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3
页数: 11
页码: 432-4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是缺水地区,注重水资源保护。自1981年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以来,对主要河道、水库、湖泊进行定期监测。1988-2011年,南部水库、湖泊的饮用水质量总体合格,但部分水库出现一定程度富营养化。境内河网地表水质较差,以劣Ⅴ类为主,其中18个站点超过功能区要求。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有机污染为主。近海海域水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超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管理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慈溪属缺水地区,注重水资源保护。自1981年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即开展主要河道、水库、湖泊水环境质量定点、定期监测。1988—2011年,作为饮用水源的南部水库、湖泊水质总体合格,少数水库部分年份水质受到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河道翻水、山林种植和库内渔业养殖等污染,总氮超标,出现一定程度富营养化。境内河网地表水体水质较差,以劣Ⅴ类为主,按单因子评价,2011年全市19个监测站位中除浒山潮塘江外,其余18个站位均超过功能区要求,其中Ⅳ类站位1个、Ⅴ类站位2个、劣Ⅴ类站位16个;污染因子主要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等,以有机污染为主。近海海域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超Ⅳ类标准。
  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
  20世纪80年代前,居民饮用水以河流地表水为主。8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多,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增加,且河流地表水逐渐污染不适合饮用,先后建设第一水厂(白沙)、第二水厂(鸣山)等城区水厂和一批乡镇水厂,开始向慈溪南部的水库、湖泊取水。位于南部山麓的凤湖、窖湖、灵湖、长溪水库、里杜湖、外杜湖、白洋湖、上林湖、邵岙湖、梅湖等成为慈溪主要饮用水源。市环境监测站每年对全市主要饮用水源的10个水库、湖泊水质进行监测,至2011年,除1994年和2009年白洋湖、1995年长溪水库、1996年凤湖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未达饮用水标准)外,其余年份10个水库、湖泊水质均在Ⅲ类水质以上,邵岙湖、里杜湖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中邵岙湖水质多为Ⅰ类水质。21世纪初,实施余姚梁辉水库、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个水库均为Ⅰ类水质,日引水共26万吨。2001年,开始对10个水库、湖泊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至2011年,除2003年和2004年凤湖、2007年梅湖(与2006年从姚江引水入湖有关)、2009年和2010年长溪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其他水库、湖泊均为中度富营养。
  河网地表水环境质量
  境内河网地表水体大多随三北平原形成,属平原水网。1988—2006年,市环境监测站对河网水质分别设东部2个站位、中部6个站位、西部3个站位进行监测。2007年始,增加到20个站位,其中东部7个站位、中部8个站位、西部5个站位,总体水质较差,以劣Ⅴ类和Ⅴ类为主;其中中部水质相对较好,有Ⅳ类和Ⅴ类水。2008年始,浒山潮塘江、浒山东2个站位水质改善为轻度、中度污染。东部水质逐步恶化,7个监测站位以劣Ⅴ类水为主,每年至少有4个以上站位水质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西部水质最差,以劣Ⅴ类为主,属重度污染,其中2007年新增的西部十塘江站位在2007年、2008年、2010年为中度污染,区域管理划归杭州湾新区后,2011年不再监测。2011年,19个监测站位水质污染程度从轻至重依次为浒山东、浒山潮塘江、徐家浦、石堰、淞浦、高背浦、八塘江、中部八塘江、郑家浦、淡水泓、竺山江、水云浦、四灶浦闸、三塘江、匡堰、西三、镇龙浦、横河、周巷。河网水质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与当地生活和农业污染增多、工业污染及水体流动少、自净能力差直接相关。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2006年前未对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从近岸海域小海鲜捕捞量减少看,20世纪90年代始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2006年,市环境监测站在镇龙浦伏龙山北侧、四灶浦水库北侧海域设2个水质监测点。2006—2011年,2个监测站位除2008年四灶浦水库北侧为Ⅳ类水外,其余年份均为劣Ⅳ类水,超过Ⅱ类功能区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锌、铅、镉、汞、砷、pH值、溶解氧、非离子氨、石油类等其他评价项目含量基本正常,其中重金属监测值除锌符合Ⅱ类海水标准外,汞、铜、铅、镉、砷均符合Ⅰ类海水标准。因丰水时河道水直排入海,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与河网水质具有相关性。
  第二节 空气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1988—2011年,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高,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平均值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内,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1994年前多数年份超标,1995年后均达二级标准。1992年1月至2009年3月,监测降尘(缺1994年、1995年),仅1992年超标。2004年后,在市环保局、市实验小学设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监测表明,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空气污染以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为主,污染类型为煤烟型。2005年,开始对慈溪日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为依据。是年,Ⅰ级168天、Ⅱ级191天、Ⅲ级6天。2005年后,全市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偶尔有轻度污染,无重污染天气,但金属熔炼集中区、炼胶(以废旧轮胎为原料)企业附近等局部地区工艺废气污染较重。2008年,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负荷为41.8%,二氧化氮污染负荷为33.2%。2011年,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负荷为44.9%,二氧化硫污染负荷为27.6%,二氧化氮污染负荷为27.4%,污染类型开始向煤烟污染与汽车尾气污染混合型转变。
  酸雨
  1996年前,城区酸雨质量等级为1级,属非酸雨区。后随周边环境和汽车尾气排放影响而加剧,1997—1999年属轻酸雨区、中酸雨区;2000—2010年属重酸雨区。2011年,因为夏季集中降水次数、降水量异常多,年度评价为中酸雨区。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功能区环境噪声
  1989年,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市环境监测站对城市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等功能区环境噪声进行监测,至2011年(缺1994年),各功能区环境噪声都有超标现象。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以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最为严重,夜间22年均超标,其中超标在10分贝以上18年,昼间有12年超标10年达标;居民文教区次之,夜间与昼间各有14年和13年超标,8年和9年达标;然后是混合区,夜间10年超标12年达标,昼间6年超标16年达标;工业集中区最轻,仅1989年夜间超标,余都达标。
  2006年、2007年,城区各功能区昼间噪声全部达标。2008年,混合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均达标,居民文教区和工业集中区仍超标,交通噪声污染依然突出。2011年,除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夜间噪声超标,城区其余各功能区昼夜噪声均达标。
  区域环境噪声
  1990年,市环境监测站对区域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分析。1990—2011年,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在52.0~65.4分贝间。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境内土壤环境质量未设定期定点监测。2003年开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004年结束调查。采样密度每1.33平方千米1个土样。采集水田、旱地(蔬菜、果园地)0~20厘米的表土,5点混合,用四分法留1千克左右供分析。共采集土壤样品284只,其中滨海盐土31只、潮土192只、水稻土61只,分别占10.9%、67.6%、21.5%。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含量各异,铅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水稻土、滨海盐土、潮土;铬、镉、汞和六六六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砷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滨海盐土、潮土、水稻土;铜和滴滴涕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潮土、水稻土、滨海盐土。调查表明,全市有88.4%~91.2%的土壤处于安全级,7.4%~9.5%的土壤处于警戒级,1.4%~2.1%的土壤受到轻度污染。
  耕地地力等级
  2007年,依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根据土壤属性、立地条件、耕作管理等对耕地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至2008年,采集代表性土样2084只,对田块所处的地貌类型、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砾石度、土体剖面构型、耕层厚度、质地、容重、pH值、阳离子交换量、水溶性盐、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排涝抗旱能力15项指标作全面调查和分析。综合各项因子,将慈溪耕地分为二等四级,其中一等一级占0.2%,主要分布在横河、龙山、观海卫镇的稻区;一等二级占39%,分布在除崇寿镇外的各镇(街道);二等三级占58.5%,分布于全市各镇(街道);二等四级占2.3%,分布于庵东、崇寿、胜山、新浦、周巷、逍林等地的新围海涂及未经综合改造的地方。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