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盐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8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盐业
分类号: TS31
页数: 4
页码: 979-9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11年慈溪市盐业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盐场和盐业生产两方面。
关键词: 慈溪市 工业 盐业

内容

第一节 盐场
  1988年后,慈溪盐田废转加快,盐场范围缩小,仅存盐科所盐场和庵东盐场。
  盐科所盐场
  盐业科研实验性盐场,建于1974年,属于全民性质,职工20名。盐场位于庵东区东二乡海阳村八塘以北,东邻东二盐场,西接东二水库,南迄八塘,北至九塘,总面积30公顷。至1988年,制盐面积26.67公顷,原盐年产量898吨。1998年10月后,制盐面积减少到3.33公顷,原盐年产量110吨。
  庵东盐场
  又称“庵东盐区”,位于市北部,杭州湾南岸。解放后,庵东盐区分为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6个制盐乡。20世纪80年代前期,仍属省主要产盐区,盐田面积1981—1983年3年依次为3497.53公顷、3334.80公顷、2779.93公顷,后盐田剧减,1984年、1985年分别为871.33公顷、859.40公顷。至1988年,全场有盐田967.07公顷,分布于西一、东一、东二3乡范围,北靠九塘,南距八塘约1千米,界线曲突不齐。制盐作业区在九塘一线。1993年,盐田减少到517.80公顷。1999年盐田仅存54公顷,分布于4个制盐作业区。
  第二节 盐业生产
  盐田面积与产量
  1979年初有盐田5532.27公顷,此后逐年废盐转农,1987年只剩775.73公顷。1988年后,盐田继续废转。1989年废转面积342.60公顷;1995年、1998年,盐田废转面积均在100公顷以上。至2001年11月全部废转,盐田消失。
  随着盐田逐年废转,原盐产量也随之下降。1988年原盐产量9395吨,“八五”(1991—1995年)时期年平均12986吨,“九五”(1996—2000年)时期年平均5889吨,2001年245吨。
  制盐工艺
  生产工序 制盐工艺延续1978年改进后的滩晒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工序6道。制盐结晶工艺有改进,普遍应用黑色塑料薄膜结晶池结晶。基本实现翻水电动化、压摊机械化。
  纳潮。将潮水纳入滩头储水池,晴天纳潮头,雨后纳潮尾,一般天气纳潮身。有条件滩田做到咸淡分储,新陈分开,先用陈水,后用新水。
  机械扬水。远滩先送,近滩后送,高滩先送,低滩后送。
  走水制卤。走水制卤是滩晒关键,要机动灵活,定深定度,一步一卡,直线走水,晒水不晒滩。
  制盐。采取大面积结晶池板,改盐板为大块黑色聚氯乙烯薄膜或沙子板等结晶池板晒盐。将平滩制成卤水,通过机械电动提卤泵灌入结晶池板,经日晒成盐。
  整滩。平滩日常保养做到平整、坚实、光滑、无杂草、池堰整齐、沟道畅通、储卤设备安全。每年淡季大整1次,旺季前突击整滩1次,平时轮流整压。
  三雨作业。雨前分级保卤,雨中勤检查,雨后快恢复。
  滩晒工具 压滩机,用于整压盐田池板;电动提卤泵,用于提取卤水;石磙子,用于压滩;推盐耙,用于集盐;盐箩,用于盛盐;塑料盐锹,用于铲盐;推卤耙,用于推卤或推黄浆;小平车,运盐;水车,用于提卤水;手扶拖拉机,运盐。
  碘盐生产
  1987年,慈溪县盐业公司所属余姚马渚中转站(仓库)进行食盐加碘生产,主要供应余姚四明山缺碘区,为宁波市首个加工生产碘盐县。1989年初,因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而停产。1995年,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慈溪市消除碘缺乏病“九五”规划》,提出实施食盐加碘,全民食用加碘盐。市盐务管理局(盐业公司)把浒山盐业批发站仓库改建成加碘盐工厂。1996年,加碘盐工程竣工,工程和产品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取得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碘盐加工生产投入运行。1998年4月,市盐业公司取得省盐务管理局颁发的碘盐定点生产、分装企业证书。2002年,从江苏引进1套全自动碘盐生产流水线设备。加碘盐原料盐由鄞县、象山等县有关盐场生产日晒一级盐调入。加碘生产由手工加工发展成机械操作与自动化加碘,形成年4000~5000吨加工能力。2003年,碘盐加工厂移交宁波市盐务管理局。2005年,散装碘盐加工结束。1995—2005年,累计加工碘盐3.87万吨。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