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6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文
分类号: P641
页数: 10
页码: 220-2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等。
关键词: 水文 自然环境 慈溪市

内容

第—节 地表水
  河区
  境内地势呈西高东低,西部北高南低,东部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全市按地势高低和河网分布形成东河区、中河区、西河区、西北河区4个水系;河区均自成体系,横向河道贯通汇流,纵向骨干河道为北排河道,北排入杭州湾,故又称“北排水系”,其中中河水系的石堰河网地区受制于姚江总调控。河区面积1161.08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地166.80平方千米),河库总蓄水量1.96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总长2943.78千米,水域面积57.96平方千米,水面面积50.32平方千米,正常蓄水0.89亿立方米;有大小水库98座,集雨面积147.71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8.66平方千米,正常蓄水1.07亿立方米。
  东河区 位于市境东部,包括龙山、掌起、观海卫、附海4镇,南为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丘陵,北临杭州湾,面积419.78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地83.30平方千米),河库总蓄水量6710.64万立方米,大小河流总长816.57千米,水域面积15.57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4.29平方千米,正常蓄水2405.68万立方米。南部丘陵山区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8座,小山塘水库39座,沿海建有伏龙湖海涂水库1座,水库集雨面积72.09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2.30平方千米,水库正常总库容4304.96万立方米。
  中河区 位于市境中部,包括逍林、新浦、胜山、匡堰、桥头、横河、宗汉、坎墩、崇寿、浒山、古塘、白沙路等镇(街道)以及宁波杭州湾新区部分地域。南为四明山余脉,北临杭州湾,面积415.67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山地83.50平方千米),河库总蓄水量7552.21万立方米,大小河流总长1094.78千米,水域面积17.8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5.49平方千米,正常蓄水2468.94万立方米。南部丘陵山区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座、小山塘水库34座,沿海地区建有海涂水库3座;水库集雨面积70.46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1.17平方千米,正常库容5083.27万立方米。石堰河网区是中河区在横河境内的独立河网区,面积21.60平方千米(不包括丘陵面积),地势较低,地面高程一般为1.50~2.10米,南向姚江排水,易涝。
  西河区 位于市境西南部,包括周巷、长河、天元3镇四塘以南地区,以及四塘以北宗汉、崇寿、宁波杭州湾新区部分地域,西邻西北河区并与余姚泗门镇相邻,南与低塘镇接壤,北临杭州湾,面积201.27平方千米,河库总蓄水量3668.29万立方米,大小河流总长634.40千米,水域面积18.34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6.07平方千米,正常蓄水3408.29,万立方米。沿海建有海涂水库2座,水库面积1.45平方千米,正常库容260万立方米。西北河区 位于市境西北部,包括庵东镇及周巷、长河2镇四塘以北地区,西与余姚泗门镇小曹娥接壤,北临杭州湾,面积124.36平方千米,河库总蓄水量1689.54万立方米,大小河流总长398.03千米,水域面积6.24平方千米,水面面积4.47平方千米,正常蓄水597.54万立方米。沿海建有海涂水库3座,水库面积3.71平方千米,正常库容1092万立方米。
  水质
  沿山水库饮用水源水质 境内南部丘陵地区沿山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水质相对较好,基本达到Ⅱ类、Ⅲ类饮用水标准。里杜湖、梅湖、上林湖等部分水库因上游林特产业发展等因素,水质渐趋富营养化,夏季蓝藻旺发现象时有发生。
  海涂水库水质 沿海海涂水库水质因氯离子严重超标,总体定性为Ⅳ类、Ⅴ类水,但多数指标符合Ⅲ类水标准,可作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遇特枯水年份,经过水厂净化特殊处理,也可作为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
  河网水水质 因河网水体流动甚微,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极差,水质污染严重。在市环保局监测的代表河段中,除城区的大塘江、浒山江等部分河段经综合治理后水质为Ⅳ类外,其余河网水质属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且以劣Ⅴ类水质河段居多。
  水量
  根据宁波市自2001年始每年发布的《宁波市水资源调查评价》(又称《宁波市水资源公报》),慈溪境内地表径流控制面积1003.5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19.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03.7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06亿立方米。其中2002年最大,年降水量19.25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9.97亿立方米;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11.4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2.21亿立方米。
  境内地表径流,南部大、北部小,丘陵大、平原小,东部大、西部小。地表径流年际分布不均,1988—2011年,横河堰闸平均水位最高是2007年,为1.93米(85国家基面);最低是1988年,为1.33米。
  利用现状
  饮用水水源 主要为里杜湖、梅湖、上林湖、邵岙、长溪、外杜湖、白洋湖、凤湖、窖湖、灵湖共10座山丘水库,总库容8434.5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库容6738万立方米,占全市河库总蓄水量的34%。水质多为Ⅱ类、Ⅲ类水,供全市8座水厂取水。1999年始为解决慈溪优质水紧缺及饮用水供需矛盾,采取市外引水方法,陆续实施余姚梁辉水库引水工程、上虞汤浦水库引水工程;至2011年,慈溪具备年引入水库饮用水9000万立方米能力,其中从梁辉水库年引水2000万立方米,从汤浦水库年引水7000万立方米。
  非饮用水水源 提供非饮用水水源主要为河流和9座沿海海涂水库,全市河流蓄水量0.89亿立方米,海涂水库蓄水量0.38亿立方米,二者总蓄水量约占全市河库总蓄水量的65%。2003年始,相继实施姚江引水工程和曹娥江引水工程,至2011年,慈溪具备年引入河网调节水2.85亿立方米能力,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部分工业企业用水,其中从姚江年引水0.45亿立方米(曾作应急饮用水,不常年引水),从曹娥江年引水2.40亿立方米。另有6座小(二)型水库及73座小山塘水库蓄水量174.23万立方米,占河库总蓄水量的1%,供水库附近村民农业、生活及家庭工业用水。
  第二节 地下水
  种类与分布
  慈溪地貌单元主要为南部丘陵山区和北部滨海平原区,由于不同的地貌单元,地下水形成条件显著不同,构成2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其中西南部丘陵山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以及在山前沟谷地带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滨海平原区地下水主要为浅部孔隙潜水和深部孔隙承压水组成。慈溪地下水运动受古河床相控制,南部山间沟谷为古河道发源地,古余姚江由南向北径流,汇集于长河凹陷地区,尔后分2支向北、东北延伸:一支向北经八塘江、十塘闸入杭州湾,一支向东北经庵东入杭州湾。
  南部丘陵区 丘陵区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孔隙水。主要为全新统冲洪积卵(砾)石、砾砂和上更新统坡洪积夹黏性土碎(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组成,分布于山前、沟谷以及坡麓地带,含水层岩性结构较松散,厚3~15米。民井涌水量前者每天100~500立方米,后者每天5~10立方米左右;水位埋深0.5~3.0米,矿化度每升小于0.3克。潜水动态变化较大,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地表水关系密切。
  块状岩类基岩裂隙水。主要为火山岩构造和混合花岗岩风化裂隙含水岩组组成,前者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丘陵区,面积较大,地形切割较强烈,汇水面积较小,地貌条件不利于地下水贮存,泉流量一般每秒小于0.1升,受季节变化明显;后者主要分布在东南角丘陵区,面积很小,泉流量较大,在邻区澥浦一带可见每秒3.4升。水质均较好,矿化度一般每升小于0.1克。
  滨海平原区 该区地下水主要为平原第四系浅部孔隙潜水、深部孔隙承压水。
  浅部孔隙潜水。主要为全新统冲湖积和冲海积含水层组成,在平原区广泛分布。岩性以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为主,厚度10~28米;水位埋深一般0.6~3.0米;民井涌水量一般每日3~20立方米;矿化度一般每升大于1.0克,以微咸水为主;潜水位变化大,接受大气降水和就近地表水体补给。
  深部孔隙承压水。第Ⅰ含水层:由上更新统冲积粉细砂及中细砂组成,分布广泛;顶板埋深20~60米,厚度2~17米;水量中等,富水性变化大,单井涌水量每日100~1000立方米;水位埋深0.2~3.0米;在白沙路村白沙—轻纺村界堰(下称“白沙—界堰”)有淡水体分布,长河—庵东一带为微咸水,其余为咸水。白沙—界堰淡水体:位于烛溪湖古河道中上游地段,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含水层平均厚度2.4米,单位涌水量(井抽水水位降深换算为1米时的单井出水量)每日200~1100立方米,矿化度每升0.9克左右,淡水体周围均为微咸水。
  第Ⅱ含水层第一组:由余姚江古河道及其支流冲积物组成。主流线在马渚—泗门—长河—庵东一带,由中更新统上组河床相冲积砂砾石、含砾中粗砂及河床—漫滩相中细砂组成,厚3~20米。水量中等,富水性变化大,从上游到下游有增大趋势,单井涌水量每日2002800立方米;含水层顶板埋深50~80米,水位埋深0.9~3.0米;古河道中、下游(庵东东北部一带)与第Ⅰ含水层沟通;在白沙—界堰和杭州湾新区有淡水透镜体,在长河—庵东为微咸水,其余为咸水。
  第Ⅱ含水层第二组:主要由余姚江古河道冲积物组成,分布于慈溪平原的西北片,慈东平原仅零星分布,为中更新统下组——冲积砾砂、中粗砂,主要是2支古河道堆积物。一支起于马渚,一支起于余姚,在周巷北汇合往东北延伸,在长河西北又分成2支,一支往北经八塘江、十塘闸入杭州湾,一支向东北经庵东入杭州湾。含水层为一套河床相砾砂、含砾中砂,顶板埋深80~110米,厚度5~20米,水量丰实,单井涌水量每日500~3000立方米;两侧河漫滩相堆积物以含砾中细砂、细砂为主,厚度仅4~8米,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每日200~500立方米;区内长河、白沙—界堰、杭州湾新区为3片淡水体,周巷—庵东一带为微咸水,其余均为咸水。
  补给、径流和排泄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与含水层的成因、分布密切相关。境内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地表水流作用相当活跃,古余姚江从南部山前多条沟谷向北径流入杭州湾,大量河流相物质沉积于中下游低洼地区,形成现今的余姚—慈溪平原深部的第Ⅰ、第Ⅱ承压含水层和湖相隔水层。
  山前沟谷坡洪积、洪冲积含水层含水层出露地表,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裂隙水的补给,由山麓向平原径流,在山前呈下降泉或直接排泄于地表水体。较大沟谷山前沟口分布有微承压含水层,得到上游较大潜水的冲淡补给,形成山前沟口的冲淡型水体。但由于沟谷规模有限,冲淡能力不强,淡水体规模较小,一般小于1平方千米,进入平原区水力坡度很快变小,地下水径流极其缓慢,几乎停滞状态。
  平原浅部冲海积、冲湖积潜水含水层广泛分布于平原浅部,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农田灌溉水补给。地势平坦,就地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潜水位一般高于平原河网水位,说明潜水向河网排泄。
  平原深部冲积孔隙承压水平原深部孔隙承压水,天然水力坡度甚小(向杭州湾倾斜坡度约1/1万),地下径流极其缓慢,基本处于静止状态;深部承压含水层埋深40~50米以下,上覆较厚海相、湖相黏性土层,隔水性能良好,既得不到平原表部潜水的渗入补给,更得不到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水循环交替作用几乎停止,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极其微弱,是属于封存型的含水层。水资源属于消耗型水资源,即只有含水层内部资源的转换调节而无补给,具有不可恢复的特征。
  储量
  孔隙潜水天然资源量 慈溪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和北部平原区。南部丘陵区包括一般丘陵区和沟谷丘陵区,其分布面积分别为170.54平方千米和18.32平方千米;北部平原区可分为冲海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其分布面积分别为847.48平方千米和140.04平方千米。孔隙潜水天然资源量南部一般丘陵区、沟谷丘陵区分别为每年84.60万立方米、494.26万立方米,北部冲海积平原区、冲湖积平原区分别为每年20.49万立方米、189.05万立方米。
  孔隙承压淡水总储存量 平原深部孔隙承压水储存量由弹性储存量及静储存量两部分组成,慈溪平原区封存型承压淡水体弹性储存量0.39亿立方米、静储存量6.68亿立方米,总储存量7.07亿立方米。
  开发利用
  开采历史 慈溪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期有遍布城乡的民井,具体时间无考证。根据现有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需水增加,使得居民及部分企业以开采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主要集中在沟谷洪冲积、山前坡洪积区以及较大沟谷岙口前缘平原区。民井开采主要为上部潜水层,而县化肥厂及县自来水厂当时曾开采深部承压的含水层。如1968年县自来水厂在白沙—界堰淡水体东缘成井1眼(东井),1970年又在淡水体西缘成井1眼(西井),1968~1977年开采量128.20万立方米。1977年5月至1978年4月,县化肥厂以“慈化31孔”“慈化28孔”为主要供水井,2井开采水量每日2600立方米,年总开采量65.40万立方米。
  随着慈溪城镇建设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地表水质恶化程度加剧,致使浅层潜水多被污染,在遭遇高温干旱时,经常出现供水水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各乡镇、企业单位自主成井开采较为普遍。开采井主要集中在淡水分布区,具体为沟谷洪冲积及山前坡洪积区以及杭州湾新区等几片淡水体区。
  利用现状 慈溪可利用的地表淡水资源偏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连年增加,水资源更显匮乏,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为解决用水问题,少量工业企业开始开采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另外,遇干旱等特殊天气,政府鼓励企业开采地下水,慈溪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大,尤其是杭州湾新区。2002年4月,宁波万森针纺织品有限公司开挖1口深约4米的潜水井,是杭州湾新区第一口开采地下水的水井,以后几年开采井逐渐增加。至2011年,全市共有民井1.60万口,主要分布于沿山和平原一带;机井约140口,主要分布于平原深部第Ⅱ层淡水体区,年开采量超过500万立方米。
  地下水超采情况及危害 自2004年后,杭州湾新区开采地下水总量逐年增加,至2011年,深层地下水开采井130口,累计开采量在1310万立方米以上,开采系数1.81。20世纪70年代,第Ⅱ含水层第二组静止水位埋深0.46~3.74米;但从2002年地下水大量开采后,至2007年,第Ⅱ含水层第二组静止水位平均埋深20米的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速率近每年3米,降落漏斗开始隐现。至2011年,杭州湾新区承压地下水静水位平均埋深30米左右,局部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并出现诸如井台开裂、下沉等地面沉降迹象,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89厘米。
  第三节 海水
  海水温度
  海水常年温度5.6℃~30.4℃,年均17.2℃。月平均水温最高7月28.5℃,最低1月6.4℃。境内海水温度受陆地和径流影响弱于外来水作用,水温日变化主要受控于潮流的涨落,一日有2个周期变化,日温差夏季大于冬季。
  海水盐度
  境内海域居于杭州湾水流主流的隐蔽地区,水层浅薄,因受钱塘江入海淡水及长江冲淡水影响,海水含盐量低于外海,有地区及时间差异。海水盐度东部稍高,中西部稍低,平均值1.14‰~1.08‰之间。
  潮汐
  根据潮汐型态系数分类,龙山至海黄山一线,有舟山群岛屏障,为不规则半日潮和混合型潮;海黄山至西三为正规半日潮。据海黄山水文站(1992年撤销)资料,涨潮历时6小时,落潮历时6.4小时,涨落潮流向几乎与岸线平行。1988年前年平均潮位(以吴淞高程零米为基准,下同)2.10米,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年平均潮差2.53米,杭州湾为国内潮差最大的海湾。1988年后,因低潮位线外移,海黄山水文站无法测定低潮位。1988—1991年,年均高潮位3.05米,其中,最大高潮位出现于1989年8月3日,为4.56米;最小高潮位出现于1990年2月20日,为1.53米。
  潮流
  境内潮流多为往复流,在深水部位涨潮流流向与岸线平行,流向角从东到西逐渐变小,龙山断面为325度,新浦断面为317度,庵东断面为270度。落潮流向一般为135度,在庵东为44度。涨潮流流向为西北西方向,潮流能量入湾口后,辐聚指向北岸,主流离慈溪岸线稍近。落潮流向为东南,流速由西向东不断辐散,挟沙能力相应降低,泥沙沉积显著。涨落潮流速,—5米等深线处最大。海黄山处最大表面流速为每秒2.20米,涨潮流速平均每秒0.69~1.28米,落潮流速平均每秒0.59~1.01米,涨落潮流速比1.29∶1。
  波浪
  境内海域的波浪由于受风区限制,风浪一般较小。根据海黄山波浪观测资料,慈溪东部近岸主要方向的波浪是偏南向大浪,在海底高程—3.50米处实测到最大浪高为1.80米,波向西北。
  海水透明度及化学特征
  透明度 境内海域20米深线以内,受江浙沿岸流带来的高含沙量冲淡水和沿岸水的影响,透明度较低,平均0.14米,水色0.13~0.14米,含沙量每立方米0.52~4.38千克。
  溶解氧 境内海域表层溶解氧均在每立方米6克以上,表层氧饱和度平均102.2%。溶解氧含量冬季最高,为每立方米74.40克;氧饱和度春季最高,为105.4%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 境内海域水体中硅酸盐含量年变化秋季高,冬季低;表层水体每立方米含量最高值为101.30毫克原子硅,最低值为13.60毫克原子硅。磷酸盐的月变化比较复杂,每立方米含量最高值为1.56毫克原子硅,最低值为0.64毫克原子硅。境内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丰富,主要受长江、钱塘江径流影响所致,特别是夏秋季营养盐含量高。
  无机氮 境内海域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季节变化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每立方米含量最高值为62.04毫克原子硅,最低值为18.42毫克原子硅;全年海水硝酸盐含量一般在每立方米30~50毫克原子硅之间,处于较稳定状态。
  pH值 境内海域水体表层pH值冬季高,最高8.32;秋季低,最低7.00。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