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编 商贸 服务业 物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98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编 商贸 服务业 物流
分类号: F726.9
页数: 58
页码: 1039-1096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1988至2011年,全市有货物运输企业4653家、道路运输企业233家,货车总量5710辆、总吨位24313吨,当年营业性货运量14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5150万吨千米。拥有物流企业AAAA级1家,AAA级12家,AA级2家。服务项目有货物运输、货运代理、仓储服务、城乡配送、物流服务外包、特殊运输等。交通物流、商贸物流、邮电物流各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关键词: 商业服务 服务业 慈溪市

内容

慈溪现境商贸流通业比较发达。早在唐、五代间,上林湖越瓷即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宋时,盐产运销省内外。南宋以后,以棉花为主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等商品交易活动逐渐发展,并形成大批市集,至清光绪年间,发展至46处。民国25年(1936)有私营店、行1771家。民国后期,虽有各类商店1846家,但商贸业凋零,不少濒临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国有、供销合作社商业(简称“国合商业”),实行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形成以国有、供销合作社商业为主渠道,计划经济为指导的统一市场。粮、棉、油等商品实行统购统销,不少紧缺商品凭票限量供应,保证市场稳定。1979年始,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流通的方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加强巩固国有、集体商业,发展个体商业,逐步建立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1985年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减少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商品市场日呈繁荣,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7年,有各种商业机构1.83万个,从业人员3.54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2.06亿元。国有、集体(含供销社)、个体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分别为26.0%、49.5%、24.5%。
  1988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各种经济类型商业参与市场竞争,以国有、集体商业为主导的经营体制逐渐发生变化。1997年后,国有、集体商业企业陆续改制,大多数相继退出商品流通领域,私营和股份制商业企业迅速发展,继而成为市场主要成分。2004年后,出现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商贸业的不断发展中,零售业业态发生显著变化。大中型百货商场、超市逐步取代原有分散、小型商店,专业(专卖)店、连锁店成为高档商品和普通常用商品的经营形式,各种商品类别的特色街成为市民购买日常用品的便捷去处,基本形成布局相对合理的商贸服务网络。至2011年,全市有商贸、服务业机构7.50万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20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3590家,从业人员4.04万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比1987年增长50.65倍;1993—2009年连续17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2008—2010年蝉联长江三角洲县(市)商业十强称号。拥有各类商品市场148个,成交额377.93亿元,比1987年增长182.46倍。其间,餐饮、住宿、洗染、洗浴、照相、理发等传统服务业规模扩大、档次提高、稳健发展,娱乐、健身等休闲服务项目日趋兴盛,物业、家政、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相继兴起,不断发展。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比1987年上升16.6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物流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兴起。市政府先后编制《慈溪市物流发展规划》《慈溪市“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慈溪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物流业建设。至2011年,全市有货物运输企业4653家、道路运输企业233家,货车总量5710辆、总吨位24313吨,当年营业性货运量14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5150万吨千米。拥有物流企业AAAA级1家,AAA级12家,AA级2家。服务项目有货物运输、货运代理、仓储服务、城乡配送、物流服务外包、特殊运输等。交通物流、商贸物流、邮电物流各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第一章 商业经营体制
  第一节 国有商业
  国有商业发展变化
  1988年初,全县国有商业机构286个,职工3490人。1990年10月,成立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至年末,全市国有商业机构263个,职工3709人。1995年,全市国有商业法人机构144个、附营单位12个、经营网点529个,职工5080人。1997年后,国有商业企业改制,至2000年基本结束,200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指商贸批发业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国有商业法人企业10家,产业活动单位26个。至2011年,全市国有商业机构56个,其中限额以上3个;从业人员133人。国有商业与集体商业一样不再占有主体地位。
  国有商业经营量
  1988年,国有商业企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42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7%;农副产品收购额0.68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22.6%。1992年,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批发企业兼营零售业务,经营商品范围扩大。1993年,全市国有商业企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82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8%;农副产品收购额0.4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24.2%。后改革力度加大,多种所有制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经营由盛转衰。1998年,限额以上国有商业企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5.17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6%;农副产品收购额0.53亿元。2000年,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全市限额以上国有商业企业社会商品零售额3.6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2%;农副产品收购额0.36亿元。2011年,限额以上国有商业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94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的1.6%。国有商业经营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供销合作社商业发展
  1988年初,供销合作社下辖各区(镇)基层供销社9个、分社58个、直属公司6家、棉花收购站41个及慈溪冷冻厂,共有商业机构934个,从业人员5439人。1989年建立供销大厦,1994年建立慈溪大厦。至1997年,有商业法人机构30个、商业经营网点930个,从业人员7271人。1997年下半年始,市供销社系统企业先后改制。至2002年,市供销合作社有全资企业5家、参股控股企业5家、归属管理企业9家和保留企业10家,共有商业经营网点165个,从业人员3748人。至2011年,有下属企业30家,其中全资企业3家、参股企业21家、指导性企业6家;在册从业人员5671人。
  1988年,市供销合作社商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41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5%;农副产品收购额0.72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23.8%。1993年,市供销合作社以集团化抢占市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90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38亿元。2002年,全系统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5.16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4.29亿元。2011年,市供销合作社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9.67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9.53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6.05倍和9.68倍,跻身于全国百强供销社行列,销售额和利润均列宁波市同行业之首。
  为农服务
  供销合作社在开展商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注重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建立为农服务组织,创新为农服务机制。
  综合服务社(站) 1988年,供销合作社建立村级服务站46个,联系社员代表420人,联系生产资料供应600户,建立商品基地40公顷,组织供应农村原辅材料3500万元,推销农产品500万元。2002年,供销合作社对相对偏僻的农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日用工业消费品、医疗卫生用品、文化娱乐用品等服务,创建横河镇大山村综合服务社,为宁波市内第一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至2011年,供销合作社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42个,经营收入2.96亿元,农副产品收购额2522万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个、庄稼医院29家。
  供销社专业合作社 1997年,市供销合作社兴办横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合作社。至2006年,累计组建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2个。2008年4月,供销合作社投资100万元,与益大禽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益大禽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时为省内注册资金最大的禽蛋养殖基地。至2011年,供销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28个,入社农户1596户,经营收入5.66亿元。
  1988年,商贸部授予淹浦棉花收购站“文明棉站”称号。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90年被商业部评为科教兴农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先进单位,1991年被商业部评为先进单位。1991年,逍林棉花加工厂被商业部评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被国内贸易部评为全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系统先进单位。1996年,庵东供销社被人事部、全国供销社总社评为先进集体。
  第三节 集体商业
  市第二商业总公司
  1984年12月,建立县第二商业(简称“二商”)总公司。1988年初,总公司下辖267家独立核算企业,营业网店991个,从业人员3276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行政区域调整,总公司下设二商公司(管理委员会)9家、直属公司5家,独立核算单位170个,营业网点842个,从业人员2530人。1996年,总公司实施公司层面改革。至1998年,完成企业改制,实行兼并、歇业解体12家,重组有限责任公司8家,营业网点84个,从业人员882人。1999年8月,总公司所属企业全部与母体脱离。2004年1月,撤销市第二商业总公司。
  1988年,二商系统实现商品销售额12103.20万元(其中零售额4954.30万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75万元,利润128.60万元。1989年后,个体商业经营户猛增,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由国有、供销社商业企业专营,二商企业销售额和利润滑坡。1990年,全系统商品销售额10185.30万元(其中零售额4245.40万元)、农副产品收购额69.40万元,利润32.68万元。1991年,全系统商品销售额8658.80万元。1993年,小商店、小服务业、小饮食业实施转制改造、分化重组,强化激励措施,销售额增加,至年底,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额14641.60万元(其中零售额3819.40万元),农副产品收购额127万元。1998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额7287.70万元(其中零售额3484万元),利润54.01万元。
  部门办商业
  1988年初,有部门办企业(包括部门办工业)254家,从业人员2895人,固定资产636.10万元,是年商品销售额0.66亿元。1993年,部门办各类企业重组整合,至年底,全市部门办商业企业188家,从业人员2683人,商品销售额2.73亿元。1997年始,随着母体企业改制而逐年减少,至1999年,部门办企业105家,从业人员2139人,商品销售额4.10亿元。2002年,全市部门办商店、经营部逐步改制,至年底,尚有部门办企业63家,从业人员1904人。1988—2002年,部门办企业就业总人数3.50万人次,商品销售总额48.71亿元。
  第四节 个体私营商业
  个体商业
  1988年初,全县个体有证商业户1.23万户,从业人员1.59万人。同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实施,对个体工商户清理、区别,至年底,全市重新登记个体商业1.22万户,从业人员1.64万人;其中经营副食烟酒、果品的最多,计6647户,从业人员7214人。1988年,个体商业商品零售额2.11亿元,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23.3%。1992年后,市政府先后发出《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个私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放宽政策,个体商业加快发展。至1996年,个体商业户超过2万户,社会商品零售额超过28亿元。1998年后,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改制,个体商业户继续增加。2004年,有证个体商业户2.43万户,从业人员2.87万人。2011年,全市有证个体工商户5.68万户,从业人员10.92万人。
  私营商业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凡雇工超过8人的经济组织为私营企业。1993年,全市私营合伙商业8家,从业人员81人,商品零售额22万元。随着政府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国有、集体商业改制,私营商业迅速发展。至1998年,全市私营商业企业789家,从业人员7894人,商品零售额8.43亿元。2000年,全市私营商业企业979家,从业人员1.08万人,商品零售额14.14亿元。同年,市政府实施社会资金兴办城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实事工程,进一步促进私营商业发展。至2004年,私营商业企业增加至1677家,从业人员1.58万人。2011年,全市私营商业企业1.74万家,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156家;从业人员1.20万人;商品零售额73.69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的59.3%。
  第五节 股份制和其他商业
  内资商业企业
  1993年4月,慈溪市亨霸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为市内首家股份合作制商业。股本金10万元,10人参股,经营“亨霸”牌休闲运动鞋,是年商品零售额22万元。1994年,全市股份制商业法人机构1个,网点5个,从业人员22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10万元。1997年,省政府《关于国有小企业改制股份制企业若干意见》贯彻实施,股份制商业得到发展,至年底,全市股份制商业法人机构12个,从业人员619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亿元。1998年,开始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是年1月,市龙达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为商贸行业首家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27人。此后,有限责任公司快速发展,至200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商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企业13家,从业人员1907人,商品零售额7.45亿元;股份合作企业1家,从业人员84人,零售额140万元。2004年始,有限额以上零售商业股份有限公司1家,从业人员35人,商品零售额0.77亿元。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商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企业9家,从业人员535人,商品零售额17.86亿元;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企业2家,从业人员80人,商品批发额2.52亿元。
  至2011年,限额以上尚有合营企业1家,从业人员18人,商品批发额5.88亿元。
  港澳台与外商商业企业
  2004年,有港、澳、台商投资法人企业1家,从业人员10人,商品销售额640万元;外商投资法人企业2家,从业人员16人,商品销售额0.40亿元。2011年,全市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共5家,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企业4家:港、澳、台商投资法人企业3家,从业人员594人,商品零售额7.76亿元;外商投资法人企业1家,从业人员2660人,商品零售额21.77亿元。
  第二章 市场 商店 特色街
  第一节 市场
  市场发展
  慈溪商品市场培育早,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宽松,市场建设改单一政府投资为市、乡(镇)政府、村、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出现市场建设投资热潮。至1998年,市场建设投资金额累计2亿元。2001年后,市场建设发展、提升。至2011年,市场建筑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总额8.71亿元。
  1988年初,全县有农贸集市专用场地76个,面积10.56万平方米;其中专业市场13个,较大的有白沙针织品市场、胜山服装鞋帽市场等。1998年,全市各类集贸市场109个,占地总面积66.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58万平方米,摊位2.59万个。是年,市场成交额156.27亿元。至2011年,全市各类市场148个,其中农贸市场110个、专业市场28个、特色市场10个,总摊位(含商铺)4.11万个,从业人员近6万人。全年市场商品成交总额377.93亿元,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0.5%,比1987年增长181.78倍。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17个,其中超过20亿元的4个;省级星级市场67个,其中三星级6个、二星级29个、一星级32个。表22—2 1988—2011年慈溪市各类市场
  说明:摊位含商铺,其中2006年为概数,2009年、2010年未作统计;资料来源为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慈溪分局、市统计局、市商务局。
  农贸市场 1988年初,全县农贸市场61个。1990年后,农贸市场继续发展,至1992年增加至71个。1998年,全市农贸市场81个,市场建设呈规模型发展。位于中心城区的浒山菜市、西门市场、金山农贸市场等具有现代化风格,设施良好。至2011年,全市农贸市场110个,市场成交额78.06亿元,其中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4个。2005年始,开展镇、村两级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当年11月,完成中心城区3个农贸市场的规范化改造;至2011年,建成规范化农贸市场90个。
  浒山菜市。始建于1993年1月,原名“城东农贸市场”,位于解放街东门桥旁。1996年1月迁移至青少年宫路,楼层式室内市场,占地面积0.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摊位564个,总投资额1100万元,设施优良,有大型电子屏幕、电子监控等。1998年市场成交额2.82亿元。此后,每年成交额均在2亿元以上,2011年为2.75亿元。1997年、2003年、2006年被省工商局命名为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为市内第一个星级市场。1999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为“全国诚信单位”。2008年,被商务部全国绿色市场认证机构认定为“全国绿色市场”。2008—2011年,连续被评为宁波市文明菜市场。
  周巷菜市。始建于1986年1月,位于周巷镇振工路,2005年11月原址改建,占地面积1.22公顷,建筑面积8533平方米,营业面积4515平方米,固定摊位500个,投资2000万元。2005年成交额1.84亿元,2011年成交额2.58亿元。是全市4个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农贸市场之一。
  物资交流会 境内较大集镇有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的传统。1989年,市财贸系统组织4次较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会,成交总额2800万元。各乡(镇)政府组织物资交流会10次,成交额954万元。1990年,举办联销、订货会、商品大拍卖、送货下乡、上门收购、集市设摊、有奖开架销售等各种形式交流会291次,成交总额6286万元。时对工农牧副渔产品进行交易,繁荣市场,起到促进作用。1990年后,物资交流会逐渐被商品展销会取代。
  展销会(会展) 1988年12月,市内10余个局级单位组织工商企业,联合在城区举办为期5天的迎新春商品酬宾大展销,销售总额945.40万元。全年举办批发展销会82次,成交额5066.70万元;举办零售展销会12次,成交额64.50万元。1990年始,专业专营商品展销会替代物资交流会。当年,商业系统举办商品批发展销会148次,成交额4208.50万元;举办零售展销会84次,成交额796.50万元。2000年后,以行业为主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及会展。主要有胜山服装节、慈溪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中国·慈溪中外名车展览会、中国慈溪家电博览会等。2008年,全市举办特色会展活动14次。其中4月22—24日举行2008中国慈溪家电博览会,设标准展位800个,参展企业260余家,英、美、法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组团采购洽谈;参会客商5500余人,其中海外客商680余人;签约31份,协议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合同和意向经贸成交额18.10亿元。11月6—10日举办慈溪金秋购物节,参会客商7万余人(次),实现成交额1500余万元。2011年,先后举办第七届中国慈溪家用电器博览会、2011春夏丝绸服装服饰展销会、第十二届慈溪中外名车展览会、迎新年(慈溪)品牌服装服饰展销会等。
  1995年1月19—26日,由市政府主办、市财贸办公室承办的首届春节年货展销会在浒山城东农贸市场举行。市商业、粮食、供销社系统22家国合商业及个体商业经营户100余户参加年货展销会。展销品种11大类,2000余种商品。人员流量12万余人次,商品成交额1223万元,受市民欢迎。之后每年举办1次,时间为1周左右,至2011年举办17届,成交总额2.74亿元,平均每届1614.21万元;人员总流量262.50万人次,平均每届15.44万人次。
  季节性市场 慈溪农产品丰富,尤以杨梅、黄花梨、葡萄、水蜜桃、西瓜等果品居多。在成熟期间,政府因势利导,选择交通便捷、安全的产地附近,开辟建立临时购销市场,方便自产户销售和吸引客商购运。1989年6月值杨梅旺季,为拓展杨梅流通渠道,在浒山城区及主产区横河、樟树、观城、掌起等镇(村)设杨梅购销市场56个,销售杨梅8000吨,占当年总产的47%。1990年始,视不同品种收获期,在主产区镇、村中交通便捷、易于客商采运地段设立临时季节性市场。杨梅,6月份收获,主产地横河、匡堰、观海卫、掌起,主销区浒山城区及长途汽车站、农贸市场附近等地;梨,7月底成熟,主产区周巷、观海卫镇;葡萄,8月始采摘,主产地新浦、胜山、崇寿等镇和杭州湾新区;草莓,1—6月为收获期,主产地横河、宗汉,主销区城区各菜市场等;桃子,7—8月成熟,主产地掌起镇古窑浦村等地。据有关部门估算,季节性市场瓜果销售量占总销量的40%~50%。
  专业市场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搞活,浒山小商品市场、白沙针织品市场等专业市场应运而生。1988年初,有专业市场13个。1991年始,全市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建市场,先后新建或扩建市三北市场、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市工业品批发市场等。至2011年,全市专业市场28个,年成交额258.60亿元,占全市市场成交额的73.9%;其中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专业市场4个。
  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 位于周巷镇,1992年10月建成,经过3期扩建,累计投入资金4500万元,占地面积1公顷,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摊位865个。设卷烟、副食品、服装百货、小商品、水果5个交易区。1993年成交额13.50亿元,居全国百强市场第十六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6年成交额93.06亿元,为历史最高。1997年后,其他副食品批发企业发展,市场占有份额降低,成交额逐年减少,1998年为65.78亿元,2001年为38.71亿元,2011年为26.90亿元。1999年、2003年、2006年被评为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市工业品批发市场 为市内首家股份制市场。地处白沙路街道群丰村,紧临329国道。1995年1月1日竣工开业,占地面积4.74公顷,建筑面积5.30万平方米,投资6440万元,场内经营户1194家,分设综合商贸楼和中央交易大厅,一楼经营服装、针织品、鞋帽、布类、日用百货、工艺品等1万余种商品;二楼经营家私;三楼经营家电及各地名特优产品。配有自动扶梯、防盗系统、托运中心等配套设施,设有工商、税务、金融、公安、医务等综合服务机构。1996年、1997年,市场成交额均超过24亿元,在宁波十大市场中排名第三。2001年,市场成交额34.36亿元,列全国工业品百强市场第二十五位。2011年,市场成交额43.89亿元。1998年、2003年、2006年被评为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原名“浒山蔬菜批发市场”,始建于1995年2月,坐落于城区东外环线东侧,建筑面积3.60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经营户进场交易。1998年成交额5.98亿元。1999年,投资8600万元在原址扩建成占地面积19.80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棚位面积3.6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9.35万平方米、摊位986个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并改名为“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1年改组为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是年成交额20.72亿元,列全国农副产品百强市场第十六位。2002年,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总局等8个部委授予“争创全国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称号。2003年、2006年被评为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2011年,实现农副产品成交量51.33万吨,成交额62.08亿元。2009年、2010年被评为省服务业先进企业;2007—2011年连续被评为宁波市商贸系统先进企业。
  特色市场
  1988年初,特色市场仅有胜山服装鞋帽市场。20世纪90年代,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相继建成天元铁皮市场、天元古玩家具加工贸易市场、市旧货交易市场等。至2000年,全市形成东部旧塑料、旧木材市场,北部布角料市场,城区综合类、旧货市场,西部旧铁皮、旧家具市场的格局。旧货行业经营商品14大类1.63万个品种,辐射全国各地。是年8月,慈溪被国家国内贸易局确定为全国唯一旧货流通试点城市。2001年,全市旧货市场成交额近40亿元。天元古玩家具市场90%旧家具产品销往国外。至2011年,全市特色市场有市旧货交易市场、天元古玩家具加工贸易市场、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等10个,总投资额1.62亿元,占地面积23.51公顷,建筑面积17.25万平方米,摊位3356个,成交额近100亿元;其中超过1亿元市场6个,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桥头废塑料市场成交额均超过20亿元。
  市旧货交易市场 位于浒山街道车站路168号。1997年1月由市粮油总公司、大通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筹资组建,股份制企业。市场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棚屋面积4500平方米,营业用房198间,摊位90个。为宁波市内首家旧货交易市场。1998年实现交易额3800万元。1999年被国家国内贸易局确定为全国旧货调剂试点单位。2007年10月成为全国旧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连续5年获“全国旧货行业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成交额2.47亿元。
  天元古玩家具加工贸易市场 坐落于天元镇廿四房村。1969年形成,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1994年5月,定名“天元古玩家具加工贸易区”,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50公顷,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固定摊位38个。1999年,场内工贸结合型企业30余家,收购专业户200余家,专业工匠400余人,员工700余人,代购人员2万余人,交易额1.50亿元。2000年,14家企业开展网上交易,业务销售额6000万元。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产品销售额2亿元。
  第二节 商店
  商场
  1988年后,商场相继发展。至1994年,329国道城区段建有慈溪供销大厦、慈溪金山商厦、慈溪大厦、国贸大厦等中型商场6家。2001年后,以经营各种日用工业品、生活消费品为特色的商场、购物中心陆续建成,实现商场经营商品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2011年12月24日,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慈溪银泰城开业,当天营业额670万元。至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31家(不含超级市场、医药店和汽车专卖店),从业人员1182人,年商品零售额11.46亿元。
  超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慈溪发展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商品为主的超市。首家超市为慈溪超市,创办于1995年6月。后慈客隆超市、上海华联超市相继开办、落户,并先后建立一批连锁超市门店。2008年12月,台湾大润发超市慈溪店建成开业。至2011年,全市有大中型超市8家,营业面积(不含连锁门店)16万平方米,销售额24.63亿元;其中大型超市3家,从业人员4864人,商品销售额27.31亿元。
  慈溪超市 位于浒山街道环城南路111号,1995年6月28日开业,为市内第一家超市。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营业柜组120余个。并在周巷中国食品城和杭州市分别设批发分店。1996年实现销售额5152万元。1999年底,企业改制为慈溪超市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底,产权转让给香格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华润万家(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 原名“慈溪市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位于白沙路街道新城大道南路,注册资本500万元,1998年11月28日开业,时设连锁店3家。后以直营和特许加盟等为经营策略,至2004年,连锁店发展到75家,销售额8.76亿元,连续6年进入全国百强连锁企业行列。2005年,慈客隆超市与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央国有企业华润集团进行资金合作和经营管理对接并改名。是年,销售额11.61亿元,为省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2006年被商务部评为市场运行检测工作先进单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秀试点企业。至2011年,有连锁门店26家,从业人员4215人,实现销售额23.57亿元。
  大润发超市慈溪店(大润发超市大陆第一〇一家门店) 系台商投资企业。位于古塘街道浒崇公路与北二环路口,2008年12月28日试营业。占地面积2.31公顷,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3.60万平方米,经营商品3万余种。2011年照22—1华润万家虞波店(2011年)实现营业额4.98亿元。
  麦德龙慈溪商场 位于逍林镇汽贸大道399号。2009年11月11日开业,是麦德龙在中国的第三十九家商场,为宁波地区第二家。营业面积7200平方米,提供约1万种食品商品及8000种非食品商品。2011年实现营业额1.49亿元。
  专业(专卖)店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如“庄吉”“培罗成”“罗蒙”“雅戈尔”“杉杉”等成衣品牌专卖店入驻。1997年,全市有服装、电器、药品、家具等专业(专卖)店42家。后随着商业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发展迅速,至2003年,全市有各类专业(专卖)店320家;其中限额以上专业(专卖)店11家,产业活动单位13个,从业人员418人,商品零售额8.71亿元。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专业(专卖)店65家,从业人员3324人,商品零售额100.43亿元。其中专业店36家,从业人员1416人,商品零售额19.45亿元;专卖店29家,从业人员1908人,商品零售额80.98亿元。
  连锁店
  连锁店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市粮食系统在城区组建连锁粮店17家,国贸大厦在崇寿镇设立连锁店1家。1996年,国贸大厦、百货大楼分别建立国贸西门副食品超市、百货大楼西门超市。2000年,市百信餐饮35个连锁放心店落户城区。至年底,全市有直营连锁店100家,加盟店12家。
  2005年初,市政府把推进农村连锁放心便利店、农资连锁经营店、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列为市十项实事工程之一。至年末,全市20个镇(街道)均开设1家以上连锁超市,在行政村改造确认连锁放心便利店181家、农资连锁店55家。2011年,全市有各类连锁超市(店)303家,其中华润慈客隆超市26家、万家福超市53家、三江购物俱乐部13家;农村连锁便利店344家,农资连锁店104家。
  第三节 特色街
  1998年,市财贸系统在329国道浒山城区段开展创建地方名优特产品一条街活动。200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城区商业特色街建设的决定。是年末,城区寺山路通信器材一条街形成,并列为宁波市首批商业特色街。此后,特色街建设步伐加快,至2002年,城区建成329国道精品服饰街等12条。2003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三横三纵、各具特色的特色街区。后随着经济发展,沿街商店调整经营结构,至2011年,全市有商业特色街4条,其中宁波市级2条。
  329国道精品服饰街
  位于329国道浒山城区段,东起晓纪弄口,西至城南河桥,长1000米,2001年形成,街内有服装专卖店等商铺75家,专营国内外中高档男式中西服装品牌。2002年被评为宁波市商业特色街;2003年成为市内第一条放心购物示范街;2003年为省十大商业特色街之一。
  三北大街妇女儿童时尚服饰特色街
  位于三北西大街,东起孙塘路,西至后二房路段,长2000米,2003年形成,街内有妇女、儿童时尚服饰等用品商店120家。2003年创建为省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2004年被评为宁波市商业特色街,2005年成为市内第二条放心购物示范街。
  解放街商业步行街
  位于解放街东门桥至浒山江路段,长800米,2006年形成,街内有家电、服饰、鞋包、通信器材、超市、古玩书画、餐饮茶楼等商贸服务店(铺)98家。2007年4月被命名为商业步行街,为市内第三条放心购物示范街。
  上林坊仿古休闲商业街
  位于城区中央商务区,2005年形成,长310米,店铺209家,经营餐饮、小饰品、服装、玩具等特色商品。建筑仿古,富有特色。2006年被评为宁波市商业特色街。
  第三章 商品流通
  第一节 棉花收购与调拨供应
  慈溪曾是全国著名产棉县之一。20世纪90年代,种植结构调整,棉花面积减少,收购量下降。1999年后,种植面积锐减,收购量骤降。
  棉花收购
  收购政策 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8年,国家对棉花实行产、购、销统一计划管理,棉花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收购价实行“倒三七”(70%按加价,30%按定购价)比例价。为鼓励棉农的投售积极性,每投售50千克皮棉,价外临时补贴25元,柴油平议补差1.25元;奖售化肥(标氮)40千克、原粮25千克。1990年,投售棉花实行奖粮政策,每50千克一级皮棉,奖售给标一早籼米14千克(二级皮棉折半)、标一早米价格(农村粮票价格)每50千克36.90元。1995年,每投售0.50千克级内棉奖售标氮0.50千克、大米1千克;植棉0.53公顷以上规模大户投售商品皮棉400千克以上的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1999年9月1日新的棉花年度起,棉花收购、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决定。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良种加工厂和国有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均可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2001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放开棉花收购,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收购量 1988年,全县范市、观城、逍林、浒山、周巷5个棉花加工厂,共设41个收购站,配秤81支,收购人员近3000人,收购皮棉7669吨。1991年,全市收购皮棉2.25万吨,占总产量的95.2%,是1988—2011年间收购量最多年份。1992年,全市收购皮棉1.42万吨。1988—1992年,全市收购皮棉7.57万吨,占总产量的90.7%;年均收购1.51万吨。1993年后,棉花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种植面积下滑,收购量减少。1993—1998年,全市收购皮棉4.93万吨,占总产量的63.7%;年均收购8217吨。1999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供销社棉花企业实行体制改革,仅设棉花收购站7个,收购皮棉1741吨。2001年,放开棉花收购,实行多渠道经营。2003年,供销社入股组建滨海棉花有限公司,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收购皮棉1102吨、1721吨、571吨。2011年,全市12家棉花收购企业收购皮棉6480吨。
  调拨供应
  1988—1992年,棉花调拨供应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1988年,省外调入棉花6750吨,采购3162.30吨;出口棉花3000吨。供应按照保纱锭计划用棉、民用絮棉、出口棉,不保无计划、超计划、小纺织用棉的原则安排。1989年,省外调入4125吨,采购3000吨,纯销售8481吨。1990年,市外调入2840吨,市内销售1.01万吨,调出7515吨。1991年,市外购入3601吨,总销售2.69万吨。1992年,省外购入1489吨,总销售2.71万吨。
  1993年,取消计划调拨供应,供求由市场调节。是年,供销社系统省外购入3732吨,总销售21512吨。1997年,全市省外购入1305吨,总销售8816吨。1998年,棉花调拨供应以市场为主体,棉农自产自销,经营企业自购自售。2001年放开棉花市场。
  第二节 粮油购销
  慈溪历年缺粮,油料早期自给有余。产业结构调整后,粮油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供应主要靠外地运入。
  粮食收购
  1985年4月,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粮食购销开始出现平价、议价“双轨”制,农民完成定购任务后可卖议价粮。
  定购粮收购 1988年,宁波市下达慈溪粮食定购任务基数6400吨,一定3年。继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和发放预购定金3个挂钩政策。每50千克定购粮奖售平价化肥13千克、柴油1千克、饼肥2.50千克,预购定金按定购粮食价款总额的20%发放,全市发放30万元。是年,粮食部门设固定收购站(点)27个,设秤36支,收购人员227人,收购定购粮6409吨。1989年、1990年增加奖售平价化肥标准,分别收购定购粮6252吨、7292吨。
  1991年、1992年,粮食包干顺延2年,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定购基数调减为5500吨,完成实绩分别为7466吨、5690吨。继续实行定购粮3个挂钩政策。1991年,种粮0.67公顷以上、投售商品粮2500千克以上大户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农业贷款利率由市财政贴息50%。
  1993年1月1日始,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国家定购改为指导性计划收购。宁波市下达慈溪市指导性粮食收购计划5500吨。由粮食企业与村经济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当年落实6193吨,实际收购6529吨,完成宁波市下达计划的118.71%。
  1994年恢复国家粮食定购任务。1994—1998年,粮食定购任务每年5500吨,收购实绩年均5355吨,完成率97.4%。
  1999年,粮食定购任务调减到5000吨,实际收购5124吨。是年,取消粮肥挂钩政策。2000年,收购5742吨,小麦退出定购和保护价收购范围。2001年,实施粮食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国家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农户签订售粮合同,实行订单收购。
  议价粮收购 988年秋季始,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由粮食部门统一收购,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至年底,全市收购议价粮3.3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4%,以春粮居多。1991年,市粮食部门收购议价稻谷8024吨,大麦、小麦1.42万吨;1992年收购议价粮2.16万吨。1993年,放开粮食购销、价格,议价收购除向当地农户收购余粮外,也可从批发贸易业和粮食市场购进,市粮食部门收购议价粮2.61万吨。1994年,国家恢复粮食定购任务,议价粮收购减少,全年收购议价稻谷5974吨。1995年,对农民完成定购任务后多余粮食实行议价收购,当年议价收购稻谷7595吨。1996年,粮食部门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收购春粮8323吨。1998年,定购价高于议价保护价,议价稻谷收购减少到2987吨。2000年,因市内议价粮购价高于余姚、上虞等周边地区,市外投售数量增多,当年收购9218吨。2001年后,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收购议价粮。1988—2000年,全市收购议价粮114.75万吨。
  订单收购 2001年,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国有粮食企业对种粮大户余粮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农民签订合同。收购时,如市场价低于保护价,则按保护价收购,差价由财政补贴;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则按市场价收购。当年市粮食收储公司与210户农户签订合同2683吨,占上年定购数的53.7%;对合同数量2500千克以上且履行合同的大户,市政府特别补贴每50千克5元,订单完成率100%。2001年始,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办法,分别在安徽省长丰县、霍邱县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粮食产销合作。当年购入稻谷1.60万吨。2003年,237户农户签订合同4384吨。是年始,实行早籼谷、晚粳谷价外补贴;全市市内收购粮食1.18万吨,其中订单收购2280吨,从江西省铅山县、乐平市及安徽省霍邱县生产基地购入2.80万吨。2006年,签约农户259户,订单数量3524.70吨。全年市内收购5016吨,其中订单3522吨;从外省生产基地购入1.87万吨。2008年,订单签约338户,合同数量5525.20吨;实际收购订单粮食5482吨,从安徽省、江西省和省内衢州市生产基地购入3.60万吨。2011年,订单签约458户,合同数量1.17万吨;实际收购8340吨,从外省粮食生产基地购入1.24万吨。
  2001—2011年,订单粮收购5.15万吨,占订单合同数的73.8%;从省内外粮食生产基地购入粮食22.87万吨。
  粮食销售
  供应政策 1988—1992年,继续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城镇居民、农村缺粮人口和部分行业用粮实行统销价供应。城镇居民实行以人定量、以工种定量,票证按季发放,逐月供应;农村统销粮票一年一定发放供应。除制酱、米醋等酿造用粮外,糕点业、饭店、招待所等有关单位用粮改供议价粮,餐饮业平、议价兼营。1990年10月1日,取消行业、工业用粮计划供应,改按议价供应。控制全国粮票、省流动粮票供应。1991年5月1日,提高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粮食统销价格。1992年4月1日,再次提高城乡粮食统销价格,为全面放开粮价打下基础。
  1993年1月1日始,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各种粮票(除军用粮票外)停止使用,对城镇居民、盐民、“蓝印”(按规定政策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口按户发放居民粮食证,保留居民粮食关系,取消农村粮食统销制度,由市场调节。是年,市场粮食零售价上扬,波动幅度较大。市政府决定从12月31日开始,对全市所有粮店供应粮食的零售价格实行同市同价,公开挂牌销售。1994年,市粮食部门继续做好粮食供应工作,执行供应政策,控制卖大户,居民一次性购买数量不得超过25千克。为稳定粮油市场,从10月1日始,城镇居民、特困户实行凭证凭券定量供应,城镇居民每人每月7.50千克,农村特困户每人每月10千克。1995年5月1日始,城镇居民每人每月改为5千克。1996年4月始,取消凭证凭券定量供应的办法。1999年,省政府决定不论定购粮、议价粮、保护价粮的销售,均有粮食收储企业自主定价。2000年后放开粮食销售市场。2001年5月1日始,取消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准许转移粮食关系通知书和农村粮食关系转移证明,不再办理粮食关系有关手续。
  销售量 1988年始,宁波市粮食局核定慈溪统销粮食计划11万吨(原粮),实际全市统销供应11.12万吨,其中城镇居民供应2.55万吨、农村统销8.57万吨;另有议价粮供应3.96万吨。1989—1992年4年,年统销供应分别为11.95万吨、10.59万吨、11.20万吨、12.84万吨,年议价粮供应量分别为2.40万吨、1.70万吨、2.21万吨、3.17万吨。1993年后,宁波市粮食局不再核定统销计划。是年,全市销售9.92万吨。1994年,实行城镇居民和特困户凭证限量供应,全市年纯销量10.33万吨。1999年,全市纯销售8.05万吨,其中国有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销售2.40万吨,占29.8%。2005年,粮食非收储企业激增,纯销量10.08万吨,占全市总销量13.44万吨的75%;收储企业纯销量3.36万吨,占25%2011年,全市粮食纯销量38.64万吨,其中国有收储企业9.35万吨,占24.2%;非收储企业销量29.29万吨,占75.8%。
  油脂购销
  油料收购 慈溪收购食用油料主要为油菜籽。1985年,取消油料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1988年,油菜籽定购任务8000吨,结算基数6400吨,实际收购1.26万吨,其中定购7665吨。收购棉籽3235吨,兑入4793吨。1989年,油菜籽以混合价(56%定购任务,44%兑换)形式收购,每50千克混合价油菜籽奖售平价标准氮肥10千克。是年,油菜籽收购4604吨。1990年,油菜籽定购任务下调为7200吨,化肥奖售标准提高到每50千克油菜籽奖售15千克。是年,油菜籽丰收,收购价格提高,实收油菜籽1.90万吨,其中定购1.40万吨。1992年,允许油菜籽完成定购任务80%后多渠道经营,粮食部门实收1.30万吨,其中定购6510吨。
  1993年1月1日始,放开食用油脂购销和价格,取消食用油料收购计划。1996年,粮食部门提倡以籽换油,藏油于民,按70%收购、30%兑换处理,收购油菜籽5322吨。1999年,国有粮食收储公司收购油菜籽2048吨。2000年始,国有收储企业收购逐年减少。2003年后,油菜籽种植面积、产量渐减,油脂加工企业直接向农户收购,部分由农户在小油坊加工后自用。
  食油销售 1988年,城乡居民继续实行凭票按季供应食油,每人每月200克,在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增发节日补助油票。对医药、军特需以及凭票供应的大众化副食、食品用油计划仍由粮食部门按季下达,工业用油、行业用油不再平价供应。是年,销售生活用油1371.80吨、行业用油1384吨,议价销售1010吨,兑出2465吨。1991年,食油实行购销同价。是年,平价供应640吨,议价销售1395吨。1993年1月1日取消城乡居民食油定量供应政策,放开食油价格,全市食油销售7755吨,其中生活用油4173吨。1996年后,食油供应完全市场化,大部分市民开始食用瓶装色拉油、调和油,二级菜籽油逐渐退出市场。2000年后,市场上食油品种繁多,品质逐渐向中高档发展,以品牌食油为主,多为超市、商场、连锁店等企业销售。2011年,市振粮粮油有限公司销售食用植物油263吨,华润慈客隆超市销售8658吨。
  粮油储运
  粮油调拨 慈溪严重缺粮,每年外地调(购)入占总销量的80%左右。1992年前,国家对粮油实施统一调拨制度。1988—1992年5年间,年平价粮调入分别为12.05万吨、11.22万吨、9.88万吨、8.94万吨、6.83万吨,合计48.92万吨,省内调入占总量的96.9%;年议价粮购调入分别为2.98万吨、1.45万吨、1.90万吨、1.75万吨、9.82万吨,合计17.90万吨,其中省内占77.4%;食油合计调出8579吨,其中省外170吨。
  1993年,取消省内粮食指令性计划调拨,实行产销衔接,由供需双方自行协商。取消食油指令性调拨计划。是年,全市粮食购调入13.66万吨,其中省内11.12万吨、省外2.54万吨;销售调出3.58万吨,其中省内3.49万吨。食油(料)购调入1.26万吨,其中省外购调入0.22万吨,省内销售调出0.65万吨,
  1995年,恢复粮食指令性调拨制度,实行对口调拨。是年,全市定购粮调入2.17万吨,议价粮购调入1.93万吨,议价粮销省外1.18万吨;食油(料)购调入0.87万吨,其中省外0.56万吨,销省内0.99万吨。
  1999年,取消指令性调拨计划,实行宁波市指导下余缺调剂办法。2000年,省政府提出余粮和缺粮市、县可根据当地粮食产需情况,双方协商余粮调剂品种、数量和价格。2001年后,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统一调拨制度。
  粮油储存 1988年,全市粮库仓容量7.50万吨,年末实际储粮4.90万吨,储油脂2814吨。
  1993年,慈溪国家粮食储备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加仓容5万吨。是年,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地方粮油储备制度。当年储备地方粮食2.80万吨,国家专项储备小麦3000吨,储备食油275吨。1997年,全市地方储备粮具备5万吨调控能力,其中地方储备粮2.80万吨,临时储备粮0.50万吨,政府正常周转粮0.75万吨,国有粮食企业(粮管所)储存0.75万吨。1998年7月,组建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承担全市政策性粮油收购和储备粮油保管业务。2000年,增加地方储备粮5000吨、储备食油100吨。2001年,再增加地方储备粮7000吨。是年6月,中央储备粮慈溪直属库通过竣工验收,该库为第三批中央粮库之一。2003年,再增加储备食油100吨,全市地方储备粮4万吨、储备食油475吨。是年,新建三北、庵东储备粮库,仓容3.70万吨。2007年,慈北储备库动工建设,投资5519万元,占地面积12.62公顷,设计仓容5万吨,2009年竣工。至2011年,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有横河、三北、观海卫、周巷、庵东、慈北6个储备库,东安、宓家埭、匡堰、石堰、龙南、东一、庵东、坎东8个收储站,实际储粮8.90万吨、储备食油475吨。
  1988—2011年,慈溪连续被省、宁波市粮食局评为粮油储藏“一符四无”(账实相符,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粮仓县(市)。2004年,横河、庵东储备库被省粮食局评为二星级粮库。2006年,庵东储备库被评为省三星级粮库。2010年,慈北储备库被评为省二星级粮库。
  第三节 农副产品购销
  蔬菜
  慈溪历来盛产蔬菜,销售主要为供销合作社收购和自产自销。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多,产量提高。20世纪80年代,慈溪农村组建综合性服务组织及购销专业户,向外地推销蔬菜。1988年,市供销社收购榨菜、洋葱、大蒜头、辣椒干等各类蔬菜4412吨,分别销往余姚、宁波、杭州、上海等地;2149个合作经营组织和42户个体经营户向外地推销各类蔬菜。全市蔬菜销售额4979万元。1991年,全市收购蔬菜6.79万吨,其中高王蔬菜批发市场收购冬瓜等蔬菜5.64万吨,运销安徽、江苏等受灾地区。是年,全市销售干鲜蔬菜金额4275万元;慈溪冷冻厂销售2280.4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60万美元。1993年,小安乡购销大户自行办理出口商检,部分农产品销往德国、丹麦、韩国、新加坡等国。1995年2月,浒山蔬菜批发市场(后扩建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交易蔬菜60多个品种,日成交量200余吨,成为全市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2002年,农贸市场交易蔬菜10万余吨;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2.50万吨。2006年推行订单菜农,签约农户2.69万户,购销合同3.27万份,金额3618万元。市供销社收购蔬菜15万余吨,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成交量17.53万吨,成交额4.62亿元;全市11家出口蔬菜加工企业出口速冻、调理蔬菜2.50万吨,其中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销售速冻、脱水、保鲜蔬菜等1.46万吨。2008年,全市销售蔬菜43.51万吨,销售额4.21亿元。2011年,全市销售蔬菜81.59万吨。
  瓜果
  慈溪瓜果以杨梅、西瓜、梨、葡萄、桃为主,杂以草莓、梅、柿、柑橘及各种瓜类,杨梅最为著名。1980年前,杨梅、西瓜等大宗瓜果由供销社为主收购运销。20世纪80年代始,合伙经营组织和购销专业户应运而生,瓜果运销多渠道经营,供销社收购量逐年降低。1997年后,瓜果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
  杨梅 1988年,供销社收购杨梅435吨,经冷冻厂速冻、保鲜,出口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1989年6月,市政府举办首届杨梅节(后为传统节),并在浒山城区和产地设立季节性市场。是年,供销社收购559吨。1997年,供销社收购630吨。是年始,镇、村建立杨梅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帮助梅农销售。2003年,成立市杨梅产销协会。横河镇建立浙江农民信箱,网上交易2693户。2004年,横河农业服务公司投资1000万元,成立宁波市烛湖酒业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能力3000吨。2006年,杨梅主产区建立观光基地,吸引观光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杨梅销售。2008年,横河镇杨梅销售总额9500万元,其中市内4890万元、省内市外2450万元、省外2010万元、出口150万元。2011年,全市生产杨梅3.67万吨,其中横河镇杨梅产量1万吨,产值1.80亿元;匡堰镇杨梅销售额5143万元。
  西瓜 由农户自销和农村个体户贩运为主。供销社收购西瓜,1988年198吨,1991年2718吨,1996年4976吨。2008年,全市西瓜销售总额1.58亿元,销往宁波、杭州、苏州和上海等地。2011年,全市西瓜产量12.56万吨,由生产者自行销售。
  梨 多由种植专业户在城乡集市销售。1994年,黄花梨发展成主产品种。1996年,黄花梨销售收入5000万元;1998年,销售总收入4000万元。1999年,“润昌”牌翠冠梨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4年获省十大名梨称号)。2000年,举办首届润昌蜜梨节(后为传统节),打开销售渠道。是年,种植户自销7300吨,经纪人销售2万吨。2008年,全市梨销售收入总额8647万元。2011年,全市梨产量1.53万吨;其中周巷镇产梨8359吨,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葡萄 1992年前,由种植户自销市内为主,少量运销宁波市区。1993年,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果品公司收购葡萄2862吨。2001年,市果品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收购2138吨,包装销售或加工成罐头。2006年7月,新浦镇举办黎阳葡萄节(后为传统节)。2008年,各产区自行组织销售。新浦镇以第三届葡萄节为契机,扩大葡萄销售。2011年,全市葡萄产量5.06万吨;其中新浦镇葡萄产量8400吨,产值6600万元。
  蜂畜产品
  蜂产品 1988年前,蜂蜜为主要蜂产品。1988年,市蜂业公司、养蜂管理站、副食品公司、胜北蜂业公司4个单位收购蜂蜜90吨,其余多由养蜂户随地销售。1990年始,蜂王浆渐成主要产品。1991年,全市收购蜂蜜43吨,外贸出口蜂王浆54吨。1997年,市供销社收购蜂蜜34.61吨,外贸收购、出口蜂蜜567吨、蜂王浆173.70吨。2001年,外贸出口蜂王浆163.39吨。2008年初,受雪灾影响,春季蜜减产20%;是年收购蜂蜜106吨。2011年,全市经销蜂蜜6230吨、蜂王浆240吨。
  畜兽皮毛 1992年前由供销社系统收购。1988年,市供销社收购牛皮4.91万张、绵羊皮1.15万张、羔皮25张、杂皮1.10万张、兔毛24.10吨、绵羊毛740千克、山羊毛410千克、羽毛4600千克,收购总额811.38万元。1991年,收购牛皮5.17万张,绵羊皮28.75万张,山羊皮8.34万张,绵羊毛13.70吨,兔毛200千克,小湖羊皮196张,黄狼皮、狗皮、猫皮等1469张,收购总额966.90万元。1993年后,收购放开,实行市场化。当年,市供销社收购品种减少为4种:牛皮5.42万张,绵羊皮34张,绵羊毛21千克,兔毛39吨;收购总额1006万元。2011年,全市兔毛产量64吨。茶叶 中药材
  茶叶 1985年,取消茶叶统派购政策,实行平价、议价“双轨”制价格体制。茶叶多由茶农自销。1988年3月,县供销社在横河茶叶主产区投资30万元新建茶厂,经营收购、加工、销售。当年茶叶产量220吨;供销社收购72吨,市内销售17吨,大部分销往市外。1990年,市供销社收购180吨,市内销售78吨。1993年后,茶叶购销、价格实行市场化,是年,全市收购94吨。2004年,市内生产的平平顶芽茶、戚家山绿茶、岗墩绿茶先后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主产区横河镇茶叶销售额160万元,其中茶农自销80万元、经纪人销售50万元、专业合作社组织销售30万元。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69吨。
  中药材 慈溪药材资源丰富,麦冬、丝瓜络、红花为三大药材。1988年,药材收购总额514万元;其中市供销社收购麦冬219.40吨、丝瓜络80吨、红花0.02吨,总收购额477.69万元。199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全市收购总额998万元。其中供销社收购麦冬
  374.83吨、丝瓜络488.58吨,收购额875.61万元;市外贸公司收购麦冬26吨、丝瓜络437吨。1992年,中药材滞销,收购减少,全市药材收购总额566万元。其中市供销社收购麦冬48.30吨、丝瓜络442吨,市外贸公司收购丝瓜络688吨。1997年后,中药材市场需求继续下滑。丝瓜络大多加工为洗浴用品出口;麦冬苗主要作为绿化品种供应市场,基本退出药材市场。
  第四节 生产资料供应
  工业基建原材料
  金属材料 1988年,钢材继续实行计划供应,其他金属材料放开经营。是年,全市供应钢材2.22万吨、铜849吨、生铁1931吨、铝303吨、锌171吨。其中,钢材计划供应1637吨,其余由物资局等单位组织计划外议价货源补充。1993年,钢材取消计划分配供应,金属材料全部实行多渠道流通,供应量激增。据市属10个单位统计,供应钢材8.52万吨、生铁3512吨、铜5466吨、铝2791吨、锌1893吨、其他有色金属3230吨。199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金属材料销售额1.39亿元。2004年,全市金属材料销售额4.71亿元。2008年,全市金属材料批发企业销售额23.38亿元。2011年,全市金属材料批发法人企业销售额36.94亿元。
  机电设备 1985年始,机电产品市场逐步放开,部分物资由市场调节。1988年,市机电设备公司销售金属切削机床219台、锻压机械78台、导线42千米、工业泵262台、变压器34台2960千伏安、电动机4226台7368千瓦、布电线506千米、电缆11千米,销售额0.31亿元。1993年,机电产品市场全面放开,销售渠道多元化。全市销售切割机床379台、锻压机械538台、导线100千米、工业泵258台、变压器10台476千伏安、电动机1.03万台1.78万千瓦、布电线751千米、电缆4千米,销售额1.70亿元。2008年,全市机电设备销售额31.09亿元,其中批发额30.91亿元、零售额0.18亿元。后未作专门统计。
  化工建材 1985年始,化工建材(除水泥外)经营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1988年,全市供应轮胎2452条、橡胶135吨、塑料胶木4128吨、烧碱619吨、纯碱407吨、硫酸546吨、炸药440吨、平板玻璃3887箱、水泥2.37万吨(其中计划供应水泥9726吨)。1991年,取消水泥计划分配。1992年,全市供应水泥8.94万吨,其中市物资系统4.54万吨、市供销社系统1925吨。1997年始,化工、建筑材料由所需企业多渠道进货,国有企业供应逐年减少。是年,市物资系统供应水泥1018吨、平板玻璃143箱、轮胎59条、烧碱9吨、纯碱22吨、塑料1996吨、硫酸9吨、橡胶33吨、炸药600吨。2002年,市物资系统改制,清仓供应水泥1.70万吨、塑料2483吨。后建材全部进入市场调节,由产需双方直接见面。2008年,全市化工材料产品销售额14.52亿元,其中批发额14.50亿元、零售额0.02亿元。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化工材料产品销售额17.80亿元。
  木材 1985年,木材经营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1988年,全市销售木材4.01万立方米,其中市木材公司1.46万立方米、供销社系统2.54万立方米、物资局系统0.01万立方米。1993年,木材经营、价格放开,城镇农村私房建设激增,销售量大幅上升,全市销售木材5万立方米。1988—1997年,全市销售木材31.51万立方米。1997年后,先后建立观城五里木材市场、新时代装饰市场、四海装饰市场、宗汉木材市场,随着建房用料钢材水泥替代木料和住宅装修宾馆化,原木用量下降,条木、板材、夹板和木质地板等装潢材料用量上升,木材市场成交量增加。2001年,全市木材市场成交额2.79亿元。2006年,新时代装饰市场和四海装饰市场成交额分别为1.68亿元、1.66亿元。2011年,全市主要木材经营企业5家,其中四海装饰市场成交额8570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
  1988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由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简称“农资公司”)专营。1993年,取消专营,放开农资购销市场。
  化肥 1988年,全市销售化肥8.49万吨,主要供应棉、粮奖售化肥。199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发挥农资系统的群体优势,强化企业规范经营的精神,市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实行连锁经营,对尿素、碳铵、磷肥、钾肥等主要品种实行统一进货、统一作价、统一调拨、统一销售、统一差率的办法,销售化肥8.93万吨。1988—2001年,全市销售化肥95.84万吨。2002年,个体、私营化肥经营单位(户)增加,市供销社销售量减至0.28万吨。2005年3月,市供销社投资500万元,组建市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以连锁经营方式,建立连锁门店63个。是年,市供销社系统销售化肥0.51万吨;2007年销量增加至1.89万吨。2011年,全市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点644个。市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浙江中冠农资有限公司共销售化肥12.56万吨。
  农药 1988年,市供销社设农资服务站98个、配药站374个,供应化学农药932吨。农药品种有“敌百虫”“乐果”等20余种。随着低毒化学农药的发展,高毒与高残毒农药被逐步限制和淘汰,1989年停止供应“1605”(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1994年供应化学农药1532吨。1988—1996年,全市供应化学农药1.29万吨。1997年后,经营农药私营企业、个体户发展迅速,供销社系统供应量剧降。2002年,市供销社系统供应农药514吨;2003年为历史最少,仅供应27吨;浙江中冠农资公司供应100吨。2005年,市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供应化学农药604吨。2011年,市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浙江中冠农资经营公司共设经营点173个,供应化学农药4944吨。
  农机具 1988年,铁、竹、木制农具由供销社经营,全年全市销售中小农具19.83万件、喷雾(粉)器6124架;农机公司经营拖拉机655辆,其中农用拖拉机264辆、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91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快,中小农具销量下降,拖拉机和大中农具销量增加。1990年,全市销售中小农具11.42万件、喷雾器4296架、拖拉机374辆、联合收割机3台、机动打稻机719台、人力打稻机157台。1993年,农机具经营放开,多种经济组织经营农机具,市场竞争激烈。1995年,全市国有、集体商业销售中小农具11.81万件、喷雾(粉)器5251架、拖拉机646辆、联合收割机24台。1988—1997年,市农机公司销售各类大小拖拉机5174辆。1988—2000年,供销社系统销售各类喷雾(粉)器5.29万架、中小农具118.86万件。2002年始,国有商业、供销社退出农机具业务经营,私营、个体户迅猛发展,至年底,全市农机具经营单位(户)1.56万个(户),经营额3.41亿元。2008年,全市农机经营单位(户)1.23万个(户),经营额3.5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农机批发企业1家,从业11人,销售额0.31亿元。2011年,限额以上农机批发企业1家,从业57人,销售额1.66亿元。
  农用薄膜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由暖房育苗发展到暖房种植,农用薄膜需求量增加。1988年,全市销售农用薄膜610吨。1993年,农用薄膜经营放开,是年销售1465吨。1988—2000年,供销社系统销售农用薄膜1.38万吨。2008年,市兴合农资配送公司销售农用薄膜1.41万吨。2011年,市兴合农资配送公司销售农用薄膜1200吨。
  煤炭 石油
  煤炭 1988年,煤炭计划内供应6.67万吨,计划外供应9.45万吨。1993年始,煤炭供应放开。2011年,16家煤炭经营企业销售66.30万吨。(详见第十三编《能源》第二章第二节)
  石油 1988年,销售计划油品2.49万吨、计划外油品1.13万吨。1994年开始,取消石油产品购销平价、议价双轨制,实行市场化经营。2011年,全市有加油站75个,销售油品34.58万吨。(详见第十三编《能源》第二章第一节)
  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回收 1988年,市供销社系统设废旧物资回收网点68个,营业员285人;个体收购户262户、571人。全市收购废钢铁等0.67万吨,收购总额1229.80万元,其中供销社系统322.80万元。1991年5月1日始,实行废旧物资准运证制。至年末,全市有物资回收公司等3家;个体废旧物资收购户505户,从业775人。全市收购废旧金属1.54万吨,收购额8740.52万元。1993年,市供销社收购废钢铁0.92万吨,收购额4905.35万元;有证个体收购户467户,从业584人,收购额2787万元。1996年,全市有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家,收购废旧物资0.42万吨,收购额9260万元。市金属回收公司实现收购额3517.22万元,获“省物资系统再生利用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全市收购废钢铁0.74万吨,收购额5361.20万元。2007年4月,市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2008年,全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11家,有证经营户577户。其中限额以上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企业4家,从业114人,商品购进总额3.34亿元。2011年,全市可再生资源回收与批发企业222家,从业1154人。其中限额以上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企业6家,从业115人,商品购进总额9.41亿元。
  可再生资源销售 1988年,全市加工串换钢材1018吨,筛选加工旧铁皮及铁皮边角料3520吨,回炉翻新杂铜420吨,锻压加工废铁1560吨,加工废塑料制成颗粒塑料8000余吨,分别销售给市内小五金、小家电等生产企业,缓解钢铁、塑料等原材料紧缺状况。销售可再生资源物资1072.30万元,其中市供销社165.30万元。1993年,全市销售废钢铁等物资额8990.46万元,其中市供销社销售6203.46万元,个体经营户销售2787万元。1998年,天元铁皮(再生资源)市场可再生资源销售4.18万吨,金额1.38亿元;桥头废塑料市场成交额2.50亿元。2005年,天元铁皮市场销售8.30万吨,金额2.87亿元;桥头废塑料市场成交额19.40亿元。2011年,限额以上再生物资回收与批发企业销售额8.61亿元。
  第五节 生活资料供应
  日用工业品
  纺织品 百货 1988年,全市销售各类布料867.23万米、绸缎116.93万米、呢绒67.79万米、绒线181.20吨、缝纫机1.43万台、手表3.31万只、服装22.25万件、针织内衣裤29.33万件、黄金饰品25.50万元。1990年后,成衣服装和针织内衣裤销售上升,各类布料、呢绒、绸缎、绒线等纺织品及缝纫机销售量下降。至1996年,销售各类布料173.24万米、绸缎12.79万米、呢绒8.14万米、绒线169.40吨、缝纫机0.76万台,分别比1987年下降84.5%、88.7%、84.4%、11.4%、49.1%;成衣服装销售量43.45万件,针织内衣裤销售量77.72万件。1997年后,国合商业企业改制,各种经营布料、绸缎、呢绒、绒线的专卖商店逐渐消失,纺织品、百货销售逐步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商业企业替代。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针纺织品批发企业5家,从业883人,销售额58.74亿元;服装经营企业4家,从业187人,销售额2.09亿元;鞋帽批发企业3家,从业37人,销售额2.25亿元;珠宝首饰零售企业1家,从业36人,销售额0.89亿元;其他日用品经营企业2家,从业69人,销售额1.96亿元。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针纺织品批发企业4家,从业69人,销售额23.82亿元;服装批发企业1家,从业40人,销售额2.20亿元;鞋帽批发企业3家,从业32人,销售额2.61亿元;其他日用品批发企业7家,从业220人,销售额14.43亿元;限额以上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零售企业2家,从业75人,销售额6304万元。
  五金交电 20世纪80年代,五金交电商品主要由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经营。1988年,全市销售自行车6.05万辆、电视机2.54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0.67万台)、收音机0.29万台、录音机1.18万台、电风扇4.82万台、洗衣机1.29万台、电冰箱1.03万台、汽车0.23万辆、摩托车0.33万辆。1992年后,自行车销售持续增加,黑白电视机逐步退出市场,收音机减销,录像机、房间空调机等日用工业品销售逐步增加。至1994年,全市销售自行车27.51万辆、电视机4.36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02万台)、收音机0.14万台、录音机1.22万台、家用电风扇14.03万台、家用电冰箱3.69万台、洗衣机3.39万台、汽车0.53万辆、摩托车1.22万辆、摄像机1.48万架;房间空调机进入家庭,年销售0.17万台。1997年,五金交电日用工业品销售发生变化,自行车销量减少,摩托车销售量上升,家用小轿车开始进入百姓家庭。1998年始,国合商业企业逐步退出五金交电商品流通渠道,个体、私营商业发展,是年,全市销售自行车8.46万辆、摩托车5.18万辆、家用小轿车(含9座以下)0.55万辆、房间空调机1.48万台、电风扇5.62万台、彩色电视机2.77万台。1999年后,日用工业品市场商品花色品种繁多,进入买方市场,对自行车、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等销售数量不作全市性统计。2002年后,此类商品全由民营企业经销,涌现永乐电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专业卖场。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零售业及配件26家,从业1374人,商品销售额37.28亿元;摩托车零售企业1家,从业11人,商品销售额0.15亿元;五金、交电批发企业4家,从业111人,商品销售额6.41亿元;家用电器批零企业12家,从业330人,商品销售额5.03亿元;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零售企业5家,从业219人,商品销售额1.15亿元。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零售业及零配件零售企业37家,从业2141人,销售额89.79亿元;摩托车及零配件销售企业1家,从业11人,商品销售额0.14亿元;五金、交电批发企业7家,从业110人,商品销售额7.54亿元;家用电器批零企业8家,从业5329人,商品销售额26.57亿元;计算机和通信设备零售企业6家,从业351人,商品销售额1.35亿元。
  副食品
  猪肉 1985年4月,取消生猪统派购政策,购销放开,允许多渠道经营。多数年份猪肉销大于产,缺口从市外调入。1988年,全市收购生猪18.40万头,销售猪肉0.98万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6.95万头,外地调入0.35万头,销售7.30万头。1989年,猪肉市场供应偏紧,春节猪肉供应实行城镇居民、盐民凭票定量购买,居民每人1.50千克,盐民每人0.75千克。当年全市收购生猪19万头,市外调入0.07万头,销售猪肉0.80万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销售0.22万吨。1990年,国家提高生猪饲养户奖励额度和扩大奖励面,建立市生猪生产发展风险基金,肉猪生产、供应增加。是年,全市收购生猪21.89万头,猪肉销售1.20万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收购生猪4.18万头,市外调入1.86万头,折猪肉0.30万吨(每头肉猪按折白肉50千克计)。1993年,民间屠工屠商迅猛发展,由1988年的645户(人)增加至1660户(人),竞争激烈。国有食品公司以优惠价销售,抑制肉价上扬。是年,全市生猪销售19.35万头,折猪肉0.92万吨。1996年上半年开始,全市生猪屠宰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管理办法,规范猪肉市场秩序。是年5月,在城区眉山、教场山北侧建成2个生猪集中屠宰场。当年,进场屠宰生猪3.99万头,检出病猪、死猪106头和内脏病变138件。至1998年,全市集中屠宰场建成23个,覆盖全市各镇,方便生猪投售和供应。是年,进场屠宰生猪22.64万头。2008年,全市生猪屠宰场22个,收购生猪42.96万头;销售猪肉2.15万吨,其中地产猪肉0.73万吨,占343,市外调入猪肉1.42万吨,占66%。2010年,按《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和《宁波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关闭撤销原有的2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实行由市畜禽中心屠宰场统一集中屠宰,由分布于各镇(街道)的23个生猪肉品配送供应点进行配送。2011年,全市销售猪肉4.25万吨。
  禽蛋 2000年前,慈溪禽蛋供应自给有余,销往市外。随着禽蛋购销放开,禽蛋产品多由饲养户和经营户自行交易,国有食品公司收购、销售量逐年减少。1988年,全市收购禽蛋3187吨,销售1348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收购禽蛋2089吨,销售290.30吨。1989年,禽蛋货源紧张,春节城镇居民、盐民、部队实行凭票供应,鲜蛋每人0.50千克。另外,对城区居民优惠价供应活鸡、活鸭、再制蛋。是年,全市收购禽蛋3439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收购1557吨,销售257吨。1990年,养禽户增加,全年全市收购鲜蛋4056吨、家禽8.63万只,销售鲜蛋2714吨、活鸡2.15万只,调出市外禽蛋938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收购鲜蛋1172吨,销售421吨。1993年,全市销售禽蛋2927吨,其中国有食品公司销售鲜蛋1460吨。1995年,禽蛋经营放开,国有食品公司收购、销售量萎缩,当年销售禽蛋872吨、活鸡3.05万只。同年春节,城镇居民禽蛋凭票优惠供应终止。随着农业养殖结构调整,由多年来禽蛋自给有余的主产区渐成调入区,2000年,市外调入鲜蛋400吨。是年始,市食品公司不再销售禽蛋、再制蛋、家禽等,主营生猪屠宰业务。
  水产品 慈溪水产品资源丰富。1988年,全市水产品经营企业509家,从业765人,收购水产品(包括海水、淡水产品)4894吨,销售5079吨,销售额3765.50万元。其中国有水产供销公司销售水产品4200吨。1992年,销售水产品7604吨,销售额1.06亿元。1988—1992年,全市收购水产品2.17万吨,销售3.12万吨。1993年,个体、合伙水产品经营户1429户,从业1631人,销售额5682万元;国有水产供销和淡水养殖公司销售865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水产品成交额1.48亿元。1994年后,海水养殖面积扩大,海涂养殖技术普及,引进和调整养殖品种,总产量逐年增加。1997年,城乡集市贸易水产品成交额16.65亿元。1999年,国有水产品经营企业完成改制,销售市场化。个体经营活动日趋活跃,水产品销售量上升。是年,城乡集贸市场水产品销售额18.67亿元。至2000年,全市注册登记水产品经营企业25家。2006年后,市外水产品经营单位加入流通。是年,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销售量17.23万吨,其中海水产品9.61万吨、淡水产品7.62万吨;成交额30亿元。2011年,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销售量12.10万吨,销售额30.78亿元;其中海水产品5.45万吨,销售额12.02亿元。
  食糖 1988年,食糖货源紧张,供应偏紧,8月始对城乡居民临时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每人每月0.25千克。全年全市销售食糖7448吨。1989年,食糖敞开供应。1988—1992年,全市销售食糖3.74万吨。之后,食糖经营由市场调节。2011年,市惠丰糖业公司销售食糖8600吨,华润慈客隆超市销售食糖192吨。
  酒类1988年,酒类继续敞开供应,全市销售2.03万吨,其中黄酒占23.5%,白酒占18.3%,啤酒占58.2%。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低档次、散装的土制黄酒、白酒销量逐年减少,瓶装黄酒、白酒、啤酒等销售量增加。1988—1993年,全市酒类销售11.58万吨。之后,民营商业快速发展,国有、集体商业酒类销售的主导地位被多种经济成分的商业企业替代。2001年始,各种葡萄酒、香槟酒、高品位洋酒上架面市,市场酒类门类全、品种多,货源充足,敞开供应,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燃料
  1988—1992年,继续对城镇居民实行凭证(票)定量供应生活用煤,人均月供应量15千克。1988年,全市计划供应生活用煤3.78万吨。1993年,票证取消,放开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乡市民生活用煤逐步被瓶装石油液化气取代。2001年后,瓶装石油液化气成为市民生活主要燃料,是年供应1.61万吨。2003年始,部分市民使用管道人工燃气,是年供应人工燃气(混空气)2.72万立方米。2008年,浒山城区开通天然气,人工燃气退出城区市场。2011年,全市供应瓶装石油液化气3.17万吨、天然气2368.28万立方米,供应观海卫镇部分小区人工燃气1.76万立方米。(详见第十三编《能源》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中西药品
  1988年,中西药品经营以国有、集体商业为主体。全市中西药店38家,其中国有2家、供销合作社30家、二商总公司5家、个体户1家,从业人员227人,销售额0.22亿元。1989年,国家出台经营药品企业准入条件,明确批发企业资格,药品经营趋于规范。1993年,市供销社系统新开药店6家,累计36家,从业人员159人。全市药品销售额0.50亿元。1994年1月,成立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1997年始,个体、私营药品企业(店)剧增,民营经济药品企业(店)成为经营主体。是年,全市药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2000年,全市药品销售额超过2亿元。2004年,药店业增加保健品经营。市外老百姓大药房、日月星辰药店等纷纷参与市场竞争。至年底,全市药品企业237家,从业人员1100人,全年销售总额
  3.97亿元。2011年,全市药品法人企业279家,从业人员1974人,其中限额以上企业7家,从业人员787人;药品销售额13.32亿元。
  第六节 烟草专卖 食盐专营
  烟草专卖
  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1988年,卷烟由市糖业烟酒公司经销。1989年5月,市糖业烟酒公司分设为市烟草公司和市糖酒公司。1990年10月,组建浙江省慈溪市烟草专卖局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慈溪市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承担全市烟草专卖、卷烟批发、销售和行业管理职责;1999年被评为省烟草系统三星级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烟草行业功勋企业、省烟草系统四星级单位。
  烟草经营 1988年,全市设有烟草批零网点5个,从业人员141人,销售卷烟4.35万箱。1990年10月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后,陆续在各主要乡镇设立卷烟批零网点。至2001年,全市批发经营网点14个,营业面积7061平方米,从业人员190人,销售卷烟3.52万箱。2000年9月始,对批零网点实施送货制。2004年3月始,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销售网络模式,是年,销售卷烟5.05万箱。2011年,全市设有批零网点2个,从业人员181人,卷烟零售户8498户。全市销售卷烟7.96万箱,其中省产烟3.11万箱,占总销量的39%。1988—2011年,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卷烟102.86万箱。
  专卖管理 市烟草专卖局依法对市域内的烟草专卖品实行专卖行政管理。1991年,实施市检路查1320人次,查处违法经营案件230起,查扣违规卷烟11.20万条,罚没款53万元。1992年1月1日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凡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都应当在当地的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并接受烟草专卖许可证发证机关的监督管理。1999年8月,根据省烟草专卖局关于关闭卷烟交易市场的实施方案,周巷卷烟交易市场关闭。1991—2011年,全市查处非法贩运、走私、假冒卷烟等违法经营案件2.37万起,查扣卷烟156.92万条,其中查处假冒烟103.19万条、走私烟5.58万条、非法贩运烟48.15万条,罚没款1598.80万元,依法追究刑事责任71人。
  食盐专营
  食盐为国家指令性计划商品,由盐业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调拨、统一定价。1984年,撤销县盐业局,保留县盐业公司。1989年,恢复盐业局,改称为“市盐务管理局”(简称“市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96年,市盐务局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单位。2006年,市盐业公司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全省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实行垂直管理经营,改制为浙江省盐业集团慈溪市盐业有限公司(简称“市盐业公司”)。
  食盐购销 1988年10月始,民用食盐实行凭票供应,每人每月0.50千克。是年,全市收购盐5.28万吨,其中慈溪地产盐1.58万吨、市外调入3.70万吨;销售食盐4.01万吨,其中社会消费零售1.73万吨。1989年,食盐取消计划供应,实行零售准入制。1995年始,加碘食用盐投放市场,是年销售碘盐919吨。1996年5月,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实行食盐专营,转批委托店实行许可制度。是年,全市核发食盐转批点转批许可证24家,零售网店签订食盐销售承诺书。2000年,慈溪产盐跌至历史低点,收购地产盐766吨。2002年后,因市内盐田全部废转,用盐全从外地调入。通过申报用盐计划,由省、宁波市盐务局下达调拨计划,市盐业公司按照计划组织调运。常年需调入各类盐产品4万~5万吨。2003年始,生活用小包装碘盐由宁波市食盐配送中心配送慈溪,生活用多品种盐自杭州蓝海星盐制品有限公司调入;蔬菜加工用盐自宁波晶泰盐业发展有限公司调入。2004年,全市调入盐4.93万吨,销售食盐4.04万吨(其中碘盐0.61万吨)。2011年,全市设盐业批发站3个,零售网点2400家。市外调入盐6.03万吨,销售食盐4.51万吨(其中碘盐0.65万吨)。
  食盐定价 食盐定价分收购价、批发价、零售价,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国家定价为准,按省物价局发文执行。
  收购价(公收价)。1988年,慈溪原盐每吨142元。1989年,特细盐公收价每吨182元。1992年9月,省产盐公收价调整为每吨152元(含盐质差价10元)。收购原盐分等计价不变,每吨一级盐152元、二级盐148元、三级盐138元、四级盐128元。1993年8月,省物价局规定,将降低的食盐税额每吨25元用于提高公收价,由每吨152元提高到177元。1994年,经省物价局同意,原盐收购价按氯化钠含量分档定价(无税),公收价每吨一级盐265元、二级盐260元、三级盐250元、四级盐200元。此价格实行至2001年产盐结束。
  批发价。计价办法以产区或宁波港分配价为基础,加上运杂费、包装使用费、仓储保管费、经营管理费、利息、损耗、利润及批发营业税等费用组成。
  零售价。食盐零售价以批发价为基础,加上运费、损耗、经营费用、利润和营业税核定。1989年12月,浒山镇散装食盐零售价每500克由0.15元提高到0.24元;塑料袋小包装食盐在散装盐价基础上加价:500克装每袋另加价0.05元,1000克装每袋另加价0.08元。1992年10月,浒山镇每500克食盐由0.24元调整为0.28元,其他各镇统一为0.29元;每500克加碘食盐、晒制精盐分别比散装盐高0.02元、0.04元。1999年9月,取消食盐地区差价,实行城乡同价。
  盐政执法 1988—1991年,盐区缉私工作由庵东区公所会同税务部门执行。1992年,市盐务局增设盐政科,与运销科合署办公,负责盐政执法工作。1997年,市政府确认市盐务局具有行政处罚实施(受委托)主体资格,建立盐业行政执法案件审议小组。1999年,建立西片盐政分队,进驻杭州湾食盐批发站,负责杭州湾镇、周巷镇区域盐政执法。2000年,建立市盐政稽查大队。2001年,市公安局在市盐务局设立驻盐业联络室,派员常驻市盐务局。2006年,盐业行政执法主体名称变更为“市盐务局”。
  1992年后,盐业市场监管重点查处非碘盐、假冒碘盐、劣质盐和外地无计划侵销盐及私盐。同时,管理蔬菜加工用盐和小工业用盐。市盐务局加强日常市场稽查,开展定期、不定期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1992—2011年,查扣外地无计划盐、私盐、假冒碘盐、劣质盐等7302吨,查缉案件723起,罚没款27.02万元,移交公安机关处理3人。
  第四章 商品交易
  第一节 零售业
  1979年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商品不断更新,供应丰富,消费者购买力提高,慈溪零售商业有长足发展。2011年,全市零售业法人企业926家,从业人员11610人,资产83.44亿元,商品销售额376.09亿元。
  零售业经济结构
  1988年,全市零售商业13816家,从业人员24919人。其中,国有117家,1137人;供销社622家,3143人;集体856家,4202人;合营和有证个体12221户,16437人。1992年,国有、供销社、集体商业改革经营机制,增设网点,扩建、新建规模型零售商场。至年末,全市零售商业16961家,从业人员28974人,其中,国有254家,1704人;供销社654家,3445人;其他集体商业784家,2660人;个体15269户,21165人。1994年始有股份制零售企业1家,从业人员22人。至1995年,国有商业零售法人机构22个,网点62个,从业人员1096人;集体商业法人机构33个,网点368个,从业人员3506人;私营446家,从业人员4446人;个体商业1.84万户,从业人员2.24万人;联营1家,从业人员18人;股份制企业3家,从业人员56人。1997年,国有、集体零售商业体制改革启动。之后,零售业经济类型组成发生变化。据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全市零售商业企业452家,从业人员5136人,其中国有4家123人,集体10家81人,股份合作制8家401人,联营3家41人,有限责任公司17家147人,股份有限公司3家24人,私营406家4309人,港澳台1家10人。另有个体商业户4.40万户,从业人员6.84万人。2008年,全市零售企业627家,从业人员9554人。其中年末从业人员6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简称“限额以上”)零售企业57家5930人(国有1家80人,股份合作制2家95人,有限责任公司9家502人,股份有限公司2家35人,私营企业38家1848人,其他1家142人,港澳台投资2家578人,中外合资2家2650人)。全市个体零售业(含没有领取证照但有相对固定场所、年内实际从事经营活动3个月以上个体户)3.81万户,从业人员5.75万人。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77家,从业人员6949人,其中国有2家90人,集体企业1家88人,有限责任公司6家337人,私营企业65家3232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家542人,外商投资企业1家2660人。
  零售行业分类
  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商品性质分为8类。零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最高的3类分别为:食品类4.90亿元,占61.6%;衣着类1.03亿元,占13%;房屋及建筑材料类0.60亿元,占7.5%。1993年始,统计口径调整为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年,日用百货零售业销售额3.09亿元,食品、饮料和烟草零售业1.05亿元,五金、交电、化工零售业642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业78万元,纺织品、服装和鞋帽零售业68万元,分别占全市商品零售额的73.3%、24.8%、1.5%、0.2%、0.2%。1998年始,统计口径调整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在零售额中所占比重发生变化。是年,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草零售业1556万元,日用百货零售业2.97亿元,其他零售业(家具、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计算机及软件、办公设备等)3.30亿元,分别占全市零售额的2.4%、46.2%、51.4%。2002年,各类零售业销售额及占全市商品零售额比重,分别为日用百货类4.78亿元,占76.2%;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类1.10亿元,占17.5%;五金、交电、化工类0.16亿元,占2.5%;图书、报刊类0.24亿元,占3.9%。之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等迅猛发展,汽车、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等消费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零售业实现销售额80.67亿元。按零售行业小类分,销售额及所占比重依次为: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41.95亿元,占52%;综合零售(百货商店、超市)25.62亿元,占31.8%;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4.44亿元,占5.5%;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4.27亿元,占5.3%;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2.17亿元,占2.7%;其他零售1.02亿元,占1.3%;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零售0.51亿元,占0.6%;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零售0.40亿元,占0.5%;五金、家具及装修材料零售0.29亿元,占0.3%。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29.81亿元。按零售行业小类分,销售额及所占比重依次为: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93.68亿元,占72.2%;综合零售28.63亿元,占22%;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4.11亿元,占3.2%;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1.37亿元,占1.1%;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1.05亿元,占0.8%;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0.63亿元,占0.5%;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0.24亿元,占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88年,慈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07亿元(其中生活用消费品零售总额7.95亿元)。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7亿元,住宿餐饮业0.31亿元,制造业0.75亿元,其他0.45亿元,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0.56亿元。1993年始,统计项目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1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16.32亿元,住宿餐饮业1.07亿元,制造业1.75亿元,其他1.31亿元,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1.69亿元。2003年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和制造业中直接零售部分。是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9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93.36亿元,住宿餐饮业8.61亿元,其他4.99亿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9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15.42亿元,住宿餐饮业26.54亿元。
  第二节 批发业
  1990年前,重要日用工业品批发权掌控在国有、集体批发企业。1991年始,放开批发经营,批发业务不再由国有、集体批发站垄断。2011年,全市批发业法人企业2475家,从业人员19988人,资产178.74亿元,实现商品销售额361.41亿元。
  批发业经济结构
  1988年,全市批发企业22家(其中国有12家、供销合作社10家),商品批发总额4.34亿元。1991年,不同所有制企业均可开展批发业务,批发企业增加,国有批发企业仍为主渠道。1994年,全市商品批发法人企业128家,网点1366个,从业人员6457人。其中国有64家,网点478个,从业人员3494人;集体60家,网点329个,从业人员2191人;联营2家,网点2个,从业人员25人;外资投资企业1家,网点1个,从业人员60人;港澳台投资企业1家,网点1个,从业人员8人;个体批发网点555个,从业人员679人。1997年,体制改革启动。1998年,批发业出现股份合作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至2002年,全市年末从业人员2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简称“限额以上”)商品批发企业21家,从业人员2251人,其中国有5家633人、股份合作1家84人、有限责任公司11家1317人、私营企业4家217人。2008年,全市批发企业1544家,从业人员1.22万人。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企业72家3133人(国有3家224人,有限责任公司10家327人,股份有限公司6家1059人,私营企业53家1523人)。全市个体批发业9286户,从业人员1.82万人。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101家,从业人员9167人,其中国有1家43人,集体企业2家39人,联营企业1家18人,有限责任公司3家198人,股份有限公司2家80人,私营企业91家8737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52人。
  批发行业分类
  1988年,商品批发企业按行业分为工业品批发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企业两类。工业品批发企业12家,批发额3.41亿元;农副产品批发企业10家,批发额0.93亿元。随着商品经营增多,行业归类细分。1993年,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批发销售额及占全市批发额比重分别为: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用品批发业12.64亿元,占81.2%;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2.28亿元,占14.7%;其他(含工艺美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批发业0.64亿元,占4.1%。200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58.71亿元。其中食品、饮料、烟草批发业10.72亿元,占18.3%;纺织品、服装和鞋帽批发业38.35亿元,占65.3%;日用百货批发业0.61亿元,占1%;五金、交电、化工批发业1.63亿元,占2.8%;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业0.23亿元,占0.4%;能源批发业1.36亿元,占2.3%;木材批发业0.26亿元,占0.4%;金属材料批发业0.33亿元,占0.6%;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1.28亿元,占2.2%;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批发业3.45亿元,占5.9%;再生物资回收批发业0.49亿元,占0.8%。之后,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商品批发额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11.87亿元。按批发行业小类分类,销售额及所占比重依次为: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86.05亿元,占40.6%;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43.18亿元,占20.4%;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36.41亿元,占17.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31.57亿元,占14.9%;其他批发5.97亿元,占2.8%;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4.60亿元,占2.2%;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2.34亿元,占1.1%;农畜产品批发1.75亿元,占0.8%。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实现销售额298.56亿元。按批发行业小类分类,销售额及所占比重依次为: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133.10亿元,占44.6%;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78.14亿元,占26.2%;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43.06亿元,占14.4%;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15.07亿元,占5%;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12.27亿元,占4.1%;其他批发8.61亿元,占2.9%;贸易经济与代理4.16亿元,占1.4%;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2.35亿元,占0.8%;农畜产品批发1.80亿元,占0.6%。
  第三节 网上交易直销
  网上交易
  电子商务(EC)互联网起步于1998年,是年,全市有互联网注册用户590户。1999年,崇寿镇一农民购销员利用慈溪农业信息网产品交易平台,网上销售蚕豆380吨,庵东镇农业服务公司签订3000吨鲜蚕豆订单。至2000年,全市网上销售农产品30余万吨,销售额6000余万元。2002年,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EC网上发布信息,成交蔬菜1.80万吨。2003年,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2004年,市政府对新建1个网站实行奖励5000元的措施,促进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信息管理的普及和发展。是年,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企业网上销售额3989万元。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拥有网站13个,电子商务采购金额8.60亿元。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被商务部授予2005年度市场营运电子监测信息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限额以上综合零售业电子商务采购商品额14.23亿元,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业销售额1806万元。2007年,网上交易发展到个体、私营企业。横河镇一杨梅购销大户网上销售杨梅150吨,销售额600万元。至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拥有网站24个,电子商务采购商品额12.86亿元,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业销售730万元,综合零售业销售12.80亿元。2008年后,此类数据不作专门统计。
  直销
  慈溪直销业始于2005年。是年12月,市贸易与粮食局首次批准珍奥集团设浒山奥锐保健食品服务网点。2006年3月,关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在浒山街道开设康美保健品商行,经营保健食品、日用工业品、化妆品等直销业务,并在浒山街道、周巷镇设立服务网点。同年,美国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在慈溪开设服务网点,直销数百种护肤和化妆用品;中外合作企业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开设服务网点,直销日用杂品、化妆品、厨房用品、保健食品等;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逍林镇设服务网点,直销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至2011年,全市经商务部批准的直销企业7家,设在浒山、周巷、逍林、观海卫、长河等镇(街道)的直销经营服务网点11个。
  第五章 服务业
  第一节 餐饮住宿
  餐饮
  饭店(快餐店) 1988年初,全县有饮食业1581家,从业人员3300人,其中国有4家71人,集体226家1022人,个体1531户2207人;当年餐饮业零售额3046万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长,刺激饮食业发展。1993年,全市餐饮企业1837家,网点71个,从业人员2953人。其中,国有1家,网点2个56人;集体2家,网点69个209人;个体1834户2688人。1995年,位于浒山城区青少年宫路的慈溪第一家西式快餐店“肯德基”开业,吸引大批顾客,先后开设8家连锁门店。至1996年,全市餐饮业法人企业12家,网点2079个,从业人员3295人。其中,国有1家,网点2个37人;集体2家,网点4个38人;私营企业9家,网点9个82人;个体2064户3138人。
  1997年后,国有、集体餐饮企业改制逐步退出市场,逐渐形成以公司制企业为主导,个体、私营饮食店为主体,国内外大型快餐连锁机构加入竞争经营的格局。其间,阳明餐饮城建成开业,2000年进入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行列;市百信早餐服务有限公司在城区设立35个百信放心早餐亭(摊),在宗汉、周巷等镇设立30个百信放心早餐亭,受到市民欢迎;宁波、兰州、福建、内蒙古、澳门、四川等地及日本、美国、印度、韩国等中外特色餐饮业竞相落户慈溪,抢占市场。2001年,全市餐饮业法人企业41家,活动单位1850个,从业人员5678人。其中年末从业人员4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简称“限额以上”)集体企业活动单位1个81人;股份合作企业1家,活动单位2个442人;有限责任公司1家,活动单位1个123人;私营企业9家,活动单位10个1410人;限额以下法人企业30家,活动单位34个544人;个体1802户3078人。之后,一批规模型餐饮业陆续建成投用,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和境外知名餐饮企业纷纷入驻。至2004年,全市餐饮法人企业43家,产业活动单位74个,从业人员3518人。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8家,产业活动单位29个,从业人员2532人。2008年,全市餐饮企业2091家(户),其中集体4家、私营122家、股份合作制4家、有限责任公司36家、个体1925户(个体点心店823户、快餐店309户、小吃店41户、排档等其他餐饮店752户)。餐饮业法人企业59家,其中主营正餐企业35家、快餐企业7家、饮料及冷饮服务企业14家、其他餐饮服务3家;从业人员2530人,营业额
  2.36亿元。慈溪大酒店、慈溪市阳明餐饮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特级酒店”称号。2011年,全市餐饮法人企业79家,其中集体2家、私营77家。餐饮法人企业中,正餐企业53家、快餐企业7家、饮料及冷饮服务企业11家、其他餐饮服务8家。全市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13家,均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773人,全年营业额2.25亿元(其中餐费收入1.81亿元)。
  咖啡馆 茶座(楼)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商贸交往频繁,以及市民收入增加和境外休闲生活方式引入,咖啡、茶座(楼)业再度新生。1998年,市首家咖啡馆——23度半咖啡馆在城区三北大街挂牌开业,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从业人员30人。2000年,迪欧咖啡馆在城区团圈路开张,经营各类咖啡及饮料。2001年,上岛咖啡、名典咖啡馆登入抢滩。2002年,全市咖啡馆、茶座(楼)企业34家,从业人员500余人,营业面积1万余平方米。2003年始,咖啡馆、茶座(楼)业规模越来越大,均设不同规格的包厢,备有棋牌等娱乐休闲设施,经营不同档次的咖啡、饮料及规格不一红茶、绿茶、花茶。至2006年,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咖啡馆、茶座(楼)企业20家,营业面积计9400平方米,从业人员434人。2008年,全市咖啡馆、茶座(楼)49家,其中咖啡馆33家、茶座(楼)16家。2011年,全市咖啡馆法人企业4家,茶座法人企业2家。
  住宿
  1988年初,全县有住宿业121家,从业人员305人,其中,国有5家、供销社11家、集体7家、个体98家。另有县政府招待所,内设客房230间,床位433个。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员流动量增多,住宿业顺势发展,个体旅馆参与经营。1994年6月,市政府与民营企业联合投资,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杭州湾大酒店,投用后几经扩建,1995年11月被评为市内首家三星级涉外饭店(1999年8月被评定为四星级饭店,系宁波县级市首家四星级饭店;2005年1月被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批准为五星级饭店)。1996年3月,市供销合作社兴建慈溪大酒店(1998年被评为三星级涉外饭店)。是年,全市住宿业259家,从业人员721人。其中国有1家86人,客房收入517万元;集体1家232人,客房收入811万元;个体257家403人,客房收入1196万元。1998年11月,钱塘·国脉大酒店投用。1999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动员大会,推动住宿业整合发展。至2000年,全市住宿业388家,从业人员845人。其中集体1家88人,客房收入809万元;个体374户611人,客房收入2528万元;私营企业13家146人,客房收入2703万元。2001年后,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设施先进的宾馆、酒店、旅馆投用。2004年,全市住宿业569家,从业人员3490人,客房收入21364万元。其中住宿企业106家,产业活动单位114个,从业2448人,客房收入17706万元;个体户463家,1042人,客房收入3658万元。2008年,全市住宿业575家,其中国有1家、集体4家、有限责任公司25家、股份合作制1家、合伙18家、私营113家、个体413家。住宿业法人企业111家,其中旅游饭店22家、一般旅店86家、其他住宿服务3家。从业人员5041人,营业额5.84亿元(其中客房收入2.69亿元)。2011年,全市住宿业法人企业110家,从业人员5391人,营业额7.81亿元;其中旅游饭店29家、一般旅店75家、其他住宿服务6家。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35家,从业人员4245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集体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1家,私营企业33家;按住宿行业小类分:旅游饭店21家,一般旅馆14家)。是年,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6.19亿元(其中客房收入2.25亿元)。
  第二节 娱乐健身
  娱乐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娱乐业,时有台球、保龄球、溜冰、电子游戏等。90年代后得到发展。2011年,全市娱乐业法人单位175个,从业人员1320人,营业收入1.33亿元。
  歌舞厅 1988年,全市经营歌舞业单位4个,从业人员4人,经营收入3万元。后渐被人们熟知、接受,歌舞业发展,至1991年,全市有证歌舞厅9家,其中,舞厅6家、卡拉OK厅3家。1993年,全市有舞厅24家、卡拉OK厅12家、音乐茶座5家。1997年6月,东方娱乐城建成,为集歌舞、电影、音乐于一体的文化娱乐场所。2011年,全市有证照歌舞业单位50个。
  电子游戏机 1991年,全市电子游戏机房142家。至1993年发展到208家。2000年,对辖区内游戏机房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全市电子游戏机房减少至67家。后随网吧发展,电子游戏机房逐渐消失,2002年仅有6家。
  网吧 2000年,7家网吧在城区开业。2002年始,网络发展,是年有网吧143家。2003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发展到308家,2006年减至148家。2011年,全市有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6个,其中法人单位132个;从业人员515人,营业收入5066万元。此外,有一些黑网吧和非经营性上网场所。
  台球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1年,全市有证照台球营业户115户。1992年始,台球经营逐渐被娱乐综合经营单位包含,纯台球经营单位减少,1993年减至25个。2007年为26个。2011年,全市有证照纯台球经营户11户。
  棋牌类娱乐 2006年快速发展,至年末,全市有证照各类棋牌经营单位67个。2011年,全市有证照棋牌经营服务单位813个。
  健身
  慈溪市民历来习惯健身运动。健身成为产业化、专业化的一种职业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发展成为新的产业。
  室内健身 1999年,浒山城区第一家健身业企业——三友乒乓球俱乐部建成,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从业人员4人。2000年7月,浒山鸿宇村文体健身馆投用,主营肢体瑜伽锻炼。2003年,市菁菁健身俱乐部在城区开业,营业面积550平方米,从业人员5人。2004年10月,市宝力豪健身俱乐部投入使用,营业面积800平方米,从业人员10人。至2005年,全市室内健身业14家。较大健身俱乐部设会员卡,店内兼有洗浴、淋浴、美容美发等服务项目。2008年,金仕堡健身集团在城区开设慈溪金仕堡健身会所,营业面积8000平方米,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内设器材训练区、负离子有氧操房、室内游泳池、柔道区、桑拿淋浴区、体能测试中心、桌球室、乒乓球室、幼托中心、商务区、有氧影院等经营服务项目。2011年,全市有证照室内健身业企业37家,健身项目有肢体健身各种器材类、舞蹈系列类、拳(击)类等,其中乒乓球类7家。
  室外健身 室外健身业发展较迟。2006年,浒山城区和长河镇各有1个溜冰场开业,后逐渐发展。至2007年,全市有证照室外健身业单位8个,其中溜冰场4个,水上乐园、休闲垂钓单位各2个。2011年,全市有证照室外健身企业11家,其中经营水上行走球(划船、摇船)企业4家、溜冰场5个、垂钓企业2家。
  第三节 中介
  房产中介
  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房产中介业。后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市民经济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房产资源丰富,以及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增多,房产中介发展迅速。至1999年,全市房产中介服务企业131家。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房产中介服务企业25家(国有2家、私营23家),年末从业人员144人。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面积5.21万平方米,成交额2.05亿元。房屋代理出租成交合同面积6.18万平方米,成交额4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14万元。后因用工企业自建民工住房增多和部分外来人员自找房源,中介业务量逐渐减少。2008年,全市房产中介服务法人企业21家,均为私营企业,年末从业人员136人;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面积0.74万平方米,成交合同金额7129万元;房屋代理出租成交合同面积2.18万平方米,成交合同金额126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424万元。2011年,全市房产中介法人企业25家,从业人员162人,主营业务收入1737万元。
  婚姻中介
  1998年10月,浒山鹊桥婚姻介绍所成立,为市内最早的婚姻中介服务机构。之后,婚姻中介服务业不断发展,浒山单身婚介俱乐部、浒山百年好合信息部、浒山萍缘交友俱乐部、观海卫慈东婚姻介绍所、中邦牵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开办。至2006年,全市有证照婚姻介绍服务机构17个,从业人员32人;其中有限责任公司3家,私营14家。2008年,全市有证照婚姻介绍服务机构20个,其中有限责任公司4家、私营16家。2011年,全市有证照婚姻介绍服务法人企业5家,均为私营企业。
  寄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寄售行业悄然恢复。1995年2月,首家寄售行在浒山城区开业,之后逐步发展。1997年,逍林旧红木家具寄售店开业,经营旧家具、旧红木家具、旧日用杂件零售、寄售业务。2002年,省政府取消经营旧货行业需要获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规定,放宽准入条件,经营范围从家用电器、金银首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扩大到五金材料、各类机动车辆等物资。是年底,全市在册寄售行66家。2003年,市政府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全市寄售行增加至106家。2004年,开展专项归行纳市规范化管理整顿,摘除招牌门面109家,取缔无证经营户4家。至2006年,全市在册寄售行13家。后随着市旧货交易市场商品交易范围扩大、个体经营者上门收购、典当行再现等因素,寄售行经营逐渐萎缩。2011年,全市在册寄售行3家。
  典当
  2001年8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出台《典当行管理办法》。2002年4月,慈溪市容成典当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1988年后市内首家典当商行。2003年5月,市金鑫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07年,相继建立市海卫典当有限公司、市汇盛典当有限公司。2008年11月,成立慈溪银宏典当有限公司、市古塘典当有限公司。至2011年,全市在册典当商行9家,注册资金1.02亿元,营业面积1625平方米,从业人员81人,营业收入3.37亿元。
  第四节 居民服务
  物业
  物业管理服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8年5月,市希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市金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为市内最早进驻管理商务楼的物业管理企业。2000年后,物业管理逐步发展。管理范围从商务楼、居民小区延伸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住宅区拓展到道路、河道保洁服务;服务项目从小区内卫生、保安逐渐扩大到房屋建筑主体、共用部分设施维护、管理及运行服务等。是年12月,周巷镇花墙门村村民成立慈溪市创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农村包括保洁在内的各项物业管理服务。自此,物业管理进入农村。2001年,全市物业管理服务企业19家,封闭式管理小区45个,实现物业管理面积190万平方米。至2004年,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增加至25家,从业人员2320人;其中国有1家71人,集体3家20人,有限责任公司2家257人,私营19家1972人。在管物业占地面积368公顷,在管物业建筑面积489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5413万元。2008年,全市物业管理服务法人企业74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合作企业1家、私营企业71家、外商投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3889人;在管物业占地面积2725公顷,在管房屋建筑面积3053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2011年,全市物业管理服务法人企业73家,其中当地企业一级资质2家、二级资质4家、三级资质26家、暂三资质25家,外地进驻慈溪企业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5家、三级资质1家;从业人员5621人;在管房屋建筑面积1066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
  家政
  20世纪90年代末,家政服务进入居民家庭。1999年,市首家家政服务企业——美景家政服务中心挂牌营业,员工25人。初期家政服务项目有家庭清洁、服装干洗、绿化养护等,实行钟点或包月、包年计费形式。2000年,新增加家政企业6家,至年底,全市有家政企业11家。根据社会需求,服务内容增加房屋补漏、玻璃清洗,室内地面清洗、打蜡,水电管道疏通改装,电器保养、拆装、维修,室内装潢,乔迁搬家及代洗衣被,代接送儿童等服务。2002年,全市家政服务企业16家,服务范围由城区辐射到农村集镇。2008年,全市纯家政服务企业19家(户),从业人员241人,营业收入900万元;兼营家政服务业务企业59家。2011年,全市家政服务企业65家,其中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上的12家;从业人员460人。
  美容美发
  1988年初,有集体理发店19家,从业人员95人,个体理发337户,从业人员380人。1993年,集体理发店实行“改、转、租、卖”改革,陆续转为个体理发店。服务项目也从原来单一的理发、洗发扩展到卷发烫发、染发、干洗等多种项目。1997年后,一批私营理发店以发廊、发屋、美发厅、美容美发等为名开业于大街小巷。服务项目除剪发、洗头、染发、补发、烫发、焗油等外,还增加美容祛斑、除皱、纹唇、美甲、丰胸、整容、化妆等美容美体服务项目。2000年,美容服务又拓展为女子提供瘦身减肥和专业瑜伽等美体服务。至2002年,全市大小美容美发店850家,从业人员1336人,营业收入1.50亿元。其间,浒山城区东山路形成美容美发一条街。2004年,全市有证照美容美发店1347家,从业人员2269人;其中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50余家。一些美容美发业还兼营足浴、推拿等保健服务项目。2008年,全市有证照美容美发店1157家,其中法人单位51个,从业人员982人,营业额5427万元,固定资产3830万元;个体经营户1106户。2011年,有证照美容美发店法人单位60个,从业人员662人。
  保健
  保健业主要有足浴、按摩等。20世纪末起步,逐渐被人们熟知接受。至2008年,保健业粗具规模。2011年,全市保健服务法人单位6个,从业人员673人,营业额3516.80万元,固定资产2033.60万元。
  足浴 俗称“洗脚”。2001年,浒山城区第一家足浴店开业,为天外天足浴店,业主租用场地,聘请市外足浴修脚师,投资4.50万元。随着市民保健意识增强,足浴业快速发展。2002年,杭州良子足浴、豪园足浴、姗娜娜足浴等先后登陆慈溪。至2005年,全市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足浴企业22家(其中浒山城区18家),从业人员552人。另有兼营足浴的企业和个体1500余家(户)。足浴服务项目有中药浴、盐水浴、牛奶浴、藻泥浴、精油浴等。此后,足浴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足浴企业108家,其中浒山城区31家;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足浴企业40家,营业面积3.35万平方米。
  按摩 又称“推拿”。1988年,以盲人推拿店为主,专为肩周炎、腰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治疗。至2000年,全市有证照推拿店5家(其中盲人推拿1家)。2004年,全市按摩服务企业79家。从业人员多为非慈溪籍青年,以人工按摩为主,设施较为简陋,天一、佳佳推拿店等配有按摩辅助机械器材。2011年,全市有证照按摩服务店373家,其中盲人店5家、女子专营店1家。
  洗染
  1988年初,有洗染店铺7家,从业人员11人。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人们穿着高档化,染衣业务淡出,洗染也渐成洗涤(烫)业,主要服务项目有洗涤、熨烫、砂洗、皮装上光等。1991年,全市洗染店13家,从业人员19人。1997年10月,市翔帆洗涤中心开业,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从业人员70余人,洗涤规模时居省内同行榜首,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洗染企业、省文明示范单位。2003年,全市洗涤企业111家,小型洗涤店遍设城镇、农村。2008年,全市有证照洗涤企业146家,其中法人单位4个,从业人员28人,营业收入164万元,固定资产188万元。2011年,全市有证照洗涤业法人单位6个,从业人员33人,营业额183.80万元,固定资产178.10万元。
  沐浴
  1988年初,有营业性浴池业5家,从业人员14人;其中国有旅馆兼营1家1人,集体4家13人。规模最大的为1987年建造的慈溪浴室,设有男、女淋浴座位各32个,盆浴座位各6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家庭自备淋浴设备,不再到浴室就浴,宾馆、酒店备有良好淋浴设施,浴室业务逐渐萎缩。2001年始,专业洗浴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增多,有桑拿浴、土耳其浴及蒸汽包厢盆浴、桶浴、矿泉浴、药浴、鲜花浴、盐水浴、牛奶浴等服务项目。是年,全市洗浴服务业90家,从业人员147人,营业收入990万元。2003年,全市洗浴服务业67家,营业收入1684万元。2006年,全市洗浴服务业122家,从业人员406人,营业收入3089万元;其中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14家。2008年,全市洗浴服务业32家,其中法人单位10个;从业人员384人,营业收入2496万元,固定资产3711万元。2011年,全市洗浴服务业法人单位18个,从业人员262人。
  婚庆
  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条件限制,婚庆典礼较为简陋,以普通对象照、货车运嫁妆、家庭办婚宴为主流。90年代始,婚事操办逐渐铺张,市民选择大酒店举办婚庆典礼,婚庆服务提升品位,婚庆服务业渐成新型业态。
  市内最早婚纱出租服务始于1995年,是年4月,庵东镇金花婚纱出租店开业。1996年,今生缘婚纱店、钟爱一生婚纱店在浒山城区开业,兼营美容美发、化妆、摄影等配套服务。2000年后,现代经典、米兰新娘、乔大婚纱和来自中国台湾的“维纳斯”及国外的蒙娜丽莎婚纱摄影分店在城区开业。2002年,上海婚庆公司在慈溪开设分公司。2006年,中邦牵手婚庆公司、今生有你婚庆公司等相继开张。服务项目有推荐婚纱影楼、策划婚礼婚庆、介绍婚礼用品、预定精致餐饮及婚礼车租用等。是年末,全市有婚庆服务企业9家,从业人员87人,营业额426万元;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婚纱店6家,从业人员112人,营业额360万元。2011年,全市婚庆服务企业25家,其中法人单位10家;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婚纱摄影店4家,从业人员9人。
  殡葬
  1988年初,有火化场(1990年更名为“殡仪馆”,1997年易地改建)1个,经营性公墓2处。1989年8月,龙山乡东门外村在雁门南岭建办龙山墓园,为市内第一处村办集体性质公墓。1991年12月,建办彭桥墓园。1994年2月,建办杜湖墓园。1996年,市政府重申殡葬改革,推行遗体火化。1997年,全市建办墓园6处。是年11月,市殡仪馆在横河镇上剑山村建成投用,馆区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由殡仪区、服务区、骨灰存放区、生活区、生态绿化区5部分组成,从业人员50人。年火化量7000多具,时为省内规模最大的殡仪馆。2004年始,市民政部门停止审批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广生态墓地建设和骨灰存放处建设。2008年,全市经营性公墓12处,农村公益性公墓2处。殡葬服务业法人单位16个,从业人员231人,营业收入3145万元;个体户104户。2011年,全市殡葬服务业法人单位16个,从业人员231人,营业收入3320.50万元。此外,也有以出售冥品为主的民间殡仪服务业。(另见第三十八编《民政》第三章第七节)
  影像
  1988年初,有照相馆78家,从业人员137人,其中国有1家17人,市供销社系统4家15人,市第二商业总公司系统3家6人,个体经营户70户99人。是年营业额53万元。1991年,慈溪照相馆引进国外先进彩扩设备,转变经营方式,为客户提供上门拍照、代冲洗胶卷、彩扩放大、相机维修、胶卷零售等服务。是年,全市照相馆68家,从业人员97人,营业额90万元。1997年后,国有、集体摄影照相企业转制,私营和个体户发展,至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2家,个体经营户135户。服务内容增加数码胶卷冲印,制作文字照片、日历照片、贺卡照片及索引照片。2011年,全市摄影照相服务企业131家,个体经营户115户,其中法人企业16家,从业人员99人;影像器材店10家(其中企业8家、个体经营户2户),注册资金1037万元。
  其他服务
  服务业尚有文化旅游、设计装修、鲜花公司、绿化养护、汽车清洁装饰、策划包装、打字文印、修理维护、宠物医院、取名馆等涉及民众生活的各类行业。
  第六章 物流
  第一节 交通物流
  20世纪90年代,慈溪交通运输行业引入物流概念,新办货物运输企业取名逐步采用“物流”一词,经营模式依然以传统货物运输为主。进入21世纪后,逐步向物流服务外包等项目延伸。
  货运
  1988年,有县汽车运输公司、搬运公司、航运公司及周巷货运服务部等企业,经营货物运输、零担托运、快件速递等业务。全年货运量566万吨,货运周转量20040万吨千米。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传统货运方式和单一服务项目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货运业迅速发展。1990年1月,周巷枢纽货运站建立。同年11月,市公路运输公司组建货运分公司,市内设零担点9个,在宁波、上海、广州、深圳、中山、无锡、温州等地设立办事处,时为市内零担货物最集中、辐射面积最广的专业零担快件运输企业。1992年,建立市联运公司业务部(1997年改制为华畅物流有限公司),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35个业务网点,时为市内集货运、配载、仓储、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企业。1997年,相继成立市天天发物流有限公司、市货物配载中心,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和市公铁联运有限公司实行运输半径限时到达承诺制。是年,余慈铁路开通,货运方式增加为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水上运输4种。1998年,成立市杭州湾物流中心。是年,全市货运量1111万吨,货运周转量57552万吨千米。2001年后,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商品交易活跃,货运运输代理服务业发展。至2004年,全市运输代理服务企业26家,营业收入21.73亿元。
  2005年,慈溪物流企业实行昼集货、夜运输、晨配送、限时到货的方法,实行特快运输、区域快速配送的经营模式,采用甩挂运输模式与物流托盘化作业。是年,慈溪公铁联运有限公司开通至广州、深圳、天津、北京、成都、重庆、上海等多条特快货运专线,该公司投入3000万元购置“奔驰”“日野”等高档牵引车12辆,配置专用挂车和装卸设备,在起讫地建专用中转仓库,开展甩挂运输;同时在装卸环节改传统散件人工搬运为托盘有效集合,降低成本,缩短周转时间,实现至深圳22小时、至北京24小时、至成都36小时到货。之后,多家物流企业相继开通至国内主要城市特快货运专线,慈溪公铁联运有限公司的广州深圳线与杭州湾物流中心的临沂线被列入宁波市7条精品专线。2006年,全市物流货运企业213家,货物专线配送、配载、代办、联运服务、汽车服务等货物服务企业176家,其中规模较大专业物流企业12家;从业人员2341人。2011年,全市登记注册的货物运输企业4653家,其中总部在外地的物流企业分公司30家,有道路运输法人企业233家;营业性货运量1420万吨,货运周转量225150万吨千米。
  仓储
  1988年,县供销社储运公司经营仓储业务,从业人员75人,仓储面积1448平方米。至2004年,有经营仓储业务企业2家,仓储面积2.60万平方米,营业收入734万元。2008年,仓储法人企业6家,从业人员24人,仓储面积8.20万平方米,堆场面积8.17万平方米,营业收入0.42亿元。2011年,全市经营仓储业务企业22家,从业人员约3000人,仓储面积20余万平方米,堆场面积13万平方米。
  企业物流服务外包
  2006年,慈溪市余慈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开展专业物流外包服务,为浙江华鑫化纤有限公司、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物流外包服务。慈溪市盛世永恒物流有限公司为市内与周边县市企业提供工业气体、液酸等危险品原料门到门物流外包服务,2009年完成货运量4.80万吨。
  第二节 商贸物流
  城乡超市配送
  2004年7月,浙江华润慈客隆超市物流中心投用,物流中心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拥有3吨箱式货车12辆,主要为“华润万家”浙东区31家直营门店提供配送。2011年,从业人员100人,日均吞吐量2.30万箱,峰值吞吐量7.50万箱,年出货额7.14亿元。
  2009年,慈溪市公铁联运有限公司、慈溪市中邦物流有限公司分别购置35辆、10辆城乡配送专用车辆,实现车型、品牌标识、调度、运价、服务规范统一,各车辆安装计价器与GPS卫星定位系统,同时建立客户呼叫中心与GPS调度中心。市公铁联运有限公司在龙山、掌起、观海卫等镇设立农村配送点,为超市、专卖店、便利店、中小企业等开展配送服务。
  医药配送
  医药配送企业主要有浙江宝瑞医药有限公司、宁波英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宝瑞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从业人员40人;2011年从业人员95人,物流产值2800万元,为AAA级物流企业、通用仓库二星级企业。宁波英特药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市四海医药有限公司),2010年1月与中化集团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权合作(浙江英特药业占股51%、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占股46.5%、市供销联社占股2.5%)成为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2011年从业人员220人,物流产值8735万元,为AAA级物流企业、通用仓库三星级企业。
  冷链配送
  冷链配送企业主要有宁波雨中雨水产实业有限公司、慈溪市阿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波雨中雨水产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8年从业人员66人,物流产值325万元;2011年从业人员185人,物流产值6427万元,为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通用仓库二星级企业。市阿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年从业人员20人,物流产值308万元;2011年从业人员80人,物流产值3000万元,为AAA级冷链物流企业、通用仓库二星级企业。
  第三节 邮政物流
  包件
  1988年,市邮政系统收寄商品包裹和民用包裹共22.03万件,业务总收入141.24万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52.3%。1989年,包件业务开始下滑,业务量15.11万件,收入88.59万元。1996年12月取消商品包裹业务。2001年8月开办国内快递包裹业务,次年业务量17.22万件,业务收入295万元。2008年12月,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首批包裹3件寄往台湾高雄市,为境内第一笔海峡两岸邮政业务。2011年,包件业务总量21.83万件,业务收入404万元。
  特快专递
  1992年8月,市邮政系统开办邮政特快专递(EMS)业务,同时开通国际及港澳台特快业务,开办网点由城区支局逐步延伸至农村8个支局。至1993年7月,16个自办支局全部开办EMS业务;9月,成立邮政速递公司。同时,申通、天天、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相继成立。1994年8月,各邮政所均开办邮政特快业务。1996年9月,开办超常规特快专递邮件业务;12月,开办国内、国际特快专递收件人付费业务,市区推出同城点歌礼仪卡专递业务,邮政特快跟踪查询系统投入使用。1997年1月,办理特快专递代收货款服务。1998年9月,特快揽收投递邮路增加至4条,连接各支局的揽收网络;揽收点增加至160个,实行24小时服务制。2000年后,组织二级揽收网络,增加社会揽收员,缩短国际特快全程时限,开办中速快递、特惠箱、航空快运、IT物品专递、礼仪专递、身份证专递、纳税申报单专递、驾驶执照专递等业务,与社会物流网联合发展代办业务,与杭州邮政局合作开办UPS、TNT、FDX、DHL、上海限时特快非邮业务。
  2001年6月,开办慈溪至上海“次晨10时递”特快专递业务。2004年8月,开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重点68个城市次日递业务;开办“思乡月”月饼速递业务。2005年2月,开办法律文书和护照专递业务。2007年9月,开办国内经济快递业务;10月,组建快速高效速递揽收投递专网。2008年3月,开办电子商务业务,年末推出水产大礼包业务。2010年1月,浙江省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慈溪市分公司成立,其速递业务包括国际和国内特快(EMS)、经济快件、电子商务速递、代收货款、中速快件、速递礼仪等;物流业务包括一体化物流、中邮快货、货款代收和功能性物流业务等。
  2003年,市邮政局设立邮政物流分公司,隶属邮政速递公司管理,经营附加值高的邮政精益物流,包括非邮代理业务、区域物流配送业务及其他物流业务。慈溪邮政出口物流主要有药品类、服装类、包装纸板箱等。2005年6月,首次办理杨梅空运代理业务,当年空运杨梅10.50吨。至2011年,空运杨梅累计68.80吨,物流年收入39万元。
  第四节 物流业建设
  物流发展规划
  20世纪90年代,慈溪经济快速发展,传统货运方式和单一服务项目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货运业迅速发展,物流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兴起。2000年,市政府编制《慈溪市物流发展规划》;2005年,编制《慈溪市“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迅速。2011年,编制《慈溪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形成以慈溪市综合物流园区为主,东部、西部、慈东三大物流集聚区为辅的“一主三副”物流发展格局。
  物流基地
  综合物流园区 2010年,市综合物流园区选址于沈海高速以南、东外环路以西、建附路以北、新城大道以东。规划占地面积153.33公顷,总投资26亿元,定位为立足宁波、服务长江三角洲、辐射全国,集物流信息、仓储配送、流通加工、采购分销、总部办公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规划在用地布局上形成“一心二轴六区”(“一心”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总部集聚区和综合配套区,具备配置物流贸易、服务培训、商务交流和商业服务等主要功能;“二轴”为东西向的园三路和南北向的四灶浦江所形成的十字形主轴线,园区各项功能依托两条轴线展开布局;“六区”为根据物流市场开发的需求,分别设置专业物流区、区域分拨分销区、仓储配送区、货运配载区、供应链集成服务区、延伸发展区)的结构。2011年,市综合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
  慈溪市余慈物流中心 余慈物流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90年的周巷货物枢纽站,为一家集物流外包、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处理、国际货代于一体的AAA级综合物流企业,也是宁波市重点物流基地、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物流企业。2011年8月,余慈物流中心一期开始启用。一期工程占地面积4.67公顷,总投资2亿元,包括公路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中心、停车场等主要功能模块,开通40余条公路运输专线,到达全国各主要城市。2011年,余慈物流中心入驻企业20家,年货运量90万吨。
  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天下物流通管理平台 2010年8月,慈溪市公铁联运有限公司与慈溪市天下物流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天下物流通管理平台,2011年3月投入使用。该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物流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数据共享,并通过与车辆中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接,为客户提供产品入库、出库、运输等实时查询功能。
  天天发网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由宁波天天发物流有限公司研发,集聚物流企业5000余家,物流专线2万余条,货源信息5.60万条,服务于慈溪及周边地区的工商企业3800余家,2010年平台总交易单数1.80万单。2011年,天天发网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被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中央投资补助资金150万元。
  共建物流项目
  2010年,市政府与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签订为期3年的共建城乡物流配送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新建或改造城区配送中心1个、镇及村配送站20个以上,组建城乡配送公司2家、车辆调度中心2个,投入配送车辆100辆以上,培育可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物流企业5家、企业供销与物流结合的网站1个。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