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代文人高士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名人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3979
颗粒名称:
一代文人高士奇
分类号:
K820.49;I277.3
页数:
9
页码:
66-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士奇的简要生平和主要历史事迹。
关键词:
高士奇
清代
传说
内容
高士奇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他靠自己的一手好字,一肚文才而平步青云,得到清圣祖玄烨的宠信,以至声名赫奕,家产数百万,虽遭弹劾,休致回籍,康熙帝仍曲予保全,“以恩礼终”。后人还给了他一顶顶的桂冠:书画家、史学家、收藏鉴赏家、目录学家、宫廷学者等等。
出身微贱
目前通行的说法,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如《辞海》、《清代七百名人传》、《浙江人物简志》等)。溯其源,大概均出自《清史稿》。有的又说是平湖人(如《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等)。其实,高士奇真正的籍贯是余姚县石人山高家,即今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新编《慈溪县志》及《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已采用此说)。清人同邑张羲年的《啖蔗全集》文卷二就有《高士奇传》云:“高士奇,字澹人,博学善属文。家贫,落魄之钱塘,后之嘉兴,及贵家平湖,然固姚产也。”《余姚六仓志》中亦有高士奇及其子高舆等传记。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高士奇在自己的著作中,常常署“钱塘高士奇”,这就要弄清他的身世了。
原来,高士奇的父亲高允中是京城的一个小吏,无权无势又无钱。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于京城,但是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高士奇的母亲为了收殓丈夫,卖掉了房子,弄得一贫如洗。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匡堰高家村,只得借住在高家祠堂一间破屋里,娘儿俩相依为命,好不凄惶。
据民间传说,有一天,高士奇将祠堂内供祭的几块先祖灵位(俗称木祖牌)劈碎当柴烧了,被族长发觉,以“不敬祖宗、大逆不道”的罪名在祠堂里吊打,并将高士奇母子俩赶出祠堂,取消高氏族籍。当时高士奇还只有十几岁,想到族长如此绝情,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踏入高家半步,还在高家村一条小河旁倒插18枝杨柳,说:“这18枝杨柳如果倒插不死,我高士奇就有出山发迹之时!”
平步青云
高士奇与母亲历经千辛万苦,从匡堰来到钱塘县(今杭州市),靠母亲为人缝洗纺纱艰难度日。高士奇足不出门,刻苦攻读,勤练书画,但屡次乡试不中,仍然穷愁潦倒。
康熙二年(1663年),19岁的高士奇已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之才。他终于下了决心,从钱塘徒步到京城。最初,他以国学生资格就试京闱,没有录用,只得以卖字为生。年末,为人作春帖子,自撰自书,竟然传到总管明珠手里,从此时来运转,青云直上。
原来,康熙帝玄烨亲理政事后,对汉学发生极大兴趣,尤其是汉族的诗词歌赋、书画古董和考订文史,迫切需要一个博学的先生帮他析诗改文,练习书画。并叫宠臣明珠替他暗中访求、保荐。
明珠见了高士奇,认为他确是饱学之士,于是将高士奇写的对联、诗文呈上去。康熙帝亲自出题考试,高士奇两次均得第一。即人内廷供奉,授詹事府录事。康熙十五年(1676年),迁内阁中书,食六品俸,赐居西安门内。
高士奇深感皇恩浩荡,不敢稍有怠惰,每日为皇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皇帝欢心。康熙十七年(1678年),“圣祖降敕以士奇为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供奉有年,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以旌其劳。康熙十九年,授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六年,迁詹事府少詹事。
这十年之中,高士奇几乎年年得到提拔、加爵,竟然扶摇直上,升到二品红顶子大员,还兼御前护驾大臣、南斋总供奉,真是春风得意,好不风光。
机敏过人
高士奇刚进南书房时,对宫廷一切都十分留意。为了探得皇帝的一举一动,他在进宫当差时,带着一袋金豆儿,逢人就打听康熙皇帝在干什么,“报一事,酬金豆一”。太监们便纷纷向他报告,皇帝昨夜在看什么书,说了哪些话。高士奇便将有关书籍重温研读,熟记在心。等康熙帝一问,他便百问百答,一丝不错,所以更加得到异宠。康熙大为感叹:“在廷博雅可与道古者,莫士奇若。”
高士奇的急中生智,临场不乱,颇有传闻。一次他护驾南游,到了杭州灵隐寺。康熙帝在挥毫题额时,将“灵”字(繁体作“靈”)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了,“其下恐难得势”,正在窘迫之时,高士奇连忙在手心上写了“雲林”二字,假作磨墨,暗张手掌,康熙顿悟,改为“雲林”,免出了一场洋相。
又一次,康熙帝游镇江金山寺,寺僧亦求赐额。康熙濡毫久之,但不知题些什么好。高士奇又在指头上写上“江天一览”四字,暗示皇上,康熙茅塞顿开,欣然挥笔。
第三次游苏州狮子林,但见花园玲珑,幽雅无比,康熙帝龙心大悦,连称:“真有趣!”又要题字,高士奇奏请截去“有”字,便成“真趣”,已无俗气。康熙当面称他为“一字师”。
康熙帝曾经与明珠、高士奇同立偏殿,忽然心血来潮,竟问了一句:“今儿我们像什么?”明珠想了想说:“像三官菩萨。”高士奇立即跪奏:“高明配天。”明珠一听,自知失言,亦慌得磕头请罪。康熙则对高士奇赞叹不已。原来,这句话虽是经书成语,但暗合高士奇、明珠配同天子之情景,借用得自然巧妙,且文雅气派,不同凡响。
高士奇逢迎揣度之功夫无人能及。这些故事分别记载在《清代轶闻》、《清朝野史大观》及《南亭四话》中。另有一则亦可见其乖巧之性。有一次,康熙帝打猎途中马蹶前蹄,虽未落马,心里却懊恼不乐。高士奇闻之,故意用烂泥涂了身上衣衫进殿。康熙问他为何这般模样,高士奇说:“臣刚才骑马,不料摔倒在泥中,真是该死。”康熙大笑:“你们南方人太懦弱了,朕刚才马蹶了好几次也没落马呢。”顿时,眉结释开,转忧为喜。
书画名家
高士奇既然以书法起家,字自然是出类拔萃的了。他擅写钟繇、王羲之一路的书体,尤其小楷,康熙帝的许多密谕即出自其手。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称他“书法名于时,画亦高妙”。清马宗霍《霋岳楼笔谈》又称其“题跋行楷,整洁可观”。《中国美术辞典》又说他“善画山水,笔墨隽雅。传世作品有《仿徐幼文乔柯节堂图》,图录于《清朝书画谱》”。《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辞典》还说他:“画有仿文征明《湖夫人图》,拟徐贲《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纶垂钓图》,均精妙。”
高士奇的书画方面最出名的还是他编的两本书:《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他是清代著名的鉴藏家,收藏名迹甚富。《江村消夏录》三卷,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录所见书画,不分类别,以时代为序,自东晋王羲之起,迄至明沈周、文征明诸家。考其源流,记录尺寸、质地、印鉴、题跋、画面内容等,间加评语,在体例上比较精密,为后世诸著录书所仿效。但对作品真伪多未评定,甚至许多明知的赝本也充塞其间,有人认为是有意混淆视听,不无道理。
《江村书画目》一卷,是高士奇手定的秘本,他死后才付梓刊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秘藏底账,所以对每件作品的真伪、优劣、品评都十分明确。《江村消夏录》中未加任何说明的作品,“书画目”中均有鉴定评语。全书共分九类:一进,为用作进呈者;二送,用以充当馈遗者;三无跋藏玩;四无跋收藏;五永存秘玩;六自题上等;七自题中等;八自怡;九董其昌真迹。其中进呈内府和馈赠亲友的“进”“送”两类,明属赝迹而且价值低廉;永存秘玩则是真品而且价值昂贵,属于特等精品。由此可见,他进呈皇帝的书画几乎全是假的。
高士奇有一枚小印,刻有“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可见其好之笃,嗜之深。难怪他不肯将书画精品轻易送人,连皇帝也不例外。
高士奇的孙子高沆、裔孙高同及高沆长女高瑍,均善画,可谓艺事连绵,芝兰有根。
解职归里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高士奇大红大紫之时,有人接连三次告了他的状。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巡抚张湃被捕,招出曾贿银高士奇、徐乾学。高士奇立即疏言辩解,说自己“从未于政事有所干涉”,“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考之古昔儒臣,侍从禁密,恒难调众口。即今张湃无端疑怨,含沙污蔑,将无以自明,乞赐归田里”。康熙帝见高士奇所奏情辞恳切,也怕他真的有所牵连,“准以原官解任,其修书副总裁等项,着照旧管理”。
第二年春,康熙帝南巡至杭州,驾幸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并赐御书“竹窗”匾额。高士奇见皇帝仍对他十分器重,心里踏实了许多。不料到了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一个奏本,差点要了他的命。
郭琇疏劾说:高士奇、王鸿绪等植党营私,招摇撞骗,“表里为奸,恣肆于光天化日之下。罪有可诛,罄竹难悉”。说高士奇有四大罪状:一、日思结纳,谄附大臣,揽事招权,以图分肥。凡内外大小臣工,无不知有士奇之名。二、收取“平安钱”,势焰日张,奸贪坏法,全无顾忌。三、由一个觅馆糊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富翁,且广置田产,大兴土木,贪得无厌,是国之蠹,民之贼。四、不思改过自新,仍怙恶不悛,欺君灭法,背公行私。“总之,高士奇、王鸿绪、陈元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域其形,畏势者既望而不敢言,趋利者多复拥戴而不肯言..仰请皇上立赐罢谴,明正典刑,人心快甚,天下幸甚。”
证据确凿,不容置疑。康熙皇帝想包庇也不成,只得一道圣旨,高士奇、王鸿绪、何楷、陈元龙、王顼龄“俱著休致回籍”。
接着又有副都御史许三礼疏劾高士奇与徐乾学为子女姻亲,“其招摇纳贿,相为表里,有‘五万宝物归东海(乾学),万国金珠贡澹人(士奇)’之谣”。疏本到了吏部,“以所劾无据寝议”。
寿终正寝
高士奇回家后,自然不敢像以前那样过于声张,甚至不敢住在杭州西溪,举家搬到平湖,以字画、著书自娱。
某日,老家匡堰高家来人,说是老族长已去世,现任族长正在重修祠堂、重编家谱,过去的事,不予追究了,希望他回去。还告诉高士奇,他小时种的18棵倒插杨柳都已蔚然长大,煞是好看。不料高士奇竟未忘记自己的誓言,他对族人说:“我曾发过誓,看来这世是回不去了。但祠堂曾是我栖身之处,对我有恩,我自当尽意。”于是他出了一笔钱,另写了一块碑记,叫族人带去。此碑至今尚在高家村。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士奇相濡以沫三十年的妻子傅氏去世。“自此林猿野鹿之时,变为离鸿寡鹄之响”,益发单影自怜。
康熙帝自从身边少了一个高士奇后,觉得自己的文章学问上进甚慢,便常常想到高士奇。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命大学士在翰林官员中奏举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知道皇帝怀念故人,就一致推荐徐乾学、王鸿绪及高士奇。于是,以修书的名义召回。
高士奇又回到皇帝身边,仍直南书房。但是他感到今不如昔,况且读书人脸面最要紧,既有污点,说话未免低声下气。
这样勉强捱了几年,到了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以养母乞归”。康熙帝见其孝心可嘉,准允其请,并特授詹事府詹事。
又过了几年(1702年),康熙仍想叫高士奇来京,并授予他礼部侍郎之职,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康熙并未责怪。隔了一年(1704年),康熙帝再次南巡,高士奇在淮安迎驾,扈跸至杭州,又随皇帝回銮至京,并受了康熙的许多赏赐。
就在这一年——康熙四十三年的六月,高士奇在平湖家里寿终正寝,终年60岁。康熙帝很是痛惜,“命加给全葬”、赐谥文恪,并把他的儿子高舆授为编修。康熙帝曾对侍臣说:“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由此可知他为何能得皇帝青眼的原因了。
著作传世
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他的这些字号也为常人所知,尤其是“江村”在书画界更为响亮,他的书法作品,常署“江村高士奇”。
高士奇的著作极为丰富,收录在《四库全书》里的就有7部,另有5部编入《四库总目提要》。
高士奇一生浮沉在宫廷宦海中,写了十几种与康熙活动有关的著作,极有史料价值。如《金鳌退食笔记》2卷,《松亭行记》2卷,《扈从东巡日录》2卷,《扈从西巡日录》1卷,《塞北小钞》1卷,《扈从纪程》1卷,《天禄识余》4卷,《神功圣德诗》1卷,《恭奏漠北荡平凯歌》1卷,《随辇集》10卷续集1卷,等等。还有一些杂著。如《归田集》14卷,《独旦集》8卷,《城北集》8卷,《竹窗词》1卷,《蔬香词》1卷,《清吟堂集》9卷,《北墅抱瓮录》1卷。又有《续编珠》2卷,《唐诗掞藻》8卷,《续唐三体诗》8卷。另有《江村先生全集》,为诗文别集。
史学著作有:《春秋地名考略》14卷,此书广引诸书,考其异同,详其源起,颇为精核。不过,有人以为非士奇所作。《春秋左传姓名同异考》4卷,一作《左传姓名考》,有人批评其体例庞杂颠倒,自相矛盾,触处皆是,不如《地名考略》条理清晰。最著名的是《左传纪事本末》53卷,本书把编年体的《左传》改编成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史书,高士奇将《左传》所记春秋时代史事分为53个专题,每卷一事,各按时间先后叙其始终,分别以“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五例穿插在各个专题之中。此书是高士奇的代表著作,连很瞧不起他为人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此书“尚不失为裨于史学的著作,可使他跻身于学林”。另有《左传史论》2卷。
知识出处
《慈溪名人故事》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选编从东汉至当代的25位慈溪名人的故事约80篇。许多故事是根据历史材料编写的,凡民间传说的,都写上口述者的姓名,注明搜集或整理。
阅读
相关人物
童银舫
责任者
高士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