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49
颗粒名称: 第二十编 工业
分类号: F427.55
页数: 72
页码: 911-9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11年慈溪市工业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区、工业区、工业经济类型规模与效益、工业门类、乡镇工业、民营工业、产业集群、工业品牌、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盐业等。
关键词: 慈溪市 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慈溪现境工业出现较早。上林湖一带,汉代已建窑烧制陶器和青瓷器。唐、五代时,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元末明初,境内城镇手工业和农村土纺织业发展较快。清代后期,制酱、榨油、轧花、食品制造等业也逐渐兴起。民国11年(1922)后,金丝草帽编织业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抗日战争期间,除土纺织业有一定发展外,其他各业均遭摧残。战后虽有恢复,但发展缓慢。至1949年,现境仅有小型工业企业114家,工业总产值2288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1957年,全境工业总产值9210万元,其中国有企业产值占71%。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冒进,经济质量下降。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业生产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65年,全境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比1949年增加4.17倍。“文化大革命”10年间,工业年总产值保持在1亿元以上。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工业发展更加迅速,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工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至1987年,有工业企业9125家(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年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比1949年增加98.76倍,比1978年增加5.9倍,其中乡镇企业占59.1%。
  1988年后,市委、市政府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引发“千家万户办企业、千辛万苦搞经营、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工业进入发展新时期。1993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7%。是年始,乡镇企业实施改制,出现股份制企业等组织形式。1997年后,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逐步缩小,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比重逐步扩大。据市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分别降至0.1%、0.4%,私营企业占88.9%,股份合作企业占0.2%,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3.5%、0.3%,联营等其他企业占0.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3.3%、3.0%。在工业领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占主体地位。
  1993年后,工业产业结构和规模在调整中发展壮大,工业总量呈快速增长。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8.13亿元,是年1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慈溪经济开发区。各乡镇陆续建立工业园区,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化。此后,市政府相继实施工业规模工程、实力工程,提升工业规模和特色。1998年,工业总产值395.14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5家,实现工业产值135.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2003年始,市政府加大对特色制造业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特色。2004年,开发建设慈东工业区,2011年,建设慈东滨海区。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2011年,全市有工业企业3822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1123家),比1987年增加3.19倍;从业人员69.8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9.5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592.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613.55亿元,占62.2%),比1987年增加120.01倍,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98.6%,慈溪经济开发区、慈东滨海区产值分别超过550亿元、150亿元;工业出口交货值460.3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8.5%;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3.3%。按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划分,全市工业有33个大类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6个工业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34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56.5%,实现产值998.9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加快传统产业装备信息化改造和生产经营制造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现新兴产业产值521.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1%,成为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家电、轻纺、轴承等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传统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成为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出口基地和中国钓具生产基地,享有“家电之都”“轴承王国”“轻纺基地”“打火机世界”“模具之乡”“中国毛绒名城”等美誉。拥有有效中国名牌产品8种、省名牌产品61种、中国驰名商标95件、省著名商标69件。
  盐业历史上曾为慈溪主要产业之一,1992年版《慈溪县志》列编记述。1988年后,盐田废转加快,至2001年全部废转,盐业生产消失,此后盐业以销售、管理为主。盐业习惯归为轻工业,本编列章记之。
  第一章 开发区工业区
  第一节 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
  区位变迁
  1992年12月,宁波市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慈溪市工业小区。工业小区位于浒山城区北部,东至东二环路延伸线,南至北二环路,西至浒崇公路,北至北二环路以北1150米平行线,面积2.50平方千米。1993年11月,市工业小区被列为省级综合开发区。是年,批准开发项目11项,注册企业30家。1994年2月,市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决定市工业小区更名为慈溪经济开发区。6月,省政府批准《慈溪经济开发区详细规划》,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位置不变,面积3.30平方千米(其中农民居住区面积0.23平方千米),首期开发1.20平方千米。至1995年,开发面积32.11万平方米,批准项目74项,累计总投资额5.74亿元。投产企业41家,完成工业产值3.70亿元,出口总额428万美元。1996年,批准开发项目34个,投资总额2.05亿元。1997—2000年,依次分别批准开发项目19项、33项、54项、29项,2001年,批准开发项目54项,投资总额3.44亿元人民币、4000万元港币、1150万美元。累计进区企业343家。
  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慈溪经济开发区规划调整到杭州湾新区(简称“新区”),位于崇寿镇北部,东至四灶浦江以东约2千米处,南至八塘以南1千米处,西至浒崇公路延伸线,北至九塘,面积约10平方千米。2005年,慈溪经济开发区原区域划归浒山街道管理,有入驻企业168家。
  2009年11月,宁波市委、宁波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在辖区范围内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2010年1月,省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保留“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2月23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规划与建设(新区)
  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编制《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杭州湾新区整体规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3个区块,总规划面积145平方千米。
  西部为城市综合配套区(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和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该区块位于陆中湾以西紧临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建设湿地公园为主,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中部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规划面积65平方千米,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块。东部为预留发展区块,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规划为新区经济、文化、行政中心,集商住、休闲等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此外,先后编制《慈溪杭州湾新区工业分布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143平方公里翡翠海岸概念规划》《杭州湾片区规划》《杭州湾大桥东侧门户地区经济产业分析与概念规划》。
  2010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挂牌后,陆续编制《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宁波杭州湾重点功能区城市设计》《宁波杭州湾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水资源、绿化、道路系统、桥梁形态系统、中心湖城市展览馆等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共55项。
  基础设施建设 2001—2011年,杭州湾新区累计开发面积52平方千米,其中工业区块面积35平方千米,累计基础设施投入65亿元。道路实现“七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通气、通信、通网络、通排水排污、平整土地)工业配套要求,并加快建设桥梁、供水供电供热、通信、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详见第十编《城市建设》第四章第三节)
  工业招商与工业经济(新区)
  工业招商 2001年6月开始招商。同年12月,首家企业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聚酯溶体化纤项目动工,投资2.80亿元。至2011年,新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309项,其中内资项目202项、外资项目107项,累计总投资748亿元,其中内资总投资407.49亿元、外资总投资48.60亿美元,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427.65亿元。引进项目有韩国SK、美国库柏、日本岛津、德国大众、法国佛吉亚、美国伟世通、美国江森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项,以及吉利汽车、兆隆合金、金田铜业、雅迪机车、GQY集团、方太厨具、康鑫化纤、兴业集团、沁园集团、卓力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2011年,新批外资工业项目25项,引进内资工业项目24项,引进内外资87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5.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
  工业经济 至2011年,开工企业累计309家,其中投产232家,总建筑面积4226万平方米,总投资218.45亿元。此外,也有一些家庭作坊式个私企业。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52.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3%,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16家,超过1亿元企业81家(包括庵东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90亿元,实现利润8.6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0.65亿美元,其中出口12.13亿美元、进口8.52亿美元。
  新区实施产业准入制度和产业引导政策,编制《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国际商务休闲园、国际汽车产业园、智慧产业园、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园、海洋新兴制造产业园、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宁波医疗器械产业园、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8个产业平台,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5个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高端物流业、创意设计产业、教育培训产业5个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2011年,排名前三位的产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120.30亿元、70.20亿元、50.70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21.8%、12.7%、9.2%新区拥有上市公司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中国名牌产品3种,省名牌产品8种;注册商标953件,其中境外商标379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著名商标17件。拥有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7家;中国出口名牌1家,省出口名牌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1家,专利示范企业省级4家、宁波市级5家,共有专利授权1448件,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单位。主要企业有宁波兴业集团公司、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宁波康鑫化纤有限公司、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库柏耐吉(宁波)电气有限公司、宁波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华德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苹果(中国)有限公司、宁波岛津真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慈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宁波杭州湾分公司等。(本编第三章对部分企业作简介)
  第二节 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建设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位于杭州湾新区,东至四灶浦江,南至滨海一路,西至咏春河,北至九塘江,规划面积2平方千米,是省内4个国家出口加工区之一。同年9月,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副厅级),在区域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实行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杭州湾新区三区合一管理体制和宁波领导、慈溪统筹、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2006年11月2日,一期面积0.70平方千米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9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作。2007年12月3日,宁波海关驻慈溪出口加工区办事处挂牌。2008年12月,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2009年11月,以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依托,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2010年1月,省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通知》,保留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同年5月,宁波检验检疫局在出口加工区设立办事处,正式挂牌运行。
  2008年,首期项目总投资约1200万元的1万平方米3幢单层轻钢结构标准厂房投入使用,另有1万平方米轻钢结构标准厂房完成主体施工,道路、绿化等附属工程基本完成;投资600多万元建设的企业进场道路设施完工;投入1000万元、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的3幢多层砖混结构标准厂房和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集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开建。
  至2011年,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道路、电力、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设施高标准配套,建成海关监管场站和监管仓库6800平方米、轻钢结构标准厂房(仓库)3万平方米、多层框架标准厂房1.87万平方米以及员工宿舍10栋,供入区投资企业租赁使用。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6亿元,投入运作(在建)企业12家,其中生产企业3家、物流仓储企业9家。
  入驻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杭州湾新区飞宇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由宁波名扬物流有限公司投资,2009年6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面积6.67公顷,主要从事保税仓储、物流运输及货代、报关等服务。2011年6月建成投产。
  宁波杭州湾新区飞瑞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由杭州飞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2011年4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租赁轻钢仓库6800平方米,主要从事各类照明产品出口集拼和物流分拨业务。2011年6月投产。
  宁波永宏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由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11年6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2.10亿元,占地面积3.49公顷,主要从事各类户外休闲用品出口集拼及物流分拨业务。计划2012年9月建成投产。
  宁波盛曼光电有限公司 由宁波盛曼电器有限公司投资,2011年9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租赁砖混标准厂房1.80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液晶电视机制造,产品全部出口,为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以及中国电子等知名企业代加工,年产能200万台。计划2012年1月试投产。
  宁波智展物流有限公司 由宁波外运国际集装箱货运有限公司投资,2011年6月注册成立,项目总投资500万元,租赁轻钢仓库3400平方米,主要从事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国际货代、运输及报关业务。2011年12月入驻运行。
  第三节 慈东工业区
  2004年3月,市政府成立慈东工业集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慈东工业区块开发建设由此启动。2006年5月,设立慈东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至2010年,累计出让土地面积766.67公顷,引进工业项目25项(其中外资项目11项),开工建设企业206家,其中129家企业生产或试生产,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3.40亿元。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同月,成立慈溪市慈东滨海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同时撤销慈溪市慈东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区位与交通
  慈东工业区位于慈溪东部龙山镇沿海围垦地,东至蟹浦,西至淞浦,南至九塘,北至十塘,东西海岸线长13千米,总面积42.17平方千米。距离慈溪城区30千米、宁波中心区25千米、北仑港口40千米,经杭州湾跨海大桥至上海160千米。对外联系主要通道为329国道和中横线,规划建设杭甬高速复线(滨海高速)和方淞线。
  规划与建设
  工业区规划 慈东工业区功能定位:以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为主导,集工业、科研、居住及各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工业区。
  建设规划分四期:总用地面积一期区块12.88平方千米;二期区块9.09平方千米,可供工业用地433.33公顷;三期区块9平方千米;四期区块约8平方千米,为农业综合用地。
  工业区空间布局为1个中心区,东、西两个工业功能区。中心区主要建设公共设施,建筑有慈东行政中心、慈东商贸中心、伏龙湖公园、湖滨商住楼等。工业功能区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家用电器、轻纺化纤、新材料新能源等。
  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6月,组建慈溪市慈东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建设。9月,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开工。至2010年,一期区块基本完成道路、水利、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风光互补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资金10.46亿元。
  道路与路灯。至2010年,塘渣路基铺设83.20千米,其中沥青铺设实现路面硬化43.20千米,主干路网基本实现贯通,淡水泓围涂工程进场道路建成通车。路灯应用风光互补新型灯,2007年,完成伏龙路、慈东大道等主干道路路灯安装557盏。同年,完成3条主干道路绿化9.50千米,计3.80万平方米。
  慈溪市东部污水处理厂。由慈溪市排水公司负责建设,于2007年11月动工,工程占地面积20公顷,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万吨。进水由市东部和中部收集输送管网与泵站系统工程提供,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工程湿地净化后排入内河,补偿河道水源。
  慈东自来水厂。2006年3月开工,水源为伏龙水库,一期日产水2万吨,以工业用水为主。2008年3月开工实施二期反渗透膜工程建设,安装日出水能力为1.60万吨的超滤和反渗透设备各4套,提高水质。
  伏龙水库。2005年4月开工建设,总面积1.19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450万立方米,开挖土方工程量275万立方米,库区筑堤坝5.10千米,新建泵闸2座和泵站1座,2007年1月完成。
  此外,疏浚灵峰浦等河道6条,建造40米跨径桥梁1座、30米跨径桥梁3座、20米跨径桥梁6座、直径1500毫米×2涵洞8只,畅通河道排水,增加蓄水。
  项目招商与工业生产
  2004年9月开始招商,当年签协议项目18项,协议投资总额8.55亿元。2005年8月,占地面积15.33公顷、总投资5.80亿元的浙江宝基金属压延有限公司打桩奠基,为首家开工建设企业。至2005年引进项目45项,其中内资项目43项、外资项目2项。进场动工建设企业9家。至2006年,累计引进项目211项,其中内资项目203项、外资项目8项,有45项动工建设。当年3家企业投产,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01亿元。2007年,开工建设企业累计105家,有50家企业投入生产或试生产,当年完成工业产值32.0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8.01亿元。
  至2010年,开工建设企业累计206家,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42家,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11家;按行业分,电子家电企业64家,轻纺服装企业66家,五金汽配企业48家,其他企业28家。
  第四节 慈东滨海区
  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
  区域范围
  慈东滨海区规划总面积约168平方千米。东与宁波镇海区接壤,南与宁波江北区相连,西接掌起镇,北临杭州湾,涵盖面积140.86平方千米的龙山镇行政区域(含慈东工业区)和待围垦面积27平方千米海域。
  功能定位及功能区块
  慈东滨海区功能定位为: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省内一流生态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现代化小城市。重点开发建设功能区块主要有:慈东工业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龙山新城,现代农业生态区,龙山和三北—范市城镇居住区以及文化生态旅游区。
  发展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重点功能区的开发粗具规模,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居住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良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1年,慈东滨海区有生产或试生产企业158家(未含龙山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0.10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3.96亿元。
  第五节 镇乡工业集聚区
  镇乡工业园区发展
  1992年始,部分镇、乡陆续建设工业园区。至2002年全市建镇、乡工业园区19个,占地面积2370.43公顷,总投资148.90亿元。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相继下达文件,全面清查、整顿规范各类开发区,禁止乡、村、企业用地称工业园区。是年,全市控制新设园区报批。2004年,为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示精神,市政府决定撤销慈东工业园、三北工业园区、模具科技园区(范市)、掌起工业园区、家电科技区东园、桥头工业园区、匡堰工业园区、逍林工业园区、汽车贸易城(逍林)、胜山工业园区、新浦工业园区、华东轻纺针织城(浒山)、宗汉工业园区、坎墩工业园区、崇寿工业园区、中华(天元)古旧家具城、庵东工业园区、长河工业园区18个园区(城)称号。后上述工业园区相继改称为工业集聚区或工业区块。
  镇乡工业集聚区分布
  2008年5月,市经济发展局开展镇(街道)特色经济区块专题调研,全市工业产值3亿元以上规模的工业集聚区37个(其中10亿元以上17个),企业1.06万家,从业人员26.84万人,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8.40亿元,主要产业有家电、轴承、化纤、轻纺、服装鞋帽、模具、打火机、仿古家具等,基本形成“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格局。之后,未进行专题统计。
  第二章 工业经济类型规模与效益
  第一节 工业经济类型
  内资企业
  1988年初,慈溪工业经济类型较少,乡以上工业企业1349家中,集体企业1290家、国有企业54家、联营企业5家。至1993年尚有集体企业941家、国有企业42家。随着企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比重逐年缩小,私营企业比重逐年扩大。1998年、2003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分别为186家、5家,国有企业分别为25家、4家,私营企业分别为102家、494家。至2008年,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分别为14家、3家,私营企业1233家。2011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分别为6家、2家,私营企业746家,联营企业1家。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992年,出现首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加。1998年、2003年,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35家、70家。至2008年,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0家。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8家。
  外商投资企业
  1988年,建立外商投资企业2家。后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加。1998年、2003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24家、63家。至2008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163家。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116家。
  股份制企业
  随着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开始建立股份制企业,是年21家。规模以上股份合作企业,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25家、26家、23家;规模以上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44家、33家、218家;2003年建立首家股份有限公司,至2008年,规模以上股份有限公司26家。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2家、86家、16家。
  第二节 工业经济规模
  慈溪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主,规模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
  工业企业总量
  1988年,慈溪全市工业企业9319家,其中乡及乡以上1284家、村及村以下8035家;1994年、2004年,工业企业数量分别超过2万家、3万家。1998年始,按规模以上(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划分。是年,全部工业企业25306家,其中规模以上445家、规模以下24861家;2003年,全部工业企业27468家,其中规模以上838家、规模以下26630家;2008年,全部工业企业36099家,其中规模以上1916家、规模以下34183家;2011年,全部工业企业38224家,比1987年增加3.19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1123家、规模以下37101家。
  工业企业规模
  按照国家于1988年、2003年分别公布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全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0年前都属小型企业,1991年有大型企业1家、中型企业4家;1997年,全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915家,其中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19家;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5家,其中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27家;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9家,其中大型企业5家、中型企业179家;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3家,其中大型企业26家、中型企业231家,大、中型企业合计25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2.9%。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83.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9%。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341家,其中30亿元以上1家、20亿~30亿元7家、10亿~20亿元20家,共实现产值1181.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3%。
  工业从业人员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二产业,并有数量众多的外来人员到慈溪务工,工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1988年,全部独立核算企业年均从业人数9.79万人。1990年始,增列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统计,是年,全市工业从业人数16.90万人,其中全部独立核算企业8.97万人、村办企业5.39万人、农村个体企业2.54万人。1997年,工业从业人数24.62万人,其中全部独立核算企业8.45万人、村办企业4.71万人、农村个体企业11.46万人。1998年后按企业规模统计,是年,全市工业从业人数33.8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5万人。2001年,全市工业从业人数54.1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22万人。据市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41.31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72万人;个体工业人数14.05万人。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数69.8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52万人。
  工业固定资产原值
  慈溪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不断累积。1988—1997年,为原始积累逐步加快阶段,1997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0.72亿元,为1988年初4.31亿元的11.77倍;村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5.78亿元,为1989年1.59亿元的9.93倍。
  1998年后,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积累快速增加,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58.67亿元、115.91亿元、304.90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率17.9%。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33.53亿元。
  工业总产值
  1988年,工业总产值30.93亿元,比1987年增加44.4%,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9.4%。此后,工业总产值平稳递升。1992年后呈快速增长。1993年、2001年、2005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91.4%、96.3%、97.2%。2011年,工业总产值2592.40亿元,比1987年增加120.01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7.6%,比1987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
  全市工业增加值,1988年为8.19亿元,比1987年增长24.1%,占生产总值的41.1%。1989年超过10亿元,1992年为17.1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9%,1993年后增长速度加快,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超过40亿元、50亿元、60亿元、70亿元。2001年超过100亿元,2005年超过200亿元,2007年超过300亿元。2011年,工业增加值490.62亿元,比1987年增加73.39倍;占生产总值的55.9%,比1987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988年为16.23亿元,1989年、1990年、1991年分别为18.69亿元、20.57亿元、27.42亿元,1993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鼓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品销售收入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61.1%,产品销售率93.8%。此后,销售收入逐年上扬,1996年超过100亿元,1997年为105.33亿元,比1987年增加8.34倍,产品销售率95.2%。1988—1997年,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23.1%。
  1998年后,随着工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激发企业活力,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新特优产品增多,市场占有率上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迅速增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998年为115.92亿元,1999年、2000年分别为125.17亿元、164.65亿元,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超过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超过600亿元、700亿元、900亿元,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977.65亿元,为1998年的8.43倍。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497.03亿元。产品销售率大多年份在95%以上。
  工业税金
  1988—1990年工业税金仅工业产品销售税金1项。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988年8408万元,1989年、1990年分别为9480万元、1.04亿元。产品销售税金、教育附加费和所得税、调节税,1991年共1.60亿元,1992年2.05亿元。产品销售税及附加、所得税、特种税、其他税金,1993年共3.52亿元,1994年3.51亿元。1997年工业税金5.06亿元,比1987年增加7.91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增值税、其他税金,1998年共5.82亿元,2002年超过10亿元,2004年27.67亿元,2008年36.42亿元,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48.10亿元。
  工业利润总额
  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盈亏相抵,下同)1988年1.38亿元,1989年1.48亿元,1990年1.47亿元;1991年开始上升,1992年、1993年分别为2.15亿元、2.55亿元;此后2年下滑,1996年回升至2.77亿元,1997年为3.43亿元,比1987年增加2.51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998年为3.77亿元,此后2年分别以超过40%和50%幅度增长,分别为5.35亿元、8.28亿元;2001年超过10亿元;2002年、2003年分别为13.98亿元、17.46亿元,增幅分别为30.9%、24.8%;2004年增长速度趋缓;2005年、2006年分别超过20亿元、30亿元,分别为22.94亿元、31.26亿元;2007年36.44亿元,2010年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长69.2%,为1988—2011年间增幅最大年份。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7.87亿元。
  工业企业亏损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88年为1182家,亏损企业130家,占11.0%,亏损额458万元,其中国有企业2家51万元,集体企业128家407万元。1997年亏损企业117家,占12.8%,亏损额4475万元,其中国有企业10家1762万元、集体企业89家1759万元、私营企业2家45万元、联营企业2家99万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161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3家649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亏损1998年为36家,占8.1%,亏损额5484万元,其中国有企业7家1147万元、集体企业10家445万元、股份合作企业2家57万元、联营企业1家47万元、有限责任公司3家323万元、私营企业1家68万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家2336万元、外商投资企业3家1061万元。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3家,亏损企业104家,占9.3%,亏损额3.5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家1313万元、股份合作企业2家174万元、联营企业1家13万元、有限责任公司7家1872万元、股份有限公司1家36万元、私营企业57家1.67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家7826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4家7305万元。
  第三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工业行业
  工业行业门类
  慈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制造业为主。1988年,工业有31个大类行业,其中制造业28个。至2011年,按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划分,慈溪工业有33个大类行业,其中采矿业1个,制造业29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
  主要工业行业
  1988年,慈溪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类。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3类;超过50亿元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类。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行业13类,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第二节 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子业产值及产品
  慈溪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电子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88年,有独立核算电子业企业50家,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7%;产品销售收入8918万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总额的5.5%,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242人。1997年首次被列为全市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电子业企业44家,工业总产值45.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产品销售收入42.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9%;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3021人。
  1988年电子业主要产品:电子元件2512.40万只,其中电容器1227.81万只,控制元件342.12万只;1990年电子元件3247.58万只,电压陶瓷石英晶体器件74.32万只。1998年规模以上电子业企业主要产品:电话单机4.66万部,电子元件2996万只,组合音响23.37万部,通信电缆2.86万千米;2004年电子元件12.53亿只。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业企业主要产品:电子元件7.39亿只,彩色电视机22.45万台,液晶电视机21.09万台,等离子电视机1.36万台。
  电子业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兴瑞电子有限公司(中兴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位于长河镇,外国法人独资企业。2001年12月成立,主要产品为调制调谐器零组件、精密连接器零组件。2006年5月,公司在新加坡挂牌上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工业增加值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90亿元,利润总额1746.40万元,资产总计5.4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982人。
  宁波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天元镇,中外合资企业。创建于2000年,专业制造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DVD播放机等数码视听产品,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LTV4268高清液晶电视机项目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011年,工业总产值3.06亿元,工业增加值1.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3亿元,利润总额595.20万元,资产总计4.07亿元,年末从业人员232人。
  宁波华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庵东镇,私营企业,1990年创建。专业生产LED数码管显示器、荧光显示屏(VFD)和马达驱动电位器,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生产能力2400万屏,为中国第二VFD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2011年,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工业增加值3810.2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19亿元,利润总额168.70万元,资产总计2.1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794人。
  宁波高正电子有限公司 位于逍林镇,原名“宁波高松电子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创建于1990年。专业生产接线端子、重载连接器和精密模具,年生产端子台5亿多套,开发模具600余套。2011年,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工业增加值4861.2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88亿元,利润总额687.40万元,资产总计6334.7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812人。
  第三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气工业产值及产品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工业”)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家用电器行业兴起。1988年,有独立核算电气工业企业71家,工业总产值1.1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959万元,分别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1%,从业人员年平均数5587人。1997年首次被列为全市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电气工业企业288家,工业总产值454.8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4.3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2%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7.7%;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7464人。产品销售收入自1999年始连续位居市内各行业之首。
  1988年电气工业主要产品:交流电动机2.96万千瓦,电线1万千米,电风扇10.75万台,家用洗衣机0.73万台,吸尘器1万台,灯具10.64万只,灯泡169.74万只,录音机15.55万台。1994年主要产品:交流电动机1.57万千瓦,电线1.41万千米,电风扇1708.45万台,吸尘器30107台,灯具383万只,灯泡191.30万只,录音机21.84万台。1998年规模以上电气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交流电动机19.75万千瓦,电线14.05万千米,原电池(折一号电池)80万只,电风扇135.07万台,房间空气调节器3462台,排油烟机33.60万台,电饭锅1.53万个,灯泡158万只,灯具354万只。2004年规模以上电气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交流电动机113.59万台,高压开关板4039面,低压开关板2.53万面(台),电线29.18万千米,电力电缆4.56万千米,原电池及原电池组1627.06万只,家用电冰箱12.45万台,房间空气调节器77.59万台,家用电风扇355.29万台,家用吸排油烟机31.07万台,家用洗衣机553.99万台,家用吸尘器80.14万台,家用燃气用具25.03万台,照明灯泡235.90万只,灯具及照明装置2881.70万套(台、个)。2011年规模以上电气工业企业主要产品:高压开关板3098面,低压开关板1936.98万面,高压开关设备(110千伏以上)4930台,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1.32万对千米,电力电缆7.11万千米,家用电冰箱244.18万台,家用冷柜72.94万台,家用电风扇595.76万台,家用电热烘烤器具2281.11万个,电冷热饮水机372.41万台,家用洗衣机1008.45万台,家用吸尘器106.46万台,灯具及照明装置2397.96万套(台、个)等。其中,双缸洗衣机、饮水机、电熨斗、电源插座等产品闻名全球,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种、中国驰名商标50件、国家免检产品20种。慈溪为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电气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1996年1月成立,私营企业,2008年由浒山街道迁至杭州湾新区。专业从事厨房电器、集成厨房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型企业。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2005年,“方太”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方太”牌吸油烟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7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颁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方太”品牌以38.62亿元品牌价值连续4年位列同行业第一。2011年,工业总产值22.76亿元,工业增加值4.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利润总额1.55亿元,资产总计18.0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209人。
  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周巷镇,私营企业,始创于1993年。主要产品有电熨斗、吸尘器、煎烤器、电水杯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具有年产小家电1500万台生产能力。2000年、2001年连续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07年,“卓力”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17.16亿元,工业增加值3.5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49亿元,利润总额2882.60万元,资产总计23.91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7490人。
  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周巷镇,前身为慈溪空调设备厂,1996年组建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专业从事特种空调、中央空调研发、生产、销售,分别在周巷、余姚市小曹娥镇、宁波杭州湾新区设有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80万台。企业自主研发的户式中央空调被中国制冷工业协会评为推荐产品。2005年,ACU型空调净化消毒机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7年,“惠康”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10.84亿元,工业增加值3.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06亿元,利润总额3076.70万元,资产总计14.69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018人。
  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位于观海卫镇,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4月创建,专业生产欧式电源连接器和厨房小家电,1997年开始企业自营出口,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2001年7月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九五”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07年,宏一图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6.60亿元,工业增加值1.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38亿元,利润总额2018.20万元,资产总计4.9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286人。
  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附海镇,前身为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总公司,创建于1993年,1998年5月改制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取暖器、电风扇、饮水机等3个系列产品,具有年产500万台取暖器、300万台电风扇、100万台饮水机、100万床电热毯生产能力。产品销往国内和美洲、欧洲、亚太地区等30多个国家。2005年,“先锋”牌家用电风扇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先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14亿元,工业增加值4.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07亿元,利润总额4822万元,资产总计11.31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400人。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崇寿镇,前身为宁波新海打火机制造有限公司,1993年12月成立。2000年3月实行股份制,改称宁波新海电子制造有限公司。2003年1月成立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新海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拥有4个控股子公司、3个生产基地,具有年产8亿只电子打火机、5000万支点火枪的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的打火机研发制造生产基地,连续12年获中国打火机行业出口销售第一位。2006年10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申请国内专利258项、授权198项、国外专利15项,2007年4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同年,“XINHAI”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新海”牌打火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11年,工业总产值6.12亿元,工业增加值2.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20亿元,利润总额3558.30万元,资产总计7.09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908人。
  华裕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周巷镇,私营企业。前身为浙江华东电器有限公司,1996年11月成立,后几经改名,2001年3月更名为“华裕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冰箱冷柜、饮水机、挂烫机、煎烤器、电熨斗等小家电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主导产品为电熨斗,产品出口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为2005年度省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2007年,“华裕”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5.35亿元,工业增加值1.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91亿元,利润总额2049.80万元,资产总计6.0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890人。
  宁波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桥头镇,私营企业。创建于1998年6月,后在杭州湾新区建立新厂。为世界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及第一台无热胆节能速热饮水机的发明和制造厂家。2005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国家重点火炬项目计划、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2007年12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08年,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工业总产值8.44亿元,工业增加值2.5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69亿元,利润总额8739.30万元,资产总计8.3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550人。
  第四节通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及产品
  1988年,独立核算普通机械制造企业150家,工业总产值1.6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3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9%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9.5%,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637人。普通机械制造业1997年首次被列为全市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一。2003年后统计口径改为“通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153家,工业总产值132.3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0.5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2%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8.1%;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4586人。
  1988年普通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内燃机11.49万千瓦,机床179台,泵1.04万台,低压阀门541吨,滚动(微型)轴承90.26万套,标准紧固件2769吨,机动打稻机245台。1994年主要产品:内燃机27.11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89台,农用水泵6.19万台,低压阀门198吨,滚珠轴承7103万套,紧固件1601吨,中小农具0.20万件。1998年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金属切削机床28台,泵3.45万台,风机3411台,轴承3.22亿套,阀门1445吨,液压元件1142件,密封件42吨,标准紧固件1576吨,齿轮2吨。2004年规模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内燃机(不包括汽车发动机)13.16万台46.21万千瓦,阀门1.12万吨,液压原件190.46万件,滚珠轴承16.10亿套,轴承零件3.24万吨,风动或液压工具2.18万台,机械密封12.33万套,金属紧固件4.56万吨。2011年规模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气体压缩机109.26万台,阀门1165吨,滚动轴承20.46亿套,齿轮697吨,电动手提式工具121.84万台,金属密封件1171万件,金属紧固件1.01万吨,锻件6082吨。
  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企业简介
  慈兴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横河镇,前身为慈溪微型轴承厂,创建于1984年5月,1987年6月改名为“慈溪县微型轴承总厂”,1988年10月与香港宁兴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宁波慈兴轴承有限公司”,1994年改为“宁波慈兴集团公司”,2000年9月转制为私营企业,定为现名。1991年被国务院生产委员会定为国家大型二级企业。1993年,被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评为中国500家最大的机械工业企业之一。主导产品微型轴承,1991年11月获得国家“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199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98年被认定为省优秀科技产品,产品销往美、德、法、意、日等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2001年7月,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九五”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07年,“CW”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美国和欧盟注册。2011年,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工业增加值1.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4亿元,利润总额3079.30万元,资产总计5.75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327人。
  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横河镇,前身为余姚旭光校办弹簧厂,始建于1972年。此后,几经改称,1991年11月更名为“宁波大富豪电器总厂”,1996年10月更名为“宁波环驰集团公司”1998年1月转制为私营企业,2000年10月更名为“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为专业生产微,、小、中型系列轴承与房地产开发的工贸型集团公司,下设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等6家子公司。产品销往国内25个省市,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7月,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九五”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07年,“HCH”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准境外注册。2011年,工业总产值10.10亿元,工业增加值2.4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48亿元,利润总额8463.80万元,资产总计15.8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370人。
  慈溪三环柴油机有限公司 位于匡堰镇,为慈溪动力机总厂与英国高诚公司合资企业,1997年7月成立。公司主要生产“三环”牌风冷、水冷系列柴油机以及铁路建筑、国防机械的配套动力,年生产能力柴油机30万台。2011年,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工业增加值3086.9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31亿元,利润总额307.50万元,资产总计1.52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14人。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原为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位于庵东镇,为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2003年8月成立。2010年改制为“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易地白沙路街道,为专业生产全电脑横编织机的针织机械企业。2004年产品开始投放市场,2005年,GE2—45S全电脑横机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项目计划,2006年,研制自主品牌“慈星”牌无缝内衣针织机,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2011年,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工业增加值8.8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21亿元,利润总额7.07亿元,资产总计21.98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537人。
  第五节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化纤工业产值及产品
  化学纤维制造业(简称“化纤工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8年,有独立核算化纤工业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504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790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8%和产品销售总额的2.3%,从业人员年平均数964人。90年代中后期后发展迅速,2002年首次被列为市内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化纤工业企业53家,工业总产值162.1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49.0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1%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0.0%;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877人。
  1988年化纤工业主要产品:化学纤维953.24吨;1994年化学纤维(涤纶)2.47万吨。1998年,规模以上化纤工业企业生产化学纤维7.93万吨,其中锦纶纤维4.33万吨、涤纶纤维2.22万吨、丙纶纤维1.38万吨。2004年规模以上化纤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化学纤维49.91万吨,其中锦纶纤维0.52万吨、涤纶纤维46.35万吨、月纶纤维0.48万吨、丙纶纤维2.56万吨。2011年规模以上化纤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化学纤维115.02万吨,其中锦纶纤维0.78万吨、丙纶纤维0.92万吨、涤纶纤维111.89万吨。
  化纤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 1999年12月,创建慈溪振邦化纤有限公司,私营企业。2001年9月更名为“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迁至杭州湾新区。下辖涤纶一厂、涤纶二厂,控股宁波安邦化纤有限公司、宁波东宏化纤有限公司。年产能力20万吨,主要产品有聚酯切片、涤纶短纤维、涤纶长丝、低弹丝、弹性纤维、有色丙纶长丝。2011年,工业总产值23.25亿元,工业增加值3.4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98亿元,利润总额1337.50万元,资产总计16.08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04人。
  康鑫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私营企业,为聚酯熔体直纺技术生产涤纶化纤产品企业。具有年产20万吨聚酯和15万吨直纺短纤生产能力。2011年,工业总产值37.77亿元,居市内工业企业首位,工业增加值7.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02亿元,利润总额8804.80万元,资产总计20.85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208人。
  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5年,中外合资企业。2006年由胜山镇迁至杭州湾新区,专业生产中空短纤,年生产能力15万吨。2007年,8孔中空再生涤纶短纤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大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13.41亿元,工业增加值1.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59亿元,利润总额3899.20万元,资产总计5.5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66人。
  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宗汉街道,创建于1985年,1997年9月,设为股份有限公司,市内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实现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项目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同年,被科技部列为(宁波)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主导产品: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高性能防弹衣、防弹头盔、防弹装甲板材,高性能防切割手套、防切割面料、高强度缆绳等,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高性能聚乙烯无纬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7年,产品被列入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011年,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工业增加值3155.6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利润总额1271.40万元,资产总计2.4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35人。
  第六节塑料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产值及产品
  塑料制品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慈溪有“塑料王国”之称。1988年,有独立核算塑料制品业企业282家,工业总产值3.7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14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0.2%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9.4%,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8565人。1997年首次被列为全市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业企业87家,工业总产值73.3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68.2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5%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4.6%;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840人。
  1988年塑料制品业企业生产塑料制品3.26万吨;1994年为8.16万吨,其中塑料板(片)材49吨。1998年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业企业主要产品:塑料薄膜938吨,塑料板片材料2218吨,塑料精管材2吨,塑料丝及编织制品1512吨,泡沫塑料267吨,塑料包装箱及容器2376吨,日用塑料制品16254吨,其他塑料制品36029吨。2004年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业企业主要产品:塑料薄膜0.54万吨,塑料包装箱及容器1.51万吨,塑料密封制品0.11万吨,日用塑料制品2.17万吨。2011年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业企业生产塑料制品23.99万吨,其中塑料薄膜7.46万吨。
  塑料制品业主要企业简介
  浙江奔多实业有限公司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中外合资企业。2002年成立,专业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主导产品有光膜、复合膜、印刷膜、胶带膜、镀铝基膜等,年生产能力12万吨。2011年,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工业增加值2.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27亿元,利润总额5570.40万元,资产总计8.94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50人。
  慈溪天龙电子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9年5月,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2月由宗汉街道迁入杭州湾新区。专业生产精密模具、注塑产品及成品配装。主要产品有偏转线圈用塑料件、合聚组件、电子镇流器用塑料骨架、墙壁开关和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中的精密注塑件等。2011年,工业总产值2239.80万元,工业增加值1919.4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640万元,利润总额578.90万元,资产总计4960.3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2人。
  宁波市得力洁具有限公司 位于长河镇,私营企业。2001年1月成立,专业从事淋浴花洒、升降架系列卫生洁具制造,淋浴花洒品种100余种。2011年,工业总产值8580.10万元,工业增加值2637.8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757万元,利润总额116.60万元,资产总计1.3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530人。
  慈溪市长河镇通用仪表壳体厂 位于长河镇,普通合伙企业。创建于1987年,为生产标准仪器仪表外壳企业,年产各种壳体350万套。产品销往日本、伊朗、埃及、韩国、委内瑞拉等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3240.60万元,工业增加值896.3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207.70万元,利润总额103.90万元,资产总计2180.1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51人。
  第七节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及产品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慈溪冶炼工业主要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简称“有色金属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88年,有独立核算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9家,工业总产值435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65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4%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0.8%,从业人员年平均数839人。之后,有色金属业发展较快,2000年首次被列为市内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164.8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4.1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2%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0.3%,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908人。
  1988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产品:改制钢材1071吨,铜材3660吨;1994年主要产品:普通钢材7690吨,改制钢材68吨,铜材1.84万吨。1998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普通碳素钢1.34万吨,铜845吨,铜加工材3.94万吨,铝材5122吨。2004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主要产品:钢材(未扣除外购国产钢材用量)21.78万吨,其中中小型钢2.26万吨、线材(盘条)3676吨、焊接钢管4.93万吨、粗铜1.34万吨、精炼铜(电解铜)1934.70吨、铜材8.65万吨、铝材8230.93吨、钢铁结构体及其部件340.80吨。2011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粗钢13.19万吨,钢材76.28万吨,铜材2.98万吨,铝材1.75万吨。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外商独资企业。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慈溪县兴业铜带厂,1998年11月,成立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为香港上市公司兴业铜业旗下企业。专业从事生产和销售铜基合金板带材,主导产品为高精度锡磷青铜带、高精度锌白铜带。2007年,三环图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电子铜带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11年,工业总产值21.02亿元,工业增加值2.2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84亿元,利润总额5494.10万元,资产总计10.4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620人。
  浙江双羊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观海卫镇。前身为慈溪附海塑料配件厂,创建于1986年,此后几经改称,1994年3月更名为“浙江双羊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6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产品有螺旋缝高频焊钢管、螺旋缝埋弧焊钢管、直缝埋弧焊钢管、定时器、电线电缆等。2007年,“SHUANGYANG”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4.68亿元,工业增加值926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51亿元,利润总额874万元,资产总计4.21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615人。
  宁波神龙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龙山镇,私营企业。1996年4月成立,主要从事普通小型钢材轧制,钢铁压延、冷轧带肋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等各种钢材及氧化钴、氧化亚钴的生产和贸易。具有年产特种钢21万吨,钢材30万吨,氧化钴、氧化亚钴1500吨生产能力。主要产品:钢坯、特种钢、45号钢锭、线材、螺纹钢等。2008年8月,“威驰+图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工业增加值2384.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86亿元,利润总额440.20万元,资产总计4.13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01人。
  第八节 纺织业
  纺织业产值及产品
  纺织业为传统产业。1988年有独立核算纺织业企业118家,工业总产值3.7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4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0.5%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1.2%,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7820人。1997年首次被列为全市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之首。后随着化纤业发展,纺织业结构调整。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53家,工业总产值45.7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0.10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7%,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786人。2009年9月,慈溪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毛绒名城”称号。
  1988年纺织业主要产品:针棉织品折用纱线2909吨,棉纱1.52万吨,棉混纺纱241吨,纯化纤纺纱1221吨,纯棉布2261万米,棉混纺交织布319万米,化纤布107万米,帘子布459吨,呢绒19.20万米,聚烯烃编织袋100万条,丝织品88.52万米。1994年主要产品:针棉织品折用纱线531吨,棉纱1.26万吨,棉混纺纱103.79吨,棉布1850.07万米,棉混纺交织布355.20万米,纯化纤布42万米,帘子布3.42万吨,呢绒252万米,丝织品24万米,印染布8427.53万米。1998年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主要产品:纱2.08万吨,棉布539万米,棉混纺交织布4万米,纯化纤布1604万米,印染布3369万米,帘子布4.48万吨,呢绒611万米,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997吨。2004年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主要产品:纱3.38万吨,棉布265.13万米,棉混纺交织布368.76万米,化学纤维布307.18万米,印染布5276.72万米,毛机织物(呢绒)1307.95万米,帘子布5.98万吨。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主要产品:纱1.05万吨,印染布24430万米,绒线644吨,毛机织物(呢绒)909万米,帘子布3.33万吨,无纺布(无纺织物)3055吨。
  纺织业主要企业简介
  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宗汉街道,股份制企业。前身为慈溪县锦纶厂,创建于1986年12月。此后,几经改称(建),1992年11月由慈溪市锦纶总公司改建为宁波金轮集团总公司。1994年2月更名为“中国·金轮集团总公司”,同年10月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2000年1月更名为“金轮集团有限公司”,10月更名为“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锦纶帘子布,兼营房产开发、热能发电及摩托车、铝型材、电动自行车制造等。主导产品锦纶帘子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35%,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系亚洲最大帘子布生产基地。2001年7月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授予“九五”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称号。2007年,“金轮”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11.75亿元,工业增加值1.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73亿元,利润总额1473.10万元,资产总计26.09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150人。
  宁波双源纺织发展有限公司 前身为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创建于1980年6月,坐落于浒山镇,全民性质,国家中二级企业。199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后改名为“慈溪纺织集团”,2005年2月改制为“宁波双源纺织发展有限公司”,私营企业。2007年8月迁至杭州湾新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工业增加值323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49亿元,利润总额为负272万元,资产总计2.75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738人。
  宁波锦惠毛绒制品有限公司 位于周巷镇,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1996年成立,专业从事毛绒、毛毯及地毯制造。具有年产毛毯400万条生产能力,产品有单层双花毛毯、双层双花毛毯、双花工艺(剪花)毛毯、双花保健型毛毯、高级服装布料等。2011年,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工业增加值9566.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利润总额31.30万元,资产总计1.4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692人。
  第九节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值及产品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为慈溪传统行业之一。1988年,有独立核算服装、鞋、帽企业38家,工业总产值366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477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0%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1%,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551人。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25家,工业总产值12.9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0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0.8%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0.8%,从业人员年平均数6119人。
  1988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主要产品:服装400.18万件,皮鞋14.80万双,布鞋63.46万双。1994年主要产品:服装1311.82万件,其中衬衫46万件、西服1万件、童装73万件;皮鞋10.53万双;布鞋357万双。1998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梭织服装23万件,针织服装898万件,布鞋1185万双,皮鞋83万双,革皮服装44.16万件。2004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棉化纤针衫裤5215.69万件,保持体型的服装464.49万件,毛针织及编织衫裤127.65万件,毛针织帽1138.70万个,麻针织衫裤15.66万件,梭织服装490.84万件,布鞋2267万双。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梭织服装131万件。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主要企业简介
  慈溪市华东轻纺针织城 位于白沙路街道,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万平方米,2000年5月动工兴建,总投资5.50亿元。为慈溪重点工程,省和宁波市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按轻纺行业生产工序和经营流程,分纺丝基地、织造基地、成衣中心及针织市场4个功能区块,集轻纺针织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信息及设备调剂于一体的大型轻纺针织生产交易中心。2011年,入驻企业265家,工业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
  慈溪市颖光制衣有限公司 位于白沙路街道,私营企业。1996年2月成立,为针织休闲服装制造企业。年成衣生产能力1200万件。2011年,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工业增加值7380.2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利润总额4361.70万元,资产总计1.34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895人。
  宁波永发浴保用品有限公司 位于坎墩街道,中外合资企业。1996年成立,专业从事沐浴系列产品和劳保系列用品的生产和开发,主要沐浴产品有丝瓜络、剑麻制品,浴用套装等。2011年,工业总产值9554.90万元,工业增加值1948.3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9405.30万元,利润总额97万元,资产总计9827.3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09人。
  双龙(宁波)服饰有限公司 位于掌起镇,台港澳法人独资企业。2002年7月成立,专业生产各类针织、梭织服装,年生产能力400万件成衣。2006年产品主推滑雪服系列产品、户外休闲品牌服装。2011年,工业总产值9211万元,工业增加值2213.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8479万元,利润总额为负224万元,资产总计8249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429人。
  第十节 金属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产值及产品
  金属制品业为传统行业之一。1988年,有独立核算金属制品业企业52家,工业总产值540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265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2%,从业人员年平均数4364人。之后一度有较快发展,2000年被列为市内工业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企业51家,工业总产值51.7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6.97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2%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1%,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0098人。
  1988年金属制品业主要产品:中小农具11.81万件,手工工具(活络扳手)205.01万件,锁406.61万把。1994年主要产品:中小农具0.20万件,扳手48.07万件,金属门窗2133吨,日用不锈钢制品345吨,锁1004.60万把。1998年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企业主要产品:手工工具1634万把,建筑用金属品1154吨,锁289万把。2004年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企业主要产品:通用手工具10706.54万把,专用手工具2062.44万把,锁具903.23万把。2011年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业企业主要产品:金属切削工具6877万件。
  金属制品业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喜尔美厨房用品有限公司 位于龙山镇,私营企业。前身为宁波兴荣铝制品厂,创建于1993年。2000年7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生产各类铝合金不粘锅等厨房用品,具有年产不粘锅1000万只生产能力。2007年12月,“喜尔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4.66亿元,工业增加值8777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58亿元,利润总额930.70万元,资产总计2.39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750人。
  宁波凯玛洁具有限公司位于天元镇,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2001年11月成立,主要生产以水龙头为主的各种卫浴洁具。2011年,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工业增加值3202.3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50亿元,利润总额406.80万元,资产总计1.46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58人。
  第十一节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及产品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8年,有独立核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30家,工业总产值3095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685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7%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7%,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689人。2002年首次被列为市内工业支柱行业之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79家,工业总产值95.93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9.4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0%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0%,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9318人。
  1988年交通运输制造业主要产品:旅行车(客车)280辆。1994年主要产品:改装汽车73辆,摩托车1.40万辆。1998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摩托车5.36万辆。2004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摩托车17.23万辆。2011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汽车3.04万辆,改装汽车134辆,摩托车整车4.39万辆,两轮脚踏自行车3.08万辆。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企业简介
  宁波四维尔汽车装饰件有限公司 位于匡堰镇,外资企业。始建于1984年,专业生产汽车滤清器、组合仪表、汽车装饰件、摩托车装饰件,为国家机械局汽车工业公司定点的引进车型国产化配套厂商之一。2002年,取得德国大众和一汽大众标牌A级供应商称号。主要产品为各类汽车摩托车标牌、出风口总成、汽车散热器格机栅车轮盖、车门扣手总成等内外饰件。2011年,工业总产值10.51亿元,工业增加值4.8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55亿元,利润总额1.01亿元,资产总计12.0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329人。
  浙江长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位于周巷镇,私营企业。1993年11月成立,专业生产各种汽车用紧固件及冲压件产品。2011年,工业总产值6.70亿元,工业增加值1.7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76亿元,利润总额8000.30万元,资产总计6.21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976人。
  宁波市日骋工贸有限公司 位于胜山镇,私营企业。1998年4月成立,专业生产自行车外变速传动系统和电动车转刹把系列零部件,主导产品有系列拨链器、曲柄链轮、变速飞轮、刹车器组件120多个品种。2011年,工业总产值1.84亿元,工业增加值4191.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利润总额748.40万元,资产总计2.74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397人。
  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位于宗汉街道,私营企业。2000年11月成立,专业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具有年产摩托车、发动机各15万台生产能力。2004年1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纳入国家公告目录内专业生产摩托车产品的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11年,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工业增加值320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33亿元,利润总额176万元,资产总计1.1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61人。
  宁波市蒲公英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慈东滨海区,私营企业。1996年6月成立,开发制造、销售“蒲公英”牌、“红锦鱼”牌电动车,研制生产控制器、液晶智能仪表、电镀线产品,具有年产15万台电动车生产能力。2008年,“蒲公英”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7256.30万元,工业增加值127.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6686.70万元,利润总额为负69.30万元,资产总计6667.70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70人。
  第十二节 农副食品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及产品
  1988年,有独立核算食品制造业企业35家,工业总产值654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5801万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6%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6%,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569人。1993年,独立核算食品加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1.5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5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3%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7%,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067人。1998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3.5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6%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3.0%,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918人。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8家,工业总产值14.8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3.8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0.9%和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0.9%,从业人员年平均数2239人。
  1988年食品制造业主要产品:大米1.26万吨,小麦粉1.20万吨,食用植物油8848吨。1993年食品加工业主要产品:大米6200吨、小麦粉1.44万吨、食用植物油1.06万吨。1998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大米1.83万吨、小麦粉1万吨、食用植物油6510吨。2004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水生动物熏制品8182吨。2011年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冷冻水产品9.59万吨。
  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古塘街道,前身为创建于1985年的浙江省慈溪冷冻厂,后几经改称,1998年2月更名为“浙江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11月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系市内首家上市公司,为果蔬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果蔬罐头等7大类200多个品种的卡依之系列食品,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等。2000年11月,被农业部等8部委命名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被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2003年,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2006年,“卡依之”脱水菜心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卡依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2.92亿元,工业增加值9808.4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6亿元,利润总额1527.40万元,资产总计7.35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633人。
  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古塘街道,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1996年2月成立,专业从事鳗鱼为主的水产品种苗培育、规模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拥有6家控股子公司。2004年8月,烤鳗产品被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评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006年,公司被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供销合作社出口创汇龙头企业。2007年,“徐龙”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工业总产值5.85亿元,工业增加值1.0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97亿元,利润总额1293.30万元,资产总计16.92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15人。
  第四章 乡镇工业民营工业
  第一节 乡镇工业
  乡镇工业发展
  慈溪乡镇工业早期称社队工业,发端于农业合作化时期。1956年,县内有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油坊、粉丝坊、豆腐坊、碾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58年,大办工业,全县社队工业企业增加至510家,从业人数3.57万人。次年,小化肥、小农药厂停办,企业个数减少。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企业关闭。1963年,社队工业企业仅有19家,从业人数减少至341人。1966年,部分公社开始兴办废棉纺、麻纺、石棉等企业,社队工业又开始发展。1967年,社队工业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783万元。20世纪70年代,全县社队工业有新发展。1972年,社队工业企业213家,从业人数1.84万人,工业总产值2927万元。1975年,社队工业企业727家,从业人数3.86万人,工业总产值9678万元。1976年2月,成立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各区、公社设立工业办公室,形成社队企业管理网络。至1978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1050家,从业人数6.31万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工业快速发展。1983年,慈溪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置,社队工业改为乡镇工业。1984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出台系列发展乡镇工业的政策,扶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4年,乡镇企业产值超过100万元企业128家。1987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利润分别居省内县级第五位、第四位。
  1988年初,慈溪有乡镇工业企业8192家,其中乡镇集体企业2533家、村以下企业(联户工业和个体工业)5659家,从业人数17.96万人,1987年工业总产值17.2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3%。1989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稳步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促进乡镇企业发展。1990年,乡镇企业8504家,从业人数14.46万人,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其中乡镇集体企业2687家11.15万人,工业总产值28.70亿元。1993年,乡镇企业9547家,从业人数14.78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为101.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7%。1996年,联户工业称为“私营工业”,次年始与个体工业合并统计。
  1997年,乡镇企业2.45万家,从业人数25.70万人,工业总产值358.41亿元,其中乡镇集体企业2244家11.56万人,工业总产值154.82亿元。2000年,乡镇企业2.55万家,从业人数31.50万人,工业总产值550.7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3%,比1987年分别增加2.11倍、0.75倍、31.02倍和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乡镇集体企业1948家13.96万人,工业总产值199.14亿元。2001年后,对乡镇工业不作专门统计。
  乡镇集体企业转型
  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起步于1992年、1993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十四大精神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一系列关于乡镇企业产权改制文件。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推出租赁经营、小型乡镇集体企业拍卖、乡镇企业兼并等改革措施。1993年12月,市委、市政府批转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关于加快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若干意见的报告》,全市乡镇集体企业产权转制速度加快。1993年,乡镇集体企业2580家,比上年减少79家;村以下企业6967家,比上年增加606家。1994年,乡镇集体企业减少至2511家,村以下企业增加至2.05万家。1997年,乡镇集体企业2244家,村以下企业2.22万家。至1998年,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95%。(另见第十七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节 民营工业
  民营工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相对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言的慈溪民营企业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得到保存和发展。1953年,私营工业企业149家,工业总产值2720万元。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受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限制,不少个私企业冠以社队企业集体名义,加上缺少资金、人员等要素,民营企业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1979年,新浦、观城、白沙等地先后出现有色金属浇铸、塑料制品、针织、小五金等联户工业及个体工业。新浦乡1981年有个体私营企业94家,1983年234家;白沙乡1981年有针织横机1800台,至1983年增加至2778台。1984年,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固定用工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10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乡镇企业改革工作的意见》,乡镇企业推行“一包五改”(健全和完善经营承包制,改企业厂长委任制为职工民主选举或聘用制,改固定工资制为计件或浮动工资制,改职工的调配制为招考合同制,改企业的封闭或半封闭式经营为开放式经营,改企业变相的官办为真正的民办),加快发展民营企业。1984年,民营工业总产值
  0.4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1985年,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区办、乡(镇)办、村办、农民联办和户办并进,鼓励联户、个体企业发展。1987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管理,继续发展家庭(联户)工业的若干意见》,促进民营工业发展。是年,民营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上升至15.8%。
  1990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引导管理,促进合作经营、私营个体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1992年、1993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兼并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工业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推进乡镇工业企业全面改制,民营企业比例大为提升。1994年,民营工业总产值67.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0%,比1993年提升15.9个百分点。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起步。199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有工业企业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产权改革全面推开。1998年,民营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9.0%。21世纪初,除慈溪第二棉纺织厂等少数工业企业未转制外,绝大部分国有、集体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大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公司制经营管理。2003年,民营工业总产值9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9.0%,民营企业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据主体地位。2007年,民营工业总产值1794.20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7.9%。至2011年,除水、电、气等公共服务性工业企业外,其他都属民营企业,民营工业产值占98.6%。
  民营企业类型
  内资民营企业 1994年前,慈溪民营企业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为以家庭工业为主的个体经济。1988年,有家庭工业2650家,工业总产值1.44亿元。1990年,家庭工业5307家,工业总产值4.38亿元。1992年始,统计将家庭工业改称为“农村个体工业”。是年,农村个体工业5969家,工业总产值7.57亿元;1994年,农村个体工业19601家,工业总产值53.13亿元。随着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推进,民营企业构成发生变化,1993年始建立股份制企业。1995年,农村个体工业2.02万家,工业总产值85.32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私营经济3家,工业总产值2848.80万元;联营经济9家,工业总产值10022.90万元;股份制经济15家,工业总产值6895.40万元。1997年,农村个体工业2.09万家,工业总产值172.37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经济26家,工业总产值8084.10万元;联营经济6家,工业总产值3764.80万元;股份制经济40家,工业总产值3.44亿元。1998年后,随着国有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大多转制为民营企业,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简称“规模以上”)统计,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102家、586家、1233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0.06亿元、198.29亿元、543.08亿元;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69家、59家、267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13亿元、46.87亿元、111.06亿元;规模以上联营工业企业1998年4家,工业总产值8837万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746家,工业总产值888.81亿元;股份制工业企业104家,工业总产值187.39亿元;联营工业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4549万元。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992年、1995年、1997年分别为1家、33家、27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92万元、5.38亿元、14.01亿元。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35家、70家、210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5.04亿元、30.47亿元、199.51亿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48家,工业总产值265.80亿元。
  外商投资企业 1988年,建立独立核算外商投资工业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549万元。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992年、1995年、1997年分别为17家、40家、47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67亿元、4.21亿元、8.38亿元。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998年、2003年、2008年分别为24家、63家、163家,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40亿元、32.26亿元、145.73亿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16家,工业总产值209.60亿元。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
  1998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23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2.6%;从业人数3.74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3.7%;工业总产值64.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3%。2001年后,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增加较快。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82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8.3%;从业人数16.42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3.9%;工业总产值308.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9%。2008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89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1%;从业人数30.47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9.2%;工业总产值1007.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2%。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11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3%;从业人数29.3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9.4%;工业总产值1552.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9%,规模民营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至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有上市公司4家(详见第二十五编《金融》第一章第三节)、高新技术企业93家(详见第四十二编《科学技术》第三章第一节)。
  第五章 产业集群工业品牌
  第一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为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其特点是龙头企业带动明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产业技术创新领先、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于20世纪末,之后逐渐形成规模。2000年,市政府规划块状经济布局,工业向园区集中,启动轻纺、轴承、打火机等特色行业园区。2002年,启动和推进“一区四城十七园”建设,培植家电、轻纺、轴承等特色块状经济集聚优势。2005年后,加大工业整合提升力度,构筑“两区两园两城”(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观海卫工业区块、周巷工业区块,轻纺城、家电科技城)产业集聚平台。至2011年,全市初步形成家电、轴承、化纤轻纺等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家电产业集群
  慈溪家电产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一般制造逐步向智慧制造转变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慈溪主要生产小家电及为广东、上海、杭州等地家电企业生产配件,9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整机。2000年,家电产业成为慈溪区域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后随着生产发展,强化产业布局,打造以家电科技城为中心,周巷、附海、观海卫、新浦、杭州湾新区为核心区块的家电产业格局。2007年,家电生产企业周巷镇1070家、附海镇944家、新浦镇750家,3个镇从事家电生产者9.01万人,工业产值225.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4%。至2011年,全市家电企业拥有整机生产企业2000余家,配套企业近1万家,家电产品种类较多,形成比较完善的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家电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9%。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企业7家,1亿元以上95家,0.50亿~1亿元50家,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223家。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宁波市级以上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为国内集成厨房、饮水机、净水器、取暖器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家电产业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0件、中国名牌产品5种、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2种。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中国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慈溪电器安全检测中心等展销、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建成运行。2010年,成立慈溪家电企业联合会。
  200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慈溪的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上榜,至2010年,连续4届入选。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同时公布第一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镇,中国周巷小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在名镇榜上有名。慈溪2007年被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共建基地”称号;2008年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采购基地”称号;2009年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被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宁波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下乡示范城市”称号;2011年被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电源插座产业基地”称号。
  轴承产业集群
  轴承产业为慈溪传统产业之一。1984年5月,慈溪微型轴承厂在横河镇相士地村诞生后,轴承制造业便呈区域性扩张态势,仅该村就汇聚200多家各类轴承制造企业,被外界美誉为“中国微型轴承之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轴承制造开始由横河向周边乡镇扩散。至2002年,横河镇轴承成品企业121家,配套企业272家,成为慈溪较早形成的块状产业群。至2007年,轴承制造企业横河镇400家,从业人员1.50万人,年产值45亿元;周巷镇360家,从业人员1.25万人,年产值25亿元;胜山镇55家,从业人员5000人,年产值4.90亿元。慈溪轴承产业初步形成横河、周巷、胜山3镇为主的格局。同时涌现出慈兴集团有限公司、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慈溪众多的轴承生产企业依托行业集聚、科技创新和市场细分不断壮大,至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轴承制造企业73家,生产2个门类600余种各类微型轴承,基本形成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轴承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和出口基地。
  化纤轻纺产业集群
  慈溪化纤产业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丙纶长丝开始在慈溪批量生产,1988年产值5000余万元。90年代,以最早涉足再生涤纶的宁波大成化纤集团公司和生产帘子布的慈溪市锦纶总公司为代表,化纤产业产品领域不断拓展。1996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22家,产值5.20亿元。21世纪初化纤产业有较大发展,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康鑫集团有限公司等化纤生产企业相继成立。2002年,化纤产业被列为工业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58家,产值66亿元。2007年,全市工商登记的化纤企业400余家,实现产值112.50亿元,销售收入97.70亿元,从业人员1.30万人。企业主要分布在宗汉、桥头、逍林、龙山、周巷、胜山等镇(街道)和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化纤产品主要有涤纶短纤、涤纶长丝、涤锦复合长丝、丙纶长丝、丙纶熔喷无纺布、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月纶纤维、ES复合短纤维、锦纶丝束、锦纶帘子线、金轮帘子布等。其中涤纶产量占化纤总产量的97%.为国内最大的涤纶短纤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超过70万吨,占全国的1/4,以无纺为特色而扬名全国。2003—2008年,慈溪化纤企业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2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5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化纤企业53家,实现产值162.19亿元,从业人员1.09万人。
  毛绒产业作为纺织产业中的边缘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慈溪民营企业凭借体制、机制优势,对接国内外消费市场,赢得先发优势,原来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地的毛绒产业逐渐落户慈溪,基本确立慈溪毛绒行业在中国毛绒行业的主导地位。2003年,毛绒制品产量和出口量开始位居全国第一,总产量约占全国的70%。2008年11月,慈溪市毛绒行业协会成立。2009年9月,慈溪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毛绒名城”称号。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毛绒生产企业106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6家),销售额75亿元。
  新兴产业集群区
  2011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开发建设新兴产业集群区。新兴产业集群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千米,近期建设面积5.53平方千米,调整基本农田面积213.33公顷。近期建设区块位于中心城区西北侧,南至中横线,西至城市绿廊,北至城市外环,东至余慈大道。是年,完成一期48.80公顷项目用地报批和征用,二期59.40公顷项目用地上报审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00万元;依据《慈溪市新兴产业集群区项目准入管理办法》,筛选并确定慈兴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世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瑞昀光电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包钢展昊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集群区产业项目落户单位,其中新能源项目4项、先进装备制造项目3项、新材料项目4项,总用地51.50公顷,总投资46.99亿元,注册资本6.68亿元。
  第二节 名优产品
  慈溪工业品牌建设由来已久,1988年撤县设市后,将其作为工业立市重要内容。1995年实施商标创名牌工程。2005年12月,市政府发出《关于印发实施品牌战略若干意见的通知》,推进全市品牌战略实施,形成企业主动创牌,政府支持创牌和社会关注创牌氛围。1988—2011年,全市获认部级优质产品13种、中国名牌产品10种、省优质产品18种、省名牌产品64种。1995—2011年,累计获认中国驰名商标95件、省著名商标69件。
  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
  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一批工业企业争创优质产品。至1987年,计有部优产品7种、省优产品18种。
  1988年,宁波工具厂“钻石”牌70型活络扳手、慈溪第一棉纺织厂“三北”牌7支和16支气纺纱、慈溪第二棉纺织厂14支气纺纱、慈溪县营养食品厂中国蜂宝5种产品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慈溪电扇厂“山雨”牌扬谷器等5家企业6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宁波电视调谐器厂电视调谐器、宁波华丰电子器材厂直键开关被评为部优产品;宁波慈溪同步带厂生产的同步带等6家企业6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1990年,宁波地毯总厂“宝石”牌7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等6家企业6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1991年,慈溪酒厂“四明山”牌宁波大曲等4家企业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1988—1991年计有部优产品13种、省优产品18种。1992年产品停止评优。1995年开始创名牌。
  1996年,宁波同步带总厂无级变速带、宁波红泥浪板制造有限公司“普天”牌红泥浪板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1998年,宁波锦纶股份有限公司“金轮”牌锦纶帘子布被评定为农业部名牌产品。1999年,浙江三A集团有限公司扑克牌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2000—2004年获认省名牌产品21种。
  2005年,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方太”牌吸油烟机、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先锋”牌家用电风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另有浙江双羊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7种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2006年,获认中国名牌产品3种、省名牌产品11种。2007年,获认中国名牌产品5种、省名牌产品14种。1996—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获认中国名牌产品10种、省名牌产品64种。
  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2004年6月,国家商标局认定浙江三A集团有限公司“AAA”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此为慈溪首件中国驰名商标。次年,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方太FOTILE”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沁园”商标等9件。2007年、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分别为44件、25件。2011年6月,慈溪市公牛电器有限公司“公牛”商标(原司法认定)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2011年,全市累计获认中国驰名商标95件,其中行政认定4件、司法认定91件。中国驰名商标产品涉及家用电器、农副食品加工、化学纤维、服装、打火机、童车和帘子布等领域,其中家用电器占52.6%。
  最早获认省著名商标的为1998年6月被认定的宁波三A集团有限公司“AAA”商标、宁波奥尔登有限公司“奥尔登”商标、金轮集团总公司“金轮JINLUN”商标3件。1999年,获认省著名商标的有慈兴集团公司“Cw”商标、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三环”商标。2000年后,慈溪企业创品牌意识增强,申报数量增多。至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获认省著名商标69件。
  第三节 特色产品
  慈溪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以产品为特征的优势产业,经过发展提升,形成一批特色产品。
  打火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掌起镇出现为温州、广州和广东顺德等地打火机厂家生产配件的企业。至80年代末,开始自行组装生产打火机。然后,周边师桥、观城等地也开始生产。
  2001年6月,掌起镇投资2亿余元建成打火机特色工业区,占地面积33.33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打火机20亿只。是年7—12月销售额10.54亿元(其中外销额1.50亿元),产品销往全国,远销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2002年7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打火机工业区。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生产打火机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
  16.30亿元,出口创汇11.30亿元。2008年10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宁波市“中国打火机之都”称号,慈溪产品约占宁波打火机销售量的80%,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的1/3。产品品种从最初的砂轮打火机,发展到塑料电子防风打火机和金属防风打火机,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市内最大打火机生产企业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内首家研制并批量生产塑料电子防风打火机企业。企业按照新标准研制出5款符合欧盟CR法规及ISO9994技术标准打火机,其中3款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款申请欧盟ISO9994:2002技术标准要求打火机产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标准,成为中国打火机行业首家越过打火机CR技术壁垒的企业。
  家用电器
  家用电器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乡镇企业试产200毫米小型电扇和家用鼓风机。1976年,樟树风扇厂制成400毫米台扇;此后,慈溪三北电风扇厂和慈溪电扇厂生产台扇、落地扇、吊扇、农用扬谷器等。1980年,全县8家电扇企业年产台扇5.10万台。1987年,慈溪电扇厂“山雨”牌400毫米落地扇被评为省暨轻工部优质产品。
  家用电器品种由单一到多种。除电风扇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电吹风、电暖器、电熨斗、电热杯和吸尘器,至90年代,生产饮水机、洗衣机、电源插座、排油烟机、咖啡机、电饭锅、剃须刀,而后生产燃气用具、电冰箱、空气调节器等。产品由小家电、配件产品发展到大家电、整机产品。前期主要为广东、上海、杭州等地家电企业生产配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整机。进入21世纪后,双缸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大家电产品相继问世并形成规模。全市拥有家电整机生产企业2000余家,配件企业近1万家,产品涉及20余个系列、1000余个品种。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家电企业223家,工业总产值352.7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30亿元,自营出口186.60亿元。全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44.18万台、电冷热饮水机372.41万台、家用电热烘烤器具2281.11万个、家用洗衣机1008.45万台等。
  家用电器生产技术由仿制到自行研发、创新,并向产品智能化发展。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研发出人工智能型吸油烟机等。至2011年,家用电器产品中获认中国名牌产品5种、中国驰名商标50件、国家免检产品20种,入选商务部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产品2种。慈溪家电以产品配套半径短、专业化程度高、物流畅通、市场反应敏锐等优势,成为国内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另2家为山东青岛、广东顺德)。
  轴承
  轴承自1985年由慈溪微型轴承厂(位于横河镇)开始生产,后不断发展,1995年后向周巷、胜山等地延伸,至2008年,拥有轴承企业1400余家,其中主产地横河镇有100余家成品企业、200余家配件企业,成为横河工业经济主柱。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轴承生产企业73家,工业总产值61.5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4.60亿元,出口创汇24.90亿元。
  慈溪轴承产品不同规格、型号和类型达300余种,有中型轴承、小型轴承和微型轴承,有滚珠轴承、深沟轴承、圆锥轴承和平面轴承,有单项轴承和双向轴承等。销往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为中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出口基地。
  模具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塑料制品业发展,模具业应运而生。慈溪最初塑料产品主要为配件,模具较小,加工水平低,大多手工操作,或辅以半机械。后随着家电制造业发展,模具品种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发展加快,模具制造进入数控技术加工时代,精密度提高,使用寿命延长。慈溪鸿达电机模具有限公司生产的Y系列、Y2系列、分马力系列电机铁芯冲片模具,1998—2004年连续7年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评定为国产优质模具和国家级新产品,磁悬浮列车长定子电机铁芯冲片大型精密冷冲模具在第九届中国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被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模具。慈溪加工制造瑞士、法国等国汽车模具,出口日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国内加工基地布于上海、杭州、深圳、河南等地。
  模具产业相对集中于龙山镇、横河镇。龙山镇建有模具科技工业区,占地面积33.33公顷,300余家企业入驻从事模具加工制造。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模具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6.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5.30亿元,自营出口1.20亿元。
  仿古家具
  仿古家具产业20世纪60年代起步于天元镇,70年代曾被视为复古而取缔,80年代恢复,90年代发展,进入21世纪形成规模。1991年,天元镇仿古家具出口销售1.80亿元。2008年,天元镇仿古家具加工经营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总产值8亿元。至2011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家,从业人员891人,产值1.50亿元。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元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整修、仿古制作集散地。
  仿古家具品种众多,制作材料有木器、竹器、瓷器、青铜器、石器等;制作样式大至各式仿明清款式的床,小至各种碗、碟、盅、盏;箱、柜、桌、椅等集各地样式。宁波永淦工艺品有限公司根据欧美国家实情,对传统古旧家具进行工艺改造,设计制作中西合璧的仿明清家具,产品一度风靡欧美市场。
  草编
  慈溪草编制品为地方传统产品,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年间,长河一带妇女编织草席草帽,行销宁波、绍兴、嵊县等地。民国11年(1922)春,长河帽商陆志尧由宁波带回金丝草,开始编织捏手对花型金丝草帽,后产品销往欧美各国。解放后,草帽业由慈溪金丝草帽厂统一经营,编织户遍及45个乡镇,编织人员近10万人,产品销往59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金丝草帽外销3.73万顶。草编制品主要产地为长河镇。
  20世纪80年代前,草编原料以席草和金丝草为主。后因金丝草受限,便利用本地咸草、麦秆、稻草芯为编织原料,继用溪草、南特草、龙须草、玉米皮、麦秆草、狼牙草、纸草等20余种,进而用棉、涤、丝绸作编织原料。1988年后,新创洁白、细嫩、柔软、牢固的纸草编织产品,其外观、式样、耐用均不亚于金丝草,很快成为主流产品。1991年,宁波合盛帽业有限公司采用机器制作纸草,工效大为提高,记入草编原料发展史。草编工艺技术从最早的单丝、双丝编织,发展到三根蕊、留空蕊、重叠蕊、辫子蕊4大类3000多种式样;编织技艺从传统单一手编,发展到钩针、机织、布毡、辫子帽等7种,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细加工转变;工艺品种从单一草帽逐渐发展到袋、鞋、扇、篮、挂帘、盒包、地毯、玩具、礼品、垫子等数十类品种。慈溪金丝草帽厂“天坛”牌金丝草帽,1981年、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获得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7月,慈溪产金丝草帽、进口纸草帽在首届国际博览会上获铜奖。
  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规模以上草编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4.7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40亿元,出口创汇3.05亿元,草编工艺品销往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11月,慈溪市草帽编织工艺品博物馆在长河镇落成。
  第六章 工业技术工业管理
  第一节 工业技术
  慈溪工业发展,“优、新、高”技术产品不断面世,得益于工业技术水平提高。1992年3月,市经济委员会印发《慈溪市技术改造暂行规定》,鼓励企业增加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产品质量,并对重点骨干企业作政策倾斜。之后,政府出台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简称“技改”)、先进技术引进,促进企业“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技术中心,开展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道路。
  工业设备更新
  1988年,市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批复备案工业技术改造34家(项)企业,其中生产设备更新的29家(项),总投资6885.13万元。分别为工业公司工业企业10家,投资2217.75万元;各局工业企业6家,投资258.70万元;二轻总公司工业企业7家(项),投资2903.23万元;乡镇企业6家(项),投资1505.45万元。是年,慈溪动力机总厂年产10万台小功率柴油机技术改造,投资700万元增加熔炼设备、清理设备、造型制芯设备等29类50余台;慈溪紧固件厂扩大出口螺帽生产,投资580万元增加螺帽生产线及其他设备计31类119台(条);宁波人造毛皮厂开发针织绒生产,投资1790.23万元从台湾等地引进关键设备;慈溪县锦纶厂进行扩建年产2000吨锦纶帘子线技术改造,投资483万元增加初捻机、复捻机等多种设备;慈溪大云腈纶衫厂投资332万元,引进德国双毛圈经编睡衣关键设备并增加其他设备等70台。
  1993年,市经委批复备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18家(项),总投资2.09亿元。市工业公司工业企业2家,投资0.30亿元;市二轻总公司工业企业4家,投资0.56亿元;乡镇企业12家(项),投资1.23亿元。慈溪电器开关厂投资665.30万元,引进日本数控冲床和数控折弯机各1台;慈溪建筑设备安装公司投资4460万元,从日本引进不锈钢镜面板生产线1条、花纹管生产线1条、高频焊管生产线1条、氩弧焊管机组2台、抛光机1台等;慈溪市帆布厂投资48万美元从瑞士引进片梭机3台;宁波安达胶带纸品有限公司投资2752万元,从美国引进聚乙烯防腐胶带生产线;宁波浙东化纤总厂投资3776.80万元,从德国引进FOY纺丝设备更替VC403纺丝机;宁波弹力絮厂投资906万元,从美国引进9头双滚筒水刺机1套,实施射流喷网无纺布技术改造。
  1997年,市经委批复备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27家(项),投资金额5.43亿元。其中工业公司下属企业3家,投资0.77亿元;二轻总公司下属企业1家,投资0.03亿元;市供销联社下属企业1家,投资0.10亿元;乡镇企业22家,投资4.53亿元。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慈溪第一棉纺织厂分别投资2300万元、2500万元,各引进德国产清钢联1套和德国自动络筒机、瑞士GRAF包刺辊针布工具、台湾产针织大圆机等多种设备,压缩原来的1万纱锭旧设备;金轮集团总公司投资1.60亿元,从瑞士引进牵伸卷绕机6台、纺丝油剂供给槽6个、纺丝油剂收集槽6个等24台(个),并购置国产设备卷绕丝车等454辆(套、台),实施锦纶6帘子线纺牵一步法技术改造;宁波国联实业有限公司实施多媒体电子数码技术改造,投资2850万元进口图文设计制作设备10套、海量图文处理设备20套;宁波威海集团有限公司扩大婴儿推车、童车生产线,投资2822万元引进车架生产成套自动流水线、喷漆线和关键零部件等共36条(套)设备;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投资4972万元,实施年产3万吨粗铜生产线,除冶炼设备新置外,环保除尘设备采用技术引进;宁波东方钢琴部件总公司投资1380万元,从德国引进多轴铣床、转击器机床、制音器机床、轴架机床等9类28台机床设备。
  2003年,全市技术改造实际投资51.36亿元,其中由市经济发展局批复备案的50万元以上项目842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101项、2000万元以上项目110项。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80亿元,进口直捻机等10台,引进高速喷气织机和配套筒子替换原有梭织机等设备;环驰集团宁波特克轴承有限公司投资4980万元,引进日本精工磨加工线2条、超精线4条,实施年产5000万套静音精密轴承生产线;宁波华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引进台湾产装配流水线等设备73件(套),实施年产80万套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技术改造;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56亿元,分别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引进设备77台(套),实施年产10万吨化纤生产技术改造;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投资9890万元,从德国、日本、美国、荷兰、瑞士等地引进年产6万吨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生产线设备;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25亿元,引进台湾产自动弯管机、自动胀管机9台,实施年产60万台智能型变频空调和2万台中央空调机组生产线项目;宁波惠康集团投资3105万元,引进德国冷媒充注机2台,实施年产20万台出口无氟制冷剂生产线项目。
  2008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实际财务投入101.80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860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568项、2000万元以上项目427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215项。市经济发展局批复备案的设备投资4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2家。慈溪高新密封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280万元,购置剪板机、冲床、液压机、数控切割机、数控车床等设备共92台及自动喷塑流水线1条,实施年产2200吨金属动力机垫片生产线项目;慈溪市三辰车业有限公司投资7594万元,购置注塑机、冲床、焊机等设备220台,引进整车自动线4条、部件生产流水线8条,实施年产140万辆山地自行车生产线项目;浙江中金铝业有限公司投资8008万元,购置分切复绕机2台、检测设备2套及自动生产线2条,实施年产各1万吨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双向拉伸聚苯乙烯薄膜生产线项目;慈溪市三泰化纤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55亿元,购置转鼓、螺杆挤压机、纺丝箱体、预过滤机、卷绕面板、环吹风小车、带引棍、盛丝桶经复机等设备390台,实施年产8万吨差别化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生产线项目;宁波金邦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投资8280万元,购置变速箱壳体及装配生产线、后轿壳体及装配生产线、提升器壳体及装配生产线共59条及液压机4台等,实施年产5万台拖拉机功能部件生产线项目;慈溪市申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投资1.21亿元,购置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设备、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尾气净化系统、汽轮发电机组、垃圾破碎机等设备,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1.40亿元,新立项目397个,其中零土地技改项目346个,占87.2%;完成设备投资62.31亿元,占总投资的51.3%。列入市抓项目扩投资活动重点项目45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8.40亿元。是年完成设备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18家。
  通过设备更新,工业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朝着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全自动新水流洗衣机生产线,各类数控高速机床、数控弯扳机、数控喷墨印刷机、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自动包装线、全自动高速四色胶印机、全自动喷砂机,智能式空气质量报警器、智能温室等。
  技术引进与技术攻关
  慈溪没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缺乏,与设备更新相比,工业技术创新难度更大,主要是技术引进和协作攻关。
  技术引进慈溪工业技术引进,前期主要依托设备引进连同引进相应技术,后期既依托设备引进,同时向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或委托技术开发。1988年,34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其中有5家引进先进技术。浙东化工二厂从意大利引进PVC食品级包装薄膜成套设备及生产技术;慈溪棉纺织厂从联邦德国引进年产200吨气流纺兔毛纱工艺设备及生产技术;宁波人造毛皮厂从意大利、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引进针织绒生产技术;慈溪第二农机厂购买上海柴油机厂技术资料引进BC型喷油泵生产技术;慈溪大云腈纶衫厂引进联邦德国双毛圈经编睡衣生产技术等。1993年,有8家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宁波金轮集团总公司引进德国多尔尼公司刚性剑杆设备和技术;宁波兴业(集团)公司引进美国铜管生产线关键设备和技术;宁波弹力絮厂引进射流喷网无纺布生产线先进设备和技术;慈溪电器开关厂引进日本产数控冲床、折弯机先进设备和技术等。1994—1998年,企业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引进相对缓慢。1999年,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企业8家。慈溪华东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纸杯生产线(设备)纸浆模塑餐饮具生产技术;宁波慈兴集团公司引进国外全自动微型小型球轴承装备前道生产精密轴承高速轴承类先进技术(设备);慈溪亚太集团引进台湾亚矶双液流高压高速染色机、常温高速染色机和德国雾化染色机等先进技术(设备);杭州湾纯净水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沃泰克斯生产线生产技术(设备);宁波惠康集团引进香港冷媒充注机实施家用分体式无氟空调试制技术(设备);慈溪飞兰集团引进日本产萃取技术(设备)等。
  2000年后,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技术引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以设备为载体,引进先进设备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如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宁波奇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鸿达电机模具有限公司、康鑫集团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多为采用此形式。通过购买资料、样品,经企业研究、消化吸收,掌握先进技术,如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从国外购买设计图纸,并与国外著名设计公司合作,引进先进设计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借鉴国外产品,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形设计元件和控制系统,研发全自动电脑横机。走出去、请进来,派技术人员到外地、外国取经,或者请外地、外国专家到企业指导,引进技术,如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从瑞士引进轴承行业国际著名专家作技术指导,并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专业技术队伍;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交科技界朋友引进技术,研发高强·高膜聚乙烯纤维;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从美国、日本引进100余名行业精英加盟企业,引进技术,建立研究所,研发科技附加值高、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浙江中兴电子有限公司引进高端技术专家落户企业,并从日本、新加坡引进关键技术和工艺,形成集精密模具研发、自动化装配、精密冲压、精密注塑成型、电镀、精密切削为一体的整合制造能力;宁波德努希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制冷技术国际一流水平的日本高端人才团队,打造制冷核心技术,研发国际一流的压缩机品牌;宁波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汇集国内几十位专家型人才,形成技术创新型团队,并招聘国际人才,凭借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对产品更新换代,成为数字电视引导者。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或与大型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如宁波科鑫腐蚀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在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和杜邦美国粉末涂料公司专家支持下,开发双层环氧粉末涂敷产品,经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检测,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相关产品性能要求;慈溪市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与上海应用科技学院技术合作,共同参与企业技术中心中长期规划和新产品开发。
  2008年,市经济发展局批复备案技术改造企业181家,其中有19家企业引进国外技术(随设备引进)。宁波盛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年产200万片SMT集成电路板生产线设备和技术,宁波鸿达电机模具有限公司引进年产100副大型模具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四轴龙门加工中心设备和技术,慈溪华宇饰布有限公司引进年产240万平方米高性能网布材料设备(片梭织机4台)和技术等。
  2010年6月,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具有60年电脑横机制造历史的瑞士斯坦格集团及旗下企业共3家。通过并购,吸收其横机制造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优势,同时以瑞士斯坦格为基础,建立高端电脑横机研发基地,为研发创新后续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攻关 随着工业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联系日渐紧密,技术攻关逐年增多。技术攻关形式,主要有协作攻关,委托科研机构攻关,引进人才自行组织攻关等。技术攻关内容从技术革新,产品改进、升级,到技术创新,实现技术重大改革,以至填补技术空白,专利授权量快速增加。主要技术攻关项目:引线框架用铜带研制和开发,高性能聚乙烯无炜布研发,双层环氧粉末涂敷技术,工业二氧化硫烟气治理设备,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三防(防水、防尘、防灯管爆裂)荧光灯,五腔驱动燃烧器,无热胆饮水机,空调净化消毒机,节能型金属基体电热膜,可编程定时器,全电脑横机,喷气、喷水织机喂纱装置控制系统,核级柔性石墨密封垫片和填料,变频式螺杆压缩机,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微小型超高精度模具制造技术等。
  引线框架用铜带研发。引线框架铜带用于制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以及新型接线端子的专用铜基合金带材,具有高强度和导电导热性能、高抗软化温度、可焊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可电镀性能等特性。科技部将引线框架用铜带的研制和开发列为“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配套材料重大专项课题,并决定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作为该研发课题依托单位,共同承担引线框架用铜带研制、开发和产业化任务。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于2002年始开展引线框架用新型铜基合金熔炼和铸造工艺研究及设备研制,电磁铸造、轧制工艺优化和轧制精度控制、材料热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以及带材残余应力消除措施,理化检验技术和设备、异型引线框架铜带生产工艺和设备研究等,掌握C194等4种铜—铁—磷合金系列引线框架铜带材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水平连铸—冷轧开坯和大锭半连铸—热轧开坯2条引线框架铜带生产线,技术路线先进并具有重大创造性,产品综合性能和表面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突破,C194铜带生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项课题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方式。2005年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专家验收组和科技部领导高度评价。
  高性能聚乙烯无纬布研发。高性能聚乙烯无纬布以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为主要原料,经过整理、铺丝、上胶、黏结、复合、热压定型等工序加工而成,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比重轻、耐水、耐腐蚀、柔韧性好、比吸能值高等特点。1996年,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中国纺织大学的小试成果,在中国纺织大学等科研院校帮助指导下,于1999年完成中试任务,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产品通过宁波市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此后,公司着手进行高性能聚乙烯无纬布研究开发。2000年,实现采用间歇式缠绕丝生产片状防弹无纬布,2002年,研发浸料连续式成卷连续生产工艺和技术。2003年,高强·高模聚乙烯无纬布产品通过专家成果鉴定,达到国外同类产品20世纪90年代水平。2007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材料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2003年9月,核级柔性石墨密封垫片和填料通过专家鉴定,为国内唯一通过核级鉴定的密封件产品;2004年10月,获得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优秀产品奖;2005年,公司参与起草制订柔性石墨金属缠绕垫片技术条件和柔性石墨板技术条件2个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2007年始,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并于2008年建成世界一流、国内唯一的核电密封件实验中心。公司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科研部门支持下,自主研发核级密封垫片。其间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先后试验1万多只垫片,研制出具有独特结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密封垫片。2008年10月,由国家能源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天生”牌核级密封垫片主要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6月,该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由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节 工业管理
  1988年,成立县企业管理领导小组,在县经委内设立办公室,并通过经委企业管理科具体运作工业企业管理工作。1990年12月,省企业管理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省级先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细则(试行)的通知〉》,为工业企业管理考核提供规范和准则。此后,市经委相继出台以“三项管理”(现场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基础管理考核细则,在工业企业中先后开展评选“管理十佳”“管理十强”“管理三十强”等活动。2005年,市经济发展局印发《慈溪市工业管理工作规范》,开展企业管理创星级活动,促进工业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引导工业企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
  2008年后,开展创新管理,构建各种管理平台,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管理水平。
  生产计划管理
  工业生产计划管理主要对全市工业生产总量、主要产品作出年度计划安排或预期目标管理,推动工业生产有计划、有目标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生产计划管理形式、手段和要求随之改变,由政府指令性计划转为指导性计划,后期实行预期目标管理。
  指令性计划管理 1988—1992年,工业生产计划仍沿用政府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由市计划委员会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并按系统和企业层层分解下达生产总量和主要产品计划。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安排26.20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4.8%。其中国有企业2.38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3.04亿元,增长4.0%;联营企业0.58亿元,增长10.9%;乡镇工业企业20.20亿元,增长16.0%。同时安排生产计划,棉纱1.38万吨,棉布1800万米,机制纸及纸板1000吨,原盐1.50万吨,啤酒2.10万吨,黄酒1.36万吨,65度白酒1000吨,灯泡300万只,合成氨6500吨,氯氟化硫10吨,柴油机4.20万台11.25万千瓦等64种主要产品,下达给重点企业。
  1989年,市计划委员会在安排工业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同时,安排全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2.0%,资金利税率与上年持平,销售利税率12.0%,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5.8%以上,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加快3.0%,国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8%,亏损户及亏损额减少30.0%。
  随着市场不断开放,指令性计划弹性增加,计划安排产品种类减少。1992年,仅下达全市工业总产值必保指标、争取指标。另有Z170F柴油机等18种产品被列入宁波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考核计划。
  指导性计划管理 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生产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
  1994年后,工业经济实行发展目标管理。改变计划调控办法,实行计划引导,重点放在经济总量预测,仅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如盐)实行指导计划。是年,市计划委员会提出全市工业总产值165亿~175亿元,增长38%~46%的目标。1995—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指导性计划指标由市计划委员会(发展改革局)和市经济委员会(经济发展局)或单独或联合发文下达,加强经济运行跟踪和预测分析,年终将目标完成实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
  预期目标管理2005年始,工业经济实行增长预期目标管理,由市经济发展局下达至各镇(街道)及市经济开发区。2008年,慈溪工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市工业总产值20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08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7%;全部工业增加值34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018亿元,利润总额38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全部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145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7%;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销售收入1350亿元,利润总额56亿元;工业技术改造财务投入120亿元,设备投入占50%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当年计划投资比例达到70%以上,宁波市级试产新产品220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5%;引进内资40亿元。
  产品质量管理
  工业产品质量关系产品销售与企业生命,直接影响工业经济发展,政府和企业重视质量管理。1988年初,全县工业企业经注册的质量管理小组112个。1989年2月,市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成立,12月,市质量管理协会成立。199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提出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企业管理工作等4点措施。1995年,市政府印发《市特级、重点、骨干企业“三项管理”考核细则的通知》,实施名牌战略,开展ISO9000认证工作。2002年为市“质量振兴年”,重新修订“三项管理”考核细则,对质量认证、过程管理、品质管理专项活动、标准化工作、质量工作5方面管理提出新要求。2004年始,特设市长质量奖,是年,22家企业获奖。至2011年,累计37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
  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向世界颁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系列标准,是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慈溪市质量认证始于1995年。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995年,慈溪飞翔公司、三灵无线电厂等企业率先通过,以后逐年增多,1996年为5家,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增加39家、40家、180家。至2008年,全市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业企业累计787家。2008年后,主管部门不再统计。
  标准化管理 1979年2月,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慈溪开始对企业设备、产品和管理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1988年初,有56家工业企业通过企业标准化整顿验收。
  1993年,25家企业进行标准化水平确认,131种产品企业标准经有关专家审定后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简称“质监局”)备案,累计备案产品597种。
  1995年,89种产品标准由市质监局审查备案,其中27种产品标准达到国际先进国家、专业公司的标准水平。18家企业经考核达到四级企业标准化水平。全年有470余人次参加GB/T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及质量认证等培训班。全市21家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接受质监部门检查,84个食品标签登记备案。
  1998年,全市工业企业通过消灭无标(无产品标准)生产考核验收。2003年,有10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家企业获得采标标志,4家企业通过四级标准化水平确认。企业标准备案产品411种。2006年,有10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取得采标确认12项。
  2008年,企业产品标准备案210项,累计4116项。39家企业参与69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45家企业取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证书。2011年,企业产品标准备案131项,累计4636项。有10家企业参与14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修订工作。30家企业取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证书。
  计量管理 1988年初,有55家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其中二级1家、三级54家。至1993年,累计37家企业进行标准计量复查考核,其中水表生产企业9家,槽形仪表、热工仪表生产企业6家,其他22家。
  1998年,全市70家计量具生产企业有44家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2003年,对全市化妆品、糕点、炒货生产企业中的21家企业进行定量包装商品抽查,合格率100%;24家企业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2006年,32家生产计量产品企业有9家被查处。至2011年,全市24家计量器具生产企业取得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累计733家企业取得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证书和计量检测能力合格证书。
  工业基础管理
  1988年,工业管理重点为企业上等级,抓企业管理基础和信息工作,建立劳动、资金、物资等定额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管理系统,抓计量升级、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班组建设。1992年,列出现场环境、生产管理、劳动纪律、班组建设、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8项考核内容,评选现场管理合格企业和优胜企业。1993年,全市工业企业以治理“脏、乱、差”入手,推行人定岗、物定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995年后,开展“三项管理”活动。2005年后,开展管理创星级活动,基础管理工作上新水平。2008年后,开展以“保增长、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创新管理,构建各种管理平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项管理” 1995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市特级、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三项管理”考核细则,重申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三项管理”即现场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现场管理包括员工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7项;仓库管理包括基本条件、物资入库、物资存放保养、物资领发出库、物资盘点、物资核算6项;财务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基础、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投资及经营成果管理、定期的经济流动分析制度6项。考核细则分项设定分值,按考核分值分为合格、良好、优秀。1996年评出年度“管理十佳”企业10家。1998年,开展创建市百家管理样板企业活动,经考核审查,17家企业符合创建条件。2002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开展“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278家企业通过“三项管理”考核。2001年、2002年分别评出“管理十强”企业。2003年,评出“管理三十强”企业,分别为“综合管理十强”企业、“特色管理十强”企业、“专项管理十强”企业。2005年评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为市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规范企业。
  管理创星级2005年,市经济发展局印发《慈溪市工业企业管理规范》,同时,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开展管理创星级活动,规范、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星级管理的必备条件为:管理五星级企业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管理四星级企业和管理三星级企业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销售利润率在市内同行业领先;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规范;有现代化管理成果;无重大伤亡事故和重大质量、重大污染问题;无违法、违规事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度分别评出管理五星级企业5家、3家、5家、2家,管理四星级企业5家、14家、11家、9家,管理三星级企业12家、9家、6家、5家。
  创新管理2008年后,构建各种管理平台,创新管理形式。搭建管理交流平台:举办企业精细化管理特训班、从精细化管理到精益生产导入培训班、现场管理培训班等,提高企业管理素质,并在全市树立现场管理规范化标杆企业35家。构建管理咨询平台:2011年,引进10家管理咨询机构为全市企业提供管理辅导,咨询项目涉及“5S”与现场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运营管理流程化、班组建设、营销全案咨询策划、战略管理、组织能力优化与主管能力提升、供应链流程标准化和绩效管理等,提升全市企业管理水平,评选出2011年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主管部门推荐慈溪市公牛电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申报宁波市级管理咨询(创新)示范企业;20家企业管理咨询立项,并实行管理实施过程和效果跟踪。
  第七章 盐业
  第一节 盐场
  1988年后,慈溪盐田废转加快,盐场范围缩小,仅存盐科所盐场和庵东盐场。
  盐科所盐场
  盐业科研实验性盐场,建于1974年,属于全民性质,职工20名。盐场位于庵东区东二乡海阳村八塘以北,东邻东二盐场,西接东二水库,南迄八塘,北至九塘,总面积30公顷。至1988年,制盐面积26.67公顷,原盐年产量898吨。1998年10月后,制盐面积减少到3.33公顷,原盐年产量110吨。
  庵东盐场
  又称“庵东盐区”,位于市北部,杭州湾南岸。解放后,庵东盐区分为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6个制盐乡。20世纪80年代前期,仍属省主要产盐区,盐田面积1981—1983年3年依次为3497.53公顷、3334.80公顷、2779.93公顷,后盐田剧减,1984年、1985年分别为871.33公顷、859.40公顷。至1988年,全场有盐田967.07公顷,分布于西一、东一、东二3乡范围,北靠九塘,南距八塘约1千米,界线曲突不齐。制盐作业区在九塘一线。1993年,盐田减少到517.80公顷。1999年盐田仅存54公顷,分布于4个制盐作业区。
  第二节 盐业生产
  盐田面积与产量
  1979年初有盐田5532.27公顷,此后逐年废盐转农,1987年只剩775.73公顷。1988年后,盐田继续废转。1989年废转面积342.60公顷;1995年、1998年,盐田废转面积均在100公顷以上。至2001年11月全部废转,盐田消失。
  随着盐田逐年废转,原盐产量也随之下降。1988年原盐产量9395吨,“八五”(1991—1995年)时期年平均12986吨,“九五”(1996—2000年)时期年平均5889吨,2001年245吨。
  制盐工艺
  生产工序 制盐工艺延续1978年改进后的滩晒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工序6道。制盐结晶工艺有改进,普遍应用黑色塑料薄膜结晶池结晶。基本实现翻水电动化、压摊机械化。
  纳潮。将潮水纳入滩头储水池,晴天纳潮头,雨后纳潮尾,一般天气纳潮身。有条件滩田做到咸淡分储,新陈分开,先用陈水,后用新水。
  机械扬水。远滩先送,近滩后送,高滩先送,低滩后送。
  走水制卤。走水制卤是滩晒关键,要机动灵活,定深定度,一步一卡,直线走水,晒水不晒滩。
  制盐。采取大面积结晶池板,改盐板为大块黑色聚氯乙烯薄膜或沙子板等结晶池板晒盐。将平滩制成卤水,通过机械电动提卤泵灌入结晶池板,经日晒成盐。
  整滩。平滩日常保养做到平整、坚实、光滑、无杂草、池堰整齐、沟道畅通、储卤设备安全。每年淡季大整1次,旺季前突击整滩1次,平时轮流整压。
  三雨作业。雨前分级保卤,雨中勤检查,雨后快恢复。
  滩晒工具 压滩机,用于整压盐田池板;电动提卤泵,用于提取卤水;石磙子,用于压滩;推盐耙,用于集盐;盐箩,用于盛盐;塑料盐锹,用于铲盐;推卤耙,用于推卤或推黄浆;小平车,运盐;水车,用于提卤水;手扶拖拉机,运盐。
  碘盐生产
  1987年,慈溪县盐业公司所属余姚马渚中转站(仓库)进行食盐加碘生产,主要供应余姚四明山缺碘区,为宁波市首个加工生产碘盐县。1989年初,因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而停产。1995年,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慈溪市消除碘缺乏病“九五”规划》,提出实施食盐加碘,全民食用加碘盐。市盐务管理局(盐业公司)把浒山盐业批发站仓库改建成加碘盐工厂。1996年,加碘盐工程竣工,工程和产品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取得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碘盐加工生产投入运行。1998年4月,市盐业公司取得省盐务管理局颁发的碘盐定点生产、分装企业证书。2002年,从江苏引进1套全自动碘盐生产流水线设备。加碘盐原料盐由鄞县、象山等县有关盐场生产日晒一级盐调入。加碘生产由手工加工发展成机械操作与自动化加碘,形成年4000~5000吨加工能力。2003年,碘盐加工厂移交宁波市盐务管理局。2005年,散装碘盐加工结束。1995—2005年,累计加工碘盐3.87万吨。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