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13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
分类号: R183
页数: 8
页码: 1947-19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308.4/10万,死亡5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发病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后,随暂住人口增多,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2.2/10万,死亡4人,死亡率为0.2/10万等传染病防控概况。
关键词: 慈溪市 传染病 防控

内容

1988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308.4/10万,死亡5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发病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后,随暂住人口增多,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呈上升趋势。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2.2/10万,死亡4人,死亡率为0.2/10万。
  霍乱
  境内历史上属多发老疫区。1988年发病1例。1994年夏季、秋季,观城镇、师桥镇局部流行。1995年6—8月,庵东镇发病28例。1997年8月,小安乡发现宁波市首例O139型霍乱病人。1988—2011年累计发病497例,无死亡。2006—2011年连续6年未检出病人。1988年后,市卫生局继续设立各镇(乡)霍乱防治领导小组和机动队,建立疫情应急网络,先后在各级医院设肠道门诊,隔离病房,按东南西北中方位设外环境疫源检索点。1988—2011年累计肠道门诊送样7.47万份,外环境疫源检索4.72万份。
  非典型性肺炎(“非典”)
  2002年11月,广州发生首例“非典”。2003年初,国内疫情迅速蔓延;4月9日,市成立防治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4月18日确定市人民医院为“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返回人员健康检查单位;4月21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建立隔离病房,并确定专人、专车、专用设备接送病人或疑似病人,镇级以上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安装“非典”网络直报系统,开展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4月23日搭乘CZ3517航班的余姚籍乘客来慈溪,被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当日被隔离在杜湖山庄,同日“非典”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5月7日,周巷镇云城村悦来市有一病人在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初步诊断为“非典”疑似病例,划定疫点4个,127人家中隔离,86人杜湖山庄集中隔离,至5月20日解除隔离90人;同日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启动发热门诊医用垃圾处理流程;6月4日,杜湖山庄23名隔离观察人员中经最长潜伏期未发病,疫情解除;其间共督查各类公共场所、食品经营单位、医疗机构、学校、幼托机构1725次,36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有关条款的单位被行政处罚;对长运、客运、公交等监管点累计消毒110万平方米,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50次1万余人参加;社会各界捐赠折款131.44万元。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4月,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6月,全市发生3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在杜湖山庄设立隔离点,成立市防控领导小组;后陆续接收密切接触者43人,疾控中心派专业人员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接触环境消毒处理,未发生第二代感染病例,6月26日解除隔离;全年发病133例,死亡2例,发病以浒山街道、周巷镇、新浦镇居多,学生、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2010年发病18例,死亡1例。2011年发病7例,无死亡病例,病例集中在1—2月。
  病毒性肝炎
  境内发病主要为甲型、乙型。1988年,境内甲型肝炎流行,发病1.13万例,死亡3例,发病率1201.5/10万;各医疗机构均设肝炎门诊和隔离病房,并加强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督、粪水管理综合措施;至11月底,疫情得到控制。1991年,肝炎发病率249/10万。1992—1995年抽样调查1550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7.9%。1992年,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次年满周岁儿童乙型肝炎全程接种率99%。2000年始按甲、乙、丙、戊型及未分型统计。2008—2011年,甲型712例、乙型4068例、丙型78例、戊型293例、未分型1957例,病毒型肝炎中乙型肝炎占57.2%;其中乙型发病率最高年份2005年为28/10万,最低年份2008年为16.7/10万。2011年,乙型肝炎420例,发病率21/10万。
  痢疾
  1988年发病833例,发病率88.9/10万,同年开展改水改厕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发病率总体下降。2011年发病158例,发病率7.9/10万。1988—2011年共计发病1.13万例,年均发病率44/10万。发病率最高1994年为1523例,发病率155.3/10万,最低2010年为129例,发病率6.6/10万。
  伤寒及副伤寒
  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集中在春、夏季。1988年发病35例,发病率3.7/10万。1990年后每隔5年出现1次流行高峰。1995年掌起镇、2006年观海卫镇分别因地表水污染,局部疫情暴发,采取疫点处理、饮用水消毒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得到控制。2011年发病26例,发病率1.3/10万。1988—2011年累计报告2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7.6/10万。
  计划免疫相关疾病
  1988年,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报告107例,发病率11.3/10万。1988年、1990年、1995年,计划免疫工作3次通过卫生部考核。1996年接种甲型肝炎有价疫苗,同时开展水痘、B型流感嗜血杆菌、麻腮风等疫苗接种。2007年7月,麻腮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8年7月1日,甲肝减毒活疫苗、A十C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风(麻疹、风疹)疫苗(四苗)纳入计划免疫;年末儿童“五苗”(四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7.2%,季节性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22个接种点11个达到省示范接种门诊标准,9个达到规范化接种室标准。1988年后未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仅1990年发病1例,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2001年后,流动儿童增多,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加强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力度;1—4月,15岁以下儿童补种4.58万人;11月,8个月至6周岁流动儿童补种4.85万人,初三学生补种1.42万人,次年始麻疹病例明显减少。是年采集血清标本1010份、350份,分别进行乙脑、流脑人群抗体水平监测。2009年继续开展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乙脑等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满周岁常住儿童建卡率100%。2011年,满周岁常住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9.1%,流动儿童接种率为97.7%。2001—2011年,麻疹共发病948例,最高2005年发病291例,发病率17.9/10万。新生儿破伤风
  1988—1995年无登记。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列入乙类传染病,当年报告2例。1996—2011年累计60例,其中死亡6例。1998年、2002年、2003年每年报告3例。2004—2008年报告33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2%~0.7%之间,病死率18.2%,男女性别比3.1∶1,病例平均日龄7.6天;其中2004年发病8例,死亡2例;患儿母亲多为流动人员,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史,在简陋出租房分娩,无资质人员或自己接生,接生器械消毒不合格。2005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外来产妇实施平产住院分娩收费800元。2006年3月,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等出台外来常住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最高收费900元、救助400元、对低保户住院平产分娩一次性救助900元等政策。2011年,符合计划生育妇女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孕妇住院分娩每次补偿600元。
  结核病
  1988年登记活动性结核病人230例。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市患病率215/10万,菌阳患病率143/10万。1994年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确定23家诊治单位。1997年,肺结核列为乙类传染病。2001年,市卫生防疫站门诊部为全市肺结核定点门诊单位,市人民医院为住院单位。定点单位负责发现病人、宣教、治疗,其余医疗单位负责病人转诊、随访,各镇(街道)卫生院负责归口管理。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抗结核药费减免,1995—2001年每疗程减免50~200元,2002年后每疗程减免600~800元。实施报病奖励制度,2002年前每发现1例奖10元,2003年增加至15元,同时对转诊到位的再奖15元,全程督导管理医生奖100元。2006年6月,市疾控中心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7月,结核病门诊定点调整为市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负责督导管理工作。2009年开展学校监测,拍胸片130余人,发现涂阳、涂阴肺结核患者共6人。2010年完成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排摸499户,受检1987人。2009—2011年共报告2582例,发病率44.6/10万,多为民工,占发病总数的43.6%,死亡7例,死亡率0.1/10万。
  狂犬病
  1988年发病1例,1989年发病2例,1990年发病1例,均死亡。1991—2003年无病人。2004年发病20例,2005年发病5例,2年发病数超过1988—2003年狂犬病发病报告总数,为省内高发县(市、区);25例患者均为当地感染,病死率100%,本地人口15例,暂住人口10例,男性17例,女性8例,0~9岁和30~39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各6人,其中20例犬伤后未进行狂犬疫苗应急接种,占80%;疫情波及13个镇(街道),观海卫镇发病人数最多为6人,占总病例的24%;疫点采取犬只捕杀、焚烧、深埋,对污染物品和场所开展终末消毒,对密切接触者立即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疫苗,实行医学观察;境内24家医疗单位均设立犬伤门诊。2005年1月开始对犬只管理、免疫和流浪犬密度与现状进行调查,分层随机抽样(犬头、犬脑)2批次送检151份,狂犬病毒检出率2%。2006年、2007年无病例。2008年,市疾控中心完成《浙东地区犬类病毒携带状况及变异》的研究课题,分离出1株Ⅰ型狂犬病毒,与国内狂犬病疫苗株接近。同年发病3例,均死亡。2009年发病3例(本地1例、输入性2例),死亡3例。2010年12月完成《慈溪市狂犬病综合性控制措施研究》课题,发现慈溪市狂犬病病毒株(CXs)可转为研制狂犬病疫苗的病毒株型。是年,输入性1例,死亡1例。2011年,无病例。2004—2011年累计犬伤门诊19.54万人。
  登革热
  境内史上无记载。2004年,1名泰国务工感染登革热病毒人员返乡,引起逍林镇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等村局部暴发;7月22日至10月14日共发病83例,其中青壮年65人占78.3%,无死亡;10月5日24时,现症病人血清中测出抗体阳性,白纹伊蚊中分离出Ⅰ型病毒;6日封锁破山、振兴、桥一、逍路沿4村,进出物资、车辆消毒,人员测体温,疑似病人隔离治疗;逍林中心卫生院设发热专科门诊;凡逍林、桥头、匡堰镇发热病人实名登记,实施网络直报,发热病人专报,逍林、桥头、匡堰、浒山、宗汉、胜山6个镇(街道)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门诊部等遇发热病人一律不得诊治,必须送上级医疗机构诊治;举办防治专题讲座10次,印发宣传资料50万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组建637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预备队,成立消毒队586个,参加消杀2716人,清除垃圾5695吨,疏通渠沟3664条,消灭卫生死角3868处,使用消杀药物1.60万千克,消杀面积1058万平方米;疫点和周边6个村蚊媒布雷图指数从治理前300下降至5,房屋指数从85%下降至5%,容器指数从70%下降至零,疫情迅速控制。2005年6月9日发现1起老挝务工输入性病例,即开展灭蚊、环境整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综合防治措施,无继发病人;6月23日疫情解除。2006—2011年无病例。
  性传播疾病(性病)艾滋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性病传入。1987年6月,雁门乡发现县内首例淋病患者(带入);同年10月,县皮肤病防治站开设性病专科门诊。1991年8月,在浒山镇乌山路84号增设性病门诊分部。至1992年,累计发现性病1414例。1993—2011年,淋病1.23万例。1995年报告梅毒6例,至2011年共7222例。2002—2011年,艾滋病病人82例,病毒携带者121例,病例中外省户籍109例,占53.7%。2002年,性病管理由市卫生防疫站承担,同年10月报告艾滋病病人1例。2006年成立由副市长任组长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4家医疗单位为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市皮肤病防治站成为全国艾滋病监测哨点。2004年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免费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免费咨询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为艾滋病遗孤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政策。2007年开始对所有孕产妇、手术病人进行术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免费检测,6月市疾控中心升级为全省首家县级艾滋病病毒初筛中心实验室。至2011年,全市共有18个艾滋病免费检测点及5家咨询门诊。2004—2011年累计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免费监测46.80万人次,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125次。
  手足口病
  发病多为散居儿童,集中在夏季、秋季。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是年发病933例,对疫点消毒和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2009年发病782例,2010年发病1134例。市人民医院设住院病例监测点,市第三人民医院、坎墩医院设门诊监测点,共采样304份。2011年发病850例。2008—2011年死亡4例。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慈溪市志(1988—2011)下》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