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第九编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
页数: 36
页码: 429-464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1988年到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管理 慈溪市

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前,境内农业化肥使用量小,工业企业较少,废气、废水排放量不多,环境无明显污染。后因电镀、造纸、印染等行业兴起,各种炉窑增加,废气、废水排放量激增,而各企业大多设备简陋,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环境污染与日俱增,河湖水质、空气质量首当其冲。1978年,对城区河水进行监测,水质为Ⅳ类。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基本建设局设立环境保护专职人员,开始环境保护(简称“环保”)工作,部分企业开始安装废气、废水处理设施。1981年,县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1985年,县环境保护局(简称“环保局”)成立,环保投入增加,并开始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污染行业征收排污费、开展工业污染源调查等工作。1987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758.63万吨,经处理后排放530.33万吨;燃烧废气排放量8.75亿立方米,经处理后排放3.96亿立方米,境内污染治理处于较低水平。
  1988年,主要河流水质降至Ⅴ类到劣Ⅴ类,南部水库、湖泊成为主要饮用水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活污水排放量、垃圾产出量与日俱增,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不断加重,畜禽粪尿污染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多,致使河道变黑变臭,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1995年,市政府印发《慈溪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公布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名称、范围、级别及责任镇,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1998年,首次编写《慈溪环境保护规划(2000—2015年)》,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入21世纪,先后出台《慈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年)》《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五年规划(2007—2011年)》,开展“四大会战”(拆除违章建筑、改善路边形象、消除环境污染、整顿交通秩序)、“环境整治年”等活动,开展生态市、镇、村建设,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道路、河道实行专人保洁,实施垃圾袋(桶)装化,基本消灭露天粪缸。取缔污染企业,严格执行“一控双达标”(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整治漂染、电镀、铜熔炼行业,做到生产集中、污染治理集中;治理重点轴承企业油污染;限期治理51家重污染企业;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加大对畜禽养殖业和渔业管理力度。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烟尘控制区面积80.19平方千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2%,城市噪声达标面积31.05平方千米,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绿化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未对光污染、放射污染等进行监测。
  2001年,慈溪市环境保护局被人事部、环境保护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慈溪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第一章 环境质量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慈溪属缺水地区,注重水资源保护。自1981年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即开展主要河道、水库、湖泊水环境质量定点、定期监测。1988—2011年,作为饮用水源的南部水库、湖泊水质总体合格,少数水库部分年份水质受到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河道翻水、山林种植和库内渔业养殖等污染,总氮超标,出现一定程度富营养化。境内河网地表水体水质较差,以劣Ⅴ类为主,按单因子评价,2011年全市19个监测站位中除浒山潮塘江外,其余18个站位均超过功能区要求,其中Ⅳ类站位1个、Ⅴ类站位2个、劣Ⅴ类站位16个;污染因子主要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等,以有机污染为主。近海海域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超Ⅳ类标准。
  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
  20世纪80年代前,居民饮用水以河流地表水为主。8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区人口增多,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增加,且河流地表水逐渐污染不适合饮用,先后建设第一水厂(白沙)、第二水厂(鸣山)等城区水厂和一批乡镇水厂,开始向慈溪南部的水库、湖泊取水。位于南部山麓的凤湖、窖湖、灵湖、长溪水库、里杜湖、外杜湖、白洋湖、上林湖、邵岙湖、梅湖等成为慈溪主要饮用水源。市环境监测站每年对全市主要饮用水源的10个水库、湖泊水质进行监测,至2011年,除1994年和2009年白洋湖、1995年长溪水库、1996年凤湖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未达饮用水标准)外,其余年份10个水库、湖泊水质均在Ⅲ类水质以上,邵岙湖、里杜湖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中邵岙湖水质多为Ⅰ类水质。21世纪初,实施余姚梁辉水库、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个水库均为Ⅰ类水质,日引水共26万吨。2001年,开始对10个水库、湖泊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至2011年,除2003年和2004年凤湖、2007年梅湖(与2006年从姚江引水入湖有关)、2009年和2010年长溪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其他水库、湖泊均为中度富营养。
  表9—1 1988—2011年慈溪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年均水质类别
  说明:Ⅲ类水以上符合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保护标准;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表9—2 1988—2011年慈溪市11个河网监测点年均水质监测续表
  说明:综合污染指数是根据地表水污染特征选取几个指标作为评价项目(慈溪确定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4个项目),每个水污染物的单项因子指数加和,水综合污染指数数值越大,表示水污染程度越严重,水环境质量越差;水质类别以最差项目类别为准,与综合污染指数有时不一致;水质状况:Ⅳ类(轻度污染),Ⅴ类(中度污染),劣Ⅴ类(重度污染);2009年始总磷参加评价;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表9—3 2007—2011年慈溪市9个新增河网监测点年均水质监测
  说明:相应指标与表9—2相同;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河网地表水环境质量
  境内河网地表水体大多随三北平原形成,属平原水网。1988—2006年,市环境监测站对河网水质分别设东部2个站位、中部6个站位、西部3个站位进行监测。2007年始,增加到20个站位,其中东部7个站位、中部8个站位、西部5个站位,总体水质较差,以劣Ⅴ类和Ⅴ类为主;其中中部水质相对较好,有Ⅳ类和Ⅴ类水。2008年始,浒山潮塘江、浒山东2个站位水质改善为轻度、中度污染。东部水质逐步恶化,7个监测站位以劣Ⅴ类水为主,每年至少有4个以上站位水质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西部水质最差,以劣Ⅴ类为主,属重度污染,其中2007年新增的西部十塘江站位在2007年、2008年、2010年为中度污染,区域管理划归杭州湾新区后,2011年不再监测。2011年,19个监测站位水质污染程度从轻至重依次为浒山东、浒山潮塘江、徐家浦、石堰、淞浦、高背浦、八塘江、中部八塘江、郑家浦、淡水泓、竺山江、水云浦、四灶浦闸、三塘江、匡堰、西三、镇龙浦、横河、周巷。河网水质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与当地生活和农业污染增多、工业污染及水体流动少、自净能力差直接相关。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2006年前未对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从近岸海域小海鲜捕捞量减少看,20世纪90年代始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2006年,市环境监测站在镇龙浦伏龙山北侧、四灶浦水库北侧海域设2个水质监测点。2006—2011年,2个监测站位除2008年四灶浦水库北侧为Ⅳ类水外,其余年份均为劣Ⅳ类水,超过Ⅱ类功能区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锌、铅、镉、汞、砷、pH值、溶解氧、非离子氨、石油类等其他评价项目含量基本正常,其中重金属监测值除锌符合Ⅱ类海水标准外,汞、铜、铅、镉、砷均符合Ⅰ类海水标准。因丰水时河道水直排入海,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与河网水质具有相关性。
  第二节 空气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1988—2011年,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高,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平均值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内,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1994年前多数年份超标,1995年后均达二级标准。1992年1月至2009年3月,监测降尘(缺1994年、1995年),仅1992年超标。2004年后,在市环保局、市实验小学设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监测表明,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空气污染以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为主,污染类型为煤烟型。2005年,开始对慈溪日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为依据。是年,Ⅰ级168天、Ⅱ级191天、Ⅲ级6天。2005年后,全市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偶尔有轻度污染,无重污染天气,但金属熔炼集中区、炼胶(以废旧轮胎为原料)企业附近等局部地区工艺废气污染较重。2008年,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负荷为41.8%,二氧化氮污染负荷为33.2%。2011年,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负荷为44.9%,二氧化硫污染负荷为27.6%,二氧化氮污染负荷为27.4%,污染类型开始向煤烟污染与汽车尾气污染混合型转变。
  表9—4 1988—2011年慈溪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
  说明:2001年始,氮氧化物改为二氧化氮项目;2005年始,总悬浮颗粒物改为可吸入颗粒物项目;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每立方米二氧化硫低于0.06毫克、氮氧化物低于0.05毫克、二氧化氮低于0.08毫克、总悬浮颗粒物低于0.20毫克、可吸入颗粒物低于0.10毫克,每月每平方千米降尘低于8.0吨;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表9—5 2005—2011年慈溪市日空气质量 单位:天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酸雨
  1996年前,城区酸雨质量等级为1级,属非酸雨区。后随周边环境和汽车尾气排放影响而加剧,1997—1999年属轻酸雨区、中酸雨区;2000—2010年属重酸雨区。2011年,因为夏季集中降水次数、降水量异常多,年度评价为中酸雨区。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功能区环境噪声
  1989年,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市环境监测站对城市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等功能区环境噪声进行监测,至2011年(缺1994年),各功能区环境噪声都有超标现象。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以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最为严重,夜间22年均超标,其中超标在10分贝以上18年,昼间有12年超标10年达标;居民文教区次之,夜间与昼间各有14年和13年超标,8年和9年达标;然后是混合区,夜间10年超标12年达标,昼间6年超标16年达标;工业集中区最轻,仅1989年夜间超标,余都达标。
  2006年、2007年,城区各功能区昼间噪声全部达标。2008年,混合区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均达标,居民文教区和工业集中区仍超标,交通噪声污染依然突出。2011年,除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夜间噪声超标,城区其余各功能区昼夜噪声均达标。表9—6 1989—2011年慈溪市功能区噪声监测 单位:分贝
  说明:标准值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1994年,因仪器损坏未进行监测;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区域环境噪声
  1990年,市环境监测站对区域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分析。1990—2011年,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在52.0~65.4分贝间。
  表9—7 1990—2011年慈溪市区域环境噪声
  说明:1990—2000年为5年测一次;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境内土壤环境质量未设定期定点监测。2003年开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004年结束调查。采样密度每1.33平方千米1个土样。采集水田、旱地(蔬菜、果园地)0~20厘米的表土,5点混合,用四分法留1千克左右供分析。共采集土壤样品284只,其中滨海盐土31只、潮土192只、水稻土61只,分别占10.9%、67.6%、21.5%。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含量各异,铅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水稻土、滨海盐土、潮土;铬、镉、汞和六六六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砷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滨海盐土、潮土、水稻土;铜和滴滴涕平均含量大小依次为潮土、水稻土、滨海盐土。调查表明,全市有88.4%~91.2%的土壤处于安全级,7.4%~9.5%的土壤处于警戒级,1.4%~2.1%的土壤受到轻度污染。
  表9—8 2003年慈溪市土壤主要污染物含量续表
  说明:ND为未检出;样品数284只;资料来源为市农业局。
  表9—9 2003年慈溪市主要土壤类型污染物平均含量 单位:毫克/千克
  说明:样品数水稻土61只、潮土192只、滨海盐土31只;资料来源为市农业局。
  耕地地力等级
  2007年,依照《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技术规范》,根据土壤属性、立地条件、耕作管理等对耕地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至2008年,采集代表性土样2084只,对田块所处的地貌类型、坡度、地下水位、地表砾石度、土体剖面构型、耕层厚度、质地、容重、pH值、阳离子交换量、水溶性盐、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排涝抗旱能力15项指标作全面调查和分析。综合各项因子,将慈溪耕地分为二等四级,其中一等一级占0.2%,主要分布在横河、龙山、观海卫镇的稻区;一等二级占39%,分布在除崇寿镇外的各镇(街道);二等三级占58.5%,分布于全市各镇(街道);二等四级占2.3%,分布于庵东、崇寿、胜山、新浦、周巷、逍林等地的新围海涂及未经综合改造的地方。表9—10 2008年慈溪市不同级别耕地主要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农业监测中心。
  第二章 环境污染及治理
  第一节 污染源普查及污染分类
  污染源普查
  慈溪市环境污染,主要源自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2007年开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2008年结束。普查对象为工业源、生活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总计17290家,其中工业源15227家、生活源2058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5家。普查获得的数据与常年统计有一定差异。
  工业污染源 普查工业企业15227家,其中家电、非金属废料加工、零部件制造、塑料零件制造、轴承、轻纺、化工等行业6366家,占41.8%,主要分布在慈溪内河网络。工业用水企业14500家,总用水量6779.39万吨,其中重点源企业5986.51万吨,占88.3%。工业废水排放企业6835家,排放总量2822.8万吨,其中重点源企业2605.80万吨,占92.3%。工业废水的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4类,产生量分别为47095.19吨、5063.22吨、366.66吨、534.81吨,排放量分别为7568.03吨、593.48吨、173.88吨、254.44吨;其中的重点源企业,化学需氧量的产生、排放量分别占总数的96.7%、79.6%,生化需氧量的产生、排放量分别占总数的96.2%、69.1%。废水排放量居前的为浒山街道(原)、桥头镇、坎墩街道。工业废气排放企业2643家,排放总量271.16亿立方米;其中重点源企业排放256.83亿立方米,占94.5%。宗汉街道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43.3%。工业废气的污染物主要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3类,产生量分别为68617.94吨、15439.40吨、3525.40吨,排放量分别为6598.87吨、8654.60吨、3046.99吨;其中的重点源企业,产生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相对占有量均在90%以上,烟粉尘产生量、排放量分别占总产生量、排放量的98.6%、92.0%。观海卫镇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71.4%,主要为山塘排放;横河、龙山、鸣鹤3镇氟化物排放量占全市的58.5%,主要由砖瓦窑排放。全市有电磁设备企业42家,其中重点源企业34家,占总数的81%;有电磁设备181台,其中重点源企业171台,主要分布在金属制品、通信设备、有色金属冶炼等3个行业,共有23家企业,74台设备,分别占总数的54.8%、40.9%。全市有放射源工业企业16家,均为重点源企业,拥有设备90台,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企业8家,设备62台。
  生活污染源 普查生活污染源总数2058家,其中理发、美容保健、餐饮占72.4%,其他还有住宿、洗浴服务、汽车摩托车保养、洗染服务、医院等行业。生活源污水主要产自城镇居民,占生活污水总量的93.3%,其余行业污水量合计不到7%。生活源污水污染物种类主要有氨氮、总氮、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分别为3328.22吨、4805.34吨、31400.04吨,排放量分别为3252.05吨、4304.33吨、26462.26吨。从排放区域看,产生和排放量最大的为浒山街道,其次是观海卫镇、横河镇、宗汉街道。年产生活垃圾46.96万吨,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占清运量的89.8%,其中无害化填埋32.68万吨,生活垃圾总无害化处理率69.6%。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至2007年,全市废水治理设施投资总额在2.09亿元左右,设计处理总能力约每日15.98万吨。治理设施投资和处理能力以重点源为主。纳入污染源普查的工业源废气治理设施总值27.04亿元,实际处理量87.37亿立方米,主要来自重点源。
  工业污染
  工业废水污染 1987年,工业废水排放量758.63万吨。1991年,调查1560家企业,用水总量656.36万吨,其中用水10万吨以上的行业有印染、造纸、化工、电镀等;主要污染物类型为有机无毒有害废水、无机废水、有毒废水、碱性废水和酸性废水,污染物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悬浮物。1997年,开展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65万吨,处理量284.60万吨,处理率78%。废水重点排放行业为纺织印染、造纸、电镀、食品、金属冶炼等行业,其中纺织印染业排放量109.9万吨,占总量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从大到小为化学需氧量1601吨、悬浮物669.40吨、石油类68.60吨、氰化物0.97吨、总铬0.89吨(其中六价铬0.67吨)。污染物类型有一定地域性,总铬(六价铬)排放量观海卫镇最大,其次浒山街道(原),两地排放量占全市73%;氰化物排放量龙山镇最大,其次逍林镇,两镇排放量占全市49.3%;石油类排放量横河镇最大,其次坎墩街道,两地排放量占全市65%;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排放量浒山街道(原)最大,分别占全市的23%、56%。全市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1998年后超过500万吨,2000年与2005—2008年超过1000万吨。2008年,统计工业污染源15227家,废水产生量总计4283.62万吨,排放量1288.60万吨,其中重点源废水产生量4064.24万吨,占总产生量的94.9%。2011年,统计工业源废水产生量总计3599.28万吨,排放量441.37万吨。
  表9—11 1994—2011年慈溪市工业废水和水中污染物排放
  说明:2011年取消符合排放标准排放量统计;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工业废气污染 1987年,全县工业锅炉燃烧废气排放总量8.75亿标立方米,主要行业有印染、造纸(其他)、化工、砖瓦陶瓷、铸造及熔炼等,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污染严重程度有一定区域性,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量宗汉镇最大,烟尘排放量龙南乡最大。20世纪90年代,新浦镇熔炼小铸造厂居混杂,污染严重。1997年,对10942家乡镇企业开展的调查基本呈现全市整体情况。是年,被调查企业耗燃料煤20.56万吨、燃料油1.72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9.05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排放28.38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废气排放0.66亿标立方米。废气排放重点行业为砖瓦和火力发电,分别占44%和22%;生产工艺废气主要是石棉行业。废气中污染物有二氧化硫6022.09吨、烟尘7015.43吨、工业粉尘613.09吨、氟化物146.04吨,共计13796.65吨。
  1997—2000年,全市废气排放量在30~36亿标立方米之间。此后增加较快,2001年,排放量65.01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6.8%。2006年废气排放量超过100亿标立方米。2011年废气排放量70.16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3666.76吨、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3236.07吨。
  表9—12 1994—2011年慈溪市废气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 慈溪固体废物污染主要行业有印染、造纸(其他)、化工、电镀、铸造及熔炼等。1997年,全市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6.30万吨,排放量0.44万吨。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2.19万吨,产生工业固体废物重点行业有纺织、电力、造纸、机械制造、冶炼等。相对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增加较少。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总产生量40.17万吨,主要种类有炉渣、粉煤灰及污泥,3类共计24.95万吨,占总产生量的62.1%。2011年,工业固体废物总产生量21.01万吨。另外固体废物有电镀污泥、医疗垃圾、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蓄电池等。
  生活污染
  生活污水 1988年,生活污水排放量1756万吨,主要源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有氨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其中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5874吨。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城区人口增多,农村普遍应用自来水等因素,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2008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3942万吨,每天排放约10.8万吨,其中城区全年排放1621万吨,占41.1%。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4053吨、2008吨、281吨。农村生活污水大多就近排入河道。
  生活垃圾 1988年,生活垃圾产生量2.5万吨。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物质丰富、生活改善,城乡生活垃圾迅速增加,房屋装修废弃物、废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废电池等新的污染物增多。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42万吨。
  人粪尿 人粪尿习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生产因劳动力变化,运输不便等,基本不再用人粪尿作肥料。2008年,全市农村人粪尿产生量77.33万吨,使用量19.31万吨,使用率25%
  农业污染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污染 农药污染主要指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等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农作物害虫繁殖快,抗药性逐渐增强,农药毒性随之增强,造成农药污染恶性循环。1988—1996年,全市年平均化学农药用量1433.11吨。2011年,仅市内2家主要农资公司(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浙江中冠农资有限公司)销售化学农药4944吨。施用农药种类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化肥污染指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食品及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和大气污染现象。1988—2008年,化肥施用总量218.15万吨,年平均施用10.39万吨,按全市年平均耕地面积计算,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2390千克,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千克安全上限。2011年,仅市内2家主要农资公司,销售化肥12.56万吨。
  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剧增,主要有棚架用膜和地面覆盖用膜(地膜)。1988—2008年,年均用薄膜1753.07吨,其中地膜居多。1988年用薄膜610.20吨,2008年1.41万吨为最多。农民在收割作物后,对残留薄膜填埋、焚烧或直接丢弃,形成污染。1990年,市农业局对7~8年地膜覆盖土地调查,测得0~20厘米深度耕作层每公顷残留薄膜29.21千克。2011年,市兴合农资配送有限公司销售农用塑料薄膜1200吨。
  畜禽养殖污染 20世纪80年代中期,境内农村建有大小不等畜禽养殖场近1000个。90年代,规模型养殖场逐渐增加,畜禽粪尿排放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尤其对地表水质影响较大。2000年,畜禽存栏总数279万只(头),畜禽粪尿产生总量21.91万吨,其中粪14.15万吨、尿7.76万吨、使用量17.12万吨,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78.2%。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93.54万吨,主要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共230吨。2011年全市有畜禽养殖场1500余家,其中属禁养区范围的有1200余家。大多自发养殖,规模小(如养猪200头以下),污染物处理不到位,产生污染问题。
  第二节 污染治理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社会环保意识和环保诉求不断增强,各级政府与团体、单位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力度,环保投入增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污染趋于恶化状况得到控制,环境保护面逐步扩大,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初,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排水管道雨污混排,污水处理依赖企业自建设施,时全县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3套,无污水处理厂及专用垃圾填埋场。1989年,在石堰乡楼房山建垃圾填埋场。1990年,建市污水处理厂,铺设集污管道。1993年,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日处理污水6000吨,覆盖区域内实行雨污分流,有集污主管道5千米。1995年,建西三垃圾填埋场,库容量43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120吨,设计使用年限10年。2000年,建设中部、东部垃圾填埋场。2005年,启动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设市域污水收集、输送、集中处理、排放4大系统。至2011年,有污水处理厂4座,工业企业自备污水处理设备250套,日污水处理总能力22万吨;垃圾填埋场4处,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均由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集中焚烧,垃圾集中处理率100%。(污水处理设施详见第十编《城市建设》第二章第二节,垃圾处理设施详见第十编《城市建设》第三章第六节)
  照9—1 市污水预处理厂(2009年)
  照9—2 市西三垃圾填埋场(2009年)
  工业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采用企业自行治理为基础,政府集中治理为重点的形式开展。20世纪80年代,境内遍布大小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政府职能部门指导并督促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实行综合利用,减轻污染程度。20世纪90年代以开展集中整治为主。1999年,开始下达“一控双达标”任务。市环保局会同媒体组织3次“零点行动”,督促企业治污。2000年,240家重点污染企业排放达标。是年8月,宁波市政府对慈溪“一控双达标”工作进行验收,随机抽取中国金轮集团等6家企业,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装置运转状况和污染物达标情况,认为基本实现达标排放。2003年,成立漂印染、电镀、造纸、熔炼、锻打5个重污染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全过程控制,改造污染排放企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不能达标排放企业。每年根据排污申报情况,对排污企业分配年度化学需氧量削减目标。扩大排污申报面,2008年排污申报企业排污量占全市工业排污总量的60%。2009年开展整治小印花企业,关闭、取缔小印花企业285家。2010年整治废塑料行业,全市4220户废塑料加工户,取缔4104户。2011年,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排查相关企业300余家次,取缔铅酸电池企业4家,并拆除涉铅设备。
  工业废水治理 1987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758.63万吨,530.33万吨经处理后排放,处理率69.9%,其中424.27万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达标率55.9%。1992年,整治电镀、热处理、锻造、铸造行业,建成一批以中和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解还原法为基本原理的废水治理设施。1995年,全市有企业废水治理设施121台套,价值4269万元,处理废水量284.64万吨,处理率78%。1999年,实行“一控双达标”后,较1996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削减3.2%,其中化学需氧量、六价铬、氰化物、石油类排放量分别削减56.3%、16.7%、74.5%、36.6%。2005年,建杭州湾新区漂印染工业生产基地,总投资14亿元,环保投入6200万元,配套建设日5万吨的污水预处理站1座,关、停、并、转全市漂印染企业36家,减少污染面。2008年,杭州湾电镀生产中心运作,总投资54570万元,全市37家漂印染企业,整合后有13家电镀企业搬入,经电镀中心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40%废水经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60%经深度处理后回用。原址改造企业18家,投资750万元新建电镀废水处理站8座。
  照9—3 市电镀中心污水处理厂(2009年)
  照9—4 水解酸化池(2009年)
  工业废气治理 1987年,工业锅炉有机械炉和手烧炉,其中机械炉占70%;废气处理率45.3%。1992年在城区创建9.6平方千米烟尘控制区,1995年新建天东片、白沙片烟尘控制区10.4平方千米。1997年,调查乡镇企业,燃料燃烧排放28.38亿标立方米,经消烟除尘20.19亿标立方米,占71%。生产工艺废气排放0.66亿标立方米,经净化处理0.62亿标立方米,占92.3%。1999年,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业废气排放量比1996年减少37.3%,其中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1.4%、54.2%、46.5%。2002年再次扩建烟尘控制区,总面积增加到28.6平方千米。创建烟尘控制区,掌握范围内炉、窑、灶及除尘设施配备和达标情况,规范企业烟尘排放;搬迁布局不合理企业如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宁波明越铜业有限公司等;关闭落后工艺设备如宁波港慈发电有限公司3台小火电发电机组;拆除市人民医院2台燃烧锅炉,改由热电厂集中供热;市中医院异地新建时将1台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油锅炉;对市热电厂和金轮热电厂2台热点锅炉除尘脱硫进行治理,金轮热电二厂拆除2台每小时10吨和1台每小时20吨的燃煤锅炉、新增1台每小时90吨的热电锅炉。2003年,组建敦和铸造工业园,环保投入348万元,集中233家熔炼作坊,设置中频电炉466只,产生烟气全部收集经水膜除尘设备处理后,回收有用金属粉尘,关停园区外熔炼作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较整治前减少90%。2006年,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慈溪金轮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循环硫化床炉外脱硫设施改造,脱硫率超过70%。同时开始对全市炼胶企业(以废旧轮胎为原料)产生的废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及进行碱液吸收处理后排放。是年,城区扩建的3.4平方千米和杭州湾新区创建42.76平方千米烟尘控制区通过验收。2008年,停产敦和铸造工业园全部熔炼企业54家及分布在周边区域的小熔炼29家;取缔嵌发丝造粒企业;位于市烟尘控制区内的13家漂染企业停止生产,迁至杭州湾新区漂染生产基地,统一由众茂热电厂集中供热,废气排放量年减少5.45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减少731吨、烟尘减少160吨;慈东工业区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全市烟尘控制区总面积增加到74.76平方千米。2011年,发布《关于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实施方案》,划定78.60平方千米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3年内分3期推进实施,当年划定区域内淘汰内燃煤锅炉10台。
  工业固体废物治理 工业固体废物大多进行综合利用。1997年,全市乡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5.85万吨,综合利用率98.3%。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20.31万吨,综合利用率91.5%,处置1.88万吨,基本实现零排放。2007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6.79万吨,处置量3.11万吨,丢弃倾倒量0.10万吨。2011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7.87万吨,总处置量1.52万吨,贮存量108吨。另外电镀污泥、医疗垃圾、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均按宁波市环保局规定集中转移至境外相应处置单位定点处置。
  工业噪声治理 慈溪加工企业较多,许多厂居混合,工业噪声较普遍。通过集中厂区、工艺改造等减少工业噪声。1993年,通过搬迁厂居混合区企业等措施,创建噪声达标区,是年城区11.3平方千米通过验收。2000年,建白沙轻纺城,占地133公顷,集中迁入170多家原分布于居住区的企业。2007年,处罚噪声超标整改无效的飞翔紧固件厂、三环动力机械铸造公司等。2008年,噪声达标区范围内,Ⅱ类标准适用区声源噪声达标率92.5%,Ⅰ、1Ⅲ类标准适用区达标率均为100%。2011年编制《慈溪市声环境质量标准试用区域划分方案》。生活污染治理
  1988年,开始对生活污染较严重的浒山镇、周巷镇进行治理,范围涉及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炉灶烟尘和社区噪声污染。2000年,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通过实施河道、道路保洁责任制,推行生活垃圾袋(桶)装化、消灭露天粪缸、开展绿化活动等,整治生活环境。是年始,所有行政村推行垃圾袋(桶)装化;建成区内道路实行18小时和15小时巡回动态保洁;拆除露天粪缸,改建成无害化公厕,大、中型密封储粪池。2006年,加快集镇污水管网与处理系统建设。在不能纳入城市排污系统的农村居住区,就近联户配套建设120只净化沼气池;对天然湖塘洼地加以整修,用塘内生长的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接入排污管网的居住区,分户、联户建立大、中、小三格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后接入排污管网集中净化处理;关闭或搬迁沿骨干河道的所有废料堆放场、垃圾堆放点、洗涤场。至2011年,城区基本完成雨污分流体制的市政集污管网系统建设,建成1座每日2万立方米的教场山污水处理厂和深度处理工程。
  生活污水处理 1993年4月,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投产,开始集中污水处理,城区生活污水开始纳入排污管网,农村部分纳入管网,多数进入河沟。农村卫生厕所多数经三格式处理,但普遍质量不好,渗漏严重。2000年、2001年累计清除露天粪缸74095只,有159个行政村基本消灭露天粪缸,新建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625座。2003年,市环保局在观海卫镇杜岙村西埠头试点地埋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因氮磷排放指标未达标而中断。2006年,市政府制定《关于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试行)》,发出《转发市环保局等部门关于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补助政策和治理方式。结合生态建设,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镇和宁波市级生态镇、村为载体,重点保护饮用水源,按照先重后轻、先易后难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龙山镇凤浦岙村、观海卫镇杜岙村、庵东镇海星村、周巷镇长胜市村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自2007年始,市政府每年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生态建设任务考核,并于2008年始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作为市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在《慈溪日报》上公示,加强公众监督力度。2010年,市政府出台《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同年出台《慈溪市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规划》,计划再投入2.6亿元,用5年时间,对43个不能纳管的村庄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治理;至2011年,全市63个村建成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治理户数1.5万户。
  生活垃圾处理 1988年前,生活垃圾部分卖给山民作肥料外,其余均填河塞沟。1989
  照9—5 周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湿地(2009年)年,建立首个垃圾填埋场,城区垃圾进行一般填埋处理。2000年,全市推行生活垃圾袋(桶)装化,生活垃圾以镇为单位集中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2001年,中部、东部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均进入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率100%。2006年,在慈东工业园区兴建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2009年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全部进入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人粪尿处理 人粪尿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用贮粪池收集后供给农户。2000年,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拆除露天粪缸,改建成无害化公厕,大、中型密封储粪池;公厕污水抽到大型密封池储贮还田。至2008年除7个缺水村外,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累计18.5万只;新建三格式无害化公厕2764只,改造窖池式公厕107只,建规范化储粪池14只。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建公厕粪便沼气集中处理中心18座,公厕粪便做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周巷镇实施2个国家级沼气池项目,项目实现公厕污物零排放。人粪尿主要经化粪池处理,2008年处理量46.66万吨,处理率60.3%。至2011年,农村公厕粪便集中沼气处理中心经周巷镇的成功试点,在全市逐步推开,全市19座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建成,日处理粪便能力555吨,实现全市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全覆盖。
  农业污染治理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处理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污染治理,主要采取应用综合技术减少用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复合肥料,提高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等措施。1988年后,陆续推广施用噻嗪酮、定虫隆、吡虫啉、腈菌唑等高效低毒农药,减少施用或禁用高毒农药。2002年,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绿麦隆、三氯杀螨醇等农药及混配制剂。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甲拌磷、甲基异柳磷、五氯酚钠农药及混配制剂;茶叶产区除上述农药外,还禁止使用氰戊菊酯类杀虫剂制剂;水田作物禁止使用所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及复配制剂,稻区控制使用杀虫双、杀虫单。2003年,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包括含上述成分杀鼠剂。进入21世纪,逐渐引进信息素诱虫、频震式杀虫灯诱虫、防虫网覆盖、黄色黏板防虫、生物食物链等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
  为防止化肥污染,1995年后,单一肥料用量逐渐减少,复合肥用量增多;单一肥料与复合肥用量之比,1990年695∶1,1995年8∶1,2005年后4∶1;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掌握好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减少化肥散失。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减少污染及养分流失,使土质疏松,防止土壤板结。1988年,稻草、麦秆等还田7170公顷;20世纪90年代,草莓枝叶还田年均200~260公顷,蚕豆壳还田年均4000~5300公顷;进入21世纪,部分棉地采用机械拔秆粉碎后还田,畜肥、沼肥经过无害化处理提供农户施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钾肥及微肥用量,通过土壤中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作用,降低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2007年,慈溪被列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市),当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67万公顷。
  一般农家待作物收割后,组织人力通过手工或农具回收残留薄膜集中堆放。翻地、平整土地及播种时捡拾、清理薄膜残留碎片。优化耕作制度,通过作物轮作减少地膜单位面积覆盖率,减轻残膜污染危害。进入21世纪,采取适时揭膜技术,缩短地膜覆盖时间,保持地膜仍有较好韧性,提高回收率,减少薄膜残留土壤。推广使用生物降解膜,加速残留薄膜分解和降解。减少使用超薄薄膜(厚度0.007厘米),推广较厚薄膜(厚度0.015厘米),易于回收。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粪尿一般用堆肥、沤肥、栏肥作农家肥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规模养殖增加,农业生产应用畜肥减少,畜禽粪尿遂成污染因素。1991年,要求大中型畜牧场提出禽畜污染治理方案,并推广生态示范工程。2005年,出台《关于统筹畜牧业用地推进畜禽生态养殖的若干意见》,限制发展小型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和占用河道或在骨干河道边沿的畜禽养殖场。2008年,实施《慈溪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划分与管理办法》,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推行畜禽粪便资源化,畜禽排泄物统一进入大型密封畜粪池或净化沼气池处理,市财政对关闭或搬迁禽畜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安排750万元作经济补偿。至2011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基本搬迁完毕,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和奶牛存栏30头以上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有70家畜禽养殖场建沼气池126只,容积13465立方米,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第三节 减排
  2006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06年、2011年,宁波市政府下发“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宁波市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明确慈溪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指标。慈溪按上级规定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责任制,制订减排工作规划,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治理、监督管理三大减排技术措施,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市政府被评为宁波市“十一五”减排先进集体。
  指标与实绩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2项,“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
  “十一五”减排目标 2006年11月,宁波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规定慈溪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指标:在“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5%,由2005年的5870吨减少到2010年的499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9%,由2005年的7660吨减少到2010年的6200吨。“十一五”减排实绩 2010年底,环保部认定慈溪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4112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4959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30%、35%,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200%、186%。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地面水主要指标基本持平,其中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由2005年的每立方米9.01毫克降到2010年的每立方米7.50毫克,下降16.8%。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浓度下降26.8%。全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综合脱硫效率90%以上。
  “十二五”减排目标 2011年,宁波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的通知》,明确慈溪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指标,每年减排指标定为“十二五”减排任务的20%。
  表9—13 “十二五”时期慈溪市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说明:2010年基数以2010年污染普查更新调查总量为基准,与“十一五”时期数据有别;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2011年减排实绩经核定,2011年慈溪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0395吨,比2010年下降5.5%;氨氮排放总量2540吨,比2010年下降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500吨,比2010年下降3.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849吨,比2010年下降0.8%。
  减排措施
  工程治理 2006—2010年,全市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座,扩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座,新增管网约800千米,污水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日2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日32万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5年间,全市4家热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建设,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亿余元,建成烟气脱硫设施7套。全市120余家企业4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均完成炉外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改造。2011年,市域集污完成中心城区15千米、镇级25千米管网和4座泵站,完成三产企业和工业企业纳管任务1800余家,农村生活污水接纳25个村;开展禁燃煤区建设工作,慈溪中心城区和宗汉街道、坎墩街道、横河镇、匡堰镇部分区域划定为禁燃煤区,在3年内分三期推进实施;对全市2吨以上燃煤锅炉使用单位实行用煤总量控制,2011年用煤总量比上年减少2.77万吨。同时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及天然气管网建设,减少自备锅炉。
  调整产业结构 2006年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即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整合改造低端产能,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实现减排。主要措施为控制新增污染物总量,否决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整合优化热力资源,建设能效高、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低的集中供热锅炉机组,淘汰漂印染、电镀企业燃煤锅炉322蒸吨,年节约用煤10余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15吨;整治提升重污染行业,开展漂印染、电镀、金属熔炼、废塑料加工、蔬菜腌制加工、轴承生产、砖瓦窑等专项整治,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2011年,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完成全市52座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 2007年,市政府成立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减排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2006—2011年,全市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零点行动”“百日环境整治”等系列执法行动,扩大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和污染源在线监管网络覆盖面,严查化工、电镀、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重点信访件及减排工程等领域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日常监督监测,查处治污设施不正常使用、超标排污等行为,对拒不履行的案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在污染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累计有8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87家通过ISO14001认证。奖励减排企业,提高排污收费,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减排状况,对排放总量实行半年报、年报和信息公布制度。
  第三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1988年继续开展环境常规监测。之后监测力量加强,投入增加,设备更新。2011年,有监测人员18人,配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仪、原子吸收仪、智能油烟烟尘平行采样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和多功能射线监测仪、复合式气体检测仪等应急监测设备。监测涉及水(含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底质和固体废物、植物类、噪声5大类120个监测项目,承担全市环境质量、排污收费、重点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纠纷仲裁性及环境科研课题性监测等。表9—14 2001—2011年慈溪市环境监测 单位:次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地表水环境监测
  地表水环境监测范围包括10个饮用水源水库(湖泊)水质、19个河网水质和四灶浦水库,共设监测站位32个,其中省控站位2个、宁波市控站位7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站位5个。水库、湖泊常规监测项目共31项,分别为水温、pH值、透明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氨氮、挥发酚、氰化物、总汞、总铅、总镉、总砷、六价铬、氟化物、总氮、总磷、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叶绿素a、硫酸盐、石油类、氯化物、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硒(四价)、溶解性铁、总锰、总铜、总锌、藻类定性。河网水系常规监测项目比水库、湖泊少测透明度、硝酸盐氮、大肠菌群、溶解性铁、叶绿素a氯化物等8个项目。监测频率为饮用水源邵岙湖、梅湖、上林湖3个水库每月上旬监测,全年12次;其余7个水库、湖泊单月上旬监测,全年6次;河网水系单月上旬监测,全年6次。
  大气环境监测
  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共布设4个,分别位于白沙水厂、五交化公司、双龙地毯厂、市供电局。1998年改设市环保局、市供电局2个点位;2005年后改为市环保局、实验小学2个点位。2004年前,采用智能恒温连续大气采样器及TSP大流量采样器,实行24小时连续采样,每月监测时间不少于12天。2005年,开始采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每一测点每月保证21天有效监测时间。降尘监测点位4个,分别位于峙山公园(对照点)、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区)、市环保局(居住区)、市供电局(商业区),每月采样1次,每次持续1个月,全年监测。降水监测点位1个(市环保局),逢雨监测。
  噪声监测
  20世纪90年代初,在冷冻厂、东方大酒店等功能区设噪声监测点4个,在商业大厦设高空噪声监测点1个,每年3月、9月监测2次,每次连续监测24小时。城区设区域环境噪声测点134个,每年10月监测1次,每次测量10分钟。城区主干道设交通噪声测点49个,每年11月监测1次,每次测20分钟。2005年,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对全市城区进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标准使用面积分别为8.32平方千米、13.70平方千米、6.57平方千米、2.46平方千米。
  表9—15 2005年慈溪市建成区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第二节 环境监督
  环境信访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来信来访来电投诉逐年增加,环境信访工作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市每年环境信访总量,2000—2003年1000~1330件、2004年1820件、2006年增加至2273件,平均每年递增17%,2008年1983件,2009年2013件,2010年2760件,2011年2753件。农村环境信访投诉对象以个私企业为主。个私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没有环保设施,未经环保审批,多办在居民区内,引发环境问题。2006年,有关个私企业投诉占信访总量的66%,对建筑施工和饮食娱乐服务企业投诉信访件占12.5%,成为环境信访重点。1998—2011年,处理环境信访件26194件。
  环境违法案件查处
  1994年,慈溪福达动物营养源厂排放高浓度含砷废水,致使观城区后方、阮家、上四房、新桥4村早稻、晚稻减产,市环保局依法作出企业停产、清除污染、处以1万元罚金决定,并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同年7月,横河镇乌玉桥村村民反映村办窑厂排放废气污染桃园,造成烂桃,经市环保局调查监测,确定窑厂排放含氟气体是造成烂桃原因,责令窑厂迁址,并赔偿种植户损失。1995年,小安乡板桥路村26家盐炒豆加工户在加工过程中排放盐末粉尘、烟雾、浸泡废水,污染环境,造成周围农田几乎绝产,市环保局实地调查后,责令26户盐炒豆加工户全部关停。1999年,36位市民具名上告慈溪水泥厂排放烟尘,影响居民生活和329国道交通安全,市环保局、市工业局联合调查处理,停止立窑烧制生产线,允许生料改为熟料生产线生产至次年6月底。2000年,慈溪兴安电镀公司、新江涤化、慈溪富兰达尼龙公司3家企业排放污水,造成周巷镇建塘水库死鱼,法院判决由该3家企业赔偿30余万元。2001年后,开展“经济规范在慈溪”“取缔无证无照”“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01—2011年,作出环境行政处罚3663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882件;市政府挂牌督办有较大环境影响的31家企业,对未达到要求的6家督办企业分别作出停业或停产整治处理。
  排污费征收
  1988年,继续对电镀、印染行业征收排污费,是年,征收排污费35万元。之后深化排污收费工作,拓宽排污费征收面。1996年,开始征收城区餐饮娱乐服务行业排污费。2001年,开始征收乡镇餐饮娱乐服务行业排污费。2003年7月,对毛绒蒸汽、泡沫塑料等实行多因子收费。2008年,向128家水污染超标单位、266家大气污染超标单位、4家固体废物排放单位征收排污费,是年,征收排污费744万元。2011年,对460家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开征排污费,对纳管企业超标排放加倍征收排污费,是年,征收排污费549万元。1988—2011年,累计征收排污费10560.1万元。表9—16 1988—2011年慈溪市排污费征收 单位:万元
  说明:1994年、2003年含罚款,1997年为1—11月数据,1999年未统计余数;资料来源为市环境保护局。
  污染物排放管理
  1989年,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主要为电镀、漂染2个行业。2000年后扩大覆盖面。2007年,根据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宁波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规范和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将锅炉纳入管理范围。是年,对140家企业核发、换发污染物排放许可证。2008年,结合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计划,对169家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2009年,核发排污许可证169家。2010年,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对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再次进行梳理,对已不符合发放的企业不予发放,对需整改的企业缓发,待企业整改完毕后再予发放。2011年,发放排污许可证60家。
  污染源实时监控
  2004年7月,环境监控中心对全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污染物排放情况,采用图像、数据一体化监控软件,对污染物排放口图像和污染物排放浓度开展实时监测监控。杭州湾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市污水处理厂、金轮热电厂、杭州湾众茂热电厂等为重点监控企业。2007年11月底,在线监控企业62家,其中漂印染企业28家、电镀企业13家。2008年,在线监控企业35家。2009年,新建在线监控7家,并对14家企业平台进行改造升级,共有42家企业连至监控平台(后有8家在线监控企业划归杭州湾新区管理)。2010年,新建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扩大在线监控覆盖面。2010年,新建在线监控8家;2011年新建在线监控6家。至2011年,共有48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1989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11月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10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由市环保局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2000年始,审批事项归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环保窗口统一办理。审批内容为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是否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工艺先进,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维持或改善地区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等。2004年,慈东工业区宝基公司炼钢项目因不符合产业政策被否决。2006年,新兴化纤的年产1000吨碳纤维生产项目和锦惠毛绒的锦纶合成项目因选址不合理被否决。2011年,慈溪科力建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预拌商品混凝土项目因选址不合理被否决。至2011年,完成项目审批12897个,否决各类建设项目897个。
  第四章 生态建设
  第一节 水环境整治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企业增多,污水排放量加大,加之污水接纳设施不配套,处理能力不足,水域环境日益恶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水域环境。2003年2月,市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专门作出水环境整治决议,要求一届政府致力于水环境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整治疏浚河道,向外引水(分别见第十二编《水利》第三章、第二章),加强污水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2005年,启动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超过19亿元,包括建设市域污水收集、输送、集中处理、排放4个系统。至2011年,水污染恶化现象得到控制,饮用水源保护良好,部分河道水质有所改善。
  饮用水源保护
  1992年,出台《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若干规定》,将邵湖、梅湖、上林湖、里杜湖、外杜湖、灵湖、窖湖、凤湖、长溪水库、白洋湖10座水库集雨区划定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翻水河道两侧各300米为二级保护区,保护区面积98.15平方千米。1996年,开始创建宁波市合格饮用水源。是年,上林湖、邵岙湖、梅湖创建成功;1997年,长溪水库、窖湖创建成功;2007年,里杜湖、外杜湖、白洋湖、灵湖、凤湖创建成功。2008年,开始逐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观海卫镇杜岙村、龙山镇凤浦岙村开始实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对成片自然村,采取收集后相对集中处理,对分散型农户进行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至2011年,饮用水源保护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建成。河道保洁
  1997年前,城区河道由浒山镇负责保洁。1997年,市环境保护局开始接管周家路江河道保洁工作,保洁面积9.13万平方米,4名保洁员进行河面保洁和河草打捞。1998年下半年,周家路江河道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全日制保洁。2000年后由市水利局负责。(详见第十二编《水利》第五章第一节)
  城河治理修复
  1997年,成立城河治理指挥部,重点整治大古塘河、浒山江为骨干的20条(段)河道、21千米。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建成截污管、渠29千米,新建大小节制闸8座、橡胶坝2座,设置排涝和污水提升泵站4座,新增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城河治理较大项目为大古塘河治理工程、浒山江治理工程、“五河”(金山后横河、东城河、施山横江、担山庙江、茅家漕)治理工程。1997年3月,大古塘河治理工程开始建设,2000年8月建成,总投资2400万元,全长2620米,两岸用砼浇筑集污渠结构,在鸣山老船闸处建节制闸1座,用于隔离污水,全程河底清淤。2000年4月,浒山江治理工程开始建设,2002年12月竣工,总投资9500万元,全长1700米,两岸用砼浇筑集污渠结构,南端罗墅桥建橡胶坝1座,隔离上游污水,全程河底清淤。2003年11月,开展“五河”治理工程,2004年6月竣工,投资2400万元,全长5150米,铺设集污管,河底清淤。2004年、2005年,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水产研究所在峙山文化广场A区河道开展防治城河富营养化和生态修复试点。2006年3月,市政府投入445万元,在大古塘河、浒山江、东城河、赵家路江、城东新村横河5条城市河治理建成段河道中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种养去污能力强、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在美化水域景观同时,消减水体中富含的氮、磷等物质,净化水质。工程覆盖河道总长9136米,水面面积13.31万平方米。采取景观浮岛、净化浮岛、沉箱(筐)、湿地种植方式,种植各类植物61900平方米。同时向水体放养铜锈环棱螺、蚌类等4000千克。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测算显示,净化植物和景观植物从水中去除氮约2189.33千克、磷约379.72千克,鱼类和底栖动物去除水体中氮3377.60千克、磷240.78千克。
  照9—6 浒山江治理修复后景观(2008年)第二节 湿地保护
  杭州湾湿地项目建设
  杭州湾湿地系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是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2005年,慈溪市与全球环境基金会(GEF)达成建设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意向,投入第一期项目开发基金35万美元。2006年9月,慈溪市沿海湿地保护区生态照9—7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湿地(2011年)走廊工程经过生态规划研究后全面启动,为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和世界银行合作支持下的第一个项目,湿地类型丰富,包括沿海滩涂、离岸沙洲和塘内围垦湿地,其中沿海庵东滩涂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项目分自然湿地和工程湿地两部分。自然湿地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投资1000万美元,总面积约43.5平方千米,包括建立自然湿地保护区及1个世界级的环境教育中心。2006年后,封闭管理3.33平方千米围垦地,清理各类鱼塘13.8公顷,平整农田10.27公顷,此后植被恢复良好,鸟类数量和种类增加,记录鸟类131种,隶属于12目33科,包括近危鸟种罗纹鸭、黑尾塍鹬、白腰杓鹬、大杓鹬、震旦鸦雀,脆弱鸟种卷羽鹈鹕、遗鸥、黄胸鹀;还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普通鵟、红隼、环颈雉、小杓鹬。工程湿地位于杭州湾新区,投资712万美元,占地近90公顷,对经处理的达标排放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削减氨、氮、磷等污染物入河(海)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自然湿地(中心)2010年6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掌起树滩湿地公园
  2010年,掌起镇建设树滩湿地公园先期投入170万元,种植各类植被保持水土、维护堤岸;清理河道、投放鱼苗,保护水质和物种多样性。至2011年,总投资380万元,建成观景亲水平台、湿地走廊、水生植物观赏区等,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掌起树滩湿地公园(一期)占地面积10.89公顷,为市内首个镇级湿地公园。第三节 生态市创建
  生态市建设
  2004年,市政府提出创建生态市目标,成立市生态办公室,明确生态环境建设为年度考核内容,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是年,完成26条河道整治108千米。2005年,开展以水环境整治为中心,推进碧水、蓝天、绿色、清静、素质5个工程建设,投资138.79亿元。至2007年累计整治河道270千米,清理墓6354穴,全市规划13个生态墓区,建成10个,青山白化治理率90%。2007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节能办公室和减排办公室。2008年5月出台《关于印发慈溪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污染减排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部门、镇(街道)分工明确的减排机制。是年,完成投资1.70亿元东部三塘横江工程,完成投资1.90亿元中部八塘横江拓疏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160万立方米。通过宁波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70.67万平方千米,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6个、绿色食品19个、国家级有机食品10个、绿色产业基地面积93.33平方千米;新增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全市400平方千米种植面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年平均化肥使用量减幅在20%以上。全市农业病虫害综合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面积约2.70万公顷次,农药使用量减少24%。设立5个海域海水质量趋势性监测站点,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封山育林33.33平方千米,森林蓄积增加6.50万立方米,累计造林3.11平方千米。完成总投入700万元日处理量150吨的市粪便处理中心主体工程,采用粗过滤、除泥脱水、厌氧、水解酸化、二级生化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三级排放标准。投入2865万元、全长15千米的杭甬天然气慈溪支线工程管线完工。至2011年,全市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镇(街道)16个,宁波市生态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创建成宁波市级生态村182个。2011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农村环境整治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清除集市和公路两侧的露天粪缸。1992年后,政府推广建造三格式卫生户厕,列入创建文明村、建设新农村、三星级家庭评选条件;同时建造公共厕所。至1997年,横河镇乌山村清除露天粪缸332只,成为该镇消灭露天粪缸第一村,98.7%的村民用上卫生户厕,先后建造公共厕所18座。2000年始,全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河道、道路保洁责任制,实行生活垃圾袋(桶)装化,消灭露天粪缸,开展绿化活动和拆除不良建筑、改善路边形象、消除环境污染、整顿交通秩序。至2001年12月,全市有1527条河道、3837条道路实行长效保洁责任制,村村建立保洁员队伍,有保洁员5000余人;有261个村推行垃圾袋(桶)装化,家庭参与率95%以上。清除露天粪缸74095只,有159个行政村基本消灭露天粪缸,新建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625座。房前屋后,路边河岸,见缝插绿,清杂补绿,借地植绿,广植树木花草。仅2001年,全市镇村两级绿化投入5124.80万元,拆除违法违章建筑68422平方米,一批重污染企业被关、停、并、转、搬,工业企业向市经济开发区、镇工业园区集聚。2003—2011年,市镇两级投入资金10亿元,全面实施以硬化、净化、美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73个试点村完成旧村改造规划,建设新房45万平方米,拆除旧房20万平方米;新增硬化道路561千米,河道整治93千米,绿化面积59公顷;兴建公共厕所129座,安装路灯2856盏,庭院整治全覆盖。至2011年,全市村庄有公共厕所2970座,村落小公园540座,公共绿地总面积114.96公顷,有245个村达到宁波市环境整治合格村。全市大多村庄村容整洁,居住环境改善。
  表9一17 2011年慈溪市各镇农村环境设施
  说明:资料来源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生态环保宣传教育
  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国策杯”少儿民间画大奖赛、“国策杯”演讲赛、“同唱国策歌”文艺晚会、优秀中学生国策夏令营、环保宣传巡回展、局长电视专题访谈、《慈溪日报》生态环境保护专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003年,市环保局联合市教育局编写《慈溪市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教程》丛书1套共4本(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各1本),纳入学校教学和课时,普及率100%。
  2008年,长河镇成立“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队伍。是年,全市有261个行政村成立村(社区)群众性环保自治组织,环保志愿者在册数量近1.6万人,有100多家企业出资在有关村(社区)设立环保基金。至2011年,全市建成环保自治组织297个,群众参与、知识宣传、生活倡导等环保工作取得成效。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