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滩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滩涂
分类号: F303.1
页数: 4
页码: 300-30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滩涂资源调查和面积情况.
关键词: 农田水利 滩涂建设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滩涂分布与特征
  慈溪地处杭州湾南岸,有漫长的海岸线,岸线以北有连片淤涨型滩涂呈扇形凸出于杭州湾水域;自岸线至理论基准面(吴淞高程零米)滩涂,中部最宽处超过10千米,东部最窄处大于2千米,为国内长江口以南沿海最大的成片滩涂资源。
  滩涂分布
  根据省第三次滩涂资源调查(1980—1985)成果显示:慈溪海岸线东起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东西海岸线长77.56千米,滩涂呈扇形分布于岸线之外,北凸于杭州湾水域,海岸线至平均海平面滩涂面积107.10平方千米,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433.05平方千米。其中庵东至逍林段滩涂宽广,最宽处有10千米左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371.28平方千米;观城至龙山段滩涂狭小,一般宽度2~4千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61.77平方千米。根据省围垦局第四次滩涂资源调查(1998—1999)成果显示:慈溪全境海岸线东自雁门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慈余交界处)全长78.50千米,海岸线至平均海平面滩涂面积140.50平方千米,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416.70平方千米。中部滩涂南北最宽处10.70千米、东部最窄处2.50千米,坡降比0.1‰~1.0‰。根据2004年省围垦局和省地理中心滩涂资源调查成果显示:慈溪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360平方千米,理论深度基准面至2米深度基准面滩涂面积52.20平方千米,2米深度基准面至5米深度基准面滩涂面积218.70平方千米,自岸线至5米深度基准面滩涂资源总面积630.90平方千米。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资源分布:陆中湾以西约130平方千米,陆中湾以东至郑家浦约170平方千米,郑家浦至慈镇交界约60平方千米。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资源面积慈溪占宁波市的41.3%。
  慈溪滩涂属连片淤涨型滩涂。中部滩涂涨幅大,东部滩涂涨幅小,庵东断面以西滩涂有淤坍交替现象,至2011年因市界西部筑坝围涂,西三潮流沟北移,涂面逐趋稳定。滩涂呈扇形北凸于杭州湾。
  慈溪滩涂平坦,坡降在0.1‰~1.0‰左右。主要组成物质为粉砂和粉质黏土,平均粒径在0.01~0.05毫米之间。东、中西部滩涂上层土质略有差异:东部属淤泥质粉质黏土,中西部属砂质粉土为主。
  由于滩涂不断淤涨,出现新围涂塘内地面高程低于塘外滩面高程的阶梯形现象。
  第二节 滩涂淤涨
  自18世纪中叶钱塘江主槽改道走北大门定型后,钱塘江河口岸线、杭州湾岸线持续出现北坍南涨现象。慈溪处杭州湾南岸,滩涂总体持续淤涨。20世纪70年代后,慈溪广泛使用人工促淤方法,滩涂淤涨加速。
  自然淤涨
  因杭州湾海岸潮流作用,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河道下泄的大量泥沙,经潮流搬运沉积在慈溪岸滩。杭州湾近岸潮多属不正规半日潮,涨潮历时6.0小时,落潮历时6.4小时。每立方米海水平均含沙量小潮落潮时1.8~1.9千克,大潮落潮时5.0~9.0千克。长江等河流下泄泥沙进入杭州湾后,在潮流和风浪作用下,通过多次输移、沉积、自悬浮,形成钱塘江河口沙坎区沉积;而落潮潮流又把钱塘江河口沙坎区部分沉积泥沙输移到庵东断面东西滩面沉积,使慈溪滩涂持续淤涨。
  杭州湾边滩落潮流速不同,其含沙量从西到东沿程减少,沉沙直径由粗变细,因此中、西部地区泥沙沉积多,淤涨快;东部地区泥沙沉积少,淤涨慢。据省河口海岸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沿海滩涂淤涨明显加快,其淤积地段主要在庵东断面以东:—1.87米线(85高程)涂面四灶浦至海黄山之间平均每年外移100~150米,海黄山至龙山平均每年外移50~100米,龙山至蟹浦平均每年外移30~50米。西部滩涂自1979年后受西三潮流沟影响,滩涂冲、淤变化较大,时涨时坍;进入21世纪后,因其西部余姚筑塘围涂,潮流沟外移近1000米,原坍涂地段逐趋稳定,并出现淤涨趋势。
  人工促淤
  筑丁坝以截断潮流,改变潮流方向,减缓潮流涨退速度,使丁坝两侧潮流平稳进入涂面,形成静水池,在退潮前使大量泥沙尽可能沉淀下来,促使涂面加快淤积。筑顺坝(与海岸线平行堤坝)、网坝,减缓退潮流速,增加泥沙沉积。先建丁坝、顺坝、网坝,护滩促淤,而后筑塘围涂。此法20世纪70年代后在慈溪广泛使用。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徐家浦排涝工程筑直塘(丁坝)2.90千米;经6年促淤沉积,2006年实施该区块围涂时,两侧横塘附近涂面高程从0米升至0.33米,围区两侧涂面沉积泥沙达到360万立方米。2003年3月,淡水泓淞浦涂块筑1.65千米西直塘,2006年4月实施该区块围涂时,涂面高程由—1.57米升至—0.87米。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陆中湾两侧围涂区块建长为2.80千米、2.81千米直塘各1条,2008年10月实施该区块围涂时,涂面平均坡降从0.78‰减少至0.54‰,明显趋缓,围涂区涂面平均淤高1.68米,平均月淤积0.06米。1998—2011年,修筑促淤直塘(丁坝)20条,计45.26千米。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