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地开垦复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土地开垦复耕
分类号: F321.1
页数: 2
页码: 28-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国土资源局持续实施开发废弃的宅基地、废弃的塘、涂地、废弃的砖瓦窑坑等土地复耕项目,通过挖掘既有土地资源潜力,推进实现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的平衡,保障可持续发展。其中,宅地复耕、废塘改地、窑坑填复等措施得到广泛实施,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关键词: 土地 开垦复耕 慈溪市

内容

根据慈溪实际情况,市国土资源(土管)局持续实施开发废弃的宅基地,废弃的塘、涂地,废弃的砖瓦窑坑等土地复耕项目,通过挖掘既有土地资源潜力,推进实现建设用地和补充耕地的平衡,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宅地复耕
  全市居民点整理复耕有一定的潜力。《慈溪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2001~2010)潜力专题研究》提出,全市农居点现状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农居点总面积及人均占地过高,区域差异明显,农居点与耕地的比例是1∶4.4,比照国家、省级《村镇规划标准》均偏高。
  二是农居点户均建设用地高于省规定标准,全市平均户均317.77平方米,最高的镇户均760平方米,最低的镇户均161.78平方米,而省最高标准仅为125平方米。
  三是村庄规模偏小,全市有1445个自然村,平均每村人数为598人,村庄自然缩并有较大余地。
  四是建筑容积率过低,各镇总体建筑容积率普遍都在0.50以下。
  五是生活设施差,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等。
  根据《慈溪市市域规划》,迁村并点和农居点规划等城镇化建设,农居宅地可以从2000年的101088亩减少到2010年的89759亩,10年间可有1万余亩农地复耕。已启动改造整理38个村的实施结果,一共增加耕地1997亩。
  掌起镇陈家村按规划要求对扬巷自然村整体搬迁。扬巷自然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社会秩序较差,四周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有农户46户,户籍人口132人,房屋130间,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经过教育动员,村民要求,由镇政府支持,整体迁移至本村樟河南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经过搬迁,旧宅基地全部复耕耕地46.50亩,减去20亩新安置土地,净增耕地26.50亩。
  庵东镇海星村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全村1219户,户籍人口3607人,由原来4个自然村迁移合并而成。2004年,全村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拆迁机会,进行旧村拆迁,建立公寓式新村。当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和新村建设“土地集约、居住集中、人口聚集、功能完善”的规划要求,以及建筑实施标准,即规划、设计、标准和管理“四统一”,做到用地、进深、面宽、层高、总高和外墙材料屋面等一致,由村统一规划地段,统一放样,统一管理,安置面积大户125平方米,小户86平方米。小区内统一污水综合处理,改造小区生活环境;统一种植绿化,美化环境,提升小区形象;村里把村办公大楼、文化宫、公园和卫生医疗服务站整体安置在小区北部。新区建成后,与旧村面积相比,宅基地复耕净增耕地331.12亩。
  为加快农村农民住宅区建设,推进宅基地复耕工作,市和各镇、村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如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农民公寓等。这对鼓励农民进行村宅整理、土地复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市政府按照“试点先行、规划完善、全面启动”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效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先后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对全市16个镇的城镇规划建成区外的123个村进行系统规划,布局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明确3种建设区域(集中建设区域、改造梳理区域、建设控制区域)和3种集聚模式(组团集聚模式、中心集聚模式、梳理集聚模式)。同时,按照“控制单家独户,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的要求,逐步推行农民住宅区建设。2008年共安排315.90亩土地指标,农民住宅区建设试点扩大到22个,重点扶持4个规模较大的农民居住区,增强示范效应。在试点中,探索出镇村共建、村村联建、单村独建3种建设模式。全市首个农民公寓——施公山村农民公寓通过综合验收。施公山村农民公寓总规划用地面积46亩,总建筑面积64800平方米,规划户数380户。其中一期工程用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41410平方米,按多层建筑设计,共6幢260套。到2008年11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已分配房屋213套。农民公寓的推行,着力提升了节约、集约用地,提升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废塘改地
  全市废塘改造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改造成可耕土地。一是嵌入在农田畈之中的小池塘、小河沟。在农田开发整理建造标准农田时,统一整治改造成耕地。据1995~2008年统计,共增耕地面积17200亩。二是海涂地上开掘的水产养殖塘。由于经济效应差、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原因,致使部分养殖塘年久失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很低。全市从1999年开始,教育和组织农民把这些荒芜的养殖塘整理改造成耕地。至2008年,已整理开发荒塘面积3204亩。长河镇对沧田、大云两个渔场分别立项进行开发后,分别净增耕地642亩和552亩,合计达1194亩。这畈荒塘实施开发整理后,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基本达到“田成方、河成网、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窑坑填复
  全市各地曾一度办起不少土窑和轮窑,生产砖瓦,适应社会造房等建设需要。但这类砖瓦加工厂对耕地损害较大,加剧全市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根据《浙江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限制、压缩砖瓦窑厂。经过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大部分砖瓦厂陆续关闭,并且采取经济手段,把窑厂和取土的窑坑进行整理填平。全市砖瓦轮窑厂1996年有85家,到2008年压缩到32家,关闭的砖瓦窑厂基本上进行复耕处理,复耕面积1600余亩。这些举措对耕地实现占补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慈溪市国土资源志(1996~2008)》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设有国土资源概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农用土地使用制度、工业企业用地、交通建设用地等类目,反映了1996~2008年慈溪市国土事业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慈溪境域内国土资源管理13年来的工作历程、实践经验、政策革新和成绩荣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