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2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物保护
分类号: K85
页数: 16
页码: 2100-211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1988—2011年文物保护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
关键词: 慈溪市 文物 文物保护

内容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慈溪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划定范围,设立标志,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管理。至2011年,分7批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982年5月、1986年4月、1986年8月、1986年10月、1997年5月、2003年12月、2011年1月,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3批公布市级文物保护点,分别为1986年7月、2003年12月、2011年1月。至2011年,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文物保护点69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湖越窑遗址 位于慈溪中南部上林湖畔,分布区域12.90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木勺湾、吴石岭、黄鳝山、荷花芯、下滩头、铁锚山、狗颈山、后施岙、吴家溪、黄婆岙等地。据历年考古调查,环湖周围遗存东汉至北宋时期青瓷窑址115处,其中东汉三国时期遗址11处、南朝1处、唐代31处、唐至五代11处、唐至北宋17处、五代7处、五代至北宋27处、北宋10处,为全国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之一,能展现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轨迹,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东汉晚期,上林湖越窑成功烧制出青瓷器,完成从原始瓷到青瓷的过渡,成为南方重要窑场之一。晚唐时,上林湖窑场烧制出秘色瓷,代表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设有贡窑,烧制秘色瓷供奉朝廷。五代时期,所产秘色瓷为吴越国贡奉中原王朝、吴越王室日用和陪葬所用。至宋代中期,上林湖一带依然为越窑青瓷中心产地,以秘色瓷闻名瓷业。北宋晚期,上林湖青瓷生产渐趋衰落。
  上林湖越窑青瓷远销海外。考古资料表明,在韩国、日本、印度、伊朗、埃及、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出土有唐至北宋时期越窑生产的青瓷器。其制瓷技术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促进海外瓷业发展。
  1963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位于匡堰镇的开刀山窑址(1982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寺龙口窑址(1986年7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3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上林湖越窑遗址。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龙山虞氏旧宅 位于龙山镇山下村,背依伏龙山,前临镇龙浦,距329国道800米。系宁波帮代表人物虞洽卿赴上海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中西合璧庭院,整个建筑融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工艺精湛,为当时建筑工艺之代表。
  虞氏旧宅坐北朝南偏东22度,现存主体建筑共5进,通面宽59米,通进深94米,占地面积5546平方米,建筑面积5670平方米。前3进始建于民国5年(1916),建成于民国8年。民国15年动工兴建后2进,民国18年竣工。前后两部分建筑由长59米、宽3.60米的通道相隔,形成相对独立的两个整体。建筑布局以1条中轴线贯穿始终,左右对称。
  前3进继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门前临河立照壁(已毁)。第一进牌式门楼,明间为大门,左右次间门房。第二进厅堂,由正厅和东西夹楼9间2廊组成,面宽44.79米,进深10.92米。正厅3开间,正中原悬挂“天叙堂”大匾,取天伦乐叙之意。第三进后楼9间2廊,内部结构为抬梁穿斗式。
  后2进属西洋式建筑,高墙深院自成一体,由主楼和后楼组成,2进院落面宽均为2层楼9间2廊,分列2室1厅3个单元,14米深前院由高6米围墙封护。主楼面宽55.65米,进深15.52米。台基、阶条、墙裙、门框、圆柱等石材构件,均挑选优质梅园石。前廊宽敞,有12组檐柱,每组由方形砖柱附2根石质倚柱组成。楼下每单元2室铺木地板,1厅铺设鱼鳞状纹饰的彩色马赛克,4角为橄榄枝图案,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花格门窗,彩色玻璃,通体富丽堂皇,为后区建筑精华。后楼体量小于主楼,结构简洁,有穿廊与主楼相接。
  1997年,虞氏旧宅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市政府拨款375万元,对龙山虞氏旧宅全面维修,恢复其历史原貌,增辟相关史迹陈列,于2007年向公众开放。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原名“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旧址”,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四周民宅毗邻,南距杜湖100米许。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在杭州经营烟草及化妆品的商贾宓彰孝的宅院第一进、第二进。因宓彰孝在杭州的店号叫“宓大昌”,故当地人称该院落为“宓大昌”。
  民国31年(1942)7月18日,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宓家埭“宓大昌”召开,谭启龙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并作题为《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报告。28日,以谭启龙为书记,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为委员的中共浙东区委在“宓大昌”正式成立,下辖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地委,统一领导浙东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旧址由大门、主体建筑和偏房组成,占地面积2530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大门坐东朝西,5开间,单坡顶,通面阔21.30米,通进深3.12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头门、正厅及厢房组成,通面阔35.65米,通进深29.30米。主体建筑西侧有偏房,坐西朝东,7开间1廊,面阔30.65米,进深南12.27米、北9.15米,呈梯形布局,穿斗式梁架,有前廊。
  1986年8月,“宓大昌”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和2000年2月,分别被市政府、宁波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3月与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余姚梁弄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旧址等合并,更名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贤江故居 位于长河镇贤江村。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
  杨贤江故居为砖木结构小平房,典型三北民居,坐北朝南,7檩5柱5开间带前廊,东、西各有侧房2间,中央为庭院,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明间、次间、梢间面阔均为3.60米,进深6.50米,东、西侧房通面阔6.80米,进深3.60米,总面积285平方米。建筑结构低矮简单,用材单薄,装修简陋。2004年,长河镇政府对杨贤江故居进行较大规模维修,按基本原貌充实并调整室内陈列。明间为厅堂间,右侧墙壁悬挂1951年余姚县政府赠送给杨贤江家属的“人民功臣”匾1块;两边次间分别为杨贤江和其父母起居室;东、西梢间分别为厨房和缝纫间;东、西侧房为书房和安放农具的杂物间。故居西北侧增辟纪念馆,馆内陈列杨贤江著作、稿件、日记、照片、证件、档案等文史资料。
  1986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锦堂师范学校旧址 位于观海卫镇锦堂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爱国华侨吴锦堂独资创建锦堂学校。学校整体工程规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学楼1幢,共计104间及杂平房19间,并辟操场,置花园,建蓄水池,掘学堂河,历时3年,耗资23万余银圆。浙江巡抚呈光绪皇帝的请赏奏折中称其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民国22年(1933)改名“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
  1986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童家岙遗址 位于横河镇童岙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1955年,村民在挖掘塘泥时发现兽骨、鹿角、陶器等物。1980年经省考古研究所试掘,出土一批锛、斧等磨制石器和釜、罐、钵、器盖和支脚等陶器,文化特征与河姆渡第三文化层、第四文化层较接近。2009年3月,对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基本探明遗址分布范围,12月,宁波市考古所与市文管办对遗址进行小范围试掘,发现史前先民修建道路和挖坑埋柱的遗迹,出土一批骨器、木器、石器、陶器碎片及兽骨等遗物,属河姆渡文化,距今约4500~6500年。
  1986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 位于观海卫镇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约2.50千米,由白洋湖、里杜湖2个窑址群组成。是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生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湖、白洋湖连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散布面积2.73万平方米。1999年和2002年进行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北宋早期龙窑1条、房基1座、釉缸1只,获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青瓷标本,其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堆积更为丰厚。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组成,散布面积约4.20万平方米,瓷片堆积厚度最高5米。
  1982年5月,白洋湖石马弄窑址和里杜湖枫树湾窑址、栗子山窑址分别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2处窑址群被整体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河堰 又名“双河塘”,俗称“漾塘”,位于桥头镇烟墩村。1979年前为慈溪、余姚2县分界标志之一,后为慈溪东河区与中河区的水位节制堰坝。堰坝呈南北走向,宽3.30~5.80米,全长960米。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堰体土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吴锦堂出资在北端局部砌石坎。
  2003年12月,被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鸣鹤新五房 位于观海卫镇鸣兴村。建筑坐北朝南,呈矩形布局,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70平方米。
  鸣鹤新五房为清晚期建筑,由鸣鹤叶氏建造。用材考究,工艺精湛,柱、枋多采用披麻斫灰工艺,砖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规整,保存较好。
  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达蓬山摩崖石刻 位于龙山镇达蓬山,由佛迹洞摩崖题刻和秦渡庵画像石刻组成。
  佛迹洞摩崖题刻位于佛迹洞东壁,共3处,189字,分别由南宋隆兴二年(1164)武林钱竽、锦屏陈邦彦,淳熙九年(1182)县宰唐仲温,清康熙丙子年(1696)赐进士翰林院修撰秦宗游所题刻。洞下部石壁上有痕似一硕大左足印,相传为唐代僧人达慧在洞中结庐修行时发现并认为是佛迹,故名“佛迹洞”。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至佛迹洞探访。
  秦渡庵画像石刻位于佛迹洞东南侧百米远的崖壁上。石刻朝东,纵高1.20米,横宽3.50米,由石刻画像方形神龛组成。画像有人物、波涛、航船、神兽等,为元代所刻。神龛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所凿,两侧刻有“南无圣林塔”和“康熙庚子春”字样。崖壁东端有一独立山岩,依其自然形状,雕成狮子造型,与画像石刻浑然一体。
  1986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逍路沿徐氏旧宅 又名“徐之萱洋房”,位于逍林镇逍路沿村。为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院落建筑,由南、北2院组成,整体呈曲尺形布局,总占地面积340平方米。
  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上海医药界巨子徐之萱为其母所建。洋房建筑在用材做工、装饰艺术风格等方面融中西建筑元素于一体,风格迥异而又协调统一,是一处中西合璧式建筑精品。
  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54处,其中32处为1988年后新增。以下对部分作简略介绍。
  马宗汉烈士故居 马宗汉是辛亥革命时期烈士,故居位于宗汉街道,东距马家路大街100余米,四周民宅接邻。属清代建筑,主体为6柱9檩砖木结构抬梁式高平屋,坐北朝南7开间,有前廊,其中明间4.60米,次间3.70米,梢间4米,尽间3.70米;进深(含前后檐廊)10.50米。明间、次间有天井约110平方米,两旁建厢房各2间(东厢房已毁),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故居屋顶龙骨砖压脊,镂花砖作饰,屋檐瓦当饰莲花如意;山墙檐壁,粉灰塑白;门窗木格雕花,透光通风。1987年,为纪念马宗汉牺牲80周年,将明间重新修复,开辟马宗汉烈士纪念堂。
  石塘山烽火台 位于龙山镇东门外村与邱王村之间的石塘山顶端。台高4米,纵面呈梯形,底部有东西长3米、南北宽2.50米、深0.60米的凹槽,槽之西有一缺口,为烽堠守兵的出入通道。是保存较好的一处明代抗倭遗迹。
  达蓬桥 位于龙山镇达蓬村。整体采用条石构筑,3板2栏,两边各6级踏阶,全长6米,面宽3米,桥栏左右各设2个方形望柱,外侧刻3个大字:“达蓬桥”;落款刻小字:“宣统元年八月重修,宣统己酉桂月榖旦重修”。桥门柱雕铺首衔环,南联刻:“中流窖水三千丈,上达蓬山几万重”;北联刻:“受书谊访留侯迹,题柱愧无司马才”。
  沙湖庙 位于掌起镇任佳溪村。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总体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72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砖石结构的墙门、前殿、戏台和大殿。
  吴耕民旧居 吴耕民是现代著名园艺学家。旧居位于周巷镇二塘村,为坐北朝南3开间平屋,每间面宽3.80米,进深8米。
  五磊寺及那罗延尊者塔 位于观海卫镇五磊山象王峰南麓。唐文德元年(888),僧令頵建五磊寺,名“灵山禅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敕赐寺额“五磊普济院”。寺内有那罗延尊者塔1座,石质,高1米,上置倒莲瓣塔顶,下配云纹状塔座,塔柱为六角形。那罗延尊者系三国时期由印度来华高僧,墓在五磊山麓。
  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 位于观海卫镇白洋湖畔的金仙寺内。民国31年(1942)8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需要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开展灰色隐蔽斗争指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金仙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治委员,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3个支队,简称“三五支队”。
  毛泽东批示纪念碑 位于观海卫镇大岐山村原五洞闸供销社西墙。1971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为五洞闸合作社批示15周年所立。高4.50米,宽20米,批示全文通篇为楷书并用红漆誊写。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印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一篇关于浙江省慈溪县岐山乡五洞闸高级合作社情况的简报作了批语:“看完这一篇,使人高兴。希望大家细心一读,希望一切条件成熟了的初级社,将这一篇向社员们宣读一遍,并且加以讨论,以便他们高兴地并社升级。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
  三山所北城门 位于浒山街道上林坊。三山所城俗呼“浒山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千户刘巧住监筑,围3里110步,高1丈6尺,隶属临山卫,为浙东海防设施。现仅存北城门遗址,墙址高3.10米,宽3.80米,进深5米,全部用条石错缝砌筑,3柱5檩5间硬山顶城楼及月城的轮廓仍清晰可辨。
  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筹建处 位于坎墩街道费源路,系费德昭住宅。主体建筑为坐北朝南3开间木结构高平屋,通面宽9.20米,深12米,有前廊,梁架结构均为穿斗式,除西次间被拆外,其余保存尚好。民国19年(1930)7月,中共江苏省行动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扩大红军,在全国开展武装暴动”的指示,在三北筹建以原余姚纠察队为基础的100余人革命武装。8月初,武装部队被命名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德昭为师长,史济勋为党代表。
  柴湾山烽火台 位于龙山镇金岙村柴湾山顶,为明初龙山所下辖烽燧之一。烽火台南北走向,整体呈二级梯状,由块石垒成方形台。下级东西长11.8米、南北长10米、高约1.70米;上级东西长8.70米、南北长7.60米、高1.20米。顶部尚有5米见方的建筑遗迹。
  邱洋税关旧址 位于龙山镇邱王村邱洋,当地人称“水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开放海禁,次年改建浙江海关,下设17处口址,邱洋即为其中一处。关署西靠邱王大,街,口岸建于梅林浦口,称“邱洋口税关”,民国时期被撤并。因“水”和“税”谐音,故被讹传为“水关”。旧址现存朝南3间正屋,带东偏房3间及门头,院中有方形水塘,整院呈方形格局。
  显志学校 旧址位于掌起镇陈家村,清末由上海鼎记烟叶行老板陈达华、陈达夫兄弟在家乡创建,又称“义屋”。2002年维修,现为陈家村村落文化宫和老年活动室。建筑坐北朝南,原为3进,现存中进、后进各7间2弄,硬山造高平屋。
  鸣鹤大会堂 位于观海卫镇鸣兴村北部,建于1958年,为鸣鹤公社11社大会堂。大会堂为坐东朝西单体建筑,入口设牌坊式檐墙,中间人字架墙头做灰塑五角星,下镌阳文草书:“毛主席万岁”;其下居中为太阳、轮船、大海组合图案,左右分别草书:“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大会堂由当时在此地任教的义乌籍教师魏济民设计。
  龙山抗战碉堡群 位于龙山镇伏龙山至金沿海一带。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主持建造海防军事工程,于伏龙山至澥浦一线沿海地带,每500米设一碉堡。慈溪境内现存14座。碉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大型母堡、小型圆柱状子堡、暗堡(地堡)3种类型。
  市级文物保护点
  慈溪公布文物保护点共3批次,部分文物保护点后上升为文物保护单位。至2011年,慈溪有市级文物保护点69个。
  历史文化保护区
  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鸣鹤 位于慈溪东南部,属观海卫镇。鸣鹤历史悠久,五磊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金仙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晚唐时,鸣鹤以乡建制。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设鸣鹤买纳场,榷收盐利。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鸣鹤盐场课司。民国时期仍以乡建制,1952年改乡为镇,2001年与观城、师桥合并为观海卫镇。
  鸣鹤文物史迹遗存丰富,名人故里、墓葬有虞世南故里、南宋越国公袁韶墓、吴锦堂墓、毛契农墓等,唐宋瓷窑遗址有杜湖枫树湾、栗子山15处,白洋湖12处,千年古寺有五磊寺、金仙寺,近现代史迹有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革命烈士陵园、梅山石公馆等。
  鸣鹤古镇形成于晚唐时期,商贸业比较发达,店铺、民居依河成街的格局依然清晰。至今保存着一大批明清至民国间建筑,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据统计,有明清建筑2.20万平方米、民国建筑2.97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有新五房、二十四间、银号、岑家门头、叶家大厅、敦本堂、山前庙,以及7座街河桥。
  2000年2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方家河头村 位于龙山镇范市南部。区域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三面被灵绪山环抱,地势南高北低,溪涧环村流淌。明代以前,该地已显现村落雏形。明靖年间(1522—1566),方氏始祖从河南迁徙于此,方姓渐成河头大族。村落依山而建,古树众多。山丘、溪涧、水井和古树构成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保存至今的成片清代、民国的民居建筑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格局的见证。保存完好的文物史迹有大天井、方井、兰屿大屋、刺史第及摩崖石刻等。
  2003年12月,被命名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二节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机构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88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员7名。后主任、副主任、委员数次调整。2003年11月调整后,市文管会委员增加至15名,成员单位有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等15个部门。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全市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业务工作,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文物征集、文物调查、考古发掘、文物法规宣传、流散文物管理等。2011年有在编人员11名。
  市博物馆 位于浒山街道寺山路352号,成立于1997年12月,与市文管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主体建筑占地面积7822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1997年1月竣工,1998年11月对外开放。
  馆藏文物以越窑青瓷为大宗,涵盖书画、钱币、青铜器具、古旧家具等多个类别,共收藏历代文物27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401件。馆内展览场所分3层,展出面积1600平方米。一楼为临时展厅,二楼为越窑青瓷文化陈列,三楼为馆藏精品陈列。
  先后被命名为慈溪市、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至今,引进徐悲鸿精品展、民间收藏精品展等展览,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
  上林湖窑址文物保护管理所 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区内,为市文管会办公室派出机构,2011年有临时聘用人员5名。主要职责为负责窑址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打击非法盗掘和其他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做好遗址展示和观众接待工作。二楼辟有陈列室,专题介绍上林湖越窑青瓷。另在荷花芯窑址发掘处盖有窑炉保护棚1座,供游览参观。
  虞氏旧宅文物保护管理所 位于龙山虞氏旧宅内,成立于2005年3月,为市文管会办公室派出机构。2011年有临时聘用人员8名。主要职责为负责旧宅日常保护和管理,组织实施旧宅布展及接待、讲解、宣传等,做好旧宅保安、防火和防盗等。
  陈之佛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 位于陈之佛故居内,1991年3月隶属市文联管理,增挂“市艺术研究所”牌子,为全民事业单位。2002年8月,机构及人员编制并入市文管会办公室,2011年有专职工作人员2名。
  文物调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开始于2007年9月,至2011年结束。2007年10月,市政府成立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在市文广局设办公室,负责普查日常工作。2007年9—12月,普查试点在观海卫镇展开。2008年1月起,野外实地调查在全市铺开,至2010年12月完成,各镇(街道)普查小组完成1480处文物点初查,市普查队完成116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调查,对621处作详细记录,其中365处为新发现。2011年,普查报告、档案、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分布图及登录数据库等通过省级验收。
  上林湖越窑遗址调查 199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市文管会办公室联合对上林湖越窑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调查,新发现10处窑址。同时,对所有在上林湖发现的115处窑址进行勘查测量,登记立档。
  文物保护区划
  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为依法保护依据。全市6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简称“两划”)。1991年4月,雁门下梅林庙等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划”由市政府批准并公布。1994年12月,完成上林湖越窑遗址“两划”并由省政府公布。1998年9月,完成杨贤江故居“两划”并由省政府公布。2005年3月,伏龙山摩崖石刻等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划”由市政府批准并公布。2006年5月,省政府公布龙山虞氏旧宅、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锦堂师范学校旧址、寺龙口窑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划”。2011年1月,寺下遗址等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划”由市政府批准并公布。
  2007年12月,《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对上林湖越窑遗址“两划”作出修正。将原划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调整为保护范围,补充划定牧羊山、雉鸡山、碗窑山窑址保护范围。调整扩大上林湖片区建设控制地带,补充划定古银锭湖片区建设控制地带,补充划定上林湖片区、古银锭湖片区、白洋湖片区、杜湖片区的环境控制区。
  文物管理与执法
  改革开放初期,文物、工商、公安等部门打击文物倒卖,加强社会流散文物管理,1981年查获文物倒卖案件70起。1987—1992年,查获文物倒卖案件31起,查扣各类文物、旧工艺品4358件。文物、工商部门监管集中于新界、天元的玉石加工行业和旧家具调剂业,1991年有玉石加工厂11家、旧家具调剂店37家。至1995年,玉石加工行业萎缩,旧家具调剂行业发展成为集收购、加工修理、销售一体的特色行业,有经营户84家。1990年开始,省文物鉴定部门对慈溪旧家具等文物监管物品实行出口鉴定,经鉴定允许出口的,加贴标签,由海关查验。不完全统计,1990—2011年,全市有89万件旧家具等文物监管物品经鉴定出口海外。1990—2005年,市公安机关破获盗掘古墓案件7起,查缴出土文物82件,有6名案犯被判处有期徒刑。
  文物修缮
  文物修缮主要为建筑类文物的保护性维修,维修经费主要由市级财政负担,少量为民间集资。1988年后,对21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性维修。1990年,掌起镇任佳溪村村民集资20万元维修灵龙宫。下梅林庙分别于1991年、2006年作局部维修。2002年,锦堂师范学校旧址维修,主要是修补、更换风化外墙砖和整修屋面。1994年,杨贤江故居恢复被拆除的朝东大门,纠直倾斜屋架。2004年,整治杨贤江故居周边环境,并建成杨贤江纪念馆。2004年开始,龙山虞氏旧宅全面维修,总投资375万元,主要维修内容:恢复被拆改的第三进后檐结构和第一进、第二进被拆除的门窗,拆除后期搭建的附属建筑物,屋面卸掉后重新铺设,疏通排水系统,修补室内地板和内外墙粉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基本恢复旧宅全面建成时面貌。经维修的尚有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孙家境祠堂、马宗汉故居、七星桥、吴锦堂故居、吴锦堂墓、大古塘朝北凉亭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