,一场风波,硬是平息。
  虞银德口述 戴尧宏整理
  决不当汉奸
  抗战爆发不久,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日军为了全面控制上海的经济实力,拉拢“海上闻人”,想方设法促使工商界的一些资本家出面当汉奸。作为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次年春,虞洽卿召集所有家眷,开了一个秘密的家庭会议。他说他不想当汉奸,但忧虑重重,恐怕全家遭日军的暗害。所以向全家人征求意见,要求他们表态或想个两全之计。他的老妻、子女甚至曾孙,都一致反对他为日本鬼子效劳,纷纷表示不当亡国奴。此时此刻,虞洽卿也回忆起一些往事:
  1905年12月,上海英租界发生了英国副领事和捕头侮辱、殴打中国会审官的事,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他和徐润等十九人代表上海工商界人士致电清政府当局表示强烈抗议。他还发动为外国人服务的中国厨师、西崽罢工,直到英国人让步为止。
  辛亥革命时期,他积极支持,提供经费、运送弹药,直至民国成立,他又大量购买孙中山发行的公债,支持临时政府。他清楚地认识到,卖国是可耻的,也是中国人民所永远不能宽容的。于是,虞洽卿决然拒绝了日方的要求。
  过了几年,日方又派了一个八十多岁的日本人来上海。这个日本人是虞洽卿的老朋友,他劝虞洽卿与日方合作,将来更可飞黄腾达,但也遭到虞洽卿的坚决拒绝。可就在这时期,上海的“闻人”傅筱庵、袁履登等人却堕落为汉奸,分别出任了伪上海大道政府市长、上海特别市商会理事长。毕竟,傅筱庵好运不长,不久就一命呜呼,再也做不了他的“市长”了。
  童心

知识出处

慈溪名人故事

《慈溪名人故事》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选编从东汉至当代的25位慈溪名人的故事约80篇。许多故事是根据历史材料编写的,凡民间传说的,都写上口述者的姓名,注明搜集或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虞洽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