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3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67
页码: 126-19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各个城镇1988年到2011年发展历程。包括龙山镇、掌起镇、观海卫镇、胜山镇、新浦镇等。
关键词: 城镇 发展 慈溪市

内容

第一节 龙山镇
  徐福启航达蓬,成千年传说;虞氏背依伏龙,谱商界神话;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现商贸、旅游特色。2004年在境内设市级慈东工业区,2010年成为省中心镇,2011年在境内设市级慈东滨海区,显区域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
  镇位于慈溪最东部,西距市区中心23.50千米,东南距宁波市政府39千米。区域呈三角形,东南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澥浦镇)、江北区交界,西北与掌起镇接壤,东北临杭州湾海域,与镇海区、岱山县海域相界。2011年,镇行政区域面积140.86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9.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262.59公顷;户籍人口28495户,63560人(男31546人,女32014人),暂住人口57708人;地区生产总值52.7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4.60亿元、二产增加值36.48亿元、三产增加值11.62亿元;财政总收入6.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73元;下设龙山、三北、范市3个办事处,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和1个农垦场;镇政府驻地范市湖滨路58号。
  镇因伏龙山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达蓬山,又名大蓬山,“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莱,故号达蓬山”①,传为徐福东渡日本启航地,有大量传说和古迹。而伏龙山,唐时处海中,状如蛟龙,云雾升胜,时有海市蜃楼奇观。达蓬、伏龙,向为释道所青睐,伏龙寺、佛迹寺均于唐时建成,王安石、黄宗羲、李叔同等慕名登临。明代于伏龙山南置龙山所,为浙东抗倭名城,戚继光曾于境内整军歼敌。解放后境内历有驻军,海防文化源远流长。宋开禧元年(1205)创设龙头盐场。人民素重商贸,民国闻人虞洽卿为宁波商帮著名代表人物。
  1988年初,龙山区下有雁门、龙山、龙场、田央、甸山、灵湖、沿海7乡和范市镇。1992年5月,撤区并乡镇,分设龙山、范市2镇与田央乡。1994年,撤田央乡改称三北镇。2004年,成立市慈东工业集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设市慈东工业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2008年7月,由龙山镇、三北镇、范市镇、慈东工业区合并为新的龙山镇。2011年,撤销慈东工业区,新设慈东滨海区,为市级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域。
  龙山经济建设
  1988年初,龙山旧城建成区面积0.40平方千米,范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千米。1988年后,原龙山镇以旧城为依托向东、南、西发展。范市逐步建成综合市场、模具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及人民路、兴市路、镇北路3条商业街道,1993年开始建设范市工业区块,并逐步改建和新建各类行政办公用房、商业楼群、医院、学校、居民住宅等;2004年建成湖滨公园;2006年在湖滨路西侧建居民住宅小区1.22万平方米。2010年列为省中心镇后,规划建设龙山新城,规划面积15.20平方千米,至2011年建成区面积9.28平方千米(包括范市、龙山、三北3个集镇建成区)。
  1988年初,区域内已建有自来水厂;1994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到家家户户。2004年易地扩建自来水厂,占地面积1.07公顷,日供水1万余吨。2007年开始实行“改水”(自来水管网改造),至2011年,全镇共铺设供水管道102.80千米,铺设排污管道132千米。2011年,境内有公共厕所315座、垃圾中转站3个;有8米宽以上市政道路25条,总长度26.64千米,均为砼路面,其中主干道7条15千米;绿化面积241万平方米,覆盖率1.7%,人均绿化面积38平方米。
  镇境南山北海,林、农、渔等业均有传统。1988年以总产2747吨,成为市主产柑橘镇。南部为林区,除山林特产外,有花卉苗木栽培传统。1999年,凤浦岙村有216户农户种植花木102公顷,收入274万元,占该村农业总收入的91%,被评为宁波市专业特色村。农业自南而北为稻区、半稻半棉区、棉区,因人多地少,故以精耕细作、间作套种栽培为主要模式。2011年,镇域棉花种植面积仅15公顷,棉花总产18.23吨;粮食种植面积2451.70公顷,粮食总产1.21万吨。有大批低潮海涂,涂地肥沃,水产资源丰富,尤以龙山黄泥螺、梭子蟹、蚶子、海瓜子最为著名,近海捕捞为居民传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出现一批种植专业大户。至2011年,全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208.53公顷,流转率67.7%,转出农户1.20万户。全镇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677.6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9%。共有土地承包大户943户,其中3.33公顷以上种植大户137户,计1398.20公顷。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0个,成员619户,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全镇拥有无公害蔬果基地13个、千亩(15亩为1公顷)水产基地9个,其中范市甬丰蔬菜种植场、三北长青韭菜专业合作社拥有自主品牌“甬丰”“神舟”。2000年,建立龙山花卉市场,稍后成立龙山花卉协会和13家花木公司(场),分别在上海、宁波等城市驻建花木基地,2011年,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52.40公顷。种粮大户戎兴元,2006年组建慈溪市迎风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从事耕作、育秧、植保、粮食收割、烘干等农机服务,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5台,其中进口半喂入收割机3台,年农机服务面积353公顷,2010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种粮大户,201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2011年,全镇生猪总饲养量14万余头,肉类产量6840余吨;有养兔专业户22户,养兔(獭兔和长毛兔)存栏数8万余只。西门外村养鸭专业户陆永康,率先实行养鸭产蛋、加工皮蛋一条龙生产,1999年成为省二级种禽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
  198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440家,职工1.45万人,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后企业转制,规模扩大,注重技改与新产品开发。神龙集团1999年投资5500万元建造轧钢生产线,采用国内先进连轧工艺和全自动设备,年生产能力20万吨,2003年底建成投产特种钢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电炉炼钢工艺和连铸工艺,年设计生产特种钢40万吨,2008年“神龙”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宁波远东照明有限公司三防荧光灯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聚合生产装置及配套熔体直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2万吨;慈溪市飞兰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氧化钴年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1/3。至2011年,有中小型股份合作企业等民营工业企业1725家,从业人数4.03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50.20亿元,利润6.81亿元,企业实交税金4.8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4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39家,有114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额5.73亿美元。初步形成化纤、化工、家用电器、厨房用品、灯具、毛绒、模具制造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厨具、灯具及化纤产品居出口产品前三位。2011年,获各类专利授权464件,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省级名牌产品2种、宁波市级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6个。
  境内商贸服务业有龙山、三北、范市3个中心区,1988年后商贸服务业发展快速。至2011年,全镇有范市、龙山、三北等10家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太平闸、方家河头等3家持证农贸市场,其中范市农贸市场占地面积0.73公顷,常设摊位310个。范市有华润、华联、联华3家商业连锁超市;沿人民路、兴市路、镇北路两边有各种私营商店和小型超市410余家。全镇有各类科研服务机构3家、物业服务机构9家、物流货运服务机构8家、金融机构26家。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45.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88亿元,有三产法人企业单位387家、个体工商户3550户。
  龙山镇陆路交通便捷。329国道自东向西穿境而过,范灵公路、沿范公路、施山公路等纵贯南北,北有中横线和建设中的沿海北线等公路横穿过境,南有横筋线贯通东西。行政村之间乡道四通八达,全镇有等级公路62千米,通村公路93千米,大小公路桥梁116座,民间各种桥梁340座,开通区域性公交,汽车通达每个自然村。镇域河流纵横,有南北向淞浦、淡水泓、灵峰浦、镇龙浦与东西向公路横河、五塘横河、快船江等主干河道。
  龙山文化事业
  1988年初,区有高中,乡有初中,村有小学。1992年后,教育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新建范市、三北、凤湖3所中学的教学楼;建造范市、三北、龙山3所中心小学新校舍;成立范市、龙山、三北3所职成教中心学校。1999年2月,范市、龙山被授予省教育强镇。2005年9月,新办范市曙光小学、龙山龙升小学等民工子女学校。2007年8月,在范市湖滨路西侧新建范市中心小学,2008年8月更名为龙山镇实验小学。至2011年,全镇有龙山中学(市属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8所(包括1所民工子女学校)、职成教中心学校1所、幼儿园15所,有中小学教师687人、幼儿教师144人。另有私立宁波光华学校,为全日制寄宿学校,内设小学、初中、高中,有学生2500人、教师317人。
  2011年,境内有市皮肤病医院,有中心卫生院1所(兼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三北片、凤湖(龙山)片卫生院2所,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29个,村卫生室14个,私人医疗诊所3个。卫生技术人员326人,其中医生124人,病床12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7%。
  境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跃。1988年,范市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特级文化站”称号。1993年,范市镇被国家体委等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成立三北镇徐福(研究)会,开展以徐福文化为底蕴的达蓬山景区开发宣传工作。2003年,建成三北文体中心。2004年,在范市湖滨路旁建成占地面积2.67公顷的文化体育广场——湖滨公园。2007年,建成龙山文体中心。2008年7月,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建成开业。至2011年,全镇各村建有市级村落文化宫,有10个公园、33个健身锻炼场所。全镇成立民族乐队、戏曲协会、书画社、舞龙舞狮队、太极协会、排球协会等30多个团队。2011年,达蓬山、伏龙山、虞氏旧宅等景区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龙山”名称来历
  镇因伏龙山得名。伏龙山,海拔282米,“一名箬山,其山跨东海、西海之门,宛若龙头龙尾之形,又若龙赴海之状,因名伏龙山”①。明代于伏龙山南建海防所城,为龙山所城。龙山镇之称始于民国35年(1946)。1992年复设龙山镇。
  龙山黄泥螺
  泥螺,学名吐铁。慈溪海涂产泥螺,其海涂由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等泥沙驾潮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浒山后海所出,大如拇指,壳黄,满壳皆肉、皆油,绝无泥沙,且食之益人”①。而龙山一带,条件更加优越,所产泥螺质量特佳,称龙山黄泥螺。每年桃花季节,泥螺肉质鲜嫩而无泥茎为上品,称桃花泥螺。新鲜泥螺以制汤为主,大多经盐腌制后食用。虞洽卿(字和德)小时候也在泥涂上拾过泥螺。当虞氏显赫时,乡人名“大泥螺”为其外号,并用土语作歌道:“龙山阿德哥,绰号大泥螺,电话通宁波,火车通曹娥。”
  第二节 掌起镇
  掌起以桥名镇,为南宋思想家黄震故里。南山北海,有商周古迹、宋代集市、明代抗倭遗址、清代古建筑群;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古窑浦,又以水蜜桃闻名;低压电器、小家电、轴承、打火机为工业支柱。2008年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掌起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区中心21.50千米。东接龙山镇,南与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余姚市三七市镇为邻,西连观海卫镇,北濒杭州湾。沈海高速南北贯穿全镇,与329国道设立互通道口;横筋线、中横线、掌慈线与叶东公路纵横其间。2011年,镇域面积70.3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13.73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6.6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9547人,暂住人口44022人;地区生产总值31.5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16亿元、二产增加值20.80亿元、三产增加值8.62亿元;财政总收入3.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913元;下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横街。
  1988年初,境内设掌起镇、东安乡、洋山乡。1992年,东安乡、洋山乡并入掌起镇。2006年,观海卫镇古窑浦村划归掌起镇,遂成现境。镇南青山逶迤,任佳溪洞山寺为市内最早开放的两个寺院之一;东埠头茂山有商周古村落遗址;缸窑山与羊埠墩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葬。中部河道纵横,淞浦、古窑浦、裘家浦、上快船江、快船江、四塘横河等沟通全镇。北部濒海,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驻地,是运送物资和人员的“海上门户”。2007年,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古窑浦革命历史陈列馆和纪念碑举行开馆揭碑仪式,成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积淀深厚,宋末有名儒黄震创东发学派。清时有掌起桥陈氏,一门之内,人才竞起;近代有爱国诗人洪允祥、文学家柴小梵、印学家柴志英等。
  掌起经济建设
  1988年,新建掌起大街与329国道相连。时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千米。1992年后,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先后改建、新建20~30米宽掌起大街、镇横街、镇中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北三环线和工业大道等,总长度17.72千米,主要街道4条,商店林立,各类服务机构进驻其中。
  2002年,为抓住大桥南岸连接线在掌起过境并设互通立交桥发展机遇,对城镇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形成以329国道、掌起横街、掌起大桥和环城西路为主的井字形道路链。工业向北发展,教育、文化、商业向南发展,东西实施街路连结,城镇形成八区一带(工业园区、H型商贸街区、教育文化休闲区、农民别墅区、古建筑历史文化区、329国道掌起段高品位形象区、沿山文化休闲区、观光休闲农业区、快船江文化带)。2002年,工业园区开发面积186.67公顷;2003年,占地面积3.47公顷的彰河文化广场竣工;环城南路农民别墅区、洋山树滩区和叶家村农民新区逐步形成;陈家村车子屋于2002年修缮后成为民俗博物馆,与陈家老街、前同泰、文昌阁等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区块。2011年,占地面积10.89公顷的树滩湿地公园投入使用。
  1988年,镇内建有自来水管理站,后供水工程几经改造扩建,至2001年各村自来水管网二次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除长溪村、任佳溪村自设泵站外,其他村全部饮用自来水。各村自1992年制订和实施村庄发展规划后,至2002年,村村建成村落公园,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实行垃圾袋桶装化。一、二类河道专人保洁;开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至2011年,共铺设供水管道68.65千米,铺设排污管道2.69千米,建成排污水泵站3个、垃圾中转站2个、公共厕所372座。绿地面积增加至49公顷,覆盖率7%,人均绿化面积12.10平方米。
  1988年,镇境有山地面积1709.07公顷、耕地面积2845.47公顷。时粮、棉、油种植面积分别为2254.40公顷、758.87公顷、1045.67公顷。1992年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面积相对稳定,棉、油面积逐年减少,至2011年,粮、棉、油种植面积分别为465.60公顷、53.50公顷、985.50公顷。同时,平原稻区发展大棚果蔬、花木生产;滨海棉区种植桃树。2011年,有大棚果蔬、花木面积250公顷;桃树种植面积378.50公顷,年产水蜜桃6750余吨,年产值超过526.5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之乡。境内有养殖传统,2000年,养殖业产值6500余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近七成。其中,海涂养殖面积440公顷;生猪饲养1.20万头;蛋鸡蛋鸭饲养34万羽,肉鸡17万羽,禽蛋产量占全市四成以上;拥有蜂群1.04万群,长毛兔105万只。厉家村厉志清投资70万元建成万头獭兔养殖场,年收入40万元。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产销一条龙紧密型农业经营模式,2011年,全镇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748.60公顷,有13家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78家注册规模化农场。
  1988年,境内有镇办、村办、个私企业分别为69家、79家、190家,从业人员9180人,年产值超过1亿元,为慈溪首批工业产值亿元镇之一。1992年,镇办、村办、个私企业分别为38家、81家、519家,从业人员9034人,总产值2.15亿元,利润443.42万元。1999年启动掌起镇工业园区建设,2001年,占地33公顷打火机园区建成,有打火机组装企业22家,企业总资产3亿余元,年产销打火机20亿只,成为全国最大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2002年被认定为省打火机工业园。2011年,全镇工业企业2157家,工业总产值127.78亿元,利润5.2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超过5000万元企业95家,超过1亿元企业13家;外商投资企业31家,自营出口企业74家,外贸交货值14.80亿元,其中自营出口2.37亿美元。主要产品有低压电器小家电、机械轴承、打火机、电子仪器仪表、塑料五金5大类。低压电器小家电占工业总产值的27.8%,打火机占工业总产值的16.8%。宁波奇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为省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
  1988年,全镇有贸易市场4家、固定摊位300个,成交额600万元。1992年,有8家贸易市场、固定摊位500个,成交额4800万元。1996年后,供销社等集体合作商业转为个体经营,慈客隆、三江等大型超市进驻境内。2000年后,掌起、洋山、东安3个市场进行改造新建,陈家、厉家、裘市、巴里、任佳溪等12个村落市场相继建成,境内商品贸易零售总额2.50亿元。2011年,市场成交额3亿元。境内有华润万家、三江等大型超市3家,中介机构3家,物流货运服务机构10家,金融机构6家,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34.4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68亿元,有三产法人单位136家、个体商户1497户。
  1988年,镇内有329国道横贯东西,有慈洋(慈城—洋山)、叶东(叶家—东埠头)、鸣东(鸣鹤—东埠头)等公路。1990年后,境内公路拓宽改造,1995年,重修慈洋公路,改称掌慈线(掌起—慈城);1996年,东埠头至洞山寺公路建成并与方家河头相接;2001年,掌起—东安—方家河头—范市公交线开通;2002年,新建师桥至太平闸公路、庵东至龙山七塘公路掌起段;2007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沈海高速)工程竣工,南北贯穿全镇10.83千米,其中隧道2处长1.50千米、高架桥2.30千米,并在镇西与329国道设互通立交道口。村道经多次拓建,基本达到村村通汽车。
  掌起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12所小学、3所初级中学,其中洋山中学内设职业中学高中部。1993年,建立镇职成教中心学校,1999年,洋山中学职高部并入镇职成教中心学校。2000年,设立掌起镇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职高部并入锦堂职高。同年被命名为省教育强镇。2002年,占地7.73公顷教育园区建成,园区内镇中心初级中学、镇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2002年,创办民工子女学校。2011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成人学校1所,各类幼儿园16所,其中省标准化学校4所。有在校学生(含幼儿)7206人,教职工368人。2011年,境内有掌起镇卫生院、2家综合门诊部、1家个体诊所、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村卫生室、24家中西药店。有卫生技术人员68人。
  1988年,境内有掌起影剧院,座位1425个。2003年建成彰河公园。2004年,车子屋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2011年,树滩湿地公园(一期)、掌起文体中心完工。至2011年,镇内有村级公园26个、村落文化宫15个,有书画协会、越剧团、民乐团等群众性文体团队14个(2人加入国家级文艺协会),成为省体育强镇、省文化强镇。境内有多个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以车子屋、前同泰为代表的陈家古建筑群有清代老宅50余幢,古桥6座。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骨木嵌镶、任佳溪龙廷会等9个项目被列入宁波、慈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掌起”名称来历
  掌起以桥得名。桥原为石桥,跨快船江。掌起桥,“古称孔敬桥,始建年月未详。以桥两旁侧石如掌,改名掌起桥”①。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1980年改建为混凝土桥,长4.80米,宽2米。1956年设掌起乡,1987年设掌起镇。
  古窑浦水蜜桃
  古窑浦一带所产水蜜桃清代已较知名,“产北乡沙地曰海桃,七月熟,味最佳”②,河边塘角广植桃树,有桃园等自然村名。20,世纪20年代前后,虞成瑞从奉化萧王庙引种玉露水蜜桃,遍销三北,甚至远销甬、沪市场。20世纪70年代,一批下乡知青,优选品种,尝试早、中、晚品种搭配种植,并把早熟桃应用于酿酒业,开辟水蜜桃第二产业。1980年后,古窑浦水蜜桃种植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有白凤、湖景、玉露等品种,其中玉露品种经多次改良,最照2—7古窑浦桃园(2009年)高甜度达到14,平均甜度为11~12。2004年注册“古窑浦”商标。2011年,古窑浦水蜜桃种植面积378.50公顷,产量6750吨,产值超过526万元。并以旅游节庆为依托,举办桃花节、水蜜桃开摘节、采摘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前来观光旅游,摘桃品桃。
  第三节 观海卫镇
  镇以卫名,原为海防重镇,现为家电新乡、休闲名胜之区。2001年9月合并鸣鹤、师桥、观城3镇而成,为市内面积最大的镇。古镇风貌,卫所历史,商贸传承,人文璀璨,处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核心。2010年被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镇,开始由镇向城跨越。
  观海卫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宁波市区53千米,离市区中心14千米。东交掌起镇,南接余姚市,西邻桥头镇,北与附海镇相连。2011年,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49.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161.13公顷,山林面积2666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23358人,暂住人口43032人,为全市人口稠密城镇之一;地区生产总值77.8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6.94亿元、二产增加值46.20亿元、三产增加值24.72亿元;财政总收入7.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61元;辖40个行政村、2个社区、8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驻地振观路6号。
  1988年初,境内设观城、鸣鹤、师桥3镇与宓家埭、五洞闸、淹浦、五里、福山、东山头等乡。1992年,宓家乡并入鸣鹤镇,五洞闸、淹浦2乡并入师桥镇,五里、福山、东山头3乡并入观城镇。2001年9月,3镇合并,新建观海卫镇,为当时市内面积最大的镇。2006年,划古窑浦村入掌起镇,遂成现境。镇境南部群山耸翠,以五磊山最为著名,杜湖、白洋湖居山谷之区,下为冲积平原。平原大部成陆于千年以内,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①之说。境域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沿山一带已有先民聚居。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高僧那罗延结庐五磊,五磊寺为浙东古刹之一。乡之设至迟可溯于唐代,唐元和年间(806—820),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而殁于京,乡人哀之,因名其乡为鸣鹤。宋咸平年间(998—1003)置鸣鹤盐场。南宋时,沈氏迁居境内,开私塾,捐资建桥,遂有沈师桥之名。明初建卫城,观海卫为浙江沿海6个防倭重地之一。戚继光曾遣先锋营驻防,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戍守,至今民间还留传福建地方话“燕话”。
  观海卫经济建设
  境内旧有3个集镇,以观海卫城为最大,1990年建成区面积由原来1.76平方千米拓展到4.10平方千米。1990年后,城区发展迅速,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移建观城中学,329国道改道完成,原国道穿城段成为城内街道观海卫路,城区发展迅速。以鸣鹤形成最早,而师桥为观城区公所驻地,1988年后集镇不断扩大。其中师桥于1989年建自来水厂,铺设水管,主要道路浇制水泥路面,并拆房、填河,贯通新旧街道,建成综合型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1999年建造师桥公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2001年后,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2002年,投资1200万元建造卫山公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投资600万元建造鸣鹤公园,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2001—2007年,投入2.60亿元用于57条市政道路建设,总长度85千米,其中主干道28条,长度38千米。建设桥梁119座。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卫山景苑、海卫家园、卫南家园、卫里家园、南市苑相继建成。2009年制订《观海卫片区发展规划》,划分行政、商贸、金融、物流、文教、医疗、居住7个城市功能区块。2010年被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镇,是年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6.80公顷、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尚南华庭建成。至2011年,有汽车站5个、供水站4个、垃圾处理站8个、公共厕所725座、镇级公园5个,公共绿地面积170.80公顷,覆盖率20%,人均绿化面积22.84平方米。
  镇境为市重要产棉区之一。1992年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棉田面积减少,同时水稻、果疏种植面积增加。鸣鹤种植杨梅627.40公顷,年产杨梅6488吨;种植雷竹100公顷,年收入300余万元。观城种植黄花梨533.33公顷。1996年,观城种植西瓜666.67公顷,团前方村38.67公顷草莓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2001年后,兴建优质果蔬基地,翁家浦四塘至新泽七塘建153.33公顷蜜梨基地,洞桥、五洞闸166.67公顷大棚葡萄基地,产品注册“观海卫”商标,获宁波市优质农产品金奖。2009年,投资230万元改造福山标准化渔场;东山头、淹浦和五洞闸3个渔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9个、标准生态型畜牧小区4个、畜禽养殖示范场2个,基本形成粮食、果蔬、水产、畜禽4大主导产业。至2011年,全镇农业作物播种面积1.0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4988.73公顷,总产量17672吨,油料作物1257.20公顷,总产量2743吨。畜牧业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生猪饲养量7.70万头,年末存栏3.10万头。海涂养殖470余公顷,盛产泥螺、蛤类、沙蚕等,所产沙蚕、鳗苗运销日本,梅蛤畅销沪甬一带,为江浙名肴之一。淡水鱼塘养殖366.67公顷,养殖种类有南美白对虾、银鲫、花鲢、鲤鱼、黄颡鱼、草鱼、太湖白条等。
  1988年初,镇内有慈溪第一棉纺厂、东方啤酒厂、慈溪电扇厂、慈溪砖瓦厂等企业。1989年,建立市福利厂,生产自行车配件。至1992年,有镇办企业118家、村办企业226家、个体企业640家,工业总产值5.30亿元。1993年企业改制后,一些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国外市场。1994年,慈溪宏一电子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开始自营进出口,产品全部外销。同年,鸣鹤石棉厂转型为鸣石汽车配件厂,集纺纱、织布、制片、冲扩孔为一体,产品销往10多个欧美国家及地区,至2000年,年产量1200万片,占全国同行总产值1/3。1995年,市公牛电器有限公司创立,是国内高档开关插座、转换器专业供应商,观海卫逐渐成为亚洲最大欧式电源连接器生产基地。1998年、1999年,成立工业园东区、西区,占地面积分别为287.67公顷、300.87公顷。
  2001年后,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低压插座、家用电器、电子元件、五金工具、塑料制品、打火机等为主体的工业门类。2009年,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东桥头村标准厂房,集聚村级企业19家;2010年,建成总占地9.80公顷村级标准厂房项目6个。至2011年,有乡镇企业6151家,其中工业企业3521家,营业收入总额234.04亿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总额5.65亿元;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50家,超过1亿元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5家,自营出口企业129家,自营出口值6.98亿美元;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级著名商标6件、省级名牌产品7种、宁波市级知名商标10件、宁波市级名牌产品14种。观海卫镇以家电新乡而知名。
  1988年,境内有观城商场、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较大商场,并开辟东门商业区、水产品批发市场、塑料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农贸市场。时观城供销社的百货、烟糖批发社为市东部最大批发站,年营业额1000万元;并拥有观城副食品商场、观城商场、批发大楼及贸易货栈等超过1万平方米营业场地,营业额7874万元。之后,镇内供销合作、二商公司、棉花收购站等集体企业先后转制,商业个体经营发展迅速,同时,慈客隆、三江等大型超市进驻。2001年成立观海卫镇后,全镇主要街道集中在观城片内,形成商业经营特色街区,观海卫路以家电、数码产品等为主,南大街与桃园路以服装、工艺品等为主,环城北路以文化消费为主,广义路和南央路以美食为主。2010年,全国首家落户乡镇的肯德基汽车穿梭餐厅营业。2011年,有银行、信用社网点35个,星级宾馆7家,广告、中介机构11家,物业服务机构8家,物流货运服务机构9家。
  镇域历史上处镇海与余姚2县之间,为三北地区重要交通节点,329国道横贯全镇,1995年拓宽后与附海公路、沿山公路和外环线相交。2002年,中横线贯穿镇域北部。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沈海高速)工程竣工,设观城互通立交道口,对外交通更加便捷。2010年三海线师桥段建成,连接329国道、中横线与沈海高速。境内江河、湖泊众多,除杜湖、白洋湖外,有小水库16座,其中总库容5000立方米以上12座;有高背浦、徐家浦、竺山江、三塘横江、七塘横河等市级骨干河道5条,另有市级一类河道6条。2003年开始整治骨干河道,至2011年,共投入资金3.46亿元。
  观海卫文化事业
  1988年时,境内有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为市内唯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有观城中学、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市级学校。1991年,镇成为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区。1992年,姚云龙捐资在鸣鹤兴建云龙中学,增建高中部。同年锦堂师范学校搬迁至浒山,原址成立锦堂中等职业学校。1999年,市第二实验小学搬迁至大通路。2004年,撤并东山头小学、泽山小学、半塘小学、山前小学、卫山小学、蒋家小学,投资2400万元,新建占地4.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的镇中心小学。至2011年,全镇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高中2所、初级中学5所,教师594人,在校中学生10720人;小学8所,教师375人,在校小学生9037人;幼儿园29所,教职工419人,入园儿童4809人;另有民工子女学校2所。1995年,建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投资2200万元建成观海卫镇医院新大院。2011年,有市级医疗机构1家、镇级卫生机构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2家,有卫生技术人员510人,其中执业医师153人,设222张床位。
  境内素为三北文化重地。五磊讲寺、金仙寺为市知名寺院。卫所孕育海防文化,居民多有习武传统,72式左手棍(又名“如意棍”)和128式金锁拳流传至今。1991年,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1年,建成镇文化站,建筑总面积12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1万册。2007年,成立镇文联,下有文学、戏曲、民间艺术、书画、摄影和盆景艺术6个协会。同年成立市体育总会观海卫分会,下辖太极拳、木兰拳、象棋、乒乓、金锁拷子、左手棍6个协会,武术爱好者1000余人。2008年,镇机关干部郑国军在国编24式简化套路基础上自创一套攻防意识突出的太极拳,被省武术协会命名为观海卫太极拳并立项推广,郑国军在第三届华夏武术状元国际争霸赛获得4枚金牌、1条武状元金腰带。2010年《杜湖》文学季刊复刊。至2011年,全镇有文化艺术团体6个、影剧院2个、文化站1个、村文化宫4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个、图书馆42个,藏书10.56万册。越窑青瓷制作工艺、承古轩古乐、调灯、高抬阁、红铜炉、烙画等被列入宁波、慈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处鸣鹤—上林湖风景区中心区域,鸣鹤为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五磊山风景区为国家AAA级风景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宓、大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锦堂学校旧址、杜湖白洋湖越窑窑址、鸣鹤新五房3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公馆、市革命烈士陵园、虞世南故里、吴锦堂墓、袁韶墓、卫山烽火台、吴锦堂故居、它山古迹、五磊寺及那罗延尊者塔、金仙寺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毛泽东批示纪念碑等17处;有市级文物保护点普惠寺、资西寺、运河桥、陡塘桥、沈永丰老店、沙滩桥、天妃宫、沈师桥、唐荔桥、永凝桥和毛契农中将墓等19处。
  “观海卫”名称来历
  镇名源于卫名。“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昔始皇东巡,刻石会稽,留师勾鄮,观海于其地,因名焉。”①卫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浙东沿海军事重镇。后演变为集镇,民国21年(1932)设观城镇,之后,行政区划多以观城为名。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定名观海卫镇。
  侨乡
  镇内历史上多外出谋生之人,据传明代已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在海外定居。2011年,全镇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77户287人,分布于14个国家与地区,镇有侨眷112户、346人;有姜成生、沈文棋、姚云龙、孙秉仁、冯春兰、俞百禄等工商界知名人士和辛郁、李皎迪、方黎平、方黎江、徐百强、张科峰、王立平、胡刚、方建杰、杨惠毅、唐仁杰等文化科技界知名人士。居人重宗族乡谊,一人发迹,必互相提携,并回报桑梓。吴锦堂经商成功后,建学校,疏浚杜、白二湖,赈灾济难,世所称道。20世纪80年代后,有蒋卓甫、蒋仲甫、沈文棋、姚云龙等捐建学校,至2011年,镇接受三胞捐赠累计金额2014.92万元,其中姚云龙夫妇捐赠1425.02万元。
  第四节 附海镇
  附海镇有“花卉之乡”“家电之镇”美誉,同时拥有绿色小城镇、丝瓜络加工基地、家电制造基地等称号。花卉、蔬菜、丝瓜络、海涂养殖四大产业并驾齐驱,使农业生产充满活力。工业领域拥有“先锋”“双羊”等全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被评为省十大新兴花卉乡镇之一。
  附海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中心16.50千米。东、南与观海卫镇接壤,西与新浦镇相邻,北濒杭州湾。2011年,镇域面积23.2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153.30公顷;户籍人口25133人,暂住人口35811人;地区生产总值25.29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44亿元、二产增加值18.29亿元、三产增加值5.56亿元;财政总收入2.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96元;下辖7个行政村与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花塘路5号。
  1988年,境内设附海、东海2乡。1991年,附海撤乡建镇。1992年,东海乡并入附海镇,遂成现境。
  附海经济建设
  1988年,海晏庙跟仅有1条长30多米、宽不足7米街道。设镇后,易地筹建镇中心区域。1995年,新城首期工程竣工。1996年,建成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856平方米。2006年,完成二期扩建工程,新城总面积2.57平方千米,形成韩家路、海熙路、海中路、翠柏路、镇东路等南北向道路与振海路、兴海路、花塘中路、金桂路、泥牛塘路等东西向道路组成的5纵5横棋盘型交通网;街道两边居民住宅房,由镇城建部门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均为3层楼,整齐划一。2005年,花塘村拆除旧房,统一建成新型住宅85套;南圆村集中建设民宅99套。2006年,在花塘路南、海中路东新建海纳名苑社区,占地2.87公顷,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建成别墅式民居97套。2007年,东海村建成多层农民公寓,占地1.16公顷,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2007年,附海镇被评为宁波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开始安装自来水管道,至2011年,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直径200~400毫米给水管道18千米,日供水量8385吨。
  附海镇为传统全棉区。种植结构调整后,棉花等传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花卉、蔬菜、丝瓜络、海涂养殖成为镇内农业支柱。花卉生产起步较早,1992年,全镇种植花卉96公顷,有花卉专业户90余户,兼业经营1000余户,花卉总产值400万元。1999年成立镇花卉协会,为市内最早成立的花卉协会,推动花卉发展。2011年,全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7.7%,有专业种植户700余户,其中3.33公顷以上30户。花卉种植有茶花、月季、蝴蝶兰、龙柏等150多个品种。全镇有4家花木合作社,100余名花卉推销员。镇域有蔬菜种植传统,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489.30公顷,产量1.27万吨。丝瓜络为传统出口产品,附海为慈溪丝瓜络主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慈溪丝瓜络由原料出口改为产品出口,镇内开发丝瓜络沐浴用品,形成沐浴用品企业带动丝瓜络生产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农户生产营运模式。1988年后种植面积稳定在200公顷,2000年东海沐浴用品厂被评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境域临海,有捕捞小海鲜优势,小海鲜以沙蟹、蛏子、弹跳鱼、海瓜子、蛤蜊等为主。1988年后,滩涂养殖发展迅速,以青蟹、潮虾、黄泥螺为主。2011年,滩涂养殖面积200公顷,鱼塘32公顷,养殖产品产量1212吨。
  境内工业基础薄弱。1988年初,境内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加工零配件产品,少数厂家能生产小型电风扇、电熨斗等整机产品,有职工约2500人。1992年,有镇办企业29家、村办企业80余家、个体及联户企业102家、外商投资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2.73亿元。时三羊电器总厂、海佳电器总厂、海静电器总厂、富尔电器总厂生产的转页扇、换气扇、取暖器等产品较知名。1998年,成立附海商会和家电协会。2000年后,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先锋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取暖器、电风扇、饮水机3个系列产品,2004年“先锋”牌电风扇获中国名牌称号,2006年9月“先锋”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4月先锋电器集团担任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室内加热器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单位。2011年,全镇有企业1603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99家;职工3万余人;工业总产值93.30亿元,其中家电企业产值占2/3;利润3.50亿元,上缴税金1.04亿元。除“先锋”外,另有“天路”“双羊”“宝尔玛”“威妮”“万爱”“香雪海”“达能”“航迪”等商标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88年,境内有供销社、合作商店、粮油供应站、棉花收购站、信用社等商贸单位12家,个体商户38户,后商贸服务业迅速发展。至2011年,全镇有银行7家、三产法人单位237家、个体工商户1821户,其中各类超市50家。
  境内交通发展较迟,素以水路为主。有三类以上河道27条,河流总长32.50千米,其中一类河道2条、二类河道13条。1988年初,观城至附海公路为沙石公路,宽仅6米。1991年七塘公路贯通。1993年,拓宽观附公路至22米并进行硬化。2004年投资170万元的建附公路附海段竣工,路面宽14米,长1531米。同时投资1978万元,将观附公路延伸至七塘公路。2007年中横线通行。至2011年,中横线、建附公路、七塘公路3条横线分别从南、中、北通过,观附公路则从南到北穿过3条横线,构成丰字形公路网。镇中心区域往各村道路全部硬化通车。
  附海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9所,其中附海乡中心小学1984年由20名各界人士捐款集资1.80万元新建校舍500平方米。1993年,建立成人中心学校(1997年改称“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负责成年人技能、文化培训。1997年,附海、东海2所中学合并为新的附海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41平方米。2002年,被评为省教育强镇。2004年,全镇所有小学合并为1所新的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2005年,创办民工子女学校,以东海小学为校名。2011年,全镇有中小学3所,学生2786人,教师123人;有附海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村卫生室16个;2.11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受惠6.22万人次。
  1988年,境内建有乡文化站、图书室,藏书1100余册。1998年5月,附海镇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2001年花塘村率先建成文化宫,有灯光球场、乒乓室、棋牌室、卡拉()K室、老年活动室、绿地公园、健身设施等,后各行政村均建立村落文化宫。2008年5月,举办第二届全民运动会,设15个项目,有26个代表队215名运动员参赛。2011年,镇文体中心落成,经常开展活动。
  “附海”名称来历
  境域成陆较晚,为海滨之地。镇名源于乡名,附海乡之设始于民国24年(1935),时境内有附场地与海晏庙跟村,遂取两地首字为乡名。1991年设附海镇。
  附海家电特色园区
  附海家电特色园区为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东区,为省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和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省重点特色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始建于2003年。园区东到观附公路,南到附海镇南圆村,西到桥头镇孙其江,北至附海镇四界村,规划面积197.73公顷,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34.13公顷,可供建设用地115.40公顷,道路及公共配套用地18.67公顷,概算计划总建设资金1.97亿元。至2011年,园区建成4纵1横道路4.20千米,桥涵3座;铺设直径400毫米供水管线1.60千米,300毫米供水管线2.20千米;架设10千伏供电线路4.50千米,照明路灯2.60千米;铺设广播、通信地下管道2.50千米;完成韩家江和界河改道拓宽、石坎砌筑3.90千米;建成道路绿化长度4.76千米。有42家企业进驻。
  第五节 逍林镇
  逍林镇工贸并进,有“玩具鞋业之乡”“电子接插件之都”称号;慈溪汽车贸易城引领三产发展;花椰菜种子种苗为现代农业特色。立省百强镇之林,被列入省“十一五”中心镇培育工程。曾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全优镇、省生态镇。
  逍林镇位于市境中部,紧依慈溪城区,距市区中心6千米。东接桥头镇,南连匡堰镇,西邻白沙路街道,北与胜山、新浦2镇相靠。2011年,全镇总面积26.0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46.67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074人(其中居民5245人),暂住人口33377人;地区生产总值30.9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25亿元、二产增加值20.42亿元、三产增加值9.29亿元;财政总收入3.2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80元;辖10个村、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宏跃村园丁路58号。
  1988年初,境内设逍林镇与择浦乡,1992年合并为逍林镇。1995年,省首届百强镇评选,逍林镇入围。2006年,被列入省“十一五”中心镇培育工程。
  逍林经济建设
  1988年初,已形成东大街与樟新公路穿镇处结合的十字街区,街道宽15米,有宽10~15米许家南路与环镇北路;农贸市场、鞋帽市场已建成,有5层供销社商业大楼与三北良友综合商业楼,时建成区面积0.50平方千米。1992年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拓宽街道,填塞街河,新建双面街房及大型市场,形成环东路、林西路、大众路、逍林大道、新横路、兴工路、汽贸大道等14条主要路网街道;有园丁路别墅、越溪梅园、锦丽花园、兆隆一品苑及12个农民公寓等住宅小区。1997年林西农贸市场建成,2006年改建,占地1.16万平方米。2008年,慈溪汽车贸易城建成。2009年,麦德龙大型超市、雷迪森广场酒店建成。2010年,红星美凯龙家居商城落户逍林。2011年,新增汽车4S及汽车销售店28家,同年9层中心卫生院门诊楼落成。
  2006年开始实行自来水“改水”,至2011年,铺设供水管道54千米,铺设排水管道17.10千米,建垃圾中转站1个、公共厕所163座。建成区绿地面积54.11万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人均绿化面积12.86平方米。2007年成为省生态镇。至2011年,有宁波市生态村9个,市绿色村庄、庭院整治示范村全覆盖。
  传统农业以棉花为主,兼种春粮、油菜和水稻,为余姚白蒜和三北丝瓜络主产地之一。1988年的逍林镇有耕地面积809.53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1.67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20.53公顷、春粮种植面积353.80公顷、油菜种植面积167.27公顷,总产值1915.94万元。1992年并镇后有耕地面积1590.93公顷,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68.60公顷、水稻种植面积707.33公顷、春粮种植面积791.60公顷、油菜种植面积425公顷,农业总产值3386.40万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成为市内重要蔬菜基地之一。2000年,粮食种植面积15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8.53公顷,果蔬等种植面积1306.67公顷。2011年,农业人口3.68万人,农业经济总收入1.80亿元。
  2001年后,相继实施两期占地面积为1133.33公顷国家级农地整理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2011年,投入1.44亿元,整理农田面积1069.07公顷,净增耕地面积93.33公顷,治理低洼田面积333.33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66.67公顷、标准农田面积400公顷、无公害基地面积533.33公顷;建立钢管大棚面积233公顷,搭建毛竹大棚面积300公顷;建成耕地面积866.67公顷农业示范园区,内有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5个。至2011年,全镇流转土地面积1256.87公顷,占总农田面积的89%;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56公顷,占总农田面积的73%;最大承包户承包土地面积200公顷;形成花椰菜种子种苗、出口蔬菜、大葱、葡萄、瓜果、艾青6个特色生产基地。2011年,全镇有蔬菜基地面积800公顷,其中出口蔬菜基地面积60公顷;葡萄基地面积166.67公顷,有6.67公顷以上葡萄种植大户12户;有种瓜大户20户,种植面积133.33公顷;有“慈农”“中横线”等注册商标。其中省农业科技示范户岑绍根的花椰菜种子种苗业,1994年从上海蔬菜研究所引进花椰菜新品种,成立逍林镇种子种苗园艺场;2008年建立的慈溪市绍根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完成”100天白花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课题,填补国内空白;2011年,有花椰菜种子种苗基地面积6.67公顷,建有太阳能智能化玻璃大棚,年产种子500千克,种苗500万株,带动全国19个省市种植花椰菜5000公顷以上,为市内最大制种基地。市惠农果蔬专业合作社坚持农超对接一体化经营模式,是省示范性合作社,2011年有基地面积200公顷,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镇内禽畜养殖以鹅、鸭为最多,2011年,有养鸭专业户20户,全镇家禽饲养量25万羽。
  1988年,有镇办、村办企业148家,从业人员7800人,工业总产值5876万元。以电子接插件、玩具、鞋业最为知名。1992年,有镇办、村办企业185家(其中村办116家),从业人员9648人,总产值3.20亿元。后开展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企业技改投入。有西片、南片、北片3个工业园区。其中西片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0公顷,1992年规划,1998年建成,园区内有20家企业,主要生产轻工化纺、电子通讯产品;南片工业园区,2000年建成,占地面积60公顷,主要集聚以轻工化纤、电子工业产品为主企业;北片工业园区,2003年规划,2007年粗具规模,占地面积130公顷。2011年有38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累计技改财务投入16.35亿元,开发新产品485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8只,专利授权895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2011年,有各类企业4496家(含未工商登记的家庭作坊),其中通过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1017家,销售超过2000万元的41家、超过1亿元的8家。有职工3.49万人,引进各类技术管理人才1816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中国名牌产品及驰名商标各1个。总产值105.50亿元,增加值20.42亿元,实现利税3.21亿元;其中自营进出口3.26亿美元,自营出口企业61家。自1998年宁波金帆集团在美国洛杉矶开设第一家境外企业后,有境外企业12家。形成电子通信、玩具鞋业、汽车配件、轻工化纺、塑料制品、五金管道件6个主导产业。
  1988年,有逍林供销合作社、逍林二商公司、逍林食品站、逍林粮管所等,负责境内商品流通服务。1996年,建宁波新世纪电子城。1998年,逍林二商公司转制。2001年,逍林供销社开始转制解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逍林镇依托城区,发展第三产业,2001年,总投资6亿元兴建占地面积33.73公顷慈溪汽车贸易城,集小车、货车展示、二手车展示维修与机电市场、超市配售、综合服务、宾馆等于一体,为华东地区最大县(市)级汽车城。改建、新建逍林、林西、镇东等农贸市场。2003年另建小商品市场,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摊位118个,当年成交量1.50亿元。至2011年,有城乡集贸市场9个,年成交额3.80亿元。有宾馆29家,商店超市111家,房地产开发公司3家,美容美发店13家,较大专业市场8个,旧木材市场3个。
  境内河流纵横,有水云浦江、新二江、破山江等主干河道20条。1988年,仅樟新(樟树—新浦)公路穿境而过,连接329国道。2001年,周塘路拓宽至15米,并把石板路改建成水泥路。2003年,逍林大道(329国道—大众路,2008年延伸到中横线)、新横路(破山—汽贸大道)建成。2006年,汽贸大道(329国道—中横线)建成,铺浇渣油,宽40米,达到二级标准。2008年建成兴工路(逍林大道—汽贸大道),开通新横路汽车贸易城到东站的公交车,日60班次,另有新浦、胜山、观海卫、毛三斢过境车辆每日700班次。内有五横(新横路、林西路、周塘路、大众路、慈溪大道)四纵(汽贸大道、逍林大道、樟新公路、环东路)为主的公路交通网。2011年,园丁路南北连接,与新横路、林西路、周塘路、大众路贯通。
  逍林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小学11所,中学3所,幼儿园11所。1992年创办逍林职成教中心学校。1997年,通过“两高”验收。1999年,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2001年,全镇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设施改善。2011年,境内有中学2所,教职工235人,学生2948人;成人学校1所,教师8人;小学4所,学生3150人,教职工141人;入园幼儿1576人,幼儿教师162人。2所中学、4所小学均为省标准化学校。创建成为市现代化教育装备示范镇、学前教育规范管理达标镇、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镇。2011年,境内有中心卫生院、1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村卫生室、7个私人综合门诊部。全部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各类中西药店21家,2009年成为宁波市食品药品安全示范镇、宁波市卫生镇。
  镇内有舞龙、车子灯、绍剧、姚剧等表演传统,有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基础,1992年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为省体育强镇。逍林镇中心小学以排球体育特色,1997年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逍林初中无线电测向项目在全国、省和宁波市的比赛中屡屡获得金银牌,2011年2次承办宁波市级比赛项目。2000年10月,镇文化中心被省文化厅评为“东海文化明珠”。2006年,镇休闲公园、体艺馆相继建成。2007年被命名为宁波市“民间舞蹈之乡”。至2011年,建成占地4公顷的逍林公园,全镇有10个村建成村落文化宫,开展文娱、体育活动。镇文艺骨干孙凤英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中夺得个人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3枚金牌,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桥一村岑伟飞2006年获得女子金属地掷球项目世界冠军。民间艺术车子灯在市第六届艺术节上获一等奖。民间说唱“雀冬冬”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上演。剪纸作品分别在省、市获奖。
  “逍林”名称来历
  境内周塘明代筑成,渐成村落,为提防海潮和海盗侵入,清初在周塘后小路沿筑一土台以示警,土台雅称“逍路台”,俗称“逍路头”。后居民在土台旁设摊买卖,逐渐形成集市。民国19年(1930)置镇时,取境内逍路头与上林湖两地名中各一字,称“逍林镇”。1984年复设逍林镇。
  电子接插件
  慈溪电子接插件行业起步于1975年择浦乡社队企业,发展迅速。1975—1978年,年产值从7万元增加至40万元。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凭借先发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1982年,逍林择浦接插件厂研制成功DC2型带状电缆插头座,填补省内空白,并用于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的试验通信卫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逍林电子接插件遐迩闻名,成为机械部特别是第四机械部(电子工业部)电子接插件产品供应地,并为国防科委、航天工业等科研单位提供整机配件,在载人宇宙飞船和探月卫星中均有逍林电子接插件产品使用。1996年,建成电子电器接插件专业市场——宁波新世纪电子城,占地1.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有摊位84个。随着经济发展,逍林电子接插件行业逐渐向市境外转移,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大中城市电子专业市场设摊经营。2011年,北京中关村、上海、广州赛格大厦电子市场中80%经营者为逍林人。境内有电子接插件企业照2—10电子电器接插件产品(2011年)300家,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0%,以电子接插件为主的电子通讯业为镇工业主导产业之一。
  第六节 胜山镇
  胜山以山名镇,有“服装之镇”“蔬菜之乡”的称誉。工业以轴承套圈、车辆配件、钢琴部件、化纤服装为支柱产业;农业以花菜、草莓、甘蓝菜、红菱、菜豆为特色;服装布料市场辐射全国,为省百强市场之一。
  胜山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中心10千米。东与新浦镇、逍林镇交界,南与逍林镇接壤,西与坎墩街道相接,北与新浦镇相邻。2011年,全镇总面积23.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64.30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2.1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551人,暂住人口29918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8.4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10亿元、二产增加值18.45亿元、三产增加值8.94亿元;财政总收入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28元;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胜山大道518号。
  1988年初,境内设有胜山、胜东、胜西3乡。1992年,并3乡建立胜山镇,镇政府设在庙湾村。1994年12月,镇政府迁至镇前路52号,2001年10月移现址。胜山素称东南沿海军事要地,居民有勇于抗争传统,明代抗倭、清时抗英皆载入史册;打浆局(专管鸦片种植贸易税收的机构)、袭日伪传颂至今;1976年后,航空兵驻军胜山,军民融洽,2011年被评为宁波市“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镇。山中下部有胜山寺,俗称胜山庙,以“胜山娘娘”著称,三月初三益盛。
  胜山经济建设
  1988年初,胜山老街已有所拓展,有占地1.89公顷胜山服装鞋帽市场,并辟胜山塘路为新街。同年,扩建服装鞋帽市场,并改称胜山服装布料市场。建镇后,实施城镇总体规划,依托服装布料市场凝聚的人气,在其周围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后,易地新建镇政府办公大楼、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中心农贸市场、汽车站等。1999年,利用境内独有孤山,平坟还林,重披绿装,并在北山麓建胜山文化公园,占地面积1.12公顷。
  2002年后,开发商品房,建成阳光花苑、胜地名苑A区、胜地名苑B区3处住宅小区,总用地面积7.30公顷,45幢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2.29万平方米,732户入住。2003年后,分期改造服装布料市场,市场占地面积4.65公顷,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2004年,在公园内建戚继光纪念馆629平方米,铺设2000平方米水泥方砖为广场。2010年,改造寺马线(K31+688—K32+546)路面。2011年,建成占地面积分别为2328.88平方米胜西小学操场和1000平方米的胜山实验幼儿园。
  1992年,建自来水供水站,由逍林水厂供水,当年有88%人口饮用自来水。2008年始,由市自来水总公司城区管网直供。实施垃圾袋装化,消除露天粪缸。1999—2011年,建公厕33座、粪料处理中心1个。村村户户通自来水,实施二次“改水”,铺设自来水管150千米。2011年,镇绿化面积78.28公顷,人均22.02平方米。胜山头村2003年被命名为宁波市及市新环境百村改造试点村、2004年被评为市庭院整理示范村。2011年,各村均为市庭院整理示范村。
  1988年,有耕地面积1486.67公顷,其中棉花种植面积1461.20公顷、水稻种植面积20.80公顷,农业总产值669万元。1989年后,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蔬菜,形成以花菜、草莓、甘蓝菜、红菱、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00年,德芳菜豆农场引进“红花一号”扁豆,种植26.67公顷,每公顷收入10万~12万元。海成草莓合作社引进美国F—3草莓品种,种植26.67公顷,每公顷收入5万元以上。境内水网有种植红菱传统,2011年,胜东村红菱种植106户,面积26.67公顷,每公顷收入2.50万~3.20万元。2011年,全镇耕地面积1264.30公顷。多季果蔬面积1484.40公顷,其中蔬菜1122.60公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889.10公顷,建有1个农业园区、4个无公害基地、3家公司、1个农庄、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9个家庭农场;有“大川”“惠利”“旗甲”“海星”等注册商标。
  1988年,境内有乡办企业10家、村办企业24家,工业总产值3562万元。1992年,有镇办企业42家、村办企业43家、联户与个体企业140家,主要产品有建筑材料、鞋帽服装、轴承配件、塑料制品、仪表阀门等,是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利润507.60万元。后企业转型升级,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赛冠车业向产业链上端进发,投资带钢行业;2005年,宁波市日骋工贸有限公司从拨链器等自行车配件生产转型生产油烟机等家电产品,进而进入薄膜包装和房地产业;2006年,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把握中国在承接再生纺国际产业转移中优势,凭借再生中空涤纶短纤产品,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基地;2007年,格林纺织公司把超细纤维技术应用到清洁产品,成为省内首家最大规模生产、经营超细纤维制成品企业。轴承企业发展尤为迅速,有61家轴承企业,2011年占镇工业总产值的22%。2011年,全镇民营企业515家,主要产品有机械轴承、车业化纤、钢琴部件,工业总产值63.84亿元,利润3.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2家,其中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9家;外商投资企业22家,自营出口2.32亿美元。
  1988年初,有供销社商业网点负责日常商品流通服务,时已建有胜山服装鞋帽市场,主要从事服装鞋帽原料布角料及成品交易;同年,另建服装布料市场,后经多次扩建;至2011年,服装布料市场形成有5个交易区、1个托运中心的原材料采购和成品交易专门市场,有摊位2200余个,日均客流量1.50万人。2005年,建成中心农贸市场,占地7500平方米,分7个交易区,设342个摊位;日客流量3000~4000人,年成交额超过8000万元。2011年,境内有华润、欧特福、快乐购等大型超市;有金融机构4家,各项存款余额20.7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78亿元;有三产法人单位178家,个体工商户2057户。
  交通便捷,水路横有胜山塘江,直有水云浦江、四灶浦江。1998年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新建改建胜山大道、胜山塘公路、塘墩路、马潭路、公园路、拥军路、工业大道、开发路、镇前路等10余条骨干道路,总长20.20千米。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贯通胜山全境。
  胜山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小学15所、中学2所、幼儿园6所。1991年后,教育投入增加,布局调整,办学条件改善。1994年,通过省教育“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9年,通过宁波市“两高”验收;2001年,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2008年,通过市现代教育装备达标镇验收和市学前教育规范管理达标镇验收。2011年,镇内有中学1所,学生756人;小学3所,学生3022人,其中拔船塘小学接收外来民工子女就学,设18班,学生921人,教师39人;幼儿园5所,入园幼儿1710人。2011年,境内有胜山镇卫生院,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村卫生室、1家私人门诊部、1家个体诊所。
  境内有唱越剧做草台戏、唱新闻说书传统。设镇后,文化设施投入加大,传统文化得到弘扬。1999年建戚继光纪念馆,同年建胜山历史文化公园。1994年成立胜东越剧团。2003年出版《岁月悠悠话胜山》,同年开始举办每年1届大型商场经贸活动周,活动周期间有广场文艺演出、电影、戏剧夜市活动。2011年,建有村落文化宫11个,胜山头村为省级文化示范村,镇前村为宁波市级文化示范村,建图书阅览家庭教育点26个,图书7800册。有民乐队、篮球队、腰鼓队、柔力球队、莲响队、门球队、气排球队、地掷球队等团队,三灶等村有文艺队。“十八吊”(一种民间杂技形式)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胜山庙会”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胜山”名称来历
  镇以山为名。胜山为慈溪孤丘之一,原孤悬海中,古称“悬泥山”,又名“越泥山”、“晾网山”。胜山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胜山,城(三山所城)东二十里,近因海寇至此登途,置烽堠于其上,又设兵巡哨。如遇暑薄凉微,蜃气夹云而生,殊为奇观。山顶平正。古建圣母庙于其上,址石犹存。故名胜山。”①胜山之“胜”源于山中的胜景、胜迹,较为可信。另一说山为明代沿海军事要地,相传戚继光在此抗倭屡胜,百姓纪念,遂改名胜山。清宣统年间(1909—1911)始设胜山乡,后有并析,1992年设胜山镇。
  胜山服装布料市场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胜山及周边服装鞋帽业兴盛。1983年,在胜山供销社两侧自发形成手套、童鞋帽和布角料马路市场,交易兴旺。1985年2月,建胜山服装鞋帽市场,有固定摊位300个、临时摊位200个,吸引省外客商。1987年成交额934万元。1988年扩建服装鞋帽市场,并改称胜山服装布料市场。后交易额不断攀升,1992年2.40亿元,2002年16.28亿元。照2—11胜山服装布料市场(2009年)2003年后,镇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对市场分期进行改建扩建,至2011年,市场占地面积4.65公顷,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摊位2200个,设布料、毛料、腈纶棉、小百货、成衣5个交易区和货物托运中心,日均客流′1.50万人,年成交额29.83亿元。市场批零兼营、以批发为主,品种系列化程度高,配套设施健全,为省百强市场之一。
  第七节 新浦镇
  新浦镇农特产品丰富,工业经济发达。有10余千米盛产海鲜的黄金海岸线,是宁波市十大名果之一“黎阳”葡萄主产地;家用电器、五金车业、婴儿推车、水暖铸件、仪器仪表、纺织塑料、毛绒玩具和服装鞋帽等产业集聚发展,被称为“葡萄之乡”“家电之镇”。
  新浦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中心14千米。东邻附海镇,南部自东而西分别与桥头、逍林、胜山等镇接壤,西部自南而北与胜山、崇寿、庵东(杭州湾新区)相连,北濒杭州湾。2011年,全镇总面积5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810.33公顷,建成区面积5.50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47418人,暂住人口50840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39.5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95亿元、二产增加值28.09亿元、三产增加值9.50亿元;财政总收入3.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95元;下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胜新公路88号。
  1988年初,境内设新浦镇及胜北、东三2乡。1992年,胜北乡、东三乡并入新浦镇。2004年,马潭路、浦东、下一灶3村成建制委托杭州湾开发区代管,2011年,3村划归庵东镇管理,遂成现制。
  新浦经济建设1988年初,已建新浦新街,在新五塘江与新浦沿交汇处形成T形街市,并与延伸至新闸的樟新公路相接。建镇后,实施城镇总体规划,至1991年,建中横路、环镇路,道路总长3.50千米,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千米。1993年,集资建设江东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4幢住宅楼128户入住。1995年后,新建镇政府办公楼、汽车站、农贸市场等公共建筑。2001年后,投入资金1.20亿元,新建扩建改建道路20条,总长度24.20千米,建桥梁8座,对流经集镇段1.50千米河道清淤、驳岸、绿化美化,建成振兴、新浦2座公园,占地面积近2公顷;2004年开发名门庄园,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74幢,488套住宅,90间店铺。2010年6月,镇中心农贸市场扩建开始动工,至2011年基本建成3层,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土建投资1377万元。至2011年,形成南居民住宅区、西工业园区、中商贸区布局。
  1995年建新浦镇自来水厂。至2011年,铺设镇级自来水管网45.30千米,年供水510万立方米;铺设直径600毫米排污管道4千米、直径500毫米管道8.50千米。2003年后,各村建公厕100座,消灭露天粪缸。绿地总面积15.16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3.20平方米。
  境内土地肥沃,大多为夜阴地,适宜种植棉花与果蔬,传统农业以植棉为主,大蒜、丝瓜络、麦冬等为特产。1988年,植棉面积2000公顷,为慈溪产棉大镇;有大蒜种植面积133.33公顷、丝瓜络种植面积133.33公顷、葡萄种植面积66.67公顷、麦冬种植面积66.67公顷。后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植棉面积下降,果蔬等种植面积增加。1992年,植棉面积降至1333.33公顷,丝瓜络、葡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至333.33公顷、200公顷,成为市内最大丝瓜络和葡萄集中生产地。1996年开始滩涂养殖,次年挖塘面积133.33公顷,主要养殖青蟹和虾,产量40吨,产值160万元。2000年后,植棉面积降至330公顷以下,大都集中在海涂地种植。2011年,种植蔬菜1133.33公顷,产量3.10万吨;葡萄615公顷,产量1.20万吨;丝瓜络186.70公顷,产量310吨;鱼塘200公顷;生产西瓜4383吨、杂瓜1588吨。
  1988年初,镇内铜业、电料、小五金、水表等行业有一定基础。1992年,有镇办、村办企业138家,“三资”企业3家,个体企业518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28家,乡镇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出口创汇1600万元。之后,开拓产品,引进技术,扩大规模,形成家用电器行业、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儿童用品行业3个支柱产业。其中家用电器行业有42家规模企业,饮水机、洗衣机、取暖器、电冰箱4个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占有率,有宁波宝洁电器有限公司、宁波辰佳电器有限公司、浪木电器有限公司、赛亿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有锋晖金属、佳明金属、慈溪铜业等企业。宁波神马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具备年产500万辆婴儿车生产能力。2006年,“浪木”电器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浪木”“神马”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2011年,全镇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国家免检产品12种,中国名牌产品2种,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5种。有各类科技人才880人。
  境内河网密布,交通素赖水运,南北向主要河流有新浦、半掘浦、洋浦、马潭路江、水云浦、四灶浦;东西向有四塘江、五塘江、六塘江、七塘江、八塘江、腰塘江等。1988年初,镇内有樟树至新闸、西三至新闸2条公路。1990年,樟新路改建为三级沥青路面,后拓宽改造为一级水泥路面。2001年开工建设余姚至新浦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公路等级大幅提高。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横贯新浦北部,市区东外环线穿越镇西部。
  新浦文化事业
  1988年,镇内有新浦中学、胜北中学、七塘中学3所初级中学,有16所小学,中小学教师近300名。1992年,创办新浦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设职业高中班。2001年,镇中心小学易地新建,用地面积3.46公顷,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总投资1010万元。2002年,胜北中学、七塘中学并入新浦初级中学,职高班并入行知职高。2004年,新浦中学易地新建,占地近8公顷,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2011年,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334人,教师117人;有小学4所,学生4027人,教师136人;幼儿园12所,入园幼儿2503人,教师121人。2011年,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8个,村村都有卫生服务站,有床位40张;有专业卫生人员179人,其中执业医师59人、执业助理医师34人、注册护士48人;村民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比率95.1%。
  镇内群众文化活动活跃,1988年,有新浦镇电影院等文化设施。1992年,农民棋手丁同轩作为省队棋手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省队夺得象棋团体冠军。1994年,镇广播电视站成立,开始设自办广播新闻,安装有线电视。2002年,新建新浦公园和振兴公园。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新浦葡萄节,每年举办村落文化宫汇演、画展、摄影展等。至2011年,建镇体艺馆1座,设座椅1056张,活动文化中心设图书室和9个活动室。各村均安排健身场所安装健身器材。镇建有腰鼓、戏曲、民乐、乒乓、太极拳、健身、无极球、秧歌、篮球、文艺歌唱队等,有村落文化宫8个。“面塑”“上林湖的传说”“织带”“祭祀祈福剪纸”等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上林湖的传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镇被评为宁波市文化示范镇。
  “新浦”名称来历
  镇以水名,掘浦以排水,清咸丰初(1851—1854)为使老浦(即破山浦)排水通畅而开掘水道,称“新浦”。民国20年(1931)设新浦乡。1987年设新浦镇。
  新浦葡萄
  葡萄种植专业村六塘南村种植葡萄始于1963年,初局限于房前屋后、河旁地角。种植结构调整后,一些农民转入耕地种植葡萄,因葡萄种植经济效益可观,农户竞相仿效,葡萄种植面积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镇内葡萄种植面积66.67公顷。之后,引入设施农业与优质品种,葡萄种植产业化发展,种植区域由六塘南村扩展至胜北、杭州湾等10余村,镇内葡萄种植专业户还租用胜山、桥头、逍林等周边镇土地种植。至2011年,葡萄总种植面积1000公顷(含镇外土地),产量1.70万吨,产值1.38亿元,有葡萄种植专业户800家,户均收入7.45万元,形成以六塘南村为中心的万亩连片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为省内最大。葡萄品种初以金皇后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从上海农学院园艺系引进巨峰、玫瑰香、白香蕉3个品种,均获成功。特别是巨峰品种,果大、色紫、口味佳,尤其受市场欢迎。后采用高位嫁接技术改良原有品种,并先后从浙江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引进40余个品种,进行反复试验筛选,夏黑、里查马特、白鸡心、美人指等品种得到推广,而巨峰仍为主要品种。引进推广葡萄科学种植技术,确定葡萄种植系列量照2—12黎阳葡萄园(2004年)化指标,实施无害化管理、无污染施肥、大棚覆盖等技术,打造新浦葡萄品牌,2006年,“黎阳”牌葡萄获得省农优特产金奖。(说明:新浦镇1988—2010年数据统计以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新浦镇为范围。)
  第八节 桥头镇
  桥头镇得栲栳山、上林湖之山水,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千亩菜藕、万亩畈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为农业特色。造纸制鞋、化纤毛绒等为工业支柱。
  桥头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区中心12千米。东、南邻观海卫镇,西连逍林镇和匡堰镇,北临新浦镇和附海镇。2011年,全镇行政区域面积38.89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3.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05.80公顷;户籍人口38170人,暂住人口24868人;地区生产总值27.11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09亿元、二产增加值18.49亿元、三产增加值6.53亿元;财政总收入2.3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55元;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吴山南路599号。
  1988年初,境内设桥头、三管2乡。1992年,2乡合并成桥头镇。镇境南部属翠屏山丘陵,处鸣鹤—上林湖风景区中心区域,上有海拔424米东栲栳山和中型水库上林湖。上林湖周围,有大批古代越窑遗址。上林湖越窑烧制始于东汉,盛于唐、五代,其贡窑烧制秘色瓷闻名全国。各类瓷品除上贡朝廷外,还沿海上陶瓷之路销往国外。1988年上林湖越窑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桥头经济建设
  1992年设镇前,境域有桥头、潭河沿等乡村集市而形成的老街,均短而狭。1993年,投资100万元,建造桥头桥(俗称天桥),时为境内唯一横跨329国道桥梁。1995年,建山南路,镇政府办公大楼、桥头初级中学、农贸市场等公共建筑相继在吴山南路中段两侧建成。2000年,桥三路(桥头至三管)改浇混凝土路面,电信、银行等机构入驻,桥三路南段、吴山南路中段成为街市。2004年,拓宽桥三路南端道口和小桥头村道口。2005年,镇政府投资60万元,建造占地5300平方米桥头公园;投资15万元建造200平方米天桥小广场。2006年,中欣铭苑小区建成,为境内第一个住宅小区。2010年,投资50.83万元扩建吴山南路,投资90.29万元,建设新二江北路景观林带。至2011年,建成区内有市政道路12条,总长度24.10千米,有道路绿化带32公顷,公园绿地8.03公顷,照明路灯770盏;村镇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总面积51.7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56平方米。
  2000年,桥头镇建立环卫站。后实施垃圾袋装化,消灭露天粪缸,实施道路河道保洁制度。2007年,实施二次“改水”,铺设直径50~160毫米主管道到8个行政村,总长39.80千米,总投资1660万元,受益1.50万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7%。2009年、2010年共投资149.82万元,建设排污管网,共铺设管道7745米,建造污水检测井80座。2011年,全镇公共绿地面积46.90万平方米,人均12.30平方米。
  镇属近山平原区,传统农业按地理环境构成区域性产业结构,南部山区以竹木、水果生产为主,尤以杨梅最为著名;中部地区以水稻为主,1988年水稻种植面积750.93公顷;北部地区以植棉为主,1988年棉花种植面积745.86公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水稻种植向单季稻转化,稻、棉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至2011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80公顷,单季晚稻种植面积500公顷。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引导土地依法流转,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基本形成3个特色区域基地:沿山以种植杨梅等水果、发展经济林为主;新二江以南、大塘以北以种植单季稻、菜藕为主;中横线两侧以种植蔬菜、花卉为主。1999年,桥头镇农业服务总公司于五姓村创建菜藕基地。2004年,投资创建万亩畈出口创汇蔬菜基地,桥头涌森等5家蔬菜种植场、基地和公司入驻其中。至2011年,全镇土地依法流转1249.87公顷,规模经营面积1210.87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7.9%。其中13.33公顷以上种田大户11户。菜藕基地面积52.33公顷,年产菜藕(商品量)1570吨,总产值630万元,有注册商标“五姓”。创汇蔬菜基地种植面积566.67公顷,主要种植小松菜、青刀豆、洋葱、芽甘蓝、西瓜等,年产蔬菜1.60万吨,总产值7500万元,有“咸祥”“繁兴”等注册商标16件。全镇有果园面积680.40公顷(包括平原果园),其中杨梅种植面积560.60公顷,黄花梨种植面积4.47公顷,葡萄种植面积96.67公顷,其他果园面积18.66公顷。有养猪专业户11户、养鸡专业户13户、养鸭专业户7户、养鹅专业户5户。生猪饲养量1.97万头,出栏1.25万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4亿元。
  镇内工业基础薄弱,1992年,全镇有镇办企业36家、村办企业67家、个体和联户企业近200家,工业总产值2.42亿元。1992年6月,宁波永利达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为镇内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生产各类沙滩鞋、运动鞋、布鞋、皮鞋、婴儿鞋等10个系列产品,年生产各类鞋500万双。1998年,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当年研制成功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填补世界空白;2005年研制成功无热胆饮水机,解决饮水机行业二次污染等问题;2006年9月,“沁园”饮水机以行业排名第一成绩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同年“沁园”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建设浙江再生塑料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6.67公顷,总投资4亿元,至2011年投入3亿元,完成一期工程,有23家企业入驻。2011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245家,职工1.81万人,工业总产值56.6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超过5000万元企业18家,超过1亿元企业12家;外商投资企业20家,自营出口外资企业12家,自营出口1.31亿美元。2011年,全镇企业有62个行业,主要有纺织化纤、服装鞋帽、净水器、饮水机、造纸制品、塑料制品、电器机械等大类。累计注册商标284件。
  1988年,境内有桥头供销合作社、三管供销合作社负责日常商品流通服务。1995年,桥头废塑料市场服务中心(简称废塑料市场)于烟墩村创建,经营户采购废塑料运到废塑料市场后,经过分拣、挑选、洗涤、晒干等加工后销售。废塑料加工和销售给当地经营户带来较好经济效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至2011年,废塑料市场总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有房屋764间,承租经营户764户,年经营交易额20.23亿元,桥头废塑料市场成为区域性废塑料集散中心。镇内农贸市场规模较小,1995年在吴山南路择址新建镇农贸市场,面积4000平方米,有固定营业摊位200个。2003年,易地新建潭河沿农贸市场,面积由300平方米扩大至3500平方米,固定营业摊位由60个增加至200个。相继改造和新建五丰、上林湖等村级农贸市场,方便群众生活。2011年,镇内有金融机构3家,各项存款余额12.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37亿元。有三产单位879家、个体工商户1197户。
  镇内河道密布,水运便捷;道路成网,交通方便。半掘浦为市级骨干河道;东横河、新二江、胜山横塘江为一类河道;洋浦江、孙其江、陈家路江等21条为二类河道。公路交通1988年前有329国道横贯镇中,境内长度4.80千米,后横筋线公路桥头段与中横线建成,东西向交通更为便捷。1995年建吴山南路,2000年建新周塘路,2002年建新二江路。至2011年,镇内有三级道路3条,全长9.41千米;四级道路26条,全长38.10千米;四级以下道路53条,全长32.80千米,均为混凝土路面。汽车可通达每个自然村。
  桥头文化事业
  设镇时,境内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252人,教师80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2506人,教师113人;幼儿园23所,入园幼儿876人。1993年8月,建立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994年,桥头中学、三管中学合并建成桥头初级中学。小学相继调整。至2011年,镇内有小学4所,班级68个,学生3347人;幼儿园9家,入园幼儿1821人。桥头初级中学有班级24个,学生1108人;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设丝网花、美容、中式烹饪师等10个专业,培训1万人次。有桥头镇卫生院,有村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村卫生室16个。
  1988年,有农民读书协会等群众组织,文化活动活跃。1997年,镇农民读书协会有注册会员1.19万人。1999年,举办镇首届全民读书节,2000年,承办宁波市首届农民读书节开幕式。至2011年,共举办各类读书活动227次,其中举办少儿暑期书海遨游读书活动19届,参与少儿4.16万人次;图书馆年借阅超过2.20万人次,累计借阅36万人次,58.28万册次,形成“万名会员万张证、万册图书万人阅”氛围,获得省农村图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后,相继组建车子灯、筷子舞、腰鼓、扇子舞、太极拳等业余文体团队18支,449人。2007年,镇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2009年8月,镇组队参加省第六届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暨传统武术锦标赛,获金牌5块、银牌5块、铜牌6块。“上林湖的传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桥头踏高跷”“民间画(农民画)”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桥头”名称来历
  镇以桥而名。桥本名“里仁桥”,跨街河,处街中心区域,原系双板石桥,别名“小桥头”。1982年改建为混凝土桥。1950年设桥头乡。1992年设桥头镇。
  农民读书协会
  198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开始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但不少农民不懂得草莓、葡萄等如何种植,一些新农药如何使用。为改变农民文化知识贫乏状况,三管乡文化站组建省内第一个农民读书协会,农民一年只要交1元钱会费,就可以在协会中借书。通过讲座与借阅书籍,有会员夺得棉花高产,有会员农民画作品获全国大奖,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农民艺术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有会员在儿歌与民间文学创作中出成绩,出版作品..桥头镇农民读书协会丰硕成果引起中央媒体关注,1996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以“桥头有个农民读书会”为题作报道,同年6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对桥头镇农民读书协会吸引6000余农民读书进行报道。199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以“慈溪桥头全民读书渐成时尚”为题再次对农民读书协会进行报道。会员阅读图片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常识》课本。2009年3月,农民读书协会创建农家书屋8家和9个家庭学习点。至2011年,协会成员中有14户家庭获得省级文化示范户称号。2011年1月,以岑孟儿家庭为专访典型户的市社区教育专题片《四级体系全民学习》在中国教育台播放。
  第九节 匡堰镇
  匡堰以堰名镇,得山水之资,处上林湖风景区。古银锭湖四周,遍布越窑青瓷窑址,为上林湖越窑青瓷窑址重要组成部分。游源杨梅、岗墩茶叶、名贵花木与山地鸡养殖为农业特色;机电电机、机械五金、汽车配件、针织服装、有色金属为工业支柱。
  匡堰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中心4千米。东临桥头镇,南与余姚市境接壤,西接横河镇,东北、西北分别与逍林镇、白沙路街道毗邻。2011年,全镇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739.67公顷;户籍人口2213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7人,暂住人口23332人;地区生产总值21.0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10亿元、二产增加值14.81亿元、三产增加值5.17亿元;财政总收入2.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447元;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匡兴路89号。
  1988年初,境内设樟树、彭东2乡。1992年5月,2乡合并改设匡堰镇。境内多山,南部群峰叠翠,蹋脑岗海拔446米,为全市之巅。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水库7座,其中上林湖水库、邵岙水库库容量分别为1240万立方米、510万立方米。游泾江源于游源岙,长4500米,自南而北,汇入东横河,东横河穿境而过,西通姚江,北经水云浦入杭州湾,境内长5227米。
  匡堰经济建设
  1988年,匡堰街市为沿东横河北岸单面街,街面狭小。1992年,建成区面积仅0.20平方千米。1999年,占地面积0.90平方千米的镇工业园区建成。2000年,高家综合农贸市场建成。2002年,制定实施《匡堰镇建设发展规划》,对商贸、教育、文化、工业等区域进行布局,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匡堰大道为中心的“三纵四横”(三纵:环镇西路、匡堰大道、环镇东路;四横:329国道、匡兴路、开发路、中横路)棋盘形交通网络。2002年后,兴建富豪家园、飞龙家园、临江西苑、百合家苑4个住宅小区。2003年农民公园建成,并兴建占地面积1.20平方千米的匡堰镇樟树工业园区。
  1988年初,境内除尖峰村外,村村用上自来水。2008年,乾炳村尖峰自然村通自来水。至2011年,铺设水管总长度58.50千米,铺设排污管道10千米;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粪便处理中心1个,建造公共厕所108座;绿地面积12.53平方千米,覆盖率23%,人均绿化面积11.37平方米。2000年,将匡堰革命烈士陵园迁至镇境中西部虎山墓园内。2007年,王子山生态公墓一期工程竣工,面积6600平方米。
  南部丘陵、北部平原。1988年全镇有耕地910.73公顷,山地2113.33公顷,其中公益生态林1238公顷。1988年粮、棉种植面积分别为660公顷、96公顷,为市域内稻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结构调整,绿化苗木、大棚蔬菜、大棚葡萄、枇杷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至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47公顷,为市域内水稻种植比例较高镇之一。
  山林资源丰富,杨梅为传统特产,茶叶生产历史悠久。1988年实施山林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使杨梅、大棚葡萄、茶叶等生产发展迅速。2000年始,变粗放型传统杨梅栽培为整枝、疏花、疏果科学栽培,提升杨梅品质,“游源”牌杨梅为杨梅上品之一。2011年,杨梅种植面积920公顷,产量1200吨,梅农收入5143万元。2000年、2001年分别建立平平顶、岗墩2个国家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平平顶”茶叶2002—2011年连获绿茶类国际金奖。2011年,茶叶经营面积46.67公顷,产量4.30吨。2001年,建立梅花鹿养殖场养殖梅花鹿387头。2007年始在邵岙水库源头试养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娃娃鱼,于2010年产卵并孵化幼鱼800余尾,成为娃娃鱼人工养殖场。禽畜饲养为家庭传统副业,20世纪90年代始,养猪专业户和家禽饲养专业户发展迅速,2005年始,利用山坡杂地饲养山地鸡,经济效益好。2008—2011年,全镇农田整理293.33公顷,实行沟、渠、路配套。至2011年,全镇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45.80公顷,有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注册规模化农场18个。
  1988年,境内有乡办企业21家,村办企业10家,联办企业32家,其中慈溪风扇厂较为知名。1989年慈溪市铸造厂电机铸件产品出口美国,为镇内第一家外贸企业。至1992年,镇办、村办、个体企业分别有20家、52家、54家,从业人员4024人,总产值1.40亿元,利润402万元。1993年企业改制后,镇内工业逐步形成机电电机、机械五金、汽车配件、针织服装、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其中汽车配件中标牌产量占全国90%份额。2011年,全镇有工业企业912家,工业总产值71.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12家,超过1亿元企业8家,外商投资企业25家,自营出口企业13家,自营出口7535万美元。至2011年,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
  1988年,有集市3处,集体商业13家,个体工商户110家。1992年,镇内有13家集体商店、130家个体商摊,日营业额2万~3万元。而后街市建设加快,至2011年,有季节性专业市场(杨梅交易市场)3个、村级农贸市场9个,占地总面积1.22公顷,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有中介机构2家,物流货运服务机构9家,金融机构2家。各项存款余额10.91亿元,贷款余额8.09亿元。有三产法人单位92家、个体工商户478户。
  东横河穿境而过,329国道过镇北部,南部沿山一带交通不便。1993年投入500万元建成匡堰大道,并开始村庄道路硬化建设。2002年,沿山线、寺马线贯通,南部交通大为改善。2011年,樟树长途客运站日发汽车20班次;浒岗线日发3班次;城乡公交车每日过境约70班次。
  匡堰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小学11所、初级中学2所、幼儿园3所。1999年始,教育投入加大,移建校舍,整合资源。先后调整中小学布局,在走马塘东侧新建初中校舍。1999年秋,彭东、匡堰2所初中合并为镇中心中学。2001年,在走马塘西侧投资新建校舍,4所小学(吴江、樟树、王家埭、镇小)合并为镇中心小学。2001年秋,撤销岗墩小学,学生全部并入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当年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2006年,上林小学建成,同时撤销彭东小学、游源希望小学。2011年,全镇有镇中心小学、上林小学、樟树民工子女学校3所小学,1所匡堰镇初级中学,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5所幼儿园。在校学生(含幼儿)3625人,共设92班,教职工225人。2011年,境内有1家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村卫生室、1个门诊部、7家中西药店。
  镇境中南部古为银锭湖,湖四周遍布越窑青瓷窑址,瓷片堆积如山,随处可见。寺龙口、开刀山窑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入上林湖越窑青瓷窑址,另有小姑岭、金鸡岙、瓦爿滩窑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寺龙口窑址,于1998年发掘,发掘面积735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1座、作坊遗址1处,窑炉与作坊遗址均为越窑考古中首次发现。出土瓷片3万余件和大量窑具,对越窑中心窑场进行大规模发掘,证实其为唐末五代秘色瓷产地之一,此次考古被列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在金鸡岙口仿古越窑青瓷烧制成功,续写千年越窑文化,作品曾在2002年10月西湖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评奖中获西博会金奖,2003年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注册上林湖越窑青瓷原产地标志;2005年,越窑青瓷被列入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青瓷产品在全国第八届陶瓷创新设计评比中获得银奖。匡堰为慈溪岑氏发祥地和主要集居地,明代建筑岑氏古居桑家大厅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修建岑氏宗祠“上林堂”,成为樟树村文化中心。栲栳飞瀑、邵岙龙潭、石蟾蜍、岗墩古道是天然的旅游景观,招徕旅游、观光、野营的客人;岗墩村为2010年度省特色旅游村,镇为2011年度省旅游强镇。
  1999年,建成文化休闲广场,占地面积1.44公顷。2003年,建成农民公园,占地面积3公顷,内有假山、长廊、露天广场供居民休闲娱乐。2002年,宋家漕村村落文化宫建成;2011年,全镇村落文化宫全覆盖。镇内有门球、柔力球、腰鼓等文体队伍。
  “匡堰”名称来历
  镇以堰名。南宋嘉泰(1201—1204)时,于游泾江与东横河相交处建堰坝,堰水以匡(救助)两岸稻禾而名之。1950年设匡堰乡。1992年设匡堰镇。
  游源杨梅
  游源位于匡堰镇南部游泾江源头一带,属翠屏山丘陵,均为沙质土,通气性能好,气温适中,适宜于杨梅生长。据省地质资源调查,匡堰游源一带属富硒区域,杨梅硒元素含量高,为天然绿色富硒保健食品。
  游源杨梅栽培历史悠久,早年品种多而复杂,有荸荠种、早大种、小种、迟种、荔枝种、白杨梅等,后优化品种,重点发展具果大核小、色泽光亮、肉质细软、汁多味浓、甜香可口特点的荸荠种杨梅,增施农家肥料,整枝、矮化、疏花、疏果,追求单株低产、优质,杨梅品质提高,至2011年,种植面积920公顷,并建成东岚、启群等杨梅休闲观光园。
  “游源”商标于2002年注册。“游源”牌杨梅2003年通过宁波市绿色农产品认证,2004年通过农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农产品认证;2002年获得省精品杨梅奖,2003年获得宁波市杨梅优质奖,2008年获得“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称号。至2011年,有3个注册杨梅品牌。
  照2—14 游源杨梅(2011年)第十节 横河镇
  镇以水名,历史绵长。有湖光郁林之美、人文景观之韵。远古遗址童家岙、严光故里客星山、神工巧筑七星桥均为人称道,更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杨梅、草莓为农业特色,轴承、塑料模具、家电为工业支柱。有“中国杨梅之乡”“微型轴承之乡”称誉。
  横河镇位于慈溪城区南郊,东临匡堰镇,南连余姚市,西接余姚市低塘街道,北靠城区浒山街道。2011年,镇域面积85.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40.60公顷,山林面积3857.27公顷,建成区面积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2833人,暂住人口57326人;地区生产总值50.83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91亿元、二产增加值33.79亿元、三产增加值14.13亿元;财政总收入7.0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80元;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镇政府驻地龙泉东路39号。
  1988年初,境内设横河镇与龙南、彭桥、石堰3乡。1992年5月,3乡并入横河镇。2007年11月,天香桥村划入浒山街道。镇域南为丘陵,北为平原,东横河沟通东西,为市境古代文明集中区之一。南部童家岙遗址属河姆渡第三层文化,为慈溪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西南隅有严子陵墓遗址,严子陵为慈溪最早著名人物。境内孙家境为慈溪孙氏始迁地和聚居地,孙氏一族在明清时人才辈出,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孙氏祠堂保存较好。有七星桥、宋井、陈山古墓群、横河战斗纪念碑亭等文物保护单位。
  横河经济建设
  横河集镇原以七星桥为中心,分南、北两片。南片为直街;北片为横街,沿东横河北岸长逾1千米,以北片为主。1988年初,集镇发展已转向以龙南大桥为中心。1993年,集镇向北发展,并对商贸、教育、文化、工业等区域进行布局。1996年,改建、扩建浒溪线三角站至中兴路段为杨梅大道、三角站至烛溪路段为梅川西路。至2003年,建成翠屏路、烛溪路、杨梅大道、忠烈路、中兴东路、中兴西路、梅川西路7条宽24~34米主干道,总长7.50千米。大批公共建筑同时兴建。其中1999年建横河工业园区,园区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1千米左右;2001年,七星桥西侧占地3300平方米农贸市场移建至中兴路旁,占地1.40公顷,并建成镇文化中心;2002年,新建镇政府办公大楼;2003年,横河商贸城建成;2004年,人民公园建成;2011年,石堰工业园区建成。至2011年,有主次干道20条,总长度15.25千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5公顷,覆盖率31%。
  镇域为市内最早使用自来水地区之一。2006年实施农村二次“改水”,至2011年,改造自来水用户2.75万户。铺设直径100~400毫米输水管道总长104千米。铺设排水管道50千米,其中污水管道25千米,雨水管道25千米。2008年,建成镇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1座,日处理15吨;2010年,建成含油废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40吨。境内以丘陵、近山平原为主,为杨梅著名产地,主产荸荠种,质优量大。1996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07年度被评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果品),后又建成宁波市万亩杨梅产业基地(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2010年承办全国杨梅产业发展研讨会。2011年,横河杨梅示范区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2011年,杨梅种植面积2133.33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1.80亿元。有紫来山庄、芝林山庄等采摘园区和“烛湖”“夏之红”等杨梅品牌,曾获得省优质农产品金奖、“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等称号。近山平原素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水稻区和稻棉轮作2种耕作制度。1988年,水稻种植面积2097.26公顷,总产2.39万吨;棉花种植面积508.26公顷,总产393.20吨。1988年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1994年56.53公顷,2001年3.87公顷。花卉、果蔬等种植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向集约经营、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村出现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至2011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129.9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0.1%)6.67公顷以上大户55户,经营面积567.70公顷。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23个,社员人数5,12人,年经营服务收入1200万元,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个、宁波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企业11家,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80亿元,农产品收购量2.75万吨,其中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22个,农产品购销大户120户。全镇通过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9种,面积2166.67公顷,“好怡味”汤圆、“跨海”板鸭、“慈溪南茶”、“戚家山”绿茶等农产品,多次获省、宁波市农业名牌称号。1988年初,境内有乡镇企业578家,职工人数1.51万人。至1992年,全镇有乡镇企业590家,其中镇办55家、村办147家、联户个体办388家,职工总数1.23万人,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利润3291.18万元。1997年,镇内有企业1310家,职工1.83万人,总产值21.12亿元,利润1.36亿元。2002年,境内有1448家企业,3.92万名职工,创产值50.72亿元。至2011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575家,职工5.28万人,企业实缴税金3.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1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24家,形成以轴承、家电、模具制造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全镇工业总产值170.36亿元,实现利润9.13亿元。有132家企业自营出口5.34亿美元,高新技术出口1003万美元,轴承、家电、汽车零部件位居出口产品前三位。
  1988年,境内有粮食管理所、棉花收购站、食品站3家国营商业,境内物资供应与流通主要由横河区供销合作社负责开展。随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集镇建设发展,个体经营逐渐开放,市场经营交易活跃。横河农贸市场几经迁建、扩大,2002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1.30公顷新型农贸市场,设计常设摊位300个,2011年市场年交易额1.5亿元。2003年,建成横河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1.80公顷,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内设摊位160个。全镇有上剑山、龙南、横河、彭桥、石堰5家有证农贸市场。镇域内有慈客隆、华联、联华、快乐购、宁波加贝购物俱乐部等商业连锁超市10家。沿龙泉路、镇北路、浒溪线(钟楼—大桥三岔口)、梅川路两边有各种商店和综合类服务业业态600余家。2011年,全镇有服务业法人单位248家、个体户5132户。全镇有金融机构11家,2011年各项存款余额37.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81亿元。
  境内交通较为发达,东横河西接余姚,东通慈溪中北部各镇,为慈溪对外航运主航道。省道浒溪线穿镇而过。1992年,兴建余慈铁路全长13.70千米,其中镇境内7.20千米,终点站位于洋山岗村。2004年后,实施康庄工程,完成环镇东路、南路、西路与蒋家大道、子陵至彭南沿山线等交通工程和横筋线、乌相公路、白彭公路等改建工程。至2011年,镇内公路东西走向干线主要有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横彭公路、南沿山线、北沿山线;南北走向干线主要有浒溪线杨梅大道段、横筋线、沙梅线、白彭公路、乌相公路、历石线等;沿山线依山盘旋。全镇公路总长度114.50千米,大小公路桥梁124座,汽车通达每个自然村。
  横河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30所。1988年后,教育投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1994年,横河中学改制为职业高中,1999年,改为综合高中。1999年8月,为解决暂住民工子女就学,创办育才小学。2000年,镇政府投资170万元,学校自筹77万元,扩建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20公顷,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时有在校学生24班1182人,教师47人,为省现代化学校。2001年,镇职成校新教学大楼落成,设培训教室7个。镇成为宁波市教育强镇。2011年,除综合高中横河中学外,全镇有初中2所,学生1303人;小学9所(包括2所民工子女学校),学生5595人;幼儿园21所;职业成人教育学校1所。有中小学教师430人,幼儿教师163人。2011年,境内有横河中心卫生院,另有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村卫生室、9家民营医疗机构。2010年实现村落文化宫全覆盖,2011年,有宁波市级村落文化宫6个、市级村落文化宫样板村2个、市级村落文化宫示范村10个。
  “横河”名称来历
  镇以水而名。横河集镇形成于宋,因地处东横河沿岸,又有横河堰闸而得名。东横河,汉时已形成,东起桥头镇,经匡堰镇、横河镇入余姚市,汇入姚江。流向自东至西而又处余姚县城之东(东横河1979年前属余姚县),故名东横河,为沟通东西的重要水道。1950年设横河乡。1984年设横河镇。
  轴承
  1990年始,镇内以相士地村为主开办小型轴承企业。2002年,轴承成品企业121家,配套企业272家。从镇内102家报表企业按工业行业分类统计,其中27家轴承厂,年产量5.92亿套,产值14.70亿元,利润1.33亿元,从业人员1.11万人,占102家报表企业总产值24.42亿元的60.2%;占总利润1.96亿元的67.9%;占总人数1.67万人的66.5%。是年,境内企业年生产轴承能力在1.50亿套以上企业2家,年产量在1000万套以上企业25家。全镇轴承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10亿套,被誉为轴承王国。2008年,镇工业办公室牵头成立镇轴承行业协会,吸纳镇内所有轴承生产厂家为会员。是年,慈兴轴承集团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全镇62家报表轴承企业完成产值44亿元,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镇首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宁波金鹏轴承有限公司、宁波东煌轴承有限公司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第十一节 崇寿镇
  镇为新兴集镇,昔以盐、棉为主,今为开发热土。为国家名贵药材麦冬、慈溪大白蚕采样基地。有“红色崇寿”之称,慈溪首个中共支部与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均始于境内。
  崇寿镇地处市境西北部,距市区中心12千米,东部与胜山镇、新浦镇毗邻,南与坎墩街道接壤,西、北与庵东镇相交。浒崇公路纵贯镇境,沈海高速公路斜穿镇东部地区。东、南、西、北分别由四灶浦江、五塘江、陆中湾、七塘江为镇际界江,全境地貌一马平川。2011年,全镇区域面积20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3.5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6.70公顷;户籍人口251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68人,暂住人口13152人;地区生产总值19.0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93亿元、二产增加值14.18亿元、三产增加值3.97亿元;财政总收入2.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18元;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驻地六塘村。
  1988年时,境内设崇寿、东二2乡,1992年合并2乡新建崇寿镇。2004年,三洋、富北、海南3村成建制委托杭州湾经济开发区代管;2011年,3村划归庵东镇,遂成现制。镇域大部200年前为浅海,六塘筑成后渐成村落。镇属革命老区,有“红色崇寿”之称,慈溪首个党支部、浙东抗日第一战均发生于境内。
  崇寿经济建设
  1990年,实施小集镇建设规划,在六塘亭十字路浇灌水泥路面1千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7平方千米。1994年3月开始,先后建成教师集资楼、单体或联体集资房、商品房,并逐渐扩大形成6个小区。2004年3月建成人民公园,面积2公顷,2007年11月建成文化中心,建筑面积5645平方米。2011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4.81公顷、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投资4300万元的镇初级中学。2011年3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59公顷、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投资5100万元的镇中心小学。1990—2011年,改建或新建镇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行政办公用房和公共设施管理用房。至2011年,形成横向以七塘公路、六塘公路等为主,纵向以浒崇公路、文教路等为主的四横四纵双井字形道路交通网络。完成第二次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人均绿化面积20平方米。
  镇域地势平坦,为慈溪高产、优质“双百棉”(亩产200斤)生产基地,有慈溪棉仓之称。耕作制度常年采用棉花—蚕豆(或大小麦、油菜)二熟间套作模式。1988—1995年,常年种植棉花面积666.67公顷,总产800吨左右。随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单一棉花种植逐步向蔬菜瓜果多种种植发展。至2011年,全年播种面积2657.40公顷次,以种植棉花、粮食、蔬菜瓜果、药材为主。
  2011年,全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23.87公顷,流转率59%,转出农户4271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465.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全镇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或0.67公顷以上大户300个,面积404.73公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全镇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农产品购销员在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
  198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35家,职工568人,工业总产值3268万元。1992年,工业区以浒崇公路为中心由六塘江南向五塘北延伸,逐步形成集聚区块。2002年,建成镇工业园区,面积153公顷,100余家中小型企业进驻其中。2004年,建成市绿色农产品加工区。2011年,全镇有中小型股份合作企业或民营工业企业250余家,就业人数2.26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13家,超过3亿元企业5家,超过10亿元企业1家。形成以化纤、金属带钢、打火机、家用电器、灯具、轻重钢结构、汽摩配件、金属材料等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89.89亿元,实现利润1.10亿元。2011年全镇企业获各类专利授权321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内发明专利5件、实用专利31件、外观专利284件。
  1988年,辖区内有供销社1家、棉花收购站1家、信用社3家。1990年,分别在相公殿、傅家路、六塘亭建成农贸市场3个,总面积1680平方米。2004年,在六塘村建镇农副产品与商业集贸市场,投资800余万元,占地面积1.50公顷,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场内设有摊位400个。2011年,有相公殿、傅家路、六塘3家农贸市场,总面积5000平方米。有商业网点1200个,职工280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02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0万元。2011年,辖区内有慈客隆崇寿店、宁波三江超市、崇寿菜场等6处较大商贸市场,私营个体商户2200户。
  1988年初,境内有浒山至袁家、崇寿至庵东、崇寿至胜山、四灶浦至九塘等公路,等级低。1988年后,公路改建、扩建,等级提高。1997—2011年,投入1.54亿元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建成市政道路24条,总长度18.57千米,其中主干道5条,长3.83千米。同时建设以防汛公路、海殿路、同兴公路等13条道路为重点的乡村康庄工程,总里程22.40千米,桥梁7座。
  崇寿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中学2所、小学15所。1992年设镇时有中学2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582人,幼儿班18班,入园幼儿1126人。设镇后,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设施建设,调整学校布局。1998年8月,东二初级中学并入镇初级中学。2001年,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2011年12月,通过市现代教育装备达标镇和学前教育规范管理达标镇验收,宁波市现代化学校达标100%;4所幼儿园都为省三级,幼儿园教师持证率80%。镇中心小学是宁波市小学生足球定点训练基地,男、女足球队先后25次获省、宁波市冠亚军,2002年代表浙江省赴日本静冈参加世界少年足球赛获冠军。2011年,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共有教师299人,其中中小学教师194人、幼儿教师105人;全镇在校学生(含幼儿)4013人,其中小学生1942人、初中生906人、幼儿1165人。2011年,境内有1家镇卫生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村卫生室和六塘公寓医务室、1家民营医院;有专业卫生人员70人,其中执业医师23人、执业助理医师17人、注册护士11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95.5%。
  1988年,辖区内有乡文化站、广播站各2个。1992年,东二乡文化站、广播站分别并入镇文化站、广播站,镇文化站有藏书3000余册,有影剧院1座,座位872个;镇广播站共架设广播线路24.62千米,安装喇叭6934只,入户率66.2%。1994年6月,开始安装有线电视,成立镇广播电视站。2007年,建造镇文化中心,建筑面积5645平方米,总投资562万元,内设文化站、广播站、多功能活动室、书刊阅览室(藏书6500册)、培训辅导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器械场地等,免费为群众开放。至2011年,有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建各类文体队伍34支,其中村级文体队伍29支、镇级文体队伍5支;建体育健身类队伍15支和书画、摄影、文学、戏曲4个文艺协会;村级文体活动室14处,村落公园6个,镇村共有篮球场14个,其中灯光球场7个,门球场1个,健身路径16条。2011年4月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至2011年,全镇共有野外音频音箱286只,有线电视用户7682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3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0%。镇图书馆1个,村图书室11个,藏书2万余册,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
  “崇寿”名称来历
  “崇寿”之名始于1956年,时境内有崇三、福寿2乡,合并称“崇寿乡”。1992年设崇寿镇。宋代慈溪建有信奉摩尼教的崇寿宫,其址在观海卫镇东罗村,与镇名无关。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碑
  1985年9月3日,县政府在晏清村竖立纪念碑。碑由碑基、碑座及碑身三部分组成。碑身高1.50米,宽0.80米。碑阳刻隶书: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由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手书,碑阴以楷书镌碑文,并设纪念馆1座。
  民国30年(1941)4月,宁绍地区沦陷。5月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分批南渡挺进三北敌后,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6月18日,登陆不久的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浙东抗日武装部队番号之一,简称“五支四大”)130余人,在民众支援下,于相公殿晏清村伏击日本侵略军一个小队,毙伤日军16人。25日拂晓,驻庵东日伪军100余人再次向相公殿反扑,又被设伏击溃。首战告捷,时称浙东抗日第一战,揭开开辟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序幕。(说明:崇寿镇1988—2010年数据统计以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崇寿镇为范围。)
  第十二节 天元镇
  镇为慈溪中西部小镇,以商人名字称市集,又以市集名镇,素重商贸。兰街庙会云集商贾艺人,古旧家具产业名扬海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齐头并进,是省生态镇、省体育强镇。
  天元镇位于市境中西部,东毗宗汉街道,南依329国道与余姚市境相接,西与周巷镇、长河镇相交,北与长河镇相联。2011年,全镇区域面积14.5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39.73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6993人,暂住人口16806人;地区生产总值18.9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63亿元、二产增加值12.60亿元、三产增加值5.69亿元;财政总收入2.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00元;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天潭路40号。
  1988年初,境内设天元镇、潭南乡。1992年,潭南乡并入天元镇。
  天元经济建设
  1988年,境内主要街道有天元老街、镇中路(后改名为天元大道)和镇北路,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千米。1995年调整集镇规划,南移北延西扩,建成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52平方千米,当年开工建设东连宗汉大道西通芦庵公路的天潭路。1997年,天兴路南段竣工,集镇向南、向西发展。天元大道全线贯通,南通329国道。1998年,于天元大道与天潭路交叉口建天元大花坛,中间置有高20米伞形灯塔,兴建镇政府办公楼、镇农贸市场等公共建筑,城镇建设粗具规模。2002年,集镇规划面积调整为3.50平方千米,以芦庵公路和天元大道为主要发展轴,布局各功能小区。2007年,天元镇农民公寓一期立项,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始,全镇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两改”,镇体艺馆、潭北小学扩建工程、天元中学400米标准塑胶操场、卫生院综合楼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天元村农民公寓一期、潭东村农民公寓一期建成投用。至2011年,基本形成老城风貌区、工业生产区、文教小区、商业小区等各功能小区,建成区内绿化覆盖率30%,人均绿化面积12平方米。
  1988年,铺设自来水管道3千米,接市第二水厂,居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镇域内第二次“改水”1.06万户,投入资金1627万元,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和供水普及率均达100%。2011年,建成区内主要道路和主要里巷均铺设地下排水管道,安装路灯,天元大道、镇北路和天元老街安装果壳箱300余只,辖区内居民户均发放垃圾桶1只,镇有街道、道路清扫队和垃圾回收队,配有垃圾回收车50余辆,环卫保洁人员110人。镇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座,公共厕所110座,其中建成区内36座。
  境内农业素以种植棉花、春粮、油菜为主,拉毛果为著名特产,并有种植麦冬、红花等药材传统。1988年,农业总产值5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2元;收购拉毛果300余万只,质优量大,居省内第一。随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设施农业,发展效益农业,至1992年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殖基地、创汇产品生产基地、传统产品特产基地,共计面积322.50公顷。2002年,实施天元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总面积322公顷,一期投资230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农田近160公顷,引入6.67公顷以上种植大户6户,建设出口创汇蔬菜基地1个,面积28.47公顷。2008年,谷物播种面积170.07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2.6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94.60公顷。2011年,镇有国家级农业综合园区333.33公顷、市慈农蔬菜合作社种植面积40公顷,另有绿色产业基地8个、家庭农场12个;市农业龙头企业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方便面、米线、年糕等产品,年产值3000万元。
  1988年初,境内有乡镇企业50家,个体企业200余家,年产值4865万元,产品有塑料、五金、机械工具、针织等;外贸产品有木工夹、浴巾、餐巾、角夹等。2006—2011年,界塘工业园区基本建成。2009年,南部工业区块启动建设。2011年,全镇有乡镇工业企业280家,从业人员1.55万人,工业总产值51.80亿元。企业以仿古家具制作、工具夹、电子产品、家电、制鞋业为主。天元为全国最大古旧家具集散地,有古旧家具加工经营企业50余家,销售额近2亿元,浙江永淦古玩公司集古旧家具、瓷器陈列、收藏、经营、研究于一体,为国内最大经营古旧家具民营企业,2004年5月被评为全国AA级旅游景区,2006年11月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2011年接待参观人数逾6万人次。至2011年,全镇工具夹生产规模企业2家,销售额近1亿元;电子产品规模企业4家,销售额2.10亿元;家电生产规模企业6家,销售额8.40亿元,以生产液晶电视机的博一格公司最为知名,其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制鞋业规模企业2家,销售额0.20亿元,“海尔斯”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洁具规模企业2家,销售额2亿元。
  镇有举办兰街庙会传统。1992年,全镇有供销社及二商系统营业机构21家,个体商户176户。镇西草编贸易市场为上虞、余姚、慈溪3地纺织原料交易市场。松散型旧木器、瓷器交易市场常有外商前来交易。1993年,创建天元铁皮批发市场,销售辐射扩展至江苏、安徽等华东地区,年销售量10万吨,销售额4.20亿元。新兰街大型冬季物资交流大会隔年举行,赶会群众10万人次,商品交易额3000万元。皮鞋销售一条街、服装专营一条路逐步形成。2007年,浙江康桥科奥慈溪奥迪4S店落户天元,年销售额3.20亿元。2011年,镇内有古旧家具、铁皮金属、汽车等专业市场,有7个综合型集贸市场,各类交易额超过25亿元。
  境内交通便捷,329国道位于镇境南,芦庵公路纵贯全境,距沪杭高速连接线2千米。1988年集镇内有街道和道路9条,总里程13.50千米。至2011年,镇内有道路(里巷)18条,总长度41.60千米,其中芦庵公路天元段、天元街、镇北路、天元大道、天潭路、天兴路6条主干道路总长18.90千米。2008年10月,开通慈溪东站至天元花坛公交线路。2011年12月,周巷至浒山公路(原周宗公路)项目启动。
  天元文化事业
  1988年,镇境内有2所中学、7所小学,在校学生2885人,教职工125人。设幼儿班12个,入园幼儿509人。1988年后,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设施建设,调整学校布局。1989年,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6年,易地新建镇中心小学。1998年新建镇中心幼儿园。2002年,易地新建镇初级中学。2011年,撤并潭南小学。至2011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2379人,教职工144人。有幼儿园7所,入园幼儿1101人,幼儿教师60人。有天元镇卫生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车子灯在天元已有70余年历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多次参加镇、邻近乡镇、市和宁波市艺术节的民间艺术大会串,被列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元兰街已有150余年历史,闻名宁波、绍兴地区。解放前,每年农历十月廿七开始,历时7天。解放后,演化成物资交流会。1991年天元镇举办第一届兰街艺术节暨商品交流会,至2011年举办9届。
  “天元”名称来历
  “天元”为商人之名,全称“戚天元”(一说姓王)。清朝初年,因其首先设摊,沿界塘两侧渐成市集,称“天元市”。天元镇之名始于1950年,1958年设天元乡。1984年复设天元镇。
  古旧家具集散地
  20世纪60年代,镇内有人悄然从事翡翠、玉器生意。随玉器流通量减少,逐渐转向旧木器、瓷器交易。1987年,赵永淦瞄准收购旧家具后转投欧洲市场商机,成立慈溪永淦旧工艺品商行,迅速在业内打响知名度,并吸引周边民众纷纷加入此行业。1992年,有406户专业从事旧木器及瓷器交易,年交易额4100余万元,创利820余万元,天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松散型旧木器交易场所。随市场拓展,单纯收购不能满足客户要求,1994照2—17古家具(2008年)年,成立宁波永淦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波永淦进出口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收购、修补、加工生产仿明清古家具企业。2001年,镇内古旧家具业成交额3.5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25%,占创汇总额的80%,年接待外商1000人次以上,每天发送10余个集装箱。2011年,全镇从事古旧家具加工生产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与古旧家具有相关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00余个,年产值近10亿元,超过全镇工业产值的20%。从事古旧家具收购户300余户,收购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汇集各个时期、各个式样的古旧家具,数量多,类型全,镇成为国内古旧家具集散地之一,有中华古旧家具民间故宫之称。
  第十三节 长河镇
  镇原以浙东草帽产销集散地闻名,今工业以草编、厨具、电子、洁具、阀门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宁波大桥生态农庄。为省百强镇和全国文明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故乡。
  长河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中心8.60千米,东部自南而北分别与天元镇、宗汉街道、庵东镇相交,南部自东而西与天元、周巷2镇相连,西依周巷镇,北接庵东镇。芦庵公路南连329国道,北接沈海高速庵东互通口,中横线和梁周线穿镇而过。2011年,全镇总面积27.31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4.9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33公顷;户籍人口44382人,暂住人口26754人;地区生产总值32.15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39亿元、二产增加值23.77亿元、三产增加值6.99亿元;财政总收入2.6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366元;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镇政府驻地贤江大道。1988年初,镇境设长河镇与沧田、大云2乡。1992年,2乡并入长河镇。
  长河经济建设
  1988年,长河镇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千米。1988年后,集镇向北、向西扩展。2001年后,南大路拓宽改建,形成新街市。新建改建垫桥路、宁丰路和文化路等15条道路总长17千米,2005年开通3路城乡公交车,随着康庄工程建设,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便捷。公共建筑不断兴建,沿中横线有镇政府办公楼、工商所、派出所、长河初中、体艺馆、贤江广场、威豪酒店等建筑设施,成为长河文教、休闲娱乐中心。
  1988年,镇内自来水较为普及,后通过二次“改水”铺设主管道10.80千米,1.66万户家庭用上优质自来水。至2011年,铺设排污管道33.42千米,建成污水处理中心1座、垃圾中转站2座,建有粪尿无害化处理站1座,公厕108座,户厕率100%,绿地面积168.40公顷,覆盖率19.4%,人均绿化面积26平方米。
  境内农业素以植棉为主,为大白蚕豆、麦冬重要产地。随种植结构调整,为市境内出口创汇蔬菜种植先发地区。1992年,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成立,开始实施“以菜兴农”战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150余只新品种,以甘蓝菜、白毛豆、绿花菜(西蓝花)、菠菜为主导品种,实施品牌战略,1999年“山水”牌绿花菜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银奖,2001年“沃土”牌甘蓝菜获浙江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银奖,“沃土”牌脱水菜芯和“园艺”牌速冻刀豆分获2003年、2006年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至2011年,全镇有“长河”“沃土”“贵夫人”等11只蔬菜产品商标,1333.33公顷菜芯、菜用大豆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宁波市绿色农产品基地,走“产、供、销、加”一体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有专业合作社9家。
  2011年,蔬菜种植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5%。发展生态观光农业,2004年,兴办宁波大桥生态农庄,农庄占地面积73.33公顷,设置12个功能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通过省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2011年接待游客67万余人次。发展养殖业,2011年,生态农庄有渔场44公顷,有养蜂专业户4户,存蜂2020群,畜类存栏2045只,并有獭兔、蟾蜍养殖。
  长河草帽编织业有200余年历史,为著名草帽之乡。1988年,慈溪阀门厂、市无线电元件九厂、油泵厂、宁波第二机床厂等企业较为知名,其中慈溪阀门厂“长河”牌YSF—1型液化石油气角阀,1987年获部优称号,1988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利润超过100万元。1992年,全镇有镇属工业企业670家,其中镇办54家,村办57家,个体联户559家,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润1200余万元。2011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595家,工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利税10.50亿元。其中有厨具企业7家,实现产值26亿元,利税3.80亿元,从业职工5200余人,以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1996年由市无线电元件九厂改制)最为知名;有电子企业11家,年产值14亿元,利税1.60亿元,从业职工4600人,以1990年成立的浙江中兴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有阀门企业65家,年产值5亿元,利税0.45亿元,从业职工1200人;有洁具企业205家,年产值10亿元,利税0.95亿元,从业职工2300人;有草帽工艺品生产企业27家,年产值3.50亿元,职工1250人。有名牌产品16种,其中2005年“方太”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浙江中兴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新加坡上市,为市境内首家国外上市公司。另有橡胶、五金、塑料等加工企业,家数较多,规模偏小。
  1988年,由供销社和合作商店为主负责境内物资流通。1992年,全镇有供销社经营部、二商分店66家,个体商业户592户,全年商品销售额4872万元。1992年后,农贸市场大型化、规范化,大型商业企业进驻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华润万家和三江超市。至2011年,有长河、镇西、沧田、大云4家规范化农贸市场,华润万家超市占地面积1.20公顷,年交易额1.30亿元。有三星级威豪酒店,有物流货运服务机构46家、金融机构13家。2011年,全镇有三产服务业单位1000家、个体工商户2043户。
  长河文化事业
  1988年初,镇境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2所、成人文化学校1所,有幼儿班31个。1988年8月,贤江中学重设高中部。1999年,贤江中学初高中分设,高中沿用贤江中学之名,初中改为镇初级中学。2002年,贤江中学迁到慈溪市区。2004年,建立民工子女学校镇蓝天小学。2011年,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4所,在编教师239人,在校学生4469人。幼儿园9所,教职工108人,入园幼儿1945人。2011年,境内有长河中心卫生院,有11家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卫生室,另有个体诊所1家、综合门诊部2家、零售药店19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6%。
  2003年,建成贤江文化广场,占地1.33公顷。2005年,建成集室内篮球场、乒乓球馆、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建1600平方米广播电视大楼。2006年,成立市体育总会长河分会,下设篮球、武术、乒乓球、围棋等6个协会;各村均建体育场地,建有篮球场18个,其中灯光球场9个。同年举办“鲁能杯”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并成为省体育强镇。2008年1月,举办“方太杯”全国越剧票友大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过把瘾——走进慈溪长河”为题进行播出。同年11月举办草编文化节。2009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境内素有迎观音、祭潮神习俗,花轿迎亲和车子灯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丰、垫桥、沧田、沧北、云海、大牌头、高兴、长丰村建有村落文化宫,垫桥村新建仿古戏台1座,楼春祥龙鹞堪称一绝,曾于1992年春参加北京门头沟全国风筝比赛。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贤江故居,并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和长河草帽业小学纪念馆于2008年开馆,为市文物保护点,并被定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帽草编的传承基地。
  “长河”名称来历
  “长河”之称源于人名“长和”,其姓不详。明末清初,长和与其他乡人在潮塘宁丰亭发起集市,集市形成后称“长和市”。又因集市临河,河长近10里,乡人自诩为长河,因“河”、“和”同音,长和市与长河市一度并用。解放后统一用长河作为行政区划名。长河镇之名始于民国19年(1930)。1984年复设长河镇。
  草编之乡
  草编是长河传统手工业,始于清乾隆年间,农闲时节,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编织草帽,尤以妇女居多,故有“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是编帽人”的谚语。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商人将南洋一带所产金丝草原料运到长河等地发放,组织编织成草帽,再销往欧美国家。抗日战争前,长河有草帽行几十家,年出口草帽最多达80万顶。解放初,草编为市境主要出口商品。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咸草、龙须草、麦秆等帽、盒、包、垫等多种草编工艺品。1992年,镇内有国营帽厂2家,集体、个体厂商100余家,编织户7000余户。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转制,编织人数大大减少,草编半成品多数从镇外采购,长河逐渐成为草编产品加工销售地。2011年有企业27家,职工1250人,产值3.50亿元,利税2000万元,以合盛、蓝天、恰恰、维多利亚等草编工艺品公司较为有名。
  草帽业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国27年(1938),由张春尧等乡贤推动,按编帽集资银圆10余万元,建成草帽业小学,其主楼为7底2层楼房,建筑面积1996平方米,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2007年,为继承帽乡先民勤俭质朴、诚信开明优良传统,仿照原样重新建起校舍,设立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和长河草帽业小学纪念馆。
  第十四节 庵东镇
  庵东原以产盐著名,有“浙江盐都”“小、上海”之誉,并以此入选《辞海》条目。后有“慈溪棉仓”“青蟹之乡”称号。2001年慈溪经济开发区移至境内,2002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立项,区位优势凸现,成为投资热土。2011年为宁波杭州湾新区所在地。
  镇处市境北部,距市中心13千米。东接新浦镇,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与新浦镇、崇寿镇、宗汉街道、长河镇、周巷镇相连,西与周巷镇毗邻,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32千米。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和第一个出口处均设在庵东,沈海高速公路贯穿镇区。2011年,全镇总面积171.26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6.5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120公顷,水产养殖面积3670公顷;户籍人口70587人,暂住人口64024人;地区生产总值26.9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4.19亿元、二产增加值16.87亿元、三产增加值5.86亿元;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100元。
  1988年,庵东区辖庵东镇和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6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东一、西一、西二3乡并入庵东镇,全镇辖4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行政村撤并,全镇辖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04年4月,新东、新舟、马中、兴陆4村委托慈溪经济开发区管理。2009年11月,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设立,2010年4月,庵东镇成建制委托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2011年11月,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新浦镇马潭路、下一灶、浦东3村,崇寿镇海南、三洋、富北3村,周巷镇西三、路湾2村划归庵东镇。全镇辖2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宏兴村邮电路427号。
  镇域大部300年前为滩涂,六塘筑成后,村落渐多。移民以绍兴一带破产农民及逃荒者居多,以熬盐、捕捞为生。镇属革命老区。民国13年(1924)7月23日,1万余庵东盐工怒打帝国主义列强设立的秤放局,史称“七·二三”盐民暴动,被视为全国工人运动从“二七”大罢工之后由低潮转入复兴的征兆之一。民国34年8月20日至10月6日建立的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庵东特区政府为慈溪现境内最早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
  庵东经济建设
  1988年初,拓宽人和街西街长254米、宽17米,新辟长744米、宽17米“七·二三”大街直街,基本形成T字街区,时建成区面积1.81平方千米。1989年,镇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集资建房。1994年,开发商品房,同年“七·二三”大街向北延伸到七塘。2001年后,先后投资4639万元,扩建延伸邮电路、七塘路、镇北路,新建镇南横路、市场路、滨江路、庵宗路等。至2011年,有市政道路19条,县乡公路13条,为混凝土或柏油路面,总长65.41千米,路幅宽14~50米,最宽为庵宗路;有集士路、恒大新村、众安家园、邮电路、海景花苑、滨海龙湾6个商品房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3.69万平方米;有镇政府办公大楼、医院等24处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8.48万平方米。
  1988年,与慈溪第二水厂水源连接,铺设主水管14千米,基本解决饮水问题。2006年,投资480万元进行第二次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户表1.50万户,自来水入户率99%以上。至2011年,自来水入户率100%,年供水189万吨。建成区有排水排污管网55千米,垃圾中转站1座,绿地面积68.70公顷,人均公共绿化面积29.70平方米。
  盐、棉、水产养殖曾是境内农业主业,称“两白一蓝”。庵东盐场盐田面积最多时超过6666.67公顷,最高年产量超过22万吨,近全省产盐量的1/3,有“浙江盐都”之誉。后海水淡化,盐田逐步改作农田,产量日渐减少。1988年初,盐田面积775.70公顷,至2000年仅剩54公顷,2001年11月结束产盐历史。种植业以棉花为主,春粮、油菜、果蔬辅之。1988年棉田面积1516.90公顷,每公顷产量0.83吨,总产1250吨。1996年全镇植棉1567.40公顷,占全市1/10,每公顷产量0.90吨,总产1410吨,占全市1/6,棉花收购量长期居全市第一。2011年,棉田面积1524.70公顷,总产1842.50吨。1988年初,境内已建成由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资助的WFP—2700(即万亩鱼塘)项目,为时县内最大淡水鱼养殖基地;此外利用海涂资源,采用低坝高网方法,海水养殖鱼、虾、蟹、贝类。20世纪90年代养殖国外引进的南美白对虾。2000年,被列为省海洋渔业滩涂养殖示范区。2001年获“青蟹之乡”称号。至2011年水产养殖总产值2.97亿元。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473公顷(次),总产量7.69万吨;咸地西瓜种植面积351公顷,每公顷产量55吨,总产1.93万吨;养殖畜6080头、禽20.96万只,产值1572万元,其中有獭兔养殖专业户3户,共养殖獭兔1.94万只,产值116.58万元,有野鸭养殖专业户9户,共养殖野鸭8.80万只,产值528万元。有渔业单位62个,特色农业基地11个,农资经营公司33家,兔业发展有限公司1家,中澳无土栽培蔬菜、中日环保创造型农业项目2个。拥有西蓝花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致味达榨菜与光煜果蔬2个国家绿色农产品证书。
  1988年初,境内有国营工业企业4家、其他企业110家,从业人员5841人(不含国营企业),总产值0.99亿元(不含国营企业);有誉为沙发村的街东村,时80%村民专业或兼营沙发软垫制作;有庵东石灰厂、慈溪市童毯厂、三北轴承厂等具一定规模企业。1992年,镇境内其他企业增加至313家(户),从业人员6880人,总产值2.54亿元。1993年后,集体国有企业陆续转制解体,民营企业发展。2000年7月,投资8亿元建占地面积133.33公顷的镇工业集聚区块,2001年,面积扩大至151公顷,至2011年,入园企业57家,总产值33.11亿元,销售收入29.80亿元,利税5.29亿元。全年申报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取得企业专利授权120项325件,其中发明专利7项。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2008年研发的GE2—45型电脑针织横机、GE88型电脑无缝针织内衣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列入全国“十一五”纺织行业推广技术项目。2011年,全镇有工业企业887家,职工2.64万人,工业总产值91.37亿元,利税6.97亿元,外贸出口额6.69亿元,形成输变电设备、机械轴承、电子电器、五金塑胶、钢构钢业、针织机械、金属制品制造业7大产业。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工业园区4个,拥有宁波市级以上知名商标9件,其中全国驰名商标3件,省级著名商标2件。
  庵东旧有“小上海”之称,商贸基础较好。1992年,全镇有国营、集体商业12家,个体商业户1362户,全年商品销售额1.05亿元。1993年,庵东供销社被列为全国百强基层供销社第十九位。后国营集体商业陆续转制,三产服务业发展。2006年,建成庵东中心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97平方米,为慈溪西北部海鲜产品集散中心。2011年,境内有五星级、二星级酒店各1家,中介机构3家,物流货运服务机构2家,金融机构4家,存款余额19.21亿元,贷款余额14.92亿元。有三产服务企业26家,从业人员400余人;私营个体商户2600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亿元;城乡集贸市场13个,年成交额5亿元。
  1988年初,境内有七塘公路横贯东西。1990年后,加大市政道路建设投入。1992年6月,市航运站在庵东横村(今马中村)建气垫船码头,新辟浒山经庵东渡杭州湾到上海水陆联运客线(气垫船)。1996年建庵宗公路(历崔公路),缩短至市区路程。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沈海高速公路过境6千米,设出口处2个,通往慈溪城区、周,巷、余姚等地。
  庵东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4所,区、乡幼儿园3所,时已成为全县首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乡镇。1991年,初中、高中分设,建立庵东镇初级中学,1992年后,东一、西一、西二3初中相继撤销,并入庵东初中,小学同步调整。1993年,建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998年,成为省教育“两高”镇。2001年,成为宁波市和省教育强镇。2002年8月,庵东中学并入杨贤江中学。2004年后,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展远程网络本科、专科教育,累计取得本科、专科学历1032人。2011年,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1158人;小学7所,学生4732人;幼儿园12所,入园幼儿2997人。有中小学、幼儿教师537人,省标准化学校2所,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5所(园)。境内另有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和慈溪杭州湾职高。
  1988年初,境内有庵东中心卫生院,后实施三级医疗网络。2006年迁卫生院于庵宗公路西。2011年,有村级医疗站2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7%,个体诊所20家,民营药店28家。2000年始厕所改造,至2004年全部结束,共建公共厕所127处,卫生厕所普及率100%。2005年始实施垃圾袋装化,2006年建垃圾中转站。河道实行专人保洁,村级三类河道保洁率100%,被命名为宁波市卫生镇,2007年被评为宁波市生态镇,2008年被命名为省卫生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陈阿调获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宏兴村计划生育协会200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协会。
  1988年初,有区文化站,有镇广播电视站、文化体育中心、电影队、图书馆、越剧团等,其中镇图书馆藏书逾1万册,为全省最早乡镇万册图书馆之一,年借阅图书1万册次以上。1990年10月,金星初获“全国优秀农民歌手”称号。1994年,“七·二三”盐民斗争陈列室被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镇文化中心获省文化厅命名的省“东海文化明珠”称号。2007年江南村被命名为市民间艺术特色村。至2011年,全镇有村落文化宫23个,举办艺术节4届。有各类文化专业户32户,各类图书室40个,藏书1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68人;有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有网吧、舞厅、溜冰场等11处娱乐设施,面积3万余平方米文化休闲广场在建设之中。
  镇内群众体育基础较好。庵东中学有射击训练点,浙东化工一厂等企业有轮流举办运动会传统。原籍庵东的“八一”划船队员韩亚琴,1988年获汉城奥运会女子8人单桨2000米铜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4人组赛艇第一名。庵东籍运动员徐峰,1997年获全国第八届运动会10米移动靶标准速射冠军,2000年获亚洲射击锦标赛第一名。2005年,恢复每年一次传统体育龙舟赛事。至2011年,有学校体育场8个、市级射击后备训练基地1个、体育社团12个,全部村安装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室等体育设施;有37名选手获省级以上射击比赛冠、亚、季军。2000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镇,2008年被命名为省体育强镇。
  “庵东”名称来历
  镇名源于集市名。镇域大部300年前为滩涂,六塘筑成后,渐成村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六塘北建万嵩庵,香火渐盛,庵之东形成街市,故称“庵东市”。庵东设镇始于民国19年(1930)。1981年复设庵东镇。
  庵东海鲜
  庵东濒临杭州湾,海岸逶迤,滩涂广阔,其油性细泥海涂得天独厚,海涂水产品种繁多。20世纪80年代前,海蜇、鳗苗曾给渔民带来较好经济收益。之后,近海渔业资源渐少,1985年,渔民开始利用海涂鱼塘养殖青蟹。1992年,在九塘后海涂上试验低坝高网养殖鱼、虾、蟹成功。2000年,青蟹养殖面积4平方千米,产量180吨,镇被列为省海洋渔业滩涂养殖示范区,2001年获省“青蟹之乡”称号;20世纪90年代引进南美白照2—19庵东小海鲜(2004年)对虾养殖,至2011年养殖467公顷,总产2969吨。2011年,有近海捕捞船只47条,从业人员550人;海涂养殖人员800人。2011年水产养殖总面积3670公顷,总产量9520吨,总产值2.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5%。
  庵东海鲜餐馆集中在七塘公路以北和高速道口附近,依托本地水产肥美与新鲜,红烧、清蒸、油爆、腌制均有独特风味,受到青睐。2008年10月,镇举办首届小海鲜休闲美食节,评选庵东小海鲜十佳菜肴,海星村被评为农家乐旅游服务特色村。2011年,全镇小海鲜餐馆36家,从业人员720人,可同时容纳7200余人就餐,年营业总额3亿元。丰富的野生、半野生海鲜,日趋便利的交通,快速发展的海鲜餐馆,到庵东吃海鲜日渐成四方食客的选择。(说明:庵东镇1988—2010年数据统计以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庵东镇为范围。)
  第十五节 周巷镇
  周巷镇以工商兴镇。以中国食品城、劳氏伤科、中国黄花梨之乡、全球家电重镇和全国最大扑克牌、电熨斗、饮水机生产基地闻名周边,有20件中国驰名商标。1997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并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被列为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周巷镇位于市境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市政府驻地15千米。东面由北至南分别与庵东镇、长河镇、天元镇相接,南、西与余姚市境为邻,北临杭州湾。329国道横穿镇境南端,杭州湾跨海大桥与杭甬高速的连接线纵贯其间。2011年,全镇总面积68.07平方千米,集镇建成区面积12.6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00公顷;户籍人口89781人,暂住人口63878人;地区生产总值68.3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4.36亿元、二产增加值45.71亿元、三产增加值18.23亿元;财政总收入7.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662元;辖23个村、6个社区;镇政府驻地环城北路428号。
  1988年初,现境内设周巷镇与精忠、云城、小安、义四、西三、建塘等乡。1992年,精忠、云城2乡并入周巷镇,义四、西三、建塘3乡并入小安乡。1997年,改小安乡为杭州湾镇。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周巷镇,境域面积75.40平方千米。2011年,路湾、西三2村划归庵东镇,遂成现境。
  周巷经济建设
  镇为市境西部重镇,有较好建设基础,1988年初,建成区面积1.40平方千米。1992年,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建成,占地面积20余公顷,摊位4000余个,形成卷烟市场(1999年根据省烟草专卖局相关文件关闭)、粮油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群,誉称中国食品城。1993年,拓建振工路直街和振商路横街各1条,街面宽12~16米。1995年,于食品城东侧,兴建长2千米、宽30米兴业路商业街,大厦林立,各类服务机构进驻其中。2000年后,建成区向北扩展。沿环城北路,有镇政府大楼、派出所、人民法庭、工商所、国税分局、市第三人民医院、周巷文化宫、千竹公园、滨江公园、周巷职高、耕民中学、老人公寓、香苑酒家等建筑设施,成为周巷行政、文教、医疗、休闲娱乐中心;镇东、镇西2个工业园区逐渐形成,108家大中型企业入驻其中,园区占地347公顷,建筑面积183.79万平方米。2003年,占地1.22公顷、营业用房7500平方米的镇中心农贸市场建成,形成以中国食品城为中心的商业圈。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至2011年,先后形成周西公路、企业路、文化路、开发大道、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江路,改造振工路、吴家直路、大通路、东西河沿路等35条路网街道,计长36.50千米(不含里弄道路)。
  1995年,周巷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率先启动户籍改革,至1998年,“农转非”(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3542户、10341人,户改率90%。先后兴建10个住宅小区,最大的市场新村居民区有住宅54幢,建筑面积10.11万平方米。全镇人均居住面积60平方米。
  1999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到家家户户。2004年,开始实行自来水管网改造。至2011年,铺设供水管道214千米,排污管道27.85千米,建成污水处理中心3个、垃圾中转站2个,建造公共厕所51座;绿地面积258.91公顷,覆盖率25.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9.87公顷,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5平方米。
  棉、粮曾是境内农业主业,有棉地套种蔬菜传统,为市内榨菜、雪菜主产区。1992年,棉田面积1036.60公顷,占耕地面积2154.50公顷的48.1%。1992年后,国家取消棉花统购统销政策,农业种植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棉田面积大幅减缩。2011年,棉田面积2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5%。果蔬面积随之增加。至2011年,镇内农业形成北片腌制蔬菜为主、南片特色水果和创汇蔬菜为主格局。北片腌制蔬菜基地,总面积2000余公顷,主栽榨菜、雪菜、小黄瓜。南片创汇蔬菜,主产毛豆、卷心菜、大葱、黄洋葱等,出口日本等地。南片特色水果主产黄花梨,种植面积277公顷,年产果梨8359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镇内还有葡萄基地、大棚蔬菜基地和种兔基地、沿海水产养殖基地等14个农业基地。全镇土地流转面积1696.13公顷,规模经营面积2431.13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0%。其中13.33公顷以上种田大户10户。有41家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29家注册规模化农场。2008年,成为宁波市现代化农业先进镇。2011年,农业生产总值6.43亿元。
  1988年初,宁波弹力絮厂、县空调设备厂、县氟化厂、县酿造厂、县扑克牌厂等企业均较知名,其中“皇后”牌弹力絮畅销全国。1992年,镇办、村办、个私企业分别为38家、94家、410家,共542家,从业人员1.01万人,工业总产值3.41亿元,利润2642.44万元。1993年后企业改制,出现技改高潮,开发新产品,优化升级主导产品,拓展国外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企业。1996年,中外合资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为境内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1999年,三A集团公司年产扑克115万罗,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远销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商标2004年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为市内首件全国驰名商标。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工业企业增加至1411家。至2011年,全镇工业企业2267家,从业人员8.64万人,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其中规模企业110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62家,超过1亿元的企业35家,外商投资企业109家,自营出口外贸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85.42亿元。工业主要产品有小家电、机械轴承、纺织化纤、文体用品和休闲食品五类,其中小家电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60%。镇为全国最大扑克牌、电熨斗、饮水机生产基地。累计注册商标1300件,其中“AAA”扑克、“恒康”炒货食品、“华裕”电器、“奇迪”电器、“卓力”电器、“凯波”电器、“康福得”合成皮革、“新大地”轴承、“惠康”空调、“日威”电器、“华光”电器等20件商品商标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有省级名牌19种,宁波市知名商标46件,为省内拥有名牌产品最多的乡镇之一。
  1988年,周巷成为市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实施以商兴镇战略,当年10月中国食品城建成,副食品批发交易兴隆,日客流量超过2万人次。1993年,市场成交额13.50亿元,列全国百强市场第十七位,1998年成交额65.81亿元。1999年,执行省烟草局文件精神,卷烟市场退出,市场成交额下降。至2011年,市场年成交额保持20亿元以上。2003年,镇中心农贸市场扩容改建,改建后摊位面积7500平方米,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其他有精忠等6家规范化农贸市场与云城等9家持证农贸市场。有5家大型超市、1家三星级酒店、9家金融服务机构,并有多家中介、物业、物流货运、科研服务等机构。2011年,存款余额89.37亿元,贷款余额88.59亿元;有个体工商户3992户,从业人员1.05万人。
  镇境河流纵横,以长泠江、周家路江为主干河道,四通八达,水运曾相当繁忙。1988年初,公路除329国道外,有周西(周巷—西三)公路。1990年,周缪(周巷—缪路)公路建成。1997年,新周塘公路(义让路—悦来市接余庵公路)、长缪(长河—缪路)公路建成,并开通镇内公交车。1998年,建成梁周公路周巷段。2008年,慈溪中横线公路西延段(余姚市境—长河)建成。2011年,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建成,陆路交通发达。
  周巷文化事业
  1988年,现境内有小学32所,学生6191人;中学7所,学生2302人;幼儿园4所,入园幼儿681人。并设成人教育基地。1992年,职业高中与成人教育合并,建立镇职成教中心学校。1994年在市内乡镇级率先通过省教育“两基”验收,1996年通过宁波市教育“两高”验收,1998年成为省教育强镇和宁波市现代化教育示范镇。2002年,创设吴耕民教育基金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是年,职成教中心升格为宁波市首批社区教育学院。至2011年,境内有省二级重点普通高级中学周巷中学与省一级重点职业中学周巷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38人,学生3098人;初级中学3所,专任教师196人,学生2412人;社区教育学院1所,教职工14人;小学11所(2所民营民工子女小学),专任教师337人,学生7427人;幼儿园21所,皆为民营,专任教师191人,入园幼儿4305人。有省标准化学校10所,省农村示范性学校4所。
  周巷有郎中码头之称。1989年,劳氏伤科传人劳建民组建周巷伤科医院。1992年,迁建周巷中心卫生院,1998年升格为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周巷伤科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合并。2011年,镇域内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家,除市第三人民医院外,另有6家综合门诊部、4家私立门诊、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村卫生室。
  1988年后,文化设施投入加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1990年,建立广播电视站,不久开通有线广播电视。1991年,举办镇文化艺术节和家庭文化艺术节。2000年始,每年举办润昌蜜梨节、村落文化宫汇演、画展等。村有舞龙、民乐、铜管乐、龙舟、腰鼓、舞蹈、太极拳等队伍。2003年建立市文联周巷分会,编印文艺季刊《梨风》,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刊物一等奖。2007年,成立体育活动中心;同年成为省体育强镇。面塑“五代元宝”、民乐“醉步登楼”“美女思春”和剪纸手艺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吴耕民旧居、桑家大楼屋等市文物保护单位(点)。至2011年,境内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有周巷文化宫、周巷图书馆、吴耕民纪念馆、社区教育学院,有大型公园3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村级文化宫23个。有线电视用户2.8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5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
  “周巷”名称来历
  “周巷”原为集市名,因集市形成时周姓居民较多,名之“周巷”。清代,集市渐大,文人陈梓改“巷”为“行”,一度“巷”“行”混用,1981年后统一以“周巷”为名。周巷设镇始于民国19年(1930)。1959年复设周行镇,1981年正名为“周巷镇”。
  中国黄花梨之乡
  镇内居民有房前屋后种植梨树传统,1984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栽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缪路村干部走访浙江农业大学,引进黄花梨新品种,推广种植。1992年,镇域有成片梨园296.67公顷。1996年,中国特产命名组委会命名周巷为“中国黄花梨之乡”。1998年,台商林秋烘独资的台逸公司落户湖塘新村,承包12.53公顷梨园,带动周边果农技术改良;同年,镇农业服务公司注册“润昌”商标,称“润昌”蜜梨。照2—20采摘黄花梨(2010年)1999年1月13日,《浙江日报》第一版刊发“一只梨卖了五块钱”新闻,报道台逸公司在依靠科技改造黄花梨生产的成功实践,时省委书记张德江看到报道后写下“这就是效益农业”的批示。1999年,全镇种植黄花梨670公顷,涉及15个行政村,当年产梨1.30万吨,产值2602万元,成为周巷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00年,镇政府定每年7月28日为润昌蜜梨节,通过蜜梨节,上联科技部门,下联果农,横联市场,促进梨业发展。蜜梨销售渠道日益拓展,除就地就近销售外,销往福建、上海、杭州、宁波等市场。台逸公司鲜梨直销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000年后,“润昌”蜜梨先后被评为省农业名牌、省十大名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优质农产品金奖。2000年,建立吴耕民园艺科学示范园区和周巷黄花梨研究所,开发和引进翠冠梨、早中熟黄花梨、西子绿、清香等20余个新品种;推广套袋技术、开心修剪、高接换种、抗风棚架、人工授粉等栽培技术;制订周巷黄花梨商品标准、周巷黄花梨技术规程,开启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之路。从一家一户零星种梨到连畈梨园,高峰年份种植面积866.67公顷,后经调整,2011年,梨园面积276.67公顷,年产梨8359吨,直接经济收益2000余万元。此外,每年春风送暖,梨花盛开,引来一批批游客,身临梨园,如入仙境。(说明:周巷镇1988—2010年数据统计以2001年杭州湾镇并入后的周巷镇为范围。)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