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9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桥梁
分类号: U448
页数: 14
页码: 84-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0年至2010年慈溪市民间桥梁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古近代民间桥梁、当代民间桥梁等。
关键词: 慈溪市 民间桥梁

内容

1990年,境内共有民间桥梁近4500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相当部分桥梁拆除重建后成为公路桥梁。有的桥梁在城镇建设中被拆除、填埋。至2010年,境内共有民间桥梁1976座,桥总长22.97千米。
  古近代民间桥梁
  慈溪现境大部分地区由围涂而成,历史短,今存古桥绝大部分在龙山、掌起、鸣鹤等地。所存古桥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以石梁桥为主。今存最早古桥是建于唐五代的后溪桥,著名的拱桥有建于明代的三孔拱桥——横河七星桥。很多桥梁由于年久损坏或因乡村建设被拆除或重建,除桥名留存外已没有原桥痕迹。少数古近代桥梁,因市政府采取措施重点保护,至今尚完好。
  仙桥 位于龙山镇杨高村杨家,为东西向石板平桥,由桥体和引桥组成,桥体略为拱形,引桥呈八字形,总长7.8米。据称为清代桥梁,其周边清代古民居密集。
  官庄桥 位于龙山镇田央村,系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快船江,长8.4米。是田央黄氏一族聚居分界的标志。据题刻记载,由黄氏族人始建于清代,乾隆庚寅年(1770)、光绪戊寅年(1878)曾两次重建。
  金锁桥 位于掌起镇洪魏村,俗称甘溪桥,系单孔石拱桥,东西横跨甘溪,桥长11.7米,拱顶高4.5米,桥面宽3.5米,桥墩高3.9米。据传建于宋代,该桥主体用乱石错缝砌筑,桥面、桥栏及台阶已经过现代重修。1986年7月,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达蓬桥 位于龙山镇达蓬村,东西横跨达蓬河,为单孔石梁桥,长6米,宽3米。据称由横河孙家境人、江西巡护孙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现存落款刻有“宣统元年(1909)八月重修”、“宣统己酉桂月榖旦重修”小字。桥栏左右各设两个方形望柱,外侧刻“达蓬桥”3个大字,桥门柱有铺首含环,南联刻“中流窖水三千丈,上达蓬山几万重”;北联刻“受书谊访留侯迹,题柱愧无司马才”。2003年12月,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蒋家大桥 位于掌起镇巴里村,又名三径桥,系单孔石梁桥,南北横跨快船江,长12.5米。根据桥栏题刻,清道光癸卯年(1843)由蒋氏允祥房族人重建。
  竹山桥 位于掌起镇洪巍村,系单孔石梁桥,南北横跨竹山江,长12米。根据桥栏题刻,在清嘉庆戊辰年(1808)、同治戊辰年(1868)两次重建。2011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怀德桥 位于掌起裘家村,系单孔石梁桥,南北横跨快船江,长13.2米。桥在雍正时县志中有记载,据桥栏题刻,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
  古卧床桥 位于掌起镇戎家村,又名护龙桥,系单孔石桥,南北跨快船江,桥长11米,宽2.5米,桥面由4条石梁铺筑而成。据记载,始建于宋,原为泥桥,后易为石桥。南宋黄震常卧其上读书,故名。桥东西两边设有栏板、望柱,东栏板题额“古卧床桥”,西栏板额书“护龙桥”,望柱呈正方形,南北踏道呈八字形。两侧桥门柱顶额栏下各雕一对龙首。东桥门柱石上刻联是“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清流”西桥门柱石上刻联为“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清道光六年(18,26)戎开华捐资修建,光绪丙子年(1876)重修。1982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吉利桥 又名狮子桥、古新河桥等,位于慈溪市掌起镇叶家村的快船江上。始建于明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民国23年(1934)9月再次重建。桥长12米,净宽3.8米,拱矢高2.5米,为单孔石拱桥。全部用长条石砌成,长块石起拱。在桥面两边的栏柱上分别刻有4对狮子、1对白象、1对莲花柱。在桥墙的中心部位南北伸出一对龙头,这其实是两对贯穿全桥长达4米半的长系石,起到固定桥体的功能。而在镇水龙头下精雕“吉吉吉无不吉利利利终有利”的桥联,朝南的桥额刻有“古吉利桥”4字。
  护隆桥 位于观海卫镇宓家桥村,后横江与门前河交界处,南北走向,单孔石梁桥,长14.5米。根据桥栏题刻,清光绪壬辰年(1892)由里人重建。聚奎桥 位于观海卫镇昭十三房村,系单孔石梁桥,南北跨快船江,长13.5米。根据桥栏题刻,清光绪辛巳年(1881)由里人重建。
  普安桥 位于观海卫镇鸣鹤西部,为南北向单孔石梁桥,长12米。根据题刻推断,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叶氏建造,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叶氏后裔重修。
  陡塘桥 位于观海卫镇鸣鹤古东部,又名斗堂桥,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跨东横,长12米,宽3米,有望柱、栏板。根据拱券题刻可知,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清康熙癸亥年(1683)分别由乡民和僧人重建,道光戊戌年(1838)叶元堦奉母命重建。1986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沈师桥 位于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桥头,为单孔石梁桥,南北跨快船江,全长8.5米,宽3米,由5块长条石铺砌,用的石料是梅原石,桥上整块栏板石长4.3米,南北各设5级石阶。桥东西两边各刻“沈师桥”3个字,两边桥墙上都有一对镇水螯首。据记载,南宋隆兴年间建,以纪念教书授道的沈氏先祖沈恒而得名。明洪武年间汤和移建至此,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
  白洋后溪桥 位于观海卫镇白洋村,以其独块石板横架于溪上而出名。桥全长6.2米,宽0.63米,无栏板、望柱,桥面上还凿有横条细纹。西北角桥面铭刻“郭十六娘,王五娘,李三娘,各施财二贯之”16字。该桥始建年代已难考证,据称在唐五代时期,最迟不会晚于北宋。
  运河桥 位于观海卫镇鸣鹤中部,为南北向单孔石桥,桥长11.9米,桥面宽3米,有栏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头部雕饰莲花,台阶北12级、南13级,桥西南侧立清重修碑。清康熙八年(1669)进士叶昌重修,咸丰九年(1859)叶氏族人捐资重修。1986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点。
  唐荔桥 俗称洞桥,位于观海卫镇洞桥虞家村,南北跨快船江,系单孔石拱桥,全长13米,桥面宽3米。桥顶东西两侧各置栏板1块、望柱两个,栏板外侧均题“唐荔桥”桥额,望柱头部以石狮装饰。唐荔桥南北踏阶各11级,两侧均有6块栏板、4个望柱,望柱顶部以莲花装饰。桥孔东西两侧各置一对引颈昂首龙头,龙首下门柱上镌刻对联(对联因石灰覆盖无法辨认)。桥墩为条石砌筑。清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重修。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点。
  永凝桥 位于观海卫镇洞桥虞家村,南北走向,系单孔梁式石桥,桥长13米,桥面宽3米,南8级踏阶,北9级踏阶,桥体用条石砌筑,南北桥墩由长条石组合,东西栏板额题“永凝桥”,并有于右任题款及印章。整个建筑简洁、朴素、坚固。民国20年(1931),里人虞琴轩60大寿之际出资5000大洋独资修造。2003年12月,被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点。
  沙滩桥 位于观海卫镇鸣鹤,长11米,桥宽3米,粉红色优质梅园石砌筑,有栏板、望柱、擂鼓,雕有石狮、石象,桥中心铺设青荷花石板,南北踏阶11级。始建于清代,民国20年(1931年)重建。
  百廿步桥 位于桥头镇西栲栳山百廿步湾东湾,人称汀步桥,实为单孔石拱桥,东西横跨栲栳溪,长12.4米。通体由乱石砌筑,是栲栳山古道穿越山溪的便桥。其建造年代未知,北50米外有北宋熙宁八年(1075)石谷亭题刻。
  永盛桥 位于白沙路街道二房村,为单孔石梁桥,东西横跨彭桥直江,长7.6米。据介绍已有百年历史,是东直江仅存的老桥。光绪版县志未见记载,应为清末建筑。
  七星桥 位于横河镇东上河村,跨横河,据传建桥时有七星下凡相助故名,是慈溪市最高最大三孔石拱桥。桥长25米,宽3米,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有54个台阶、20个柱头、18块栏板、4块抱鼓石,3孔桥洞。桥中孔跨度6.5米,高4.5米,可以两船平行。桥上刻有“明镜高悬辉腾二夹彩虹斜锁气吐三环”、“七曜横波南境北镇三台锁浪左川右泉”两副桥联。桥3个圆拱如三面明镜,天光水影,碧波彩虹。桥两边各伸出一对1米长镇水龙首,东西两边石刻“七星桥”桥额,雕成两块扇子形状。如果乘船过桥,在中间桥孔顶部,还可看到一幅直径1米腾云吐水石飞龙浮雕。据称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建成,由宋、明姚北之大族孙氏发起建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孙式鉴重修。1986年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 位于周巷缪路村,原名太婆桥,为单孔石梁桥,东西横跨板桥路江,长6.9米。据题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由里人重修。
  当代民间桥梁
  当地政府或居民建有大量石桥、板桥、悬索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桥梁或便桥,有的桥梁由古近代桥梁改建或扩建而成,有的为新建。

知识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七编,包括:道路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物流 联运、交通管理、教育与文明创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