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滩涂 围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91
颗粒名称: 第五编 滩涂 围垦
分类号: F303.1
页数: 16
页码: 297-312
摘要: 本编介绍了慈溪南山北海,有漫长的海岸线,滩涂资源丰富,素有筑塘围涂传统,围垦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建设 慈溪市

内容

慈溪南山北海,有漫长的海岸线,滩涂资源丰富,素有筑塘围涂传统,围垦文化源远流长。
  约5000年前,现境除南部山麓裸露为沼泽地带外,均为海洋。约2500年前(全新世晚期)以来,由于喇叭形杭州湾涌潮动力的作用,江海泥沙不断沉积,杭州湾南岸逐渐向外淤涨成陆,至公元10世纪,海岸线基本稳定在大古塘(周巷—浒山南—观海卫—龙山)一线。11世纪初至14世纪中叶,一方面因喇叭形杭州湾渐趋弯曲,涌潮增强,泥沙沉积增多,海涂淤涨加速;另一方面因钱塘江主槽摆动,使海涂冲淤交替,海岸线大体排徊在大古塘以北一线。其中12世纪曾涨至庵东—观海卫一线,13世纪发生大面积坍涂,内坍8千米,海岸线后退至近大古塘以北一带。14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海涂持续淤涨,但速度较慢;15世纪涨至二塘(长河—坎墩—观海卫)一线,18世纪初涨至四塘(周巷三江口村—新浦高桥村—观海卫营房山北—观海卫大岐山—伏龙山西)一线。18世纪中叶后,随钱塘江主槽基本定型走北大门之后,杭州湾两岸出现北坍南涨现象,慈溪滩涂持续淤涨,且速度加快;至19世纪中叶涨至七塘(庵东西三村—庵东集镇北—新浦新闸村—附海东港村—观海卫五洞闸村—伏龙山西)一线,至20世纪初涨至八塘一线。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西三一带受潮流沟冲刷,发生局部性坍涂,海岸线内移4.50千米;但慈溪海涂外涨总趋势不变,其中庵东地区尤其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涂在自然淤涨的同时,采取人工促淤措施,1964年试筑第一条丁坝,促淤护滩效果明显;后在推广丁坝技术的同时又筑造丁坝群、顺坝、网坝等,慈溪滩涂淤涨加速。20世纪80年代后,慈溪滩涂平均每年外移30~150米。进入21世纪后,因西部余姚市筑塘围涂,使西三一带潮流沟外移近1000米,西部滩涂渐趋稳定,并出现淤涨趋势。至2011年,慈溪一线海塘北移至十塘、十一塘,海岸线长78.50千米(1998年数据),自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约360平方千米,为国内长江口以南沿海最大的成片滩涂资源。
  随海岸线北移,人类活动逐步向北延伸至平原地带,并继以筑塘围涂,扩大垦殖地域。10世纪前,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垒土筑塘,以捍潮汐,谓之“散塘”。散塘虽皆湮灭无考,但慈溪筑塘围垦历史久远。有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始于宋庆历七年(1047)的原姚北大古塘修筑,初为土塘,屡遭风潮袭击,曾几坍几建,至元至正元年(1341)改为石堤,最后建成,历时近300年。明初,于大古塘北筑塘,为新塘。之后,海塘渐次北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线海塘大部北移至七塘,部分北移至八塘。1952年始,人民政府发动群众筑塘围涂,先后围筑八塘、九塘共长140余千米,至1987年围涂面积110平方千米。1988年后,慈溪相继制定《慈溪市海涂综合开发规划》《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等,增加围涂筑塘工程投入,工具设备更为先进,技术更为成熟,海塘砌筑标准提高,单块667公顷以上围涂工程增加,实施海塘加固工程。至2011年,共计投入资金17.10亿元,新建海塘128.99千米,围涂218.87平方千米。
  第一章 滩涂
  第一节 滩涂分布与特征
  慈溪地处杭州湾南岸,有漫长的海岸线,岸线以北有连片淤涨型滩涂呈扇形凸出于杭州湾水域;自岸线至理论基准面(吴淞高程零米)滩涂,中部最宽处超过10千米,东部最窄处大于2千米,为国内长江口以南沿海最大的成片滩涂资源。
  滩涂分布
  根据省第三次滩涂资源调查(1980—1985)成果显示:慈溪海岸线东起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东西海岸线长77.56千米,滩涂呈扇形分布于岸线之外,北凸于杭州湾水域,海岸线至平均海平面滩涂面积107.10平方千米,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433.05平方千米。其中庵东至逍林段滩涂宽广,最宽处有10千米左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371.28平方千米;观城至龙山段滩涂狭小,一般宽度2~4千米,理论基准面以上面积61.77平方千米。根据省围垦局第四次滩涂资源调查(1998—1999)成果显示:慈溪全境海岸线东自雁门大岙闸,西至曹娥九塘闸(慈余交界处)全长78.50千米,海岸线至平均海平面滩涂面积140.50平方千米,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416.70平方千米。中部滩涂南北最宽处10.70千米、东部最窄处2.50千米,坡降比0.1‰~1.0‰。根据2004年省围垦局和省地理中心滩涂资源调查成果显示:慈溪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面积360平方千米,理论深度基准面至2米深度基准面滩涂面积52.20平方千米,2米深度基准面至5米深度基准面滩涂面积218.70平方千米,自岸线至5米深度基准面滩涂资源总面积630.90平方千米。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资源分布:陆中湾以西约130平方千米,陆中湾以东至郑家浦约170平方千米,郑家浦至慈镇交界约60平方千米。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资源面积慈溪占宁波市的41.3%。
  慈溪滩涂属连片淤涨型滩涂。中部滩涂涨幅大,东部滩涂涨幅小,庵东断面以西滩涂有淤坍交替现象,至2011年因市界西部筑坝围涂,西三潮流沟北移,涂面逐趋稳定。滩涂呈扇形北凸于杭州湾。
  慈溪滩涂平坦,坡降在0.1‰~1.0‰左右。主要组成物质为粉砂和粉质黏土,平均粒径在0.01~0.05毫米之间。东、中西部滩涂上层土质略有差异:东部属淤泥质粉质黏土,中西部属砂质粉土为主。
  由于滩涂不断淤涨,出现新围涂塘内地面高程低于塘外滩面高程的阶梯形现象。
  第二节 滩涂淤涨
  自18世纪中叶钱塘江主槽改道走北大门定型后,钱塘江河口岸线、杭州湾岸线持续出现北坍南涨现象。慈溪处杭州湾南岸,滩涂总体持续淤涨。20世纪70年代后,慈溪广泛使用人工促淤方法,滩涂淤涨加速。
  自然淤涨
  因杭州湾海岸潮流作用,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河道下泄的大量泥沙,经潮流搬运沉积在慈溪岸滩。杭州湾近岸潮多属不正规半日潮,涨潮历时6.0小时,落潮历时6.4小时。每立方米海水平均含沙量小潮落潮时1.8~1.9千克,大潮落潮时5.0~9.0千克。长江等河流下泄泥沙进入杭州湾后,在潮流和风浪作用下,通过多次输移、沉积、自悬浮,形成钱塘江河口沙坎区沉积;而落潮潮流又把钱塘江河口沙坎区部分沉积泥沙输移到庵东断面东西滩面沉积,使慈溪滩涂持续淤涨。
  杭州湾边滩落潮流速不同,其含沙量从西到东沿程减少,沉沙直径由粗变细,因此中、西部地区泥沙沉积多,淤涨快;东部地区泥沙沉积少,淤涨慢。据省河口海岸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沿海滩涂淤涨明显加快,其淤积地段主要在庵东断面以东:—1.87米线(85高程)涂面四灶浦至海黄山之间平均每年外移100~150米,海黄山至龙山平均每年外移50~100米,龙山至蟹浦平均每年外移30~50米。西部滩涂自1979年后受西三潮流沟影响,滩涂冲、淤变化较大,时涨时坍;进入21世纪后,因其西部余姚筑塘围涂,潮流沟外移近1000米,原坍涂地段逐趋稳定,并出现淤涨趋势。
  人工促淤
  筑丁坝以截断潮流,改变潮流方向,减缓潮流涨退速度,使丁坝两侧潮流平稳进入涂面,形成静水池,在退潮前使大量泥沙尽可能沉淀下来,促使涂面加快淤积。筑顺坝(与海岸线平行堤坝)、网坝,减缓退潮流速,增加泥沙沉积。先建丁坝、顺坝、网坝,护滩促淤,而后筑塘围涂。此法20世纪70年代后在慈溪广泛使用。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徐家浦排涝工程筑直塘(丁坝)2.90千米;经6年促淤沉积,2006年实施该区块围涂时,两侧横塘附近涂面高程从0米升至0.33米,围区两侧涂面沉积泥沙达到360万立方米。2003年3月,淡水泓淞浦涂块筑1.65千米西直塘,2006年4月实施该区块围涂时,涂面高程由—1.57米升至—0.87米。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陆中湾两侧围涂区块建长为2.80千米、2.81千米直塘各1条,2008年10月实施该区块围涂时,涂面平均坡降从0.78‰减少至0.54‰,明显趋缓,围涂区涂面平均淤高1.68米,平均月淤积0.06米。1998—2011年,修筑促淤直塘(丁坝)20条,计45.26千米。
  第二章 筑塘围涂
  第一节 围垦规划
  《慈溪市海涂综合开发规划》
  1998年编制,分1997—2000年、2001—2010年两期。一期有龙山围涂、淡水泓围涂、四灶浦西侧围涂3个项目,预计围涂规模3987公顷,总投资估算(工程造价,下同)为2.40亿元;二期有郑徐水库、半掘浦围涂、水云浦围涂、高王路围涂、四灶浦围涂、四灶浦西侧(北)围涂、海黄山围涂7个项目,预计围涂规模9913公顷,总投资估算5.19亿元。
  《慈溪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
  2003年修订编制,分为近期围垦项目(2003—2010)、中期围垦项目(2011—2020)、远期围垦项目(2021—2050)3个规划水平年。近期围垦项目包括淡水泓围涂工程、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四灶浦东侧围涂工程,预计修筑横塘34.80千米、直塘6.65千米,投资估算10.27亿元,围垦估算8554公顷,预计2010年底全部完成;中期围垦项目包括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建塘江围涂工程,预计修筑横塘30.40千米、直塘4.50千米,投资估算10.80亿元,围垦估算7668公顷,预计2021年底全部完成;远期围垦项目包括四灶浦北侧围涂工程等,预计修筑横塘63千米,围垦估算1.67万公顷,预计2050年底全部完成。
  第二节 围涂工程
  1988年后,广泛采用以泥浆泵为主体的机械化施工代替之前的人工挖填,围涂工程效率提高,单项围涂工程面积超过666.67公顷(10000亩)者增加。至2011年,先后完成半掘浦东侧围涂、水云浦排涝工程、伏龙山围涂、西一海塘外移工程围涂、四灶浦海涂水库、淞浦西侧排涝围涂、半掘浦围涂、四灶浦排涝工程、徐家浦排涝工程、龙山围涂、西部垃圾填埋场围涂、淡水泓围涂、四灶浦西侧围涂、徐家浦两侧围涂、陆中湾两侧围涂等;累计新筑海塘128.99千米,其中标准塘125.93千米;共计围涂面积2.19万公顷。
  四灶浦海涂水库
  1993年12月开工,1997年9月完工。总投资9177.32万元,投入土388万立方米、石46.20万立方米、砼2.40万立方米。围涂面积673.33公顷。
  徐家浦排涝工程
  1998年10月开工,2000年10月完工。总投资3262.76万元,投入土154.10万立方米、石15.88万立方米、砼0.56万立方米。围涂面积73.33公顷。
  淡水泓围涂
  2003年10月开工,2006年3月完工。总投资14765万元,投入土369.32万立方米、石144.50万立方米、砼2.30万立方米。围涂面积1953.33公顷。
  四灶浦西侧围涂
  2001年3月开工,2006年7月完工。总投资3.78亿元,投入土1200万立方米、石238万立方米、砼18万立方米。围涂面积4466.67公顷。
  龙山围涂
  1997年11月开工,2001年10月完工。总投资7218万元,投入土124万立方米、石83.40万立方米、砼2.40万立方米。围涂面积1352公顷。
  徐家浦两侧围涂
  2004年10月开工,主体工程在2008年9月完工,2011年12月通过竣工财务审计。总投资5.92亿元,投入土1412.47万立方米、石283.25万立方米、砼32.20万立方米。围涂面积7080公顷。
  陆中湾两侧围涂
  2008年3月完成东、中、西隔堤及西直塘工程,2008年10月围涂工程开工,2011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总投资2.81亿元,投入土727.42万立方米、石61.88万立方米、石渣39万立方米、砼10.15万立方米。围涂面积4593.30公顷。
  第三节 筑塘技术 标准塘建设
  筑塘技术
  海堤结构 1988年后,仍按省水利厅《1982年海塘工程技术规定》设计标准建设。1997年11号台风后,省委、省政府作出用3~4年时间建设沿海新一轮标准海塘的决定,对全省海塘建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轮标准塘建设以《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为依据,按塘内保护范围大小、保护对象重要程度确定海塘的等级标准,按不同区域、地貌、潮位、风浪等要素确定塘断面尺寸和结构。在同一闭合区内用同一海塘等级设计。海塘塘顶高程计算以同频率设计潮位和风速推算波浪爬高,加上安全超高。安全超高三级海塘(50年一遇)为0.7米(不设消浪平台),四级海塘(20年一遇)为0.5米。三级海塘面宽不少于5米。防浪墙均采取灌砌石或砼结构,高度控制在0.5~0.8米,内坡一般采取干砌石或砼花格结构护面,风浪较小地段也有采取植物保护的。外坡以干砌、浆砌石护面,在波浪爬高值较大地段采取砼或用砼栅栏板护面。
  海塘断面型式因东、中、西部地区海涂土质不同,设计2个断面型式。东部海涂上层属于淤泥质粉质黏土,含水率高,允许承压力在每平方米5吨(压强6.0千帕)以下,筑塘时外坡型式均采取陡墙式,外设抛石理砌镇压层(消浪平台)。抛石顺坝底铺设毛竹排,后期采用土工布,土工隔栅铺垫,以增强基础整体性,防止滑坡和局部深陷。中西部海涂属于砂质粉土为主,承压力在110~150千帕之间,不考虑基础处理,断面型式采用斜坡式或复合式坡面。西部三八江闸以西段横塘外坡上段采用砼栅栏板,是慈溪唯一一段高标准坡面消浪设施。
  施工技术 1993年前,中、西部筑塘以人工挖填为主。1993年开工的四灶浦海涂水库土方工程中开始采取泥浆泵施工,首先采用土工灌袋方式筑塘取得成功,后在中、西部围塘时均采用以泥浆泵为主的机械施工。徐家浦以东地段(土质以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1995年前筑塘时大多地段以人工挖填为主;1998年后采用龙门吊抓斗取土和下层采用泥浆泵充填1∶3,采用砼块结合干砌块石进行护坡,并设“U”型排水沟通过20米宽塘裙地至护塘河。
  四灶浦西侧围涂横塘工程2001年3月开工,2003年1月完工。东起四灶浦,西至西二旧九塘,全长4403米,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三级海塘。海塘轴线走向东北—西南,主风向西北—北西北。
  设计潮位5.50米,波浪爬高2.85米,安全超高0.40米,塘顶高程8.30米,塘面宽7米,大桥以东未设防浪墙,内外坡比1∶2.5。
  徐家浦两侧围涂工程 横塘2004年10月开工,2008年12月完工。其中一期(水云浦至半掘浦)长4735米,施工期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二期(半掘浦至徐家浦)长6704米,施工期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三期(徐家浦至淞浦)长10458米,施工期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四期(水云浦至四灶浦)长4440米,施工期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东接淡水泓围涂工程,西至四灶浦西侧围涂,全长26.95千米,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三级海塘。
  一、二、四期采用四灶浦西侧围涂横塘断面型式。计算潮位4.71米,波浪爬高2.82米,安全超高0.40米,塘顶高程8.30米,塘面宽7米,内外坡比1∶2.5。三期标准海塘断面参照淡水泓围涂工程横塘,上陡下斜,外设消浪平台型式。设计潮位3.93米,波浪爬高3.04米,安全超高0.40米,塘顶高程6.63米,防浪墙顶高程7.43米。
  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横塘 2008年10月开工,2011年12月完工。其中一期工程(四灶浦十一塘闸西塘角至中隔堤)长9.65千米,施工期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二期工程(中隔堤至西直塘)长8.72千米,施工期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东接四灶浦十一塘闸西塘角,西至杭州湾大桥以东西直塘,全长18.37千米,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三级海塘。塘身断面为双斜坡(外坡带平台)复合式海塘,外坡灌砌石或砼护面,内坡砼砌块结合草皮防冲刷。设计平均潮位5.27米,波浪爬高2.68米,防浪墙高0.80米,塘顶高程7.58米,塘面宽7米,内外坡比1∶2.5,塘裙宽50米。
  第四节 海塘加固
  海塘除险加固
  1995—1999年,分年分段对龙山农垦场九塘、海黄山东侧九塘、海黄山西一期、海黄山西二期、郑家浦闸两侧海塘、盐科所九塘、庵东镇东九塘、长河镇九塘、小安九塘、西线海塘10处海塘进行除险加固,总投资4359.75万元,完成土石方152.80万立方米、砼1.40万立方米。
  龙山农垦场九塘 除险加固地段为龙山农垦场的二分场至三分场,全长2千米。1994年7月开工,1995年7月完工。投入土石方2.47万立方米,总投资60.27万元。加固后海塘为标准四级。海黄山西二期 除险加固地段为观城镇方家浦闸至徐家浦地段,全长2.04千米。1996年2月开工,1996年10月完工。投入土石方10.61万立方米,总投资258.90万元。加固后海塘为标准四级。
  海黄山东侧九塘 除险加固地段为观城镇海黄山至龙山镇胜利闸西直塘地段,全长3.70千米。1998年1月开工,1998年12月完工。投入土石方23.67万立方米、砼1.24万立方米,总投资952.78万元。加固后海塘为标准三级。
  西线海塘 除险加固地段为庵东镇和杭州湾镇的西三东九塘至慈余交界地段,全长10.68千米。1998年6月开工,1999年11月完工。投入土石方96.44万立方米、砼0.16万立方米,总投资2679.59元。加固后海塘为标准三级。
  西部海塘抢险加固
  三八江十塘闸至慈余交界处长10余千米的西部海塘为历年险情多发地段,塘外滩涂受西三潮流沟走向不断变化的影响,涂面状况极不稳定,时坍时涨,无法预测。20世纪90年代,西部滩涂曾有一段稳定期,塘外潮流沟沟底较浅,对涂面影响不大;冲刷严重时坍涂线距塘脚远,未对海塘产生直接威胁。1995年11月,潮流沟直冲建塘江水库中段,距塘脚300米处潮流沟深达5米,后潮流沟自然转向东北,有惊无险。2003—2006年是西部海塘险情较严重的几年,险情发生周期短,投入资金大,6次抢险护塘共投入资金1073.19万元,投入石块43.38万吨。其中三八江闸西侧海塘抢险加固规模最大,2005年10—12月共投资385万元,对3条丁坝(共计197米)和1100米护脚进行抢险加固,投入石14.73万吨。至2011年,由于市界西部筑塘围涂,西三潮流沟向北移动,该地段险情有所缓和,临塘涂面处淤涨状态。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