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4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分类号: K296.1
页数: 2
页码: 2065-20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至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非物质 文化遗产 普查

内容

普查工作
  2004年2月,市文化体育局组织开展以抢救保护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民间艺术(后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专业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培训普查人员。镇(街道)相应成立普查组织。全市共有20支普查队,60余名普查员。4月始,普查人员通过询问知情人、查考文字资料、制作照片影像等方式,普查登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内容包括: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瓷艺、纸艺、刺绣、染织、编织、灯彩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重点是《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未包括的新补充、新发现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资源和当代出现的、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根脉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民间表演艺术;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巧;集中反映民族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服饰、器具、用具等实物;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2007年初,市财政拨款专项资金42.6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同年6—10月,市文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涵盖行政区域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别,对已调查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复查和核对。对在当地群众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作重点深入调查,要求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普查以镇(街道)为单位,以实地调查为主,每个村(社区)设立专门普查员,调查采访者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和技术,记录民间传承人和相关人员的讲述、表演等。普查297个行政村、47个社区,做到村(社区)全覆盖。全市投入普查人员7500人次,访问人数1万余人次,召开各类调查座谈会315次,参加座谈会人数2725人次。
  普查成果
  2004年7月,全市普查搜集到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姚剧、剪纸、鸡毛龙、高跷、细十番等民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类项目74个,其中,29个项目上报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中心,14个项目上报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中心。命名6个镇(街道)为市首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之乡”坎墩街道,“民间剪纸之乡”横河镇,“民间音乐之乡”观海卫镇、周巷镇,“民间舞蹈之乡”长河镇、逍林镇。授予14位民间艺人为市首批民间艺术家。市文化馆获省级先进集体表彰。
  2007年10月,经过4个月的调查、核对、记录,全市共普查到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17大类400余种、2万余个项目。同时对普查资料逐一筛选加工,填写普查表,建立资料库,出版非物质文化田野调查汇编册。10月底完成普查,通过验收,累计为17大类1595个项目。市文广局、周巷镇政府被分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在普查基础上整理编印《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慈溪卷》20册。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