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慈溪地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3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慈溪地域文化
分类号: D636.1
页数: 3
页码: 2026-20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至2011年慈溪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地方符号、地域文化。
关键词: 慈溪市 文化 慈溪地域文化

内容

千百年来,慈溪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地方符号、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精神特征与价值观念。慈溪人对带有慈溪人特征的地域文化进行概括,总结成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慈孝文化四大核心,这种文化的沉淀,融合成慈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持与深层动力。慈溪四大文化内涵不一,相互渗透,以文化为现象,以精神为内核,易为慈溪人认同。本节简记慈溪四大地域文化的形成脉络和主要特征。
  围垦文化
  围垦文化是慈溪的地理性文化,也是慈溪的民性文化。慈溪滨海,原无稳固的海岸线,以丘陵作自然屏障。后因海退和湖、海泥沙的沉积,从沿山开始,向北次第成陆,海岸线逐渐向北推移,逐步形成近山湖海平原。随着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作用日益突现,人们开始筑塘围涂,向海要田。慈溪现域土地就平原而言,绝大部分是向海滩围垦而成,有“唐涂宋地”之说。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现境慈溪至1987年,历代围垦海涂775平方千米;而1988—2011年又围垦218.87平方千米,就土地的形成而言,围垦的历史就是慈溪的历史。
  慈溪围垦借有杭州湾潮流致北坍南涨、来沙丰沛的自然优势,更是慈溪人民捍海御潮、战天斗地的实践结晶。在生产条件低下的情况下,围垦并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工程,因海涂冲淤交替,更兼风潮侵袭,决堤毁塘时有发生,所以是一个挫折不断,甚至是要付出身家性命的艰苦事业。以大古塘为例,11—14世纪时毁时筑,300年间毁田漂庐不知凡几,后才予底定。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台风毁堤还时有发生。在漫漫围垦历史中,慈溪先民肩担手捧,夜以继日,掘浦挖渠,移山成堤,寸土斗汗,建滩造地,创业之艰苦,意志之坚韧,直如愚公移山。慈溪的沧海变桑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慈溪人不事张扬、务求实效的务实个性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坚韧精神。
  围垦文化就是以围垦实践为基础、慈溪大地为底色的慈溪人文化,务实而又坚韧。围涂后,慈溪人垒灶煮盐,垦殖种棉,然后以浙江产盐大县、产棉大县著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慈溪人又以特有的“四千”(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精神,发展乡镇工业、民营经济,变农业县为工业市,变农村为城市,人民生活由温饱而向全面小康迈进。这中间,围垦文化一直发挥着作用。
  移民文化
  慈溪有一个历史传说(详见专记《达蓬山与徐福东渡传说》),说慈溪是徐福成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在达蓬山周边有徐福当时所带童男童女的遗留者,后成为慈溪先民的一部分。
  由于慈溪围垦逐渐形成平原的特点,慈溪居民绝大多数为移民后代,部分为卫所屯兵之后。慈溪移民特点是先由境外内移,后随土地渐成由南向北移,其间有多次迁移,有持续的外来迁移,也有由西向东为主的横向迁移。据慈溪所存家谱反映,大多数姓氏的远祖均由中原地区几经播迁而来,如浒山陈氏、龙山邱王王氏、匡堰樟树岑氏等姓出自河南,龙山淞浦张氏等姓出自河北,白沙龚氏等姓出自湖南,等等(参见专记《慈溪大姓源流》)。同时,慈溪人也有不少去外地谋生和开拓创业的,如下南(东)洋、去上海等,其中不乏吴锦堂、虞洽卿等成功人士,20世纪60年代还有组织地移民宁海县三门湾。
  随着慈溪三北平原的持续成陆、持续拓展,四方移民不断迁入,后又不断向新生土地迁移,因初始创业以盐业、农业为主,艰苦勤劳,淳朴互助,使慈溪人民始终保留着原始移民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敢于吃苦、不断创业的开拓精神。同时,慈溪移民来自各地,有着多元的生活风俗和文化特性,各地移民既保持各自个性,又相互包容借鉴,彼此尊重,养育了慈溪人开放、随和、包涵、兼容的性格。移民文化是慈溪人的人文文化,也是慈溪人的社会文化。
  慈溪移民文化在历史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兼有开拓和包容的慈溪人,也养成了不怕生不欺生的处世态度,既敢于外出打拼,也容易接纳和善待外来人员。随着慈溪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到慈溪打工、发展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至2011年,慈溪有外来暂住人口95.70万人,其中不少购房定居,成为慈溪新的移民。
  青瓷文化
  中国瓷器闻名于世,以曾经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曾在历史上冠极一时。唐陆龟蒙《秘色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瓷器是一个艺术化的产业,上林翠色是一种产品类的艺术,青瓷文化完美地结合了产业、艺术及其创新。青瓷及其青瓷文化反映了慈溪先民心灵手巧、富于感性的特质和善于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
  上林湖是唐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起点。源远流长的青瓷制作史和绵延万里的海上瓷器之路,赋予了慈溪人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精工细作、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注重商贸、善于经营的生产之道。青瓷文化是慈溪人的生产经营文化,也是慈溪人的创新文化。
  秉承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青瓷文化,慈溪人善于改革、敢于创新,在盐业生产中由煎盐到晒盐,由板晒到滩晒,不断改进,提高产量;在棉花生产中,更新品种,改进栽培,发展加工,提高效益;在农业产业上,调整结构,多业发展,实行规模经营,走产业化路子;在经济发展中,探索确定“工业立市、三农稳市、三产活市、科教兴市”战略,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并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在区域发展上,由乡村到乡镇直到城市化整体发展,正在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迈进;在社会形态上,加快改革开放,鼓励创业创新,推进文明和谐,实现社会进步。慈溪的外向型经济和科技成果、专利数量都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慈溪的经济竞争力和投资环境也在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慈孝文化
  慈溪名称的来历是一则故事。据延祐《四明志》卷第四载:“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后汉时。..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①说的是汉时句章董黯,因母疾思大隐溪水,路远难得,特筑庐于溪旁,方便母亲饮用,以母慈子孝传为佳话。后乡人以“慈溪”名大隐溪,唐时置县又以“慈溪”为县名。故事能够得以记载流传,说明母慈子孝行为受里人敬重且为之渲染,反映一地的风俗和推崇的价值观念。
  千百年来,董孝子的孝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慈溪人,由世风影响,推己及彼,慈溪不仅父母慈和、子女孝顺,形成勤俭持家、慈孝相济的家风,而且形成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乡风和善举义行、济贫救困的风习。吴锦堂浚湖办学、姚云龙报效桑梓,新时代好人辈出,慈善会广募善款、广施善举。慈孝文化是慈溪的民俗文化,也是慈溪的礼仪文化。
  在新时代,又赋予慈孝文化新的内涵,助人为乐、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乐于奉献、崇尚文明、追求健康等成为慈溪人的自觉行动。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