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2826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9
页码: 327-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5年慈溪市重要人物,包含纪念人物、去世人物、院士简介等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纪念 人物

内容

纪念人物
  【杜槐杜文明】(逝世460周年)
  杜槐(?—1555),宇茂卿,明代抗倭英雄。慈溪市观海卫镇杜家桥人。嘉靖年间,倭寇扰境,其父杜文明受命抗倭。杜槐以父年老,代父散家财,招募骁勇,组成一支精悍的抗倭武装,屡击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寇侵犯观海卫。杜槐曰:“卫破即无县。”立即招集群勇,击败倭寇。副使刘起安命杜槐防镇余姚、慈溪、定海(今镇海)一线。
  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余姚白沙与倭寇相遇,杜槐身先士卒,激战一日,斩30余人,终因身负重伤,坠马牺牲。其父杜文明击倭于鸣鹤场,斩酋一人,倭惊呼“杜将军”,后战死于奉化枫树岭。朝廷追赠杜槐为光禄丞,杜文明为经历,并立祠祭祀。
  【吴德四吴德六】(逝世460周年)
  吴德四(?—1555)、吴德六(?—1555),明代抗倭英雄。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人。同住海滨,以农为业。嘉靖年间,倭寇自平石登陆骚扰。一路掳掠抢劫,闯入吴氏所居村落,肆意掠夺。吴氏兄弟自田间赶回,怒不可遏,德四用锄头击中一名倭寇脑袋,倭仆地面死;德六夺过倭刀,偕兄追杀倭酋。
  后两人入杜槐部,奋勇冲杀,屡建奇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奉命赴舟山击寇。德四孤身猛冲,砍死倭酋于辕门外,寨内倭兵大惊,群出应战,德四被杀。德六只身进击,杀死凶手后,英勇战死。寨内倭寇,因倭酋被杀,乱作一
  团,遂被官兵剿灭。
  【沈宸荃】(诞辰400周年)沈宸荃(1615—
  1652),字友荪,号彤庵,明末抗清将领。慈溪市观海卫镇师桥昭十三房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次年中进士,授行人,崇祯十五年同考顺天乡试,不久京师陷落。福王立于南京,擢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宸荃上陈五事,皆切时弊。又弹劾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蛊罔误国。福王震怒,议辟之,廷臣交章争救得免。
  南明年间,出任苏、松兵备佥事,而南都破。宸荃回乡与同县江上佥事冯元飂起兵迎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寻进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督师如故。方国安师溃,劫走鲁王。后鲁王得脱,宸荃仍侍从监国航海。清顺治四年(1647),驻长垣,进工部尚书,深入敌后,攻下福州所属各县,欲进而攻省城,因郑彩之妒被阻。翌年,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顺治六年,闽地尽失。宸荃随从监国驻舟山,修城筑楼,训练水师,列巨舶于东南水门外,又联络玉环、金塘、沈家门以聚谷秸。顺治八年八月,清军分三路攻舟山,宸荃寡不敌众,败走海上。次年正月初二,宸荃赴福建于南日山遭飓风,船毁人亡,年仅38岁。鲁王谥为节愍,清乾隆帝追谥为忠节。
  
  
  【高士奇】(诞辰370周年)
  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代学者。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人。家贫,以诸生供奉内廷,官詹事府录事,迁内阁中书。康熙十九年(1680)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寻补侍
  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右庶子。康熙二十四年为侍读学士,任《大清一统志》副总裁。累擢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随从康熙帝南巡至杭州。旋因追随姻亲徐乾学植党营私,与明珠一派争权夺利,贪赃枉法,于平湖县置田产千顷,在杭州西溪广置田宅,被左都御史郭琇弹劾,解职归里。
  康熙三十三年(1694),复召入京,仍直南书房。康熙三十六年,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卒于家,终年59岁,谥文恪。
  高士奇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作颇多,《江村销夏录》为书画题跋专集,《左传纪事本末》为史学名著,《天禄识余》为读书札记,《清吟堂集》为诗文汇编,并有10余种与康熙帝活动有关的杂著。
  【劳史】(诞辰360周年)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学者称余山先生,清代学者。慈溪市周巷镇劳家村人。世为农,少就私塾读书,长而力耕以养父母,夜则披卷诵读。年十七,读朱熹《大学》《中庸》序,慨然发愤以道自任,举动亦必依于礼。又多次阅读《近思录》,认为“吾师在是矣”。劳史论学始终不妄语,不妄动,引接后学,谦和礼让,竭尽其诚。曾言“尽汝职分,务实而行,终身不懈,即是贤人,勿自菲薄”。闻者莫不爽然。其德化于乡里,商贾不卖伪物;有争斗者,多携酒登堂,求辨曲直,劳史为之排难解纷,无不心服。康熙五十二年(1713)正月,卒于家,年59岁。著有《余山遗书》,为弟子桑调元所刻。
  【蒋镳】(诞辰180周年)
  蒋镳(1835—1915),字君扬,号个园,慈溪市浒山街道人。米商起家,对地方公益极尽其力,如禁“花会”,办六仓公学,虽屡受阻于奸吏劣绅,仍不稍屈。善奕,通音律,精绘事,不貌袭,而兰竹尤以神韵气势取胜。晚年患肝风,双臂常震颤。然兴之所至,略饮醇酒,即能舒纸疾挥,磅礴淋漓,生动有致。遗作有《三山四水草堂画谱》,另有《兰竹画册》,蔡元培曾为其题词。
  【吴锦堂】(诞辰160周年)
  吴锦堂(1855—1926),原名作镆,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赴日本经商,在神户开设怡生商号,并在上海开设义生洋行,后又办水泥制造厂,成为明治、大正年间日本关西实业界的十大巨头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北淫雨成灾,10万余亩禾棉悉遭水淹。适值锦堂回乡扫墓,触目伤怀,决计重修杜湖、白洋湖。于是独出巨资,赎湖田,整堤坝,砌漾塘,疏浚淞、古、淹、竺四浦,并建闸、修桥、铺路,聘请日本工程师岛总彦前来指导;锦堂曾亲临工地,冒风雨、蹈洪波,主持其事。前后历时六七年,耗银2万余元,为乡里重开“二天”(杜、白两湖为慈北水利命脉,旧志谓功与天同,民间称“二天”),还重印并续刻《杜白二湖水利全书》。
  清宣统元年(1909)一月,为启迪民智,发展科学文化,又斥资20余万元,在故乡东山头建成锦堂学校,并正式招生开设农桑专科。规模宏敞,设备精良,为全省私立学校之冠。宣统三年(1911)参加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三北沿海海啸,粮棉无收。又捐银3.8万余元,以赈灾难。民国15年(1926)1月14日,病逝于日本神户养和山庄私邸,终年71岁。
  【陈万运】(诞辰130周年)
  陈万运(1885—1950),又名遇宏,慈溪市掌起镇东埠头人。民国元年(1912),与沈九成、沈启涌在上海四川北路鼎兴里合资开设制造烛芯的手工作坊“三友实业社”。民国5年,建造规模较大的工厂,除生产烛芯外,还生产毛巾、被单等棉织品。所产“三角牌”毛巾,畅销国内,把日本品牌“铁锚牌”毛巾挤出中国市场。因为发展民族工业,他遭到日本政府和日本商人的仇视。“一·二八”事变时,其在引翔港的工厂被日本侵略者焚毁。此后,陈集中精力经营杭州“三友”纺织印染厂。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沦陷,厂被日军侵占。日军找陈万运出任维持会长,但陈拒不降敌,深藏在杭州郊外杨梅岭山洞中,乘机潜行赴沪。翌年,日方又企图诱使陈万运与之合作经营,被拒绝。民国30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实行经济统制,三友实业社因此生产停滞,入不敷出,资金几乎耗尽。民国33年,陈坚辞总经理职务。
  1950年10月17日在上海病逝,终年66岁。
  【范曰贞】(诞辰130周年)
  范曰贞(1885—1965),女,慈溪市龙山镇范
  市人。商人家庭出身,毕业于宁波女子中学。婚嫁那天,她见新郎是个“鸦片鬼”,当夜即毅然出走,由继母收留,立誓永不婚嫁,人称“范姑娘”。不久入慈溪保黎医院学医,学成后留医院任妇产科医师。民国17年(1928),在观城南门姜家弄开设诊所。民国30年,回到范市老家开业。1951年,加入灵绪乡中西医联合诊所。
  范曰贞专擅妇产科,亦兼内科。孤身一人,生活俭朴,为人和善。贫者求医,她免收诊金甚至代付医药费,故行医一生,个人全无积蓄。1965年因病逝世,终年81岁。
  【杨贤江】(诞辰120周年)
  杨贤江(1895—1931),中国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笔名李浩吾等,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人。民国6年(1917),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处事务员、教育科职员。民国8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民国10年,任《学生杂志》编辑。民国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民国14年,参与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兼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曾参加上海第一、二、三次工人起义组织工作。民国17—18年,写成《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教育本质,指出教育为革命服务的方向。关心青年成长,提出“全人生指导”思想。
  民国20年(1931)8月9日逝世于长崎,时年37岁。著作编为《杨贤江全集》。
  【徐之萱】(诞辰120周年)徐之萱(1895—1970),又名重道,慈溪市逍
  林镇逍路头村人。民国4年(1915),到上海某药店做职工,省吃俭用,积蓄微资,在威海卫路润德堂药店加入一股。民国9年,在派克路(今黄河路)租房两间,开设“徐重道国药号”,挂牌行医,坐堂开诊,附近富家的女佣没钱进医院,常来看病买药。徐之萱劝不少女佣将零钱存入店内,有病买药,无病取息。数年后,资金渐厚,又在成都路开设一家国药店,继而创设药材行1家、中药厂2家,国药号增至17家,成为上海医药界巨子。所设药店、制药厂、药材行、制胶厂、药酒加工厂,均称“徐重道”,总店设于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中药店之一。
  徐之萱经营有方,以“诚心为病家服务,重道轻财,七折优待”及“为难民煎药送药”招徕顾客。抗日战争时期,承担上海玉佛寺、金司徒庙、浙江路等地的十余处难民所、几千名难民的中药煎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之萱被选为上海市新成区(今黄浦区)人大代表。1956年,徐重道国药号实行公私合营。1970年3月23日病逝于上海,终年76岁。
  【蒋雅琴】(诞辰110周年)
  蒋雅琴(1905—1981),女,慈溪市观海卫镇人。从小去淹浦乡东楼屋村陈家当童养媳。
  1960年,蒋雅琴担任公社托儿所保育员,分管护育5名幼儿,又为大队饲养3头生猪。6月5日
  下午,天气异常闷热,社员都已下地劳动。雅琴正给幼儿喂食,忽闻“救火”喊声,即奔出观看,见10米远处一排草舍起火,火势猛烈,正向托儿所及自己宿舍蔓延。雅琴立即抱起2个幼儿,放在数十米外安全处,又迅速折回。当时火场已烟雾弥漫。她右手抱起2个幼儿,左手拉着另一幼儿飞奔出门。当她再次折回,奔向自家房舍时,猛听到集体猪舍内猪叫声,即转身跑去解栅门。桩牢心急,烟火燎人,猪娃东撞西窜,她费尽全力才把3头猪赶出火场。回头看,猪舍已崩坍在熊熊火焰中,自家宿舍亦烧成一片废墟。6月12日,《慈溪日报》以头版头条发表蒋雅琴事迹报道,次日又发表连环画。慈溪越剧团将其事迹编成独幕剧《烈火红心》,在全县各地上演。
  1981年8月21日,病逝于淹浦,终年77岁。
  【余先】(诞辰100周年)
  余先(1915—1984),原名徐光友,化名张克胜,慈溪市宗汉街道上徐家村人。民国28年(1939)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浙东、浙西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敌后游击战争。曾任中共余姚县城工委组织部长,余上县工委特派员,余上县工委书记兼余上县办事处主任、县大队长。
  民国34年(1945)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余先奉命留下坚持白区工作。不久,他将武工队扩建为余上自卫大队,并成立精干武装——飞虎队,搜缴分散在地主、反动乡保长家里的枪支,袭击敌乡公所,烧毁壮丁名册、税捐簿,镇压作恶多端的反动乡保长,毁公路,断桥梁;在岑仓堰、西大丘战斗中,消灭和俘获国民党据点内的敌人,缴获大量武器;同时发展党和各种群众组织,建立区乡政权,开展经济工作,支援解放战争。民国38年(1949)4月,余先教育争取驻庵东的国民党税警大队近300人投诚。余姚解放后,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
  1951年,余先调北京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留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担任党支部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84年6月11日逝世于北京,终年70岁。
  【戎文佐】(诞辰90周年)
  戎文佐(1925—
  2003),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北村人。先后在家乡及宁波读小学、中学。民国28年(1939)8月16日,因日军飞机轰炸,失去左胳膊,后自学成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8篇经济论文为基础,通过学术争鸣、毛遂自荐与专家推荐,应聘到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工作,当上《中国轻工业》编辑、记者、评论员。此后,相继出版《轻工业与国家工业化》《节约轻工业的原材料》等。“文化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编辑。1979—198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经济学周报》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轻工业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戎文佐长期从事中国轻工业经济理论研究,出版专著有《轻工业与国家工业化》《轻工业经济问题研究》《轻工业经济研究大纲》《走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所有制改革与轻工业发展研究》(上下卷)等,主编《中国轻工业行业管理综述》《中国轻工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等。2001年出版自传《从钱庄学徒到北大教授》。
  2003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沈之良】(诞辰90周年)
  沈之良(1925—2007),慈溪市观海卫镇师东村人。1950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历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农田水利专修科助教,水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6月退休后,仍接受水利系回聘。
  沈之良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工程设计工作。执教逾40年,先后授课工程制图、普通测量、材料实验、水工模型试验、材料力学、水工结构、国际承包工程、专业英语阅读等,并曾授课外国留学生。1959年夏,沈之良参与北京密云水库主体工程白河土坝设计。此后参加或独立完成多项水利工程设计。1995年、1996年,先后完成长江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上游导流堤和船闸取水口的结构布置设计,及排沙坝段、排沙隧洞、橡胶坝的结构设计。1995—1997年,任北京密云水库加固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曾在尼泊尔、索马里和巴基斯坦等国为承包工程和水利工程作设计咨询。
  2007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去世人物
  【李君维】
  李君维(1922—2015),笔名东方蝃蝀,祖籍慈溪,生于上海。民国35年(1946)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先后任上海《世界晨报》《大公报》编辑和记者等职。20世纪
  50年代以后,迁居北京,著有小说《绅士淑女图》《名门闺秀》《伤心碧》,散文集《人书俱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评论其作品:“东方蝃蝀仅一册《绅士淑女图》,用一种富丽的文字写出了十里洋场上旧家族的失落和新的精神家园的难以寻觅,文体雅俗融洽,逼似张爱玲,透出一股繁华中的荒凉况味。他在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方面,也和张爱玲一样与现代主义相同。”
  2015年8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郑若谷】
  郑若谷(1923—2015),名永刚,字忠督,别号韩坪,慈溪市龙山镇西门外村人。民国26年(1937)在演进小学毕业后,考入宁波中学。民国28年年,因日军轰炸宁波,辍学回家乡。在父亲郑觉初的指导下,学习诗词文史。民国30—33年,先后在通德小学、施公山小学、启绪小学、凤湖中学等校任教,以教师身份从事抗日地下斗争。民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10月,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到华中解放区工作,民国35年10月转入军队,先后转战于华东、东北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军法处秘书,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审判员,解放军军事法院审判员、司法处处长、副军级顾问,中国法学会理事。1985年11月离休。曾获华东军区后勤部二等功一次,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勋章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次,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奖章、功勋天平奖章各一次。著有诗集《雪爪鸿泥》《桑榆夕晖》。
  2015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宓汝成】
  宓汝成(1924—2015),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1950年秋,进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经济学部,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1953年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当选中国经济史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10年,被遴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60余年,主攻中外经济关系,尤以中国铁路史研究蜚声中外。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编有《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和《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另著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主编《清代全史》10卷本中的第8卷。《宓汝成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之一,收录代表作文章15篇。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郭沫若历史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
  2015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辛郁】
  辛郁(1933—
  2015),原名宓世森,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人。曾任台湾“创世纪诗社”社长、总编辑。
  辛郁写诗较早,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并加入纪弦发起的“现代派”诗社,后又成为“蓝星诗社”成员,70年代以后成为“创世纪诗社”的主将,曾参加过在汉城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诗人大会。
  辛郁的诗,冷冽、沉郁,直面人生,人称“诗坛冷公”。洛夫在为辛郁诗集《豹》作的序中说:“辛郁有一副冷凝的面孔,故诗坛友好向以‘冷公’称之。其实辛郁面冷而心热,亦如他的诗,冷的是他的语言,热的是他潜在生命的燃烧,他的诗被称为冰河下的暖流。”
  出版的诗集有《军曹手记》《豹》《因海之死》《在那张冷脸背后》《辛郁世纪诗选》。小说集有《未终曲》《不是鸵鸟》《地下火》《我给那白痴一块钱》,还有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文艺评论等综合性选集《辛郁自选集》《辛郁四书》。
  2015年4月29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3岁。
  【孔仲起】
  孔仲起(1934—
  2015),又名庆福,祖籍慈溪,生于上海绘画世家。自幼随父孔小瑜习画,奠下绘画的良好基础。20世纪50年代即有美术创作获上海市和全国第一届工人美术展览一等奖。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院)专攻山水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杭州分校校长,慈溪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称其“创作既重视传统又注重师法自然,作品风格雄健奔放,浑厚质朴,兼得秀丽雅致之情趣”。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和在报刊发表,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和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1985年起,中央电视台曾先后5次播放“孔仲起山水画技法讲座”电视教学片。1988年,赴西德汉堡艺术学院讲学。出版有《孔仲起画集》《孔仲起山水画集》《孔仲起画山水》等,专著有《山水画技法概要》《山水画技法》等。
  2015年10月5日在杭州去世,享年82岁。
  (童银舫)
  院士简介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1980年取消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94年,改称院士;同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院士。院士成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慈溪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22人,其中路甬样为双院士。现按当选院士年份为序,同时当选的,以出生年月为序。另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何胜洋。
  【哲学家冯定】
  冯定(1902—1983),笔名贝叶,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即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94年以后改称院士)。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顾问,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宣传和普及作出贡献。著作有《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谈》《冯定文集》等。
  【土壤学家李庆逵】
  李庆逵(1912—
  2001),字和成,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21年(1932)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民国35年、37年先后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调查所技正、土壤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第二至五届理事长,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国际磷酸盐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第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土壤—植物营养和施肥,红壤基本性质、发生分类及利用研究。1937年发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后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全国土壤分析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迫切需要发展橡胶生产,他接受国家任务,带领科技人员参加橡胶宜林地考察,提出选择北回归线以南种植橡胶树的土壤学依据,通过对橡胶树生长气候、土壤条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将栽培线推广到北纬18°~24°,为世界上热带北缘种植橡胶树提供样板。1981年,全国片胶产量12.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这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70年代初,他提出的碳酸氢铵深施技术,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作出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系统地研究中国土壤中磷、钾元素的状况和磷、钾肥施用效应,并主持编制中国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图。主编《中国红壤》,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编《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遗传学家谈家桢】
  谈家桢(1909—2008),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15年(1926)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民国19年被推荐至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汝祺教授。民国23—26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民国26年8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1961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9年起,任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1983—1998年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他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谈家桢是蜚声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具有崇高师德的教育家。他发现的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他最早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主要著作有《谈家桢论文选》和《谈家桢文选》等。
  【土壤学家朱祖祥】
  朱祖祥(1916—
  1996),慈溪县云山乡(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民国23年(1934)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民国2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民国37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并主攻土壤化学的研究及研究生的导师工作。早期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提出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晶格结构效应等概念。对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长期从事土壤理化性状检测手段、土壤磷化学及其有效养分和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并对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黏粒矿物结构效应、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以及绿肥在土壤耕作过程中所带动的生物循环,进行系统的论证。1978年起,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第一位培养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方向研究生的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发表论文、著作、译著90余篇(部),曾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总编委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会主任,并被特约为《国际热带农业》(印度出版,英文版)编委。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土壤学》获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另外主编《土壤营养诊断速测方法》《土壤常规分析法》等。
  【航空材料学家颜鸣皋】
  颜鸣皋(1920—2014),慈溪县城(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生于河北省定兴县。民国31年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民国36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任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部研究员。1951—1957年,任北京工业学院第二机械系教授、系主任。1955—1957年,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57年,调入航空材料研究所,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钛合金研究室。1963年,被授予上校军衔,任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7年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任航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后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空材料学报》《材料工程》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颜鸣皋是金属物理学家、航空材料专家,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物理学研究。早年在美国从事金属塑性变形和加工织构理论的研究。回国后,他开拓中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并建立航空工业用的钛合金系列,领导并参加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数十年来,致力于航空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为飞机的安全设计、合理选材提供大量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他为中国的航空工业作出重要贡献。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的表彰。1991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最高荣誉——航空金奖,出版的著作有《航空材料学》《中国航空材料手册》《材料科学前沿研究》《颜鸣皋院士论文选集》等。
  【流体传动与控制学家路甬祥】
  路甬祥,慈溪市浒山街道人,民国31年(1942)4月28日生。1948—1952年在浒山小学读书。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79—
  1981年,获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于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获得工程科学博士学位。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88年任校长,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至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长等职。
  路甬祥是世界著名的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他在联邦德国进修期间,连续取得构成电液比例控制新技术的二通插装式电液比例流量控制装置等5项专利发明,引起了国际液压界的关注。该技术被联邦德国液压界誉为“崭新的80年代液压技术”,“由此将造成一代液压元件的新家族”。他发明的新技术,改变了沿用100多年的流量控制定差补偿老原理,改变已应用40多年的传统设计;他创造性地提出“系统流量检测力反馈”“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和反馈”等新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先导流量和压力控制器件,使大流量和高压领域内的稳态和动态控制精度获得显著提高,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电—液一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控、泵控和液压马达等。他研究开发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及系统工程,主持开发研究相应的CAD、CAT支撑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在浙江大学,路甬祥主导或参与开发出50多项科研成果,推广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并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等各部门,得到有关部委和省、市的嘉奖,其中包括机械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已在国内外获专利20项,培养硕士25名、博士35名和博士后5名。
  路甬祥在国内外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与胡大紘合著)等两部,主编《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纵横谈》等,出版讲演录《科学的历史经济与未来》。
  【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
  陈宜张,慈溪市周巷镇海莫社区人,民国16(1927)9月生。民国35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年转读浙江大学医学院,1952年毕业。1953年起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报》副主编,《神经科学》杂志主编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从事中枢神经生理研究,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异化。1958年前后,参加烧伤后输液的实验研究,提出与当时Evans公式的不同观点,对指导临床输液有一定意义。70年代,提出下丘脑参与针刺镇痛设想并经实验证实,阐明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这是对传统甾体激素基因组机制或细胞内受体学说的挑战及补充,已在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形态三方面获得大量证据,膜结合位点正在纯化。
  近年来,陈宜张进一步发现糖皮质激素对神经细胞的分泌有快速、非基因组的抑制作用,对其重摄取谷氨酸则有快速、非基因组的促进作用。荷兰De.Kloet教授称此项工作为“甾体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重大贡献”。自1989年以来,陈宜张在5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美国《神经科学方法》主编Conn教授邀请陈宜张为其第11卷撰写专题文章。实验结果及图已被Brown教授编撰的教科书《神经内分泌学导论》重点引用。有3篇论文被国际文献广泛引用,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
  陈宜张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综述20篇,编写与译述专著7部,其中有译著《临床神经生理学》,专著《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发育分子生物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数十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核安全专家阮可强】
  阮可强,慈溪市掌起镇裘市蒋家桥人。民国21年(1932)12月19日生于上海。1950年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51—1958年在苏联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核工业部门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核科学与工程》季刊主编。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阮可强长期在反应堆物理和核安全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工作,负责过多个反应堆的物理研究、设计项目,负责核设施的临界安全研究、设计和审查工作。负责核潜艇压水堆物理计算,研究解决堆芯热中子空间能量分布的精确计算问题。负责完成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的建造和物理启动,为中国快堆研究的起步奠定基础。作为物理设计负责人研制成功微型反应堆,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核工业中铀同位素分离、乏燃料后处理、燃料元件制造、铀钚冶炼加工等十几个重要工厂的设计、投产、运行,解决大量临界安全问题。著译有《关于下一代压水堆安全的建议》《核临界安全》《“八六三”计划能源技术领域研究工作进展(1986—2000)》等。
  【岩土力学家沈珠江】
  沈珠江(1933—2006),慈溪市观海卫镇沈师桥村人。民国34年(1945)在绍兴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民国37年入上海市立敬业中学读高中,195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在南京水利实验处工作。1955年为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生,1956—1960年在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起至今在南京水利科学院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水利科学院土工所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沈珠江长期从事岩土力学理论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了土体极限平衡理论,证明两个极限分析原理。70年代,发展土坝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方法。80年代,在土体弹塑性理论研究上,提出多重屈服面概念。90年代,建立新型的实用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建立现代土力学的设想。先后主持和参与“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参加黄河小浪底和三峡深水围堰等工程,为全国岩土工程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沈珠江曾任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七、八届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水利部劳动模范等荣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小麦专家余松烈】
  余松烈,民国10年(1921)3月13日生,慈溪县庄桥(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国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方法,为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新途径。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小麦平均亩产638千克的高产纪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增产小麦43.6亿千克。余松烈研究创立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确定为“八五”“九五”农业重点推广项目,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千克,节约种子15亿千克。山东省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已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这也是山东省小麦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200亿千克以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余松烈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山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与同事们从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其成果于1996年开始在山东省示范推广。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现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工作60余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山东小麦》等10本。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农学奖。
  【电子信息工程专家童志鹏】
  童志鹏,民国13年(1924)8月12日生,慈溪县庄桥童家(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国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70年代,历任四机部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80年代出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直接指导与领导全国多项电子装备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获得国家多种奖励。90年代以来,他所主持研究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促进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稳定和培养科技队伍起到重大作用。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电子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童志鹏院士主持多种通信电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以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20世纪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他作为全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稳定和培育科研队伍作出重要贡献。1997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国防科技奖一等奖。出版《未来军事电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专著。
  【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
  韩启德,慈溪市掌起镇东埠头人,民国34年(1945)7月19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分配至陕西省临潼县医院任临床医师。1982年获西安医学院硕士学位后,任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讲师。1988年起,历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心血管研究室副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教授。1993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1995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第十届、第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主任、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兼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病理生理学会执行理事、国际药理联合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国际分子与细胞心脏学会理事、国际心脏研究学会理事与中国分会主席。担任《临床与实验药理学与生理学》《自主神经药理学》《心血管毒理学》《中国药理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十余种国内外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韩启德作为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国际受体学家,在国际上首先证实a1肾上腺素受体(a1—AR)包含a1A与a1B两种亚型的假说。深入研究各种亚型a1—AR在心脏和血管的分布,介导的效应、调节特征,与β—AR的交互作用以及多种病理状况下的改变等,揭示多种亚型a1—AR在心血管中同时存在的生理与病理意义。与同事合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神经—免疫系统间共用信息分子的假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得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韩启德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被引用1500余次。出版专著《心血管药理》《血管生物学》。
  韩启德曾获卫生部授予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的“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港口与海岸工程设计专家谢世楞】
  谢世楞,慈溪县人,民国24年(1935)5月20日生于上海。1956年8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分配到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1958年调到交通部第一航务勘察设计院工作至今。1979年11月,谢世楞到荷兰德尔夫特理工大学海岸工程研究室深造,师从世界著名海岸学专家拜克尔教授。
  谢世楞长期从事港口海岸工程的研究设计,主持编写《交通部海港水文》和《防波堤设计施工》两本规范。在水工建筑特别在深水防波堤方面有国内外领先的独创成果;在海港水文特别是海浪和泥沙理论方面造诣很深,为全国海岸动力的设计套间充实理论基础。曾在国内外发表论著50余篇,有科学性、创造性和使用价值,其中有些是海岸工程界的重要著作,在海岸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创造性地提出直立堤前冲刷计算公式,被称为“谢氏理论和公式”,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并收入美国《海岸工程手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和较大的影响。多年来,他主持完成设计、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及大中型项目40多项,业绩卓著。曾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奖、银奖和国家质量银奖共计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交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3项,交通部科技进步奖2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有3项发明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了发明专利。在水工建筑,特别在深水防波堤方面,有国内外领先的独创成果;在海港水文,特别是波浪和泥沙理论方面造诣很深,奠定中国海岸动力设计条件的理论基础。
  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海船系兼职教授,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利研究学会海洋水力学委员会委员。
  【信息技术专家魏正耀】
  魏正耀,慈溪县人,民国25年(1936)3月30日生于上海市。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毕业后参军,进入军委技术部干校,1955年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58年到总参三部工作,曾任三产一局技术四级研究员。1990年被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先后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学术造诣深,主持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发挥关键作用,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1985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总参第58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总参机要局顾问,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
  余梦伦,慈溪市桥头镇烟墩村人,民国25年(1936)11月8日生。2岁去上海,于1952年、195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初中和虹口中学高中。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58年转学计算数学专业,1960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工作。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余梦伦长期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弹道科研设计工作,系统地提出有工程实用价值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他在多种火箭的弹道设计中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是中国弹道式战略火箭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承担国内多种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发射工作,系统地提出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参加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二捆火箭和神舟载人飞船等的发射工作。
  在国家远程战略火箭研制中,他提出国内模拟再入环境低弹道方案,解决远程战略火箭国内试验弹道设计的难题;为中国发射返回式卫星研究最佳弹道,提出小推力弹道方案,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在中国首次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轨道设计中,提出优化的停泊轨道方案,成功解决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轨道的设计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高空风弹道修正方案,为中国近期解决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打下基础;为优化中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设计,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的弹道设计方案;在参加国家“863”航天领域专家组工作中,开展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方案论证的研究。目前从事载人飞船上升段弹道设计和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究工作。
  2011年8月18日,全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余梦伦班组”被正式授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示范基地”称号,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个科研类班组建设示范基地。
  【建筑设计专家魏敦山】
  魏敦山,慈溪市掌起镇洪魏村人,民国22年(1933)5月30日生。1955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1957年至今在上海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作。
  长期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体育建筑设计专家,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称。1986年被建设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魏敦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主持和参加100多项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是上海建设系统建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设计的上海游泳馆,先后获市级及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8年,这两项设计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43座优秀建筑,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其本人作为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一的最年轻建筑师同时载入该建筑史册。在国外主持设计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获国家优秀设计二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荣获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颁发的“埃及一级军事勋章”。1997年完成的上海体育场工程于2000年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0年12月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市建筑师学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建筑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魏敦山建筑创作研究室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199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上海市“2005年度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
  童坦君,慈溪县庄桥三斢童(今属宁波市江北区)人,民国23年(1934)8月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师从生化专业刘思职院士。1964年4月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78年12月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研究访问,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训练,1981年回国。1986—198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大学等地再次作研究访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老年医学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20世纪70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979年第7期;后主攻衰老分子机理,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全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童坦君领导的研究组系统揭示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不通过端粒酶,可影响端粒长度与DNA修复能力;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影响,创建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童坦君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等多项,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细胞复制性衰老的机制”课题,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主编《医学老年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参编各种专业书籍数十部,创立“中华健康老年网”。
  童坦君主持的课题获2006年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995—2001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相关课题曾入选“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创新标兵。童坦君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舰船动力学家闻雪友】
  闻雪友,慈溪县人,民国29年(1940)生。196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工作至今。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6月任研究所总工程师,1992年3月起任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第七研究院科技委委员。系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和专顾委委员。
  闻雪友是中国舰船燃气轮机的著名专家,4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研制工作的第一线,见证和经历了中国舰船燃气轮机发展的全过程,走过多个从设计到应用的大循环,并身体力行地将创新技术向燃气轮机民用领域应用推广,其担任主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舰用化改装的大马力舰用燃气轮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改为中国第一台具有第二代性能的舰用燃气轮机,其低压压气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担任课题组组长研制的燃气轮机回注蒸汽新技术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燃气轮机回注蒸汽热电联供装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重视科技成果应用,其研究的燃气轮机回注蒸汽新技术,在试验室刚取得成功后,就在国内燃气轮机电站首次应用获得成功,达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填补这项技术在国内的空白。
  曾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哈尔滨市第24届、第25届特等劳动模范,1995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银奖。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胃肠病学专家沈祖尧】
  沈祖尧,祖籍慈溪,1959年10月生。1983年获香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大教学医院韦尔斯亲王医院担任医生,1992年任中大医学院内科学系讲师,1998年晋升为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1999年任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2002年任医学院副院长,2004年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8年任逸夫书院院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为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美国胃肠病学学院、澳洲皇家内科医学院等9个学院的院士,担任20多个专业学会委员。
  他在国际上首创为期一周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率先采用内窥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制定多种预防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溃疡并发症的治疗方案;率先在亚太地区确立结肠镜检查对早期发现无症状大肠癌的临床筛查价值;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方面作系列创新性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美国防癌基金会桂冠奖Laurel奖,2009年亚太地区胃肠科最高奖项Marshall及Warren奖,2009年德国胃肠病学协会内镜奖,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何梁何利奖等。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尧教授著作甚丰,在顶尖国际期刊发表超过680篇论文,著作及编辑的书籍超过32本,并为超过15份知名学术期刊担任审阅委员,亦多次获颁最佳论文奖。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沈祖尧教授积极进行抗疫工作,与另外两名香港医生同被《时代周刊》誉为当年的“亚洲英雄”,沈教授并获香港电台及《明报》颁发“抗SARS杰出奖”及星岛报业集团颁发“2003年杰出领袖奖”。
  【水利学家胡春宏】
  胡春宏,慈溪市桥头镇五姓村人,1962年4月30日生。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1985年获清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1989年获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学位。1989年7月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泥沙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国际水力学协会会员。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水库泥沙、工程泥沙、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渭河下游、官厅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黄河水沙过程变异及河道的复杂影响》等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其中“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项目获1996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应用一等奖,获1997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
  【化工专家陈建峰】
  陈建峰,1965年9月生,慈溪市胜山镇胜东村人。1986年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1992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6月从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至北京化工大学工作,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1998年在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化工系任客座教授,1999—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科技研究院任研究员。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与器件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国家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兼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建峰从事研究纳米材料和超重力反应分离工程。他在纳米材料化学合成与产业化技术、纳米复合材料、超重力反应工程等领域,进行大量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系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际公司合作项目。
  至今,他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其中已授权7项),出版《超重力技术及应用》等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明奖二等奖各1次,国家石油与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次。
  陈建峰在超重力反应工程特别是在纳米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原创性的突出研究成果,提高中国超重力反应工程的研究水平,使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在国际同行中占有特色鲜明的重要地位。
  【天体物理学家景益鹏】
  景益鹏,浙江慈溪人,1964年1月出生于上虞县崧厦镇。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10月获意大利高等研究生院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1996年在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11月至1999年8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回国组建上海天文台德国马普青年伙伴小组。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成就奖、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独立完成人)、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称号。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完成人)、第九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第七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再次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2年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任物理与天文系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景益鹏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星系形成和星系活动”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负责人、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天文台星系宇宙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景益鹏从事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天文观测性质、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星系形成、星系与黑洞的共同演化、宇宙引力透镜等宇宙学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何胜洋】
  何胜洋,1963年3月1日出生,慈溪市龙山镇龙山所村人。1978年龙山高中毕业,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本科,随后师从葛起新教授攻读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赴美深造,1991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后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
  何胜洋是国际上植物病理学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和植物病原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syringae的互相作用,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连续在Nature、Science、Cell、PNAS、PlantCell、AnnuRevPhytopathol、CurrOpinPlantBiol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2011年,何胜洋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andBettyMooreFoundation)启动的基础植物学研究计划资助,与另外14名学者分享75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该计划主要探究植物的遗传及分子机制。何胜洋夫人董珂均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夫妻俩常来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2015年4月29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何胜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林)

知识出处

慈溪年鉴2016

《慈溪年鉴2016》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2015年度全市各领域发展变化状况,采用分类编纂法。卷首设“特载”“大事记”“慈溪概貌”“专记”。正文部分由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组成,其中条目为主要信息载体。卷末设“附录”“索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