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255
页数: 10
页码: 544-5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20世纪80年代为农村住宅建设高潮时期,众多农户新建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始,农村建设由单一住房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建设发展,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面貌日渐改变。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目标要求后,慈溪全面实施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推行环境整治年、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村住房集中改造、中心村培育等项目和活动,城镇近郊村渐次并入城镇社区,城镇以外村实施自然村拆并、空心村改造、一般村整合、中心村建设,村庄散漫、小多、杂乱状况得到改变,布局渐趋合理优化。2000—2011年,全市投入20.95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建设取得成效,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村庄面貌明显改善。至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9%,其中省级25个。
关键词: 慈溪市 城市建设 新农村建设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为农村住宅建设高潮时期,众多农户新建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始,农村建设由单一住房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建设发展,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面貌日渐改变。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目标要求后,慈溪全面实施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推行环境整治年、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村住房集中改造、中心村培育等项目和活动,城镇近郊村渐次并入城镇社区,城镇以外村实施自然村拆并、空心村改造、一般村整合、中心村建设,村庄散漫、小多、杂乱状况得到改变,布局渐趋合理优化。2000—2011年,全市投入20.95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建设取得成效,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村庄面貌明显改善。至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9%,其中省级25个。
  农村住宅
  1988年初,全县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4.40平方米;之后,全市农村私人建房持续高涨。1991年,全市农村住宅1785.74万平方米,人均31.79平方米。至1993年,境内草舍绝迹。
  1997年后,全市农村建房势头稍减;建房方式由单家独院个人自建逐渐向多户联排公寓式集体统建转变;建筑质量有所提高;由预制楼板砖混结构逐渐改为现浇楼板框架结构;新建住房大多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装修精良、外形美观的豪宅别墅随处可见;2007年下半年始,全市实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16个镇(街道)123个村,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7个;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镇村共建、村村联建、单村独建3种方式,统一建造多层、高层农民公寓,土地行政划拨,各项税费减免,以成本价解决拆迁户安置和住房困难户需求。至2011年,全市累计启动建设集中居住区61个,开工136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1988—2011年,全市有19.58万户农民建房,总建筑面积2782万平方米,总投资85.50亿元。2011年,全市农村实有住宅总建筑面积3288.61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59.42平方米。自1978年后,农村居民新建改建住宅1次以上,80%以上居民住上二层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农村公共建筑
  20世纪70年代,学校、卫生保健站、大会堂、办公室等公共建筑因陋就简,续有新建,多为砖木结构平瓦房。1991年,全市农村新建公共建筑0.52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建二层以上砖混结构公共建筑增多,质量提高。2000年后,有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及室外活动场、村落小公园的村落文化宫在全市各地农村逐步兴建;村卫生服务站和村办公楼新(改、扩)建后条件改善;不少村建有农贸市场、小超市等商贸服务设施以方便村民。
  2003年,农村公共建筑增加至68.88万平方米。2000—2011年,全市投入农村公共建筑建设资金10.27亿元。全市村庄公共建筑总面积101.62万平方米,其中村落文化宫(站)251座,总建筑面积13.25万平方米,医疗卫生室379个,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体育健身场所448个,村行政服务用房22.27万平方米,老年活动室8.53万平方米,村民学校3.89万平方米,商业用房26.11万平方米。
  生产性建筑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随乡镇工业发展,农村新建厂房大量增加。1991—2000年,全市农村建成生产性建筑249.03万平方米,至2000年,农村生产性建筑总量—107.60万平方米。进入21世纪后,企业改制转为民营企业,发展加快,规模较大企业逐步向镇工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迁移,有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搬,小型企业向村租赁集体统一建造的标准厂房。2003—2005年,全市农村新建生产性建筑193.38万平方米。至2011年,全市农村工业生产性建筑总面积1035.52万平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
  1988年初,农村基础设施较薄弱,道路大多为机耕路,砂石路面,宽2米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各地采取村民集资、企业赞助、政府补贴办法拓宽村庄道路,铺浇水泥路面,宽2~5米。2003—2005年,全市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乡村公路398千米。2006年,全市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12千米,实现村村通公路。2000—2011年,全市各镇农村投入8.26亿元用于村庄道路建设。至2011年,村级道路总长3034.40千米,硬化率100%;安装路灯41961盏。
  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改水,近山一带村庄率先使用自来水。20世纪90年代初,平原地区村庄开始安装自来水,大多以塑料管为主。1991年,全市429个村32.91万人用上自来水,用自来水27.30万吨。2003年后,农村普遍实施第二次改水,更新自来水管,推行一户一表。至2011年,全市农村铺设自来水管道5537.60千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实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村级管网建设,铺设排污管692.76千米。
  新农村建设主要项目
  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2003年,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开始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评选活动。慈溪根据省总体部署,开展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原则,对单个村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方针下提出公建设施配套、环境和谐优美、村容村貌改观和农村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目标要求,确定拆迁式改造、梳理式改造、移民式改造、拆违整合式改造4种改造方式,以治理脏、乱、差、散为突破口,要求村庄功能布局实现“三集中”(居住和服务区设施集中、农田集中、工业向园区和孵化区集中)和“四分离”(居住区、服务区、农业区、工业区相分离)。三北镇徐福村、宗汉街道庙山村、周巷镇湖塘新村成为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2007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亿元,建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5个、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9个。2008年,省取消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评选工作,宁波市继续实施,2008—2011年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9个。至2011年,全市有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8个。
  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2007年,开展以控制单家独房、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为主要方向的效益型农村建房方式,改变农民有天有地的传统建房观念,开展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建设,以缓解农民建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等矛盾。依据《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确立城乡空间体系,城镇规划内的村依城市规划、片区规划、镇规划进行布局,对123个城镇规划区外村进行系统规划,明确集中建设、改造梳理、建设控制3种区域和组团集聚、中心集聚、梳理集聚3种方式,确定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点,改变农村建房无规划无秩序格局。建房方式由单家独院建房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多层公寓建房转变;审批方式由分户审批向联户审批转变;建房标准由以户占地面积为标准向以人均建筑面积为标准转变;供地方式由以集体土地为主向国有行政划拨和集体土地结合转变。至2008年,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共完成开工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万平方米。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农房两改”) 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暂行办法》,按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要求,对村庄及农村住房进行集中改建,重点是中心城区和片区重点镇,高速公路和329国道等主要道路两侧,宅基地整理有潜力、基础设施差、偏远的村落,水源保护地和主要旅游区域。采用梳理改造型、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异地搬迁型4种改造方式,对城中村、城郊村,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整体改建多层、高层公寓;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通过镇村共建、村村联建或单村独建,统一新建多层农民公寓;对规划保留村,实行村庄梳理改造,改善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对确无必要保留的村,通过整体搬迁集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延续农民集中居住区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多(高)层公寓以奖代补和村庄宅基地整理等相关政策,对入住农户按多层、中高层、高层分别给予每平方米100元、130元、160元的补助;对于通过整合、拆旧进行整体改造的村(区块),给予每平方米225元基础设施补助;提高土地复垦指标收购费,并与宁波市政策接轨;对零星、单体拆建和整拆整建的区块分别按每人4000元、每人6000元奖励补助到村,专项用于宅基地的退出回收;确定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年余额10亿元贷款融资规模,市财政按基准利率80%给予3年财政贴息。
  2009—2011年,全市农民公寓开工66个项目,开工建筑面积112.90万平方米;竣工52个项目,竣工建筑面积75.10万平方米。15189户完成“农房两改”拆迁,22986户完成安置。
  中心村培育 2010年,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农村城镇化为方向,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集聚,加快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计划到2015年培育建设30个中心村,当年启动第一批培育建设7个村:龙山镇西门外村、徐福村,观海卫镇大岐山村,附海镇花塘村,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云城村、万安庄村。
  特色村庄选介
  庙山村 位于宗汉街道西南,离市中心2千米。2011年,村域面积0.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公顷,户籍人口406户1223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9787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0756万元,负债1634万元;村庄道路总长10千米,全部为水泥或沥青路面;公共绿地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5%,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有公园3个,总占地面积1.54公顷;有门球场、村落文化宫等文化体育设施。
  村为慈溪金轮厂所在地,1993年,村与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开始新农村建设,采取集体与个人共同投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造,实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分3期:一期建农民别墅30幢,1994年竣工;至2005年,三期完工,新村总占地170500平方米,建有庭院式2层别墅小楼320幢,每户1幢,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投资6400万元。1996年开始建老年公寓,2008年建成,共228套,每套75平方米,实行免费居住,总建筑面积16416平方米,投资1140万元。2003年,建成村落文化宫490平方米,村办公楼1980平方米,原办公楼改为老年活动室,建筑面积300平方米。2008年,为个私小企业集聚发展,建村工业园区1个,占地3.33公顷。2003年成为首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4年成为省级首批绿化示范村,2005年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2011年成为首批省森林村庄。
  西门外村
  位于龙山镇东部,2001年由西门外村与李家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3.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9.40公顷,户籍人口1516户3328人,暂住人口165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7132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5528万元,负债4921万元;村庄绿化率25%,村内有海珠山公园(农庄)与河滩公园,总用地3.56公顷;有村医务室、村落文化宫、老年室等医疗及文体娱乐设施。2003年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制定西门外村旧村拆迁规划。2003—2008年,建成单体或连体别墅56套,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2009—2011年,建成5层农民公寓8幢,计238套,建筑面积34078平方米。2010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6层龙山商城13709平方米;2011年投资350万元建成2层喜庆楼1000平方米,为村民喜庆场所。西门外村成为第二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成为省文明村、省特色旅游村。
  陈家村 位于掌起镇建成区中心,2001年由陈家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和港砥桥村6个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6.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3.33公顷,户籍人口3513户7775人,暂住人口105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4875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6251.50万元,负债2175万元。2004年,实施陈家村旧村改造规划,投资4500万元用于村庄梳理,铺浇水泥路面114003平方米,安装路灯345盏,铺设自来水管61.35千米、下水道18.35千米,河岸砌坎7155米。新建公园2座,用地0.50公顷,修建公共厕所47座。2005年,投资400万元,整体迁移偏远的杨巷自然村,40户农户集中安置在彰河居住区;同时,改造原村办企业田中公司厂房,新建标准厂房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26平方米;建模具市场,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陈家村古建筑众多,有显志私塾、车子屋、前同泰、东隔壁、涌金门楼等;2007年,建村办公大楼1450平方米、村文化宫970平方米,均采用仿古形式,在环镇南路与东河交会处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境内独有的江南水乡风景。2005年被评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省文明村、市最美乡村。
  卫西村 位于观海卫镇西门,2000年由忠孝桥、公馆、东舍、小灵峰4个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1.33公顷,户籍人口1209户3047人,暂住人口385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5936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7338.27万元,负债3860.94万元。2000年投资300万元建成村综合大楼和村文化宫,建筑面积分别为1746平方米、1000平方米。2001年,投资900万元建工贸大厦,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高8层,用于出租。2006年,建成农贸市场,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有摊位300余个。2010年,建成农民公寓、外口公寓7幢,总建筑面积24206平方米。2007年被评为省小康建设示范村。
  小桥头村 位于桥头镇中心,2001年由桥头罗家、桥头、车头、万岙4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3.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5公顷,户籍人口1420户3464人,暂住人口2908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6194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263万元,无村集体负债。1998年,建成村综合办公楼1幢,用地面积803.40平方米,建筑面积3213.60平方米。2001—2011年,全村建老年活动室4个,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村落文化宫500平方米;村卫生服务站1个、医疗站4个,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2004年,开始实施旧村改造规划,拆迁改造329国道两侧旧村,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区。新区总用地面积34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240平方米,其中建2层、3层住宅各18幢,面积24192平方米。新区绿化面积8667平方米,绿化率25%。村内有通天楼、余秋雨老宅、罗家大屋、余氏宗祠、余氏敬爱堂5处古建筑,均保护完好,其中99间通天楼建于清朝,面积8690平方米,因其规模和格局,被称为慈溪现存古代民居第一宅。为宁波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园林式村庄,市级文明村。
  湖塘新村
  位于周巷镇北郊,2001年由湖塘村和新岳殿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1.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7公顷,户籍人口772户1970人,暂住人口3059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6908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3809万元,负债2130万元;有道路25条,总长12千米,全部铺浇水泥路面;公园2座0.6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公顷,人均24.70平方米。2001年,新建新村别墅34幢,用地3公顷,总建筑面积8160平方米。并村后建新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建村落文化宫300余平方米,室内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健身房,室外有篮球场;村内有老年活动室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2004年,实施旧村改造规划,通过村庄梳理、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工程。2006年,建造规范化农贸市场1个,用地面积4647平方米,建筑面积11460平方米;建农民公寓1处,用地面积4647平方米,建筑面积8647平方米。2007年,建成标准厂房5幢,建筑面积14844平方米,用地面积1公顷,投资1000余万元,实现工业集中,与居民区分开。为首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