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编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811
颗粒名称: 第十八编 农业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70
页码: 811-880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地方经济 慈溪市

内容

慈溪现境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农业以棉花著名,特产以杨梅为最。
  宋末,棉花传入,围垦之地适宜植棉,元代广为种植。民国时期,为浙江省棉花重要产地,由于棉花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棉花质量和产量均不高。1954年前,时慈溪县产棉地在慈北地区,每年种植0.67万公顷左右。1954年,县境调整后为全国重点产棉县,常年植棉2.67万公顷左右,占全县耕地的60%以上,约占全省的1/3左右。1955年,各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培养植棉技术人才,推广良种,改进栽培技术,慈溪棉花大面积高产。1957年,全县2.70万公顷棉花,每公顷皮棉750千克,成为全国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产量目标的5个县之一。1958年,慈溪县第二农场棉花每公顷产皮棉1102.50千克,受到国务院嘉奖。1959年,全县1.33万公顷水稻,每公顷产量6165千克,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产量目标。196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慈溪棉花》一书。1965年,农业部委托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到慈溪拍摄《慈溪棉花》科教片,向全国推广慈溪植棉技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棉田面积有所调整,1981年、1985年分别调出3%、20%棉花计划种植面积改种其他作物。1999年,实施稳粮、缩棉、扩蔬(果)战略,棉田面积进一步缩小;是年,国家开放棉花收购市场,因植棉收益相对较低,棉田面积从上年的1.43万公顷减少至0.78万公顷。至2011年,棉区主要集中在庵东、周巷、崇寿、坎墩等镇(街道),植棉面积3592公顷。
  境域为杨梅原产地,史载见于宋代。杨梅“产烛湖山者,其种曰荔枝、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①。烛湖位于横河镇境内。现境杨梅主要品种为荸荠种,产区重点分布在横河、匡堰、桥头、观海卫等镇。1989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6月28日为慈溪杨梅节。1996年,横河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00年,慈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杨梅之乡”。2001年12月,“烛湖”牌荸荠种杨梅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011年,慈溪杨梅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果品著名品牌;是年,全市有杨梅园4591公顷,产量3.67万吨。
  1985年后,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推广现代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扩大蔬菜瓜果种植,开发创汇蔬菜基地,周巷黄花梨、新浦葡萄、横河草莓等一批新品种形成;加大对养殖业扶持力度,传统蜂、禽、畜产业进一步发展,并发展梅花鹿等特种养殖动物。1986年,在沿海低洼地建成万亩鱼塘,发展淡水养殖,开发海涂海水养殖。198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慈溪由北而南的盐区、棉区、稻棉轮作区、稻区、丘陵林果区传统农业产业布局发生较大变化。至2011年,从北到南基本形成水产养殖捕捞区、棉区、蔬菜瓜果区、稻区、林特区5个农业产业区域。1996年后,依法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巩固发展种植、养殖规模经营,引进推广名优品种,农业经济明显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011年,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与1985年比较,粮食从42.4%下降至35.1%,棉花从28.7%下降至4.5%,油料从11.4%下降至9.1%,经济作物从17.5%增加至50.7%;农村经济总收入比1987年增长113.72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2%下降到1.9%,第二、第三产业由79.8%上升到98.1%;全市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5个主导产业(尤以蔬菜、水果、水产著名),666.67公顷(1万亩)以上规模种植、养殖品种20个;耕地每公顷平均收入9.32万元,为1987年的17.40倍;农业总产值63.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3万元,分别为1987年的10.73倍、23.32倍;慈溪市被评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省蔬菜产业强县、省果品强县等。慈溪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一章 农业产业布局 农田建设
  第一节 农业产业布局
  水产养殖捕捞区
  捕捞区 位于杭州湾喇叭口南缘浅海区域,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历年平均潮位2.10米,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海水盐度由西向东年度平均值为1.08‰~1.14‰,水温6.4℃~28.5℃。梭鱼、鲻鱼、鲳鱼、梅鱼等资源丰富,为慈溪主要捕捞区域。2000—2011年,年均捕捞5782吨,年均产值6625万元。
  养殖区 养殖区滩涂涂面淤积大于冲刷,基本稳定。吴淞高程零米以上367平方千米。自西向东泥沙粒渐细,龙山涂面表层成油泥。涂面适宜贝类、沙蚕和弹涂鱼等生长繁殖。八塘以北已围涂地除建水库外,部分由盐而农,部分筑塘养淡水鱼,以后品种增加虾、蟹和咸水鱼种。1992年,慈溪渔民和科技人员突破杭州湾滩涂不能发展水产养殖的思想禁区,利用滩涂发展海水养殖,逐步形成以池塘养殖、滩涂养殖为主的沿海百里养殖生产带。2005年,养殖面积8193.34公顷,其中池塘养殖2586.67公顷、滩涂养殖5606.67公顷。2011年,全市海水养殖4942公顷,总产1.55万吨。庵东、新浦、观海卫等镇农户在滩涂利用海涂资源饲养野鸭,2011年养殖49万只。
  棉区
  盐田改棉 20世纪70—80年代,七塘以北盐田因土壤变淡逐渐废转。1979年初,有盐田5532.27公顷,1987年仅有775.73公顷。1988年后,盐田继续废转,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改造沿海荒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8—2001年,废转盐田977.14公顷,除部分盐田改为鱼塘,其余逐步改成棉地。棉农通过土地平整、开沟排水洗盐、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将土壤含盐量控制在0.3%以内,使土壤肥力逐步提高。农民因地制宜,棉地实行棉粮(油)套种两熟制,土壤得到改良,棉地综合效益随之提高。
  “南棉北移” 1988年,境内棉区大多集中在四塘至七塘之间,种植面积1.98万公顷,总产量1.02万吨。1994年,市政府实施“南棉北移”战略,北部沿海地区开辟新棉区,七塘以南棉地发展果蔬生产,植棉区逐渐北移。2000年后,形成七塘至八塘棉花集中种植区。2002—2011年,新棉区植棉2667~3334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80%以上。2011年,七塘至八塘棉区面积80平方千米,涉及周巷、庵东、崇寿、新浦、附海和观海卫等镇,种植面积3592公顷,总产量4218吨。
  蔬菜瓜果区
  蔬菜种植 蔬菜核心产业区位于329国道以北,七塘以南,涉及周巷、长河、天元、崇寿、宗汉、坎墩、浒山、白沙路、古塘、新浦、胜山、逍林、桥头等10多个镇(街道)的大部分耕地及庵东、附海、观海卫、掌起、龙山等镇部分耕地。该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呈微碱性至中性,农民素有间作套种蔬菜习惯,土地复种指数高。1988年,蔬菜播种面积1.47万公顷,总产量74.23万吨;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该区农民发挥优势,在种植榨菜、雪菜、大白菜等传统蔬菜基础上,引进种植西蓝花、甘蓝、白毛豆等蔬菜,发展产品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核心产业和优势产业群。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3.46万公顷,总产量97.18万吨。
  平原水果 农业实行种植业调整后,平原水果不断发展,部分地区形成优势产业。2004年,果园面积5127公顷,水果总产量1.83万吨,品种主要有梨、桃、葡萄等。2011年,周巷镇黄花梨种植面积277公顷,年产量8359吨;掌起镇古窑浦水蜜桃种植面积378.50公顷,年产量6750吨;新浦镇葡萄种植面积400公顷,年产量8400吨。西瓜、草莓等广为种植。
  稻区
  水稻传统种植区域主要位于329国道以南地区,涉及横河、匡堰、桥头、观海卫、掌起和龙山6镇,面积约144平方千米。该区土壤质地较黏重,有机质含量高,呈酸性。区内水资源较丰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种植水稻2万公顷左右。进入21世纪,改以单季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5500~8000公顷,每公顷产量6750~7050千克。部分水田种植茭白、莲藕、水果、蔬菜等作物。
  林特区
  林特区位于市境南部山丘,涉及横河、匡堰、桥头、观海卫、掌起、龙山6镇及市林场,山地面积约163平方千米。区内山低坡缓,土层较深厚。
  生态公益林区 生态公益林主要集中在水库集雨区。该区采用封山育林、合理采伐相结合的方法发展生态公益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白栎、枫香等。省级公益林主要分布在上林湖、梅湖、里杜湖等水库集雨区及林场,面积2430.93公顷;市级公益林主要分布在邵岙湖、灵湖、凤湖、窖湖、长溪水库等水库集雨区及林场,面积2716.73公顷。
  经济林区 经济林主要集中在横河、匡堰、观海卫、掌起等镇,面积6831公顷。2011年,杨梅种植4591公顷,产量3.67万吨。毛竹、雷竹、哺鸡竹等竹林主要集中在观海卫、匡堰、掌起等镇及市林场山岙缓坡,2011年面积2056公顷,产竹笋7980吨。茶园分布主要涉及匡堰、掌起、横河和龙山等镇,2011年种植269公顷,产茶169吨。
  第二节 农田建设
  20世纪80年代,慈溪注重以治水、治盐、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培育高产稳产农田。90年代,以棉花丰产方、水稻吨粮田建设为重点,建设渠系配套,排灌通畅,土地平整、整齐的标准农田。2000年后,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合理配制,大批土地连片集中,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标准农田逐渐建成。2011年,标准农田面积2.95万公顷。
  盐碱地改良
  慈溪北部土壤成土历史短,盐分含量高。西部七塘前后部分耕地,于20世纪80年代后由盐田改造而成,盐分富集,土壤板实,肥力贫乏。盐碱地咸、瘦、僵,严重制约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一直将改良盐碱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措施。观城区1971年后围涂1856公顷,至1988年,掘河39条,疏通出海闸浦梢5条,挖掘土方1.60万立方米,建排涝闸12座,有效改善排灌条件;农艺上采用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壮株密植、科学施肥等技术设施,1989年种棉669公顷,每公顷产量1080千克,比前3年年平均增产94.6%。
  1988年,县土肥站实施沿海盐碱地改良项目,采取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方法,应用开深沟、种咸草、覆盖稻草、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改良技术。1994年与1988年相比,土壤有机质由0.7%提高到1.0%,容重由每立方厘米1.41克下降到1.25克,土壤盐分由0.3%下降到0.2%。1991—1994年,棉花每公顷年平均产量1093.50千克,比前3年年平均531千克增产106%。1989—1995年,全市改良盐碱地1047公顷。通过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新围海涂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南棉北移”战略实施。
  农田基本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全市每年冬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挖掘“三沟”(畦沟、腰沟、围沟),深翻土地,修筑渠道。1988年、1989年冬春两季,全市修掘河道413条,开掘中心沟4513条,棉地深翻9673公顷,沟系配套1.02万公顷,积河泥4220公顷。20世纪90年代,开展“双百棉”“吨粮田”竞赛,各地大搞“丰产方”,治水改土,建设高产农田。1990年,棉区实施“百里十万一百五”(东西长100里,面积10万亩,亩产150斤)工程,涉及7846公顷棉地,整修河道634条长度563千米,挖掘土方213.6万立方米,挖沟4549公顷,冬翻6113公顷,改畦1837公顷,建成“中心方”555公顷。掌起镇乐家村、观城镇杨家漕村、宗汉镇房士地村、樟树乡五大弄村119公顷稻田通过土地平整,建“三面光”(三面砌驳)渠道,铺设水泥筒、地下暗管改善稻田排灌设施,成为标准农田样板。1992年,棉区修掘沟渠4651条,深沟7980公顷。1996年冬季,全市疏浚河道639千米,棉地开深沟1.07万公顷,秸秆还田6733公顷。1997年,全市棉地深翻、挖深沟面积占棉地总面积的80%。1998年后,农户种植作物由粮棉改为果蔬为主,农田基本建设成为增产增收关键农事,常年进行。2009—2011年,市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3773公顷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投入资金1218.16万元,新建、修建排灌渠道65.60千米、机耕路68.50千米、泵站11座、机埠9座。
  土地综合开发治理
  1994年,全市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从改良土壤转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2336万元对高低不平、大小不均、沟渠不配套农田进行大规模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疏浚八塘横江7200米,拓宽至35米、深4米,年蓄水量增加150万立方米,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抗旱能力从20天提高到30天,受益农田1.17万公顷。
  1997—2001年,侧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完成浒山、横河、宗汉等12个镇(街道)1.30万公顷中低产田改造,对田间道路、防护林统一布局配套,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通标准农田。
  2002年后,土地综合开发与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按照布局区域化、水利网络化、农田园林化、管理集约化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1994—2011年,全市在17个镇(街道)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9个;新建和修建机耕路836.87千米、桥梁涵洞1325座,疏浚河道628.19千米,衬砌渠道250.05千米,架设电力线149.26千米,平整土地3713.10公顷,林网植树215.34万株;开发治理改造农田41347公顷,开发宜农荒地1333公顷,小流域治理1047公顷。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棉花
  棉花是慈溪1954年县域调整后农业主产。1954—1987年,年平均植棉2.75万公顷,平均占耕地61.9%,是省内最大产棉县。20世纪80年代,棉花仍是慈溪主要经济作物。90年代后,种植结构调整,植棉比较效益明显下降,面积锐减。
  2011年,棉花种植主要分布于庵东、周巷、崇寿、坎墩、长河、新浦、观海卫等镇(街道),其他地区零星种植。
  棉花种植
  面积与产量 1988年、1989年,受1985年国家对棉花生产调控政策影响,2年年平均植棉1.88万公顷、产棉1.11万吨,较1985年分别减少29.6%、47.9%。1990—1992年,棉花收购价格提高,市政府实行扶持政策,同时实施棉花丰收工程,面积和产量回升,3年年平均植棉2.05万公顷、产棉2.04万吨,较前2年分别增长9.0%、83.6%。1990年,实施棉花“百里十万一百五”工程,面积7846公顷,总产9166.60吨,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1993—1998年,省政府减少对慈溪合同定购任务,加之农资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下降,6年年平均植棉1.57万公顷、产棉1.29万吨,比前3年平均分别减少23.6%、36.8%。1999年后,国家开放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棉花面积直线下降。
  品种 1988—2011年,慈溪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12号”“泗棉3号”“湘杂棉3号”等。“中棉12号”,1986年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1989年大面积更换“86—1”。“泗棉3号”,1994年从江苏省引入,1997年大面积更换“中棉12号”,1998年、1999年种植面积100%。“湘杂棉3号”,2003年从湖南省引入,2005—2011年,种植面积90%左右。此外,种过的棉花品种还有“慈205”“慈96—6”“苏棉9号”“苏棉12号”“中棉19”“湘杂棉2号”“99—17”“新棉33B”“安徽33B”“慈抗杂3号”“慈杂1号”“冀688”“湘杂棉8号”“标杂A1”“南抗3号”等。主要品种简介:
  “中棉12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属陆地棉,1986年引入试种;中熟型,生育期133天;铃重5克,衣分40%左右,纤维主体长度30.72毫米,细度每克5593米;高抗枯萎病。
  “泗棉3号”。由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育,1994年引入;生育期135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植株塔形、疏朗、叶片中等偏小,层次清晰,通透性好,高抗枯萎病;铃重4.8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9.53克,2.5%跨长30.40毫米,麦克隆值4.9。
  “湘杂棉3号”。由湖南亚华种业公司和湖南省棉花所选育,2003年引入。生育期126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27厘米,茎秆坚硬,叶片较大,叶色深绿,铃壳薄,吐絮畅,花色洁白,抗虫性好;铃重6克,衣分占42.0%,衣指7.40克,籽指10.60克,绒长30.20毫米,麦克隆值4.7。
  栽培棉花栽培主要有播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
  播种。播种方法有条播、点播2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栽培以条播为主,先盖地膜后播种栽培、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间遇干旱天气,为保持土壤墒情、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后播种方法,效果好,后逐年推广,植棉大户普遍采用此法。
  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1989年、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为8.92万株、8.15万株、5.53万株。1991—1996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畦宽从110~120厘米扩大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畦由种4行减少为种3行,100厘米宽畦由种2行减少为种1行。6年累计扩大畦宽1.23万公顷,减少行距1.27万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每公顷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为8.08万株、7.32万株、5.42万株。2003—2011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年平均密度降低至每公顷3万~6万株。
  施肥。1988—1991年,棉田每公顷年平均施绿肥169.50千克、河泥4819.50千克、畜肥862.50千克、人粪料1114.50千克、灰肥292.50千克、饼肥112.50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化学磷肥216千克、化学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①39吨,与1987年前传统棉花施肥量比较,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0吨、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0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化学磷肥增加138千克、化学钾肥增加42千克。1992年,应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一基一追”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比较,“一基一追”施肥法增产19.2%~21.9%,每公顷减少用工45~75工,后逐年推广此法。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不用有机肥。
  田间管理及棉种处理。继续采用深沟高畦。用“助壮素”控制徒长,一般不再整枝。用化学除草剂代替手工除草,减少中耕。2000年后,化学除草面积95%以上,用大小麦和蚕豆秸杆还田,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秸秆还田累计1.40万公顷。2000年后,棉地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摊放地头,自然腐烂还田。棉种传统多用“一晒二拣”方法,后采用“三开一冷”(三份开水一份冷水)温汤水浸种。20世纪80年代末,应用“稻脚青”浸种防苗病,90年代初用拌种霜拌种保苗。
  植棉政策
  指导性计划政策 1986年后,省政府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政策,改植棉指令性计划政策为指导性计划政策。1988年,继续实行指导性计划政策,县财政拨专项资金,改造沿海荒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实行连片种植。1989年,市财政拨款50万元补贴“两膜”(地膜、尼龙覆盖育苗移栽)植棉。1993年,市政府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鼓励棉农在棉田实行间作套种。1994年,市政府实施“南棉北移”战略,北部沿海地区开辟新棉区,南部棉地发展果蔬生产。至1998年,棉花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种植放开政策 1999年以后,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200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树立大农业、大市场观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加大棉花调减力度,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当年全市棉花面积减少至5160公顷。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592公顷,总产量4218吨,分别占1987年的19.2%、27.5%。
  棉花购销政策见第二十二编《商贸服务业物流》第三章第一节。
  第二节 粮食 油料作物
  慈溪粮食作物有水稻、春粮、杂粮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都以自给为主。
  水稻
  水稻是慈溪主要粮食作物,按种植季节,分早稻和晚稻。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观海卫、横河、桥头、龙山、掌起等镇329国道以南地区。20世纪90年代,在沿海围垦区试种水稻。2010年,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竣工,面积5334公顷;次年,采用淡水淋盐洗碱系列方法试种400公顷水稻,每公顷产量6750千克。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境内水稻种植区域扩展。
  2009年1月,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至2011年6月,在观海卫、横河、掌起、龙山、桥头、匡堰等镇建宁波、慈溪两级粮食(水稻)功能区3773公顷;其中宁波粮食(水稻)功能区1748公顷,慈溪粮食(水稻)功能区2025公顷。
  面积与产量 1988—1992年,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合同定购,全市年平均种稻2.27万公顷,总产13.27万吨。1993年,浙江省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农民种植自由度增加,面积和总产减少。1993—1998年,年平均种稻1.93万公顷,总产11.88万吨,比1988—1992年年平均分别减少14.7%、10.5%。2001年,全国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进一步促进稻区种植结构调整,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
  稻面积明显增加。2001—2011年,年平均种植水稻6241公顷,总产4.39万吨;其中2005年早稻面积降到115公顷,单季稻面积占97.3%。
  耕作制度 1988—1991年,稻田以冬作大小麦或油菜,夏、秋作双季连作稻三熟制为主。1991年,雁门乡东门外村农户在春季作物收获后种单季稻约6公顷,重现两熟制,并迅速被周围农户效仿。1992—1999年,稻区三熟制和两熟制共存,大古塘两侧实行稻棉轮作。21世纪初,已鲜见稻棉轮作,粮农为提高粮田经济效益,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形成新的轮作套作制。主要有:草莓—早稻—晚稻(“—”表示连作);茭白—茭白—晚稻;油菜—早稻—芹菜:油菜(或大麦)+西瓜—晚稻(+表示套作);草(养鹅)—单季稻;马铃薯—早稻—晚稻;草莓+西瓜—晚稻;春大豆—晚稻。
  品种 早稻品种1988年以“二九丰”为主。1991年,筛选出“浙辐9号”接替“二九丰”。1993—2003年,以“嘉育293”为主。2004—2011年,以“嘉育280”“甬选69”为主。其他品种还有“嘉早935”“嘉育143”“浙辐762”等。
  晚稻品种 1988—1992年以“秀水11”为主。1993~1999年,以“宁67”为主。1999—2006年,以“甬粳18”“丙96—42”为主。2004年,以“秀水110”“甬优1号”“嘉优1号”为单季晚稻主栽品种。2007—2011年,为“秀水09”“宁81”。其他品种还有“丙1067”“台202”“嘉花1号”“宁88”等。糯稻栽培面积较少,种过品种有“祥湖25”“祥湖84”“90—25”“绍糯97—14”等。
  主要品种简介:
  “浙辐9号”。由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利用研究所、浙江省余杭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89年引入;全生育期108~110天,属中熟早籼稻;有耐寒性好、秧龄弹性大、分蘗偏少、耐肥抗倒、后期青秆黄熟、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等特点。“嘉育293”。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91年引入;全生育期105天左右,属中熟早籼稻;有秧龄弹性大、分蘖力中等、成穗率65%左右、耐肥抗倒、成熟期抗高温、不易在穗上发芽等特点;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抗白背飞虱。
  “秀水110”。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2000年引入;全生育期140天左右,属中熟晚粳稻;有分蘖力较强、较抗稻瘟病等特点。
  栽培 1988—2011年,水稻栽培技术多有革新,操作简单,省工省本。
  播种。1988—1993年,采用传统育秧移栽方式。1994年,匡堰镇吴江村、市水稻农场早稻生产采用直播技术(直接把谷种播入大田),比育秧移栽增产6.5%,1995年在早稻生产上推广,1998年扩大到单季稻。2001年,改手工直播为机动喷雾器机播;操作方法:畦幅3~4米,畦沟和围沟宽20厘米,耥平田面,将露白种子稍经沥干装入机动喷雾器药筒直接播种,每公顷用种子37.50~45千克,塌谷入泥。
  育秧。20世纪80年代,以水秧田和半旱秧田育秧。1992年,掌起镇乐家村早稻采用旱育秧,比水育秧增产4.3%,1993年全市推广。旱育秧操作方法:选肥沃疏松旱地或菜园地,按畦宽1.20~1.70米开沟,浇水至饱和,压平床面后播种,用种每平方米150~240克,盖细土再搭架覆膜。2001年后,单季稻推广直播,不再采用旱地育秧。
  抛秧。1988年,在田央乡上田央村试验成功后推广。此法采用塑料秧盘培育出根部有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移栽时从秧盘上拔出秧苗,均匀地抛撒到水田。
  插秧。传统采用手插。1988年,在横河镇相士地村进行插秧机插秧(简称“机插”)试验,由于机械性能差而未推广。2007年,引进新型插秧机与软硬盘育秧技术配套,机插面积13公顷。2008—2011年,机插面积5060公顷。
  施肥。1987—1990年,绿肥田、春花田早稻和连作晚稻施标准肥,分别为每公顷年平均36.75吨、36吨和34.50吨,有机肥用量占总施肥量比例分别为42.9%、17.5%、9.0%。1990年后,总施肥量增加,有机肥减少,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每公顷年平均施标准肥分别为44.09吨、47.39吨、63.38吨。
  搁田。1993年前,采用水稻分蘖末期一次重搁。1994年后,改一次重搁为多次轻搁,搁田时间提早至返青后,每隔一星期左右搁一次田。化学除草。1988年,稻田除草剂广为应用,1990年后,耘田除草基本被除草剂替代。
  春粮
  20世纪90年代后,春粮用途渐变,大麦作啤酒原料及饲料,蚕豆摘鲜作蔬菜,春粮面积逐年减少。1988年,春粮种植面积1.34万公顷,总产量5.63万吨。种植面积最少2005年为9205公顷。年产量最高年1990年为5.78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1万公顷,总产量
  2.54万吨。
  小麦 1988年,种植面积2727公顷,总产量1.59万吨。产量最高年1990年为1.95万吨。种植面积最少的2009年为518公顷。小麦品种1988—1990年以“扬麦4号”“浙麦4号”为主,1990—1998年以“扬麦5号”为主,1999—2007年以“扬麦158”为主,2008—2011年以“扬麦12”“扬麦11”为主。其间,种过“鉴麦38”“扬麦10”“97—1”等品种。栽培方法基本同20世纪80年代,棉地采用条播,春季间作棉花。90年代中期,稻田采用免耕法,喷施除草剂后直接撒播种子。2005年后,逐步推广免耕机械直播栽培技术,播种时将种子装入机动喷雾机药筒喷播,通过行走速度和调节喷口摆幅控制播种量。病害主要有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等。
  大麦 1988年种植面积4093公顷,总产量1.82万吨。之后,种植面积连年减少,1998年1574公顷,总产量6111吨,2011年297公顷,总产量862吨。大麦品种,1988—1996年以“沪麦10号”为主,1997—2001年以“浙原18”为主,1999—2011年推广“花30”。其间,种过“92—18”“92—11”“96—6”“97—11”“浙农大3号”等品种。栽培方法同小麦。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黄花叶病、网斑病、条纹病等。
  蚕豆 “慈溪大白蚕”是慈溪特产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鲜蚕豆出口量增加,国内市场逐步开拓,种植面积扩大。1988年,种植面积6547公顷,总产量2.22万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0年为9978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7875公顷,总产量1.95万吨。传统品种以“慈溪大白蚕”为主。1999年,“陵西一寸”成为主栽品种。2001年,“慈蚕一号”选育成功,2006年后,面积逐步扩大。“慈蚕一号”单粒播种,密度每公顷3万~3.75万穴。4月底5月初开始陆续采摘鲜荚,分期分批收获。病害有赤斑病、褐斑病、轮纹病、锈病等。虫害主要是蚕豆象。
  杂粮
  杂粮有大豆、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由于大豆(毛豆)、玉米等作蔬菜或休闲食品,杂粮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1988年,杂粮种植面积4113公顷,总产量1.27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1.38万公顷,总产量5.61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均为历史最高。
  大豆 1988年,种植面积2053公顷,总产量4547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0年为8636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7656公顷,总产量2.66万吨,产量为历史最高。品种不断更新,1988年引进“毛蓬青”,1990年引进“台湾292”;1994年引进的“台湾75”毛豆为1998—2008年主栽品种。2009—2011年,“75—3”“浙农6号”为主栽品种。播种分春、夏、秋3季。播种时穴施磷肥,出苗后除草1~2次即待收获。1990年后,为提早鲜豆上市季节,采用地膜覆盖和小拱棚育苗移栽。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叶斑病、锈病等,虫害有小地老虎、蜗牛等。
  番薯 1988年,种植面积580公顷,总产量3445吨。种植面积最多年2009年为1194公顷。总产量最高年2005年为1.10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733公顷,总产量6235吨。种植品种1988年以“胜利百号”为主,2007年推广“浙薯132”“浙薯75”“渝紫263”等品种。3月底至4月上旬在小拱棚内用种薯繁苗,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移栽。成活后10天左右施肥,后期提藤2~3次。病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等。玉米1988年,种植面积987公顷,总产量3359吨。1995年后,玉米开始鲜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种植面积2822公顷。总产量最高年2004年为1.29万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548公顷,总产量1.23万吨。品种有“丹玉6号”“丹玉13号”“苏玉1号”“苏玉糯1号”“浙甜1号”“浙甜2号”“燕禾金”“京科糯2000”等。早春玉米采用地膜、小拱棚覆盖及大棚栽培,以直播为主,少量育苗移栽。清明前后播种为露地栽培。病害有大叶斑病、小叶斑病、锈病等。虫害有玉米螟、小地老虎、蝼蛄等,用“杀灭菊酯”“锐劲特”“抑太保”等农药防治。
  马铃薯 1992年前,马铃薯多作菜食,1993年种植面积123公顷。2003年后部分作加工原料,种植面积逐渐增加,2010年种植面积481公顷,2007年总产量5555吨,分别为历史最高。2011年,种植面积473公顷,总产量1885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东农303”品种,2003年后,先后引进“大西洋”“中薯3号”品种。传统播种,用猪粪、鸡粪等盖孔,出苗后浇施人粪料或尿素。2003年后,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技术,晚稻收后翻耕,开沟整地,放种薯盖土,畦面平铺黑膜。马铃薯易感晚疫病,用64%杀毒矾500倍液防治。虫害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蝼蛄、蛴螬等,分别用1.2%杀虫素或5%抑太保1500倍液、40%辛硫磷800倍液防治。
  其他杂粮 豇豆、绿豆、赤豆及高粱等杂粮,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8年,种植面积493公顷,总产量1319吨。2011年,种植面积2371公顷,总产量9132吨。
  油料作物
  慈溪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和芝麻,以油菜居多,花生次之。三者产量之比1988年为100∶10.5∶3.1,2011年为100∶28.6∶10.1。1988—2011年,年平均种植面积1.07万公顷,年平均产量2.20万吨。
  油菜 1988年,油菜种植面积1.16万公顷。1993年,冬季蔬菜面积扩大,油菜面积减少。2003年后,油菜比较效益降低,面积继续减少。2011年,种植面积5244公顷,总产量1.26万吨,分别比1987年减少54.9%、40.6%。油菜品种1988年以“92—58系”为主,1994年引进“高油605”,出油率比“92—58系”高5~8个百分点,逐步推广。1998年,引进“沪油15”“浙双72”品种。2001年后,推广“浙双72”替代“高油605”成为主栽品种。2008年,引进“浙双6号”种植面积333.33公顷。种过品种还有“浙油优1号”“浙油优2号”“沪油15”等。2009—2011年,主栽品种为“浙油18”“浙油50”。
  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2005年试行稻田直播。20世纪90年代初,稻田推广免耕栽培,11月上中旬移栽(直播)。2006年,采用免耕直播和全过程机械作业。单季稻收获后,稻草粉碎还田,按畦宽3米机械开沟,基肥随种直播时施下。生长期间,机械喷施化肥、除草剂等农药。90%荚角转白色时用联合收获机收获。2008年,全市推广稻田油菜免耕直播和全程机械配套技术面积333.33公顷。
  主要品种简介:
  “高油605”。由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选育,1994年引入;生育期227天,属半冬性甘蓝类型;耐寒性强,抗菌核病。
  “浙双7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1998年引入;生育期225天,属中熟甘蓝类型;苗期耐湿性较强。
  花生 1988—1992年,春秋2季栽培,较少收干果,年均种植面积1080公顷,总产量2556吨。1993年后,面积扩大,以收摘鲜花生为主,产值提高。1999年后,种植面积在2000公顷左右。2011年,种植面积1501公顷,总产量4352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65.6%、125.5%。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周巷、坎墩、长河、掌起等镇(街道)。1988年,种植以传统品种为主,同时种植部分“豫花15”“白沙1016”“天府10号”品种。1996年,引进“开农15”品种,成为主栽品种。
  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季节,分春花生、秋花生,通俗称早花生、迟花生。播种方法有移栽、穴播,以穴播为主。1988年,花生多为露地栽培,与其他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栽培管理简单。1990年,早花生采用地膜栽培,播后盖膜,顶膜时放苗。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试种大棚花生,双层膜覆盖,播种时间提早至2月上中旬。
  主要品种简介:
  “开农15”。由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引入;生育期90~95天,属特早熟鲜食类型;出苗整齐、前期长势强、生长发育快、花期集中、成荚早、后期不早衰;高抗枯萎病、锈病,抗叶斑病、病毒病。
  “天府10号”。由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入;生育期春播130天、夏播100110天、秋播110天左右,属早熟珍珠豆类型;有连续开花、抗倒抗旱性强、抗叶斑病较弱、不抗青枯病等特点。
  芝麻 芝麻在棉区零星种植,自食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年500公顷左右。1988—2011年,芝麻年平均种植面积509公顷,总产量945吨;其中2002年播种面积712公顷、2001年总产量1389吨为历史最高;种植以传统品种关麻和棒槌芝麻为主,多间种在棉花行间,少量纯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纯种面积扩大;播种分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有条播和撒播;主要虫害为蚜虫。
  第三节 蔬菜 瓜 果
  慈溪土壤、气候条件适宜蔬菜瓜果种植。在计划经济年代,为确保粮棉种植面积,蔬菜瓜果仅在闲田杂地种植。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慈溪农业特色和亮点。1988年,种植面积1.47万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46万公顷。
  蔬菜
  20世纪80年代后期,慈溪种植蔬菜品种有根菜类、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葱蒜类、绿叶菜类、薯芋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野生类蔬菜14类63种。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非结球芽甘蓝、百合、朝鲜蓟等种类,慈溪蔬菜品种增加至74种。
  结球甘蓝 结球甘蓝又称甘蓝、包心菜。20世纪50年代,引进种植,供鲜食。1989年,慈溪冷冻厂引进脱水设备制成脱水产品出口日本。1993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90公顷,总产量8510吨。1997年种植面积667公顷,2003年种植面积3000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2200公顷,总产量11.55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河、新浦、龙山、周巷、掌起、天元、庵东等镇。
  20世纪80年代,甘蓝品种以“牛心包”和“京丰1号”为主。90年代,“京丰1号”“四季获”“春丰”“晚丰”种植面积较大。2000年后,“冠王”“强力50”“争春”成为主栽品种。其间,种过品种还有“鸡心”“湖月”“超红2号”等10余种。
  结球甘蓝分秋冬甘蓝和春甘蓝。秋冬甘蓝8月播种,11月下旬至次年2月收获;春甘蓝9月下旬至12月初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1995年,引进夏甘蓝,5—7月利用遮阳网育苗,7月中旬至11月收获。夏甘蓝占甘蓝播种面积的5%左右。
  花椰菜 花椰菜又名花菜、白花菜,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逍林镇一农户从上海引进。1988年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0年,开发速冻产品出口,打开外销渠道。1995年种植面积954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1223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213公顷,总产量6.75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宗汉、坎墩、胜山、掌起、逍林等镇(街道)。
  花椰菜有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移栽后40~60天即可采收。主栽品种为温州、上海引进的50~120天系列品种。其他种植品种还有“雪岭”“白雪”“雪岭1号”等。1994年,逍林镇种子种苗园艺场生产花菜杂交种,2001年后,年生产“申花3号”“申花7号”种子350~400千克,种苗300万株。
  1995年前,花菜在春、秋2季种植,分别选用早熟、中熟品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晚熟品种发展冬季栽培,可全年生产四季上市。除早秋栽培外,花菜的种植管理较为简便。花菜喜肥耐肥,施肥以氮为主,花球形成期增施磷钾肥。
  青花菜 青花菜又叫绿花菜、西蓝花、茎椰菜,色泽鲜绿、质地嫩脆、风味清香、营养丰富。1985年,长河镇一农户引进试种。1988年,速冻加工后试销日本。
  1990年,长河镇种植面积100公顷。随着外销渠道开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6年全市种植面积192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983公顷。2003年,青花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335公顷。是年,青花菜出口日本及东南亚5000吨,成为浙江省青花菜主要种植和加工出口县(市)之一。“沃土”牌西蓝花被评为省、宁波市名牌产品。2011年,种植面积2413公顷,总产量4.11万吨。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河、天元、新浦、龙山、周巷、掌起、庵东等镇。
  1988—1994年,种植品种以“东京绿”“里绿”“绿岭”为主。1995—1999年,主栽“绿带”“山水”“梅绿90”等品种。2000—2011年,主栽品种为“曼陀绿”“优秀”等。种过品种还有“未来”“绿魔力”“圣绿”等。
  青花菜以秋播冬收为主,7月下旬至9月初播种,11月至次年2月收获。少量春季栽培,12月上中旬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2001年,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工厂化育苗供农民种植。青花菜需肥量大,中后期需氮、钾较多,对硼、镁、钼等元素敏感,缺硼易引发花茎基部空心。
  番茄 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2011年,种植面积433公顷,总产量2.61万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1倍、2.87倍。番茄在各乡镇都有种植,尤以城郊为多,主产区宗汉、桥头、逍林、周巷等镇(街道)。
  1988—1999年,品种以“北京早红”“早魁”“早丰”为主。20世纪90年代,引进“合作903”品种。2001年,从省农业厅引进以色列无限生长型番茄“FA—189”。2003年,从宁波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樱桃小番茄“金玉”(日本)、“千禧”(台湾)品种。2011年,主栽品种为“903”,搭配种植“博纳”“千禧”等。其间,种过品种还有“浙杂809”“红玫19”“浙杂203”“圣女”“FA189”“金珠”等。
  1988—1995年,用土温床或露地育苗。1996年后,多为大棚两膜育苗、春季栽培。番茄也可秋栽,7月10日左右播种,9月上旬开始采收至11月上旬。番茄再生法栽培,7月中旬播种,8月下旬定植,12月下旬采收至次年5月,5月中旬砍去根基上部,留3~4个节位培养再生枝,7月采收。为提高坐果率,曾用过“2,4—D”点花,后用防落素喷花。
  茄子 1988—1997年,种植面积在200~267公顷之间。1998年,采用大棚反季节栽培,效益提高,种植面积扩大。2001年,种植面积452公顷,总产1.34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333公顷,总产量9600吨。全市各地都有茄子种植,白沙路、宗汉、逍林等镇(街道)种植面积较大。
  茄子品种1988—1994年以本地“黑藤茄”为主。1995—1999年,主栽品种为“宁波藤茄”“杭茄”系列。2005年,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育成“慈茄1号”,与“杭茄”系列成为主栽品种。其间,种过品种还有“引茄1号”“浙茄1号”等。
  茄子有早春露地栽培、冬春大棚栽培和秋季栽培3种方式。早春露地栽培2月上旬双层膜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5月开始收获。冬春大棚栽培9月15—20日播种,11月初至12月上旬定植,次年1月下旬至2月开始采收至6月。秋季栽培6月下旬至7月播种,10月开始采收至次年6月。1996年,杭州湾镇农技站研究红茄秋季再生技术,7月上旬剪除植株根基10~15厘米以上部分,培育再生枝,9月初可采收上市。大棚栽培茄子,始花至盛花期喷施防落素提高坐果率。
  韭菜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高王乡为中心,形成韭黄(芽)生产基地,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99年,全市韭菜面积564公顷,产量1.38万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893公顷,产量3.08万吨。主产地观海卫、龙山、周巷、逍林、宗汉等镇(街道)。
  品种主要为传统阔叶韭菜。1999年,三北镇引进韩国品种“雪韭”。2003年,联兴韭菜有限公司从慈溪阔叶韭菜中选育出高产、抗病、抗寒良种,定名“慈韭1号”推广种植。2011年,主要品种为“慈韭1号”“雪韭”,其他品种还有“791”“寒冬韭王”“雪韭王”“新世纪雪韭”“嘉兴雪韭”等。
  韭菜主产品有青韭和韭黄。韭菜用种子或分株繁殖,露地栽培一般采收3次青韭1次韭黄,逍林一带习惯于采收韭薹。1999年,采用棚栽,年收韭菜5~6次,每公顷产量150余吨。20世纪80年代,韭黄采用露地培土软化法,即在青韭收割后,用草片或瓦筒罩住韭菜墩,韭黄长到30厘米时收割,产品俗称韭芽。1992年后,农户待韭菜长到一定高度,将每墩韭菜顶端束起,然后培土成垄,将韭菜墩覆盖,或用盖草、搭棚、黑膜遮光等方法,将韭菜软化、黄化。用此法产量明显提高。
  菜豆 菜豆又名刀豆、四季豆、芸豆、梅豆。20世纪80年代,慈溪冷冻厂引进新品种种植,收购、加工后出口至日本,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93年,种植面积1231公顷、总产量1.54万吨为历史之最,其中新浦镇和周巷镇北部种植面积占70%。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1066公顷,总产量1.41万吨。产区主要分布在龙山、周巷、观海卫、桥头、坎墩、掌起等镇(街道)。
  菜豆有蔓生和矮生2种类型。蔓生型产量高、效益好,品种有“蓝湖”“长白7号”。矮生型操作方便,主要品种有“供给者”“矮生蓝湖”“鲜绿1号”“宝绿”“草原”。其他种植过品种还有“杭州白花四季豆”“法国青刀豆”“初绿2号”等。
  菜豆可春播或秋播,春播占85%~90%。一般播后矮生菜豆50~60天即可采收,蔓生菜豆80~90天后采收。有直播、育苗移栽后小拱棚覆盖等栽培方式。
  黄瓜 黄瓜又名胡瓜,俗称青瓜。主产周巷镇三江口、小安、海江等村。1988—1996年,年种70余公顷。1997年,乳黄瓜腌制加工成小酱瓜,内销增加,并出口东南亚,种植面积增加到150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178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313公顷,总产量1.65万吨。
  主栽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为农家品种黄皮黄瓜,此后为“津春4号”“津优4号”。其他品种还有“津春5号”“津优1号”“津优30”等。
  1988—1995年,多为地膜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农户开始采用大棚栽培。2001—2008年,市蔬菜开发公司采用大棚基质栽培。3月下旬播种,采用大棚加小拱棚育苗,出苗后10~15天移栽。开始发蔓时搭建高2米左右人字形棚架,主蔓高1.60米左右打顶。开花后7天可采收乳黄瓜,20~25天采摘成品瓜。主要病害为霜霉病。
  其他蔬菜 其他蔬菜种类众多,常见有萝卜、榨菜、雪菜、大头菜、白菜、青菜、黄芽菜、芥菜、辣椒、毛豆、冬瓜、南瓜、瓠瓜、苦瓜、洋葱、大蒜、菠菜、芹菜、茭白、蘑菇、芽苗菜等;其中许多是传统蔬菜,面广量大,常年种植。另外还有马兰(俗称马兰头)、荠菜等野生蔬菜。
  果用瓜
  慈溪种植瓜类品种较多,果用瓜主要有西瓜、甜瓜等。
  西瓜慈溪西瓜栽培历史悠久,盐地西瓜著称于上海、杭州等地。全市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观海卫、新浦、坎墩、龙山、庵东、逍林、掌起、周巷等镇(街道)。1987年,种植面积4800公顷,因产品滞销、效益下降等原因,1988年减少至2500公顷。1989年后,面积逐渐增加,常年种植在4000~5000公顷之间。2011年,种植面积4966公顷,总产量12.56万吨。
  慈溪西瓜传统品种为“乌皮西瓜”“雪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杂交西瓜,产量提高。80年代末,西瓜主栽品种为“新澄1号”“新红宝”“金钟冠龙”;90年代为“皖杂1号”“京欣1号”“西农8号”等;2000—2011年为“早佳”“丰乐5号”“西农8号”“小兰”等。其他品种还有“浙蜜1号”“浙蜜2号”“抗病948”“特小凤”“浙蜜3号”等10余种。
  西瓜育苗,1988—2000年,采用苗床土、河泥方格或营养钵育苗。2001年,进行嫁接育苗试验,防病效果在90%以上。2002年,市浒农园艺研究所在连栋大棚内采用穴盘基质开始工厂化嫁接育苗。至2011年,生产嫁接苗100万余株,种植面积900余公顷。嫁接育苗砧木以葫芦为好,在西瓜种子播种前10天催芽播于基质穴盘或直径6~8厘米的营养钵中,每穴(钵)1粒。西瓜种子在砧木播种后7~10天催芽,密播于苗床或平盘(无穴孔)。砧木出土7~10天,西瓜苗出土2~3天时,采用插接法嫁接。嫁接后5~7天,苗床保持饱和湿度和控制温度促进愈合,后逐渐通风透光。
  西瓜以地膜栽培为主。传统采用爬地栽培,按种植时间、方式形成4种大棚栽培模式,即早春促成栽培,一次定植全年采收栽培,秋季栽培,草莓、西瓜套种栽培。2000—2004年,西瓜大棚栽培面积927公顷。2011年,栽培面积900公顷。
  甜瓜 慈溪种植的甜瓜90%以上为越瓜(俗称脆瓜)及香瓜(普通甜瓜)。1995年,市农业局综合站引进硬皮甜瓜品种“伊丽莎白”。甜瓜种植遍于境内,主产地为观海卫、胜山、新浦、横河、坎墩、逍林、白沙路等镇(街道)。1988年,甜瓜种植面积1080公顷,总产量8.47万吨。1993年,种植面积1280公顷,总产量2.52万吨。1996—2000年,年平均种植面积1242公顷,总产量2.76万吨。2008年,种植面积732公顷,总产量1.44万吨。2011年,种植面积789公顷,总产量1.51万吨。
  越瓜主要品种有花皮梢瓜、白皮梢瓜,于3月下旬播种育苗,露地爬地栽培,7月收获。2001年,开始采用夏秋季栽培、早春大棚栽培。2005年,坎墩惠农瓜果研究所选用南瓜品种“金甲田”“铁雪龙”作砧木嫁接花皮梢瓜,增产80%。2011年,推广花皮梢瓜嫁接苗30万株,种植面积67公顷。
  硬皮甜瓜主要品种有“玉姑”“黄皮9818”“东方蜜1号”“西薄洛托”“哈蜜红”“状元”“雪里红”“蜜世界”等。栽培方法有早春大棚栽培和秋季栽培2种。早春大棚栽培于12月中下旬播种,电热控温育苗,爬地或立架栽培,次年5月初开始收获。秋季栽培于7月中旬至8月初播种,10月初至11月收获。
  香瓜主要品种有黄金瓜、青皮绿肉等。栽培技术同越瓜。
  水果
  慈溪水果主要有杨梅、梨、葡萄、桃、柑橘、草莓等。枇杷、苹果、青梅、无花果、猕猴桃、柿子、果桑、油柰等少量种植。1988年,全市果园面积5127公顷,水果总产量1.83万吨,人均占有量19.32千克。2011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293公顷,总产量12.11万吨,人均占有量116.43千克。杨梅销往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沈阳等大中城市及新加坡、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横河镇、周巷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慈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杨梅之乡”。
  杨梅 杨梅为慈溪传统水果。1988年,种植面积3554公顷,产量1.11万吨,分别占全市水果的69.3%、60.7%。2005年,产量4.47万吨为历史最高。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4591公顷,产量3.67万吨。杨梅主产区在横河、匡堰、观海卫、桥头、掌起、龙山等镇。
  慈溪杨梅品种以“荸荠种”为主,历年占总面积的95%以上。2011年,全市杨梅栽培品种有“荸荠种”“早荠蜜梅”“东魁”等近30种。
  20世纪90年代后期,果农对树体高大的成年杨梅树采用截高枝、“开天窗”方法进行修剪,树冠高度控制在3.50米左右。20世纪80年代,梅农习惯在杨梅采摘后施1次草木灰。90年代,以复合肥为主,年内和采后各施1次肥料。2004年后,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广应用草木灰、焦泥灰等农家肥料及杨梅专用肥,部分梅农在果实膨大期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2次。1988—1997年,杨梅产量大小年之比为11∶1。1993年,市杨梅研究所研制杨梅疏花剂及采用截枝法均衡大小年结果,2003—2011年,推广疏花疏果技术1.80万公顷,大小年产量之比降至1.7∶1,单果重提高23.2%。杨梅主要病害有癌肿病、褐斑病、根腐病等,主要害虫有白蚁、介壳虫、天牛等。杨梅病虫发生少、危害轻,一般不予防治。
  梨 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100公顷左右。199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61公顷,产量5383吨,比1988年分别增加6.50倍、5.90倍。2000年,种植面积2114公顷、2001年产量4.19万吨为历史最高。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569公顷,总产量1.53万吨。梨种植分布在17个镇(街道)、163个村、1家农场;种植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的村有周巷镇新缪路村、湖塘新村,观海卫镇新泽村、洞桥村;种植面积最多为周巷镇成和果业有限公司
  20.30公顷,年产量610吨左右。
  1988—2011年,主栽早熟品种为“翠冠”“新世花”;中熟品种为“黄花梨”;引进、种过的品种还有“今村秋”“大恩梨”“菊水”等20余种。
  20世纪80—90年代,梨树整形以疏散分层形为主。90年代末,采用矮化开心形,少量棚架式栽培。一般树高控制在2.50米以下;疏花疏果,根据种植密度,按株定产,按产留果,删除多余花果。20世纪90年代,推行套袋技术,绿皮品种套外黄内黑果袋,黄褐色品种套外黄内白果袋或透气薄膜袋;部分果农应用高接换种技术改良品种;病害主要有梨锈病、梨黑星病、梨轮纹病;虫害主要有梨木虱、梨圆蚧、吸过夜蛾。
  葡萄 2011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1784公顷,总产量5.06万吨。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观海卫、掌起、周巷、逍林、胜山、龙山等镇。种植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的葡萄专业村有新浦镇六塘南村、马潭路村、观海卫镇洞桥村、掌起镇洪魏村、周巷镇新缪路村、龙山镇杨高村等。
  葡萄主栽品种为“巨峰”。其他还有“红富士”“甬优1号”“金皇后”“巨玫瑰”等20余种。
  葡萄生产传统为露地搭竹架栽培。1994年,应用大棚栽培。2002年,发展毛竹连栋大棚。2004年,搭建钢管连体大棚。2008年,全市大棚葡萄栽培占总面积的84%。葡萄需整形修剪,冬季修剪以整形为主。75%左右葡萄园采用多主蔓任意形,另有龙干形、多主蔓自由扇形等。夏季修剪以摘心、除副梢、绑蔓为主。葡萄硬核后期对主干中部进行环剥,着色提早20天左右。葡萄坐果后套袋,能提高果实品质和减轻病害。
  露地栽培葡萄病害以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等为主,年防病15~16次,药剂大多用“福星”“百菌清”“速克灵”“波尔多液”等。
  大棚栽培葡萄病害以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为主,年防病4~5次,药剂选用“施佳乐”“科博9“大生”“世高”等。2002年、2003年分别发现穗轴褐枯病、白粉病、日灼病、角斑病、吸果夜蛾等病虫害。
  桃 1988年,种植面积565公顷,总产量1748吨。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84公顷,总产量7903吨。桃种植主要分布在掌起镇古窑浦村、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横河镇乌玉桥村。
  品种主要有水蜜桃、油桃、蟠桃、黄桃4类。水蜜桃主栽品种有“玉露”“湖景蜜露”“白凤”“大观1号”“早霞露”等。
  桃园要深沟高畦,株培土高于地面40~50厘米,踏实做成馒头形。栽后1~3年,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冠形成。产果后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修剪,摘心、扭梢、剪梢、拉枝,同时疏果套袋。
  桃树的主要病害有褐腐病、缩叶病、炭疽病、疮痂病、流胶病等,虫害有蚜虫、红颈天牛、桃蛀螟等,桃农常采用综合技术防治。
  柑橘 慈溪属柑橘栽培北缘地区。1988年,种植面积502公顷。2003年,种植649公顷为历史之最。2011年,种植面积309公顷,总产量6469吨。种植主要分布在龙山、观海卫、胜山、横河等镇。龙山镇邱王村种植面积104公顷,为柑橘专业村。
  20世纪80年代,慈溪柑橘品种90%以上为晚熟品系“尾张”,少量“宫川”等品种。1998年后,引进“朋娜”“象山红”“黄金蜜柑”等10余种。
  柑橘每公顷种植675~750株。树形多修剪成开心圆头形,控制树高2.50~3.0米。幼果期喷施保果剂保花保果。对多花多果橘树,出芽前适度疏除多余花蕾,生理落果后期(约6月底7月初)进行疏果,8月定果。
  危害柑橘的主要病虫有疮痂病、树脂病、红蜘蛛、锈壁虱;用20%“达螨酮”粉剂2000倍或20%“死净”1500倍或73%“克螨特”2000倍等药剂防治红蜘蛛;采用50%“多菌灵”500倍或50%“退菌特”500倍防治疮痂病;用73%“克螨特”2000倍或50%“托尔克”3000倍或25%“速克”1500倍等药剂防治锈壁虱;大雪及冻害引发树脂病,通过农业防治,适度修剪,恢复树势。
  草莓 1988年,种植面积80公顷,总产量450吨。2001年,种植面积672公顷、总产量9895吨为历史最高。2005年,露地草莓比较效益下降,种植面积缩减到479公顷。2011年,全市种植面积287公顷,总产量6255吨。
  草莓分加工品种、鲜食品种。1988—2008年,鲜食露地栽培品种的95%以上为“宝交早生”。鲜食大棚栽培品种“丰香”占90%以上。2009—2011年,鲜食大棚品种“红颊”和“丰香”各占一半;加工品种以“BF—1”“BF—3”为主。
  1990年前,草莓采用黑膜覆盖栽培。1991年后,推广黑膜栽培加大棚覆盖。育苗有生产田育苗、专用苗地育苗、假植育苗等,大多农户采用生产田育苗,即草莓收获后揭除地膜,留健壮株繁苗。1992—1994年,利用组织培养繁育草莓脱毒苗。
  常年危害草莓果实的病害有灰霉病,危害秧苗的有炭疽病,其他还有白粉病、青枯病、芽枯病、根腐病、革腐病、叶枯病、根线虫病等。常年发生的虫害有蛴螬、斜纹夜蛾、蝼蛄、红蜘蛛、桃蚜等。市农技部门开展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采取“抓两头”(移栽前20天左右的育苗地、移栽后20~30天的本田)、“控中心”(地块发病中心)进行防治,有效控制病害。
  第四节 特产
  慈溪多特产,大宗品种如杨梅、大白蚕、葡萄等,小宗品种更多。《粮食油料作物》《蔬菜瓜果》节有蚕豆、杨梅、葡萄等目,此节不再重复,其余特产择要简介。
  麦冬
  麦冬是著名“浙八味”(杭菊、浙贝、白术、白芍、元胡、玄参、麦冬、郁金)之一,麦冬草可作庭院、广场、道路绿化。1994年前,由市医药公司统一收购,1995年后直接进入市场。
  麦冬种植面积、产量受价格等因素起伏较大。1998年,种植面积218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330公顷。2011年,种植面积220公顷,产量317吨。2000年后,麦冬苗作绿化品种销往外地,销量每年约1000余吨。主要产地在崇寿、新浦、坎墩等镇(街道)。
  品种主要有“慈溪麦冬”“矮小沿阶草”。“慈溪麦冬”为农家栽培品种,抗病、耐旱、植株低、分株多、粒大、数量少、品质好,习惯为3年生栽培;“矮小沿阶草”植株矮小,一般用于地皮绿化。
  丝瓜络
  丝瓜络是慈溪传统药材作物,以瓜络入药。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丝瓜络主要用于加工沐浴保健用品出口。
  丝瓜络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镇、附海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以上。观海卫、胜山、坎墩等镇(街道)有少量分布。1987年,种植面积282公顷,总产160吨。1988年后,面积、产量不断增加。2000年,种植面积556公顷,总产938吨,比1987年分别增加274公顷、778吨。2008年,种植面积540公顷,总产量640吨。2011年,种植面积333公顷,总产量406吨。丝瓜络品种为种植户自行留种培育,育苗后采用露地或地膜覆盖栽培。
  甘蔗
  1988—2011年,年平均种植面积357公顷,总产量2.08万吨。种植面积最多年1991年为587公顷,总产量2.92万吨。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天元、宗汉等镇(街道)大塘至三塘之间。农家大多栽培“青皮”品种,该品种每公顷产75吨左右。“白地拉”品种每公顷产60吨左右,种植较少。
  甘蔗栽培习惯套种,露地栽培。20世纪90年代后,采用地膜栽培,小雪前后收获窖藏,多作果用。
  甜菊
  甜菊又名甜叶菊。1988年,慈溪县华侨友谊公司从日本引进,产品销往日本。
  1990—2008年,年平均种植面积44.20公顷,干叶总出口1196.20吨;其中种植面积最多1994年为120.50公顷,每公顷产量最高2007年为1885.50千克,出口量最多2007年为119.50吨。种植主要分布在白沙路街道西华头、高河塘、墙里,观海卫镇五洞闸、师桥等村。2010年后不再种植。
  品种有“清甜”“秀甜”“守田2号”等。甜菊一般栽培3年。扦插繁育,黑膜覆盖栽培。
  蔺草
  蔺草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生产“榻榻米”(草席)原料。1992年,慈溪市丰织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蔺草种植加工。蔺草种植集中分布在范市一带。1992—2005年,年平均种植面积41.33公顷,每公顷产量5985千克;其中1998年种植面积133.33公顷。品种主要有“冈山3号”“丰和2号”“备后”。2005年后,慈溪不再种植蔺草。
  拉毛果
  拉毛果原产欧洲,又名蓟果、越绒草,土名洋菜篰,是棉毛纺织物起绒材料。种植主要分布在宗汉街道新界、百兴,天元镇镇东、塘河等村。20世纪8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55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71公顷。2008年后,种植面积渐少。2011年,种植面积10公顷。每公顷产果18万只左右。
  茶叶
  1988年,全市有茶园面积266.67公顷。2011年,有茶园面积269公顷。茶叶产量常年在200~300吨之间,最高的2000年为356吨。茶园主要分布在龙山、横河、掌起、匡堰4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1%,桥头、观海卫等镇占4.9%。
  茶叶传统品种有“鸠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黄叶早”等。1990年后,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平阳特早”“浙农139”“浙农117”“菊花春”“苦丁茶”等品种。2011年,共种植14个品种,其中“鸠坑种”占67%,“铁观音”占15%。
  茶树栽培以条播为主,少数茶园丛栽,1996年后部分无性系良种采用宽幅双行密植。茶叶分春、夏、秋3季采摘。2001年后,茶叶推行无公害生产,施化肥面积和用量减少,甚至不施化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园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将其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3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56公顷。2家企业通过绿色产品认证,面积71公顷。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面积47公顷。
  慈溪茶叶主要为不发酵绿茶,根据制作工艺、外形分“炒青”(“杭炒”)“浙江龙井”“珠茶”。2005年,开始生产半发酵青茶即乌龙茶。2008年,绿茶产量占99%,以珠茶为主,多由市茶叶有限公司收购,销往法国、西班牙、摩洛哥、俄罗斯等国。至2011年,慈溪茶叶获省级以上金奖16项、省级一类名茶1项;其中,“平平顶”牌芽茶获8项金奖、1项省级一类名茶,“达蓬山”牌绿茶获3项金奖,“烛湖”牌慈溪南茶获3项金奖,“戚家山”牌白茶获1项金奖,“岗墩大良”绿茶获1项金奖。
  竹笋
  1988年,全市有竹林面积850.87公顷,其中毛竹面积828.73公顷、杂竹面积22.14公顷。1990年后,推广种植雷笋,1995年种植面积160公顷。2011年,有竹林面积2056公顷;其中毛竹面积1719公顷、杂竹面积131公顷、雷竹面积206公顷。
  竹笋产量,1996—2006年年平均1.12万吨,其中毛笋产量占53.7%、雷笋产量占30.3%.2011年,竹笋产量7980吨,其中毛笋产量占68.8%、雷笋产量占18.3%。毛笋主产地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长溪村、桥头镇上林湖村、龙山镇河头村、横河镇大山村以及市林场。雷笋主产地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任佳溪村、东埠头村。哺鸡竹等杂竹笋分散在南部山区、中东部平原等地。
  竹笋品种主要有毛竹笋、雷竹笋、哺鸡竹笋等,还有少量其他杂竹笋。毛笋一般一年收获3季:春季春笋、夏秋季鞭笋、冬季冬笋,产量以春笋为主。雷笋一般生产春笋,覆盖栽培的雷竹园冬季也能产笋。
  第三章 渔业
  第一节 水产养殖
  1988年,全市渔业劳动力9070人,水产品总产量8066吨,全市人均占有量8.53千克。1991年,完善渔业承包责任制,巩固和发展精养鱼塘,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年产量1.21万吨;其中淡水产品1.03万吨,为全省第九个淡水产品超万吨县(市)。1992年,利用海涂养殖成功。1994年,确定滩涂使用权,重点支持养殖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发展滩涂养殖,滩涂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海水养殖面积扩大到428公顷,养殖产量766吨。1996年,调整精养鱼塘品种结构,增养异育银鲫等优、新品种,淡水产品产量增加至1.52万吨。2000年,以滩涂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面积扩大到9381公顷,养殖产量1.66万吨,全年水产品总量4.26万吨。2002年后,各地建立渔业合作社开展滩涂养殖,走联合生产、规模养殖道路。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5.63万吨为历史最高。201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4万公顷,水产品总量4.21万吨,人均占有量40.47千克,分别为1987年的5.85倍、5.32倍。
  淡水养殖
  1988年初,全市有淡水养殖面积3573公顷,产量6616吨。1992年,养殖面积3781公顷,产量1.09万吨。2001年,养殖面积5050公顷,产量2.22万吨。2011年,养殖面积5498公顷,产量2.15万吨。
  淡水养殖方法 淡水养殖分鱼塘、水库、河道养殖。
  传统鱼塘用泥坝围拦,容易倒塌。1989年后,采用石砌、三合土、塑料网布片、种草等方法保护堤塘。1996年后,用水泥板、混凝土、石块等材料护坡,牢固度提高。2005年,建标准鱼塘,塘坡用混凝土现浇或石砌;鱼塘采用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增氧,少部分采用喷射式增氧机。2005年,推广底冲式机械增氧机,全塘上下水层溶氧均匀,底栖性鱼类生长环境改善;采用施肥、水质改良剂等方法调节水质。1988年前,用菜子饼、糠饼、青草等单一饲料投喂。1989年,引进黑麦草、苏丹草等青饲料,推广全价颗粒饲料。1991年,推行模式养殖,按鱼类习性搭配混养,用肥料、青饲料、糠麸配投。1995年,银鲫、花鲢、青虾等饲喂配比饲料,辅以鲜活饲料、动物下脚料等。为防治鱼病,干池在冬季排干池水、清除淤泥、经日晒冰冻清除病菌敌害;不干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泼洒消毒;鱼苗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注射疫苗。
  淡水水库养殖,选择花鲢、白鲢等为主要鱼种;增养河蟹、河鳗、青虾等管理简单高档品种;养殖太湖大银鱼,放养少量银鲫、鲤鱼等底食性鱼种。饮用水库禁止投饵、施肥、用药,海涂水库采用化肥养鱼、投饲精养2种方式。也有采用网箱养殖,放养河蟹、银鱼、匙吻鲟等。
  河道养殖有拦网养殖、堵坝养殖。拦网养殖传统用竹箔拦养,因过水速度慢,后逐步以聚乙烯网片替代,有粗养、精养2种方式。粗养以放养鲤、白鲢、花鲢为主,少量搭配青鱼、草鱼、鳊鱼、鲫鱼,利用天然饵料,自然生长;精养采用混养密放、投饲施肥、配增氧机,产量较高。小型河道常采用堵坝养殖,以泥坝替代网箔,建成鱼塘,采用池塘养殖技术。
  淡水养殖品种 慈溪传统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鳊鱼、鲫鱼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白鲫、异育银1。1993年后,逐步引进、加州鲈、南美白对虾、彭泽鲫、草胡子鲶、太湖大银鱼、罗氏沼虾、牛蛙、美国青蛙等品种近30种。90年代,异育银鲫为主养品种。2003—2008年,南美白对虾为主要养殖品种,河鳗、甲鱼、河蟹等特色品种养殖也具一定规模。1988年,繁育鱼种鱼苗面积251公顷,其中水库面积4公顷;主要种类有白鲢、花鲢、鲫鱼、鳊鱼、鲤鱼等,共生产鱼种2900万尾,鱼苗13500万尾。1989—1995年,鱼种产量3000万~4000万尾,鱼苗产量8000万~9000万尾。1995年后,繁育中华鳖、大银鱼仔鱼等种苗。2011年,生产淡水鱼种2828吨,淡水鱼苗3428万尾。
  海水养殖
  1988年,县水产养殖场鱼塘混养中国对虾、脊尾白虾。2001年,养殖面积1.04万公顷。2011年,养殖面积4942公顷,产量1.55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36.8%
  海水养殖方法 海水养殖分滩涂、海水池塘、浅海养殖。
  滩涂养殖方法有平涂养殖、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养殖。平涂养殖,选择风浪相对较小海区,在潮流畅通、地势平缓、底质稳定、底栖硅藻丰富滩涂进行养殖;养殖前杀死沙蟹、和尚蟹及其他病菌敌害,放养泥螺、彩虹明樱蛤、青蛤、弹涂鱼、沙蚕等苗种,利用潮涨潮落调节生长环境,自然生长。低坝高网养殖,由堤坝、围网、水池组成低坝高网,建在高潮位区域。面积1~2公顷,坝高0.30~0.50米,坝顶立网,网高2~3米;蓄水25厘米左右,潮涨过坝,自然换水,同时纳入鲻鱼、梭子蟹等自然苗种、天然饵料;放苗前池塘消毒,采用混养方式。蓄水养殖,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涂质细软、底栖硅藻丰盛、中高潮位滩涂,塘内蓄水20~30厘米;放养前平整涂面、排出池水、用药物消毒、清除敌害。
  海水池塘养殖,即在已围海涂围成0.33~3公顷池塘,设进水闸、排水闸,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河道,澄清后放入塘内,投苗饲养;进水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对池塘消毒;养殖方法采用鲻鱼梭鱼与虾混养,青蟹与虾类混养、轮养,虾、蟹类与贝类混养,对虾、鲈鱼专养等。
  浅海养殖主要试养紫菜。2004年,在海域试养紫菜,因缺乏经验,成活率低、长势弱。2006年,在淡水泓海域试养紫菜,长势正常。
  海水养殖品种 主要为慈溪海涂自然生长繁殖种类,泥螺、海瓜子、梭鱼为主养品种,另有青蟹、缢蛏、大弹涂鱼、沙蚕、青蛤、脊尾白虾、中国对虾、刀额新对虾、草虾等。
  海水养殖鱼苗,传统以自然繁育为主,养殖户下海捕捉放养;有些鱼苗随潮水涨落自动游入滩涂养殖区。1998年,放养梭鱼、弹涂鱼等海水自然鱼苗175万尾。1999年,繁育蟹苗529千克。2000年后,三北水产养殖公司等育苗场繁育黑仔鳗鱼、梭鱼、南美白对虾等。1988—2011年,繁育鳗苗5839千克。
  第二节 水产捕捞
  近海捕捞
  1988年,近海捕捞产量1050吨。1992年后,改进捕捞方法,捕捞产量提高,1999年产量5293吨,2011年产量5157吨。捕捞种类主要有蛤类、蟹类、泥螺、箭鳗、梅鱼、鲚鱼、潮虾、鳗苗等。捕捞冬夏2季最旺,范围南起迎潮海塘、北出王盘山、西起钱塘江口、东至灰鳖洋及七姊八妹列岛周围海域。作业方式主要有渔船捕捞、网具采捕、海涂采捕3种。
  渔船捕捞 1988年,全市有近海作业渔船398艘,吨位2786吨。1991年,减少至213艘。1997年,增加至393艘。2011年,全市有机动渔船590艘,总吨位2221吨。主捕鳓鱼、鲳鱼、马鲛鱼、鮸鱼、舌鳎、梭鱼、梭子蟹、虾类等。
  网具采捕 网具有流网、拖网、定置张网、鳗苗张网、串网等,流网、拖网为渔船作业配套网具。
  流网也称流刺网、溜网,由众多网片连成带状。横切主流方向作业。缓潮时放网,潮过后缓潮时起网。捕捞范围在舟山群岛一带。捕捞品种为鳓鱼、鲳鱼、马鲛鱼、鮸鱼、梭子蟹、舌鳎等。汛期以春、夏为主,秋、冬次之。
  拖网主要为底层小拖网,无囊。下纲系5米长竹竿,配沉子。网口呈三角形,网袋深2米左右。用40~50米曳纲系于船舷,作业随潮拖曳。大小潮汛、昼夜均可作业。捕捞区域在花岛、络华、岱山、秀山等岛屿周围水深20米左右海域。主捕籽虾,兼捕舌鳎、蟹类等。
  定置张网有高桩张网、反纲张网、窗张网3种。高桩张网置于龙山一带低潮线以下海涂,用毛竹成排插入滩涂,2桩间设置大网,迎潮张开,拦截鱼物,主捕虾、蟹、梅鱼、鲚鱼、黄鲫、虾孱、鲻鱼、鳓鱼、马鲛鱼等,渔期3~10月。反纲张网,以2桩系住囊网,网口系1根长10米浮竹,调节网口位置,网囊系沉石下垂,渔船钩住网口,拉囊获鱼;主捕梅鱼、鲚鱼、虾、梭子蟹等。窗张网呈纺锤形,网口用4支竹竿制成,按捕捞对象,分紧网、稀网、草绳网3种;紧网主捕虾、白蟹(梭子蟹)、梅童鱼、鲚鱼、黄鲫、虾孱等,稀网主捕鲳鱼、鳓鱼、马鲛鱼等,草绳网(后改用乙烯合成纤维编结)主捕海蜇。
  鳗苗张网专为捕捞鳗鲡幼苗用,有三角网、四角网、人字网、虾仔网、竖杆墙张网等,主捕鳗鱼。
  串网有高矮2种,将网具敷设于海涂拦截或诱捕鱼类,主捕小鱼小虾类,全年作业。高串网向岸线成弧形布网,网列在涨潮时淹没,退潮后露干,即可涉涂取鱼。矮串网在平潮时水深3~4米海域,成弧形迎潮设置,退潮时鱼虾流入板尾陷阱或网衣旁搁浅。
  另有一种拉钩作业方式,主捕较大梭鱼、鲻鱼。
  海涂采捕 退潮后渔民入涂,以拾捕、锹挖、刀钩、网拖等方式,采捕泥螺、蛤类、蟹类、箭鳗等。入涂多以泥马代步,夏、秋为采捕旺季。淡水捕捞
  1988年,专业捕捞人员1260人。1990—2000年,专业捕捞人员1100~1800人。2003—2011年,专业捕捞人员200~300人。捕捞产品主要有鲫鱼、鲤鱼、鲶鱼、黑鱼、鲌鱼、河虾等定居性鱼类及鲻鱼、鳗鱼、河蟹等洄游性鱼类。捕捞产量1988年400吨、1998年1075吨、2011年1870吨。
  主要捕捞工具游丝网、打网。游丝网又称刺网,分紧、稀2种;紧网捕鲌条、鲫鱼、梭鱼等小鱼类;稀网捕白鲢、花鲢、鳜鱼、梭鱼等较大鱼类。打网,又称旋网、撒网、圆网,为捕捞传统工具,用苎麻线编织,经动物血烤制,在大小河江、池塘、水库均可作业,单人操作,方便灵活,广为采用。
  民间其他渔具还有耥网、小兜网、扳缯、摊网、大扦网、强盗网、百袋网、三角腰网、弹钩、鳗钩、鱼笼罩、虾笼等。
  第四章 林业
  第一节 林业资源
  林业用地
  1987年,林业用地1.50万公顷。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市林业用地1.97万公顷,比1987年增加0.4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占91.5%,疏林占0.2%,灌木林地占3.5%,未成林造林地占0.1%,苗圃地占0.9%,无立木林地占2.9%,宜林地占0.9%;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12.6%增加到19.5%。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面积1.5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9.4%;分布在中部平原面积3197.30公顷,占16.2%;分布在北部沿海面积878.80公顷,占4.5%。最大林地面积横河镇4031公顷。全市林地面积超过1334公顷的有观海卫、匡堰、掌起、龙山4镇;667~1334公顷的有范市、桥头、周巷3镇;334~667公顷的有3个镇(林场);67~334公顷的有5个镇(街道、新区);少于67公顷的有6个镇(街道)。
  林种结构和蓄积
  1987年,全市有乔木林面积862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1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033公顷,立竹295万株。2007年,全市有森林面积1.85万公顷(指有林地加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面积);其中乔木林占86.6%,竹林占11.0%,灌木林占2.4%。全市活立木蓄积量36.43万立方米,比1987年增加73.5%;其中,乔木林蓄积量34.40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78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1.9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713立方米;有毛竹640.96万株,比1987年增加117.3%,杂竹5.96万株。
  乔木树种(不含经济林中的乔木)中,有松树面积5047公顷,蓄积量17.99万立方米,比1987年增加22.4%;杉木561面积公顷,蓄积量4.50万立方米,比1987年增加94.7%;硬阔类面积3678公顷,蓄积量7.96万立方米,比1987年增加215.9%;软阔类面积315公顷,蓄积量7383立方米,比1987年减少49.8%。经济林中,杨梅树蓄积量3.10万立方米,占经济树种总蓄积量的96.9%。
  全市乔木用材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107公顷,12.65万株,蓄积量8344立方米。其中杉木面积45公顷,蓄积量4282立方米;马尾松面积52公顷,蓄积量3632立方米。即可及林木面积104公顷,蓄积量8131立方米。
  生态公益林
  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慈溪开展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按生态公益林划分标准和因害设防、生态优先原则,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首次界定生态公益林。市政府与14个镇38个村、3个国有农林场签订公益林现场界定书39份,界定生态公益林5512.13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364.47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农垦场至附海镇沿海岸线和龙山、胜山2镇军事设施周围;省级公益林面积2430.93公顷,主要分布在鸣鹤至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梅湖、上林湖、里杜湖等水库周围和市林场;市级公益林面积2716.73公顷,主要分布在邵岙、灵湖、凤湖、窖湖、长溪水库周围。界定的公益林中,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436.80公顷,集体林面积5075.33公顷;按功能分,防护林面积3860.13公顷,特用林面积1652公顷;按等级分,特殊保护林面积240.53公顷,重点保护林面积5147.67公顷,一般保护林面积123.93公顷。
  2004年,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及《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在2001年界定基础上对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进行重新确认、完善,与11个镇17个村、2个国有农林场签订公益林现场界定书24份,界定重点公益林2751.87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80.40公顷,主要为沿海基干林带,分布在周巷、庵东、新浦、掌起、三北、龙山等镇及杭州湾新区;省级重点公益林2671.47公顷,分布在观海卫、匡堰、横河、龙山、桥头等镇和市林场。
  古树名木
  根据省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2002年开展古树名木普查,鉴定100年以上古树62株(登记在册)。2011年5—10月,再次进行古树名木调查,查得全市有古树名木259株,多数分布在龙山镇、掌起镇、市林场。古树名木按保护等级分,500年以上一级古树9株,其中位于观海卫镇五磊寺1株枫香已有1100年树龄,300~499年二级古树15株,100~299年三级古树235株,另有80~99年后备古树15株;按树种分,樟树82株,朴树48株,柿树38株,枫香21株,金钱松、马尾松、栓皮栎、黄连木各8株,银杏、枫杨各5株,丝棉木4株,红楠、三角枫各3株,苦槠、榉树、榔榆、槐树、桂花各2株,柏木、杨梅、山合欢、冬青、铁冬青、无患子、柞木、女贞各1株;按坐落分,庭院2株,宅院9株,寺院51株,村旁88株,路旁23株,河旁20株,田旁2株,山坡59株,公园5株。古树名木统一编号挂牌,由市政府发文公布进行保护。
  第二节 林木营造
  198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准备三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慈溪”目标,山地造林、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速度加快。1994年,消灭荒山目标通过省级验收。1996年,海岸基干林带全线合拢。1998年,平原绿化达标。1999年,启动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工程。至2011年,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市)、省绿化先进县(市)、省荒山绿化先进县(市)、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先进县(市)。
  绿化造林
  山地造林 1988年,造林面积254.33公顷。1989年,造林面积435.33公顷,尚有荒山面积681.20公顷。1990年,根据3年消灭荒山目标,全市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共投入资金35.79万元,其中市财政拨出22万元专项用于绿化造林。1990年,荒山造林面积169.07公顷。1991年,对13个乡镇、116个村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山地造林90%以上由集体统一规划开发,投入造林经费68.81万元,山地造林面积318.67公顷。是年,出现合作林场和联户开山造林形式。1992年,山地造林面积334.93公顷,1993年面积41公顷,完成灭荒任务,省政府授予慈溪“消灭荒山达标市”“荒山绿化先进市”称号。1996年,无林地造林面积89.13公顷。1999年,改造低产林面积165公顷。2004年,实施山林分林相改造工程,改针叶林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2006—2008年,阔叶林改造面积335.01公顷。2009—2011年,珍贵树造林面积59公顷,迹地更新面积26公顷。
  平原绿化 林网林带植树,1990年为2.60万株,1992年为7万株,1995年为11.99万株。1998年,农田林网控制率72.2%,铁路、公路(含乡级公路)、干渠、堤塘、主要河流五大干线绿化率89.2%。1999年,启动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完成平原植树44.80万株,建农田林网180千米。2000年后,重点对标准农田、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绿化配套。
  至2003年,全市道路、堤塘、主要河流等干线两侧长度259.50千米,绿化257.20千米,绿化率99.1%。平原农区绿化总长度1828.90千米,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60万公顷,控制率85.7%。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平原农区绿化面积135.20公顷,蓄积2749立方米;四旁树占地面积1482.20公顷,蓄积1.95万立方米。
  慈溪农村历来有房前屋后栽树等绿化习惯。1998年,村庄绿化率20.2%。宗汉镇庙山村绿化面积5公顷,村庄绿化覆盖率36.5%,被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省首批绿化示范村。至2010年,全市创建省绿化示范村37个、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128个、市绿色村庄209个、市绿色家庭3100户。2011年,启动森林村庄建设,共创建市森林村庄45个;其中宁波市森林村庄24个,省森林村庄4个;创建市森林家庭500户。
  2001年,市政府启动“四横九纵”主要通道绿化工程。2002年,投资1245.62万元,在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浒崇公路、芦庵公路、樟新公路4条骨干通道进行绿化。工程总长度1.43万米,每侧宽度50米(其中芦庵公路15~50米),造林面积116公顷,种植樟树、杜英、女贞、椤木石楠、银杏、金丝垂柳、哺鸡竹、红叶李、栾树、海桐球、木槿、桂花、合欢等。329国道、七塘公路、庵崇公路、范太公路、师宓公路、中横线、陆中湾河道等两侧基本完成绿化任务。2003年,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6.60千米进场道路绿化工程。至此,全市总投资3.50亿元,县道以上通道全部绿化,营造林带长85千米,宽度15~50米,面积329公顷。
  沿海防护林绿化 1988年前,有海防林带46条,计面积21.43公顷,长57.3千米,植树8.78万株。1989年、1990年,沿海防护林第三期工程造林带5条,分别植树2.08万株6.52千米、3.51万株6.01千米。1991年,启动海岸基干林带试点工程,当年在八塘西一、西二2乡交界地段试点,植树7万株,长61.94千米。1992年、1994年,分别建林带3千米、13.70千米。1996年,全市海岸基干林带全线合龙,总投资61.38万元,长70.90千米的基干林带总面积86.40公顷;主要树种为意杨、哺鸡竹、女贞、白蜡等。2005年,在十塘江两岸的三八江以西、陆中湾以西、陆中湾至四灶浦3个地段造林13.60千米、面积97.27公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8家新闻单位组成“关注森林——绿色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到慈溪采访、拍摄沿海防护林建设。2006—2010年,在十塘横江两岸,营造沿海防护基干林带66.60千米、面积363.93公顷,十塘横江两岸防护林工程全线完成。主要树种有金丝垂柳、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无患子、女贞、栾树、白蜡等乔木及夹竹桃、海滨木槿等灌木品种。
  义务植树
  慈溪人民有义务植树传统,每逢植树造林季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都参加植树造林活动。1991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及40余名机关干部到龙南乡笋岙村植树;75个市级机关单位组织1443名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4.03万名妇女营造“三八”绿色林带37条,总长2.76万米;全年参加义务植树14.81万人次,山地造林面积46.33公顷;栽植乔木11.66万株、灌木6.76万株、绿篱8600米,栽花5.14万株;建花坛291只、1733平方米;完成垂直绿化2万株、屋顶棚架4000平方米。2006年,参加义务植树41万人次,种植各类绿化植物130万株;其中四旁植树35万株,植绿篱3.3万平方米。2008年,是第三十个全民义务植树节之年,机关干部、驻胜山部队官兵、青年志愿者等200余人,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九塘塘裙建造宽28米沿海防护林400余米,种大叶女贞、桉树、黄山栾树、木麻黄等2000余株。2011年,春节休假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领导分赴全市各镇(街道),与4600余名干部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种植乔木2.4万株,折面积25公顷。是年,全市有45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种植各类绿化植物157万株。
  林木抚育
  至1987年,经过封山抚育的荒山、疏林已基本绿化。1990年,成林抚育面积3015.07公顷。1999年,幼林抚育面积1372公顷。2004年,成林抚育、幼林抚育面积仅分别为66.67公顷、44.47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997年为5公顷,2007年为133.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993年为675.33公顷,1996年为666.67公顷,2008年为1000公顷。2011年,全市山地达到绿化标准,不再进行封山育林。
  采苗育种 1988年前,主要苗木品种有香樟、五针松、水杉等10余个。
  1994年前后引进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等。骨干苗圃面积1995年为3.60公顷,1996年为9.13公顷,2000年为17.60公顷。2000年后,引进中山杉等耐碱苗木。2003年,建立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试验示范区33.67公顷,2007年扩大到67.20公顷。先后引进138个树种,至2011年,筛选出龙柏、墨西哥落羽杉等一级强势品种26个;栾树、紫穗槐、紫薇、棕榈等二级强势品种20个;适宜慈溪海涂种植常绿乔木有女贞、木麻黄,半常绿乔木有墨西哥落羽杉,落叶乔木有白蜡、刺槐、臭椿等10个;常绿灌木有夹竹桃、石楠,落叶灌木有海滨木槿、紫薇,草本有白三叶、紫花苜蓿、结缕草等。
  盐碱地绿化抚育 新围海涂造林,以洗盐改土为重点;每50米为一标准段,设置三级排水体系,排灌分渠,大雨排水,小雨灌水。按常绿落叶结合、针叶阔叶相间、乔灌草带状混交的原则配置树种。土地平整后用秸秆覆盖。海边风大,栽种乔木用竹竿支撑固定。
  森林慈溪建设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制订森林慈溪行动计划,目标为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1%,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0平方米;2015年跨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市行列。按照计划,编制市平原绿化总体规划、市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一核、三廊、四带、八园、八轴”的市域城市森林布局结构体系,根据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施城区生态林、道路造林、河道造林、矿山覆绿等10个造林工程,开展大规模、广范围、深层次的植树造林活动。全市创建“共青林”“巾帼林”“国防林”等公益林80余块面积37公顷;建立278支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有绿色志愿者1.60万人;建立绿色车友协会,有会员1.20万人,建“车友碳汇林”面积7公顷;有4000余人参加城区绿化认种认养活动,认种认养树木4000余棵。至2011年9月,全市投入资金3.86亿元,平原造林面积673公顷。
  第三节 花卉苗木
  20世纪70—80年代,慈溪花木有个快速发展到急剧衰退过程。进入90年代,花木生产开始稳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特色产业。1988年,种植面积100公顷,1990年下降到46.67公顷。1997年,种植面积516公顷,产值3545万元。2003年,种植面积4458.40公顷,产值2.21亿元,面积为历史最高。2011年,种植面积2843公顷,产值2.42亿元,产值为历史最高。附海、龙山、横河3镇面积超过或接近667公顷,3镇面积占全市的50%以上,种植较多地区还有观海卫、匡堰、浒山、古塘、白沙路、掌起、庵东等镇(街道)。2005年7月,附海镇被省林业厅、省花卉协会评为省十大新兴花卉乡镇。
  花木种类
  绿化苗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种植五针松、罗汉松、雪松、龙柏、水杉、苏铁、广玉兰、黄杨、棕榈、桂花、香樟、银杏、法国梧桐、泡桐、垂柳等。1994年前后,引进垂丝海棠、玉兰类、黄山栾树、金叶女贞、红花檵木等品种。2000年后,引进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等耐盐碱树种及金叶鹅掌楸、紫果槭等彩叶树种;灌木有洒金柏、大叶黄杨、瓜子黄杨、海桐、金边六月雪、红叶小檗、夹竹桃、茶梅、含笑、海滨木槿等30余种;常绿乔木有苏铁、雪松、龙柏、杨梅、广玉兰、香樟、肉桂、冬青、女贞、金合欢等50余种;落叶乔木有银杏、垂柳、加拿大杨、朴树、紫玉兰、蜡梅、紫花海棠、紫荆、石榴、喜树等80余种;地被及其他苗木有红花酢浆草、马蹄金、麦冬等80余种。
  盆景 盆景生产主要在龙山、匡堰、横河等镇,重点集中在龙山镇花卉盆景园、龙山伏龙花木盆景园艺场等单位。2007年,有五针松、黑松、罗汉松、紫薇、榔榆树等为主的大型地栽造型盆景3000盆,五针松、龙柏等为主的中型盆景5000盆,五针松、罗汉松、雀梅、小叶女贞为主的小型盆景6万余盆。常见盆景品种有苏铁、银杏、锦松等40余种。
  花卉 20世纪80年代,有月季、茶梅、茶花、君子兰、一串红、鸡冠花、玉兰、米兰、含笑、菊花、扶桑、建兰、杜鹃等。90年代引进非洲菊、康乃馨等普通品种和凤梨、一品红、蝴蝶兰等高档盆花。1997年,建立宗汉牡丹园,引入牡丹品种,至2002年筛选出黑牡丹、白牡丹等5种品种。境内常见花卉有草本、水生、观叶、多浆、木本等类;草本有鸡冠花、三色堇、凤尾鸡冠、千日红、紫茉莉等60余种;水生花卉有荷花、睡莲、大薸等;观叶植物有南洋杉、橡皮树、南天竹等60余种;多浆植物有仙人掌、金琥、蟹爪兰等10余种;木本花卉有牡丹、绣球、中华绣线菊等40余种。
  花木生产经营
  花木生产 20世纪90年代前期,慈溪花卉苗木生产以个体散户为主。1999年,附海、龙山、横河、新浦等镇花木生产发展迅速,呈现块状集聚发展态势,全市0.33公顷以上花木种植户521户,有花木生产单位51家。2003年,龙山镇花木种植面积433.30公顷,600多户农民从事花木生产。一些种植户到外地借地建立苗圃发展花木生产。龙山镇邱王村一农户在上海青浦县建苗圃面积133.30公顷。2011年,全市有生产单位268家,花卉专业合作社4家,慈溪成为全省主要花木生产基地之一。
  花木经营 20年代90年代初,山区有零星规模经营户,销售主要靠花农自产自销、吸引客户上门收购。粮棉种植面积、价格放开后,花木规模经营面积扩大,涌现出一批花木购销员。1999年,花木专业购销员127人。有些经营户通过网络销售花木,产品销往25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地区,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
  1994年3月,龙山镇西门外村成立龙山园林绿化工程队开始绿化服务。1997年,蓝天花卉服务有限公司开发花卉租摆业务,与15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业务关系,租摆花卉1万余盆。2000年,龙山镇西门外村、附海镇花木村等园林绿化公司在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承包绿化工程。2004年4月,成立市花卉协会。2007年,绿化工程公司承接省际绿化工程8.20亿元,其中市绿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徐州承包1.70亿元的绿化工程,有近半苗木产自慈溪。2004—2008年,全市花木销售额9.60亿元,其中销往外省、市6.20亿元。2008年,为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提供大叶黄杨、西府海棠等48万株。2011年,花卉商店102家,绿化工程公司82家。
  附海镇花木村简介 2001年,由大阴洞村、三节村合并,1555户,3870人。该村1974年种植泡桐苗木取得可观效益,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种五针松、龙柏、大叶黄杨等苗木。1985年,全村种植绿化苗木面积200公顷左右,销售额500万元。1995年,绿化苗木面积266.67公顷,销售额2000万元,产品销往上海、山东等省、市。2002年,成立海联花木合作社。2008年,全村有30余家园林和苗圃企业,95%以上耕地种植苗木,还从外村转包土地面积200公顷种植绿化苗木。花木收入25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收入的70%以上。2000年,该村被评为宁波市花木专业村。2011年,种植花卉面积573公顷(含租地),主要种植品种有黄杨、樱花、龙柏、罗汉松等,销往山东、上海、大连、广州、深圳等地。村民创办的绿化公司曾先后承担上海体育馆、昆明世界博览会、杭州西湖大道等重点项目绿化工程。
  第五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家畜
  1988年后,慈溪畜牧业稳步发展,规模饲养程度不断提高,产量、产值显著增加。2000年,慈溪被列入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实施县,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后,慈溪畜牧业注重特色优势畜产品示范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及市场主体培育。至2011年,全市建成畜牧小区24个,其中7个被认定为省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
  猪
  1988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8.95万头,引进良种公猪,淘汰非瘦肉型公猪。1989年,慈溪第一个生猪产销合作组织“绍森生猪产供销合作农场”成立。1990年,建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推行生猪保险工作,当年参保生猪3.20万头。1991年,全市实行生猪免费防疫、免费保险政策。1994年,生猪免费保险改为生猪死亡补助。1996年,生猪扶持政策开始向规模饲养户倾斜,促进规模养猪发展。1998年,生猪饲养量27.16万头,创历史记录。2006年,生猪被列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8.86万头,其中年末存栏数19.63万头。生猪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龙山、观海卫、匡堰、横河、新浦、周巷等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倡公猪良种化、母猪一代杂交化、肉猪三元杂交化,推动公猪、母猪品种更新。1992年,市畜禽良种推广站建立乙级种猪繁育场,推行猪人工授精技术。1998年,全市有良种公猪92头,品种为“长白”“大约克”“杜洛克”,良种覆盖率100%。2007年,慈溪龙山西门养猪场被认定为省二级种猪场。2011年,全市存栏“大长”“长大”等良种母猪1.80万头,80%左右采用人工授精,“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皮特兰”等良种公猪254头,良种覆盖率100%。
  20世纪90年代前,种公猪、怀孕母猪单圈饲养,其他母猪、肉猪采用小群圈养。1991年,引进母猪笼养(分阶段限位饲养)技术,1999年后,逐步在全市规模猪场中推广。1998年开始,仔猪采用早期补料、早期断奶。肉猪自由采食、饮水,分阶段直线育肥为主,饲养周期25周左右,全进全出饲养。20世纪90年代始,推广全价配合饲料,仔猪饲喂颗粒料,其他猪喂干粉料为主。2000年,规模猪场开始应用自动饮水器。2004年后,自动喂料器、湿帘降温系统等先进饲养设备逐渐在规模猪场中推广应用。
  牛
  1988年,全市牛存栏1393头,其中奶牛18头。1995年,实施海涂养牛综合开发项目发展菜牛养殖。1999年,牛出栏1081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发展,役用牛饲养量锐减。因牛奶销售困难、效益低下,奶牛一直得不到发展。2000年,掌起一农户从山西引进“娟姗”奶牛42头,奶牛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而后,掌起镇、浒山街道先后建立奶牛场。2006年,全市牛存栏720头,其中奶牛428头。2008年,观海卫镇新办1家菜牛场。至2011年,全市牛总存栏880头,其中奶牛519头,集中在掌起镇洪魏村。
  慈溪传统饲养水牛、黄牛,又以水牛为多,役用为主,兼肉用。牛多从上海、陕西、广西、山东等地引入,品种名称常以地名冠名,主要有“南汇牛”“秦川牛”等。奶牛主要有“中国荷斯坦牛”(纯种荷斯坦牛与中国黄牛高代杂交种)。菜牛品种主要为良种杂交牛。1996年,曾引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因饲养成本高未推广。
  役用牛采用放牧与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2003年前,奶牛采用舍饲、小群饲养方式,以后奶牛拴系在牛床群养,采用真空挤奶器挤奶。菜牛以小范围放牧结合舍饲为主,以喂青饲料、粗饲料为主,适量饲喂精饲料。1996年,推广秸秆氨化饲料。2003年开始,推广饲用玉米青贮技术。母牛配种全部采用人工授精。
  羊
  1988年,全市羊饲养量1.51万只,其中年末存栏9000只。慈溪本地山羊体型较小,20世纪90年代陆续引进“马头山羊”“四川黄羊”“波尔山羊”等品种,分别与本地山羊进行杂交繁育,慈溪本地山羊基本上被杂交山羊取代,山羊品种改良。2000—2005年,政府奖励规模养羊场,促进养羊业发展。2005年,全市羊饲养量2.03万只,其中年末存栏1.02万只。2011年,全市羊饲养4.50万只,其中年末存栏1.83万只。养羊主要分布在宗汉、坎墩、天元、周巷等镇(街道)。
  饲养品种以本地山羊(俗称“角羊”)为主,另有少量绵羊。1992年从四川南江引进“四川黄羊”种羊72只;从临海引进“萨能山羊”35只,其中公羊26只、母羊9只。2001年后,从新昌引进“F1代波尔山羊”5只。2011年,山羊品种主要是本地山羊与“马头山羊”“四川黄羊”“波尔山羊”的杂交后裔;绵羊品种有“湖羊”及杂交羊。
  传统养羊采用春季、夏季放牧,以青、绿饲料为主;冬季舍饲,喂干草、秸秆、豆荚壳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零星放牧逐渐向规模化舍饲转变,饲料以青草料、干草料为主,辅以少量精料。
  兔
  1988年,兔存栏7.72万只,以长毛兔为主,零星饲养本地兔。而后,随着兔毛市场价格波动,长毛兔饲养量时有增减。1996年底,全市长毛兔存栏数3.48万只。1998年始,鼓励养殖食草畜禽,发展以獭兔为主小型食草动物。2001年后,由市场因素出现饲养獭兔热潮,獭兔饲养量由1999年0.65万只发展到2003年21.56万只,慈溪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獭兔规模饲养基地之一。2002年1月,慈溪承办全国首次獭兔专业会议。2000—2007年,政府奖励规模发展长毛兔、獭兔,促进养兔业发展。2006年,全市兔饲养量91.11万只,专业饲养场296个,创历史最高纪录。2011年,全市兔饲养量52.48万只,其中年末存栏25.33万只。兔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龙山、掌起、观海卫、周巷、庵东等镇。
  长毛兔以“德系安哥拉兔”为主,每只年均产毛量1.0~1.5千克。獭兔为“力克斯兔”,皮肉兼用,商品獭兔一般在5月龄左右出售。2011年,全市有长毛兔种兔场2家、獭兔种兔场4家。
  兔以食草为主,适当补饲玉米、小麦等精料和糠麸类饲料,多数养兔户用自配自制颗粒料;普遍采用人工投料、笼养的传统饲养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兔场逐步采用自动饮水设备。2006年始,部分规模兔场母兔舍开始安装湿帘、排风等控温设施。
  第二节 家禽
  家禽养殖是慈溪畜牧业主要传统产业,种类以鸡、鸭为主,鹅次之。20世纪80年代末,家禽饲养方式发生变化,从原来家庭养殖转为专业化饲养,家禽生产呈现出规模化、区域性生产特点。1988年,全市家禽饲养量366.32万只。此后,由于受禽肉及禽蛋产品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家禽饲养量时起时落。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高峰期,1991年饲养量469万只,1996年饲养量449.96万只。2004年,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养禽业受到一定冲击,市政府出台扶持家禽生产政策,稳定家禽生产发展,全年饲养量635.88万只,创历史最高。是年,市养禽协会改名为市禽业协会。2006年,在协会会员中试行养禽业风险救助。2007年,鸡、鸭被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2011年,全市家禽饲养量587.88万只,其中年末存栏202.77万只。
  鸡
  1988年,全市鸡饲养量241.80万只,其中年末存栏146万只。1992年,初步建立家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专业孵坊11家。1999年,蛋鸡规模饲养户234户,存栏蛋鸡65万只;肉鸡规模饲养户68户,出栏肉鸡88.50万只。进入21世纪,禽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应运而生。2001年,三北振慈禽业产销合作社成立,之后社员迅速发展到118户,2006年被评为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万丰食品有限公司、益大禽业有限公司、龙山养鸡有限公司、爱开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以本地优质鸡肉、鸡蛋、鸡胚为原料,开发卤鸡、卤蛋、五香蛋等产品。2011年,全市鸡饲养量358万只,肉鸡出栏225万只,其中专业养殖场年末出栏数占全市总量的98.4%。养鸡地区主要分布在龙山、掌起、观海卫、周巷等镇。
  1988年后,陆续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家禽品种。2011年,全市有种鸡场9家,其中祖代蛋鸡场1家、父母代蛋鸡场4家、父母代肉鸡场4家。主要蛋鸡品种为“罗曼褐壳”蛋鸡、“伊莎褐壳”蛋鸡、“海兰白壳”蛋鸡;肉鸡品种为“艾维茵”“AA﹢”“广西黄”“岭南黄”“科宝”。
  蛋鸡和蛋种鸡以前期平养、后期笼养为主,饲料用蛋鸡颗粒料。肉种鸡育雏期采用地面平养方式,育成期、产蛋期采用离地平养方式。快长型肉鸡以平养为主,饲料用全价颗粒料。饲养周期长的“三黄鸡”等以圈养散放为主,饲料育雏期用全价配合料,以后喂玉米、谷类为主。为改善肉鸡品质,1993年,开始有养鸡专业户利用山地养鸡,产品俏销,发展迅速。2007年,市政府禁止在山地集雨范围内养鸡。
  鸭
  1988年,全市鸭饲养量116万只,其中年末存栏55万只,有养鸭专业户759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肉食结构调整,蛋鸭、肉鸭养殖发展迅速,区域化生产明显。至1999年,形成以掌起、逍林、匡堰等镇为主的蛋鸭养殖区和以掌起、观海卫、横河等镇为主的肉鸭养殖区。2011年,全市鸭饲养量156.20万只,其中年出栏85万只。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掌起、观海卫、逍林、匡堰、横河等镇。
  1988年前后,蛋鸭以饲养“绍兴麻鸭”为主,肉鸭少量养有“北京鸭”。1992年后,引进“番鸭”“樱桃谷”“迪高”等肉鸭品种和“江南Ⅱ号”蛋鸭。“番鸭”逐渐成为肉鸭主养品种,蛋鸭品种仍为“绍兴麻鸭”,每只年产蛋量260~300枚。2011年,全市有种鸭场3家、孵坊2家。
  传统养鸭,蛋鸭放养为主,肉鸭圈养为主。蛋鸭专业户常利用稻田、河沟、海涂等放牧饲养。肉鸭专业户采用圈养,饲喂配合饲料。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蛋鸭圈养。至2011年,圈养占98%以上。
  鹅
  1988年,全市鹅饲养量5.50万只。1998年始,推广种草养鹅技术,利用冬闲田养鹅。1999年,鹅饲养量7.20万只,有专业饲养户90户。2006年,鹅饲养量48.70万只,其中年末存栏7.40万只。2011年,鹅出栏数60.53万只。鹅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观海卫、逍林、桥头、周巷等镇。
  传统本地鹅,体型较小,逐渐被淘汰。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浙东白鹅”,改良本地鹅个体。2005年,周巷一农户从石家庄引进“郎德鹅”,用于生产鹅肥肝和商品鹅蛋。2006年,慈溪益大养鹅场和纪林孵坊取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20世纪90年代后,饲养方式由家庭散养转为圈养结合放牧。一般产蛋鹅每天放牧1次。肉鹅育雏期圈养,育肥期白天放牧并饲喂少量精料催肥。1998年后,引进“黑麦草”“菊苣”“鲁梅克斯”等优质牧草种子,推广种草养鹅和利用冬闲田养鹅。2000年,试验成功鹅蛋人工孵化技术,被种鹅场采用,2011年,有1家规模鹅场应用此技术。
  第三节 蜂 特种动物
  蜂业
  20世纪80年代始,慈溪蜂业一直为全国重点。1980—1992年,蜂群数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1988年,全市蜜蜂饲养量17.35万箱。1990年,市营养食品厂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优质蜂产品出口基地。20世纪90年代,养蜂比较效益下降,蜂箱数回落,基本保持在10万箱上下。2000年12月,市蜂业协会成立。2006年,全市饲养蜂10.51万箱,产值1.01亿元,首次超过1亿元;是年,在协会会员中试行养蜂业风险救助。2011年,全市饲养蜜蜂6.02万箱,产值1.04亿元,继续位居国内前列,超过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4家联合蜂场被列为宁波市蜂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养蜂户主要分布在周巷、新浦、崇寿、长河、横河、坎墩、掌起等镇(街道)。
  品种 蜂品种有“中蜂”“意蜂”,主要以饲养“意蜂”血统浆蜂品系为主。1990年,建立种蜂繁育场,选育出“望美一号意蜂”,蜂王浆产量每箱每年由改良前0.50千克增加到2.50千克。同年,引进澳大利亚“澳意”杂交蜂王30只,该蜂种采集力强,繁殖性能优良。以后通过定向选育、引进高产浆蜂进行杂交等措施,蜂王浆产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蜂王浆平均每箱产量4.89千克左右,最高超过10千克。慈溪南部山区分布有野生中蜂,山区蜂农曾收捕野生中蜂进行驯养繁殖。2001年,实施中华蜜蜂繁育基地建设项目。2002年,分别从福建、江西引进优良中蜂。
  蜜源 慈溪蜜粉源植物种类众多,主要有油菜、棉花、丝瓜、茶树等,其他还有柑橘、西瓜、草莓、芝麻、茶叶、檫树、柃、槐树、梨、紫云英、一枝黄花、草木樨、玉米、合欢、盐肤木、枸橘、金樱子等。
  饲养 受蜜源条件限制,慈溪养蜂以转地饲养为主。1988年,养蜂专业户户均饲养规模为60箱左右,以后饲养规模逐渐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户均饲养150箱左右,2000年后增加到200多箱。定地或小转地饲养蜂场规模一般在50箱左右,以生产蜂王浆为主。1997年始,推广蜜蜂为温室(大棚)作物授粉技术。2000年,慈溪养蜂技术人员把蜂王去颚技术成功应用到蜜蜂同巢多王饲养生产中,2011年此技术推广应用面占40%
  蜂产品 1988年前,主要产品是蜂蜜,副产品有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蛹等。1990年始,蜂王浆逐渐成为主要产品。同年,部分蜂场在茶花场地生产商品茶花粉。1998年,试生产巢蜜,次年,观海卫镇一蜂农在黑龙江密山建立巢蜜生产基地。2011年,加工经销蜂蜜6230吨、蜂王浆240吨。
  特种动物
  梅花鹿 1996年,市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引进88头梅花鹿作为观赏动物,1998年始,开发鹿茸、鹿血等产品。1999年,梅花鹿养殖场发展到5家,驯养218头。2001年、2002年分别驯养633头、950头。2003年,全市饲养量983头,产值750万元,为历史最高。而后由于产品开发滞后、销售受阻,饲养量下降,2011年存栏186头。取得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梅花鹿养殖场8家。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龙山、匡堰、周巷、坎墩等镇(街道)。
  野鸭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一带个别农户捕捉野鸭圈养、贩卖。2000年,开展系统实验,野鸭驯养繁殖成功。2001年,出栏野鸭3.20万只,年饲养野鸭18万只。2011年,饲养野鸭49万只。取得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野鸭场25家,主要驯养品种为斑嘴野鸭和绿头野鸭。
  鹌鹑 20世纪80年代后,观海卫、掌起、范市等地农户引进鹌鹑饲养,此后持续发展。2002年,饲养量114万只,其中饲养5000只以上规模场34个。蛋用型鹌鹑主要有日本鹌鹑、朝鲜鹌鹑,每只年产蛋270~300枚;肉用型鹑以法国肉鹑为主,4月龄活重340克。2008年存栏40万只。2011年存栏10万只左右。
  此外,有少量专业户养有肉鸽、珍珠鸡、蓝孔雀、七彩山鸡、野猪、鹧鸪、海狸鼠、肉犬、白毛乌骨鸡、鸵鸟、马、大雁、蟾蜍、蝎子等特种动物。主要用于观赏和药用。
  第六章 农业技术 农业管理
  第一节 农业技术
  施肥技术
  肥料品种 化肥。使用化肥品种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氮肥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氨等。磷肥主要品种为过磷酸钙。钾肥主要品种为氯化钾,少量硫酸钾。复合肥有两元复合和三元复合,按氮磷钾含量,有高浓度(总量≥40%)、中浓度(40%>总量≥30%)、低浓度(30%>总量≥25%)复合肥3类。
  有机肥。有机肥主要有绿肥、河泥、畜肥、秸秆、沼肥等。绿肥主要有紫云英、黄花苜蓿。秸秆还田作肥,主要有稻草、麦秆、棉秆等。另外还有畜肥、沼肥。沼肥大多用于蔬菜生产。2005—2011年,全市利用畜牧场建沼气池124只,容积1.35万立方米。利用公厕建沼气池19只。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
  土壤肥力测试 肥力定位检测。春粮、棉花轮作地设置土壤肥力检测点,设习惯施肥区、有机肥+化肥区、纯化肥区、空白区。先取耕层土样测定养分,每季作物收获后取各处理小区土样,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观测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确定施肥方案。
  肥力动态监测。2003年,全市取代表性土样284个,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pH值、全盐量8个项目,其平均含量分别为:每千克土壤有机质19.70克、碱解氮93毫克、速效磷31毫克、速效钾103毫克、有效锌1.29毫克、有效硼0.77毫克、pH值7.47、全盐量0.89克。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增加29.5%,旱地增加1.4%;土壤速效磷水田、旱地分别增加324.2%、276.8%;土壤速效钾水田增加24.4%,旱地降低17.8%。
  施肥方法 1988年,全市化肥(折标准肥,下同)用量每公顷1860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384千克)。1988—1994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055千克。1995—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475千克。2003—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775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2115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560千克(2008年后按实物量口径统计),比1987年折纯含量每公顷393千克增加42.5%。1995年后,复合肥逐渐替代单一肥料。
  尿素施用。尿素多用作追肥,也有作基肥和根外追肥。碳酸氢氨常用作稻田耙面肥。1992—2007年,氮肥年平均用量每公顷1245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822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22.99千克。
  磷肥施用。磷肥用量较为稳定,每年2万~3万吨。1988—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555千克;其中2000年平均用量每公顷750千克为最多,1997年平均用量每公顷360千克为最少。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564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11.02千克。磷肥应用于所有作物,一般作基肥使用。钾肥施用。1988年后,使用量逐渐增加。1989—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135千克。2003—2006年,年平均用量增加至每公顷288千克。钾肥普遍应用,用于瓜果类、单季晚稻等作物能明显增产及改善品质。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182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6.38千克。钾肥一般作追肥使用。
  复合肥施用。1989—1994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4千克。1995—2002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216千克。2003—2007年,年平均用量每公顷489千克。2011年,实物用量每公顷548千克,折纯含量每公顷15.57千克。复合肥可用作基肥和追肥。
  绿肥施用。紫云英种植在稻田,黄花苜蓿种植在棉地,害青翻耕入土。1988年,种植绿肥1000公顷,1991年减少至687公顷。1992年后,紫云英已很少种植,棉地、菜地套种黄花苜蓿多作蔬菜食用,部分果农在果园套种黄花苜蓿。2011年,全市绿肥面积18公顷。
  秸秆还田作肥。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农民在早稻收割后,将稻草切碎翻耕入土。1988年,全市稻草还田4503公顷,部分稻草在田间焚烧后翻入土中。1990年后,实行机械化收割,将稻草直接还田,还田率90%以上,每公顷还田量6吨左右。部分稻田绿肥改种草莓,每年200~260公顷草莓枝叶用于还田。沿海棉地有麦秆还田习惯,或深埋、或面铺,用以改良盐碱地。蚕豆改为摘鲜,摘鲜剥肉后豆壳还田肥地,每年4000~5300公顷。2004年,庵东镇棉地采用机械拔秆,并将棉秆粉碎后还田。
  畜肥施用。畜肥一般制成堆肥或沤肥施用,也有直接还田。1992年,全市1600公顷棉地施畜肥每公顷7680千克。2005年,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提供农户施用,2011年生产1.48万吨。
  沼肥施用。沼肥用于浸种、叶面喷施,也可作基肥和追肥,大多用于蔬菜生产。
  此外,有机无机复合肥含有机质、氮磷钾外,还含有作物所需钙、镁、硫等中量元素及锌、铜、铁、钼、锰、硼等微量元素。慈溪生产的复合肥主要有“功益”牌多元复合有机肥、“中慈”牌有机肥。2002年,研制出花菜、果菜、水果、茶叶4类有机无机复混作物专用肥。
  配方施肥 1988年,市土肥站根据土壤普查成果和各地施肥经验,提出早稻、晚稻配方施肥方案并试验、示范。按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原则施肥。1989年,试验示范扩大到4个区,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栽培条件,早稻设置试验田、丰产方、高产田、对比田,试验田比对比田增产8%。2007年,慈溪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市)。测土配方施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开展。至2011年,采集和分析土壤、植物样品2882个,开展试验36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公顷,节约肥料0.78万吨,实现节本增收1.67亿元。开发并应用耕地地力评价、作物施肥咨询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系统、农资实时监管平台等。初步建立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主要作物施肥指标、土壤肥料检测、耕地地力监测、耕地资源管理体系,便于科学、合理施肥。
  植物保护
  病虫害测报 1988年,由市病虫观测站10名技术人员、80名村中心植保员为主,区乡农技人员配合,组成市、区、乡(镇)、村四级测报体系,负责粮、棉、油病虫测报工作。之后,病虫害测报体系变更,测报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现代化。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四级测报网自然解体,测报工作由市植保站和镇(乡)农技部门负责。1993年,慈溪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区域站,负责提供棉花测报材料。1996年,病虫测报作物由粮油、棉花扩大到蔬菜、瓜果。横河、匡堰、庵东、长河、观城、新浦等地分别建立粮油、棉花、蔬菜等病虫测报点,同时重新组建中心植保员队伍。2011年,有专职测报技术人员6人,中心植保员8人。
  20世纪80年代,采用系统测报替代之前实况实报和中期、短期预报。90年代,按全国测报标准开展标准化测报。主要预测病虫发生时期、发生程度。2000年后,将病虫空间分布动态、抽样技术研究、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病虫预测预报。
  20世纪90年代前,病虫测报信息编印成《病虫情报》,分送到镇(乡)、村,然后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媒体传递给农民。90年代后期,利用“东方农业”网、“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通信工具传递测报信息,并与慈溪电视台“三北田野”栏目合作发布病虫信息。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慈溪日报》、慈溪电视台新闻节目及时发布,增加信息覆盖面。
  病虫草害防治 棉花虫害防治。1991年,采用抓两头(前期防病保苗,后期治虫保桃)、控中间(中期控药保天敌)的防治策略,降低害虫药剂防治指标,逐步形成棉花病虫草害优化治理技术。1992年后,分别对棉铃虫、红铃虫、二化螟、小菜蛾等害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与治理,科学配置和使用农药。1997—2000年,组织开展棉铃虫统防统治,引进频振式杀虫灯、诱蛾灵诱杀棉铃虫,累计防治面积2.43万公顷次。
  水稻虫害防治。对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通过病虫预测预报,抓好前期防治,降低害虫发生基数。防治农药以“杀虫脒”“甲胺磷”“杀虫双”“异丙威”(“叶蝉散”)等为主。1993年以后,随着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稻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稻虫害交叉发生,繁殖代数增加,危害次数增多,防治方法作适当调整。防治时间适度提前,打小打早。随着水稻害虫对有机磷农药抗性增强、剧毒农药禁用,选用低毒高效的“毒死蜱”“氟虫腈”“阿维菌素”“噻嗪酮”(“扑虱灵”)“吡虫啉”等,使用时将2种或数种农药混配后进行防治。
  蔬菜虫害防治。开展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筛选出抗病虫害良种“津研”系统的黄瓜、上海“茄门”和“加配”系统的甜椒、杂交大白菜、“优胜者”四季豆等45个品种加以推广。选用微生物农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掌握7~10天的用药安全间隔期。开展以性信息素为主的性引诱预测预报技术,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防虫网覆盖避虫。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和芋艿叶片、盐地咸蓬(海龙头)等植物诱集人工灭卵。2001年,启动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建立蔬菜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综合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及防虫网等,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20%。
  杂草防治。使用除草剂除草的基本方法为“一杀、二封、三补”。“一杀”为前作收获后,用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克芜踪”等杀除杂草;“二封”为作物播后芽前选用针对性除草剂处理土壤,土表形成药膜,控制杂草生长;“三补”为对失治或杂草重发田块,选用选择性除草剂补除。
  农药品种 农药使用品种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3大类。
  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主要有“硫丹”,用来防治棉铃虫,20世纪90年代末停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有“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杀虫谱广,防治效果好,因具高毒、高残留特性,2002年7月始,全市对上述品种禁止销售和使用。21世纪以后应用的有机磷杀虫剂主要品种有“辛硫磷”“毒死蜱”“敌百虫”“敌敌畏”“乙酰甲胺磷”“马拉硫磷”“三唑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是“克百威”(“呋喃丹”),因具高毒高残留特性,于2002年7月始禁用。1988年后,应用较多的品种有“灭多威”(“万灵”)“硫双灭多威”(“拉维因”)“丁硫克百威”“异丙威”(“叶蝉散”)。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有“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安”。烟碱类杀虫剂主要品种有“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植物与微生物源杀虫剂品种有“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杀菌剂。含铜杀菌剂传统品种为“波尔多液”,20世纪90年代后使用逐年减少。进入21世纪后,主要使用“碱式硫酸铜”“氢氧化铜”(“可杀得”)“菌铜”(“龙克菌”)“氧化亚铜”。其他还有无机硫杀菌剂、有机硫杀菌剂、唑类杀菌剂、苯基酰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机磷杀菌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二甲亚酰胺类杀菌剂、取代苯类杀菌剂、有机杂环杀菌剂等。
  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主要品种有“草甘膦”“百草枯”(“克芜踪”),常年“草甘膦”用量占除草剂总量的60%以上。选择性除草剂品种繁多,主要有“甲草胺”(“拉索”)“乙草胺”(“禾耐斯”)“丙草胺”(“扫弗特”)“丁草胺”“萘氧丙草胺”(“敌草胺”)等20余种。此外尚有“幼禾宝”“直播净”“乐草隆”等复配剂。
  其他使用的农药还有昆虫生长调节剂、杀螨剂、农用抗生素等。
  种子种苗
  品种选育与引进 慈溪农作物品种选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农场从棉花“岱字棉”选育出优良品种“慈棉1号”。80年代后,从油菜“92—13系”中选育出“92—58系”。90年代后,以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后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主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粮、棉、油种子多由市种子公司引进。2000年后,蔬菜经营加工企业和种植户从国内外引进种子。
  品种选育。棉花选育品种主要有“慈96—6”“慈抗杂3号”“慈杂一号”等。“慈96—6”由市棉花科学研究所于1992年用“泗棉3号”“慈90—100”选育而成;该品种出苗快、耐枯萎病、苗病轻、盐碱地种植易发苗,适宜海涂棉地种植。“慈抗杂3号”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于1996年用“慈96—5”与“WH—1”(转BT基因抗虫棉材料)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红铃虫、纤维品质优良、发苗快、前期长势较强。“慈杂一号”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用“慈96—6”与“CZH—1”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枯萎病、出苗快、现蕾后长势强。蚕豆选育品种为“慈蚕1号”,由市种子公司于2001年以“白花大粒”的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有效荚多、单荚重、粒大,适合鲜食和速冻加工。茄子选育品种为“慈茄1号”,由市德清种子种苗有限公司用韩家路黑藤茄通过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耐热性强、适宜越夏栽培、口感柔软品质佳。
  品种引进。早稻品种引进主要有“辐8—1”“中87—5”“G87—73”“嘉籼2372”“早粳117”“浙884”“92—48”“甬籼57”等30余种。晚稻品种引进主要有“丙738”“浙湖3号”“H88—26”“宁67”“甬
  优1号”“嘉花1号”“秀水09”等40余种。蔬菜品种引进主要有花椰菜、结球甘蓝、莴苣、荷兰豆、莲藕等400余种,其他品种引进如哈密瓜、糯玉米等40余种。
  繁育推广 繁育推广主要涉及棉花、水稻、大小麦、油菜、蚕豆、蔬菜等新品种。
  棉花品种。“中棉12”于1989年外地调入111.58吨,1990年供乡镇繁育,种植面积2.07万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96.2%;该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延续至1997年。“泗棉3号”于1994—1996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1572千克,比“中棉12”增产18.5%;1997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58公顷,1999年种植面积5927公顷,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的76%。
  水稻品种。早稻“浙辐9号”于1988—1990年品试平均每公顷产量6567千克,比“二九丰”增产7.1%;1990年建一级良种基地面积4.70公顷;1991年种植面积2977公顷,占中熟品种的43.3%。“嘉育293”于1994年品试产量每公顷6235千克,居参试品种首位;1996年建良种基地面积5.20公顷,生产一级良种8.50吨;1996年种植面积6835公顷,占早稻面积的81.5%,1998年种植面积7400公顷,至2003年种植面积一直居各品种之首。“晚稻秀水11”于1986—1988年品试每公顷产量6480千克,比“秀水48”增产6.3%;1986—1989年,共建繁育基地面积84公顷、良种基地面积15.70公顷;1990年种植面积7999公顷,占晚稻面积的62.3%。“宁67”于1999年建繁育原种基地面积6.80公顷;1996年种植面积5251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49.4%。
  大小麦品种。大麦“沪麦10号”于1988年繁育原种73.43吨;1989—1991年共建原种基地面积63公顷;1992年种植面积2944公顷,占大麦种植面积的72.2%。小麦“扬麦5号”于1991年建原种基地面积47.50公顷,生产种子86.32吨;1992年种植面积4490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1.1%。
  油菜品种。“浙双72”于1998年试种,2001年推广;2004年建繁育基地16.60公顷;2001年种植面积667公顷,2003年、2004年均为4000公顷。
  蚕豆品种。“日本寸豆”于1997年试种,1990—2005年共建繁育良种基地面积517公顷,2001年定名“慈蚕1号”;种植面积2001年后每年在8700公顷以上。
  蔬菜品种。1988年,西华头园艺蔬菜场繁育茄子、青椒、番茄等种子;1999—2003年,共建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6公顷,建榨菜、雪菜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库1公顷;2004—2006年,分别在慈溪和新疆加代繁育,生产原种29.80吨,累计种植面积795公顷。设施农业
  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76万公顷;其中大棚设施3666.67公顷,智能温室16.42万平方米,组织培养室2500平方米,喷灌滴灌设施3586.67公顷。
  地膜覆盖 20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棉花生产,90年代后在粮棉瓜果生产上广泛使用。
  早稻地膜育秧。1988年,早稻地膜育秧327公顷,占全市秧田面积的30%。1996年910公顷,占99%。2000年后,早稻种植面积锐减,地膜育秧随之减少。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1988年,棉花地膜覆盖栽培5180公顷。随着棉花生产起伏,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波动较大。1991年1.01万公顷,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9.2%。2000年后,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每年在667~1230公顷之间。
  其他作物应用。1988年后,地膜覆盖栽培在草莓、西瓜、番茄、甘蔗等作物上开始应用。瓜菜地膜覆盖面积1993年1900公顷,2008年7420公顷;之后,每年3月底至4月底大田种植的瓜菜一般都用地膜覆盖栽培,早春作物在大棚内播种或移栽后,再覆盖地膜(俗称双膜栽培),以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大棚栽培 20世纪90年代初,毛竹大棚零星出现。1992年,从上海引进“GP—622型”单体钢管大棚种植草莓,比露地草莓提早上市4个月。1994年,市园艺园用钢管大棚连片种植草莓、香瓜、葡萄等,之后大棚栽培面积迅速增加。
  大棚类型。主要有毛竹大棚、钢管大棚、改良型水泥大棚、连栋大棚等。毛竹大棚用毛竹片制成弓形支架,棚两头设门,中间至顶部的塑料薄膜用绳固定,中部以下薄膜可上下移动,用以通风、降温和除湿。钢管大棚主拱杆采用热镀锌管,棚体坚固耐用,棚高空间大,适宜种植高秆作物。连栋大棚跨度大、棚高;智能化连栋大棚安装温湿调控设备,同时配备移动苗床、喷灌滴灌设施、二氧化碳检测系统等。
  大棚应用。1993年,全市利用大棚种植茄果类蔬菜面积105公顷,每公顷收入4.83万元,比露地种植增收139%。2001年,大棚种植蔬菜瓜果面积816公顷。大棚应用于葡萄生产,成熟提早、病害减轻、品质提高。大棚覆盖杨梅,上市提早一星期。大棚梨头颜色鲜亮、糖分提高,上市提前半个月。庵东、崇寿2镇的6家对虾育苗场,采用大棚保温培育虾苗。
  农业新兴技术
  喷灌滴灌 1994年,引进喷灌滴灌技术。推广面积,2003年为329公顷,2008年为1010公顷,2011年为3586.67公顷。
  喷灌。大棚内一般采用悬挂式微喷,微喷头安装离地面2.2~2.5米高处,间距4米。微喷喷水匀细,操作方便,适合夏秋蔬菜生产及花卉育苗。1998年,周巷镇新潮村采用棚架式栽培加管网喷灌栽培梨树,节水省工增产效益明显,随之逐渐推广。2003年,宗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用旋转式喷灌设施,节水50%。2008年后,在杨梅园采用喷灌技术,以保证杨梅膨果所需水分。
  滴灌。将管道裸铺在作物行间,或埋入地面30~40厘米深处,滴头间距30厘米左右;通过运作系统将水逐滴渗入作物根基,避免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一般节水70%;同时配施肥料,省工、省力、省成本。2001年前,在草莓、蔬菜生产中零星应用。2002年,由市科技局立项,市政府给予35%的经济补助。之后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农业示范园区,应用于蔬菜、草莓、瓜果等作物。
  生物技术 组织培养。组织培养繁殖速度快,对常规育种难度大、费用高的品种具有优势。1992年,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建立组织培养研究室,当年用草莓“丰香”品种的茎尖在温室培育草莓脱毒苗。1994—1998年,市棉花科学研究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花卉品种,育成“大岩桐”等11种花卉试管苗5000余株,成活4000余株。之后培育出“中华兰花”“大花萱草”“非结球芽甘蓝”等品种。2003年后,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市农业创新示范园区等单位先后组建组织培养实验室。
  性信息素诱虫。1998年,引进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在浒山测报点诱杀棉铃虫,效果明显。1999年,引进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素,在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用面积30公顷。2003年,引进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和配套的干式诱捕器在浒山、宗汉、长河等地蔬菜生产中应用,一季蔬菜减少2次用药。2011年,宗汉街道应用性信息素诱虫面积120公顷。
  生态环保技术 资源利用技术。慈溪人多地少,棉农历来有间作套种习惯,根据作物植株高矮差、生长季节差等进行多种间作套种。常见的模式有:蚕豆=西瓜(春玉米)=秋玉米+秋大豆=冬菜;蚕豆=棉花=西瓜=花生=菜;蚕豆=春大豆=夏玉米(菜)+冬菜;蚕豆=西瓜=夏大豆=冬菜;冬春莴苣+夏玉米=秋大豆+冬菜;榨菜+黄瓜+秋刀豆等。2001年,周巷镇利用立体种植技术,在梨园落叶后套种榨菜、莴苣等770公顷,每公顷增收1.47万元。之后,水果农场、种植大户、丝瓜种植户广泛采用立体种植方式。其他尚有水产立体养殖、农牧结合等模式扩大利用资源增收。
  废弃利用技术。1998年,市污水处理厂以污泥为原料研制成“功益”牌系列有机无机复合肥,经过应用实验增产明显。1999年,市中慈生态肥料有限公司利用禽畜粪便研制成“中慈”牌有机无机系列复混肥料,用于黄瓜生产试验,比俄罗斯产复合肥增产54.1%。2002年后,周巷镇、龙山镇等利用人畜粪便转化为沼气肥肥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施化肥增加9.8%,作物普遍增产。
  环境保护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技术诱使害虫扑灯电杀,主要诱杀斜纹夜蛾等10余种害虫,1999年测试,单灯诱杀斜纹夜蛾851头,甜菜夜蛾70头。2003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成功防虫网覆盖技术,用添加防老化、抗紫外线等化学助剂的聚乙烯为原料制成网,有效阻隔害虫在作物上繁衍。黄虫粘板除虫技术利用害虫对黄色敏感特征,在黄色板表面涂刷黏液诱虫触及粘住致死;2005年,在桥头镇非结球芽甘蓝地调查,每公顷放置900张黄色粘板,7天后对烟粉虱控制效果为65.3%。另外还有中草药、微生物制剂防治蜜蜂病害等技术。
  物质循环利用技术。1994年,浒山海涂水库股份合作农渔场运用农牧渔结合技术,以水库养鱼为主,库边建养猪场,排泄物肥水养鱼;在堤边种杂粮蔬菜喂猪,草料喂鱼,建成生态环境循环系统。此外还有观海卫镇的种草养鹅养兔、养虫喂鸡等物质循环利用技术。
  数字监控技术 2008年,宁波大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农场内安装36只能旋转360度的电子探头,影像进入监控平台数字监控中心,通过互联网传送至计算机,种植户在网上可了解蔬菜生长情况。同时安装准确施肥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测出耕地土壤养分、盐分、pH值等数据,经过计算机运算,得出作物所需养分用量。通过数字化准确施肥系统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10%。
  第二节 农业管理
  1988年初,县农林局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人事秘书股、财务辅导股、农场企业股、棉花股、粮食股、林业特产股、科技教育股、农业综合技术服务股、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技术培训站、种子工作管理站、森林植物检疫防疫站、植物检疫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养蜂管理站、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局属有种子公司、棉花原种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场、林场(企业)、农垦场、良棉轧花厂、蜂业公司、农垦企业总公司、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1996年,市农林局更名为“市农业局”,挂“市林业局”牌子。2001年12月,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市水产局被撤销,相关职能并入农业局,挂市海洋与渔业局牌子。2006年4月,农业局增挂市畜牧兽医局牌子。2011年,农业局行政机构在编干部34人、工人2人;下设办公室、人事科教科、经营管理科、资金项目科、行政审批科、农业产业科、林业科、海洋渔业科、森林公安局等9个科室;下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特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检测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农业科学研究所(杨梅研究所、水产研究所)、棉花原种场、林场、第二农场、水稻良种繁育场、种子公司等;局属企业有市农垦场。
  农业管理主要有生产管理、田间管理等。田间管理相关编章已有所及,本节略述部分生产管理。
  植物检疫
  1988—2011年,发生过植物检疫性对象及有害生物,分别是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柑橘溃疡病、橘小实蝇、蔗扁蛾及加拿大一枝黄花。其中橘小实蝇、蔗扁蛾及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新发现检疫性病虫及有害生物。
  产地检疫 1988年,种子产地检疫实行报检、田检、签证、合格证管理模式。繁种单位在播前或生产期间向植物检疫机构申报繁制品种、亲本来源、种植地点、种植面积等基本情况,由市植物检疫站指导落实防疫措施。生产种子种苗经检疫未发现检疫性病虫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植物产地检疫施检对象主要为棉花、粮食、油料,20世纪90年代后扩大到蔬菜、花卉。产地检疫1988年167公顷,1990年187公顷,生产无病种子288吨。1994年,粮棉种子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2004年,省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进绿色通道农产品实施产地检疫。2000—2011年,全市种子产地检疫848公顷,农产品产地检疫2648.67公顷。
  调运检疫 调入或调出种子,实行一证一书一表制度。调运单位提出调运申请,凭产地检疫合格证、调入地植物检疫要求书,申请人填写申请检疫表格,由植物检疫站签发植物检疫证书。1994年,开具调运检疫证1477份,检疫种子141吨。2004年,省实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检疫签证,至2011年,慈溪调运检疫瓜果蔬菜2.93万车次,101.60万吨。2006年,在镇(街道)设立10个植物检疫签证点,无休日办公。2008年,检疫签证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全国联网。根据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及农业部、林业部《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查处违章调运。2001年,某单位违章从外地调运玉米、蔬菜种子16批次,价值13.35万元,市植物检疫站责令停止违章行为,并处罚款。2002年,某单位违章调运西蓝花等蔬菜种子,价值6.20万元,被处罚款。2003年,范市镇某柑橘场从柑橘木虱发生区引进特早熟柑橘2585株,作销毁处理。2009—2011年,处理无证调运案件2起,处罚款2300元。
  疫情监测 1991年,从台湾和国外引进洋葱、毛豆、草莓、芦笋等新品种隔离试种,观测疫情。2001—2007年,跟踪监测台湾引进的“蝴蝶兰”“非洲菊”日本引进的“高系14号”山芋等8批蔬菜,均未发现危险性病、虫和杂草。2002年,监测,新发现蔗扁蛾疫情。2004年,慈溪参与全国沿海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严防疫情流入或流出慈溪。2005年,设红火蚁等疫情监测点35个。2007年、2008年设12个固定疫情监测点,先后对橘小实蝇、红火蚁、葡萄根瘤蚜、柑橘溃疡病、梨枯梢病等重大农业植物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龙山镇邱王村橘小实蝇监测点、桥头镇烟墩废旧塑料市场红火蚁监测点、周巷镇新缪路村梨枯梢病监测点为国家监测点。
  动物防疫与畜产品安全
  动物免疫 1988年后,在春秋2季,对畜禽进行免疫注射,注射率一般猪瘟98%以上、猪丹毒60%以上,鸡瘟、鸭瘟群养95%、散养60%以上。
  免费免疫。1991年,实行生猪免费防疫、免费保险。2002年开始,口蹄疫、山羊痘、猪蓝耳病免费防疫。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列入免费防疫。2005年,实施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制度,猪瘟、牲畜口蹄疫、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狂犬病等被列入强制免疫,猪瘟、口蹄疫等免疫密度占应免数的100%。2003年始,强制免疫疫苗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统一采购、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贮藏、发放。2004—2011年,采购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529.24万毫升、禽流感疫苗3006.93万毫升、狂犬病疫苗59.34万份、猪瘟疫苗612.70万毫升、猪蓝耳病疫苗131.35万份、羊痘疫苗17.54万毫升。
  防疫责任制。1998年,落实联场带户防疫责任制,对1000头以上养猪场实行防疫目标责任管理。2000年,菜牛市场实行风险抵押,与贩牛户签订防疫责任状。2002年,全面推广生猪免疫耳标,应用面超过99%。2003年,推行犬免疫牌。2007年后,改用牲畜二维码信息标识。
  动物检疫 检疫。1987年4月,建立县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镇乡设兽医检疫点,负责农贸市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家畜、家禽、蜂、畜禽产品市场检疫。
  1996年5月,城区试行生猪定点屠宰,生猪宰前宰后实行集中检疫。1999年,全市建定点屠宰场21家。2010年后,全市生猪集中于龙山、周巷2个点屠宰。2002年5月,生猪实行免费产地检疫,慈溪境内生猪全部做到宰前宰后检疫。2005年,家禽实施免费产地检疫、出栏报检制度。2000—2011年,生猪定屠检疫481.63万头,产地检疫165.92万头。
  凭证调运。1996年,实行生猪准调证制度,生猪调入前报批,凭准运证调运,调入后报检,调入生猪要求检疫证、消毒证、非疫区证明3证齐全。1999年6月,实施偶蹄动物及产品准运证管理制度。2002—2005年,开具准运证5067份。2006年,改准运证为外来动物调运备案单。2007—2011年,开具备案单7060份。
  病畜禽处理 1989年、1990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1992年,847头猪发生猪瘟。2004—2011年,检出结核病奶牛369头。病畜禽处理坚持“早、快、严、小”原则,采取隔离、消毒、扑杀、深埋或烧毁等无害化处理,市财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
  畜牧投入品管理 根据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1988年实施兽药经营和生产许可证制度。1989年,对3家兽药经营单位、1家生产单位审查验收,分别发放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2000—2011年,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79本,查处案件62起,处罚没款34.27万元。2011年,全市持有效证件兽药经营单位22家,生产单位1家;有3家企业获准生产水产饲料、动物蛋白饲料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
  野生动物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实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三证制度,猎捕野生动物申领狩猎证,驯养繁殖申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核准证,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申领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核准证。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2004年,制订市陆生野生动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滩涂建立野生动物湿地保护区415公顷,落实管理人员4名,设立宣传牌2块、岗哨2个。2000—2011年,救护野生动物486只(条)。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2000—2011年,救护放归玳瑁、海豚、中华鲟、娃娃鱼等水生野生动物17条。
  执法检查。2001—2011年,捣毁非法猎捕窝点190余处,销毁网具270余顶。查处非法捕猎、收购、驯养、杀害、经营野生动物案件71起,处罚款21万元,23人受刑事处分。
  森林资源保护
  林业有害生物与防治 慈溪森林病虫害,主要有松材线虫病、冠瘿病(根癌病)、松褐(墨)天牛、红蜡蚧、云板天牛、杨扇舟蛾、樟巢螟等,其他还有刺蛾、龟蜡蚧、袋蛾、星天牛、松毛虫等。市森林植物检疫站组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重点监测防治松材线虫病。设公路绿化带、沿海防护林、杨梅林病虫监测区域,发布病虫情报,组织扑杀。松材线虫病采取生物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策略,重点推广性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注射免疫保护制剂,施放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以虫治虫。枯死松木由现砍现烧改为安全利用。
  林政管理 1988年,林政由市农林局林业特产股管理。1999年8月,成立市公安局林业警察大队,依法预防、打击破坏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护林防火。林权、林地管理、林木采伐、运输,仍由林业行政部门负责。2009年1月,市公安局林业警察大队更名为市农业局森林公安局,挂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牌子。
  林权管理。详见第十七编《经济体制改革》第一章第二节。
  林地管理。1988年,征用占用林地须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同意。1996年,实行林地许可证制度,单位和个人征用、占用林地,须向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报批,同时缴纳相关费用。1998年,清查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查处违法占用林地单位82家,面积73公顷。2000—2011年,共查处非法占用林地案170起,处罚款238.55万元,11人触犯刑法被判刑。
  林木采伐。竹木实施限额凭证采伐。1989年,收取育林基金、更改资金、林政管理费、林区管理建设费。1990年始,统一使用省林业厅印制的森林采伐许可证,同时调整育林基金、更改资金(两金)及林政管理费、林区管理建设费(两费)征收比例。木材按第一次销售价15%征收两金,每立方米征收林政管理费3元及林区管理建设费5~10元。毛竹按第一次销售价9%征收育林基金,不收更改资金;每100株征收两费3元及8元。2003年后,实行林木采伐申请后公示和审批后公示。
  森林防火 1988年后,森林防火机制为立足基层、立足基础、乡(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群防群治、自防自救,发生森林火灾,市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指挥。1992年2月27日,五磊山发生解放后慈溪最大森林火灾,火势持续17小时,受灾70余公顷,烧毁松木500立方米、杨梅树2700株、杉树等6万株、毛竹2000株。2000年,全市有森林防火队28支,防火队员416人。2003年,组建横河、观海卫、桥头、龙山、匡堰、掌起6支森林消防队,队员130人。同时采用专群结合办法,加强群众性扑救队伍建设,有镇级专业队21支358人,村级专业队65支709人。2004年,建立横河、观海卫、三北3支市直属防火扑救队。2011年,有专业防火队9支93人,半专业防火队16支195人。全市设瞭望台6个,营造生物防火带34.70千米、防火隔离带57.50千米。扑火过程坚持夜间围而不打、扑打火头不动用群众力量扑打、复杂危险条件下不用大兵团作战的“三不打”原则。2001—2011年,全市发生森林火警火灾34起;其中受灾0.30~1公顷17起,受灾面积7.91公顷;受灾1~100公顷17起,受灾面积108.33公顷;累计出动6600余人次扑救。
  海洋与渔业执法
  1989年,渔政管理站、渔船渔港管理站增挂“市渔船检验站”牌子。2003年,成立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2004年,成立中国海监慈溪市大队,承担海洋管理、监察职能。
  渔政管理 投放鱼苗,增殖淡水水生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打击无证捕捞、电鱼、毒鱼、炸鱼等行为。1988—2011年,执行检查6242次,出动渔政执法船3000余航次,航程6万余千米,出动人员3.19万人次,查处违法案件1807起,处罚款和收取补偿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57.51万元。查处渔业污染,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发放淡水捕捞许可证1018本、海洋捕捞许可证648本、鳗苗捕捞许可证593本、收购证35本、滩涂串网捕捞证190本。维护渔业生产秩序,调解渔业纠纷。
  渔港渔船管理 主要有渔港建设、渔船安全管理、海洋监察等。
  渔港建设。龙山渔港原为龙山码头,20世纪70年代,随着杭州湾海域捕捞业和水产贸易发展,龙山码头逐步演变为渔业码头。1990年12月,农业部将龙山码头定名龙山渔港列入全国第二批群众渔港。2002年,龙山围涂工程竣工,龙山渔港外移。2000年6月,在周巷镇建塘江九塘闸东侧建造西三渔船码头。2002年,全国渔港普查时,龙山渔港、西三渔港登记入网。
  渔船安全管理。渔政部门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学习班、培训班,加强安全教育。2001年,在闸口、码头发放、张贴宣传资料2850份,设置安全警示牌15块。2003年,开展鳗苗捕捞、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06年始,参加全国10万海洋捕捞渔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对近海捕捞业实施控制船只、控制功率政策,开展渔船普查登记。1988年,全市有出海小型渔船398艘,功率3510.36千瓦。2002年,清理整顿海洋渔船,淘汰不合格和不再生产渔船,剔除季节性涉渔船舶,将渔业船舶登记证、渔船检验证、渔业捕捞许可证合并为小型渔船证书,共核发192本,总功率1942.08千瓦。船员凭证上岗,2011年全市有船员证179本,登记船只受检率100%。
  海洋监察。2004年,开展海域使用情况调查,配合省海监总队实施“海盾2004”专项行动,查处淡水泓围涂工程未批先围案。同年10月,查处3家企业在西三码头附近海域非法填海0.28公顷案,责令恢复海域原状,并处罚款2万元。2008年9月,中石化甬沪宁管道(慈溪段)未取得海域使用权非法用海,因案件重大,由省海监总队查处,责令其补办手续,并处罚款。2008年,根据省海监总队统一部署,开展养殖用海专项执法行动,核查养殖用海登记,查处拒不办理海域使用权违法养殖行为,出动检查人员170人次,检查养殖用海项目30宗5507公顷,查办非法占海养殖9起,处罚金32.61万元。
  第七章 农机
  第一节 农机具
  传统耕作农具,翻耕用犁、铁耙,平整用耙、耖、锄头,中耕除草用刮子、茅刀、推苗,掘沟用铁锹、铁铣等。1988年后,种田(地)大户承包几公顷甚至几十公顷土地,耕作机械普及,传统耕作农具仅见个体农户使用于零星土地。1988—2011年,农机化发展从单一注重粮食生产机械向注重农、林、牧、渔等配套机械、设施农业转变,一批新颖、适用、先进农机设备、设施装备农业生产。2011年,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48.90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占12.5%、排灌机械占9.4%、植保机械占5.3%、收获机械占7.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占4.7%、畜禽养殖机械占3.2%、渔业机械占10.8%、运输机械占27.5%、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占4.7%、其他农业机械占14.5%;农业机械原值4.15亿元;水稻机收、机耕、机灌率分别为99.0%、99.0%、99.5%,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耕作与排灌机具
  大中型拖拉机 1988年,市农机局引进“奔野—25”型拖拉机2台,机耕面积24公顷。至1989年底,全市引进“奔野—25”拖拉机8台,此后拥有量逐年提高。1990年,庵东区农机站、逍林区农机站引进“东方红1002”大型海涂翻耕机械4台,当年作业面积612公顷。1997年,龙山镇购置“东方红—70”大型拖拉机1台,主要用于旱地翻耕。2001—2007年,全市引进“上海纽荷兰”“江苏清江”等各类大中型拖拉机。至2011年,全市大中型拖拉机520台,总功率1.85万千瓦。
  小型拖拉机 1991年,市农机局引进“工农—6”型棉地手扶拖拉机,主要用于棉地翻耕作业。至1997年,全市拥有量69台,作业面积800公顷。之后,小型拖拉机机型逐渐以“工农—121”“东风—121”“东风—151”型为主。至2011年,全市拥有各型小型拖拉机4255台。2001年引进“台湾小牛”“北京小丰”大棚管理机10台。至2011年,全市拥有大棚管理机485台,用于翻耕、开沟、起垄等作业。
  配套耕作机 具翻耕以铧式犁、圆盘犁、旋耕机为主,整地以水田耙、圆盘耙、增压器为主,其他还有开沟机、秸秆还田机、铺膜机等。至2011年,拥有各类配套农具5052台(套)。
  排灌机具 1988年后,机械、电力排灌机具普及。2001年后,喷灌机等节水型灌溉逐步替代传统型农田灌溉方式。至2011年,全市拥有各类排灌机械1.04万台(套);其中,农用水泵9979台(套)、节水喷灌机具279台(套);总动力4.60万千瓦,农田机械灌溉面积8.96万公顷次。
  播种与植保机具
  棉花播种机 棉花播种传统用手撒播、条播、点播等方式。市农机局1997年从湖北引进改制棉花播种机,逐渐为植棉大户应用。
  水稻播栽机具 水稻播种插秧向来用手播手插。1988年,引进1台“吉林2ZT—7358”型连杆式机动插秧机,与露地盘育秧配套,机插面积4.70公顷。1998年,引进水稻抛秧机4台,机抛面积133.33公顷。2001年,市农机局试验、应用水稻机械化喷直播技术,使用机动喷雾机播种,2005年,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推广项目。2007年,桥头镇林洪水稻农场引进“井关PG6”“洋马VP6”各1台,当年机插面积13.33公顷,机插育秧采用规格化(软盘)育秧方式。至2008年,全市应用水稻机械化喷直播技术面积1713.33公顷。2008年后,重点推广水稻机插技术。至2011年,共引进高速插秧机139台,全市应用水稻机插面积2400公顷,水稻机械化栽植率45%左右。
  蔬菜播栽机具 蔬菜播种移栽历来用手工操作。2007年,市农机局引进“日本井关”单行蔬菜移栽机1台,机械移栽绿花菜面积5.80公顷,工效比人工提高5倍。至2011年,共引进“日本井关PVHR2—120L2G”型蔬菜移栽机11台。2007年6月,宗汉韭菜种子研究所从韩国引入自走式种子精量播种机1台,主要用于韭菜播种。至2011年共引进自走式种子精量播种机16台。
  植保机具 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普遍使用人力喷雾(粉)器,机型有单管式、压缩式、肩负式、背负式4种。1990年,引进“蜻蜓—26”型喷雾机23台,机械植保面积207.53公顷。2004年,引进“浙江四方”“台州陆雄”担架式(推车式)机动喷雾(粉)机39台,机械植保水平提高。至2011年,全市机动喷雾机1.82万台,其中担架式(推车式)机动喷雾(粉)机420台;机械植保面积12.20万公顷次,基本实现植保机械化;肩负式、背负式喷雾器尚有少数农户使用。
  收获运输与渔业机具
  水稻收获机具 1990年,市农机局引进“湖州300”联合收割机2台。1991年雁门乡东门外村购入“上海Ⅲ”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机割晚稻面积23.47公顷,出现农户抢机收割景象。1996年,横河、掌起、三北、范市等地购入“桂林4号”“湖州130”“宁波150”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当年新增加联合收割机29台。1997年,桥头镇毛三斢村购入“韩国HL2010”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1998年,市农机局引进“日本洋马CA355”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台。至2011年,全市拥有“洋马”“久保田”“柳林”“湖州三联”等各类联合收割机375台,总动力8866千瓦,全市水稻机收面积6653.33公顷次,机收率99%;镰刀、箩、簟、翻谷拌、畚斗等传统收获农具,农户仍有使用。
  豆类收获机具 豆类收获历来用手采摘,工具有簟箩、布袋、刀笼、鳅笼等。2004年,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法国产毛豆采摘机1台,主要用于新鲜毛豆采摘。2005年,观海卫农户购入2台“福田谷神”联合收割机,用于收摘大豆及水稻收割。至2011年,共引进“福田谷神”联合收割机14台。
  照18—17 联合收割机(2011年)油菜、马铃薯收获机具 油菜收获传统用茅刀、连枷、筛等农具。2005年,市农机局引进“浙江三联4LZ—1.8”油菜收割机1台。2006年,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引进马铃薯收获机1台,该机与大型拖拉机配套,收获面积6.67公顷,工效提高7倍。
  运输机具 农村传统运输主要靠船运和肩挑。20世纪80年代,手拉三轮车为短途运输主要工具,手扶拖拉机运输大幅度增加。90年代,农船逐渐废弃。2001年后,双缸变型运输机逐渐替代原有“工农—15”型、“东风—15”型等单缸手扶式拖拉机、方向盘式拖拉机。农用运输车以“杭州宝石”“北京福田”“临海彪马”等变型运输机为主。至2011年,全市运输机械8468台,总动力13.14万千瓦。
  渔业机具 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渔船逐渐替代传统木帆船和小舢。近海或在港湾、内河、鱼塘作业,使用传统张网、串网、拖网、围网、跳网、溜网等渔具。1989年,市农机局研制管式增氧器通过国家渔业机械试验测定专业站测定验收,单位功率增氧效率超过国内同类机型。200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引进纳米管底充氧技术。2007年,范市镇小施山渔业合作社渔民从象山购入2台紫菜收割机,比手工收割提高功效5~6倍。
  其他农业机械还有挖泥船、泥浆泵等。
  第二节 农机管理服务
  管理机构
  1984年5月,建立县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同年12月增挂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牌子。2002年4月,改名为“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2006年8月,增挂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牌子。2010年6月,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总站更名为“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站”,2011年5月,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站机关被批准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内设办公室、农机管理科、安全监理科(挂“行政审批科”牌子)、科技推广科4个职能科室,下属事业单位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全市有20个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至2011年,全市有镇(街道)农机事业编制人员45名。1987—1988年度,淹浦乡农机站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先进乡(镇)农机管理站。
  农机服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市乡(镇)农机管理站陆续创办农机服务企业。1996年,农机服务企业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49家,其中16家为农机油料经营部(加油站、点);同时发展乡(镇)、村、个人办农机维修点67个,健全农机服务体系。1998年,全市农机服务企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创利200万元。1997年始,全市农机服务企业转制,至2001年6月结束。2005年后,申报认定农机化示范基地、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合作社。至2011年,全市农机维修网点27个;其中二星级农机维修网点5个、三星级农机维修网点22个;持农机维修资格证修理工67名;申报认定农机化示范基地38个、农机专业大户28个、农机合作社51个、宁波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11个、省级农产品贮藏保鲜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1个。
  农机监理
  2004年前,上道路拖拉机监理工作由公安部门委托农机部门办理。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市农机监理站对上道路拖拉机负责定期检审验及换证工作。2006年4月,启用农机监理网络系统,农机监理牌证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2008年2月,成立市公安局驻农机警务室,承担全市上道路拖拉机的安全监管工作。2010年7月,农机监理机构启用农机监理行业标识,推进农机监理机构规范化。是年,慈溪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2011年4月,实施纯农田作业拖拉机牌证管理工作,农机安全监管领域向田间、场院及设施农业装备拓展。农机监理机构组织平安农机建设活动,实行源头管理。至2011年,全市创建农机安全户260户、农机安全合作社5个、农机安全村137个、农机安全镇9个。
  农机培训
  1991年10月,市农机培训站经审核定为一级农机培训学校。1988—1993年,全市小型变型运输机发展快,年培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含增考)1000人以上;同时,组织开展农机管理、农机修理及机动喷雾机、履带式拖拉机、挖泥船等农机操作技术培训。1995年,培训农用车驾驶员300余人。1996—2001年,累计培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2500人。1998—2001年,对全市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安全知识轮训,累计轮训人数1万人以上。2002年、2003年,双缸拖拉机发展迅速,年培训大中型拖拉机驾驶员500余人。2007年5月,市农机化技术学校改名为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2010年12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被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04—2011年,农机培训转向公益性培训服务为主,开展农机安全常识,农机法规知识,农机节能技术培训及发电机、耕作机械、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40万人次。

附注

①清光绪《余姚县志》卷六《物产·果之品》,邵友濂等编。 ①标准肥是将不同含量的氮、磷、钾肥料按同一比例折算而成的标准计量单位。一般按含氮21%(硫铵)折算氮肥,按含五氧化二磷(P2O5)18%折算磷肥,按含氧化钾(K2O)25%折算钾肥。如:1千克含氮46%的尿素,相当于2.2千克的标准氮肥;1千克含五氧化二磷14%的过磷酸钙,相当于0.78千克的标准磷肥。慈溪习惯将标准肥换算成担(50千克),每担标准肥按含氮0.25千克或五氧化二磷0.2千克或氧化钾0.2千克计算。(《慈溪农业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