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城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70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城市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98
页码: 465-5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11年慈溪市城市建设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规划、供水、排水、中心城区建设、杭州湾新区、小城市、集镇、新农村建设、城市管理等。
关键词: 慈溪市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慈溪城池之设,可溯至战国时期,东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阚骃因《十三州志》),建句章城。城址位于旧慈溪县治南7.50千米城山渡(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句章城为宁波市历史上最早的城池。
  唐设慈溪县,置县治于浮碧山下(江北区慈城镇),至1954年县境调整,慈城作为慈溪县治时间长达1200余年,其间屡经毁建,明季倭患、清代太平军战事对城内建筑破坏严重。城内街巷交叉,清末时有主街7条、巷33条。现为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县城之一,古建筑成群,文物名胜甚多,有孔庙、甲第世家、布政房、慈湖等。
  现境内城池之设,则可溯至明初为防倭而设的卫所(观海卫、三山所、龙山所);卫所面积较小,最大观海卫城,其城墙周长为4里30步。随倭患平息,海堤北移,清代撤卫所,城池演变为集镇;民国前,现境内集镇大多集中于大古塘南北两侧,民国时沿大古塘一线建成公路,沿途集镇增加,时街道狭窄,铺面房屋低矮,基础设施差。至解放时,浒山、周巷、观城、庵东4镇建成区总面积2平方千米余。沿海一带多为草房,瓦房亦多低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城乡建设兴起;移治浒山后,现境始有城区建设。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慈溪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建设,至1987年,境内建制镇由解放初的4个增加至15个,建成区面积19.93平方千米。而县城建设发展尤快,多层建筑、住宅小区接连建成,城区建成主要街路9条,重要支路12条,一环线形成,建成区面积由解放初的0.34平方千米扩大至3.70平方千米。农村建设面貌改观明显,草房基本绝迹,26%农户入住二层或二层以上的砖混结构楼房。
  1988年撤县设市,慈溪开启城市化建设序幕,城市建设实现由自发建设向按规划建设转变;市域规划、城市规划、镇村规划总体实施良好,部分根据发展情况作出新的调整,少数因区域调整等原因实际上停止执行。1992年,规划并启动城乡一体化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白沙镇与天东乡并入浒山镇,城区向东、向北发展,旧城改造启动,新区开发进展快速;撤区扩镇并乡后,建制镇建设进入全新阶段。随着市域经济发展、区位条件改善,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慈溪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调整城区规划范围,构建“一体两翼”(中心城区与观城镇、周巷镇两翼)城镇体系格局。进入21世纪,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杭州湾新区与慈东工业区相继开发,导引慈溪城市空间发展东延北扩,城市发展框架从“一体两翼”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中心城区与杭州湾、观海卫、周巷、慈东4个片区)转变。慈溪城市发展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工商名城,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城市;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为东延、北扩、南调、西联、中更新。中心城区持续扩展,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2010年,慈溪实施小城市建设,周巷、观海卫、龙山3镇开始由镇向城跨越。至2011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1.50平方千米;城区有快速路、主干街道13条,宽广通畅,总长度92.04千米;主要公共建筑共计222座(所),总建筑面积355.37万平方米;有旦山公园、教场山公园、峙山文化广场、人民广场等一批公园广场,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1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2.47平方米;有公交线路15条,总里程176.60千米,195辆公交车行驶在城区各地;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大为改善,城市管理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建制镇(小城市)建成区面积85.93平方千米,周巷、观海卫、龙山3镇制订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小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村住房集中改造、中心镇培育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至2011年慈溪有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8个。慈溪基本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小城市)、一般镇、中心村四级城镇结构体系,城市化率64.8%,集镇城市化率61.0%,新型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慈溪制定市域总体规划,推进以城市、集镇为主,包含新农村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因而本编名为《城市建设》。
  第一章 规划
  第一节 市域规划
  慈溪市域范围规划最早出现于《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时称城镇体系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之后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涉及,其中1998年编制的《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提出慈溪市域城市结构为“一体两翼”,以浒山、宗汉、横河构成中心城市,以周巷、观城2镇为两翼。1995年12月开始编制首轮慈溪市域规划。2005年,编制第二轮市域规划,提出市域结构由“一体两翼”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转变,着手编制“一个中心四个片区”规划。2006年,在宁波市政府统一筹划下,编制余姚慈溪(简称“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成果有《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余慈中心城规划》。
  市域总体规划
  慈溪市市域规划 1995年12月开始编制,1996年12月完成。慈溪定位为经济实力雄厚、城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舒适、人民生活富裕、市民行为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规划分2期,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规划至2010年市域总人口108.40万人,用地总面积111.85万平方米,形成一中心、二发展面、三大农业生产空间区域、四条经济发展轴、五大城镇组群体系。一中心:以浒山为中心,组合宗汉、横河、坎墩,形成规模48.63平方千米市域中心城市;二发展面:以329国道为主轴线,南部环境开发,北部网络化城镇建设;三大农业生产空间区域:南部丘陵林果园区、中部平原棉粮产区、北部滨海开发区;四条经济发展轴:329国道、七塘公路(杭州湾南岸发展轴)、中横线、南北大通道;五大城镇组群:以周巷为中心的周巷、天元、小安、长河组群,以庵东为中心的庵东、崇寿组群,以观城为中心的观城、附海、师桥、鸣鹤组群,以逍林为中心的逍林、新浦、胜山、匡堰、桥头组群,以范市为中心的范市、三北、龙山、掌起组群。
  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 2005年3月开始编制,2006年3月公示。2008年,根据《余慈中心城规划》对《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为宁波市首个通过宁波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县域总体规划)。2009年,杭州湾新区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慈溪原有产业布局被打破,再一次对《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至2011年,《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编修完成,上报省政府审批。慈溪定位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南翼重要节点城市、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年限2005—2020年。用地范围慈溪全境。规划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208万人,城镇人口156万人。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213.66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中心、四片区、三廊、四带、四轴的市域空间结构;一中心:中心城区,包括现状中心城区和逍林、横河、胜山、匡堰4镇;四片区:分别以慈东工业区块为中心的慈东片区、以观海卫镇为中心的观海卫片区、以杭州湾新区为中心的杭州湾片区、以周巷镇为中心的周巷片区;三廊:为主城与周巷、观海卫2个副城之间及沿沈海高速与杭甬高速复线的3条生态走廊,形成南山北海中平原的生态空间格局;四带:为工业带、农业带、生活居住服务带、生态保护带;四轴:为4条城镇发展轴,分别为329国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连接线、梁周公路、余慈东线。规划形成一主三副一组团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为1个主城,即中心城区(职能为综合型,市域商贸和居住中心,以发展商贸业和居住为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副:为东部副城——观海卫片区(职能为工贸型,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业,规划为东部商贸服务中心)、西部副城——周巷片区(职能为综合型,规划发展成为西部商贸中心和余慈中心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副城——杭州湾片区(职能为综合型,规划发展成为市域北部片区中心和市域工业发展中心,同时配套一些相应的商业、教育和旅游功能);一组团:为慈东组团(职能为工旅型,重点发展工业与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域工业产业提升和宁波市区产业转移基地,市域旅游发展重要区域)。
  规划对农业、工业、三产(商贸)发展作出布局。农业空间布局分为3带:329国道以北至杭州湾新区以南为平原农业带,重点发展都市型高效农业基地,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329国道以南为山区农业带,重点建设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等农产品基地;杭州湾沿岸与海域为滨海农业带,主要发展湿地和大桥等旅游项目、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建设及沿海绿色水产养殖。工业空间布局分为5个区块:慈东工业区块,包括龙山镇全部及北部围垦区块,总用地面积42.17平方千米,是市域工业整合和提升区块,宁波市级重要制造业基地;观海卫工业集聚区块,包括观海卫工业开发区东区和西区,总用地面积10.84平方千米,是慈溪市东中部工业的整合和提升载体;周巷工业集聚区块,包括周巷镇镇西和镇北2个工业区,总用地面积约10.89平方千米,是慈溪市西部工业的整合和提升载体;杭州湾新区,主要为七塘以北地区,占地面积约143平方千米;新兴产业集群区,区域主要位于宗汉街道,东至金轮大道,南至中横线,西至长河镇,北至北环线,总用地面积6.32平方千米,是市域新兴产业集合区块。第三产业形成3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以市域配送物流和专业市场物流为基础,依托环杭州湾产业带、杭州湾新区的工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华东地区一流的物流中心、中转货运中心和长三角重要的货物集散通道,市域最终形成三大体系四级网络节点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区域性商贸会展基地,以杭州湾新区、中央商务区为重点,合理规划市、镇、村三级商业网点,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商贸格局;区域性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以中心城区旅游为中心,大力推进大桥观光游,形成“一心二带三区”(一心指中心城区旅游中心,二带指慈溪南山北水2条旅游经济带,三区指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达蓬山—伏龙山文化旅游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空间格局。
  同时,对市域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防灾减灾等作出规划。市域综合交通公路网布局分4个层次:第一层次空间形成一横一纵高速公路(一横为杭甬高速公路复线,一纵为沈海高速公路);第二层次空间形成二横四纵的快速路(二横为中横线和沿海北线,四纵为梁周公路、余慈大道、寺马线、方淞线中横线以北段);第三层次空间形成五横七纵的主干路(五横为北部九塘公路、北三环路、北外环路、329国道、余慈公路—329国道南复线,七纵为芦庵公路、浒崇—浒溪公路、东三环路、樟新公路、观附公路、方淞线中横线以南段、伏龙路);第四层次为农村公路网。运输场站分2个系统:客运系统,设1处客运综合枢纽(位于余慈中心城余姚区域内)、3处一般客运枢纽、7处镇客运站、5处简易客运站;货运系统,设7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水路运输:规划至2020年,完成4条航道改建工程,分别为周巷—西三航道、周家路—逍林—横河航道、逍林—水云浦航道、坎墩—浒山城区航道,规划航道均为六级,中心港区拟建在横河人民闸下游,远期西三港迁建至高背浦以北区域。铁路规划2条线:预留跨杭州湾铁路慈溪市段;新建杭甬铁路高速客运专线,铁路从市域南侧经过,并在余慈中心城余姚境内设置余慈站。轨道交通:规划3条线可与余慈地区灵活连接,与宁波中心城的接口分别在宁波北部澥浦和宁波西北部高桥、慈城。飞机场规划:在观海卫东北高背山村北侧预留军事机场。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规划至2020年,共建6座自来水厂;所有城镇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统—排入市域污水干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市域内共置3座污水处理厂。电力电信工程规划:至2020年,设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15座、110千伏变电所67座;固定电话145.60万门,信息用户终端20.50万户,移动用户数135.20万户。燃气热力工程规划:规划远期主气源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城市应急气源;规划4座热电厂,分别为慈溪市热电厂、金轮热电厂、众茂热电厂、慈东工业区块热电厂。环卫设施规划:规划保留西三垃圾填埋场和东部垃圾填埋场,另在慈东工业区块内新建1座垃圾焚烧处理厂,建成区每0.70~1平方千米设置1座垃圾中转站,新建垃圾中转站用地面积为1000~1500平方米。防灾减灾规划:形成消防站21座,其中特勤消防站2座(主城区和杭州湾新区各1座)、普通消防站11座、小型消防站8座;将市域的地质灾害划分重点防治区2个、次重点防治区5个、一般防治区和预防区各1个。
  “一个中心四个片区”规划
  2006年初,开始编制“一个中心四个片区”规划,即《慈溪市中心片区规划》《杭州湾片区规划》《观海卫片区规划》《周巷片区规划》《慈东片区规划》。
  慈溪市中心片区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9年1月完成。片区定位为环杭州湾城市带重要城市,宁波大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慈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商业贸易、现代服务、知识创新、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和带动全市其他片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先导地区。规划期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人口规模至2010年56万人,至2020年65万人。用地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内浒山(原)、宗汉、坎墩3个街道及周边横河、逍林、匡堰、胜山4镇,总面积约287平方千米。用地规模至2010年63平方千米,至2020年78平方千米。规划形成十字发展主轴、七城市组团、一片区中心、六组团中心的空间结构;十字发展主轴:东西向329国道和三北大街间城市发展轴,南北向新城大道两侧地区及以新城河(三灶江)为依托,串联北部坎墩和南部横河;七城市组团:以浒山街道为基础打造片区中心组团,周边以各镇(街道)为基础打造横河、宗汉、坎墩、逍林、匡堰、胜山组团;一片区中心、六组团中心:中心组团核心位置以市政府及周边地块为基础形成片区级(城市级)行政、商业、文化、体育中心,服务中心片区乃至整个慈溪市域,其他六组团以现状政府办公、商业服务相对集中地段为基础分别设城市组团级中心,服务组团内部。
  杭州湾片区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7年7月完成。规划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保税园区挂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等为契机,培育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龙头、杭州湾新区为载体、环杭州湾产业带为腹地,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宁波市域北部经济增长极。片区定位为宁波大都市北接上海门户、余慈地区生产服务基地、现代化生态滨海新城。规划年限2005—2020年: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人口规模至2010年28万人,至2020年45万人。用地规模至2010年约60平方千米,至2020年约80平方千米。规划用地范围包括杭州湾新区以及庵东、崇寿、新浦3镇,面积295平方千米。规划形成多心、六轴、三带、八片的空间结构;多心:为桥头堡片区中心,四灶浦、庵东—崇寿2个片区副中心,各组团的组团中心;六轴:为沿滨海一路、兴慈五路、历崔线、庵新路、新城大道、水云浦江形成的发展轴线;三带:为北部新区产业、服务、居住、休闲带,中部村庄农田带,南部集镇带;八片:为按道路、水系、绿地、功能区划形成8个组团,包括湿地公园组团、桥头堡组团、工业中心组团、四灶浦组团、庵东—崇寿组团、新浦组团及2个独立村庄和农田组团。
  观海卫片区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9年12月完成。片区定位为慈溪市中东部工贸综合服务区、浙东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名胜区、长三角现代化观光农业示范区、慈溪市中东部现代化副中心城市。规划年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1年,远期2012—2020年。片区包括观海卫、附海、桥头、掌起4镇,总面积276.80平方千米(规划文本数据)。人口规模至2011年41.30万人,至2020年47.90万人。用地规模至2011年39.20平方千米,至2020年48.10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核、二轴、三带、四片的空间结构;一核:观海卫片区的城市发展核心区,规划发展成新型城市核心区,主要发展包括商贸、办公、文化、教育、卫生等功能;二轴:南北向观附公路空间发展轴,东西向329国道空间发展轴;三带:由南至北形成的南部文化生态旅游带,中部综合功能服务带,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带;四片:观海卫片、掌起片、桥头片、附海片。
  周巷片区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7年3月完成。片区定位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重要组成部分,姚周片区及慈溪西部产业服务和文化信息中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商贸新城。规划年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用地范围包括周巷、长河、天元3镇,总面积117.70平方千米,重点规划三塘横江以南区域,面积58.24平方千米。人口规模至2010年16万人,至2015年20万人,至2020年25万人。用地规模至2010年21.60平方千米,至2015年26.49平方千米,至2020年32.13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心、二园、四区、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从周巷行政商贸中心到姚北周巷片区中心的城市片区综合中心;二园:商贸市场综合园和中央生态休闲公园;四区:周巷镇西、镇北、长河天元镇北3个工业区和天元特色家具工业园区;四组团:周巷、片区中央、长河、天元4个居住组团。
  慈东片区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8年10月完成。片区定位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旅游生态宜居功能区,统筹发展综合试验区。规划年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用地范围包括龙山、范市、三北3镇行政辖区,总面积112.80平方千米(规划文本数据)。人口规模至2010年15.80万人,至2020年23.00万人。用地规模至2020年25.77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三带的功能格局;一心:由伏龙山、伏龙湖及周边区域组成片区中心;两片:三北—范市片、龙山片;三带:产业带、生态旅游带、生活居住带。
  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具体内容以慈溪范围为主)
  余慈地区为宁波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7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印发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作出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打造宁波都市区副中心的战略决策。
  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 2006年开始编制,2007年完成。余慈中心城定位为宁波都市区副中心,杭州湾地区专业性生产服务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限2006—2030年: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规划中心城人口至2010年
  145.40万人,至2020年168.60万人,至2030年180万人。规划范围北至中横线,南至杭甬高速公路,东至逍林镇东侧行政边界,西至高速公路余慈连接线,共20个乡镇(街道),总面积488平方千米。用地规模至2010年141平方千米,至2020年168平方千米,至2030年195平方千米(其中慈溪城区用地规模59.62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核、三片、三廊的空间结构;一核: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域,统筹余慈发展,提升余慈中心城职能的核心地区;三片: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三廊:3条生态廊道,从核心区向外发散,作为余慈中心城最主要的生态隔离带,分隔3片区,沟通中心绿核与周边绿色开敞空间的联系,并向3个片区内部进行绿带渗透。
  规划对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用地作出布局。居住用地规划,慈溪城区11个居住区(慈溪城区6个、宗汉、坎墩西、坎墩东、横河、逍林各1个),每一居住区人口规模5万~8万人,共24.03平方千米;姚北—周巷片区10个居住区,人口规模5万~6万人,共19.33平方千米。公共设施规划,慈溪城区片区级公共中心主要集中在329国道和新城大道沿线,包括大型行政商务办公、商贸文化、卫生文教设施和大量商住混合开发用地;姚北—周巷片区现状2公共中心为片区次中心,周巷为商贸市场综合园区,低塘为商业文化娱乐综合中心。工业仓储用地规划,慈溪城区集中规划工业用地,形成特色产业工业园;慈溪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功能置换为居住、商业金融、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用地;坎墩大道以北和横河镇西部工业用地调整为工业发展备用地,并核减横河镇东部工业用地发展规模;姚北—周巷片区规划成余慈中心城先进制造业重要载体,工业中长期发展主要地区,类型主要为一类、二类工业;周巷镇东工业区近期保留,重点发展周巷镇西、镇北工业区。
  同时,对对外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综合防灾等作出规划。对外交通规划:规划形成一环三射八连一枢纽的公路网结构;规划近期全面完成铁路平交道口立体化改造,实施萧甬线电气化改造;规划建设连接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杭州湾新区的环形轨道交通系统,与宁波市的轨道系统相衔接,并预留轨道车辆段;规划统一部署余慈两地内河航道,形成以四级、六级航道为骨干,七级及众多地方航道为基础的内河航道网;场站规划设客运综合枢纽站(与高铁客运站结合)、慈溪长途客运总站2个客运主枢纽、短途客运站9个(其中慈溪城区4个、姚北—周巷片区2个),设货运站10个(其中慈溪4个、姚周片区3个)。给水排水规划:规划对余慈中心城供水分为4区,分别为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及核心区;规划建设慈溪东外环路、中横线两侧的污水主干管,完善城区排污管网。燃气供热规划:规划城区居民耗热至2010年每人每年60万大卡,至2020年每人每年65万大卡,至2030年每人每年70万大卡;对现状慈溪市热电厂进行迁址重建,对现状金轮热电厂进行扩建,新建每小时90吨的锅炉1台。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24小时排出;城市生命线工程按基本烈度7度标准进行设防。
  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2006年开始编制,2007年完成。余慈地区定位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全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范区。慈溪城区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之一,以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工商名城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咨询服务、金融信息、生活居住功能。规划年限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规划余慈地区总人口至2010年270万人,至2020年310万人。规划范围北至海岸线,南至山体边缘线,西至余姚行政区边界,东至慈溪行政区边界,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规划余慈地区形成一心、三园、六镇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一心:为北部都市区中心城;三园:慈溪杭州湾新区、余姚滨海产业园区、龙山—慈东产业园区;六镇:观海卫(掌起、附海、桥头)、三北(龙山、范市)、庵东(崇寿等)、泗门(临山、小曹娥)、丈亭(陆埠、三七市、河姆渡)、梁弄。综合交通规划:公路形成一环、三射、八连、一枢纽网络;一环: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杭甬复线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组成的高速公路环;三射:余慈地区同上海、杭州的3条高速联系通道;八连:余慈地区同宁波中心城的8条通道;一枢纽:结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慈站及轨道交通站设置的交通换乘枢纽。内部道路形成一环五横五纵结构;一环:环绕余慈中心城区的快速路;五横:中横线、329国道、329南复线—余慈公路、甬余夫公路、余北快速路,五纵:浒崇线、慈溪西外环路—余姚东外环路、余庵公路—新建路、梁周一级公路、姚周西路。铁路规划近期建设杭甬客运专线铁路,远期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沪甬客运专线),实施萧甬线电气化改造;建设连接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杭州湾新区环形轨道交通系统,与宁波市轨道系统相衔接,并预留轨道车辆段。水利规划实施外引内调战略,实施曹娥江引水、富春江引水、引曹北线工程。电力规划建设500千伏观城变、220千伏慈南变、大桥变,改造220千伏慈溪变。规划统筹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北部平原地区向北排往杭州湾,设4个排污口,其中慈溪2个(龙山、杭州湾新区)。
  重要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8年后为指导市域重要区块开发建设,编制相关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观海卫新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年12月开始编制,2011年12月完成。观海卫新城中心区定位为立足慈溪,面向杭州湾,以生产、生活性服务为基础,复合行政服务、商务休闲、商业娱乐、生态居住等功能,打造杭州湾南岸未来都市旅居、现代服务的生态新城区。人口规模5.80万人,用地规模3.16平方千米,建设规模516.05万平方米。规划范围东至世纪大道、北至环城北路,南至北界河(小团浦河),西至油车江,总用地面积5.08平方千米。规划结构为一带、三轴、三心、三片;一带:规划区内部U型水绿公园带;三轴:城市文化景观中轴,桃园路发展联系轴和世纪大道发展联系轴,构筑规划区功能结构主骨架;三心:规划二路以北桃园路两侧为城市动力中心(商务文体中心),世纪大道北侧329国道以东为城市实力中心(泽山公园商贸中心),规划四路以东规划二路以北为城市休闲中心(人工湖生态景观中心);三片:西部商贸服务综合片区,中部商务文化综合片区,外围新城居住集中片区。
  龙山镇核心区块(龙山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年4月开始编制,2011年12月完成。龙山新城定位为集门户新城、山水新城、服务新城于一体的滨海生态新城,发展成为凸显慈东形象的滨海文化宜居新城,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策动杭州湾城市群东翼滨海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人口规模7.60万人,用地规模8.49平方千米,建设规模655万平方米。规划范围东起慈东大道,南至伏龙路,西临三塘横江,北抵蓬苑路,总用地面积15.22平方千米。规划结构为三心引领、主轴推进、五片协同、廊道贯穿;三心:为中部新城行政服务中心,东部综合服务中心,西部轨道交通枢纽;主轴:以东西向灵峰路为新城功能发展的轴线;五片:新城行政中心片区,综合服务片区,轨道交通枢纽片区,旅游观光核心区、滨水休闲区;廊道:新城生态廊道,文化旅游廊道,交通廊道。
  第二节 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慈溪县浒山镇城镇规划 1982年开始编制,1984年10月完成。规划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为指导思想,确定县城以发展纺织工业为主,重点解决县城用地宏观布局和近期建设项目安排。规划期限1982—2000年:近期1982—1990年,远期1991—2000年。人口规模近期35887人,远期5万人。城镇用地规模近期2.15平方千米,远期4平方千米。规划以旧城区为中心,建西门、金山、东门、教场山等新村小区,人均居住用地28.90平方米。拓宽浒崇公路城区段,整治航道,疏浚河流,构建环城线,畅通镇内主要街道。划定甬杭公路以南、新旧慈余公路中间为仓库区。新建第二水厂,调整和扩大干管,逐步形成环状。实现雨污分流,在3个居住小区设日处理能力1000~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各1座。新设110千伏高压线1条。翻建邮电大楼。迁移消防队至罗墅桥,规划用地0.33公顷。
  慈溪市城区总体规划 1987年9月,慈溪县委、县政府委托同济大学、县城乡建设局编制,时名为《慈溪县城总体规划》,次年6月通过会审。1988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时改名,以市政府所在地浒山镇为规划区域,城镇定位为慈溪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纺、小型机械加工业为主的工商型小城市。规划期限1988—2005年:近期至1995年,人口规模6.80万人,用地规模6.08平方千米,人均用地89.34平方米;远期至2005年,人口规模11万人,用地规模9.70平方千米,人均用地87平方米。近期城市发展方向以向东北和东面发展为主;南面结合南部工业区的配套作适当发展;西面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填空补实的配套;远期继续向东滚动,逐渐向白沙镇靠拢,连成一片。规划确定城市四横六纵的道路骨架、河湖绿化体系、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布局。
  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20年) 1991年8月开始编制,1993年3月完成。慈溪定位为宁绍平原北部以轻纺和机械加工业为主的新兴工商型城市,确定浒山为慈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年限1993—2020年:近期1993—2000年,远期2001—2010年,远景规划期2011—2020年。人口规模至2000年控制区21.55万人、市区11万人,至2010年控制区29.73万人、市区21.12万人,至2020年控制区37.32万人、市区29.43万人。规划范围东至浒山镇杨家路,西至宗汉镇百两桥,北至坎墩镇三塘江,南至横河镇横河江。市区包括浒山、宗汉及横河北部地区,总面积40平方千米;规划区同时包括坎墩和横河2镇,总面积70平方千米。城市向东、向北发展,适度向南发展。住宅建设向东发展,在新江路北段开发住宅区。生活服务中心以旧城公共服务网点为依托,解放街和三北大街为城市主要商业街,329国道结合商业发展成综合性道路,环城西路和教场山路为经营生产物资商业街。根据服务半径设相应规模菜市场。东二环线东、大塘江北设粮油市场。扩建白沙、天东2所中学,另规划4所中学。合理布局专业医院,建传染病医院。规划3个文化娱乐中心。国道和东外环线交叉口建东站,火车站北侧建南站,东站变客运中心,孙塘路中段建公共汽车总站。铁路站场设于大洋山南部,与萧甬铁路接轨。工业区在原2个组团基础上分南北2片发展。规划南北2片建坎墩变电所、横河变电所。开通有线电视,整改线路。城东新建日3万~5万吨水厂,南部规划日10万吨水厂。
  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年) 1998年开始编制,1999年完成。城市定位为杭州湾南翼工贸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宁波副中心城市。规划年限1998—2020年:近期1998—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人口规模,城区常住人口至2005年21万人,至2010年24万人,至2020年规划区39万人、建成区35万人。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北至潮塘江,西至宗汉七甲江,西南至余姚慈溪界,东至浒山逍林界,东南至东横河,南至横河镇伍梅山一带,面积100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2005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22.50平方千米、25.20平方千米、35平方千米。规划首次提出慈溪城市结构“一体两翼”概念;一体:由浒山、宗汉、横河构成中心城市,为慈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波市副中心城市;两翼:周巷、观城2镇。居住用地规划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至2010年人均居住用地、居住面积分别为28平方米、15平方米。道路交通规划形成主、次、支三级网络配置,规划外环路、浒崇—浒溪路、北二环路、前应路、西二环路为交通性道路,329国道、新城大道、青少年宫路—乌山路为生活性道路。规划形成一个核心区、两条发展主轴、三条发展次轴、五中心职能区的总体格局;一个核心区由329国道、三北大街、环城西路、新城大道等围合约2平方千米区域;329国道、新城大道为城市两条发展主轴;三北大街、开发大道、青少年宫路—乌山路为三条发展次轴;五中心职能区为商业、行政文化、科教、医疗、市场5个职能区。工业用地规划市经济开发区、宗汉工业区、横河工业区3个工业区。水资源规划近期实施五磊山、白龙岗、童家岙等引水工程,建设郑家浦、徐家浦、淞浦等海涂水库,新建梅湖水库翻水站;中远期通过境外引水解决慈溪水资源匮乏状况。规划中心城市设2个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北二环路与浒崇公路交叉口西北、北外环路与东外环路交叉口西北。电力规划新增220千伏慈溪变、110千伏观城变、110千伏坎墩变等变电所;中远期继续增加110千伏变电所布点,完善网络结构。邮电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市市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70部、市域重点区域每百人50部,至2020年市话主线普及率和市域重点区域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90部、60部。广播电视规划至2010年建成自成体系具有自愈能力宽带双向环行网络,光缆干线由镇到村,部分实现光缆到用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有线电视终端入户率80%;至202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终端入户率98%燃气规划以小区气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近期气源为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采用管道供气与瓶装供气共存方式,中远期基本采用管道供气。防灾规划要求从消防站至消防现场路上时间5分钟以内,各镇均应设消防队,中心城市按其功能分区设7个消防队。
  慈溪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2002年4月开始编制,2003年10月完成。慈溪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工商名城,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城市。规划年限2002—2020年: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人口规模近期30万人,中期35万人,远期49万人。用地规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0.70平方千米,用地控制范围110平方千米。城市形态与发展为东延、北扩、南调、西控、中更新;东延:依托新城大道与新城河(三灶江)改造完善城市东部新区,强化行政、文化、会展中心区功能;北扩:向北发展城市新区与坎墩连成整体,在北部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大型工业基地及物流基地;南调:对城区南部工业、教育用地及横河镇部分村庄用地功能进行调整,结合新城大道南延布置城市居住新区;西控:控制城西村庄与工业用地,为农居城市化改造区域;中更新:与大塘江、浒山江、赵家路江改造相结合,对旧城商贸中心进行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商贸中心功能。规划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三条轴、四片生态绿地、六片区格局;一中心:由老城商贸金融中心区与新城大道行政文化会展中心区共同构成,沿大塘江、浒山江、三灶江呈倒Z型分布;一基地:为杭州湾新区工业基地;三条轴:为慈甬路商业轴线,新城大道城市的行政文教会展轴线,浒山江路及向北延伸商业、游憩、生态轴线;四片生态绿地:在主城东北和西北各设1处生态农业观光区和生态绿地,西南和东南各设1个山体生态或主题公园;六片区:中心区、城东、城南、经济开发区、坎墩、宗汉6个城市综合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主城形成九横九纵主次干路骨架系统;结合城市广场、滨河绿地设地面、地下停车场,安排停车位2.48万个。公共设施用地规划:至2020年735万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工业用地规划:形成杭州湾新区工业基地、西北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规划仓储用地58.80万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在城市东南建城市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危险品仓储用地设在城市东南山坳内。水资源与城市供水规划:近期完成童家岙引水工程,于2010年完成窖湖、灵湖2个翻水站,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建四灶浦北水库及海涂水库;同时实施绍兴汤浦水库、曹娥江等境外引水,远期规划富春江引水;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扩建教场山路污水处理厂至每日4.50万吨,同时在中心城区、杭州湾新区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25万平方米。供电工程规划:近期220千伏慈溪变和贤江变为主供电源,中期新建500千伏甬西变为主供电源,中远期改500千伏观城变为主供电源,甬西变为辅供电源。城市电信工程规划:近、中期升级每秒10GB密集型光波分复用系统,远期实施无光纤光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期末有线电视入户率99.5%,逐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数字化。燃气工程规划:近期燃气主气源为液化石油气,中远期为天然气。供热工程规划:近期在杭州湾新区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热电厂1座,搬迁慈溪热电厂至横河西,在主城东北新建1座热电厂。城市安全保障规划:确定慈溪城区防洪标准5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市区设7座消防站,消防大队设火警指挥中心;至规划期末建25万平方米人防掩蔽工程。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开敞空间和人防工程地下设施作为避震疏散场地。
  城市专项规划
  至2011年,编制完成的城市专项规划有《慈溪市城市交通规划》《慈溪市绿地系统规划》《慈溪市住房建设规划》《慈溪市城市地下空间及人民防空规划》等。
  慈溪市城市交通规划 2003年12月开始编制,2004年7月完成。规划年限2005—2020年:近期2005—2007年,中远期2008—2020年。规划范围为主城区和杭州湾新区,共110平方千米。公共交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合理交通方式结构。中远期公交车辆达到500标台。中期规划公共交通分担居民出行比15%,公交线路40~50条。确定过境公路为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慈溪杭甬高速连接线及杭州湾跨海大桥余姚连接线、宁波沿海高速公路北线,构成慈溪城市区域快速交通网,并与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构成余慈地区网络化区际交通网。主城区形成六纵七横主干道骨架。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在市区范围内预留轻轨轨道交通用地,长度为25~30千米;沿中横线、东外环线、浒崇线布局,设公共交通首末站5处。
  慈溪市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010年5月开始编制,2011年12月完成。规划年限2010—2020年: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5—2020年。用地规模市域范围1361平方千米,中心城市范围110平方千米。规划以构筑安全舒适、低碳生态、智能高效、多元可靠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针对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交通、慢行交通,提出6大发展战略。对外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应建立以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主导,干支线相互联通,快捷高效、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城市道路发展战略提出应建成以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组成的交通走廊,与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公共交通为导向,结构合理、安全低碳、各出行方式相互和谐的城市道路网体系;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应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施国家提出的公交优先策略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模式,使慈溪走向低碳增长的道路;静态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应正确引导城市交通体系健康发展,支持与配合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保证停车供应的总体水平应能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货运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应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通过与制造业与商贸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宁波全国物流枢纽的战略实施,成为环杭州湾物流产业发展高地;慢行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各个阶层市民多层次的出行需求,确定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区域并在该区域内营造绿化、行人、自行车三位一体的生态型、人性化交通空间。
  规划对市域范围内铁路网、公路网、公路客运枢纽、区域轨道交通作出布局。规划沪甬(跨杭州湾)铁路3条线,分别是:嘉兴南方案(虹桥—嘉兴南—澉浦—宁波)、海盐方案(虹桥—嘉兴南—海盐—宁波)、王盘山方案(虹桥—新桥—王盘山—宁波);其中海盐方案沿海盐至大云一线跨杭州湾,经杭州湾新区西侧、坎墩,在慈溪北部设慈溪站。公路网规划分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一横二纵的高速公路(一横为杭甬高速公路复线,二纵为沈海高速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第二层次为二横六纵二联的快速干线公路(二横为中横线和杭甬高速连接线—329国道南复线,六纵为周庵公路、余慈公路、胜陆公路〈城区段为东三环〉、观附公路、方淞线、长邱公路,二联为滨海一路和施家山路);第三层次为七横十一纵的干线公路网框架(七横包括滨海线、沿海北线〈西龙线〉、建附线、周附线、周龙线、329国道慈溪段、横筋线,十一纵包括周西公路、芦庵公路、浒崇公路、浒运公路、寺马公路、樟新公路、桥三公路、横滨公路、三海公路、掌二公路、灵峰浦公路);第四层次为一般公路和农村公路网。规划区域轨道交通3条轨道线,路经市中心城区,分别是:S1线,宁波市域轨道线路,主要服务于余慈与宁波之间的交通,体现快速舒适的特点,线路长,站距大;L1线、L2线,余慈市区网线路,主要服务于片区之间的交通,为体现骨干公交服务走廊的优势,线路位于各片区主要客流走廊上,站距较市域线小,加强覆盖面。公路客运枢纽规划:结合余慈中心城、慈溪市域总体规划,在慈溪中心城市范围内形成1处客运中心综合枢纽、1处一般客运枢纽、2处市域公交换乘枢纽。
  规划对慈溪中心城市范围内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作出布局。规划形成“井”字形快速路方案:东三环快速路,主要为慈溪中心城市服务,为高架形式,向北连接沈海高速公路,方便上海方向的进出城交通,向南连接杭甬高速,分担过境车流;中横线快速路,向东连接沈海高速宁波方向,向西连接杭州,为高架形式;余慈大道(西三环),向北连接沈海高速上海方向,向南连接杭甬高速、余姚、余慈高铁,为高架形式;杭甬高速连接线—南三环—329国道南复线,向东连接沈海高速宁波方向,向西连接杭州、余慈高铁,为高架形式。规划形成七纵七横的棋盘式主干路网结构;其中西二环路、教场山路—寺山路—浒溪公路、浒崇公路、新城大道、东三环路、梅林路、寺马线(准快速路)为南北向7条主干路;城市北环线(准快速路)、环城北路、中横线地面道路、北三环、开发大道、329国道、前应路为东西向7条主干路。规划将次干路分为两类:多功能次干路,青少年宫路、孙塘路与三北大街、北二环,为城市低碳交通走廊;常规性次干路,为城市各组团交通服务,同时分流主干道交通流,对道路主骨架起到补充完善作用,直接服务于城市各种用地。规划支路规模控制在350千米左右,区域支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米6~8千米;中心地区、商业繁华地区支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0~12千米。
  慈溪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3年3月开始编制,2004年1月完成。规划年限2003—2020年:近期2003—2007年,远期2008—2020年。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建成区范围,其中主城区91平方千米,杭州湾新区20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环、二带、三廊、三轴、四楔、五点结构;一环为沿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外围分布的环状绿地;二带为沿河防护林带和城北防护林带;三廊为沿中横线、寺马线、北三环绿色空间廊道;三轴为沿新城河(三灶江)、潮塘江、浒崇公路3条城市绿化景观轴线;四楔为在城区4角规划楔形绿地;五点为大桥新区公园、中横北公园、三灶江公园、乌山公园、峙山公园5处独立市区级大型公园。近期规划建设寺山、乌山、教场山、大桥新区、庙山、小山墩等公园及杭州湾滨海主题公园和三灶江沿江景观公园。生产绿地规划在中心城市东北角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内。建设形成北三环、西三环、潮塘江两岸、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等公路绿带。
  慈溪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年初开始编制,2006年11月完成。规划年限2006—2010年。用地规模慈溪中心城区(70平方千米)范围内。人口规模预测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约40万人。住房建设总量目标在规划期内启动建设各类住房45800套,总建筑面积649万平方米,住房面积46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43700套,经济适用住房1800套,廉租住房300套。经济适用房主要集中规划在北二环和金轮大道交叉口东南地块(金轮一厂、二厂)、开发大道和浒崇公路交叉口东南地块、前应路和金山路交叉口西北地块;廉租房除在经济适用房规划地块内有规划外,另置三北大街和金轮大道交叉口东南地块内(金轮四厂)、西二环和北二环交叉口东南地块。规划期内,中心城区内住房用地供应总量397.8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用地380.10万平方米,政策性住房用地17.70万平方米。
  慈溪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2004年初开始编制,2005年5月完成。规划以保障城市空间整体协调发展,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保证城市各项功能稳定集约高效运转,营造良好城市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分层、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年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规划范围慈溪主城和杭州湾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8.80平方千米,控制区范围110平方千米。地下空间功能分区三带、八区:三北大街地下商业街连接金融商业中心(CBD)及新行政、体育、会展中心(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交叉口),浒山江路沿线停车网络连接金融商业中心及新城市办公、酒店区(浒崇公路及浒山江路路南),新城大道文化娱乐圈连接新行政、体育、会展中心及文化娱乐中心(新城大道北);防灾片区以中横线、开发大道、浒山江路、新城大道为分隔,共分8个独立防灾片区。地下空间重点发展区域为金融商业中心和新行政、体育、会展中心。开发重点为办公楼、酒店等建筑地下停车场间的连通。规划在中横线(新城大道西侧)设轻轨枢纽站,与公交站、停车场、地下步行通道一体化建设地下综合体。
  慈溪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2011年开始编制,初稿基本形成。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范围东到寺马线,南到南三环,西到西三环,北到三塘横江,总面积100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纵一横两综合体多区域的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布局结构;一纵:即新城大道,是慈溪中心城区南北向发展的主要轴线和近期开发的重点区域,构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纵向连通主轴线;一横:即329国道城区段,是慈溪中心城区东西向发展的主要轴线和远期开发的重点区域,构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横向连通主轴线;两综合体:人民公园地下综合体、换乘中心(S1—L2)地下综合体;多区域:基本覆盖整个中心城区的多区域地下空间,主要由地面建筑的附建地下室构成。
  慈溪市中心城区雕塑规划 2011年5月开始编制,初稿基本形成。规划期限2012—2024年: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19年,远期2020—2024年。规划范围东到寺马线,南到南三环,西到西三环,北到三塘横江,面积100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心、一圈、四团、七轴、多节点的中心城区雕塑布局结构;一心:由老城商贸金融中心区与新城大道行政文化会展中心区共同构成,沿大塘江、浒山江、三灶江呈倒Z形分布的现代化城市中心;一圈:由中心城区东部组团、南部组团、西部组团、北部组团4大区域组团构成的城市雕塑文化圈;四团:城市东部综合组团、城市南部综合组团、城市西部综合组团、城市北部综合组团4大功能组团;七轴:中心城区7条城市雕塑景观轴线,包括329国道雕塑景观轴线(以青瓷文化为主)、三北大街雕塑景观轴线(以慈溪5大文化为主)、大塘河滨水雕塑景观轴线(以围垦文化为主)、潮塘江滨水雕塑景观轴线(以移民文化为主)、浒崇路—浒山路—杨梅大道雕塑轴线(以慈孝文化为主)、新城大道雕塑景观轴线(以海洋息壤文化为主)、新城河滨水雕塑景观轴线(以新慈溪、新世纪为主题的景观长廊);多节点:适合布置城市雕塑的城市景观空间节点,包括城市出入口、重要交通节点、街头绿地、小游园、历史文化保护区门襟区、风景名胜门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雕塑公园等。
  慈溪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优化规划 2010年初开始编制,2011年12月完成。规划对既有规划(涉及停车方面)进行梳理优化和完善,根据公共停车场作用、服务对象,结合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新增路外公共停车场109个,新增停车位15051个。停车场建设利用地下空间,有条件的区域采用地下、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根据场地条件和区位位置而定。近期建设重点解决核心区15平方千米的停车问题,结合重大建设项目和城中村改造,给出路外公共停车场的近期建设项目,合计3195个路外公共停车位。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年开始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第一个为坎墩分区规划,地块面积22平方千米,位于西三环东、城市北环线南、新城大道西、中横线北。至2011年,主城区内除农居点和成片绿地未编制控规,其余地块均已编制完成,共22个;其中以居住地块为主8个,以工业地块为主2个,以商业地块为主1个,用地类别较为综合的11个,主城区控规覆盖率100%。
  重点区块城市设计
  慈溪市旧城风貌规划设计 2001年12月开始编制,2003年1月完成,定位为慈溪市商业金融中心。规划范围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329国道,北至大塘江,占地面积0.79平方千米。规划形成十字空间轴线,内中外3个圈层:十字轴线为解放街和南门大街;内圈(旧城核心圈),东至天九街,西至水门路,南至新市路,北至小山前路,为城市生活组织圈,以高密度、低空间为风貌特点,规划传统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功能;中圈(生态导入圈),东至东城河,西至浒山江,南至东城河向西延伸段,北至大塘江,为建构旧城生态系统基础,构成旧城中心的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圈,以中密度、高空间为风貌特点,规划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功能;外圈(旧城风貌圈),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329国道,北至大塘江,以中密度、较高空间为风貌特点,规划居住为主导功能,沿329国道布置金融、办公。
  慈溪市文化商务区城市设计导则 2008年初开始编制,2008年12月完成。采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城”设计理念,将文化商务区定位为慈溪市未来的文化商务中心,慈溪市现代城市功能集聚区。规划范围南至北三环线,北至中横线,西至五灶江,东至新城河,总面积1.72平方千米。规划居住人口1万人,就业人口3万人,总建筑量160万~200万平方米。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两带的空间结构:一心为都市公共文化中心;两轴为城市形象展示轴和城市生活功能轴;两带为滨水绿色景观带和滨水都市休闲带。
  慈溪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 2010年10月开始编制,2011年8月完成。规划范围北至中横线,南至北三环路,西至东三环路,东至梅林路,总面积2.33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湖、两园、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一湖为贯通南北水网的中心景观湖;两园为北部森林体验园和南部植物观光园;三轴为林荫景观轴、体验观光轴、南北连接轴;五区为森林景湖区、森林休闲区、森林体验区、植物观光区、森林游憩区。
  慈溪南部新城城市设计 2010年初开始编制,2011年1月完成。规划范围东至新城河,南至南三环线,西至浒溪线,北至前应路(除东方明珠城、现状中学和浒溪线至浒山江已改造部分外),总面积2.72平方千米。定位为一个融合当代新城开发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具有高品质社区环境与理想城市结构的宜居之城。规划以南二环路为界分为A、B2区,其中A区为居住新城、B区为综合新区。A区形成二轴、三廊、三心的空间结构:二轴为新城大道和浒溪线;三廊为以河网水系为骨架,融合区域环境形成的3条休闲商业廊道;三心为商业商务中心,休闲公园绿心,社区商业中心。B区形成3个片区:北部铁路货站功能区,南部城市片区,东部创新型工业区。
  慈溪市新潮塘区块城市设计 2011年6月开始编制,初稿基本形成。规划范围东起新庵江,西至三灶江,北至中横线,南至北三环路,总面积3.21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带、三廊、一街、两心、三片的空间布局:一带为潮塘江蓝绿景观带,为慈溪河运文化景观休闲带;三廊为赵家路江河道走廊,中江湿地景观走廊,周家路江河道走廊,形成具文化、休闲、体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南北向生活景观廊道;一街为特色休闲商业街,打造新潮塘区块极具特色的高品质餐饮、美食休闲商业街;两心为2个邻里中心,为2个邻里单元提供配套服务;三片为指阳光水岸片区,新潮花园片区,商办综合区。
  第三节 镇村规划
  城镇总体规划
  20世纪80年代部分乡撤乡设镇后,各镇相继编制城镇总体规划。1992年6月,市建设委员会印发《关于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撤区扩镇并乡后各乡镇开展建设工作提供总体思路。1993—1995年,各镇相继编制第二轮集镇总体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慈溪加快城镇建设,为明确城镇建设定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组织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建设内容,2001—2003年各镇相继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各镇规划均以2002—2010年为近期、2011—2020年为远期编制。2006年、2007年,周巷、长河、附海、新浦4镇根据发展要求重新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各镇自设镇始至2011年,均编制2次以上城镇总体规划,其中周巷镇作为中国小城镇试点镇,自1984年始共编制6次城镇总体规划。
  慈溪市观海卫镇城镇总体规划 2002年4月开始编制,2003年9月完成。城镇性质为宁波大都市北部地区工贸经济发达并具有历史文化风貌和旅游观光特色的副中心城市。规划年限近期2001—2005年,远期2006—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近期12万人,远期20万人。用地规模近期1104万平方米,远期1980万平方米。规划范围为观海卫镇行政区划,总面积150.20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南至师宓公路,西至五磊山和里杜湖,北至卫山,总面积35平方千米。规划形成一心、两翼、三区的空间结构:一心为观海卫镇中心区;两翼为观海卫镇东及镇西工业开发区;三区为观城综合区、师桥综合区、鸣鹤综合区。规划路网形成一环、三横、五纵结构。规划形成9个居住区、2个工业开发区。近期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世纪大道、市民广场工程、桃园路、观附公路、古师公路、鸣鹤风景区、观城住宅区、新区行政金融中心配套工程、慈溪东部医疗中心工程、超市工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期27亿元,远期148亿元。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化率近期65%远期75%。
  周巷镇域总体规划 2006年4月开始编制,2007年4月完成。在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背景下制定。规划年限2006—2020年。规划范围为周巷镇所辖行政区划,总面积75.40平方千米。人口规模至2010年12万人,至2020年20万人。用地规模至2010年23.40平方千米以内,至2020年30平方千米以内。镇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0年控制在15.60平方千米以内,至2020年控制在24平方千米以内。城镇性质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姚周片区及慈溪西部产业服务和文化信息中心、和谐宜居现代化商贸新城。规划对镇域内“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城镇体系空间进行整合与重构,实现二心、二区、七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二心为行政文化中心、城市商贸中心;二区为镇北、镇西2个工业区;七片为城南、城北、城东、镇东北、镇中北、镇西北、镇中7个居住片。确定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近期形成七片、五中心、九基层结构,远期形成七片、五中心、三基层结构。规划近期工业用地378.30万平方米,其中镇东、镇西、镇北3个工业区分别为77.20万平方米、161.60万平方米、139.50万平方米;远期工业用地301.1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规划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科研、商业金融等用地规模分别为11.20万平方米、17.70万平方米、58.00万平方米、162.10万平方米。道路交通规划片区内形成六横五纵主干骨架道路。站场规划设停车场13处,总用地面积7.56万平方米;交通枢纽站1处、1.15万平方米,公交首末站3处、1.58万平方米。
  村庄建设规划
  1982年11月,县基本建设局举办为期15天的村镇规划技术培训班,各区、公社、建制镇规划员共68人参加培训;是月底,县政府确定大云公社大云大队为村镇规划试点单位。2002年8月,慈溪编制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是年编制8个,其中观海卫镇4个。2003年初,省政府提出千村改造、百村示范,是年慈溪编制33个村庄建设规划,为历年之最,其中龙山镇10个。2004年,开始编制旧村改造规划,以旧村改造为龙头,治理脏、乱、差、散,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是年,全市编制31个村庄规划,其中27个为旧村改造规划。2005年、2006年编制村庄规划分别为8个、16个。至2008年,共编制96个村庄建设规划,覆盖面较广。2009年始,村庄建设规划由村、镇编制,市农办审批。
  三北镇田央村旧村改造规划 2005年10月编制;以保护有价值的古旧建筑,营造富有古韵文化特色的村庄为指导思想。规划年限2005—2009年。发展定位以商贸为主导行业,发展旅游业,建设蓬莱大街和田央北路的商业设施,把田央村建设成为三北镇集居住、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综合区片。村庄规模至2009年人口2445人,用地36.20万平方米。
  坎墩街道坎东村旧村改造规划 2004年3月编制;以加快发展公益事业,使村庄面貌有质的改变,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为指导思想。规划年限2004—2008年。发展定位坎东村为慈溪城区一部分,坎墩东部商贸发达、环境优美的园林化中心村。村庄规模至2008年人口5921人,用地至2008年57.80万平方米。
  第四节 规划管理
  1990年6月,建立市城乡规划管理处,为全民事业单位,与市建设委员会规划科合署办公,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2年4月,组建市规划局,主管全市规划工作。2009年1月,设立市城乡规划研究院,为规划局下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市城乡规划战略性、基础性和公共政策等研究。2009年设立市规划局龙山规划分局;2010年设立观海卫分局;2011年设立周巷分局。至2011年,市规划局内设办公室、法规监察科、规划编审科、行政审批科、用地与建筑科、测绘与地理信息科6个职能科室。
  1990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后,慈溪即予贯彻实施,并以每年3月的法定宣传月组织法规宣传。1997年4月,印发《慈溪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首次对慈溪城区建筑、道路、管线工程等明确管理规定。2003年3月,第二次印发作修改后的《慈溪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善城市用地性质分类标准、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建筑容量、绿地率、建筑退让、建筑高度等)、广场、城市居住区规划等管理规定。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施行,规划管理按新法实施。2011年3月,印发《慈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测绘
  大地控制网 1953—1996年,利用常规测量完成高等级国家平面控制点124座。1996年开始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方法。1998年,全市范围内布置C级GPS点86座,D级GPS点2000座。至2011年,D级GPS点基本覆盖全市。慈溪大地片面控制网布置完善,能够满足基本测绘和其他基础建设要求;其中高程控制网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水准点采用1985国家高程标准。2004年前,测绘成果作为一期水准点,2004年后为二期水准点;其中一期水准点144座,二期水准点41座。
  基础地形图测绘 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慈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8月地理信息中心组建完成,2007年4月通过验收;该系统为慈溪10大数据库之一,其目标为建立一个以数字化基础测绘资料为主要内容,为慈溪信息化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综合应用提供基础和支持。2005年,开始制作城区70平方千米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和控制测量数据库,及相应的元数据库入库和电子地图制作。2006年,开始制作全市范围1∶1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慈溪市地名库、135平方千米1∶500数字线划图。数据库均于2008年完成。
  规划行政审批
  2003年3月,市规划局制订《慈溪市部分区域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各镇已编制详细规划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选址意见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所在镇政府办理,报市规划局审核批准。2006年2月,启用规管2000系统,转变之前以书面形式逐级审查模式,实行网上审批。2008年1月,市规划局行政审批事项由2005年的8项增加至19项,同时取消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年5月,市规划局撤销工程与测绘科,设立行政审批科,统一承担审批职能。
  规划违法案件查处
  2003年6月,市规划局、市测绘办,对浒溪线两侧违章建筑依法申请法院拆除。2006年9月对匡堰镇高家村内违章建筑实行强制性整体拆除。2007年3月、4月,为西三环拓宽延伸工程顺利实施,依法拆除西三环拓宽段百两村的违章建筑。2008年3月,对三灶江两侧违章建筑依法拆除;同年4月,配合旧城改造,对浒山街道违章建筑依法强制性拆除。
  第二章 供水 排水
  第一节 供水
  慈溪为缺水地区,且水资源分布不均。1969年县自来水厂建成,取地下水向城区供水,次年供水4万吨;后因水环境污染加剧,各地相继建自来水厂供水,1981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农村改水,至1987年境内城乡水厂有输水管线40余千米,年供水356万吨。1988年后,农村改水持续推进,至1991年农村改水基本完成。1995年实施“四库联调”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1999年实施余姚梁辉水库引水工程,弥补境内水资源短缺。2003年,启动农村二次改水。至2011年,建成3项境内水资源调度工程、4项市外引水工程,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自来水厂13座,日供水能力56.50万吨,有口径100毫米以上给水管网1876.63千米,自来水供应实现城乡全覆盖。
  供水水源
  1988年初,全县15座乡镇级以上自来水厂中3座取用河道水,余均取自水库湖泊;是年底,3座取用河道水水厂关闭,河道水不再成为水厂用水。20世纪90年代后,慈溪相继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详见第九编《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一节)、新建海涂水库(详见第十二编《水利》第一章第二节)、境内调水和市外引水工程(详见第十二编《水利》第三章),保护和扩大水源,解决境内水资源短缺与不平衡问题。2011年,全市13座正常使用水厂水源2座为市外水库、2座为海涂水库、9座为沿山水库湖泊。
  水厂
  1988年初,境内有16座水厂,其中乡镇级以上水厂15座,日供水能力2.84万吨;后周巷、庵东、长河3座水厂因水量、水质等问题相继关闭。1989—1999年,投资5330万元,新建新城、择浦、新浦3座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5.50万吨;投资6522万元,改建扩建择浦、逍林、师桥、新城、横河、龙山、三北、桥头、白沙9座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11.24万吨。至1999年,全市有水厂14座,日供水能力21.89万吨,其中城区有新城、白沙、鸣山3座水厂,日供水能力8.50万吨;城区最大水厂为新城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农村最大水厂为师桥水厂,日供水能力4.50万吨。2000年,建成匡堰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2001年7月,建成城西水厂,为梁辉水库引水工程配套水厂,日供水能力6万吨。2004年10月,投资9400万元,建成日供水能力5万吨航丰水厂,为民间资本投资建设。2007年1月,慈东工业园区投资2000万元建成慈东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是年8月,建成城北水厂,日供水能力20万吨,为汤浦水库引水工程配套水厂。2000—2011年,投资8380万元,改建扩建新浦、三北、鸣鹤、横河、范市、航丰6座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9.75万吨;同时,石堰、桥头、新浦、择浦、逍林、鸣山6座水厂停办。至2011年,全市有白沙、新城、城西、城北、龙山、三北、范市、师桥、鸣鹤、匡堰、横河、航丰、慈东水厂13座,生产规模日供水能力56.50万吨;其中航丰和慈东自来水厂采用反渗透分离技术,为超滤+反渗透的膜法工艺,其余自来水厂采用普通制水技术,为沉淀+过滤+消毒或直接过滤+消毒或澄清+过滤+消毒工艺。
  供水管网
  取水管线慈溪各水厂均有取水管线;1988年初,乡镇级以上15座水厂共有取水管线43千米。1988年后,水厂或新建、扩建,或废弃,改建后水厂多废弃原取水管线,取水管线得到整合。1994年,全市水厂取水管线总长72.93千米。1995年后,实施境内调水和境外引水工程,取水管线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13座正常使用水厂取水管线总长131.45千米。
  城区配水管网 慈溪县水厂建成供水后,口径150毫米以下各种材质配水水管遍布中心城区。1988年初,县城浒山镇共铺设配水水管39.01千米,其中干管31.50千米。1990年,建成口径150毫米、长368米配水管线1条,改变小口径管道供水局面;之后,中型口径配水管线逐渐增多。1993年,投资128.47万元,建成孙塘路至新城大道北路的三北大街管线,口径500毫米,长1168米,为全市第一条骨干配水管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社会用水需求增大,中型口径配水管网难以保障供水,2001年后骨干配水管线建设速度加快。1993—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3.78亿元,建口径500毫米以上配水管线43条,总长142.39千米,其中口径800~1400毫米占50%以上;建口径100~400毫米配水管线657条,总长383.10千米,其中口径300~400毫米管线154.21千米,占40.3%。2011年,城市配水管线总长1712千米。
  农村配水管网 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农村乡(镇)、村开始饮用自来水。1988年初,全县农村配水管线88.06千米。1990年,新建管线72.21千米,为1988年新建量的1.23倍。随着农村改水推进,配水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线长度不断增加;至1999年,全市农村有口径100毫米以上配水管线274.42千米。2003年10月,农村开始二次改水,农村配水管网建设加速;仅2008年,全市农村新铺设口径100毫米以上配水管线338.60千米。至2011年,全市有农村配水管线1636.75千米(不含农村入村入户配水管线),其中口径100毫米以上配水管线1351.14千米。
  自来水供应
  1988年,自来水供应量与普及率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城区79.4%,镇乡43.7%,年生产自来水762万吨;是年后,周巷、长河、庵东等地开始由鸣山水厂供水,开启城乡一体供水。随着农村改水项目的水厂建成投产,自来水生产量与普及率均有所提高;1991年,全市供水1856万吨,其中生产用水703万吨,居民生活用水862万吨,覆盖67.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5%,日人均35.10升。至1998年,全市73.46万人使用自来水,占总人口的73.2%;其中农村、集镇、建制镇用水人口48.46万人;全年居民生活用水1991万吨,为1991年的1倍多;生产用水2874万吨,比1991年增长3倍多。2007年10月,建成三库联调(杜湖、白洋湖、上林湖)工程,实现龙山、三北、范市3水厂联合向慈东工业园区供水;是年12月,桥头、逍林、新浦、胜山4镇纳入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范围。2008年11—12月先后开工建设杭州湾新区供水专线工程和中横线供水骨干管网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范围扩大至全市大部分地区。2011年4月,杭州湾新区纳入城区供水保障范围。是年,全市供应自来水16961万吨,保障104.15万人户籍人口和95.77万人外来人口使用自来水,其中居民家庭用水8916万吨(城市居民生活用水2729万吨),生产用水7879万吨。
  水价
  慈溪自来水水价因各水厂生产成本不同而有差别,收取水厂建设费、污水处理费不同而不同。1988年后,水价续有调整;总体上,城区水厂供水范围内水价高于农村。2007年,桥头、范市、龙山3地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分级水价;2008年,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采用阶梯式分级水价模式。自来水定价以非盈利为原则,成本超过定价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2011年,慈溪财政补贴自来水总公司3700万元。
  水价构成 成本费。慈溪自来水生产成本因各水厂的规模、工艺、管理和当地是否拥有水源而不同,自来水成本费主要包括水资源费、药剂费、动力费、工资、维修费、制造费、管理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折旧费、财务费、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等;其中无水源水厂的水资源费高于有水资源的水厂,市外引水的水厂水资源费高于境内水源的水厂。2005年12月,召开城区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水价成本费为每吨1.96元。2008年,慈溪城区水价调整听证时测算自来水成本费为每吨4.09元。
  水厂建设费。1995年,择浦自来水厂在水费中收取水厂扩建资金每吨0.10元;1999年,水厂扩建资金改称“水厂建设附加费”;2001年调整为每吨0.20元,保持至今;其他各农村水厂收取时间、标准各不相同。2011年11月,龙山镇自来水价格调整后,水厂建设附加费为每吨0.40元。城区自来水水价中的水厂建设附加费于1996年调整时收取,为每吨0.20元;2006年5月调整水价时取消。
  污水处理费。1993年4月始,城区自来水水费中代收污水处理费,为每吨0.05元。2004年4月的水价调整后,污水处理费标准区分不同类型用户,为每吨0.15~1.25元;2008年4月,调整为每吨0.60~5.55元。污水处理费占水价的比重从2004年的6.7%~27.8%,提高至2008年的16.4%~42.7%。农村自来水厂代收污水处理费则较迟,标准低于城区。2007年5月,择浦自来水厂开始收取每吨0.10~1.95元污水处理费;2011年龙山镇自来水价格调整后污水处理费为每吨0.30~3.00元。部分农村水厂一直未收取污水处理费。
  城区水价 1995—2011年,市自来水总公司6次调整自来水水价。1995年前,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每吨0.70元,生产经营用水每吨0.80元。1995年9月调整后,居民生活用水每吨0.90元、生产用水每吨1.20元,对特种行业与饮食服务业用水实行加价。2008年4月,居民用水实行分级用水价格,最低水价每吨3.65元;生产用水最低水价每吨6.55元,特种行业用水每吨13元。
  含水厂扩建资金(水厂建设附加费),标准有差异;1999—2011年水价均含代收污水处理费,标准有差异;资料来源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农村水价 1986年前,横河自来水厂向居民供应自来水每吨0.08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普遍在每吨1元以下。1996年,新浦自来水厂首先将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提高至每吨1.50元;匡堰自来水厂最迟调整,于2000年调整为每吨1.00元。至2007年新一轮农村自来水厂水价调整后,9家农村自来水厂向居民供应的自来水水价中,4家在每吨2.00元以上,择浦自来水厂最高为每吨2.40元,三北自来水厂最低为每吨1.60元。2011年12月,龙山镇调整自来水水价,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分级水价,最低调整至每吨2.60元(一级)。
  农村自来水厂供应的非居民用水水价比居民生活用水略高。1986年,横河自来水厂供应非居民用水水价每吨0.65元。1995年前后,全市农村非居民用水水价进入每吨1元时代。进入21世纪,依据产业政策提高污染较重行业自来水价格。2007年,污染行业、饮食服务业、特种行业自来水水价一般为每吨4.50元,鸣鹤自来水厂每吨3.10元。2011年,龙山镇非居民用水水价每吨4.20元(非经营用水、一般工商企业)和每吨6.50元(对水环境影响较重行业和特殊行业),均低于城区同行业用水水价。
  水价听证 1998年12月,市物价局组织第一次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听证会成员身份有消费者代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自来水和污水处理企业工作人员,并有旁听群众代表参加。2003年11月、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市发展计划局(发展改革局)3次组织城区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2006年鸣鹤、匡堰等水厂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2011年11月龙山镇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至2011年,城区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共召开4次。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幅度不宜过大、提高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等意见得到采纳。
  改水
  农村一次改水 1981年,县人大决议实施农村改水,重点建水厂,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用河(塘、池)水等地表水问题。1984年,获得世界银行无息贷款支持,至1991年6月农村一次改水项目完成。全市利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折人民币1084.38万元(按1美元折2.80元人民币计),省、宁波市、慈溪县(市)财政补助629.80万元,集体和群众集资677.27万元;建水厂25座,其中镇级8座、乡村级17座,完成51个乡镇改水,覆盖480个村,计63.5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3.79%。
  农村二次改水 2003年6月,中西部地区农村首先实施二次改水;资金由市镇财政、自来水总公司、居民共同筹措,其中市自来水总公司与市财政均出资每户500元,居民承担每户300元,不足部分由镇村承担。2006年,其他地区按中西部改水模式相继开展农村二次改水。至2011年,全市累计投资4.39亿元,改造275个行政村34.49万户。
  一户一表改造 2001年前,城区多层住宅主要采用屋顶水箱供水,存在二次污染和水费收缴困难等问题。随着管网承载能力提高,具备直接供水条件;2001年,天九街小区实施城区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试点,改造340户,投资70.40万元,至年底实际改造861户。2002年,城区一户一表改造全面推开,投入资金762.40万元,改造7个住宅小区6354户。2008年完成城区一户一表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853.74万元,改造66个住宅小区5.37万户;改造费用由用户承担每户300元、政府补助每户500元、自来水总公司在自来水附加费中列支每户500元。
  第二节 排水
  早期城市排水管网采用雨污合流,未经处理的污水接入城市排水管网,直排河道。1990年,开工建设市污水处理厂,至1993年城区开始实施雨污分流制。2005年,实施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概算投资10.39亿元,建设市域污水收集、输送、集中处理、排放4大系统,工程包括集污主干管网、村镇污水收集管网、输送泵站、2座污水处理厂、2块人工湿地。至2011年,全市投入13.02亿元(未包含镇级支线管网投资)用于排水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干管302.18千米、城市雨水管网143.58千米、泵站70座、人工湿地2块;建成市污水处理厂、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北部污水处理厂、杭州湾污水处理厂、东部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32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1%。
  排水管网
  城区集污干管网 1991年建设城市排污管道;1993年4月,建成中心城区南片、西北片至教场山污水处理厂集污主干管,总长5千米,接纳慈溪第二棉纺厂、市冷冻厂、市印染厂、市化肥厂等城区12家主要工业企业和金山、鸣山2个住宅小区污水。至2001年,市污水处理厂投资11440万元,建成16条集污干管,长19.48千米,初步形成城区污水管网;此后,在建设道路时预铺集污干管,城区污水管网覆盖面扩大。至2011年,城区建成集污干管101条,长82.56千米,泵站10座。
  城区雨水管网 1988年初,城区有雨水管网总长6.60千米。至1994年,雨水管网总长46.83千米。1995—1999年,城区铺设道路雨水管线52条72.97千米,建检查井2207座、雨水井2411座。至2011年,有雨水管线95条,其中主管103.06千米、支管40.52千米,设检查井4079座、雨水井3847座,形成较完备的城区雨水管网。
  市域污水管网 为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由89千米集污主干管线、139千米村镇污水收集管网和55座泵站组成,概算投资27758万元。集污主干管口径为DN(公称通径)200~2000毫米,混凝土管占60.4%,特殊地段配以钢管、PCCP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UPVC管(不含增塑剂的聚氯乙烯管材)。工程采用开挖深埋为主,配以顶管、牵引技术。2004年,胜山镇建成口径1.25米的东外环(中横线—二灶村)污水管线,长5.67千米,纳入村镇污水收集管网。2005年4月,集污主干管线开工建设,当年建成长4.45千米中横线(东三环北路—桥头泵站)管线。2006年8月,15座配套泵站相继开工建设,投资总额2601万元,设计日总抽水能力42.73万吨。至2008年,15条(段)总长89.02千米市域集污主干管线完工。2011年,建成乡镇污水收集管网135条(段)129.90千米,完成94%;建成配套泵站60座,超原计划5座。累计投资5.54亿元。
  镇(街道)污水收集支线管网 为连接排污单位至镇级污水收集管网的连接管线,由各镇(街道)自行建设。2006年,全市各镇(街道)开始预铺镇(街道)污水接纳管线,为全面接纳污水作准备;是年,共铺设污水接纳管线68.06千米。至2011年,全市共铺设污水接纳管线395.61千米。
  污水处理厂
  1990年5月,于教场山北侧建市污水处理厂。1993年4月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6000吨,采用氧化沟处理技术;后经5次扩建改造,共投资17252万元,用地总面积扩大至13.09万平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8万吨,化学需氧量设计削减能力大于0.85。2002年11月,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杭州湾污水处理厂,工程分3期,总投资4680万元,用地11.68万平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化学需氧量设计削减能力大于0.8,采用生物联合处理工艺;次年7月,一期建成投产,日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2006年底,三期建成。2006年5月,建设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杭州湾新区漂染工业区内,用地4.47万平方米;由污水预处理工程和二级处理工程组成,总投资6200万元,2008年6月竣工,日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2007年3月,建设北部污水处理厂,位于杭州湾新区,用地12.67万平方米,设计规模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合同造价6670.18万元,2008年12月竣工。2007年5月,建设东部污水处理厂,位于慈东工业园区,用地8.3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合同造价5955万元,2010年1月竣工。北部、东部污水处理厂为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子项目,均采用倒置A2/O(厌氧—缺氧—好氧)法处理工艺。
  污水集中处理
  1993年4月,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投产,是年共处理污水60万吨;至2002年,共处理污水2215.56万吨。2003年,杭州湾污水处理厂投产,当年全市处理污水近610万吨,为1994年的5.8倍;2008年,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投产,当年全市污水处理量3590万吨,为2003年的5倍多;其中市污水处理厂处理1716.32万吨,杭州湾污水处理厂处理1280.60万吨,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593.28万吨。2009年、2010年北部污水处理厂和东部污水处理厂相继投产。1993—2011年,全市集中处理污水29657.84万吨。
  2002年前,污水经处理水质达标后直接排向城区河道。2002年9月,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回用工程竣工后,部分中水作为市政杂用水(绿化灌溉、环卫喷洒、景观用水、居民杂用)和工业用水,总量不大,大部分仍为补充城市河道景观用水;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排入海洋;北部和杭州湾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排入人工湿地,回流至市域河道。
  第三章 中心城区建设
  第一节 城区扩大及旧城改造
  城区扩大
  1988年初,慈溪城区以环城路为界略向周边扩展,建成区面积3.70平方千米;是年,完成《慈溪市城区总体规划(1988—2005)》,以工商型小城市为发展目标,规划面积17.50平方千米。撤县设市后,特别是市委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后,城区建设快速发展。1992年,白沙镇、天东乡并入浒山镇,在城区北部设立慈溪经济开发区,城区大幅向东延伸、向北扩展,东二环(现孙塘路)、南二环、北二环、新江路、三北大街、新城大道相继建成或开工;是年,城区建成区面积10平方千米。1993年,完成《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市区规划区面积70平方千米。1994年,先后建设东三环路、开发大道、前应路等道路,城区进一步向外拓展。199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至20平方千米。2001年,改浒山、宗汉、坎墩3镇为3个街道办事处,扩大城区范围。2003年,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至30平方千米;是年,完成《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市区用地控制范围110平方千米;之后,新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搭建城市发展框架,各区域相继开发。至2011年,慈溪城区建成区面积41.50平方千米。
  城区改造
  1985年6月,成立县浒山城镇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着手旧城改造。1988年4月,更名为“县旧城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时旧城改造以市政道路改造为主,余多为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域改造属零星拆迁改造;至1992年,最大改造区域为城东区域(现三北市场)。1993年7月,市旧城改造领导小组更名为“市拆迁办公室”,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设旧城改造办公室,负责旧城改造具体项目实施;之后,区域改造力度加大、频率加快。1994年,开始改造14号、43号、44号地块,后建成华仑商城、泰星公寓、天九街商住区。1997年,改造20号地块,后建成城隍庙商城和晶都苑住宅区。2000年7月,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实施旧城改造资金运作。2002年初,市政府制订旧城改造详细计划,划定东起晓记江、南邻环城南路、西至环城西路(现教场山南路)、北到大古塘河为旧城改造区域,总土地面积80公顷;确立以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建设为改造目标,分两期改造。旧城改造一期工程计划区域为东起糖坊路、南靠南城河、西至浒山江、北邻大古塘河;2002年9月,增加环城西路(现教场山南路)西侧的动力机厂地块(东起环城西路,南邻阳明食品城,西至金穗公寓,北到大古塘河)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分东西2区块;东区块为糖坊路区块:东起晓记江,南邻环城南路,西至糖坊路,北邻解放东街折北沿环城东路到大古塘河;西区块为浒山江以西区块:东起浒山江,南邻新市路,西至环城西路,北邻西门小学。2004年,增加7号地块(东起青少年宫路,南邻大古塘河,西至大塘河,北到团圈支路及老年大学、南侧小路)为旧城改造二期工程。2005年,启动改造城南区域的市第二棉纺织厂(简称“二棉”)地块、冷冻厂地块;二棉地块东起金棉小区,南邻南二环中路,西靠剑山路,北至虞家路,地域面积13.13公顷;冷冻厂地块位于南二环中路两侧,东起剑山路,南、西邻浒山江,北至剑兰苑,地域面积2.47公顷。
  2007年,成立市旧城改造办公室,为非常设机构,负责全市旧城改造政策制定、协调、监督与考核。2007年,市委作出《关于加快新型城市化的决定》,市政府提出《关于推进中心城区旧城(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明确新一轮旧城改造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采取“腾笼换业”(原产业外迁,改换产业)、“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改作第三产业)、全拆新建等办法,推进旧城改造由中心城区向外发展。2008年,改造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位于海关路的厂区;该地块东起石桥路,南邻吉祥路,西靠海关路,北至开发大道,面积4.50公顷。2010年7月,市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决定》;2011年1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片区重大开发实施规划及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向更高层次推进。至2011年,实施文化商务区、北二环东延、万亩畈、城南板块、景观大道综合改造板块、城西休闲商贸板块、三北西大街西延综合改造工程、马家路板块、新潮塘板块、界牌区块综合改造工程,共计1234.28公顷,改造区块面积最小38.73公顷,最大239.00公顷;各改造项目在实施中,部分分项目完工。
  改造项目
  市政道路 1986年,扩建茶亭路(后为南门大街)、广场西路(后为新市路)、糖坊路,后逐步新建、扩建、改建旧城改造区域内道路,形成以解放街为主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青少年宫南路、糖坊路、天九街、南门大街、水门路、浒山路、教场山南路的一横七纵老城区中心区域市政道路格局,及与之相衔接的小山前路、小山后路、水南路、南城路、朱家桥路、新市路等市政道路14条,总长7.37千米。2009—2011年,城市中心区域外建成北二环东延段、三北西大街西延段,长3.64千米。
  公共设施 1986年5月扩建浒山镇医院;1988年11月建成人民医院住院大楼;1989年兴建街心公园,1992年扩建。1990年3月建成电信综合楼,1998年9月建成邮电大厦。2006年6月,修缮完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3月,投资510万元,建成大古塘河滨江绿地、浒山江东岸滨江绿地,新增绿地2.16万平方米。2008年1月,虎屿山改造工程——虎屿公园竣工开放。2009年建成陈之佛艺术馆2489平方米。2011年扩建第四实验小学(原西门小学)近9000平方米、红十字医院1.83万平方米。
  住宅小区 1989年始建三北市场,由9幢多层住宅楼(一、二层为市场)组成,总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1994—2001年,在旧城改造区域内先后建成泰星公寓、天九街小区、晶都苑等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3.63万平方米;其中泰星公寓商住楼6幢,1.54万平方米;晶都苑3幢,1.82万平方米。2003年5月,结合城河治理开发建成秀水华庭住宅小区。2005年6月,建成万江华庭,由15幢多层、高层住宅组成,总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是年9月,建成望江苑,由9幢11层住宅楼和裙房组成;2006年1月,建成缔景湾公寓,由8幢小高层住宅楼和裙房组成。2010年10月,建成枫华富地花园,共12幢,总建筑面积5.73万平方米;2011年11月,建成美域花苑住宅小区,共16幢,总建筑面积10.33万平方米。1989—2011年,旧城改造中新增住宅(含一、二层商铺)57万平方米。
  商业商务建筑1988年建成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1989年建成供销大厦,建筑面积7492平方米。1991年,三北市场建成,位于解放东街,其中商铺面积6659平方米,设商铺320个。1992年始,建中国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1995年12月,建成农业银行慈溪支行大楼,建筑面积8876平方米。之后相继建成华仑商城、天九街、城隍庙等商业区,均为底部一二层店铺、上层住宅;其中天九街商铺最多,337个,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2002年,实施旧城改造计划后,老城区中心区域商业商务建筑建设加快,逐渐形成中央商务区。2004年11月,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区建成,为城区首个集购物与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商业街区。2005年7月,金黄商厦建成开业,投资7000万元;是年12月,新天地休闲购物中心建成,投资2.13亿元。2个商厦与立面改造后的百货大楼、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区,成为中央商务区中大型商业场所。2007年2月,慈溪中央大厦建成,为慈溪最大商务楼宇。2008年12月,建成新都汇商务中心,建筑面积8.87万平方米。2010年,商会大厦、农村合作银行大厦竣工,总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2011年12月,慈溪银泰百货商场建成,总面积8.52万平方米。2002—2011年,新增商业、商务建筑43.81万平方米。
  拆迁安置
  1985—1992年旧城改造中,实施18个拆迁项目,合计拆迁365户、2.62万平方米。1994—2001年,先后实施旧城14号(华仑商城)、43号(天九街东区块)、44号(天九街西区块)、20号(晶都苑、城隍庙)5个地块7个改造项目,拆迁607户、6.97万平方米;其他零星项目拆迁478户、7.88万平方米。2个阶段拆迁的农户主要安置于东门、上房、下房、团圈、后二房、鸣山、石桥头等安置区,统一规划配套,自行建设;居民安置形式多样,除货币安置外,采取统建房、回购商品房、回迁安置办法。2002年,实施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实施拆迁项目8个,拆迁1693户(中国银行大楼等4户于2004年拆迁)、21.51万平方米,拆迁总投资9.40亿元;析产后安置被拆迁户1730户,其中选择货币安置1045户,补偿金额7.04亿元;选择产权调换安置348户,安置4.83万平方米,补偿2.16亿元;农村户口被拆迁户享受迁建统建安置政策,有337户选择迁建统建安置,安排房屋地基826间,安置统建房5619.00平方米,补偿2013.04万元。2003年下半年,实施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分东、西2块,共实施11个拆迁项目,拆迁1716户、22.44万平方米,拆迁总投资19.24亿元;析产后安置被拆迁户1907户;其中选择货币安置1247户,补偿15.80亿元;选择产权调换安置555户,安置7.36万平方米,补偿3.37亿元;选择迁建统建安置105户,安排统建房205间,计2.49万平方米,补偿738.63万元。自1985年实施旧城改造始至2011年,共拆迁10071户、203.46万平方米。2005年、2008年分别拆迁二棉、冷冻厂、方太3个地块,拆迁费用5.29亿元。2009年后,旧城改造继续向外拓展,相继实施旧城改造项目10大项14小项,共计划拆迁3837户、83.32万平方米,在实施中。
  第二节 街路弄巷
  城区街路
  1988年初,城区已形成以环城路、南门大街、解放街等为骨干的主要街道9条,总长
  7.35千米,重要支路12条,总长5.75千米,百米以上弄巷55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设二环路,至1994年,城市第二条环路(新城大道和南、西、北二环路)全线建成,与329国道城区段、三北大街、孙塘路、青少年宫路、寺山路等骨干道路构成城区交通道路网,城区主要道路19条,总长30.64千米。1994年开始,先后建设东三环路、开发大道、前应路等。21世纪初,新建中横线(暂名,城区段为城市快速路)、北三环路、西三环北路、三北西大街等骨干道路;同时延伸部分道路与外界连接。至2011年,城区有2条(段)城市快速路,长16.43千米;建成主干路11条,总长度75.61千米,次干路13条51.09千米,支路189条(段)152.52千米,构成以东三环路、新城大道、孙塘路、青少年宫路—乌山路、浒崇公路—教场山路—寺山路、西二环路、金轮路、西三环路和中横线(城区段)、北三环路、开发大道—宗兴路、北二环路、三北大街、慈甬路—环城南路—慈百路、南二环路、前应路、杭甬高速连接线中段(南三环路)为骨干的“八纵九横”城市交通网络。路面材质由早期石板、沙石改用水泥、沥青,提高路面承载力,减少扬尘;主要道路功能完善,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采用画线或绿化带隔离。1988年初,329国道城区段路幅扩大至40米,余多为20米以下;之后新建、扩建的主干路路幅在24米以上。
  中横线(城区段) 为首条城市快速路;东起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西至历庵线,长12.80千米。2005年6月,一期竣工时为双向4车道;2008年二期竣工,沥青路面,宽50米,双向6车道,二侧设辅道。
  北三环路 东起东三环北路,西至西三环北路;浒崇公路以东为北三环东路,以西为北三环西路。沥青路面,全长7670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绿化带1.50米、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5米。2001年始建,2004年建成。
  开发大道 东起梅林路,西至浒崇公路,接宗兴东路。砼路面,全长5480米,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设绿化隔离带1.50米、非机动车道6米、人行道5米。1995年始建,时长2600米。1999年扩建新城大道北路至东三环北路段1440米,2003年改建。2000年增建梅林段长870米,2006年增建东三环北路以东至杨家路江段长570米。
  北二环路 东起黄尖浦,西至西二环北路,接宗汉大道;孙塘路以东为北二环东路,教场山路以西为北二环西路,中间段为北二环中路。沥青-砼路面,全长7904米,宽24~34米。20世纪80年代,在原部分县道上新建,经数次扩建、改建,于2011年打通慈溪中学至东三环北路路段呈现状。
  三北大街 东起黄尖浦,西至西三环北路;全长9433米,宽30米。青少年宫路以东为三北大街,砼—沥青路面,长5152米,机动车道21米,两侧设人行道4.50米;1987年始建,2003年改造,2009年扩建。青少年宫路以西为三北西大街,砼-沥青路面,机动车道17米,两侧设绿化带2.50米、人行道4米;1999年始建,2000年建成;2006年11月、2009年11月2次扩建,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1年1月建成,路幅增加至36米。
  解放街 东起万安桥,西至新江路,以东门桥、西门桥为界,分解放东街、解放中街、解放西街。全长1735米,宽18~34米;其中解放中街为步行街,花岗岩路面,2004年改建,长575米,分中心广场、完全商业步行街、时段性商业步行街。
  329国道(城区段) 东起东三环路,西至龙头山;青少年宫南路以东为慈甬路,教场山南路以西为慈百路,中间为环城南路。沥青路面,总长5450米,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设绿化带2.50米、非机动车照10—9三北西大街(2008年)道5米、人行道5米。1934年12月始建,经历次改建、扩建,于2002年呈现状。
  前应路 东起东三环东路,西至南二环西路。砼路面,全长5180米,宽4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8~8.50米、绿化带1.50~2米、非机动车道4~4.50米、人行道3~3.50米。距南二环西路620米施家山下建长650米双向寺山隧道。1998年始建,后经3次扩建,2011年1月建成东三环南路至华佗殿江段呈现状。
  东三环路 南起南三环路,北至中横线,接胜新线;以慈甬路为界分南、北路。砼-沥青路面,全长7771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1994年始建,后经数次扩建,2011年4月建成南二环东路至南三环路段呈现状。
  新城大道 南起南三环路,北至永安路;慈甬路以南为新城大道南路,以北为新城大道北路。砼-沥青路面,全长9306米,宽48~70米;其中机动车道22.50米,两侧设绿化带3米、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5.75米。1992年始建,经数次扩建、改建,2011年4月建成中横线至永安路段呈现状。
  西二环路 南起南二环西路,北至北二环西路,接马家路;慈百路以南为西二环南路,以北为西二环北路。砼路面,全长2980米,宽30~34米。2000年建成。
  西三环北路 南起329国道,北至北三环西路。沥青路面,全长4150米,宽50米;中间设隔离带5米,两侧设机动车道12米。2005年10月建成北三环西路至余姚界段,2008年12月建成余姚界段。
  城区弄巷
  1988年初,城区有300米以上弄巷18条、100~300米弄巷37条、百米以下弄巷16条。大部分弄巷随旧城改造消失,同时随城区面积扩大,原镇村道路转变为城市弄巷;至2011年,城区5个街道中有里巷487条,总长232.87千米;弄巷长短不一、宽窄不同,多为水泥路面,沙石路仅占3.6%。
  城区消失道路弄巷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造环城路内老城区。21世纪初,实施旧城改造,重新规划道路,原有道路弄巷或保留名称改建,或更名改建,诸多弄巷则消失;其中环城西路更名为“教场山南路”,工人路、东城路、体育场路统一更名为“天九街”,茶亭弄先更名为“茶亭路”后合并为南门大街,广场路、广场西路合并更名为“新市路”,北门街更名为“龙兴街”,北城路更名为“小山后路”,余53条道路弄巷则因改造消失。环城路外的原教场山南路更名为“教场山支路”,慈百路南的黄家堰路因改造消失。
  1988年初,城区有路灯350盏,灯型多采用挑臂灯,光源为百瓦的汞灯或白炽灯。后随市政道路建设加快,路灯数量猛增,灯型多样;至2000年,城区有路灯1295基杆1759盏。2004年,随北三环西路、北三环东路东延段等14条(段)市政道路竣工,安装1694基杆3080盏路灯,为历年之最。部分道路消失、改造,路灯总量多有变化。2011年,三北西大街改造时首次采用120瓦、150瓦LED(发光二极管)灯为城市路灯。至2011年,城区有路灯6936基杆12778盏;灯型有圆锥杆道路灯、锥形杆灯、投光灯、圆锥杆工艺灯、圆锥杆庭院灯、帆板式灯、圆杆灯、中式仿古庭院灯、泛光道路灯、奥运之星景观灯、傲立八方景观灯、中华灯等;叉数有单叉、双叉、三叉等;灯杆高度4~16米,有15个规格;光源为120瓦、150瓦、250瓦、400瓦、600瓦的钠灯、金卤灯和LED灯,增加亮度同时节约电耗。
  城区桥梁
  1988年初,城区有16座桥,桥面总长165米。随着市政道路向外延伸,市政桥梁不断增加;至1999年,共建成市政桥梁104座,桥面总长1340.50米;改扩建7座,桥面总长99米。21世纪初,相继建设中横线(城区段)、北三环路、西三环路、前应路等骨干道路,城区桥梁由1999年120座增加至2011年302座,桥面总长由1505.50米增加至5366.30米;其中桥长20~30米69座,总长1638.10米;30米以上29座,总长1353.30米;位于孙塘北路跨越潮塘江的清水湾大桥,桥长146米,为城区最长市政桥梁;同时,城区内建有非市政桥梁525座,桥面总长5.61千米。桥名以建设单位自行命名为主,经市地名办公室命名的桥梁14座,桥面总长728.58米。桥梁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梁板式为主,城中村中存少量石桥;建有少量景观桥梁或便桥,采用钢索吊桥铺木板或钢架铺混凝土板。
  市政道路养护
  1986年9月,县城乡建设局设立公用事业股,接管浒山镇移交的市政道路养护;养护范围以城区环城路为界。随着城区框架拉开,养护区域随之扩大;2000年,与浒山街道划分养护界限,城区外及城区内宽8米以下道路由街道养护,宽8米以上市政道路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养护。2003年,市政道路养护移交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复归市建设局;是年5月,宗汉街道、浒山街道经济开发区内的市政道路移交市建设局,城区养护范围扩大,东至东三环路、南至前应路、西至西三环北路(仅为金轮大道至西三环北路的宗汉大道)、北至开发大道。2008年12月,市政道路养护区域东南未变,西扩至金轮大道,北扩至潮塘江南侧,总养护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2011年4月,市政养护职能再次划归市城市管理局,养护市政道路100条,里程159千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大小桥梁161座,长2.75千米,面积8.18万平方米。
  早期市政道路养护采用自建队伍自行管理模式;2000年,探索市场化养护路子,试行市政道路养护招标。2006年3月,通过公开招投标,以北二环路为界划分2片,分别委托慈溪市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养护,实行技术专业化、设备机械化和队伍职业化养护管理模式,为宁波市内首创。市政道路养护费由市财政下拨;2005年市政道路养护费220万元,次年提高至860万元,2007年增加至1000万元,2008年市政道路改造费用单独预算,日常养护费用400万元。2009—2011年,市财政共拨市政道路养护费1600万元。2006—2011年,慈溪获得宁波市市政养护“市政杯”、市政桥梁“养管杯”、市政道路养护“灵桥杯”等多项奖项。
  第三节 公共建筑
  1988年初,城区主要公共建筑有县级机关办公楼等24处,总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单体建筑面积大多1000~3000平方米,以3~5层砖混结构为主;商业大厦12层为最高建筑。1990年后,新建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规模扩大,建设标准提高,并向高层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原有市级机关办公楼、电影院、市工人俱乐部等公共建筑拆除和迁建,同时兴建各类大型公共建筑。至2011年,城区主要公共建筑总面积359.58万平方米。
  办公建筑
  1988年初,城区主要办公建筑有县级机关办公楼等7处,总建筑面积14819.00平方米。1990—1999年新建办公建筑16处,总建筑面积10.96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办公楼12处,建筑面积7.09万平方米;商务建筑4处,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2003年9月建成市行政中心;是年12月,建成慈溪广播电视中心,为慈溪首个楼层达到20层的办公建筑。2004年后办公建筑增加较快。至2011年,城区有办公建筑67处,总建筑面积111.26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办公楼43处,总建筑面积48.04万平方米;商务建筑24座,总建筑面积63.22万平方米;其中10层(不计地下层)以上办公建筑27处,楼层最多为香格大厦29层,建筑最高为慈溪中央大厦108.50米。
  慈溪市行政中心 位于三北大街655号。2003年9月建成,总投资35326万元,由1幢主楼、2幢附楼组成,总用地面积968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373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49445平方米,19层,框剪结构,高75.10米,共有办公室475间,为中共慈溪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政协慈溪市委员会机关办公用房;地下室一层3327平方米;东、西附楼均为4层,共12815平方米。建于1955年的原县级机关办公楼于2003年拆除。
  慈溪广播电视中心 位于新城大道北路288号。2003年12月建成,总投资1.60亿元,由A、B、C3幢独立建筑组成,总用地面积405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875平方米;A幢主楼23800平方米,20层,框架结构,地面高81.80米,共有办公室160间,会议室20间,为市广播电视台办公用房;B、C两楼均为3层框架结构,总面积7075平方米,其中B楼为演播大厅,设座位1100个。
  慈溪中央大厦 位于水南路19号。2007年2月竣工,建设投资16532万元,总用地面积127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366平方米,框支—剪力墙结构;由南北2座主楼和连接裙房组成,南座20层,高72.60米,四至二十层为产权式酒店,36253平方米;北座27层,高108.50米,四至二十七层为办公用房,36749平方米;裙房一至二层为商业用房,8471平方米;地下2层,21306平方米,设车位760个。
  香格大厦 位于开发大道1277号。2007年7月竣工投用,总投资2.40亿元,总用地面积46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733平方米。地上29层,高99米,建筑面积39109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4640平方米,办公用房34224平方米;地下3层,建筑面积6624平方米,设停车位276个。大厦整体采用钢结构与钢筋砼结构组合形式,外墙以银灰色为主色调,采用玻璃幕墙、石材、铝板幕墙装饰。为全市首个甲级写字楼,有中信银行桥城支行等单位进驻办公。
  商业建筑
  1988年,城区有百货大楼、农业银行慈溪市支行办公楼、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等商业建筑3处,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1989年建成供销大厦,建筑面积7492平方米。1990年新建金山商厦和金山菜市,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1991年建三北市场,建筑面积6659平方米。1993年建成浒山菜市,为城区首个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1994年建成国贸大厦,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8层。1995年建成工业品批发市场(商都),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为当时慈溪建筑面积最大商业建筑。1998年建成慈客隆超市虞波店,4层,5950平方米。2004年11月建成上林坊仿古商业步行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区域,总建筑面积34492平方米,仿明清建筑。2005年建成新天地休闲购物中心等商业建筑3处,总建筑面积6.85万平方米。2007年新增中国工商银行慈溪支行办公楼1处。2008年建成香格国际广场、大润发超市慈溪店2处商业建筑,总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2009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北扩建水果交易区12536平方米。2010年建成农村合作银行大厦。2011年建成慈溪银泰百货商场,建筑面积8.52万平方米,为慈溪最大商业建筑。至2011年,城区有商业建筑33处,总建筑面积60.64万平方米;其中商贸建筑23处,总建筑面积52.60万平方米;金融建筑10处,总建筑面积8.04万平方米。
  教育建筑
  1988年,城区范围内有83处教育建筑,其中中小学69所,多为砖木砖混结构,质量较差。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全市筹集资金2683.30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更新,校舍质量显著提高,大多为4~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96—2004年,政府投资新建、扩建、改建中学(初中、高中)8所,总建筑面积22.83万平方米;职业学校3所,总建筑面积16.80万平方米;成人学校2所,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1998—2006年,民营资本投入、参股建立学校11所,涉及幼儿至高中教育。至2011年,城区有教育建筑72处,总用地面积229.73公顷,总建筑面积112.74万平方米;其中幼儿园建筑28处,面积8.04万平方米;小学建筑23处,27.08万平方米;初级中学建筑11处,22.13万平方米;高级普通中学建筑7处,34.83万平方米;中等职业学校建筑2处,15.28万平方米;特殊教育学校建筑1处,3787.00平方米;成人学校建筑4处,5.00万平方米。
  文体卫建筑
  1988年,城区有人民大会堂、县人民医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县图书馆、县科技活动楼、县文化馆、游泳池、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工人俱乐部等文体卫建筑10处,总建筑面积26882平方米。1991—1999年,先后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妇幼保健院、革命烈士纪念馆、工人文化宫综合楼、慈溪影城、慈溪博物馆、市文化馆等文体卫建筑,总建筑面积43591平方米。2000年后,相继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书城,迁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改扩建慈溪籍著名艺术家、科学家旧居为艺术馆和科普教育基地。至2011年,城区有文化建筑15座,总建筑面积12.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4座,总用地面积13.87公顷,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医院9所,总建筑面积26.90万平方米。
  旅游酒店建筑
  1988年初,城区有三北大楼、商业大厦旅游建筑2处,总建筑面积15219平方米;其中商业大厦12层,为当时全县最高建筑。1994年5月,慈溪杭州湾大酒店建成,为慈溪首家现代园林式五星级酒店。1996年,慈溪大厦建成,总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18层,内有客房125间,207张床位。2000—2003年,建花园饭店等旅游建筑6处,总建筑面积6.90万平方米。至2011年,城区有旅游建筑11处,总建筑面积17.41万平方米。
  房;天地花苑酒店系八字桥村综合楼;花园饭店系阳光花园综合楼;资料来源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交通邮电建筑
  1988年,城区有慈溪客运站、慈溪邮政大楼2处交通邮电建筑,总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1990年,慈溪电信综合楼建成。1995年建客运南站。1998年建客运西站、客运东站。2001—2011年先后建成坎墩公路养护站、市移动通信综合楼、市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所、慈溪电信局综合用房等建筑。2011年,城区有交通邮电建筑12处,总占地面积15.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4万平方米。
  第四节 公共交通
  城市公交
  设施建设 1991年2月,城市公共汽车开始营运时,无专门公交站场、候车亭,利用市公路运输总公司场站,或路边停靠。1995年5月,在新江路与慈百路交叉口东南建公交西站,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同时租用场地设公交东站、南站、北站。后随城区扩大,公交场站不断外迁;1998年,投资324万元,在新客运东站内,建公交客运枢纽站兼停车场,配修理车间,用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当年投入使用;是年,公交西站迁至西二环中路与慈百路交叉口,租用客运西站。2002年,市公交公司租用八字桥村2300余平方米土地,设八字桥公交首末站。2005年底,向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租用2515平方米土地,扩建公交东站停车场,投资89.60万元,2008年12月退租。2007年,市公交公司向宏坚村征地3000余平方米,投资80万元建设公交宏坚调度站。2008年1月,八字桥公交首末站南迁至宏坚调度站。2010年12月,投资100万元,建成2600平方米上六房公交站。
  1995年,在开发区、人民医院(后为红十字医院)、供销大厦(后为水门绿苑)、长途汽车站、城东新村(南)等停靠点建混凝土候车亭14只。1998年、1999年新建候车亭11只。2001—2007年,陆续新建或改建候车亭33只,改用不锈钢材质。2008—2011年,城区主要街道新建候车亭299只;是年城区有各种材质、样式候车亭350只。
  线路设置 1991年,城市公交线路仅1条,为双向环线,里程7千米,是年11月改为单向,1993年停运。1995年5月,城市公交恢复营运后,按城区7平方千米(东起孙塘路,南靠南二环路,西到新江路,北至北二环路)设置线路,开通1路(北站—东站)、2路(北站—西站)、3路(南站—南站)城市公交线路;是年6月,增设5路(南站—北站);此后3年保持4条城市公交线路,总里程19.50千米。1998年11月,随客运东站、西站外迁调整公交线路,并新增6路(东站—寺山公园)、7路(乌山—金轮集团)、8路(商都—商都)3条线路;公交总里程64.46千米。2000年12月,新增9路(西站—轻纺城)、10路(八字桥—百两桥)2条线路。2003年11月,增加11路(八字桥—曙光小区)、201路(乌山—高河塘)2条日行线和1条夜行线(东站—西站)。2005年10月,夜行线改为901路。2007年5月,开通12路(东方明珠—人和家园)、13路(东方明珠—育才小学,后至坎墩);9月开通15路(八字桥—家电中心)。2008年3月,201路改为16路;11月,开通17路(东方明珠—二灶市站),之后4次延伸6条线路。2010年9月,1路、2路、6路、8路营运时间延长至夜间,取消901路。至2011年,有城市公交线路15条,其中夜行线4条,营运总里程176.60千米。
  车辆装备 1991年,公交车辆仅3辆。1993年,新增4辆;是年停止公交营运后,7辆公交车转入农村交通。1995年恢复公交营运后,公交车辆增加至44辆。1998年,更新车辆并增加至108辆。2003年再次更新,并增加空调客车12辆。2004年、2006年分别增加空调客车16辆、26辆。2008年3月,更新中巴车108辆为空调客车,10月,装备16辆欧Ⅲ排放标准客车。至2011年,有城市公交客车195辆,均为空调客车。
  客运量 1991年城市公交首次营运至1993年停运共载客35万人次。1995年5—12月,客运量480万人次,日平均2.21万人次、每辆502.72人次。自2002年始,客运量增幅有所回落,总量维持在每年2000万人次左右。2011年,客运总量2918万人次,日平均7.99万人次、每辆409.98人次。1995—2011年,累计输送乘客3.25亿人次。
  出租车
  1985年,境内龙山人购6座天津大发面包客车通过审批,为全县首辆旅游出租车。至1992年,出租车增加至15辆;主要车型为天津大发面包车、夏利、桑塔纳(普通型)等。1993年,出租车投放由计划控制审批转为开放审批。至1994年5月,全市新增出租车37辆,总量为52辆。1994年4月,宁波市政府颁布《宁波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出租车投放权控制在宁波市级,实行营运权证管理,采取公开拍卖、有偿使用原则,控制出租车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是年6月,宁波市首次公开拍卖出租车营运权,慈溪拍得15辆,其中4辆由个体经营者拍得。1994年6月至1999年4月间7次营运权拍卖中,全市拍得124辆,竞拍总价1330余万元。至1999年,全市拥有客运出租汽车185辆。2000年,出租车投放权限下放,经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4次客运出租汽车投放,至2011年,全市有605辆出租车,其中个人101辆。
  第五节 园林绿化
  广场
  1998年4月,慈溪建首座广场——虞波广场,位于虞波花园住宅小区北侧,为绿地式广场,用地2.63公顷,总投资1000万元,于次年2月开放。进入21世纪,建成一批城市广场,单座面积从数千平方米增加至10余万平方米不等,内涵不断丰富,亲水河池、音乐喷泉、雕塑小品、花草树木融为一体。2000年3月,建成古塘绿苑,位于三北西大街和天九街交叉口西南,用地0.52公顷,为欧式风格广场,投资560万元。2000年4月,建成新世纪广场,位于广电中心南侧,用地2.69公顷,投资958万元。2001年4月,建峙山文化广场,位于寺山脚下,总用地面积12.29公顷,总投资14240万元,同年12月A区建成,2003年再次扩建,2003年5月B区竣工;A区内立有18尊(屏)雕塑,为慈溪雕塑主展区。2003年12月,人民广场(档案馆路以西)建成,位于政府机关大楼前,用地7.14公顷,投资6438万元;2005年又投资100万元,东扩至三灶江,面积增加2.73公顷。2006年9月,改造街心公园为水门广场,面积0.87公顷,投资4500万元,种树270余棵,植被面积3398平方米;场地下建有2层停车场,车位217个,次年8月建成。至2011年,城区建成虞波广场、古塘绿苑、新世纪广场、峙山文化广场、人民广场、水门广场、孙塘绿地7座,共投资2.78亿元,总面积29.57公顷,散落于城区各处,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公园
  1988年初,全市仅有峙山公园1座,面积20.80公顷,后经数次扩建、改建,面积至23公顷。1989年,街心市场迁移后改建为街心公园。1991年,金山公园建成,位于金山住宅区中,用地0.61公顷。1999年10月,旦山公园建成,位于开发大道与担山北路交会处,被开发大道分为南北2园,总面积4.43公顷,园内建有古井、自由马雕塑群、长廊、亭阁、栈道、跌水台阶、亲水平台等。2005年,教场山公园建成,位于浒山路北端,投资1326万元,用地面积7.10公顷,其中绿化面积6公顷,路面铺装7176平方米;园内建有亭阁4座、长廊1条、小桥1座,配景观灯190盏;教场山前垒假山1座,挖水池1个,池前广场立“雄风”雕塑1尊;是年,开始建位于宗汉街道漾山路江西岸的江滨公园,用地面积5公顷。2007年8月,改街心公园为水门广场。2007年、2008年,坎墩街道先后建成农民公园和街心公园,用地1.57公顷。2008年1月,虎屿公园建成开放,位于大古塘河南侧的虎屿山,总投资3100余万元,用地面积2.23公顷,分老年活动区、文昌阁景区、主入口景区、七房池景区等。至2011年,城区有公园8座,总面积43.93公顷。
  雕塑
  1996年12月,“生生不息”“古越升华”2尊雕塑分别耸立于新江路与南二环西路、慈百路与西二环南路交叉口绿地,均为金属雕,不锈钢材质,寓意三北大地万物昌盛、蒸蒸日上;次年9月,于新城大道北路与三北大街交叉口东北角绿地立“星辰”不锈钢雕塑,寓意慈溪前途光明,充满希望;于孙塘路与北二环中路交叉口西南绿地立“冬”不锈钢雕塑,刻画冰雪融融景象,象征瑞雪兆丰年。1998年3月,建成“杨梅仙子”雕塑,位于浒溪公路与前应路、寺山路、剑山路交叉口。1999年10月,旦山公园内立青铜雕塑自由马6匹,3匹位于水中、3匹拾阶而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采用动静结合表现手法,或低头戏水,或驻足远眺,或抬头长啸,体现慈溪人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精神和充满活力、向往超越激情。2001年、2002年,建峙山文化广场,为慈溪雕塑主展区,内立20尊(屏)雕塑,其中白一创作19尊(屏);有浮雕4屏、石雕2尊、金属雕3尊、青铜雕2尊、铜雕9尊,反映慈溪悠远历史、灿烂文化、丰富物质、精深精神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其中“慈溪之光”1尊,为彩色不锈钢雕塑,高12米,宽12米,雕塑以饱满强劲的钢圈构成1个球体,内置1贴金钢球,居于大球体正上方,展示慈溪发达经济,美丽城市,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版图上,4角配置“鸡首壶”“三足蟾蜍水盂”“蛙尊”“堆塑罐”青铜组雕。2004年6月,反映戚继光抗击倭寇历史题材的雕塑“雄风”落成,矗立于明嘉靖年间抗倭练兵场的教场山前,为教场山公园一部分。至2011年,城区有雕塑28尊(屏),其中立于公园广场22尊(屏)、街头绿地5尊、交通要道1尊。
  绿化
  1988年初,城区有绿地2.46公顷,行道树4700棵。1988年12月确定香樟为市树、月季为市花,全市普遍种植香樟树为行道树,部分道路种植水杉、法国梧桐、广玉兰等树种;之后,道路配种杜英、栾树、国槐、喜树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住宅小区、单位配套绿化面积较小,品种较少,仅在房前屋后、道路旁、院子内或直接或筑花坛种植乔木、绿篱、花草;乔木以柏树、雪松、法国梧桐、香樟树等树种为主,绿篱多为黄杨、冬青,花草普遍为月季花,园艺水平较低;其间,建成4座公园广场,为市民增添不少绿地。至1999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7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98公顷,其中建成区占385公顷。2002—2011年共增加住宅小区绿地75.40公顷,其中浅水湾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7公顷余。2011年,城区主要道路种植行道树3.04万棵,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至1784公顷,绿地率1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155公顷,其中建成区1623公顷,覆盖率39.1%;种植品种繁多,花、草、树、竹、果搭配,绿地、水景、山石、小品相互衬托。先后有28家单位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社区、企业、饭店;29家单位、14个小区被评为宁波市园林式单位、宁波市园林式居住区。
  绿化养护
  1988年3月,县园林管理处成立,与1986年成立的峙山公园管理处合署办公,接管城区绿化养护;次年12月,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市园林工程队,负责绿化养护,由市财政全额拨款,年拨养护款50万元。2000年,推行市场化养护试点,329国道城区段、解放街、环城路等道路绿化和金山公园、街心公园、孙塘绿地等共计30公顷绿化养护面向社会招标;试点支付养护费80万元,比由指定单位养护减少支出10万元。2003年,全部实行市场化管理。2004—2011年,11个项目被评上宁波市园林绿化养护奖29项次。2011年,养护支出1200万元,为1999年的10倍。1999—2011年,城区园林绿化养护费支出总额8333万元。
  第六节 城市环卫设施
  1988—2011年,通过财政拨款、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投入5.80亿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其中财政拨款9500万元,社会融资4.85亿元,建设大型环卫设施和购置环卫机械设备,环卫基础设施改善。
  环卫专用车辆
  1988年,购置首台垃圾中转车,至2011年共投入1584万元购置各类环卫车辆1047辆,其中8吨压缩式垃圾中转车2辆、5吨垃圾车17辆、大型机扫车17辆、洒水车7辆、推土机6辆、玻璃钢道路保洁三轮车998辆。
  垃圾处理设施
  垃圾中转站 1988年,设露天临时垃圾堆放场用于垃圾中转,用人工把垃圾铲入汽车运往垃圾处理场。1990年9月,于教场山南建北门垃圾中转站,投入资金8万元,城区垃圾首次用集装箱密闭运输。1993年,投资50万元新建鸣山集装箱垃圾中转站。1996年,动工兴建金山垃圾中转站,次年建成。1997年投入资金90万元,分别在金一路、北二环、阳明路建设金一路、孙塘、寺山等垃圾中转站。至1998年,城区有6座垃圾中转站,中转方式为集装箱中转。2001年11月,经济开发区移交垃圾中转站1座,移交后进行压缩式改造,提高中转能力。为提高垃圾清运效率,减少污染;2004年下半年,投资120万元对金一路、寺山2个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2006年,投入200余万元,对北门、孙塘、鸣山等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建,并新建宗汉曙光小区垃圾中转站。2007年,投入155万元对金山和开发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式改造与更新,至2008年3月,8座垃圾中转站全部完成改造;垃圾中转站建筑总面积1894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2套,日垃圾中转能力500吨。2008年9月,中心城区环卫体制调整后,新增白沙路街道镇东垃圾中转站、潘余垃圾中转站和宗汉街道东垃圾中转站、北垃圾中转站、西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13座,建筑总面积2659平方米,配有压缩设备18套,日垃圾中转能力750吨。
  垃圾填埋场 1988年前无专用垃圾填埋场。1989年,在石堰乡楼房山建首个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0.80公顷,库容量10.40万立方米,对城区生活垃圾进行一般填埋处理。1995年,投资208万元,建设西三垃圾填埋场,位于小安乡陈家路村,占地面积12公顷,库容量43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120吨,设计使用年限10年,主供城区生活垃圾处置,是年5月投入使用。西三垃圾填埋场营运后,接收城区生活垃圾外,同时处理西部周巷、庵东等7镇生活垃圾,原有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垃圾处理需要,2001年投资1200万元、征地33.33公顷向东扩建,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400吨,使用年限8~9年,填埋库容149.30万立方米,于2003年5月投入使用。为解决东部、中部垃圾处理问题;2000年,投入240万元建设中部、东部垃圾填埋场,均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至此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均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率100%。中部垃圾填埋场位于半掘浦九塘闸西侧,总占地面积12.73公顷,日处理能力85吨,供新浦、桥头、附海、逍林、胜山、匡堰6镇使用,至2005年累计吸纳垃圾38.70万吨,有效库容45.50万立方米,于2005年6月25日封场。东部垃圾填埋场位于淞浦红旗闸东侧范市镇荒涂,占地面积14.47公顷,有效库容量54.25万立方米,承担东部9个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置,日处理能力450吨。2004年,为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二次污染问题,投入350万元实施西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工程;次年8月,出水水质二级排放验收合格。2007年,新建东、中垃圾填埋场日处理污水能力100吨渗滤液处理厂2座,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同时对3座垃圾填埋场铺设污水管道接入市域污水管网,总投资1210万元。2010年,开始实施东部、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东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7月竣工,绿化面积61714平方米,投资696万元;中部垃圾填埋场覆绿工程于2011年10月竣工,绿化面积76842平方米,投资885万元。
  垃圾焚烧发电 为使市域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水平,2007年启动实施市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工程为宁波市、慈溪市重点实事工程,总投资3.70亿元、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设计日处理量1200吨以上,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对垃圾进行焚烧发电;2008年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2009年2月5日,慈溪东部8镇1区生活垃圾开始进入电厂贮坑,2月9日第一锅炉正式焚烧试生产,至2009年6月,全市生活垃圾全部进入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至2009年12月共处置生活垃圾30.30万吨,发电1.05亿度,上网电量8205度。2010年开始实施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计划扩建2炉1机,建成后最大垃圾处理量可达2500吨;扩建工程总投资1.70亿元,采用分步实施方法;2011年主要建设4号炉,计划投资5500万元,年底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粪便处理设施
  1984年,在中江闸口西环卫车队内建造多格式厌氧处置储粪池1座,为慈溪首个储粪池。1995年,在教场山后建1密闭无害化储粪库,为“万担粪库”,与北面污水处理厂接轨进行处理;总投资60万元,占地面积1933平方米,设计日处理粪便50吨,主体为混凝土结构;场内有卸粪池、栅滤池、粪渣池和附属用房,绿化面积70%;粪便处理工艺为城市粪便由吸粪车收集,卸入卸粪池,经栅滤去漂浮物和渣后进入三格式储粪池,再由泵将粪便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国家规定排放标准。2007年,由“万担粪库”扩建为粪便处理中心,投资700万元,设计日处理粪便150吨,采用粗过滤、除泥脱水、厌氧、水解酸化、二级化生池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三级排放标准。2008年,粪便处理中心投入使用,浒山、白沙路、古塘、宗汉、坎墩5个街道粪便进入处理中心,中心城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公共厕所
  1988年,城区约有公共厕所150只,基本为旱厕。1992年10月,完成新建改造公厕14座。1996年,青少年宫路生态公厕动工兴建,次年完成。2000年,城区重点路段新建公厕10座。2002年,新建孙塘绿地和开元街路口公厕2座。2003年,在城区道路改造中投入500万元新建公厕11座,全部符合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其中位于客运西站西面的公厕达到宁波市特级公厕标准。至2003年,城区有公厕83座(水冲式54座、旱厕29座),其中特级1座、一类14座、二类23座。2005年,投入185万元改造城区17座旱厕为水冲式,城区消灭旱厕。2006年,投入215万元改造城区26座陈旧水冲式公厕。2008年,投入255万元新建公厕10座,其中4座由园林处建设、6座由环卫处建设。公厕注重科技含量,城区建有金一路、杨梅仙子、万江华庭、青少年宫路4座生态公厕,部分公厕采用红外线自动感应冲水装置,避免人体交叉感染并节约水资源。至2011年,城区有环卫管理公厕111座,其中有特级公厕1座、一类公厕39座、二类公厕30座、三类公厕41座,全部公厕按规定设置公厕导向牌。
  果壳箱
  1988年,主要对解放街、南门大街、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道路设置果壳箱,果壳箱材质主要为钢瓶、铝合金。1995年,逐步扩大果壳箱设置范围,在三北大街等道路设置果壳箱。2000年,城区主要道路设置不锈钢果壳箱400只。2003—2005年,投入150万元在城区主要道路更新设置1600余只果壳箱。2007年,投入200万元对城区所有主要道路果壳箱更新改造;在城区东至新城大道、南至南二环路、西至新江路、北至开发大道范围内,市政道路共设1266只分类果壳箱,其他道路设约500只单色果壳箱。至2011年,城区有果壳箱1700只。
  第四章 杭州湾新区
  第一节 新区范围管理体制
  新区范围
  2001年,慈溪经济开发区规划调整到崇寿镇北部,称杭州湾新区(简称“新区”);时杭州湾新区范围为:东至四灶浦江以东约2千米处,南至八塘以南1千米处,西至浒崇公路延伸线,北至九塘,面积约10平方千米。
  2004年,慈溪杭州湾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同时调整杭州湾新区管理范围,增加新浦镇3个行政村、崇寿镇3个行政村和庵东镇4个行政村共10个行政村,杭州湾新区(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范围扩大至60平方千米。
  200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明确宁波杭州湾新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水云浦江(四灶浦水库北侧已围滩涂及未围海域除外),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湿地保护区西侧边界,北至杭州湾海域分界线,陆域面积约23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50平方千米。
  新区管理体制
  慈溪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综合开发区,1994年设立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慈溪市政府派出机构。2003年3月,慈溪经济开发区增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牌子。2004年9月,成立慈溪杭州湾新区管理委员会,与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是年,调整杭州湾新区与相关镇管理体制:杭州湾新区受相关镇委托,管理新浦镇马潭路、下一灶、浦东3个行政村,崇寿镇富北、海南、三洋3个行政村,庵东镇新东、新舟、马中、兴陆4个行政村共10个行政村。2005年9月,成立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机构规格为副厅级。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由宁波市政府授权,在区域范围内行使相关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实行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杭州湾新区“三区合一”管理体制和“宁波领导、慈溪统筹、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2009年11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明确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宁波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在辖区范围内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实行“三不变、两独立”体制,原则上保持慈溪市行政区划不变、司法管辖不变、汇总统计不变,实行财政收支独立和开发主体独立。2010年1月,省编委出台《关于设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同意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保留“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机构规格与宁波市政府工作部门相同,主要负责人可按正厅级干部配备;2月23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2011年,宁波杭州湾新区与慈溪市就社会管理、财政体制、项目资产划转、国土管理、机构人事及区市联动发展等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关于新区体制调整所涉重大事项的会议纪要》;8月1日,宁波市政府令《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确立新区独立运作、自主开发的主体地位;11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庵东镇行政区划范围扩大至23个行政村和74平方千米围涂区域,慈溪市委托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庵东镇。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实行大部门体制,内设机构与宁波市级相关垂直机构实行合署办公,设立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投资合作局(出口加工区管理局)、经济发展和行政审批局(统计局、环境保护局)、规划建设国土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市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财政税务局(地税分局)、社会事务和农村工作局(政法委)、审计局(与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合署办公)9个部门,开展相应管理工作。
  第二节 新区规划
  2001年,慈溪经济开发区调整至杭州湾新区后,杭州湾新区相继编制完成各项发展规划,同时,杭州湾新区发展规划纳入《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杭州湾片区规划》。2010年,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编制《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同时开始编制《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1—2020)》《宁波杭州湾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之后,宁波杭州湾新区被列为《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中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9个海洋经济集聚区之一。
  《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
  2001年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2年完成。规划期限为2002—2020年。杭州湾新区定位为杭州湾两岸区域的新兴产业带与慈溪市的第二条城市化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地区,是浙东、浙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地区,慈溪城市的新产业集聚基地。基本战略方向是加快与长江三角洲乃至国内外等区域城市的交流,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多元、集聚、创新、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施优势扩张与差异化战略,构筑现代化杭州湾滨海新区。杭州湾新区整体规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3大区块,总规划面积为145平方千米。西部为城市综合配套区(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和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该区块位于陆中湾以西紧邻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湿地公园建设为主,形成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中部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规划面积65平方千米,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块;东部为预留发展区块,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规划为新区经济、文化、行政中心,集商住、休闲等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基本功能分区为制造加工业园、物流园、现代旅游园、科教文化园、大都市农业生态园5大产业园。
  《慈溪杭州湾新区工业分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
  2003年由深圳市宝安规划设计院编制,2004年完成。规划期限2004—2020年。规划确定工业分区的道路交通、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管道综合、防灾、环境卫生、场地竖向等市政工程建设实施依据,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估算,并为分期开发建设提供实施计划。
  《杭州湾翡翠海岸新区概念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
  2004年由易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2004年完成。规划确定新区3大功能区为西部休闲度假区、中心工业区、东部教育区,强化杭州湾新区概念和东、中、西三大功能布局。规划并分为7个特色分区:生态休闲保护区、城市生活区、新城住宅邻里区、中心工业园区、职教区、产业园区、翡翠海岸住宅区。规划提出土地使用和发展策略。
  《杭州湾大桥东侧门户地区经济产业分析与概念规划》
  2006年由易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2007年完成。规划发展目标为展示杭州湾新城跨越式发展的形象与地标,开发建设将整合、优化杭州湾新城产业与空间结构,实现从二产城市向商务、科技、教育、物流、咨询、服务城市的跨越,为长三角国际贸易服务以及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与服务平台;融合商务、商业、文化、教育、物流、办公、居住、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将是一个各种功能和谐发展,别具一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城市综合发展区域;利用自然水文条件,精心组织城市空间与环境景观,形成富有特色的现代国际新城;强化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空间体系;保护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合的环保模范城市。规划范围27平方千米,西起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桥址,南至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北至十塘,东至陆中湾,先期开发区域面积约15平方千米。
  《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业业态区战略规划》
  2008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规划范围包括原27平方千米杭州湾现代服务休闲区、慈溪市滨海休闲旅游区、慈溪世行GEF湿地中心、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所属地块4个区块,总面积110平方千米,提出建设杭州湾国际商务休闲城的概念。规划功能定位为长三角综合型生态服务新城,为特大城市(上海、杭州、宁波)提供生态休闲、健身娱乐、总部办公等高端服务。以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的设计理念打造生态休闲湿地、体育会议基地、商务总部高地、生活居住福地4大主题功能。
  《宁波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
  2009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规划期限2009—2050年,规划陆域面积23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50平方千米;规划根据发展情况,对2002年完成编制的《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作出重大调整。规划功能定位为国家统筹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省现代产业基地、宁波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未来新区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以生态、高端、健康、休闲的慢生活为特色的国际商务休闲城。发展主题职能为:体育休闲基地、商务总部高地、先进制造基地、生活居住福地;并形成“4+1”的产业职能:总部经济、运动休闲、创意研发、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型农业。规划形成一心、三片、两廊的空间结构;一心: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公共服务廊核心区为中心,构筑整个杭州湾片区的中心,提供新城级公共服务;三片:整个区域划分为以城市公共服务为主的品质生活区、以生产科教为主的科技生产区和以研发创新为主的智慧创新区3大片区,其中智慧创新区由于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可作为综合发展区;两廊:结合八塘、十塘2条生态走廊串接一心多核等公共中心,形成若干以湖面为节点的公共服务走廊。宁波杭州湾新区人口规模预计到2015年为20万人,2050年约为68万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主持编制,2010年完成。规划期限2010—2030年:近期至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远期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5万人。规划范围:东至水云浦,南至七塘公路,西至湿地保护区东侧,北至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填海区域和四灶浦水库。规划面积242平方千米。远景展望至宁波与嘉兴的海域分界线,海域面积350平方千米。杭州湾新区发展定位为宁波北新城,生态杭州湾;发展目标为国家统筹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新城区。
  规划形成3大产业板块:装备制造业板块由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组成;高新技术板块由海洋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子产业组成;特色产业板块由智能家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组成。规划提出理水成网、筑湖成城、塑塘成廊理念,建设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生态新城。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公共服务带、生态休闲带,区域服务轴、新城综合轴、产业服务轴,湿地休闲区、商务新城区、智慧产业区。对外交通形成沈海高速和杭甬高速复线2条高速公路,设置轨道交通线路2条,形成2个公共交通枢纽。区内路网形成滨海一路、滨海二路、十塘大道、十一塘大道和潮升路、杭州湾大道、兴慈八路、兴慈七路、兴慈五路、兴慈三路、兴慈大道四横七纵方格网路。另外还对绿地景观系统、水系保护与利用等进行规划。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宁波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2010年完成。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定位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近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重点功能区的开发粗具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开始启动和不断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20%,总量超过200亿~250亿元,产业园区用地面积达到45平方千米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基本建成国际汽车产业城、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园、重大装备产业园等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基地初步形成,浙江民营企业总部、海洋新兴服务业总部和金融后台基地总部粗具规模,国际采购机构分支机构、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聚集速度加快,运动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湿地主题公园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新产品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35%;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00亿元,建成跨十塘江骨干路桥、中心湖特色湖区、滨海二路西延、滨海一路杭州湾连接线、陆中湾和建塘江两侧围涂工程、220千伏浦东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建成综合交通网、信息网、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环保设施网;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低于0.48吨标煤,万元工业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低于1.80千克,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中期发展目标:至2020年,依托杭甬高速公路、沿海北线高速公路、杭州湾新区一宁波轨道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投入运行,以及十一塘以南区域围垦工程的建成,推动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制造业专业园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运动休闲中心建成,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初步形成,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运动休闲业、现代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4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远期发展目标:至2030年,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规划提出的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等目标。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规划空间结构为一心、两轴、四区:一心为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核心和标志性景观地域,集企业总部、金融服务、商贸商务、产业服务、品质居住等一体的城市中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两轴即以八塘、十塘2条生态走廊串接东西各功能区,形成若干以湖面为节点的公共服务轴;四区为以高端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区块,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区块,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区块和现代生态农业区块。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国际汽车产业城、宁波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海洋新兴制造产业园、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宁波医疗器械产业园、智慧产业园、杭州湾国际商务休闲城核心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8大基地。
  第三节 基础设施区块建设
  慈溪滩涂资源主要集中于杭州湾新区,1988—2011年,慈溪主要围涂工程也在此区域开展,围涂工程为杭州湾新区提供发展空间(新区围涂工程详见第五编《滩涂围垦》)。2001年后,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杭州湾新区经持续快速开发建设和高效运作,现代化新兴城市初步显现。至2011年,新区开发面积52平方千米,其中工业区块35平方千米、休闲服务区块17平方千米,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8亿元,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47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 按照新区土地利用布局及功能要求构建主要道路框架,至2011年,共建成道路51条,道路总里程138千米;其中工业区块完成道路建设40条,完成桥梁建设66座,基本建成九纵八横主要道路网络框架;商务新城区中心湖核心区块周边,总投资4.20亿元以一横四纵为重点的框架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完成道路建设11条、桥梁建设23座,初步形成四横七纵道路网络框架。
  兴慈大道。南起七塘公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471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按路段分别为24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570棵,配置路灯157盏。2002年开工,2006年竣工,总投资13200万元。
  滨海大道。东起兴慈大道,西至兴慈五路,全长516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按路段分别为24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720棵,配置路灯350盏。2002年开工,2004年竣工,总投资12089万元。
  滨海一路。东起浦东路,西至杭州湾大道,与沈海高速庵东收费站出口相连接,全长14370米,路宽50米、56米,其中机动车道宽按路段分别为17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分别为7米、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2156棵,配置路灯864盏。浦东路至兴慈五路段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6年竣工,总投资9362万元;兴慈五路至杭州湾大道段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竣工,总投资11594万元。
  滨海二路。东起兴慈大道,西至职教西路,全长14500米,路宽按路段分别为58米、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7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3411棵,配置路灯860盏。2004年开工建设,2010年竣工,总投资31360万元。
  滨海三路。东起兴慈二路,西至兴慈七路,全长6020米,路宽3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980棵,配置路灯162盏。于2004年开工建设,2006年竣工,总投资6500万元。
  滨海四路。东起兴慈大道,西至兴慈七路,全长757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2520棵,配置路灯169盏。2004年开工,2007年竣工,总投资10491万元。
  滨海五路。东起兴慈大道,西至兴慈八路,全长10280米,路宽32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3400棵,配置路灯620盏。2004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休闲服务区块段东起职教西路,西至杭州湾大道,全长1200米,路宽26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4米,为沥青路面,配置路灯68盏。合计总投资19352万元。
  海富路。东起职教西路,西至学苑路,全长471米,路宽24米,其中机动车道宽7.50米,人非混行道6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配置路灯26盏。2010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总投资1006万元。
  兴慈一路。南起滨海大道,北至滨海五路,全长407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按路段分别为17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312棵,配置路灯204盏。2002年开工,2007年竣工,总投资10000万元。
  兴慈二路。南起滨海大道,北至滨海五路,全长4063米,路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350棵,配置路灯202盏。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竣工,总投资7500万元。
  兴慈三路。南起滨海大道,北至滨海五路,全长602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按路段分别为17米、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370棵,配置路灯208盏。2002年开工,2007年竣工,总投资10500万元。
  兴慈四路。南起中兴二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4150米,路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380棵,配置路灯210盏。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竣工,总投资7600万元。
  兴慈五路。南起七塘公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6640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3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900棵,配置路灯356盏。2001年开工,2007年竣工,总投资16200万元。
  兴慈六路。南起滨海一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3135米,路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040棵,配置路灯99盏。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竣工,总投资5000万元。
  兴慈七路。南起滨海二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1745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7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411棵,配置路灯86盏。2006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总投资4000万元。
  兴慈八路。南起滨海一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2907米,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566棵,配置路灯172盏。2002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总投资6100万元。
  中兴一路。南起滨海二路,北至滨海五路,全长1455米,路宽44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非机动车道宽9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配置路灯96盏。2010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总投资1500万元。
  学苑路。南起滨海二道,北至海富路,全长750米,路宽24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4米,人行道宽5米,机动车道为沥青路面,栽行道树176棵,配置路灯24盏。2010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总投资1600万元。
  供水 工业用水主要由杭州湾新区航丰水厂供应。2004年4月,在四灶浦水库西南侧兴建杭州湾新区航丰水厂一期工程,占地11.33公顷,当年12月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源来自四灶浦水库及建设中的曹娥江引水。2010年12月,杭州湾新区航丰水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0万吨。2011年,服务休闲板块完成慈溪城北水厂至新区的供水专线建设并实现供水,开通陆中湾供水专线,与慈溪市自来水总公司签订供用水合同,实现服务休闲区块与陆中湾以东10个行政村优质水转换工作。
  供电 至2011年,新区建成变电所5座:220千伏莲花变电所、110千伏滨海变电所、110千伏白鹭变电所、110千伏越瓷变电所、110千伏海星变电所,合计供电总容量86万千伏安,总供电量15.30亿千瓦时;区内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年供电能力25兆伏安。2010年6月,宁波电业局杭湾供电局成立并正式运作。
  通信 至2011年,完成移动通信综合管网约120千米。区内建有40座移动基站、12个电信模块局、16座电信模块接入点机房。
  排水排污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铺设雨水管道长约290千米,雨水就近排入河道;铺设污水管道长约156千米,污水经分片收集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至2011年,区内建有污水处理厂4座:杭州湾新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4万吨;慈溪市域北部污水处理厂,实际日处理污水3.50万吨;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专门处理区内漂印染园区企业排放污水,实际日处理污水2.50万吨左右;电镀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主要对电镀园区企业污水进行前道处理,日处理量2600吨左右,处理后60%回用,40%排放,日排放约1000吨左右。
  供热 由区内宁波众茂热电有限公司实施供热,一期、二期工程总装机为4炉3机,装机容量42兆瓦。至2011年,供热量每小时158吨,最大供热能力每小时310吨,区内98家用热企业实现集中供热。
  燃气 2009年初,新区与华润燃气(集团)签约燃气项目,为新区生产、生活提供燃气供给。华润燃气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2009年9月动工建设,至2011年,完成100千米燃气管线铺设,向5家工业企业、42家公建用户供气。
  湿地休闲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休闲板块规划面积43.50平方千米,是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
  宁波杭州湾湿地 杭州湾湿地为中国8大咸水湿地之一;2005年,获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专项资助。2010年6月,投资约1.40亿元、占地305公顷的湿地项目一期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12月,杭州湾湿地公园创建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详见第九编《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二节)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位于九塘南、三八江西侧,占地约0.70平方千米;2004年,建成宁波大桥生态农庄,为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农庄。至2011年,基本形成以湿地观鸟、滨海嬉戏、滩涂野趣、农耕文化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在开发中。
  商务新城区
  商务新城区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引桥东侧,规划面积约45平方千米,是集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居住生活为一体的都市核心区。至2011年,建成恒元大酒店、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新区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建筑,中国银行办事处、宁波市邮政局分局、太平洋人寿保险慈溪分公司等8家邮政金融机构入驻新区;新区社区卫生、公交、商贸体系投入营运。商务新城区滨海二路以北2个城市综合体和中心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合生创展运动休闲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
  中心湖 为新城景观湖;位于滨海一路以北,以“观塘问湖”为主题,总投资8.80亿元,湖岸周长6千米,湖体面积55万平方米。2011年,基本完成水利工程施工,中心景观湖区初步形成。
  城市综合体 职工生活区 2011年,世纪金源杭州湾世纪城、合生杭州湾国际新城2个相邻城市综合体项目推进建设,其中,世纪金源杭州湾世纪城位于滨海二路北侧,占地面积173.33公顷,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为集住宅群、五星级酒店、购物广场、学校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2010年12月签约,总投资120亿元,至2011年完成建设面积270万平方米;合生杭州湾国际新城,为集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特色商住区、首席执行官会所、现代生态生活区、体育公园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2011年初签约,总投资80亿元,建筑规模250万平方米,至2011年开工建设120万平方米。另外,上湾广场、隆成越溪湖畔、锦诚名仕等房地产项目,占地面积4平方千米工业生活中心、上海大众职工生活居住区、滨海七号商业配套开发项目等推进建设。2011年,新区企业员工住宿自行解决比例约为60%,主要租住在市区、周边镇、行政村,企业内员工宿舍居住约占40%。
  学校 医院 新区内有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占地面积29.73公顷,总投资4亿元,2009年10月建成开学,至2011年有在校生5000人,教职工400余人。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占地20公顷,总投资2.20亿元,2010年5月建成,有在校生2600人,教职工180人。设杭州湾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工作人员27名。2011年,新区120急救站开始营运,另有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3家卫生室、1家私营门诊部、4家个体诊所。
  商贸服务 2005年初,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1条长600米商贸街,共10幢建筑,建筑面积23224平方米,形成超市、餐饮、影院、医疗、银行及其他公共配套服务机构等商贸一条街。2009年6月,新区内首家五星级酒店恒元大酒店开业。至2011年,宁波市邮政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邮政金融的分支机构进驻新区,此外,有3家五星级酒店和一批经济型酒店在建或拟建;新区内海南村自发形成的商贸街拥有300多家临时性店面,主要以日用百货、餐饮为主。
  公共交通 2009年,浙东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总用地面积3.33公顷,集散中心大楼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41平方米,投资3059万元。2010年,新区客运站营运,开设新区到慈溪城区及周边镇城乡公交线路,开设6条区内公交线路,有40个公交候车亭和68个站牌;开通新区至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嘉兴等方向的客运班车。
  工业园区
  国际汽车产业城和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占地面积8.80平方千米;布局分2块,一块位于产业集聚区东北角,占地8平方千米;另一块位于兴慈七路西侧、滨海五路与句章江之间;主要发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建设汽车产业基地,为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平台。
  至2011年,宁波杭州湾新区引进吉利汽车和上海大众汽车2个整车生产项目,其中上海大众整车项目一期年产30万辆整车、一次性投资117.59亿元,预计2013年下半年可实现整车下线;吉利汽车整车项目总投资70亿元,一期年产12万辆帝豪整车项目于2011年4月下线,二期年产10万台整车项目启动。国际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快速推进,有6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签约落户新区,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中。
  新材料基地 规划占地面积2.67平方千米,为国家级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基地。至2011年,初步形成以兆隆合金、金盛科技、盛泰电子等核心企业为龙头,以电子铜带、铜铁(铝)合金、漆包线、黑色纤维等为产品的优势特色企业,年产值超过75亿元。
  医疗器械产业园 位于十塘与十一塘之间区域,占地面积0.67平方千米;以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医疗器械制造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高精度医疗器械及配件、高质量医疗器械耗材、高技术中小型医疗设备、高品位治疗保健产品及理疗型医疗设备。2008年,新区与爱尔兰施诺德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至2011年,有宁波圣宇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宁波麟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正力安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园。
  智慧产业园 占地1.33平方千米;以生产传感器、射频设备、无线连接设备等智慧产品,为宁波及全国其他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园区布局分2块,一块位于高端服务园区块,占地48公顷,重点布局研发设计产业,主要开发创新性工业激光器模块及集成电光电子系统为主导的项目,为物联网关键传感器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打造网络数据基地,规划引进万国数据IT(互联网技术)数据中心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型项目,建设IT数据中心、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基地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数据保税区;另一块位于先进制造业区块,占地85.33公顷,重点布局制造产业,打造物联网产业基地。至2011年,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的中国移动数据中心项目、宁波电信云计算中心项目。嘉莱激光器产业项目、奇科威智慧科技大型显示屏项目投产,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推进中国电信、联通、移动三网融合共建共享试点工作。
  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 2005年6月设立,区域面积2平方千米。2007年12月设立宁波海关驻慈溪出口加工区办事处。2010年5月,宁波检验检疫局设立驻慈溪出口加工区办事处。至2011年,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6亿元。(详见第二十编《工业》第一章第二节)
  第五章 小城市集镇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小城市建设
  慈溪在城市化建设中一直重视重点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经多年建设,一些重点镇发展定位为小城市。2010年,慈溪市以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把龙山、观海卫、周巷3个镇的小城市建设提升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对3个镇进行放权扩权,推进小城市建设;是年,观海卫镇被列为宁波7个卫星城市试点之一,周巷镇被列为省首批27个培育试点小城市之一,龙山镇被列为省中心镇。2011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的决定》,在龙山镇行政区域内建设慈东滨海区,规划建成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省内一流的生态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3镇相继制订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开始由镇向城跨越。
  观海卫
  1988年初,境内设观城、鸣鹤、师桥3镇与福山等6乡,3镇有主要街道46条,总长16.08千米,建成区面积3.44平方千米。20世纪90年代,3镇各自制订并实施城镇总体规划,1998年,观城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把观城列为“一体两翼”之一翼。2001年3镇合并后,制订并实施《观海卫镇城镇总体规划》,提出建设宁波大都市北部地区工贸经济发达并具有历史文化风貌和旅游观光特色的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把观海卫镇列为“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片区中心之一,2006年制订《观海卫片区发展规划》;2007年被列为省中心镇。2010年4月,观海卫镇被列为宁波卫星城市试点之一。慈溪市委、市政府制订并实施观海卫镇卫星城市建设相关放权扩权试点方案,把市级相应权限下放扩大至观海卫镇;同时制订并实施《观海卫镇加快宁波卫星城市建设三年计划(2010—2012)》,也称为“8350”计划,意为筹集8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卫星城市建设;按一核双区的总体布局,实施东拓、南建、中提升的发展战略,建设城市新城集聚区、南部风景旅游区、中部商贸核心区3大特色区块,形成卫星城市建设的黄金三角;实施十大道路、十大基础公建、十大“农房两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十大招商引资和十大景区建设等50个建设项目。至2011年,观海卫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有市政道路57条,总长210.90千米,其中主干道28条,总长33.55千米;建成区有公共绿地总面积191.80公顷,绿地覆盖率32%,人均绿地15平方米;有卫里家园、卫山景苑、海卫家园、尚南华庭4个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26.84万平方米;有东、西2个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80公顷。观海卫小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新城集聚区完成详规编制,并启动环城东路拆迁、桃园路建设等基础性项目;中部商贸核心区内顺达商贸广场建成营业,其他城市综合体、高档小区建设全面推进;南部风景旅游区完成控规详规编制,并确定古镇一期区块内建设布局、旅游线路组织方案;5个十大建设项目启动29项,有9项基本建成,20项加快推进,完成投资20亿元;三海线实现全线通车,世纪大道、桃园路基础路面全线贯通,环城东路拆迁完成签约184户,面积2.30平方千米,环城北路西延工程完成塘渣路基填筑,东延工程完成空间规划,广义北路改造即将完工;师桥水厂扩容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20千伏锦堂变220千伏进线和110千伏出线开始施工;工业西区和鸣鹤古镇污水纳管工作分别完成工程量的25%和60%;慈林医院开始全线桩基施工;60套保障性住房进入桩基施工阶段;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区块(工商所、给水站等)、新城文体中心完成规划选址,进入项目申报阶段;尚南华庭项目二期开始主体工程建设。
  周巷
  1988年初,周巷集镇内有街道12条,长5.46千米,主要弄巷12条,多为混凝土路面,建成区面积1.40平方千米。1988年周巷成为慈溪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992年为市综合改革试验区;1997年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把周巷列为“一体两翼”之一翼;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把周巷列为“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片区中心之一,2006年制订《周巷片区发展规划》;2007年被列为省中心镇;2010年12月,周巷被列为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中心镇之一;2011年,周巷被列入宁波卫星城市试点。周巷镇为市内最早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以小城市作为建设目标的镇,《慈溪市周巷镇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以华东地区重要副食品辐射中心之一,建设开放型、现代化的商贸型小城市为发展目标。2002年、2006年2次制订的总体规划中分别以建设工贸型、花园式的滨海小城市和具有水乡特色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商贸新城为目标。2010年初,制订《周巷镇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姚周片区功能复合型现代化活力新城为总体目标,把周巷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和谐发展宜居地。《周巷镇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称“13579”工程,意为开发建设一条现代商贸街,以平王直街综合改造和两边区块开发为中心,建设区域内功能综合型城市新街区和景观亮点;建设改造三条主要骨干道路,分别为329国道(周巷段)、余慈连接线(梁周线北延)、环城北路;打造形成五大功能集成区,分别为综合商贸区、商务休闲区、城市居住区、产业集聚区、教育文化区;规划建设7个农民集中居住片,分别为城南、城东、城北、镇中、镇东北、镇中北、镇西北,建成一批精品农民居住小区;3年内计划总投资90亿元。2011年,在《周巷镇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制订小城市培育试点3年行动计划,称“421”计划,即40个项目、20亿投资和10件实事工程,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围绕区块开发、旧城改造和道路交通的升级改造,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发展品质。24年间,周巷实施以商兴镇方略,加快城镇建设,实现由集镇建设向小城市建设跨越。至2011年,周巷建成区面积16平方千米,建成区内有主要道路34条,总长127.09千米;公园3座,总面积10.33公顷;有公共绿地32.85公顷,绿化覆盖率32%;有10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总用地面积28.32公顷,969幢住宅,总建筑面积28.69万平方米,1440户入住;有2个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343.33公顷,总建筑面积183.79万平方米。周巷小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平王直街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征地农户签约125户,签订拆迁协议32户,其中已拆迁14户;环城北路综合改造工程项目完成水电管线铺设工作95%,完成道路施工25%;路网框架工程中余慈连接线(梁周线北延)工程等5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征地农户签约27户,拆迁签约6户,拆迁房屋6户1500平方米,其中叶家路江—界塘江段(1500米)已开工建设;安居效益工程汇景园区块主体工程竣工,丰泽湾区块地下基础工程开工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开始进行室内装潢。
  龙山
  1988年初,为龙山区境域,下设范市镇及龙山等7乡,时范市镇有宽度7米以上街道6条,总长2.44千米;2~3米宽街道4条,总长2.25千米,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千米。
  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设龙山镇、范市镇、三北镇(调整时为田央乡,1994年改设为三北镇),3镇各自制订并实施城镇总体规划。2004年,市启动慈东工业区开发建设。《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一个中心四个片区”中设慈东片区,《慈东片区规划》提出以伏龙山风景区和伏龙水库等周边区域组成片区中心。2008年3镇合并。2010年,龙山镇被列为省中心镇,当年制订并实施《龙山镇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也称“12580”行动计划,意为开发建设一个龙山新城,完善提升范市—三北和龙山两个片区,启动实施五大对外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2011年8月,成立市慈东滨海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2011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慈东滨海区的决定》,提出以宁波海洋经济重点突破区、省内一流的生态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为建设目标。至2011年,龙山镇建成区总面积9.28平方千米,有主要道路25条,总长27.44米,宽8~30米;有公园、广场10座,公共绿地97公顷;形成伏龙山、达蓬山2个旅游风景区;建成慈都家园、湖滨路住宅小区、雅戈尔香湖丹堤住宅小区一期等住宅小区,总用地面积34.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80万平方米,住宅1112套。龙山新城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慈溪市龙山镇核心区块(龙山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和给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开始编制《慈溪市慈东滨海区概念性规划》《慈溪市慈东滨海区城市人文公共艺术总体规划》;城市主干道路——灵峰路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80%,方淞线竣工通车,基本完成长邱线改建工程所涉及的34.87公顷土地征用工作,灵峰路慢行道及配套管线工程开始施工,启动灵峰浦和2条区间道路等工程;动工建设宁波市北片机动车驾驶员考训中心和机动车检测中心,启动灵峰路综合写字楼、龙山医院等工程,完成幼教中心、市民广场、商住用地等项目土地政策处理;26个片区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完成2项,其他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完成灵峰路雨水主管过路管涵铺设和路基塘渣回填,启动污水管网铺设项目。
  第二节 集镇建设
  1988年初,除县城浒山镇外,境内建制镇有范市、掌起、师桥、观城、鸣鹤、逍林、新浦、白沙、坎墩、横河、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4个,大多集中在大古塘南北两侧,建成区总面积16.23平方千米。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后,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周巷、观城等区域中心城镇粗具小城市规模,宗汉、附海、龙山、桥头、匡堰、胜山、崇寿等新兴工贸型城镇先后崛起。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市有21个镇、2个乡。1997年末,全市有建制镇23个,成为全省首个无乡建制县级市。2001年,浒山、宗汉、坎墩3镇调整为中心城市街道,观城、师桥、鸣鹤3镇合并为观海卫镇,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建制镇减少为17个。2008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龙山、三北、范市3镇合并为龙山镇。2011年,建制镇有龙山、掌起、观海卫、附海、桥头、匡堰、逍林、新浦、胜山、横河、崇寿、天元、长河、庵东、周巷15个,建成区总面积85.93平方千米,为1987年的5.3倍。
  基础设施
  1988年初,全县除县城浒山镇外,镇乡级集镇基础设施较薄弱,自来水日生产能力仅2.65万吨,供水管线74.63千米(其中干管21.96千米),用水人口10.15万人;建有道路100.45千米、桥梁292座、排水管道39.12千米、公共厕所179座,安装路灯1446盏;实有园林绿地面积15.48公顷。随着慈溪经济发展,镇乡级集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992年,全市镇乡级集镇共有道路227.82千米、桥梁675座、排水管道88.03千米、公共厕所253座、路灯3711盏;园林绿地、公共绿地分别为22.76公顷、16.5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3.43公顷;有自来水管道218.31千米,供应自来水915.40万吨,保障30.67万人用水。1997—1999年间,全市各镇用于公用设施建设经费25433万元,其中3322万元用于自来水设施建设,22111万元用于道路建设。至1999年,全市镇级集镇共建有道路455千米、桥梁1126座、排水管道458千米、公共厕所830座、路灯11609盏;建有园林绿地22.76公顷、公共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32公顷;建有自来水管道795千米,年供水2523万吨,保障44.59万人生活和企业生产用水。2000年后,镇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每年用于市政公用设施资金1.90亿~4.20亿元,一大批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成,环境得到改善,景观形象提升,集镇面貌明显改变。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有道路847.42千米、桥梁925座、排水管道602.03千米、公共厕所1705座、路灯19118盏;每镇均有1座以上公园,园林绿地146.80公顷,公共绿地750.8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099.40公顷;共铺有自来水管道851.64千米,7座镇级水厂日供水能力12万吨,全年供应自来水4226.07万吨,保障人口35.85万人(中西部农村由城区水厂供水)。
  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
  1988年初,全县建制镇、集镇共有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255.51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全市各镇相继开发工业园区。1991—2000年,全市投入20.87亿元用于小城镇公共建筑与生产性建筑建设,竣工公共建筑181.8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02.25万平方米,其中1995年竣工生产性建筑135.72万平方米,为其间最多年份。至2000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有
  公共建筑172.6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324.65万平方米,总量为1988年初的近2倍(因拆除重建等因素,数据与表列总数有差异);一大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小城镇承载能力增强,功能日臻完善。进入21世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改善。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建设投资多,2003年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建设投资分别为2.82亿元、7.47亿元。2004—2011年,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投资额分别为10.74亿元、53.49亿元,竣工分别为95.26万平方米、682.33万平方米。至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实有公共建筑281.4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1013.76万平方米,总量为1988年初的5.07倍。
  居民住宅
  慈溪集镇居民住宅以私房为主,公房所占比例较小。1988年初,全县各建制镇集镇共有居民住宅343.35万平方米;是年,全市镇级集镇共建成居民住宅45.39万平方米;年末住宅保有量390.02万平方米,其中私房359.90万平方米,占92.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06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全市镇级集镇按80年代集资建房模式建设居民住宅,个人自建住宅盛行,住宅竣工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每年在53万平方米以上。1991—2000年,全市镇级集镇共投入20.88亿元,建成住宅752.39万平方米,新建成住宅小区12个。1993年,建制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2000年后,房地产业向镇级集镇延伸拓展,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新区开发和旧城(村)改造加快,小城镇品位档次迅速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2000—2011年,新建成住宅小区62个,总建筑面积234.05万平方米,住户1.05万户。至2011年,全市镇级集镇居民住宅总量1506.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小区74个、建筑面积255.1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使用面积42.12平方米。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为农村住宅建设高潮时期,众多农户新建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始,农村建设由单一住房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建设发展,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面貌日渐改变。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目标要求后,慈溪全面实施乡村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推行环境整治年、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农村住房集中改造、中心村培育等项目和活动,城镇近郊村渐次并入城镇社区,城镇以外村实施自然村拆并、空心村改造、一般村整合、中心村建设,村庄散漫、小多、杂乱状况得到改变,布局渐趋合理优化。2000—2011年,全市投入20.95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建设取得成效,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村庄面貌明显改善。至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9%,其中省级25个。
  农村住宅
  1988年初,全县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4.40平方米;之后,全市农村私人建房持续高涨。1991年,全市农村住宅1785.74万平方米,人均31.79平方米。至1993年,境内草舍绝迹。
  1997年后,全市农村建房势头稍减;建房方式由单家独院个人自建逐渐向多户联排公寓式集体统建转变;建筑质量有所提高;由预制楼板砖混结构逐渐改为现浇楼板框架结构;新建住房大多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装修精良、外形美观的豪宅别墅随处可见;2007年下半年始,全市实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16个镇(街道)123个村,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7个;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镇村共建、村村联建、单村独建3种方式,统一建造多层、高层农民公寓,土地行政划拨,各项税费减免,以成本价解决拆迁户安置和住房困难户需求。至2011年,全市累计启动建设集中居住区61个,开工136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1988—2011年,全市有19.58万户农民建房,总建筑面积2782万平方米,总投资85.50亿元。2011年,全市农村实有住宅总建筑面积3288.61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59.42平方米。自1978年后,农村居民新建改建住宅1次以上,80%以上居民住上二层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农村公共建筑
  20世纪70年代,学校、卫生保健站、大会堂、办公室等公共建筑因陋就简,续有新建,多为砖木结构平瓦房。1991年,全市农村新建公共建筑0.52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建二层以上砖混结构公共建筑增多,质量提高。2000年后,有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及室外活动场、村落小公园的村落文化宫在全市各地农村逐步兴建;村卫生服务站和村办公楼新(改、扩)建后条件改善;不少村建有农贸市场、小超市等商贸服务设施以方便村民。
  2003年,农村公共建筑增加至68.88万平方米。2000—2011年,全市投入农村公共建筑建设资金10.27亿元。全市村庄公共建筑总面积101.62万平方米,其中村落文化宫(站)251座,总建筑面积13.25万平方米,医疗卫生室379个,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体育健身场所448个,村行政服务用房22.27万平方米,老年活动室8.53万平方米,村民学校3.89万平方米,商业用房26.11万平方米。
  生产性建筑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随乡镇工业发展,农村新建厂房大量增加。1991—2000年,全市农村建成生产性建筑249.03万平方米,至2000年,农村生产性建筑总量—107.60万平方米。进入21世纪后,企业改制转为民营企业,发展加快,规模较大企业逐步向镇工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迁移,有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搬,小型企业向村租赁集体统一建造的标准厂房。2003—2005年,全市农村新建生产性建筑193.38万平方米。至2011年,全市农村工业生产性建筑总面积1035.52万平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
  1988年初,农村基础设施较薄弱,道路大多为机耕路,砂石路面,宽2米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各地采取村民集资、企业赞助、政府补贴办法拓宽村庄道路,铺浇水泥路面,宽2~5米。2003—2005年,全市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乡村公路398千米。2006年,全市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12千米,实现村村通公路。2000—2011年,全市各镇农村投入8.26亿元用于村庄道路建设。至2011年,村级道路总长3034.40千米,硬化率100%;安装路灯41961盏。
  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改水,近山一带村庄率先使用自来水。20世纪90年代初,平原地区村庄开始安装自来水,大多以塑料管为主。1991年,全市429个村32.91万人用上自来水,用自来水27.30万吨。2003年后,农村普遍实施第二次改水,更新自来水管,推行一户一表。至2011年,全市农村铺设自来水管道5537.60千米,自来水普及率100%;实施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村级管网建设,铺设排污管692.76千米。
  新农村建设主要项目
  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2003年,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开始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评选活动。慈溪根据省总体部署,开展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原则,对单个村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方针下提出公建设施配套、环境和谐优美、村容村貌改观和农村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目标要求,确定拆迁式改造、梳理式改造、移民式改造、拆违整合式改造4种改造方式,以治理脏、乱、差、散为突破口,要求村庄功能布局实现“三集中”(居住和服务区设施集中、农田集中、工业向园区和孵化区集中)和“四分离”(居住区、服务区、农业区、工业区相分离)。三北镇徐福村、宗汉街道庙山村、周巷镇湖塘新村成为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2007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亿元,建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5个、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9个。2008年,省取消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评选工作,宁波市继续实施,2008—2011年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9个。至2011年,全市有宁波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68个。
  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2007年,开展以控制单家独房、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为主要方向的效益型农村建房方式,改变农民有天有地的传统建房观念,开展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建设,以缓解农民建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等矛盾。依据《慈溪市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确立城乡空间体系,城镇规划内的村依城市规划、片区规划、镇规划进行布局,对123个城镇规划区外村进行系统规划,明确集中建设、改造梳理、建设控制3种区域和组团集聚、中心集聚、梳理集聚3种方式,确定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点,改变农村建房无规划无秩序格局。建房方式由单家独院建房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多层公寓建房转变;审批方式由分户审批向联户审批转变;建房标准由以户占地面积为标准向以人均建筑面积为标准转变;供地方式由以集体土地为主向国有行政划拨和集体土地结合转变。至2008年,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共完成开工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万平方米。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农房两改”) 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暂行办法》,按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要求,对村庄及农村住房进行集中改建,重点是中心城区和片区重点镇,高速公路和329国道等主要道路两侧,宅基地整理有潜力、基础设施差、偏远的村落,水源保护地和主要旅游区域。采用梳理改造型、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异地搬迁型4种改造方式,对城中村、城郊村,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整体改建多层、高层公寓;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通过镇村共建、村村联建或单村独建,统一新建多层农民公寓;对规划保留村,实行村庄梳理改造,改善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对确无必要保留的村,通过整体搬迁集聚,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延续农民集中居住区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多(高)层公寓以奖代补和村庄宅基地整理等相关政策,对入住农户按多层、中高层、高层分别给予每平方米100元、130元、160元的补助;对于通过整合、拆旧进行整体改造的村(区块),给予每平方米225元基础设施补助;提高土地复垦指标收购费,并与宁波市政策接轨;对零星、单体拆建和整拆整建的区块分别按每人4000元、每人6000元奖励补助到村,专项用于宅基地的退出回收;确定农村住房集中改建年余额10亿元贷款融资规模,市财政按基准利率80%给予3年财政贴息。
  2009—2011年,全市农民公寓开工66个项目,开工建筑面积112.90万平方米;竣工52个项目,竣工建筑面积75.10万平方米。15189户完成“农房两改”拆迁,22986户完成安置。
  中心村培育 2010年,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农村城镇化为方向,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集聚,加快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计划到2015年培育建设30个中心村,当年启动第一批培育建设7个村:龙山镇西门外村、徐福村,观海卫镇大岐山村,附海镇花塘村,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云城村、万安庄村。
  特色村庄选介
  庙山村 位于宗汉街道西南,离市中心2千米。2011年,村域面积0.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公顷,户籍人口406户1223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9787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0756万元,负债1634万元;村庄道路总长10千米,全部为水泥或沥青路面;公共绿地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5%,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有公园3个,总占地面积1.54公顷;有门球场、村落文化宫等文化体育设施。
  村为慈溪金轮厂所在地,1993年,村与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开始新农村建设,采取集体与个人共同投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造,实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分3期:一期建农民别墅30幢,1994年竣工;至2005年,三期完工,新村总占地170500平方米,建有庭院式2层别墅小楼320幢,每户1幢,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投资6400万元。1996年开始建老年公寓,2008年建成,共228套,每套75平方米,实行免费居住,总建筑面积16416平方米,投资1140万元。2003年,建成村落文化宫490平方米,村办公楼1980平方米,原办公楼改为老年活动室,建筑面积300平方米。2008年,为个私小企业集聚发展,建村工业园区1个,占地3.33公顷。2003年成为首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4年成为省级首批绿化示范村,2005年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2011年成为首批省森林村庄。
  西门外村
  位于龙山镇东部,2001年由西门外村与李家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3.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9.40公顷,户籍人口1516户3328人,暂住人口165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7132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5528万元,负债4921万元;村庄绿化率25%,村内有海珠山公园(农庄)与河滩公园,总用地3.56公顷;有村医务室、村落文化宫、老年室等医疗及文体娱乐设施。2003年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制定西门外村旧村拆迁规划。2003—2008年,建成单体或连体别墅56套,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2009—2011年,建成5层农民公寓8幢,计238套,建筑面积34078平方米。2010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6层龙山商城13709平方米;2011年投资350万元建成2层喜庆楼1000平方米,为村民喜庆场所。西门外村成为第二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成为省文明村、省特色旅游村。
  陈家村 位于掌起镇建成区中心,2001年由陈家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和港砥桥村6个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6.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3.33公顷,户籍人口3513户7775人,暂住人口105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4875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6251.50万元,负债2175万元。2004年,实施陈家村旧村改造规划,投资4500万元用于村庄梳理,铺浇水泥路面114003平方米,安装路灯345盏,铺设自来水管61.35千米、下水道18.35千米,河岸砌坎7155米。新建公园2座,用地0.50公顷,修建公共厕所47座。2005年,投资400万元,整体迁移偏远的杨巷自然村,40户农户集中安置在彰河居住区;同时,改造原村办企业田中公司厂房,新建标准厂房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26平方米;建模具市场,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陈家村古建筑众多,有显志私塾、车子屋、前同泰、东隔壁、涌金门楼等;2007年,建村办公大楼1450平方米、村文化宫970平方米,均采用仿古形式,在环镇南路与东河交会处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境内独有的江南水乡风景。2005年被评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省文明村、市最美乡村。
  卫西村 位于观海卫镇西门,2000年由忠孝桥、公馆、东舍、小灵峰4个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2.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1.33公顷,户籍人口1209户3047人,暂住人口385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5936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7338.27万元,负债3860.94万元。2000年投资300万元建成村综合大楼和村文化宫,建筑面积分别为1746平方米、1000平方米。2001年,投资900万元建工贸大厦,用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高8层,用于出租。2006年,建成农贸市场,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有摊位300余个。2010年,建成农民公寓、外口公寓7幢,总建筑面积24206平方米。2007年被评为省小康建设示范村。
  小桥头村 位于桥头镇中心,2001年由桥头罗家、桥头、车头、万岙4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3.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5公顷,户籍人口1420户3464人,暂住人口2908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6194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1263万元,无村集体负债。1998年,建成村综合办公楼1幢,用地面积803.40平方米,建筑面积3213.60平方米。2001—2011年,全村建老年活动室4个,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村落文化宫500平方米;村卫生服务站1个、医疗站4个,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2004年,开始实施旧村改造规划,拆迁改造329国道两侧旧村,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区。新区总用地面积34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240平方米,其中建2层、3层住宅各18幢,面积24192平方米。新区绿化面积8667平方米,绿化率25%。村内有通天楼、余秋雨老宅、罗家大屋、余氏宗祠、余氏敬爱堂5处古建筑,均保护完好,其中99间通天楼建于清朝,面积8690平方米,因其规模和格局,被称为慈溪现存古代民居第一宅。为宁波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园林式村庄,市级文明村。
  湖塘新村
  位于周巷镇北郊,2001年由湖塘村和新岳殿村合并而成。2011年,村域面积1.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7公顷,户籍人口772户1970人,暂住人口3059人;村民人均年收入16908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3809万元,负债2130万元;有道路25条,总长12千米,全部铺浇水泥路面;公园2座0.6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5公顷,人均24.70平方米。2001年,新建新村别墅34幢,用地3公顷,总建筑面积8160平方米。并村后建新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建村落文化宫300余平方米,室内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健身房,室外有篮球场;村内有老年活动室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2004年,实施旧村改造规划,通过村庄梳理、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工程。2006年,建造规范化农贸市场1个,用地面积4647平方米,建筑面积11460平方米;建农民公寓1处,用地面积4647平方米,建筑面积8647平方米。2007年,建成标准厂房5幢,建筑面积14844平方米,用地面积1公顷,投资1000余万元,实现工业集中,与居民区分开。为首批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
  第六章 城市管理
  第一节 市容市貌管理
  道路管理
  1986年9月,县城乡建设局增设公用事业股,开始接管浒山镇管理的市政道路。1988年,城区主要街道9条7.36千米,由浒山镇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市政道路管理。1993年7月,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设立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城市道路建设、养护、管理职能。1998年3月,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城管办”),接管城区13条市政道路。1999年上半年,寺山路创建迎宾大道,路容改观,道路畅通。2000年,实施329国道(小山墩至东二环)3.80千米路段环境改造工程,改装路灯321杆963盏,投光灯18杆72盏,单柱功率提高到1050瓦;改造交通标志2860.65平方米,标志牌75块,红绿灯5处,隔离栏4100米,改造左转弯车道469.50米,铺装人行道1500米,安装果壳箱152只,地摆式痰盂76个,花坛182个,工程总耗资近1000万元。2002年,329国道城区段和三北大街西延段实施霓虹灯一条街工程,新建和改造建筑单体霓虹灯安装率80%以上。2003年7月,开始城市夜间管理,329国道城区段、三北大街和乌山路—环城东路—青少年宫路两横一纵列入夜间管理重点路段。2004年,加大市政道路维修养护力度,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窨井5000座;投入300余万元维修主要车行路面6494米,改造人行道5500米,铺装桥梁沥青4469平方米,疏通各类窨井5907只、管道76099米,改造和铺设排水管440米,解决路面严重积水10余处;投入70余万元在市政道路两侧闲置地段砌筑标准围墙2000余米。2005年4月,市政道路维修养护职能划归市建设局。2005年,329国道城区段和三北西大街西延段创建省级街容示范路,开展以“包净化、包绿化、包亮化、包美化、包秩序”为主的门前“五包”责任制试点工作;12月,329国道城区段(慈甬路)、三北大街西延段和新城大道北段被评为“省级街容示范路”,寺山路保持“省级街容示范路”称号。2006年12月,成立步行街管理中队,管理水门路、南门大街、景观大道、茶亭路、天九街等周边主要道路。2008年9月,城区城管体制调整,道路市容秩序由各街道城管中队管理。2010年9月始,三北大街、329国道城区段和新城大道3条道路试点创建街容秩序责任区示范路,在8个公交站台上公布管理路段城管执法人员、交警执法人员、市政绿化养护人员、道路保洁人员名单,及《慈溪市街容秩序责任区示范路创建标准》,每月组织检查,并以简报形式通报结果。2011年4月,市政养护职能由建设局移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设立市市政道路养护管理所,全年共修理井盖520只,清理雨水井7400余只,修复花岗岩人行道约4200平方米,广场砖1250平方米,摊铺沥青近190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维修4684平方米;改造上林坊广场木地板面积1420平方米;颁布《慈溪市城管局关于规范市政设施维修管理的暂行规定》《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质量保证金交纳操作细则》等。(市政道路养护见本编第三章第二节)
  广告设置管理
  1989年,对民墙、路牌广告及浒山镇户外广告进行清理、整顿。1997年,开展户外广告设置专项整治活动,对城镇主要街道及329国道沿线广告进行清理整顿。1998年城管办成立后,由规划、工商、城管等多家部门联合管理;是年,清除广告100余处。1999年出台户外广告管理规定。2001年、2002年,在临路围墙上制作公益广告5.10万平方米,查处广告牌等各类违章占道1216起,清理占道广告牌200余块,取消灯箱和过街横幅形式广告。2003年,清理和整治城区广告牌、招牌,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对设置不规范、有碍市容要求的限期整改,采用定样式、定规格、定颜色措施,力求广告、招牌设置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004年,加强对新设或改设户外广告、店名招牌审批工作,凡有碍市容市貌的不予审批;7月,在城区选址设置44块拆卸式活动网架广告,公开招标经营权,实行有偿使用。2005年,城区26个点、54块拆卸式活动网架广告发布权公开招标拍卖,收入近200万元。2006年,对户外广告集中整治,清理未经批准随意设置、不符合规范、画面破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广告以及无主广告;实行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分开运作管理模式,公益广告增加,医疗广告明显减少,闲置广告基本消灭;对城区35块商业广告和437块路牌重新定位调整。2007年,取消城区拆卸式活动网架商业性广告,只允许发布公益性广告;同时,开展户外广告整治,拆除各类广告613块。2008年,开展户外广告集中整治,拆除各类广告505块。2010年,拆除各类大型广告牌271块,清理广告横幅375条。2011年,开展百日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清理中心城区新城大道、三北大街、329国道城区段、中央商务区块步行街等区域违法户外广告,拆除灯箱广告及户外广告牌565块,对新城大道、三北大街等9条城区主要道路街道立面及店面招牌设置标准,规范店面招牌管理。
  建筑渣土管理
  1998年及此前,建筑工地由建设局管理。2002年,要求建筑工地建设项目和拆迁区块均须设置标准围墙、封闭施工,对临路围墙制作公益广告以美化环境;要求车辆出入道路达到硬化标准,出入车辆轮胎不准带泥上路,污染道路。2004年,加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清运处置管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同时把好产出点、消纳点、运输线路管理关,严防乱倾倒;对城郊接合部组织不定期巡查;签订文明施工责任状,检查建筑工地和装修工程,查处工程车辆“滴、漏、撒、扬”行为。2005年,开展国家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宣传工作,在《慈溪日报》等媒体刊登,并印制3000余份分发建设、施工单位及人员。2006年,贯彻落实《慈溪市建筑垃圾与工程渣土管理办法》,重点抓处置证、清运证审批核发,产出、消纳场地及车辆线路管理,审批清运证36份,核准消纳场地30个,签订工程渣土清运环境卫生责任书36份,全年清运渣土1万余立方米,查处乱倾倒垃圾12起和工程车辆“滴、漏、撒、扬”210起。2007年,要求建筑施工场地进出道口设置车辆清洗设施,防止车辆轮胎带泥运行污染路面,全年查处运输车辆带泥运行和“滴、漏、撒、扬”等119起,教育1450余辆次。2009年,办理渣土处置审批253家,处置面积2.90万平方米。2010年,开展建筑工地未经许可夜间施工专项整治,查处6起,教育渣土运输车辆1000余辆次。2011年,开展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对城区57家建筑工地建立台账,硬化工地进出道路1500米,新建清洁槽20只,落实保洁人员70人;全年办理建筑垃圾清运证4193张,出动执法车辆78辆次,查扣违规运输车辆37辆,立案处罚建筑工地违法行为85件,罚款123.50万元。
  洗车场点管理
  1996年前,洗车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少有专业洗车场。1996年,整顿城区车辆清洗行业,取缔无证清洗站点14家。1999年,出台临时洗车场点管理规定,按保护道路、消除污染、节约用水要求,整治临时洗车场点。2002年,按照取缔一部分、改造一部分、新建一部分要求,集中整治中心城区洗车场点,对35家洗车场点,取缔28家,保留7家,另外新增加8家,要求15家洗车场做到标志、护栏、设施、排放四统一。2006年,实施洗车场连锁经营试点工程,在城区二环线外、三环线内实地选址1家大型综合洗车场;是年9月,慈溪一得工贸连锁洗车场建成启用。2011年,开展城区洗车场专项整治,制定城区洗车场的建设管理办法,对20家达到要求的洗车场发放车辆清洗营运证,整治或取缔6家洗车场,罚款17000元。
  第二节 环境卫生管理
  道路保洁
  1988年,环卫部门负责城区8米以上市政道路主车道保洁工作,8米以上市政道路人行道及8米以下道路由浒山镇村(社区)负责保洁;道路保洁实行1天2扫、3人1车方式,清扫保洁车辆均为木板三轮车。1997年,道路保洁面积67万平方米。1998年,城区环卫职能划归市城管办,环卫部门接管由社区保洁的城区主要街道人行道,道路保洁面积增加至114万平方米;是年3月,试点对环城东路等8条道路由1天2扫转为全日制巡回保洁;4月,购置2台3吨机扫车清扫主要道路机动车道;11月,落实定路段、定人员、定形式、定责任的四定责任制,保洁质量达到“四无五净”(无果皮纸屑、无土石杂草、无积水积泥、无痰迹烟蒂,路面净、树穴净、边角侧石净、窨井沟眼净、隔离栏绿化带净)。1999年,巡回保洁道路面积增加到123万平方米,实行“清扫站对各自区域督查,环卫所对清扫站和保洁员督查,城管办对环卫所和清扫站督查”的三级督查制度。2001年8月,对环城南路、慈甬路等8条27万平方米道路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提高夜间道路保洁质量。2002年,对18条市政道路314087平方米实行市场化运作、称量法考核。2006年,购置500辆玻璃钢三轮车更新道路清扫保洁用车,解决道路二次污染问题。2008年,对城区28条道路80万平方米面积实施18小时巡回保洁,其他道路12小时巡回保洁,增加夜间机扫,延长保洁时间,城区道路保洁面积310万平方米;是年9月,环卫体制调整,道路保洁由各街道环卫所承担。至2011年,浒山街道、白沙路街道、古塘街道、宗汉街道共负责510.70万平方米道路保洁,其中中心城区道路保洁面积383.30万平方米。
  公厕管理
  1988年,城区公共厕所设备简陋,保洁采用粪桶挑井水冲洗,每天2次,只有东门桥、西门桥等水冲公厕实行专人收费管理。2003年,城区新建一类公厕11座,9月始对收费的24座一类、二类公厕实行1人1座管理,16小时免费开放,其余公厕实行巡回保洁制度。2008年,84座公厕中15座实行24小时开放,19座19小时开放,25座17小时开放;同时更换80块公厕导向牌,提高公厕利用率。2011年,111座公厕中24小时开放24座,19小时开放20座,17小时开放39座。
  河道管理
  1997年前,城区河道由浒山镇负责保洁,主要是不定期清除河岸垃圾和河道障碍物。1997年,环卫部门接管周家路江河道保洁工作,保洁面积9.13万平方米,由4名保洁员打捞河草、保洁河面。1998年下半年,周家路江河道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全日制保洁。2000年7月,环卫处接收六灶江、虞波江等11条河道13.87万平方米保洁任务,采取定人、定经费、定长度、定标准、定责任方法常年保洁。至2004年,保洁河道47条58万平方米。2005年,接收宗汉街道潮家路江等6条和经济开发区中江等6条共30余万平方米河道保洁任务。2006年3月,市城河治理工程指挥部将大塘河、浒山江、周家路江9万平方米河道移交环卫处管理。2008年9月,街道环卫所负责辖区河道保洁,组织集中整治,清理茅家漕、施山横江等河道底泥上浮,清理周家路江、中江、东城河等河面漂浮绿萍200余吨,拉网式清理河道两岸垃圾310吨;其他河道由各管辖区域内社区、村负责落实保洁。至2011年,城区各环卫处负责保洁河道114条270.09万平方米,实行全日制巡回保洁,做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堆积物、河中无障碍物。
  生活垃圾管理
  1988年前,生活垃圾部分卖给山民作肥料外,其余均填河塞沟。1988年,沿街生活垃圾收集主要采用设置垃圾铁桶,采用露天临时生活垃圾堆放场用于生活垃圾中转。1989年,建慈溪首个垃圾填埋场,位于石堰乡楼房山,为一般填埋处理。1990年开始用集装箱垃圾中转。1993年,城东、金山等12个新区的居民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化收集。1995年,城区生活垃圾运往西三垃圾填埋场,按照卫生填埋要求填埋、压实、消杀、覆土。至1998年,城区有6座集装箱垃圾中转站,负责日平均80吨左右生活垃圾中转任务。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撤销沿街垃圾铁桶、垃圾仓等投放点,沿街商店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实行定时投放、定时收集袋装化管理;居民小区和镇(村)落实专门收集人员,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上门收集,生活垃圾袋装化率100%;是年4月,试点推行中转垃圾清运承包制度,明确垃圾中转车驾驶员责任,效率提高。1999年1月,垃圾站生活垃圾清运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2006年,西三垃圾填埋场开始实行堆高填埋。2002年开始,生活垃圾中转逐步推行压缩式,至2011年,城区有13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每日中转生活垃圾550吨,垃圾中转站均有专人管理,实行规范化操作,做到内外环境整洁,管理制度上墙,定期清洁消杀,基本达到环境清洁无蝇蛆,设施完好率100%,调度好生活垃圾中转车辆,实现每日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建筑渣土处置
  2002年前,城区建筑垃圾由各业主、市民自行处理。2002年8月,印发《慈溪市城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成立城区渣土处置管理站,对城区渣土产生、装运、消纳、倾倒实行全程监管。2007年,从城区渣土处置站运至西三垃圾场,中转、处置渣土23000余立方米。2008年中转、处置渣土26500余立方米。2009年,随着庭院整治、环境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工作开展,城区渣土中转、处置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中转、处置渣土8万立方米、12万立方米、16.50万立方米。
  第三节 交通秩序管理
  车辆行驶管理
  1988—1994年,城区逐步采取设置单行线、货车绕行、客车限时通行等交通管制措施。1998年,市城管办接管城区交通秩序,市公安局派10名公安交警驻城管办,协助负责中心城区115条8米以上市政道路的交通秩序管理,其他329国道等8条道路由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管理;是年3月,对解放街、乌山路、环城西路等6条道路实行单向行驶管理。1999年,全面实施机动车辆禁鸣喇叭、拖拉机禁止入城的“双禁”工作;“双禁”第一周出动全体人员,查处闯禁拖拉机14辆,现场纠处机动车辆违反禁鸣2000余车次,后在城区主要路口设置“双禁”监督岗。2001年始,确定每月第一周为“双禁”活动周,对6条单行线严格管理,查处闯禁和逆向行驶车辆,改善城区交通环境。2002年,针对车辆乱停放秩序混乱状况,开展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原则,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对车辆乱停放集中地段和时段开展上下班错时整治,实行早6时至晚10时重点管理,轮流加班;对重点路段实施重点管理,设置高峰岗8处疏导交通。2005年,加强高峰时段管理,对易发交通拥堵的金山、西门、城东3个菜市场周边,三北大街与孙塘路、青少年宫路、后二房路和金一路与乌山路、孙塘路等路口及地段,设置交通管理高峰岗和指挥疏导岗;同时开展学校周边交通管理和整治,在上下学高峰时段,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2006年,市城管局被宁波市城管局评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单项先进”。2008年,城区城管体制调整,除8条主要道路外的交通秩序由各街道中队管理。2009年10月,交通管理职能划归至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车辆停放管理
  2001年4月,开始规范车辆停放秩序,确定寺山路为自行车、摩托车分离停放试点路段。2002年,在各大宾馆饭店、大型商场商店门口设临时停车位,在新江路、孙塘路、南二环路、北二环线、新城大道、青少年宫路等道路单侧施划950只泊位,启用古塘绿苑和孙塘绿地2处地下停车场,提供免费车位118个,解决停车难问题。2003年,在中心城区主要市政道路两侧人行道重新施划摩托车、自行车停车位667个,面积6600余平方米,施划公共停车泊位390只。实行违停车辆抄告单制度,全年查处违停车辆6252辆。2004年,城区机动车保留量3.50万辆,其中轿车3万辆,7000个停车位难以满足车辆停放;按照能划则划原则,新施划汽车泊位360只,摩托车、自行车泊位244只,人力货运三轮车泊位100余只,施划各类临时停车泊位3000余只,缓解停车需求。2005年,建立和健全城区各大型商场、银行、宾馆、饭店等主要公共场所责任区域内车辆停放秩序自我管理责任制;同时由城管纠察队员协助路面中队对违法停车者劝说教育,全年查处违法停车15911起。2006年,开展道路交通秩序错时、集中专项整治88次,查处违停车辆18733辆。2007年,利用暂不开工建设的闲置地块4300余平方米作临时停车场,增加临时停车位250个;加大违停车辆查处力度,采用拍摄取证手段实施处罚,全年拍摄查处违停车辆9127起。2008年,水门广场、虎屿山2个地下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增加327个地下停车位;是年,拍摄查处违停车辆26589起,教育8000余辆次,查处违法乱行驶588起。2009年10月,城市管理体制调整,城区交通管理职责划归交警部门,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11年,处罚人行道机动车违章停车行为25296起,对城区4个地下停车场实行专人24小时3班制管理,全天免费向社会开放。
  第四节 城市监察管理
  1992年8月,成立市城建管理监察大队,为全民事业单位,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事业、房地产、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的行政监察,隶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994年,成立横河、周巷、宗汉、逍林城建管理监察中队;次年,成立桥头、匡堰、师桥、观城、范市、龙山、新浦、附海、庵东、三北、坎墩城建管理监察中队;1996年,成立鸣鹤、掌起、长河、崇寿、天元、胜山城建管理监察中队。至1996年6月,所有建制镇建立城建监察中队。1997年9月,市城建管理监察大队更名为“市城建监察大队”。2002年11月,市城建监察大队划归市城市管理办公室。2008年9月,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调整,开始实施“属地管理、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管理体制。200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按照城市管理领域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求,成立市城管执法局,明确城市管理执法主体地位。2011年11月,设立城市管理局,与城管执法局合署办公,内设5个科室,下设3个事业单位、10个派驻执法中队,在编人员103人。
  监管机制
  社会监督 2000年,开设城管3011110热线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和举报。2002年,设立人民来访接待室,成立答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信访、议案提案处理和答复工作;信访与举报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2005年,受理来信来访等201件次,其中上级交办5件、市长热线131件、市长信箱39件、接受群众来访9件、来信17件;收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6件,办结率100%。2006年,受理信访件196件,其中重要信访件4件、一般信访件192件,报结率100%。2008年,受理信访件71件,其中重要信访件3件、一般信访件68件。2010年、2011年分别办理信访件110件、124件,全部按时办结。
  行政许可 2002年8月,进驻市行政联合审批中心,设城管窗口,开展辖区内城市管理审批工作。
  互动管理 2001年,组建城管城市文明服务社,补充城市管理力量,加强“门前三包”(包门前卫生、包门前绿化、包门前秩序)责任制和城市“牛皮癣”(乱张贴、乱涂写)管理工作。2007年7月,试行驻路联店工作机制,实施一条路段包干到人、明确责任、分段巡查、集中执法管理模式;同年,开展聘请100个城管义务监督员、联系1000家经营户、带动10000家市民活动,形成专业力量和市民联动的城市管理格局。2009年5月,开展城管问计于民活动,共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2010年,在古塘街道城管中队试点城管进社区(村)活动,以5项联系制度监管社区市容环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是年4月30日,宁波城管义工协会慈溪办事处成立,设立街道服务点3个、社区联络站26个,发展近2000名城管义工;开展人行道停车秩序专项整治、中央商务区步行街整治、临时杨梅市场管理、给环卫工人送清凉、交通流量调查、千名城管义工服务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参与1856人次。2011年,新招录城管义工1300名,建立72家社区服务站,拥有单位会员90家,个人会员3295名,组织开展我为城市洗把脸、与春天同行、做文明市民、服务杨梅市场、为国庆献礼、展义工风采、清爽城市100分、净化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大家一起来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年共有6000人次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近12000小时。
  综合执法
  1995年,依法查处各类违章954起,现场纠正300余起。1996年,城建管理监察大队会同工商、巡警、公管等部门联合执法10次,每月开展城区主要道路清障活动1~2次,现场处理越门营业、违章占道搭建和影响市容环境等违法违章案件1812起。1997年,依法查处乱占道、乱设摊、乱搭建等案件4000余件。2002年后,开展“环境整治年”“四大会战”“十项整治”等活动;按照以人为本、教育优先、堵疏结合、综合整治方针,开展城市监察管理;各类违法(章)处罚款数额减少,2008年罚款数为1998年的71%,为2003年的6%;流动摊贩、越门营业处罚大幅度下降,2008年取缔流动摊贩比2006年减少93%以上。2001—2011年,拆除违法(章)建筑106740.48平方米,自行拆除率逐年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改善。
  专项整治
  中心城区流动摊贩、夜宵摊、马路市场、水果摊、蔬菜摊、擦鞋摊等多为违法违章经营,造成交通堵塞,污染环境卫生,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市民反映强烈,投诉电话频繁,成为城市管理热点和难点,多次开展专项整治。
  流动摊贩整治 1998年7月,西门菜场搬迁后,新江路两侧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日趋增多,影响环境卫生,阻碍交通,后经集中整治,至1999年4月基本解决。2000年,对南大路、水门路、实验路等马路市场先后开展20余次整治,取缔和规范马路市场。2001年取缔乱摆卖650余摊。2002年,对城东、金山、西门3个菜市场周边开展专项整治,取缔场外交易流动摊贩728起,查扣三轮车697辆。2003年,查处二灶潭路、乌山路等马路市场无证流动摊贩1910起,查扣三轮车604辆。2004年,查处乱摆卖939起,查扣三轮车898辆,查处越门营业41250起。2005年,开展夜宵摊专项整治,对城区二环路以内无证占道夜宵摊,经15次突击整治,取缔39摊,教育55摊;是年,查处流动摊贩438起。2006年3月,市城管局会同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开展“五小行业”(小饮食店、小旅社、小美发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专项整治,选派52名执法人员,组成12个小组,对城区所有“五小行业”单位开展排查,分发3000余份宣传资料,受检单位近3000家,规范670家,取缔160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350份。1998—2011年,查处违章占道经营47503起。
  城区摊贩整治坚持堵疏结合原则,城市管理融入服务理念,在加强管理同时,开展服务引导工作。2001年,帮助城区无证擦鞋摊成立省内首家擦鞋公司,集中地段,既便于管理,又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问题。2004年,帮助解决29个占道经营百姓早餐点入室经营;建立车站路、大世界2处夜宵城,引导夜宵摊主进入夜宵城合法经营。2005年,针对中心城区流动水果摊经营者多为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外来人员及自产自销果农实际情况,设46个水果摊点,发放经营许可证,制作统一式样水果销售车,有序经营。2007年,在每个菜市场安排落实20~25个摊位,专供流动摊贩入室经营,设置10个便民农副产品摊点,便于农民进城自产自销。2009年,白沙路城管中队在二灶潭路设立便民服务水果摊,共有摊位15家,总面积135平方米。2011年4月,浒山城管中队在解放西街和金一路西段设置22个便民摊点,解放西街摊点主要为补鞋、补锅等修补类,金一路西段为便民水果摊位。
  “牛皮癣”整治 城市内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等被称为城市“牛皮癣”,毁坏市容市貌。1998年、1999年,组织清理城区违章张贴、涂写,查处乱张贴、乱涂写75人次。2000年,对11条市政道路实行定人员路段、定工作质量、定考核标准治理城市“牛皮癣”。2001年,实行乱张贴、乱涂写清理制度,由城管纠察队负责城区主要道路。2002年,聘用32名人员负责城区72条主要道路清理工作,把范围、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实行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考核制;同时,电信部门对乱张贴、乱涂写单位和个人电话实施停机处理。2003年,引进语音追呼设备,应用高科技手段对乱张贴乱涂写者电话进行语音呼叫,迫其接受处理或长期关闭电话,抑制乱张贴乱涂写行为。2004年,充实和调整清理队伍,投入12万元改造语音追呼系统,投入4万元购置高科技冲洗设备,清理人行道花岗石上的乱涂写。2005年,城市文明服务社、城管纠察队整合为城管纠察队,加强治理乱张贴、乱涂写。2006年,通过管理人员拍照取证,追呼系统追呼119人次,清除乱张贴6万余平方米。2007年,清理乱张贴6万余张、乱涂写7500余处,粉刷清理墙体广告15000余平方米;城区主要道路两侧的乱张贴、乱涂写基本得到清除。2010年3月,数字城管覆盖34平方千米,有25名信息员开展城区信息采集工作,组织“牛皮癣”专项采集行动,发现“牛皮癣”2831处,及时反馈至街道环卫所进行清理。2011年,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城乡街道环卫所清理“牛皮癣”3万余处。
  拆违监管 2000年,开始拆除违章、不良建筑工作,对城区东至孙塘路、南至南二环线、西至新江路、北至北二环路区域内主要道路两侧,拆除超过期限临时建筑、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压占道路红线的建筑物。2001年,开展拆除不良建筑大会战,组织力拆违,对城区22平方千米建城区范围内8米以上市政道路两侧和成片住宅小区中,有碍市容市貌的违章建筑物展开调查摸底和查处;至10月拆除违章建筑5141.54平方米,上报未拆违户81家,应拆违面积11190平方米,移交法院责令限期拆除;经巡逻检查和市民来电来信举报,新发现280余家违章建筑,应拆面积6348.57平方米,其中强制执行27家2100平方米,责令限期自行拆除260家4248平方米。2002年,对违章建筑相对集中的10条主要道路组织5次行政强制拆违,拆除10.70万平方米;同时改造15家重点企业1.3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2003年,按照“捕捉信息、堵住源头、制止在建、拆除违章”工作方针,加大拆违力度,扩大拆违范围,拆违道路扩大至31条,查处违建户627家,面积50979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493家3948平方米。2004年,以司法强制拆除为主,辅以行政强制办法,对67条市政道路两侧的144家8291.67平方米违章建筑依法拆除,拆除率100%。2005年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违建户自拆率。2005—2008年,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43家29594.76平方米,其中自拆户220家13864.58平方米。2010年,对805起违章建筑立案,涉及745户,罚款68万元,总面积22363.90平方米,对13户行政强制拆除。2011年,违法建设立案160起,结案145起,拆除违章建筑18947.9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