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7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512.755.4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0年至2010年慈溪市的地理位置、公路、社会经济、公共交通服务、客货场站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交通 发展

内容

慈溪,秦时属句章地,隶属会稽郡。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慈溪县,设治于今宁波市慈城镇。县南有大隐溪,东汉时,董黯侍母至孝,常担大隐水与母饮,后人褒之,改大隐溪为慈溪,并以名县,其县境千余年未变。1954年,为建立商品棉基地,经国务院批准,将原镇海、慈溪、余姚3县北部(时称三北)组成慈溪县辖区,移治于原姚北浒山镇。1979年9月,为保持水系完整,将西部泗门区与余姚东北部龙南区(今称横河区)对调,构成现境。198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
  慈溪处杭州湾南岸,浙东宁绍平原北部,介于东经121°02′~121°42′、北纬30°02′~30°24′之间。东南与宁波市镇海区毗邻,西南与余姚接壤,北面呈弧形突入杭州湾,总面积1361平方千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至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103.88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63人。
  慈溪南缘为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丘陵,北部为杭州湾沉积平原。全境分四大河区,各河区之间筑有堰坝、船闸。地形南高北低,并由西向东缓倾。
  境域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温暖湿润,气温变幅比同纬度内陆地区小。雨量、光照充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有明显雨季和旱季。年平均降水量1346毫米,以5~6月最多,称梅雨期;8~9月间时受台风、暴雨袭击。
  慈溪解放前夕,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7.5千米。1956年11月,樟树至新浦公路竣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新建的第一条公路。至1978年,共新建公路136.2千米,为解放前的2.4倍。1990年初,全市共有接养公路332.11千米,其中国道43千米、省道11千米、县乡道278.11千米,实现乡乡通公路。
  慈溪既无航空、铁路之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水路又迅速萎缩,加快公路建设成为各届政府共识。初期,按照“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注重实效、协调发展”建设方针,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和公路改造。同时,根据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变化,及时修改调整交通建设规划。329国道“四自”(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管理、自行还贷)工程浒山至掌起段通过省验收,“四自”公路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199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31.67千米,公路密度37.4千米/百平方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240.4千米。
  1995年后,公路建设方针进行四大调整。变普降细雨式建设公路网为集中精力建设公路主骨架;从追求增加里程转变为提高公路等级;从侧重建设变为建设管理并重,加强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从侧重市内沟通改变为对外衔接。200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29.88千米,公路密度45.9千米/百平方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357.67千米,占有率67.5%。5年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2亿元,新建公路98.2千米,改建公路173.1千米。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公路建设思路,按照“建设主骨架、改善公路网、扩大覆盖面”和“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工程高质量”总体要求,骨干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以“四横十纵”为主骨架、支线公路相连接、四通八达公路网逐步形成。公路建设总投资累计达27.4亿元,先后完成芦庵、樟新公路拓宽改建和杭州湾大桥进场道路、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延伸段、中横线一期新建等一批重点实事工程,参与完成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4个互通立交定位工作,积极做好配合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工程。2003~2005年,全面实施建设农村公路(又称乡村康庄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约5.8亿元、212个项目、398千米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3个100%的目标。
  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滚动开发。采用“四自”公路经营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先后把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及延伸段、中横线和杭州湾大桥慈余连接线等工程列入省交通厅“四自”公路工程计划,5年共融资达17亿元。同时,通过积极争取,中横线工程、329国道改建工程两项目列入交通部“十五”规划,取得工程资金补助,促进交通发展。2005年,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971.1千米,公路密度84.2千米/百平方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956.5千米,占有率98.5%。
  完善区域公路网,构筑大交通格局。2005~2010年,沈海高速境内段建成通车,实现境内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对外交通衔接能力增强,慈溪成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中横线公路二期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工程、浒崇公路改建工程、329国道路面整治工程、农村联网公路等一批重点实事工程相继实施。路网主骨架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以纵横骨干公路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公路交通网,对外交通和区域交通实现从“瓶颈制约”到“逐步缓解”。
  同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继续实施112千米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康庄工程、联网工程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约500千米,实现村村通公路,解决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新村与老村之间公路通达问题,农村公路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2010年底,境内有国道84.13千米(其中41.68千米为高速公路)、省道11千米、县道413.54千米、乡道221.07千米、村道745.52千米,公路密度106.78千米百平方千米。
  公路路网不断完善为公路运输发展奠定基础。1990年,慈溪客货运输以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市汽车运输公司和个体联户经营为主,合计客车数307辆,8642客位;货运车辆362辆,1928吨位。
  道路运输在探索中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对超线经营、无证无照经营等行为进行治理整顿。客货营业性车辆由实行宏观控制到逐步放开运输市场转换。同时,对运输行业一手抓培育,一手抓管理,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健康发展。发布《关于对外省籍驻我市营运汽车运输管理(试行)办法》,把外地车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抓好城区客运秩序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彻底改变城区客运市场混乱状况。尝试客运出租车经营权公开拍卖,完成55辆客运出租车经营权拍卖工作。浒山城区公交车开始运营。
  20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市民出行需求,按照建立完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目标,完善运输市场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按照“优先发展技术先进与高效低耗车型”要求,抓好运力结构调整,淘汰“三卡”、“农四轮”客运,“张家港”、“牡丹”等中巴投入农村客运。开通慈溪至上海快速客运班线,开辟浒山至横河大山等山区、农村班线。整顿出租车运营秩序,加大现场管理和对违章出租车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黑车”、“摩的”。抓好联托运市场秩序整顿,制定《慈溪市联托运行业管理规定》,重新核发联托运经营许可证,清理货物受理点和货物配载线路专营点,取缔非法货物受理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2000年后,对客运班车进行大规模改造,运营客车升级换代,客车数量和档次逐年提升。客运出租车平稳增长,先后3次共投放出租车320辆,出租车总量达到505辆。提高客运车辆管理科技含量,所有客运车辆安装行车记录仪,部分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增强客运网络辐射,调整完善市内客运班线,解决南部山区和沿海边远地区群众乘车困难,实现276个行政村通班车,通车率达97.2%。开辟慈溪至萧山、宁波的快客,慈溪境外客运通达56个市(县)。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货运服务业和车辆维修行业整治,加强出租车软、硬件建设,组建出租车无线调度中心。根据《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办事程序。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操作相结合方式,全面推行客运车辆和客运出租车投放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采用流动检查与每月测评相结合方式,加强对出租车管理,有效改善出租车车容车貌和经营行为。以零担和整车货运为主的货运业快速发展,货运企业逐步向物流企业转变。
  发展和管理并举。2005年后,开展车辆超限超载和道路货运市场秩序整治,出台《慈溪市工程车超限超载长效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机制,发放燃油补贴。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全市行政村等级公路通班车率达到100%。健全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同时,加强学生接送车、危险品运输企业、维修行业、驾校等管理。全面实施交通运输企业优化重组,完成公交体制改革。出台《慈溪市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办法》,大物流建设步伐加快。
  公共交通服务面貌明显改善。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增、调整、延伸41条城市和城乡公交线路,新增、更新457辆客运公交车辆,新建1530个公交站点,开通1、2、6、8路共4条夜间公交,方便市民出行。建立集交接班、清洗、IC卡管理、安全教育于一体的出租车综合服务站;新投放100辆出租车,64辆已投入营运,全市营运出租车总量达569辆。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公路运输得到合理发展。至2010年,合计客车数1173辆,18562客位;货运车辆5089辆,20418吨位。
  客货场站是道路交通重要配套设施。1990年初,境内共有车站57座,由于运输市场全面开放,组客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许多乡镇场站功能丧失,后由于城镇规划调整、道路扩建等,49座乡镇场站逐步拆除、停业。慈溪汽车客运站是境内唯一的、规模最大的中长途客运站,是慈溪客流集散地。根据城市发展需要,1995年相继建成市客运东站、西站、南站、教场山站和市货配中心等客货运场站,作为境内客货流中转站。后重建周巷、观城、范市汽车客运站,新建和迁建胜山、新浦、杭州湾新区汽车客运站等,新建观海卫、周巷等9个货运站和淞浦、新浦等5个零担站,客货运输配套更趋合理。
  1991年城市公交开通运营,公交站、候车亭建设逐步展开;2000年后,投资规模加大,相继建成客运东站公交客运枢纽站、公交宏坚调度站、上六房粮库安置区公交站,城区主要街道增建254只候车亭。2007年开始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乡镇候车亭建设同步推进。2010年末,全市共有客、货运站场18家,各类候车亭300余个。
  慈溪是江南水乡,河流交织,桥梁密布。1990年初,各类桥梁4000余座,多为石桥或简易结构桥梁,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主要道路桥梁按公路通车标准逐步进行改建、扩建。2007年12月,境内建成庵东、新浦等4座立交桥和崇寿、掌起两座特大高架桥。2008年5月,长度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慈溪融入沪、杭、甬两小时交通圈,实现由交通网络末梢到交通枢纽的跨越。
  内河航道由于淤积、断流等诸多因素,1990年后内河运输迅速萎缩停止。慈溪北临杭州湾,宽阔水面把慈溪北大门堵住。为打开慈溪北大门,慈溪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精神,通过详细调查论证,于1990年6月,利用上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8研究所全垫升气垫船,在杭州湾水域进行适航性试运行。在此基础上,开辟慈乍气垫船客运航线,揭开慈溪交通史上新的一页。慈乍客运航线作为中国第一条全垫升气垫船客运航线,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入1999年7月出版的《365个第一次——共和国50年珍贵图录》。
  同时,分别于1997年、2002年两次投资扩建西三沿海货运码头,2006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最高峰,达242.88万吨/年。
  为解决货物陆路运输,慈溪人敢于再吃“螃蟹”,筹资建造浙江省第一条地方铁路余慈铁路,全长13.7千米,1997年开始运营,缓解物资运输难题。
  交通事业发展带动行业工业发展。交通系统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曾先后建成汽车制造厂、汽车配件厂、汽车修理厂、摩托车厂等,能生产汽车整车、摩托车整车及多种配件。经过市场竞争洗礼,有发展,有消亡。汽车修理业是发展最快行业之一,登记注册维修企业从1990年初75家增加至2010年640余家。
  21年来,慈溪党政领导带领交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建成四通八达交通网络,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人民将会永远记住这段历史。
  展望未来,慈溪“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已制订完成,未来5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将达到123.25亿元。除配合宁波规划实施杭甬客运专线及宁波至慈溪、余姚、杭州湾新区轨道交通外,还规划建设沿海杭甬高速复线,完成胜山至陆埠公路(胜山—横河段)、余慈城际快速通道、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横河段拓宽工程等快速跨境路网建设。研究筹划建设3000~5000吨海黄山海运码头。筹建高效便捷“六横十六纵”干线骨架网络,提高公路网通达性。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对接高铁、轻轨、高速公路、快速路骨干道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施市客运中心、客运南站、客运北站等迁建工程及公共停车场建设。
  慈溪交通战线全体干部员工,必将继续发愤图强,开拓创新,为慈溪交通发展、建设幸福家园谱写新乐章。

知识出处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慈溪市交通志(1990~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七编,包括:道路交通、杭州湾跨海大桥、水路交通、铁路交通、物流 联运、交通管理、教育与文明创建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