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城市环卫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8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城市环卫设施
分类号: TU993.4
页数: 3
页码: 526-5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11年,慈溪市通过财政拨款、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投入5.80亿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其中财政拨款9500万元,社会融资4.85亿元,建设大型环卫设施和购置环卫机械设备,环卫基础设施改善。
关键词: 慈溪市 城市环卫设施 中心城区建设

内容

1988—2011年,通过财政拨款、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投入5.80亿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其中财政拨款9500万元,社会融资4.85亿元,建设大型环卫设施和购置环卫机械设备,环卫基础设施改善。
  环卫专用车辆
  1988年,购置首台垃圾中转车,至2011年共投入1584万元购置各类环卫车辆1047辆,其中8吨压缩式垃圾中转车2辆、5吨垃圾车17辆、大型机扫车17辆、洒水车7辆、推土机6辆、玻璃钢道路保洁三轮车998辆。
  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中转站 1988年,设露天临时垃圾堆放场用于垃圾中转,用人工把垃圾铲入汽车运往垃圾处理场。1990年9月,于教场山南建北门垃圾中转站,投入资金8万元,城区垃圾首次用集装箱密闭运输。1993年,投资50万元新建鸣山集装箱垃圾中转站。1996年,动工兴建金山垃圾中转站,次年建成。1997年投入资金90万元,分别在金一路、北二环、阳明路建设金一路、孙塘、寺山等垃圾中转站。至1998年,城区有6座垃圾中转站,中转方式为集装箱中转。2001年11月,经济开发区移交垃圾中转站1座,移交后进行压缩式改造,提高中转能力。为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减少污染;2004年下半年,投资120万元对金一路、寺山2个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2006年,投入200余万元,对北门、孙塘、鸣山等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建,并新建宗汉曙光小区垃圾中转站。2007年,投入155万元对金山和开发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与更新,至2008年3月,8座垃圾中转站全部完成改造;垃圾中转站建筑总面积1894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2套,日垃圾中转能力500吨。2008年9月,中心城区环卫体制调整后,新增白沙路街道镇东垃圾中转站、潘余垃圾中转站和宗汉街道东垃圾中转站、北垃圾中转站、西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13座,建筑总面积2659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8套,日垃圾中转能力750吨。
  垃圾填埋场 1988年前无专用垃圾填埋场。1989年,在石堰乡楼房山建首个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0.80公顷,库容量10.40万立方米,对城区生活垃圾进行一般填埋处理。1995年,投资208万元,建设西三垃圾填埋场,位于小安乡陈家路村,占地面积12公顷,库容量43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120吨,设计使用年限10年,主供城区生活垃圾处置,是年5月投入使用。西三垃圾填埋场营运后,接收城区生活垃圾外,同时处理西部周巷、庵东等7镇生活垃圾,原有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垃圾处理需要,2001年投资1200万元、征地33.33公顷向东扩建,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400吨,使用年限8~9年,填埋库容149.30万立方米,于2003年5月投入使用。为解决东部、中部垃圾处理问题;2000年,投入240万元建设中部、东部垃圾填埋场,均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至此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均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率100%。中部垃圾填埋场位于半掘浦九塘闸西侧,总占地面积12.73公顷,日处理能力85吨,供新浦、桥头、附海、逍林、胜山、匡堰6镇使用,至2005年累计吸纳垃圾38.70万吨,有效库容45.50万立方米,于2005年6月25日封场。东部垃圾填埋场位于淞浦红旗闸东侧范市镇荒涂,占地面积14.47公顷,有效库容量54.25万立方米,承担东部9个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日处理能力450吨。2004年,为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二次污染问题,投入350万元实施西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工程;次年8月,出水水质二级排放验收合格。2007年,新建东、中垃圾填埋场日处理污水能力100吨渗滤液处理厂2座,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同时对3座垃圾填埋场铺设污水管道接入市域污水管网,总投资1210万元。2010年,开始实施东部、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东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7月竣工,绿化面积61714平方米,投资696万元;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10月竣工,绿化面积76842平方米,投资885万元。
  垃圾焚烧发电 为使市域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水平,2007年启动实施市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工程为宁波市、慈溪市重点实事工程,总投资3.70亿元、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设计日处理量1200吨以上,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对垃圾进行焚烧发电;2008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2009年2月5日,慈溪东部8镇1区生活垃圾开始进入电厂贮坑,2月9日第一锅炉正式焚烧试生产,至2009年6月,全市生活垃圾全部进入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至2009年12月共处置生活垃圾30.30万吨,发电1.05亿度,上网电量8205度。2010年开始实施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计划扩建2炉1机,建成后最大垃圾处理量可达2500吨;扩建工程总投资1.70亿元,采用分步实施方法;2011年主要建设4号炉,计划投资5500万元,年底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粪便处理设施
  1984年,在中江闸口西环卫车队内建造多格式厌氧处置储粪池1座,为慈溪首个储粪池。1995年,在教场山后建1密闭无害化储粪库,为“万担粪库”,与北面污水处理厂接轨进行处理;总投资60万元,占地面积1933平方米,设计日处理粪便50吨,主体为混凝土结构;场内有卸粪池、栅滤池、粪渣池和附属用房,绿化面积70%;粪便处理工艺为城市粪便由吸粪车收集,卸入卸粪池,经栅滤去漂浮物和渣后进入三格式储粪池,再由泵将粪便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国家规定排放标准。2007年,由“万担粪库”扩建为粪便处理中心,投资700万元,设计日处理粪便150吨,采用粗过滤、除泥脱水、厌氧、水解酸化、二级化生池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三级排放标准。2008年,粪便处理中心投入使用,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5个街道粪便进入处理中心,中心城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公共厕所
  1988年,城区约有公共厕所150只,基本为旱厕。1992年10月,完成新建改造公厕14座。1996年,青少年宫路生态公厕动工兴建,次年完成。2000年,城区重点路段新建公厕10座。2002年,新建孙塘绿地和开元街路口公厕2座。2003年,在城区道路改造中投入500万元新建公厕11座,全部符合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其中位于客运西站西面的公厕达到宁波市特级公厕标准。至2003年,城区有公厕83座(水冲式54座、旱厕29座),其中特级1座、一类14座、二类23座。2005年,投入185万元改造城区17座旱厕为水冲式,城区消灭旱厕。2006年,投入215万元改造城区26座陈旧水冲式公厕。2008年,投入255万元新建公厕10座,其中4座由园林处建设、6座由环卫处建设。公厕注重科技含量,城区建有金一路、杨梅仙子、万江华庭、青少年宫路4座生态公厕,部分公厕采用红外线自动感应冲水装置,避免人体交叉感染并节约水资源。至2011年,城区有环卫管理公厕111座,其中有特级公厕1座、一类公厕39座、二类公厕30座、三类公厕41座,全部公厕按规定设置公厕导向牌。
  果壳箱
  1988年,主要对解放街、南门大街、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道路设置果壳箱,果壳箱材质主要为钢瓶、铝合金。1995年,逐步扩大果壳箱设置范围,在三北大街等道路设置果壳箱。2000年,城区主要道路设置不锈钢果壳箱400只。2003—2005年,投入150万元在城区主要道路更新设置1600余只果壳箱。2007年,投入200万元对城区所有主要道路果壳箱更新改造;在城区东至新城大道、南至南二环路、西至新江路、北至开发大道范围内,市政道路共设1266只分类果壳箱,其他道路设约500只单色果壳箱。至2011年,城区有果壳箱1700只。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