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桥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7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桥建设
分类号: F572.885.5
页数: 6
页码: 567-5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连接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和宁波市慈溪水路湾的便捷通道,全长36千米,投资134.54亿元。该桥建成于2008年,是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年限100年。该桥由北、南2个航道组成,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万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该桥建成后,有效缩短了慈溪到上海的公路交通距离,实现了变杭州湾天堑为通途的百年梦想。
关键词: 城市交通运输 大桥建设 慈溪市

内容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大桥投资134.54亿元,2003年6月奠基,2008年5月通车试营运。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年限100年。大桥设北、南2个航道,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万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大桥建成使慈溪到上海的公路交通距离缩短近一半,实现变杭州湾天堑为通途的百年梦想。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时,为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大桥立项与设计研究
  项目论证和比较 1993年开始酝酿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宁波市政府委托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1998年10月成立宁波市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以下简称“通道工程”)筹建处。
  立项报批 2000年6月,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作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2000年8月,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委”)将通道工程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2002年4月,国务院第128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通道工程立项;5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批文。
  工程可行性审批 2000年7月,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开展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2002年7月,省计委向国家计委上报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8月,交通部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工程可行性报告进行行业审查和评估。2003年2月,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3月,国家计委下达审批批文。
  初步设计 2001年12月,通过招标确定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联合承担杭州湾交通通道设计任务。2003年1月,省计委、省交通厅联合主持对初步设计作预审;3月,省交通厅向交通部报送要求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请示;4月,交通部组织国内24名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查;8月,交通部对大桥初步设计作出批复。
  开工准备 2001年4月,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成立,10月在南岸开始通路、水、电、通信、码头、土地平整等15项“五通一平”工程。2003年2月,“五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具备开工建设条件;4月,在南岸滩涂区进行试验段工程,为工程全面开工探索并积累经验。
  环境研究成果 1994年后,在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建设等阶段,围绕建设条件、设计与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运行管理等方面,先后开展148项科研专题。其中关于杭州湾环境主要研究成果有:灾害气候对跨海大桥行车安全的影响及设计对策研究(同济大学课题);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观测、南北航道漂流观测及分析、海域使用可行性研究论证、北航道波浪观测自动波浪站测点水域设计波要素分析、波浪基本特征及设计波要素分析、南航道南侧潮流观测及分析、桥位线南北部水域自动波浪站观测及资料分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课题);桥址区水文研究、防洪研究(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课题)。
  大桥工程建设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于2003年11月开工,至2008年4月完工。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特大桥1座、匝道桥5座;路基土石方38万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12万平方米;互通立交及海中平台1座;收费站1处、服务区2处、监控中心1处;房屋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其他交通安全设施及通信、监控、收费系统等设施。主要材料实际消耗钢材98.98万吨、木材1.83万立方米、水泥92.02万吨、沥青1.91万吨。水中区设直径1.5~1.6米、桩长70.0~89.5米的钢管桩5513根,钻孔桩3550根,承台1272个,墩身1428个。
  2003年6月8日,大桥工程在庵东镇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气垫船专用码头举行奠基仪式;仪式由宁波市政府和嘉兴市政府主办,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和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和省有关厅、局负责人,相关市领导,各有关专家、学者、各界群众等2000余人参加奠基仪式,观摩人员达数万。是日,南岸滩涂区试验段第一根钻孔桩开始施工;10月,北岸引桥工程和南岸滩涂栈桥开工;11月,大桥主体工程和南岸引桥工程开工。2004年7月,南航道桥沉放第一节钢护筒;8月,第一个预制墩身开始浇筑,至10月安装;11月,北航道桥主墩桩基开始施工。2005年6月,“小天鹅”号架梁船运架第一片70米预制梁,7月运架第一片50米预制箱梁;12月,南岸滩涂栈桥全部建成,全长9.78千米。2006年2月,沉放主桥最后一根钢管桩;4月,海中平台沉放第一根钢管桩,至7月,310根钢管桩沉桩完毕;8月,南岸滩涂栈桥开始拆除;9月,最后一根预制墩身浇筑完成,至10月安装;11月,完成404片50米预制箱梁架设;12月,完成最后一根灌注桩施工。2007年1月,南岸引桥工程完工,架设南航道桥首段钢箱梁和主塔封顶;2月,架设北航道桥首段钢箱梁和主塔封顶;3月,全桥最后一根钻孔灌注桩在海中平台匝道桥完成;5月,桥面开始铺设混凝土,“天一”号架梁船架设最后一片70米箱梁,北岸引桥工程完工;6月,南、北航道桥相继合拢,大桥全线贯通,月底拆除南岸滩涂栈桥;8月,北航道钢箱梁桥面开始铺装;9月,北航道钢箱梁桥面工程完工,同时南航道桥钢箱梁桥面铺装工程开工。2008年4月,杭州湾跨海大桥交工验收;5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杭州湾跨海大桥,23时58分,大桥试营运通车;10月11日,货车通行,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全面正常营运。
  工程技术创新
  杭州湾跨海大桥从设计、勘测到建设,有许多创新,为大桥建设提供经验。杭州湾跨海大桥总体设计主要创新:制定施工决定设计的总体原则,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采用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设计和施工原则。
  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施工成套技术 主要创新:超长整桩预制;内外螺旋焊接;三层熔融环氧粉末涂装;埋弧自动焊工艺;大直径不等壁厚焊接;牺牲阳极阴极保护。
  大吨位70米预应力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 主要创新:对海工耐久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研究;70米箱梁局部结构分析;真空辅助压浆技术;研制大跨度、高平整度桥面施工震动桥设备;首次采用早期张拉工艺并取得良好效果;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2400吨液压悬挂轮轨式70米箱梁纵移台车。
  大吨位50米预应力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 主要创新:结合施工方案对大吨位整孔箱梁的关键结构进行优化;海工耐久性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实践;预应力管道真空压浆试验与实践;箱梁梁上运梁和架桥机架设的综合技术。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主要创新:建立可靠的钢筋腐蚀电学参数和输出光功率变化判据;研制混凝土结构寿命的动态预报软件;制定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长期原体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并配合工程进度实施。该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
  跨海长桥全天候运行测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创新:连续运行GPS(全球定位系统)参考站,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成功应用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规程和细则,弥补中国跨海大桥建设在此方面的空白;之前的规范没有适应几十千米长度跨海大桥投影坐标系建立的相应标准,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特殊性加以解决,为制定相应规范提供参考;创造性地提出过渡曲面拟合法,使海中GPS拟合高程的精度达到三等水准的精度;用测距三角高程法配合GPS拟合高程法进行连续多跨跨海高程贯通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鸟瞰美景创造出一种快速海中高程贯通测量的方法;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国内首次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成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大型桥梁测绘资料管理系统。
  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与桥墩局部冲刷研究 2002年8月,通过专家组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实体模型中涌潮的模拟方法和试验技术以及分布式浑水生潮系统和沙量随潮变化的加沙系统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灾害天气对跨海大桥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对策 主要创新:确定车辆安全行驶风速标准;面向所有灾害天气类型进行研究;提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行车安全保障措施;基于气象监测系统、预报系统与道路管理系统多方面系统研究;制定不同灾害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控制标准;开发低造价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开发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的计算机软件。
  跨海大桥建设信息化管理技术 主要创新:对整体桥梁部位进行的结构分解,形成22949个结构构件,并将采集数据的625张表与其相关联,提供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化检索方式;集成统一工程通信及网络的组建,降低基础网络建设成本;实现长距离的多点无线视频图像传输及回送。系统完成软件开发并投入运行,在工程实施中发挥作用。
  上述科技创新有5项通过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的鉴定,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内同类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新型桥梁伸缩装置技术 采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LB多项变位桥梁伸缩装置。创新特点:针对传统模数式及梳形伸缩装置存在的不足,在悬索桥、斜拉桥桥梁的纵、横、扭转等多向变位功能上展开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本着安全、舒适、经济、耐用、方便的宗旨,成功研制出新一代LB单元式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慈溪配合大桥建设重点工作
  大桥项目酿酿 1993年2月,由市计划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编完成《慈溪市海洋开发规划(1991—2020年)》,其总体目标中提出“三十年围出半个新慈溪,奋力开辟杭州湾大通道”,较早地反映南岸慈溪市的交通需求。1994年2月,慈溪部分宁波市人大代表在宁波市人大第十届第二次会议上提交关于杭州湾大桥选址问题议案,并由代表团团长向宁波市委主要领导作重点汇报。
  机构建设 1994年2月,宁波市政府成立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班子由宁波市计委牵头,宁波市计委、慈溪市政府抽调人员组成。1998年10月,宁波市政府发文建立宁波市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筹建处,下设慈溪工作组。2001年11月,成立慈溪市杭州湾大桥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简称“大桥办”),协调配合杭州湾大桥工程建设涉及慈溪方面的工作。2004年11月,建立大桥办机关党支部。
  土地征用 2001年9月,征用四灶浦西侧三八江至西隔堤361.33公顷围涂地转为建设用地,用于大桥工程建设、营运管理、服务设施和观光等综合开发。2002年4月,征用庵东镇虹桥村22.85公顷土地,用于建设杭州湾大桥工程现场指挥管理中心。2002年6月,征用庵东镇虹桥村3333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杭州湾大桥变电所。
  进场道路 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进场道路2001年12月开工,2002年9月完工,全长6.68千米;投资3811万元,其中大桥指挥部出资2000万元,其余由慈溪市财政承担。施工外围道路改造工程2004年11月开工,2005年4月完工;改造工程起于杭州湾南岸进场道路九塘交叉口处,止于十塘,全长3.10千米,按四级公路标准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投资400余万元,由市交通局负责建设。
  供水工程 南岸专线供水工程2002年1月开工,9月完工;南起芦庵公路与中横线交叉处,北止于九塘,全长15.40千米;后又建长1.80千米的九塘至十塘段供水延伸工程,2002年12月完工。日供水量8000吨;投资1440万元,其中大桥指挥部出资950万元,由市自来水总公司承建。
  通信工程 2002年5月开工,7月完工,8月底全部开通。慈溪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分别投资600万元、180万元,建设管理房和电信塔,用地各333.33平方米。供电工程 南岸输变电工程2002年7月开工,10月完工。投资1400万元,由市电力总公司承建。建成贤江变电所至八塘9.20千米的双杆双回路35千伏线路1条、八塘至十塘施工现场2.30千米的双杆双回路12.5千伏线路1条和位于八塘的35千伏变电所1座。2002年10月,为大桥配套的杭湾变电所举行通电仪式。
  气垫船码头工程 2002年3月开工,8月完工。位于南岸十塘,大桥东侧,可停靠2艘100客位升气式气垫船。
  西三码头扩建工程 2002年12月开工,2003年11月完工。该工程在原300吨级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为500吨级兼靠1000吨级海船杂货码头,主要为大桥建设材料运输提供水运条件。投资881万元,大桥指挥部负责码头主体工程投资,慈溪市承担陆域配套费用。
  大桥餐馆服务区工程 2005年3月开工,6月完工。工程位于十塘江以南、西隔堤东侧,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9平方米,由大桥办负责实施建设。
  慈溪民间资本 大桥资本金由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筹措,主要来源于宁波市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等。慈溪有8家公司参与投资入股,截至2008年6月出资比例为22.9%。慈溪股东数占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股东数的一半。
  此外,2002年3月22日,施工单位浙江泛华公司租用的市慈平运务公司“浙慈工2号”船在距嘉兴乍浦港约10千米处海域遇大浪沉没,船上有23人,其中8人获救、15人失踪。慈溪做好失踪人员搜救、沉船打捞和其他善后事宜。至2002年,完成大桥施工场地的土地排涝、道路平整等基础性建设。2003年3—4月,实施杭州湾大桥工程南岸施工区海域、滩涂内农民捕捞、养殖作业、渔网渔具迁移、清障等政策处理工作。2004年8月,专门为大桥工程配套服务的临时加油站开工,2005年投入营运。2004年9月,开通浒山至大桥指挥部的客运班车,方便大桥建设者出行需要。
  为方便专家和领导现场视察,庵东镇居民自发排除西二村土塘、公路、河边等处障碍和整顿马路市场,维修沙石路,张贴标语欢迎专家考察。海中平台(海天一洲)
  大桥施工时,于大桥中部海面距大桥南岸约18千米(大桥南航道桥以南1.70千米)、大桥以东约150米处一沉积淤滩上建海中平台,作为南北接点,用于物流、观测、救援。2006年4月,海中平台沉放第一根钢管桩;7月,海中平台310根钢管桩沉桩完毕。2008年初,海中平台改造项目开工,工程包括平台房、观光塔以及连接栈桥3部分。2010年9月,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被命名为“海天一洲”。“海天一洲”占海域面积1.29万平方米,东西长148米,南北宽99米,总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投资5.80亿元。整体建筑分为主体平台和观光塔2部分,其中主体平台高24米,共6层,为综合性旅游观光场所;观光塔高157米,共16层,通过栈桥与平台连接。“海天一洲”不仅具备大桥监控维护、抢险救生等服务保障功能,也是世界上首个附属于特大型桥梁的人造海上休闲旅游平台,为望海、听潮、观大桥的旅游胜地。2010年12月,“海天一洲”正式营业。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