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坎墩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坎墩街道
分类号: F291
页数: 5
页码: 122-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坎墩街道1988年到2011年的发展历程。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坎墩街道 街道发展 慈溪市

内容

坎墩素有“十里长街”之称。明末清初为浙江省最大集镇之一。清代中叶,姚北滩簧发源于此,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戏曲协会授予“戏曲之乡”称号,是文化特色之乡。
  坎墩街道位于市境中部,处慈溪主城区北部,离市区中心5千米。东与胜山镇相交,南与古塘街道相接,西面由南而北分别与宗汉街道、庵东镇相临,北与崇寿镇相连。中横线(329国道复线)横穿境域南端,浒崇公路纵贯其间。2011年,区域面积28.8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52.67公顷;户籍人口42121人,暂住人口18141人;地区生产总值26.42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0.99亿元、二产增加值18.44亿元、三产增加值6.9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968元;辖1个居委、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地坎墩西路116号。
  1988年初,境内设坎墩镇、坎东乡。1992年坎东乡并入坎墩镇。2001年9月,改建坎墩街道办事处。2007年11月,划新潮塘村入浒山街道。
  坎墩经济建设
  1988年,坎墩集镇内有直塘街、坎墩街、三灶街等。1994年开始,扩建兴镇街,新街面宽30米,长2500米,时建成区0.70平方千米。之后,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浒崇公路、周胜公路纵横贯穿境内,担山北路、孙塘北路、青少年宫北路连接市区,永安路、西二环线、新城大道北延段实现通车,青少年宫北路北延工程立项建设。新建青少年宫北路、大通路、大昌路、永安路、兴建路等19条路网,总长22千米。行政中心大楼、卫生院、农贸市场、文体中心等公共建筑扩建、移建,建成区向南北扩展,至2011年,建成区面积4.37平方千米,绿地面积72.12公顷,覆盖率16.5%,人均绿化面积9平方米。
  1988年,全境有耕地面积1970.9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035.07公顷,农业总产值1.51亿元,鲜玉米种植具一定规模。1992年,鲜玉米种植获宁波市高产第一名,1996年鲜玉米种植面积166.67公顷。1996—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生态组官员及专家分4次到坎墩考察优化间套作种植及生态农业,得到好评。2000年,耕地面积1884.8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减少至140.9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至1511.73公顷,农业由种植棉花、春粮为主改为以种植蔬菜为主。2005年开始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至2011年土地流转总面积767公顷,其中委托流转面积314.26公顷,规模经营面积988.67公顷。以祝墩横路为轴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粗具规模。园区核心区内有大棚葡萄基地面积80公顷、大棚蔬菜基地面积33.33公顷、加工蔬菜基地面积66.67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200公顷。2007年,园区被命名为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988年,坎墩镇工业总产值1.31亿元,成为全市首批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乡镇之一。1992年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群基础框架初步形成。2000年,全镇企业1500余家,职工1.40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基本形成轻纺针织、五金机械、新型建材、化纤4大类企业群体。联飞集团作为街道首批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其产品与海尔、海信等国家大型企业配套,成为市重点骨干企业;中立公司空调截止阀、快速联件等产品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华泰汽车电器总厂华泰汽车发电机、南洋公司南洋牌三轮车等均较知名。
  2001年后,街道以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为目标,建设坎墩工业区。至2011年,街道工业区累计报批土地130公顷,投入固定资产27.60亿元,建成厂房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相关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工业区投产企业近20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5亿元,约占企业总产值的6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4—2011年完成国家火炬项目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只、申报宁波市级新产品359只,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宁波市企业工程中心4家。2011年,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9家。街道工业总产值68.07亿元,销售收入66.04亿元。
  坎墩素有十里长街之称,1988年后,发挥传统商贸优势,个体私营商业日趋发展,零售与批发并举,经营范围除传统商品外,新增建筑材料、装潢材料、木材市场、钢材市场、五金工具、电器电料等。2000年后,私营药店增加至10家。改建六灶农贸市场和直塘农贸市场,2005年新建农贸市场(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市场”称号),华润万家、三江、华联、利民4家大型超市进驻坎墩,坎墩大酒店、华仑宾馆、顺天宾馆等相继开业。2010年,坎墩第一家汽车4S店雷克萨斯开门营业。2011年,有三产法人单位188家、工商户1953户。
  坎墩文化事业
  1988年,境内有小学11所、初中2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幼儿园17所。1992年后,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改善,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8年,通过“两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2000年创建为省教育强镇。2001年后,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有5所学校先后创建为宁波市及省标准化学校。2005年新建宏展学校(民工子女学校),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2011年撤并坎墩中心小学和坎东初中,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坎墩保德实验学校。2011年,境内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37班,学生1505人,教师111人;小学3所,56班,学生2952人,小学教师136人;中学1所,17班,学生752人,中学教师57人;成人学校1所,成教工作者8人;幼儿园15所,92班,幼儿2746人。2011年,境内有坎墩医院,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村卫生室,中医以胡氏内科、郑氏内科、卢氏外科有较高知名度,其中卢氏外科第二代传人卢书根,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发背、疗疮、流疽风毒等外科病症,日诊治100余人次。
  坎墩为戏曲姚北滩簧(姚剧)发源地。2002年,街道举办首届民间戏曲艺术节,此后每2年举办1次。2004年被市文广局命名为“民间戏曲之乡”。2005年投资150万元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并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东海文化明珠”。2005年开始举办全民运动会,每2年举办一次。2006年10月举办《十月》散文奖颁奖暨《十里长街——坎墩》首发仪式。《十里长街——坎墩》为一本反映和记录坎墩历史文化发展方志性质的乡土风情书籍。2007年,市体育总会坎墩分会和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坎墩分会成立,并创建成为省体育强镇(街道)。2008年,举办全国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暨坎墩第四届戏曲艺术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戏曲协会授予“戏曲之乡”称号。2010年,举办坎墩第五届戏曲艺术节开幕式暨两岸三地戏曲票友演唱会。2011年,街道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坎墩”名称来历
  坎墩初为烽火台名。明时筑二塘,域内二塘卦象坐于坎位,又称“坎塘”;后为防倭,坎塘边筑一数丈高烽墩以示警,故名“坎墩”。民国29年(1940)设坎墩镇。1950年析坎墩镇置坎西、坎东和直塘3乡,后复有并析更名。1984年撤销坎西乡,复置坎墩镇。
  姚北滩簧
  坎墩一带为姚北滩簧发源地。大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出现半职业性戏班才华班等,初以曲艺形态,节目多为一生一旦“对子”戏。清道光十年(1830)前后,剧种已初步形成,职业性“灯班”(余姚滩簧演出团体俗称,因多在元宵灯节上演而名)开始外出演出。清末民国初,陈桐香率班到苏州、无锡等地演出,马楠木到上海演出,受苏滩、申曲、常锡滩簧等兄弟剧种影响,形式逐渐脱离串客阶段曲艺形态,步入戏曲之列。民国20年(1931),陈孝德主演《秋香送茶》在上海大世界挂牌演出,轰动一时。因演员用方言演唱,坎墩时属余姚,故称余姚滩簧。
  1953年,由老艺人黄承炳发起,成立有17人组成的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改建为余姚姚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主要演员均为坎墩人。20世纪60年代后,曾成立中心俱乐部、坎东姚剧团,周边有名。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受经济效益影响,坎墩姚剧发展进入低潮期。
  2001年,坎墩姚剧团成立。2002年,街道举行以姚剧为主题的首届戏曲艺术节,坎墩姚剧获得新发展。2006年,《阿必大回娘家》《打窗楼》等4部传统节目制作成影视作品。2007年,姚北滩簧被列入宁波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戏曲学会联合主办,在坎墩街道举行全国乡镇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9个民间业余班社登台献艺,同时还进行滩簧学术研讨和滩簧艺术展览。2010年,在第五届戏曲艺术节中,举办两岸三地戏曲票友演唱会,港台同胞与坎墩戏迷同台献艺。中央电视台2次进坎墩专题报道戏曲艺术节。2011年,街道有9个民间剧团,其中2个姚剧团。(另见第四十五编《文化》第五章第二节)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慈溪市志(1988-2011)上》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慈溪1988-2011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了这24年慈溪改革开放的奋斗史、经济建设的创业史、各行各业的发展史,以及著名人物、风俗民情等,着重记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慈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盛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