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农业产业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223
颗粒名称: 第十篇 农业产业化
分类号: F321
页数: 78
页码: 381-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产品销售逐步向市场调节过渡,推进农业产业化成为慈溪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80年代中期,慈溪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1996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培育主导产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667.67公顷以上规模种植养殖品种20余个。耕地每公顷平均收入60525元,比1985年的6855元增加7.8倍。
关键词: 慈溪市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内容

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产品销售逐步向市场调节过渡,推进农业产业化成为慈溪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80年代中期,慈溪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1996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培育主导产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667.67公顷以上规模种植养殖品种20余个。耕地每公顷平均收入60525元,比1985年的6855元增加7.8倍。
  第一章 农业生产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
  1985年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的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度逐渐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农业总产值411746万元,比1985年的40745万元增加9.1倍,年递增10.58%。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农业(指种植业)由74.25%下降至
  63.82%,林业由0.72%下降至0.60%,畜牧业由16.97%降至13.17%,渔业由1.62%猛增至18.75%,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农林牧渔各业比重,1985年为100∶0.98∶22.85∶2.19,2008年为100∶0.97∶20.64∶29.38(表10-1)。
  五大主导产业
  2002年,确立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蜂)为农业五大主导产业,经逐年培育,至2008年五大产业初具规模,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4.44%,其中南美白对虾等8个产品年产值超亿元,20多个产品种植面积超667公顷。
  创汇蔬菜 2008年,全市播种蔬菜36245公顷次,产值11135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37%。蔬菜种植遍及全市,尤以长河、新浦、桥头、掌起等镇为最,全市形成中西部和东部两大出口蔬菜生产区域。出口蔬菜七大类20余种,年出口量超过30万吨,占宁波市的35%,年出口额8000余万美元。
  名优水果 2008年,全市种植水果7831公顷,总产12.08万吨,产值84762万元。以杨梅、蜜梨、葡萄等为主,在横河、匡堰、周巷、观海卫、新浦等镇形成集中产区。全市有无公害水果基地1676公顷,以“烛湖”牌杨梅、“润昌”牌蜜梨、“黎阳”牌葡萄为核心的优质水果多次获国家、省名牌、精品水果等称号。产区举办的杨梅节、葡萄节、蜜梨节为市民所喜爱。
  特色水产 2008年,全市养殖水产11323公顷,产值77208万元。养殖区集中在市境北部杭州湾滩涂,有泥螺、弹涂鱼、蛏子、对虾、青蟹、海瓜子等特色产品36种。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10920吨,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品。水产养殖带动19家加工企业,年加工37814吨。
  花卉苗木 2008年,全市种植花卉苗木3282公顷,产值20098万元。有观赏苗木、地被植物、盆花盆景、鲜切花、观叶植物等五大类别,产区集中在附海、龙山、横河等镇。产品销往全国25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诸国,成为省主要花木基地。
  食草畜禽(蜂) 2008年,兔饲养量比2001年增加3.78倍,鹅饲养量比2001年增加4.21倍,野鸭、奶牛、梅花鹿等发展迅速,全市形成以蜜蜂、獭兔、野鸭养殖和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同步发展的生产格局和较为集中的生产区域,畜牧业产值5424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17%。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作物种植面积结构
  1954年县域调整至1984年,种植业一直以粮食、棉花为主。1985年粮食、棉花、油料及经济作物(不含水果)的种植比例为1∶0.68∶0.27∶0.41,是年发展效益农业,缩减粮棉,扩种果蔬及小宗土特产,至2008年粮食、棉花、油料及经济作物(不含水果)的种植结构调整为1∶0.15∶0.24∶1.61。与1985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42.43%降至33.33%,棉花从28.68%降至4.83%,油料从11.40%降至8.05%,经济作物从17.51%增至53.78%(表10-2)。
  作物产值结构
  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值从1985年的6988万元到2008年增至28574万元,年递增6.31%;油料从2018万元增至7868万元,年递增6.09%;棉花从6358万元降至5258万元,降17.30%,年递减0.8%;其他经济作物(不含茶、果,含果用瓜)从14038万元增至135853万元,年递增10.37%,其中蔬菜从10485万元增至111359万元,年递增10.82%;水果(不含果用瓜)从851万元增至84762万元,年递增22.15%。全市种植业产值由1985年的30253万元增至2008年的262796万元,增幅达7.69倍,年递增9.85%。由于林、牧、渔业的快速增长,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74.24%降至63.82%,降10.42个百分点(表10-3)。
  种植结构调整
  1985年,国务院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议购。省政府提出“农业生产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争取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方针。慈溪按“稳定粮食、调减棉花、扩大油菜和蔬菜”的方向调整种植业结构。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3.95万公顷,基本保持稳定;棉花由2.67万公顷调减至2.01万公顷,减少24.72%;油料由1.06万公顷增至1.38万公顷,增加30.19%;以蔬菜、瓜类为主的经济作物由1.63万公顷增至2.28万公顷,增加39.88%;水果从0.32万公顷增至0.45万公顷,增加40.63%。
  1993年,市政府提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称“一优两高”农业),通过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并建立示范点,引导农民围绕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同时结合北部低产田改造,实施“南棉北移”。1998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99万公顷:其中水稻2.00万公顷,比1992年减少9.18%;大小麦0.40万公顷,比1992年减少32.32%;蚕豆和大豆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0.87万公顷增至1.26万公顷,增加44.83%。棉花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01万公顷减至1998年的1.43万公顷,减少28.86%种植区域向北推移。油料种植面积从1.38万公顷减至1.05万公顷,减少23.9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从2.28万公顷增至3.02万公顷,增加32.46%。水果种植面积从0.45万公顷增至0.61万公顷,增加35.56%。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企业不断涌现,农产品加工和外销增加。199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2008年与1998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减少32.58%,其中水稻减少72.09%。棉花种植面积仅剩0.39万公顷,减少72.73%。油料作物减少38.10%。而经济作物增加43.71%,其中蔬菜增加53.41%。水果增加27.33%。
  第三节 林业结构
  1985年前,林业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林种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茶叶、竹笋等经济林面积逐步扩大,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统一。1993年,林产品产值135万元,竹木采伐产值346万元,分别占林业总值的20.90%和53.56%。2005年林产品产值1395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比例62.11%。2008年,林产品产值1709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至66.97%(表10-4)。
  第四节 畜牧业结构
  1984年前畜牧业以生猪生产为主。1986年,家禽和蜂业生产崛起,是年家禽饲养量308.49万只,年末存蜂165945万箱,分别比1984年增加111.28%和13.23%,打破了生猪独大的畜牧业生产格局。1988年末存蜂173453群,产值6241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2.84%;生猪饲养量18.95万头,产值3725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5.57%;家禽饲养量366.32万只。1993年,年末蜂群数由上年的153907群下滑至110456群;生猪饲养量增至22.77万头,产值7272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至37.06%;家禽产值(含活畜禽产品产值)6646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3.87%,基本形成猪、禽、蜂鼎立的局面。2002年,野鸭、梅花鹿等特种动物发展加快,兔饲养40.06万只,在畜牧业生产中占到一席之位,家禽饲养量增至606万只。畜牧业生产结构出现变化,生猪比重下降至28.禽27%,家禽及活畜禽产品产值占33.74%。2008年,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占41.23%,家禽及活畜产品占24.05%,蜂及其他动物饲养占33.41%(表10-5)。
  第五节 渔业结构
  1985年,全市淡水产品产量2775吨,占水产品总量的比例由上年的61.61%上升到74.00%1988年全市水产品总量8066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占86.98%,产值占88.33%。1992年开发滩涂养殖,1995年海水产品产值增至3232万元,占渔业产值的比重升至25.18%。1999年海水产品19650吨,产量占总水产品的52.03%,产值占49.72%。此后,除2006年、2007年外,海水产品产量、产值一直高于淡水产品。2008年,水产品产量46844吨,产值77208万元,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4010吨,产值44448万元,分别占水产品总产量、产值的51.26%和57.57%。淡水产品产量22834吨,产值32760万元(表10-6)。
  第二章 产业化经营组织
  第一节 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
  1993年,坚持国家、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相互融合的农业流通和加工企业,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措施。1994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中明确,为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用电、征地优先审批,税收予以优惠,对成绩显著的龙头企业及领办人给予表彰和奖励。1995年,24家企业入选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1996年蔬菜开发公司被评为省先进农业龙头企业。
  1998年,市政府实施“十龙工程”重点扶持10家农业骨干龙头企业。1999年1月,浙江海通食品集团、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确认为市首批“十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同年5月,市政府公布16家企业为第一批市农业龙头企业,同时有20家企业入选宁波市“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和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跻身于省“百龙工程”。是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28万吨,带动种、养基地13500余公顷,创产值10亿元。2000年2月22日,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横河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和徐龙鳗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确认为慈溪市第二批“十龙工程”企业。同年10月,海通食品集团公司被农业部等8单位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2001年后,本市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对当年度国内销售额1500万元或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产销率95%以上,依法经营、安全生产的企业,采取“年初预选,年终确定,一年一定”的方法予以确认。2008年,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67家,其中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含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39家(含国家、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2.5万户农户、40000余公顷种、养基地,加工销售农产品98.07万吨,创产值888746万元。其中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723797万元,占81.4%(表10-7)。
  2002年起,为推进中小农业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市政府每年命名一批苗子型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至2008年,共命名苗子型企业46家次。
  农业龙头企业选介
  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慈溪城区,2008年资产总额85688万元,有员工620人。公司建于1985年,前身为县供销社下属的慈溪冷冻厂,2000年改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1月在上海挂牌上市,2004年改为现名。公司主要生产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腌制蔬菜、果蔬罐头、浓缩果汁、调理食品等七大类200余种“卡依之”系列食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外,还销往日本、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卡依之”菜心清汤占国内销量50%以上,IQF蚕豆和速冻油豆腐分别在日本拥有40.5%和11.2%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和“致力于人类健康食品”的企业理念,“围绕经营抓基地,抓好基地促经营”。公司成立后,相继从国内外引进新品种16个。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2008年建立自营农场、加盟农场、订单农场和合作农场6700余公顷,生产基地9300余公顷,收购农副产品9.7万吨。
  公司于1999年先后入选慈溪“十龙企业”、宁波市“百家”企业和省“百龙”工程。2000年被评为省先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被农业部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006年,“卡依之”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被农业部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慈溪城区,2008年资产总额223816万元,职工800余人。前身为徐氏水产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徐龙鳗业有限公司,2000年建立中国徐龙集团,专业从事以鳗鱼为主的水产品种苗培育、养殖、烤鳗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集团建有种苗培育公司和饲料加工厂,鳗鱼养殖公司8家,烤鳗公司4家。拥有5条国际先进的烤鳗生产线和全自动分级机、金属探测仪、高性能速冻机等设备。年烤鳗加工能力8000吨,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在慈溪建有730公顷水产养殖区,广东台山、苏北等地建有670公顷自养基地,尚有4000余公顷养殖合作基地分布在沿海地区。公司坚持“安心、安全、绿色、健康”的经营理念,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管理模式。2008年收购鳗鱼7580吨。1999年入选宁波“百家”工程,2000年入选慈溪“十龙”企业,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04年获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8年“徐龙”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第二节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978年,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以畜、禽、蜂生产为主,出现生产联合体、合作农场、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这些组织,一般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购销户、加工企业等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建。90年代后期,市政府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至2008年,全市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2家,其中专业合作社135家,农业专业(行业)协会27家,成员7558人(个)。
  农业专业(行业)协会
  1983年,县蜂管站组织养蜂专业户成立县养蜂协会,会员186人。1990年,成立市草莓联合会,下设4个分会,有会员370人。1984年9月,相继成立县养猪协会、县养鸡协会和县养鸭协会1994年,市甜叶菊协会成立,有会员60余人,种植甜叶菊70余公顷,协会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和销售。
  1997年4月,胜山镇以股份制形式建立农业产业协会,集股金300余万元,有会员400余人,经营耕地414公顷。1998年,协会销售农产品21575吨,占全镇农产品销售量的75%,耕地每公顷平均收入3.3万元,比未入会农户增加30%。胜山农业产业协会的做法在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市委、市政府总结协会经验在全市推广。1999年,全市组建镇农业产业协会6家,吸收会员600人。1998年,丝瓜络生产、销售出现无序竞争,市农经委组织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成立丝瓜络产销协会,协会向会员发布收购数量、规格质量、价格等信息,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既保障种植户利益,又满足企业原料来源。2003年协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003年全市有农业专业(行业)协会19家。2008年,有农业专业(行业)协会27家,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22家(行业协会4家,专业协会18家),有会员1996人。有1家协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家协会被评为宁波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表10-8)。
  农民专业合作社
  1978年,建塘公社牛角尖大队10多户养蜂户建立养蜂生产联合体,统一安排放蜂路线和场地、调运蜂群、管理生产和产品销售,解决养蜂专业户独户外出养蜂的诸多困难。1982年,该大队135户养蜂户,近万群蜂,分建成21个联合体。1988年全市有养蜂联合体726个。1980年,附海公社郑家浦大队4个渔民置办网具和机动船,组成捕捞联合体。1982年,三管公社协丰大队4家农户组成养鸭联合体,养鸭737只。1988年市多种经营办公室统计,全市有各种联合体3889个。
  198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夺取明年农业丰收的决定》中指出,“提倡通过联合形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体系,做好对农户多方面的服务”。在中央政策指引下,1989年4月1日龙山镇西门外村一养鸭户组织17个乡镇、36个村的67户养鸭户,建立股份制康联禽蛋产销合作农,场。养鸭户自筹资金,分户饲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设5个收购供应点,联办慈溪禽蛋公司、蛋制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和孵坊。当年,农场向养鸭户供应鸭饲料3010吨,代购兽药23.5万元。推销鲜蛋1242吨,活鸭12万只,加工蛋400万枚。次年提供苗鸭11万只。农场平均每户养鸭1735只,比一般专业户多35%,禽蛋商品率达95%,平均每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农场净收益16.85万元,每股分红500元。同年,还成立绍森生猪产供销合作农场、相士地生猪合作农场等8家产供销合作组织。这些联合体除康联禽蛋产销合作农场外,其他组织由于缺乏社会支持,1995年前相继解体。
  1999年,胜山镇成立大海棉花专业合作社、大山菜豆专业合作社和大成草莓专业合作社等。
  200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经营能人及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等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同时鼓励和引导供销部门及农技推广部门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各地各业农户围绕主导产业,走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稳步发展。2001—2004年,全市组建专业合作社16家。2004年,《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上规范化建设道路。2005年,有5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百姓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三北振慈禽业合作社被评为宁波市首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2006年,有25家合作社被评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背浦渔业专业合作社和三北振慈禽业合作社被评为省首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同,年,成立慈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有48家专业合作社加入市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其中23家专业合作社加入宁波市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宽。2008年,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其中工商登记的132家。按行业,从事种植业74家,林业4家,畜牧业18家,渔业32家,服务业及其他7家(表10-9)。共有社员5562入,总资产16694万元。合作社联结基地8333公顷,联系农户9.5万余户,组织销售农产品31420万元,代购农业生产资料11104万元。全市累计有65家被评为宁波市规范化合作社,4家被评为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被评为宁波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附:三北振慈禽业合作社
  合作社建于2001年,2003年5月工商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0万元。该社是一个跨地区的股份制专业性合作组织,有社员106人。合作社围绕肉鸡的生产和养殖,开展资金、技术、信息、销售、供应等服务。
  2007年,社员饲养肉鸡230万只,合作社为社员采购苗鸡220余万只,供应饲料5000余吨、药品50余万元,采购供应量占总需求量的90%以上。销售肉鸡200余万只,收入4500万元。累计为养殖户节约开支100余万元,带动本市及北仑、镇海、奉化、宁海等县市350户养鸡大户。杜员平均收入6万余元,比当地一般养鸡户增收30%以上。
  合作社建立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下设财务计划、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部门。统一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流程,聘用生产技术人员,注册“吃克”商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合作社先后被认定为慈溪市规范化合作社、宁波市及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被评为省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典范。
  第三节 农民购销员
  农民购销员始见于1979年。1987年全市有农民购销员29744人,推销各种农副产品38.15万吨。1989年,市政府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农民购销员队伍不断壮大。小安乡是农民购销员较为活跃的乡镇,1992年有农民购销员500多人,1993年有1000多人。1998年发展到3050人,销售蔬菜10.5万吨,占全镇蔬菜总销量的60%以上。长河镇沧南村(原四塘头村)购销大户潘利平1988年涉足上海市场,1993—1998年在上海市场销售慈溪蔬菜1.3万吨,销售额1586万元。1995年,全市有各类购销联合体1440家,购销专业户1.8万户,自产自销户2310户,季节性购销户11211户,从事农产品流通者4万余人。1999年,全市有7个镇组建镇农民购销员协会,市政府开展“十佳”、“十优”、“十先”购销员评比。2003年,全市有购销大户5818户,销售农副产品85万余吨(表10-10)。2004年,部分购销大户组建农场或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走上生产、销售一条龙路子。
  第三章 生产模式
  第一节 专业大户
  专业大户标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专一性增强。通过土地流转,专业户、重点户应运而生。专业户生产的产品商品率高,效益好,并能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市政府对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和奖励。1984年,市确定专业大户标准,对686户种养专业户进行表彰,其中养殖户630户,种植户41户(表10-11)。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种植0.53公顷以上棉花和水稻的农户确定为专业大户。2003年以后,种植专业大户标准提高0.67公顷以上,养殖专业户的标准也随着生产发展而提高。
  种植专业户
  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粮棉种植户将弃农务工(商)人员的土地转包过来,扩大种植面积,0.53公顷以上的粮棉种植大户由此涌现。1992年全市有0.53公顷以上种粮大户215户,其中水稻良种场一职工种植水稻5.53公顷;0.53公顷以上植棉大户3243户,其中新浦镇的全国人大代表成央珍植棉10.13公顷,市农垦场一职工植棉9公顷。1995年,全市有0.53公顷以上的棉花种植大户5268户,植棉5326公顷,户均超过1公顷。其中0.53~2.00公顷有4708户,2.00~3.33公顷有347户,3.33~6.67公顷有198户,6.67公顷以上15户。龙山镇一植棉大户种棉13.67公顷。全市有0.53公顷以上种粮大户133户,种粮139公顷,户均1.03公顷。其中0.53~2.00公顷有120户,2.00~3.33公顷有7户,3.33公顷以上6户。龙山镇一大户种粮4.13公顷。2000年有种粮大户278户,种植975公顷,户均3.51公顷;植棉大户1338户,种植1476公顷,户均1.1公顷;蔬菜种植大户6162户,种植3269公顷,户均0.53公顷;水果种植大户572户,种植647公顷,户均1.13公顷。2007年,全市有0.67公顷以上蔬菜瓜果种植大户1546户,种植4523公顷。龙山镇西门外村林万康种植水稻233公顷,获农业部全国优秀种粮大户称号。2008年,全市有1.33公顷以上种粮大户139户,种植1162公顷。
  畜禽专业户
  1988年全市有养猪专业户1200户,年末存栏肉猪18575头,母猪923头;养鸡专业户460户,饲养量952456只;养鸭专业户759户,年末存栏444450只;养兔专业户744户,年末存笼21307只。云城乡横江村张绍森、横河镇相士地村胡钊书全年出栏生猪500余头。福山乡四房村阮文新全年养肉鸡、蛋鸭10800只。1991年全市有肉猪专业户896户,存栏21336头;母猪专业户176户,存栏521头;养鸡专业户450户,饲养量723260只;养鸭专业户624户,存圈634694只;养蜂专业户2964户,养蜂联合体593个,共养蜂20.08万群;养兔专业户523户,存笼21363只。1993年,有年出栏50~99头的养猪专业户387户,100头以上的81户。1996年,市政府扶持规模经营,专业户规模扩大,有的注册组建农场。1997年,养猪专业户(场)发展至646户,出栏6.67万头,占全市总出栏数43%。1998年,全市有万只以上的养鸡户(场)4户(家)。1999年有蛋鸡专业户(场)234户(家),存栏蛋鸡65万只;肉鸡专业户(场)68户(家),出栏肉鸡88.5万只。2000年有500只以上的蛋鸭专业户(场)231户(家),2000只以上的肉鸭专业户(场)45户(家)。2008年,全市有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户(场)352户(家),出栏16.7万头。新浦宇欣畜禽养殖场、龙山山下养猪场和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年出栏数均在万头以上。是年,位于市农垦场的惠丰生猪合作社6万头养猪场第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有万只以上的养鸡户(场)88户(家),其中双马肉鸡养殖场年饲养肉鸡30万只(表10-12、10-13、10-14)。有500只以上的蛋鸭专业户(场)112户(家),2000只以上的肉鸭专业户(场)74户(家)。
  第二节 生产基地
  特色农产品基地
  1987年,慈溪被定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和优质蜂产品基地建设县。
  1995年,全市建有丝瓜络、蜜梨、桃子、榨菜、大白菜、雷笋、绿花菜、西瓜、蚕豆、肉鸡、蛋鸭等商品基地。1998年,长河创汇蔬菜,新浦丝瓜络、葡萄,附海花卉,周巷黄花梨、榨菜,观海卫肉鸡、雷笋,滩涂水产品养殖,横河草莓、杨梅等基地初具规模。全市种植“万亩”以上(不含粮、棉)的有杨梅、黄花梨、草莓、西瓜、辣椒等近20种作物,生产万吨以上的农产品(不包括粮食、棉花)有蔬菜(57.12万吨)、水果(6.29万吨)、瓜果(13.84万吨)、油菜籽(1.20万吨)、肉类(1.54万吨)、水产品(3.22万吨)等。2000年,周巷“万亩”黄花梨基地被认定为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3年全市有连片基地64个,面积3068公顷。2003—2007年,市财政拨款455.82万元扶持基地连片开发。至2008年,全市有13.33公顷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250个,面积9407公顷。
  2005年,创建宁波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当年,慈溪有两个基地被列入创建计划。2008年,全市有9个基地被列入创建计划,其中桥头创汇蔬菜基地、新浦无公害肉猪产业基地、益大无公害蛋鸡示范小区、龙山绿色獭兔示范基地、掌起东部农业产业基地和坎墩城市菜篮子基地先后通过宁波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验收。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慈溪开始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2002年,宁波市启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浒山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总公司、周巷镇农业服务总公司、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和横河镇农业服务总公司等4家单位达标,2031公顷基地被认定为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3年,全市有88个13.3公顷以上的生产基地,合计面积为5300余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72公顷,无公害农产品38037吨。是年慈溪被列入省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2008年,全市认定的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128个、13128公顷,其中农作物种植基地72个、10120公顷,畜禽养殖基地13个、94.5万头(只),水产品养殖基地43个、3118公顷(表10-15)。
  绿色农产品基地
  2003年,市政府启动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要求各镇至少建立一个13.3公顷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至2008年,全市共建规范化绿色农产品基地116个(表10-16)。
  企业生产基地
  自办农场或加盟农场 20世纪90年代末,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农场372公顷。2003年,该公司选择经营面积大、管理水平高、诚实守信的生产单位作为加盟农场。加盟农场按公司要求生产,公司为加盟农场提供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支付技术指导费,按合同价收购产品。2008年,公司建加盟农场12家,面积389公顷。长河蔬菜开发有限公司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建基地10公顷,由公司建成标准农田,搭建大棚,通过招标让农户入场经营。公司安排生产并发放种子、肥料、农药等,进行指导技术,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
  紧密型基地 企业根据加工需要,与种植户签订合同,确定农产品种植面积、收购数量、质量要求和最低收购保护价。企业以优惠价向农户供应种子、农资,提供技术指导,并按合同收购产品。2008年全市龙头企业建紧密型基地40667公顷次。
  松散型基地 企业提供信息、种苗和技术服务,并收购部分产品,产品价格随行就市。该类基地以建在市外居多。2008年有9家企业在市(省)外建农作物、水产品基地11453公顷。
  第三节 家庭(合作)农场
  1982年,龙山盐场改为农业用地,建立龙山农垦场,面积407公顷,种橘、植棉、养鱼。1988年,市政府倡导办合作农场。是年,逍林区辖各乡镇在新垦海涂合作兴办集体股份制逍林农垦场,面积339公顷,农场将土地发包给125户农户经营。1992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搞好一九九二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对符合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条件的合作农场,给予核发集体所有制营业执照。1993年,周巷镇农办、周巷镇湖塘村和杭州果树研究所组建优质果品示范场,种植黄花梨。1995年,观海卫高背山村一渔民组织29人建立高背山海涂养殖场,承包滩涂80公顷,养殖泥螺、海瓜子等小海鲜。同年,周巷镇西缪路村两农户合伙租赁土地14公顷,各投资50%,共30万元,创办华明合作农场,1998年发展到39公顷。2003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场有35家,经营耕地853公顷,海涂100公顷,其中经营花木的农场22家。2004年,市政府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中小农场发展基金,以培育新型农场。当年,全市兴办85家。2008年,全市有3.33公顷以上的农场450家,其中66.67公顷以上的15家,33.33公顷至66.67公顷的37家,6.67至33.33公顷的362家,3.33至6.67公顷的36家。总经营面积6670余公顷,涵盖农林牧渔各业,农场总产值4.6亿余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3%。2004年全市开展科技示范农场评选活动,至2008年,先后有17家农场被评为慈溪市科技示范农场。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与营销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的发展
  慈溪民间早有蔬菜腌制、干制等传统。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下属加工厂、村办厂和家庭作坊通常将榨菜、雪菜、大头菜等加工成咸菜或干菜销售。1983年,全市有榨菜加工厂146家,加工成品榨菜2万余吨。1985年市供销社兴建慈溪冷冻厂,生产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等。是年市农业局建营
  养食品厂加工蜂产品。1988年,全市大小蔬菜加工厂发展到83家,另有冷冻厂1家、脱水厂1家、冷库7座(以冷藏肉类、鱼类为主)。1992年,全市镇(乡)、村办、联办加工厂发展到97家,规模逐渐扩大。是年,小安乡登州街村酱菜厂加工瓜菜2500多吨。1993年,市蔬菜开发公司建300吨蔬菜保鲜冷库1座、500吨级腌制车间1个,加工绿花菜、甘蓝等。
  1994年,台湾国际永联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美元,建立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速冻、脱水蔬菜等,农产品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1999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60家,收购、加工农产品32吨,产值11亿元。
  2000年后,农产品加工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领域,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除蔬菜、水果等传统加工产品外,畜产品、丝瓜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得到全方位加工开发。200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300多家,其中工商企业投资65家,投资26500万元。加工方法涵盖脱水、烘干、速冻、腌制、保鲜和酿造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25.3亿元。2004年,加工农产品50余万吨,产值30.28亿元。2006年加工农产品62万吨,产值40亿元。2008年,加工农产品74.5万吨,比1999年增加1.3倍,农产品加工值48.6亿元,比1999年增3.4倍。加工企业中,有工商企业投资125家,累计投资5.1亿元,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5家,台商、港商独资及合资企业10家。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2003年,市政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加工能力,提升产品档次。2003年和2004年,市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分别达4.20亿元和2.13亿元。2004年底,建设用地指标紧缩,技改趋缓。2005年和2006年分别投入技改资金1.20亿元和1.12亿元。2007年全市立技改项目20个,投入资金2.51亿元。2008年技改项目18个,计划投资2.26亿元,其中竣工9个,完成设备投入1.12亿元。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全市新增加工流水线47条,新增年加工能力23万余吨。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果蔬调理食品技改项目购置高温高压食品和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及制冷机组,新建标准车间6000平方米和4000吨级立体低温冷,库1座,年增内销7500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直接增效2100万元。同时新联农户2000户,增购农产品2万余吨。
  第二节 主要加工产品与加工企业
  主要加工产品
  传统的加工产品主要为粗放型的腌制、干制蔬菜产品和简单冷藏食品。随着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加工产品发展到蔬菜速冻、脱水、保鲜及蜂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蔬菜腌制、水果、炒货、洗浴制品、茶叶等9大类。其中脱水甘蓝、保鲜西兰花、丝瓜络沐浴制品、蜂产品、烤鳗、速冻水产等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导产品。精炼蜂产品、烤鳗、加工蔬菜、丝瓜络保健制品等七大类500多个品种,出口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表10-17)
  加工企业
  至2008年,全市有58家加工企业先后被命名为慈溪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骨干。33家加工企业被命名为苗子型企业,构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梯队。2003年1月,海通食品集团公司成为省首家上市的农业加工企业。同年,徐龙集团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5年1月,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和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同时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农产品加工企业选介
  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2年,2000年8月重组。地址长河镇。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职工250人,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固定资产3518万元。拥有两座2000吨级保鲜冷库及恒温车间、一条年产1000吨级的脱水蔬菜生产线、两条年产5000吨级的保鲜蔬菜生产线、一条年产1000吨级的腌制蔬菜生产线、两条速冻能力为每小时5吨的冷冻生产线和一座1000吨级冷库。主要生产速冻、脱水、保鲜、腌制蔬菜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及欧、美市场。2008年加工蔬菜11353吨。
  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800公顷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3350公顷生产基地。1995年被评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1996年被评为省先进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HACP、SGS认证。“沃土”牌被认定为宁波知名商标,“沃土”牌西兰花分别被命名为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园艺”牌脱水甘蓝、西兰花、速冻蚕豆被认定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
  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6年10月,地址周巷镇。公司占地6公顷,2008年有固定资产6713万元,职工800余人。专业生产坚果炒货休闲食品,年加工能力2万余吨。产品销往全国22个省(市),已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连锁店及全国百强超市,并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和地区。2008年在省内外建立生产基地8500余公顷,收购农产品18650吨,规模实力在全国同行中居领先地位。
  企业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中国食品工业坚果行业十强企业、省骨干龙头企业。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ISO14001认证、清真HALAL认证、美国FDA注册认证、犹太OK认证、HACP认证,且每年取得SGS公司的第三方认证。“恒康”相继获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获省名牌产品、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
  天保蜂业有限公司 前身为慈溪市蜂业公司,于1980年10月创建,地址慈溪城区。2000年企业改制后易名天保蜂业有限公司。2008年公司有固定资产199万元,职工20余人。有两家蜂产品加工厂,专业从事蜂蜜浓缩、鲜蜂王浆与蜂王浆冻干粉加工、蜂胶提纯、蜂花粉及蜂蜡加工。公司通过HACP、QS认证。产品主销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城市设有销售网点。2008年生产蜂产品900余吨。公司为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句章”牌蜂产品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宁波雨中雨水产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于1985年创建,地址慈溪城区。置有制冷机组、平板冷冻机、氨机设备、单冻机等。2008年有固定资产1918万元,职工85人。主要生产脱脂黄鱼、调味风鳗、红膏咸蟹等,产品销往上海、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2008年加工水产品619吨。“雨中雨”为宁波知名商标,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脱脂大黄鱼、调味风鳗、红膏咸呛蟹3个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和上海名优食品。公司为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理事单位、宁波水产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宁波菜篮子加工示范企业。
  样龙食品厂 创办于1995年,地址慈溪城区。专业加工禽蛋类,主要生产松花蛋、咸蛋和咸蛋黄,是省蛋制品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厂房占地2公顷余,建有年存栏10万只的蛋鸭养殖基地。2008年有固定资产3611万元,职工118人。加工产品4904吨。工厂执行ISO9000、HACP、QS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为省名牌农产品、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等荣誉。
  申成沐浴用品有限公司 1992年建厂,地址胜山镇沙滩路。是一家专业生产天然保健沐浴用品的企业,置有大小蒸、煮、烘干、熏蒸等设备。2008年有固定资产500万元,职工160余人。生产的六大系列丝瓜络沐浴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内销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已打入沃尔玛、乐购、家乐福等大型超市。2008年建生产基地177公顷,收购丝瓜络248吨。公司于2004年入选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2007年“申成”牌丝瓜络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
  神棋菜业有限公司 公司建于1993年,地址周巷镇。占地6000平方米。2008年有固定资产3977万元,职工93人。置有巴氏杀菌流水线2条、真空包装机12台、自动化污水处理设备一套。主要生产腌制泡菜心、泡黄瓜、榨菜、萝卜、豇豆等。2008年生产11553吨。产品销往江苏、安徽、山东、甘肃、河南、内蒙古、福建、广东等省和自治区。2003年被认定为慈溪市农业龙头企业。2007年被认定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2004年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2005年“神棋”商标被认定为宁波知名商标。“泡菜心”获宁波名牌产品称号。榨菜、泡菜心、萝卜、泡黄瓜先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附: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2003年,在坎墩、崇寿两镇的东至房黄路江、西至陆中湾、南至北环线、北至六塘江地段,筹建市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基地,规划投资25亿元。2003年9月,该基地被列为省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2004年征地109公顷公共项目建设投资5226万元。2006年,基地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同年,宁波德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峰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与基地签订入驻协议,计划投资4亿多元。至2007年,基地共与31家企业签约。同年,阿六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工建设。2008年,基地完成投资4.5亿元,其中公共建设配套投资2400万元,企业投资4.23亿元。基地一期工程道路、水、电、热、通信、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25家企业进场建设(包括粮食储备中心项目),其中4家投产试运行。
  第三节 农产品营销
  1988年,粮、棉、油等产品由国家合同定购,其余农产品以供销社为主渠道收购销售,蔬菜瓜果等部分产品由农户自由上市交易。1989年,国家放宽农副产品购销政策,市政府鼓励农民参与流通。1991年,镇、村服务组织参与农产品流通。1992年,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展示、推销慈溪农产品。1998年,在上海召开农产品推介会。2004年、2005年,分别在上海、北京、杭州建立慈溪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形成慈溪农产品大流通格局。
  展示展销
  到各地参展 1992年,慈溪有8家企业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农业博览会,12类农产品、100余个品种参加展示。至2008年,全市共组织参加全国性、地区性博览会、展销会等42次。2008年,恒康食品公司、海通集团等32家企业和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销售额超150万元,订货签约1.3亿元。同年,12家农业企业参加省农业博览会,现场销售宁波汤团、速冻水饺、黄金糕、南瓜饼、蜂产品、炒货等产品,销售额近百万元。签订单2000多万元(表10-18)。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展销会 2000年3月18日市农业产业协会、长河镇人民政府在长河镇农业要素市场举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展销会,有7,大类、1200多个果蔬(花卉)新品种展示展销,30多位华东地区蔬菜批发市场的负责人和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到场参观考察,签订产销合同的农产品有12340吨。共2万余人次参观。至2008年,共举办农业新品种展示展销会9届,参观者11.76万人次,销售额2463万元。
  慈溪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2003年1月10—12日市政府组织在慈溪供销大厦举办慈溪市首届农产品展示展销会,7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1000余个品,种参展。至2008年,全市共举办3届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参观者12.8万人次,销售额635万元,签订销货合同额3430万元(表10-19)。
  农产品市场
  市内市场 1988年,全市有农贸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65个,村级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贸易货栈153家,代理行14家。其中高王蔬菜市场于1986年建立,有20多个乡镇农户进场交易。1987—1991年成交蔬菜26710吨,交易种类有雪菜、胶菜、韭菜等20余个,产品远销至华东地区40多个县市。1992年,相继建立观城水产批发市场、长河农产品批发市场、胜山农副产品市场、周巷果蔬市场和范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19个专业市场。1998年全市85个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33.5亿元。2000年1月21日,占地14.3公顷的慈溪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使用,当年交易农产品21万吨,成交额15.6亿元,分别比扩建前的1999年增加75%和79%。2004年,全市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50多个。2008年发展到95个,成交额118.60亿元,其中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62.49万吨,成交额56.88亿元。杨梅、梨、葡萄、蔬菜、蚕豆和小海鲜等产品上市旺季,主产区普设临时专业市场,方便交易。
  市外市场 1988年后,村集体组织及个体购销户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点推销慈溪农产品。1993年,小安乡1900余名农民购销员,在国内大中城市设农副产品销售窗口651个,推销农副产品15.8万吨。1995年,全市在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61个城市设窗口995个,推销慈溪约65%的农副产品(不含国家定购商品)。1999年,销售窗口增至2000余个。2004年,设窗口城市增至100多个。2008年,21家农业企业在外省市设销售窗口88处。
  随着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市场竞争渐趋激烈。1999年,慈溪在上海真如市场的大豆销量由1998年的55270吨降至34265吨,蚕豆销量由53337吨降至37664吨。同年12月,市农业产业协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在上海召开慈溪农产品推介会。2002年9月,市政府组织在北京召开慈溪农产品推介暨业务洽谈会。2003年9月16日市农业局与北京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办公室签订慈溪农产品无障碍进入北京九大农贸市场的合作协,议。2004年8月,慈溪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中心成立,当年销售农副产品300多万元,2005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2005年4月和9月,分别成立慈溪绿色农产品北京展示展销中心和杭州展示展销中心。2008年,设在上海、北京、杭州的3家慈溪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额共5960万元。
  附:慈溪市农副产品北京销售中心
  销售中心由市兴达食品有限公司经营。2005年4月试运营,2006年4月挂牌营业。销售产品有蔬菜及蔬菜制品、杨梅及杨梅制品、笋干、蜂蜜和水产品等70余种慈溪特产。产品在北京四道口、西南郊批发市场和北京新发地中央市场、昌平回龙观市场等12个市场和15家北京家乐福超市门店销售,2008年配送到中南海、空军某部、商务局、同仁堂等机关、部队,不仅受苏、浙、沪籍在京人员的欢迎,还得到北京市民的青睐。2006年北京四道口、西南郊、丰台区和东郊四大批发市场组团到慈溪采购南美白对虾2000余吨。2008年在京销售慈溪农产品2800余万元。
  物流体系
  网上销售 1999年,部分农业企业和购销员开始利用慈溪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交易平台交易农副产品。崇寿镇一农民购销员在网上销售蚕豆380吨,庵东镇农业服务公司签订3000吨鲜蚕豆订单。至2000年上半年,全市通过慈溪农业信息网和东方农业网推销农产品30余万吨,价值6000余万元。2003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超5000万元。
  超市销售 1998年,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炒货产品在慈客隆超市(现为华润慈客隆超市)上柜。1999—2002年,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保蜂业有限公司、怡康蜂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相继在慈客隆超市销售。2003年和2005年,志海蔬果专业合作社和建青菌菇蔬菜合作农场分别向华润慈客隆超市提供新鲜蔬菜、食用菌货源,并建立长期供货关系。2007年志海蔬果专业合作社向华润慈客隆超市供货15000余吨、80余品种,货值2100余万元。2008年,慈溪有10余家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与华润慈客隆超市建立供货关系,提供蔬菜(含加工类)、食用菌、水果、肉类、蛋类、蜂产品、水产品、炒货、酒类、饮料等货源,货值1.3亿余元。21世纪初,恒康炒货、卡依之食品、徐龙烤鳗、园艺蔬菜等先后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在中国的连锁店。
  配送 2002年5月,浒山街道腾华农业有限公司组建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购置配送车一辆、农药残留速测仪2台,建简易活动保鲜冷库1座,开始为学校、单位食堂及酒店配送蔬菜。当年6—12月配送“浒农”牌和“腾华”牌蔬菜瓜果90余吨。2003年上半年,配送点增至5个,置厢式配送车1辆,配送蔬菜、瓜果150余吨至16家单位。2004年7月,阿六水产食品公司开设水产配送中心,配送品种300多种,日配送金额约10万元。2005年海星水产有限公司创办百捷购物网,利用网络为酒店、食堂、家庭配送水产品、肉禽、蔬菜和水果。2008年全市有10家企业,配送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和肉类等,货值4930万元。
  第五章 外向型农业
  第一节 外资引进
  外资引进概况
  农业利用外资的形式有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台、港商独资,与台、港商合资,合作经营等。1985年,市供销社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外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至2008年,全市先后引进“三资”企业28家,其中独资企业9家、合资企业18家、合作经营企业1家,引进外资4996.65万美元。2008年又与加拿大一企业洽谈成总投资6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5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投资方涉及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投资领域涉及蔬菜、沐浴、草编、畜产品、饲料加工以及蔬菜、水果、花卉生产等项目。
  独资企业
  台商、港商独资 1994年4月,台湾国际永联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美元,在范市镇建立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经营速冻、脱水蔬菜及调理品等。1995年12月,总投资和注册资金分别增至1680万美元和750万美元。2001年加工生产4204吨,出口创汇672万美元。2001年8月,总投资和注册资金再次增至2280万美元和1050万美元。2008年有固定资产4393万元,职工386人。
  1997年港商杨氏兄弟投资88万港币,在范市创建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榻榻米品种和加工机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2002年产品出口额600多万元。
  1998年,台湾林氏等人投资38万美元,成立宁波台逸农业有限公司,向周巷镇湖塘村承包12公顷梨园,采用搭棚拉枝、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养草保墒、深沟高畦等综合配套技术种植蜜梨。
  1999年,经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引荐,一台商投资800万美元,在市经济开发区创办大越(慈溪)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加工速冻蔬菜。2008年有固定资产3806万元,职工75人,收购农副产品2013吨。
  2002年,一台商投资100万美元在附海创建浙江新皇冠花卉种苗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以蝴蝶兰为主的花卉生产。
  2002年12月,日商和台商合资300万美元兴办永兴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调理食品。2008年有固定资产2784万元,职工259人。
  2004年,香港华懋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农垦场投资140万美元,创办蒂凡内斯农林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增资100万美元,从事花卉生产。
  至2008年,先后有9家台商、港商独资企业到慈溪投资,总投资3964万美元。
  外商独资 2001年,一日商在浒山万亩畈投资20万美元创建宁波山口青果花木有限公司,生产蔬菜。
  合资企业
  与台商、港商合资 1989年9月,香港裕东企业有限公司出资30万元,与慈溪冷冻食品厂合资成立宁波大统食品有限公司,为慈溪第一家与港商合资的企业。
  1993年8月,慈溪市丝瓜络制品厂与台湾肇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4万美元,其中台湾肇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5万美元,成立宁波肇成天然沐浴品有限公司,主营丝瓜络洗浴制品。
  1993年,慈溪市宏祥羽毛制品有限公司与台商共同投资20万美元,其中台商投资8万美元,合资生产羽毛制品。
  1995年,华源沐浴用品有限公司与台商共同投资41万美元,其中台商投资18万美元,合资生产丝瓜络沐浴制品。
  2001年,天保蜂业有限公司与港商共同投资15万美元,其中港商投资6万美元,合资成立宁波港慈日用品有限公司,主营蜂产品。
  2001年,精浩裘皮服饰有限公司与港商共同投资40万美元,其中港商投资15万美元,合资生产裘皮服饰。
  至2008年,慈溪先后有9家企业与台商、港商合资,引进资金54.5万美元和30万元人民币。
  与外商合资 1996年10月,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与美国宁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干果炒货,其中美方出资10万美元。
  1995年9月,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慈溪冷冻厂)与新加坡浙江国际企业合资成立宁波通达食品有限公司,新加坡浙江国际企业出资9万美元。2003年,公司与美国客商共同投资200万美元,其中美国客商投资93.5万美元,合资建立浙江海通全必客食品有限公司。同年公司又与日本客商共同投资31.5万美元,其中日本客商投资15万美元,合资建立宁波海通大雄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7039万美元中的703.94万美元股权转让给德国客商合资经营。
  至2008年,先后有8家外商与慈溪企业合资,共引进外资891.27万美元。
  合作经营
  1984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合作创办慈溪冷冻食品厂,日方提供占地900平方米的700吨级冷库一座,计114.1万元,一吨IQF蔬菜速冻机1台,计111.69万元,电动铲车2台,计4.8万元,合计230.59万元。慈溪冷冻食品厂从1985年开始将速冻蔬菜出口至日本进行补偿,分4年偿还本息。
  第二节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概况
  1985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300万元。1987年,大蒜、速冻菜、麦冬、丝瓜络、辣椒干、榨菜等农副产品出口2777吨。20世纪90年代后稳步上升,1997年农产品出口创汇6亿元。2000年,全市有加工型出口企业35家,农产品出口8亿元。2006年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发展至67家,农产品外贸出口交货值3.2亿美元。有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余家,其中出口额超亿元的3家,徐龙食品集团超1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外贸出口交货值30.3亿元。
  农产品出口形式
  1994年以前,主要通过慈溪外贸公司出口。1995年9月,海通食品集团下属宁波通达食品有限公司获准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徐龙鳗业有限公司获准自营进出口权。2001年,全市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8家,2006年达42家。2001年10月11家农业企业合股,组建宁波慈农贸易有限公司,代理出口农副产品。2002年代理各类农产品出口额690万美元,2006年为1090万美元,2008年为500万美元。
  主要出口农产品
  1988年,慈溪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为辣椒干、蚕豆等蔬菜干制品及丝瓜络、草制品和蜂产品等。2008年出口产品有蔬菜、瓜果、丝瓜络制品、水产品、蜂产品、畜产品、草制品等七大类500余个品种。
  蔬菜 产品有速冻类(蚕豆、毛豆、刀豆、花椰菜、西兰花、菠菜、小松菜等)、保鲜类(甘蓝、西兰花等)、脱水类(甘蓝、西兰花、青葱等)、腌制类(黄瓜、青瓜、榨菜等)、调理类、罐头类(毛笋)和汁类等7类。以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和大越(慈溪)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为主生产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南非、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1997年出口6.5万吨,创汇2.07亿元。2006年出口6600万美元。2002—2008年市蔬菜开发公司出口脱水蔬菜3220吨、速冻蔬菜22844吨、保鲜蔬菜8890吨,累计出口36434吨、创汇3259万美元。2008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出口产品30350吨,金额4765万美元。
  蜂产品 1988年,市蜂业公司生产的15吨花粉、2吨蜂王浆出口日本,金额100万元。1990年,营养食品厂生产的300吨蜂蜜、350千克蜂王浆出口日本,创汇24万美元。1993—1996年,蜂业公司每年出口花粉250~300吨、蜂王浆30~40吨、蜂蜜约1000吨、蜂蜡约50吨、蜂胶约40吨,出口额2000万~2500万元。2002年,出口花粉100吨、蜂王浆35吨、蜂蜜300吨、蜂蜡100吨、蜂胶40吨,出口额1200万元。2008年,出口蜂王浆30吨、蜂蜜120吨、蜂蜡25吨、蜂胶5吨,出口额700万元。2002年,怡康蜂业有限公司开始出口蜂蜜,至2007年共出口2500吨,创汇2500万元。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比利时等国,部分出口德国、西班牙及中东、东南亚、非洲诸国和中国香港地区。
  水产品 主要出口鳗苗、烤鳗、活鳗、虾仁、烤鱿鱼等产品。1991年,向日本出口鳗苗84千克,创汇16万美元。1998年出口30千克,创汇31.4万美元。1995年徐龙鳗业有限公司出口烤鳗到日本,货值5000多万元。2000年出口烤鳗、活鳗3230吨,出口额2100万美元。2002—2004年徐龙食品集团养殖文蛤出口日本,其中2002年出口1250吨,2004年为7100吨。2007年徐龙食品集团出口水产品9976吨。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烤鳗销量占日本市场的近10%。1999年日本客商到慈溪收购沙蚕,2000—2007年有164.4吨沙蚕出口日本,价值人民币1193万元。2002年永兴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从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进口海水虾、鱿鱼等原料,加工成脱水虾仁、虾干、虾壳、鱿鱼干等产品出口至日本,2005年出口288吨。2008年,全市出口水产品7992吨,出口额9998万美元。
  浴保产品 多以丝瓜络为原料,部分加剑麻、棉纱等,品种200余个。1987年开始出口,1996年出口创汇4928万元,2003年为12076万元,2006年为1455万美元,约占世界销量的80%。生产企业主要有东海天然沐浴用品厂、申成沐浴用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产品主要出口至日本、欧美和中东等国家。其中申成沐浴用品有限公司1993年出口30余个品种,出口额220万美元;1995年出口100余个品种,出口额450万美元;2008年出口150余个品种,出口额400万美元。
  水果 出口种类有杨梅(保鲜杨梅、杨梅汁、浓缩杨梅汁、速冻杨梅、杨梅罐头)、草莓(速冻草莓、浓缩汁)、柑橘(橘汁、橘粒、冷冻柑橘)、葡萄(罐头、果汁)、桃子(果汁)和梨等。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加工杨梅产品,于1995年出口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2008年出口300余吨。大山置业有限公司、兴达食品有限公司等生产保鲜杨梅,于2002年出口至日本,后陆续销往法国、新加坡、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年销量20~50吨不等。草莓、柑橘、桃、葡萄等以海通食品集团公司生产出
  口为主。草莓于1992年,销往日本,2008年出口草莓1500吨。蜜梨由宁波台逸农业有限公司于2000年直销香港,部分转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炒货 1998年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干果炒货出口至法国。2001年向马来西亚出口香瓜子、豆、花生等炒货,创汇9300美元。2007年出口香瓜子、豆、桃仁、开心果、山核桃等炒货至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出口额1795万元。
  茶叶 1988年3月成立的慈溪茶厂(2001年更名“慈溪市茶叶有限公司”),当年出口珠茶。20世纪90年代,年出口茶叶约1000吨,出口额1000余万元。2000年后出口量逐年增加,2008年出口3200吨。产品主要出口至欧盟、非洲、独联体等地区的80余个国家。
  甜叶菊 由丰华优农公司组织生产,产品全部出口至日本。1990—1993年年均出口56.8吨,创汇10.4万美元;2001年出口96吨;2007年出口125.7吨。
  其他农产品
  其他出口的农产品还有榻榻米、草编、草帽、羽毛、羽绒工艺品、獭兔皮、蔬菜种子等。
  1992年8月22日《宁波日报》载:长河镇有100余家草帽站、厂、公司,以咸草、麦秆等为原料的
  编织品在美国、英国、日本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俏,1992年1—7月,价值3100万元的草帽出口。
  1993年2月4日《宁波日报》载:小安乡邵家路村一农民购销员外销2吨辣椒干,创汇2万多美元。
  1993年5月10日《宁波日报》载:周巷镇把疏下的梨花以每千克16元的价格销往台湾。
  1993年8月29日《宁波日报》载:宁波康柯尔实业有限公司种植200亩(13.33公顷)青瓜、600亩(40公顷)酱瓜、100亩(6.67公顷)瓢瓜、200亩(13.33公顷)紫茄等,都将销往日本。
  1993年9月16日《浙江日报》载:逍林镇与日本隆华株式会社合资创办的宁波康柯尔实业有限公司将40吨“盐汁胡萝卜”出口日本。
  1994年5月26日《浙江日报》载:慈溪市周巷镇西缪路村私营企业主(精忠畜产品厂,编者加)生产的鸡毛串、毛帚等出口美国和加拿大等地,10年来出口值巳逾1亿元。
  1996年2月10日《宁波日报》载:1993年金龙公司外销蚕豆1800吨。1995年外销4000余吨。
  1996年10月30日《浙江日报》载:宗汉镇84吨紫苏销往日本。
  第三节 外事往来
  外宾到慈溪考察
  慈溪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纷纷组团到慈溪考察。1988—2008年,市农业部门接待和参与接待的有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阿根廷、德国、以色列、意大利、英国、泰国等国家和国际粮农组织及中国台湾、香港的农业团组72批。到访人员有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官方代表等。国外、境外农业团组到慈溪考察访问,除了解慈溪农业发展现状外,主要考察慈溪投资环境,洽谈合作项目,开展经贸活动,进行技术交流。
  1995—199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每年组织中国生态农业与集约农作制度国际培训班学员到慈溪学习考察生态农业发展情况。2006年,美国专家特地到慈溪考察沼气应用、作物间作套种模式等。
  出国出境学习考察
  为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设备,洽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推销慈溪农副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慈溪就派农业代表团出国或赴中国台湾学习考察。1992—2008年,市农业部门参加农业部、省、宁波市及慈溪组团外出考察的有32批,其中赴日本9批,赴美国5批,到中国台湾6批,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12批。学习考察的主要内容有蔬菜、花卉、水果生产及种子种苗、农业管理、农副产品市场及招商项目等。
  2000年后,农业企业为紧跟国际潮流,把农副产品逐步推向全球,亦积极参加国际活动,开展外事交流。2001—2006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先后8次派员赴日本、荷兰等国,参加国际技术交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展销公司产品。2002年6月,集团董事长陈龙海在荷兰召开的年度全球新鲜果蔬大会上发表题为“从中国业者角度看全球新鲜果蔬行业”的演讲。
  出国培训
  为培养造就新一代农业科技人才,学习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1989—1990年慈溪有3名农技人员由省农业厅组织赴美国实习,时间一年。2000年起先后选派9名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培训,其中赴澳大利亚5人、荷兰2人、新西兰3人、德国4人(其中5人赴两国培训)。科技人员出国培训多由宁波市农业局组织,在外进修的主要内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生态农业技术和土壤管理等。
  第六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一节 农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农业地方标准
  1997年、1998年,周巷镇农技站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结合当地农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分别制定《周巷黄花梨》和《周巷黄花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由市技术监督局发布后组织实施。1998年和1999年,周巷黄花梨分别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金奖和宁波市名牌产品。此后,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种,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和实施。2000—2004年,全市制订和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5个。2005年,为便于农民按标准操作,市农技部门制作西兰花、大棚草莓、大棚西瓜、毛豆、榨菜、丝瓜、单季晚稻等7种作物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分发给农户,2008年标准化模式图扩大到20个农产品,印发6.5万张。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上级地方标准的颁布实施,慈溪农业地方标准亦随之不断修订完善。2008年,有市农业地方标准23个,其中蔬菜7个,水果8个,水产4个,畜禽3个,丝瓜络1个(表10-20)。
  标准化生产
  2000年,周巷黄花梨基地、横河杨梅基地按照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2001年,市农业监测中心在浒山“万亩”和长河蔬菜基地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800公顷。2004年宇欣畜禽养殖场、山下万头猪场和西门外伏龙牧业公司等3家万头养猪场开展绿色畜牧小区建设,推行标准化畜牧养殖。2005年,市蔬菜开发公司建立“台湾75”菜用毛豆标准化示范区67公顷,2007年扩大到3400公顷,是年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006年市万亩精养鱼塘启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
  2008年,市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开展标准化生产。是年,全市推行农作物标准化生产16670公顷,其中掌起镇果树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全国二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40公顷慈溪市万亩精养鱼塘示范区和1193公顷沿山饮用水水库健康养殖示范区被农业部命名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宁波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和山下养猪场被列入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桥头镇870公顷创汇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观海卫镇五里渔业合作社39公顷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和东海渔业有限公司29公顷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被列入省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宇欣畜禽养殖场、延龄獭兔场和龙山养鸡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省现代畜牧生态示范区。桥头创汇蔬菜基地、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区、城市菜篮子基地和市优质獭兔标准化示范区被命名为“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998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在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认证。同年8月,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HA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1999年,恒康食品有限公司和永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通过ISO9002认证。2000年10月,恒康食品有限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海通食品集团公司获美国烘烤技术研究所的AIB(食品安全统一标准)认证,进入美国市场。2008年,全市有43家农业企业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5家获HACP认证,6家获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或欧盟注册,105家通过QS(国家食品企业生产)认证。
  第二节 农产品商标与品牌
  农产品商标
  注册商标是争创农业品牌的必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慈溪农产品商标甚少。90年代,农产品及其制品注册商标渐多。1999年,农产品注册的商标有87个。200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对品牌建设实行奖励措施,农产品及其制品注册商标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有171个。2008年达625个。
  知名(驰名、著名、知名)商标
  2001年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恒康”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2006年9月和11月,“恒康”商标和海通食品集团公司的“卡依之”商标分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2008年,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6个、宁波市知名商标17个(表10-21)。
  品牌保护
  为打响慈溪品牌,市、镇政府重视“中国特产之乡”的建设和慈溪品牌的保护。1996年,横河镇、周巷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织委员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和“中国黄花梨之乡”。2000年,慈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杨梅之乡”。2003年9月和11月,慈溪杨梅(“烛湖”牌、“游源”牌、“杜震”牌)和慈溪丝瓜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先后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04年12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即日起对慈溪杨梅实施原产地保护。
  第三节 绿色农产品生产
  进入21世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引起全社会重视。2002年,市推出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安排资金100万元,鼓励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时提倡有机食品生产。是年,横河镇农业服务总公司的“烛湖”牌杨梅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2004年,“达蓬山”绿茶、“烛湖”杨梅、“童岙”绿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全市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5个、绿色食品55个、有机食品25个(表10-22)。
  第四节 农产品质量监测
  初级农产品检测
  农作物 2002年,市农业监测中心建立实验室,对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进行速测。2003年,中心实验室添置设备仪器,定性、定量分析农产品中有机磷、拟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2006年,中心实验室通过省计量认证。同年农业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监测和产品上市前报检制度。2007年检测蔬菜、水果、稻谷167个样本,合格率98.2%;2008年检测,757个样本,合格率96.7%。
  畜禽 20世纪80年代后,市畜牧兽医站常年在农贸市场和屠宰场对畜禽产品进行检测,严禁病、死畜禽上市。2006年11月,国内“苏丹红”事件曝光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检查10家养鸭场、1家鸭蛋加工厂,鸭蛋中未发现“苏丹红”。同年,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抽检33家生猪养殖场(户)、14家生猪调运单位(户)中的148个猪样本及调运生猪27批、90个样本,检测结果均未发现“瘦肉精”。2007年2月1日起“瘦肉精”列入常规监测项目当年检测地产猪5400余份,受检15万头,均呈阴性,检测外来生猪4065车、42.7万头。2008年检测,地产肉猪“瘦肉精”4500余头,外来猪全部经抽检“瘦肉精”合格后才准许进场屠宰。
  水产品 2002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委托宁波市渔业环境与质量检验监测中心对水产品及渔业环境质量进行抽检,主要检测重金属和农药残留。2004年,成立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沿海水环境的质量监测。2007—2008年,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抽检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140家,样品305个,合格率100%。2008年,立项开展杭州湾水域小海鲜质量安全及风险评价项目6—9月采集样本33个,其中鱼类12个,虾、蟹类12个,贝类9个。主要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化工,行业残留和菌类、毒素,检测得到有效参数366个。其中有4个样本单个参数超标,样本合格率91%,参数合格率99.2%。
  加工农产品检测
  加工农产品由各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实验室,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进行检测。海通集团公司于1986年建立实验室,配置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荧光免疫酶标分析仪(全自动快速致病菌监测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测定产品中的常规微生物、理化指标,以及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和营养成分等。2008年通过国家实验室CNAS认证。徐龙鳗业集团公司2002年3月建立研究监测中心,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引进液相色谱仪、酶标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药物残留前处理设备,微生物实验设备等,检测产品中抗生素和重金属指标。2008年,全市有10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实验室或添置化验设备。其中11家出口蔬菜加工企业建立微生物实验室,4家企业建立农药残留实验室。
  市场检测
  市场农产品质量由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慈溪分局为主监管。2004年购置1辆食品安全流动监测车,快速定性测定市场农产品。2005年又添置2辆流动监测车,筹建定量检测实验室,在部分农贸市场设置监测点,在各工商所配置食品安全监测箱。2006年实验室通过省质监局计量认证,61个检测参数具有法律效力,2007年法定参数扩大至201个。全市形成以定量检测实验室为中心、3辆流动监测车为纽带、62个监测点为基点、12个监测箱为补充的市场“四位一体”食品监测体系。2007年进行专项监测20余次,抽检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4365家次,定性检测各类食品193464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3502批次,检测合格率98.19%。抽检商品涉及新鲜蔬菜,干制、腌制蔬菜,新鲜水果,干果、坚果、炒货,肉禽蛋,水产品,豆制品,米、面制品,食用油等13大类。检测项目主要为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微生物等20余个指标。2008年抽检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3097家次,定性检测各类上市食品202799批次,检测合格率98.92%。
  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管理
  2006年,市农业局在东方农业网建立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管理系统,记录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消费者可根据安全源代码追溯产品源头,对问题农产品进行投诉、索赔。当年宗汉建国农场和桥头涌森农场等6家单位试点,面积133公顷。2008年扩大到34家单位,产品涉及水果、蔬菜、畜禽及加工产品。掌起绿佳果蔬农场和一方土蔬菜超市等单位应用条形码标识销售农产品。
  第五节 名优农产品
  名牌产品
  1988年9月,县营养食品厂生产的“中国蜂宝”和“花粉蜜”获全国“长城杯”食品大奖赛银龙奖。同年12月,“中国蜂宝”又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和农业部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10月,在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慈溪大白蚕获农业博览会铜奖。此后参加的各种博览会、展销会、评奖会上,慈溪农产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1999年,宁波市政府开展名牌产品评选活动,“恒康”牌炒货系列、“润昌”牌黄花梨和“王凯”纯蜂王浆胶囊名列其中。1999—2008年,全市有42个(次)产品获宁波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和省名牌农产品12个,宁波市名牌产品29个(表10-23)。
  慈溪“十佳”名果
  2007年6月20日至10月17日慈溪市开展首届“十佳”名果评比,64家单位和个人、127个样品参加评比。经省农业厅、省林业厅、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评审,评选出慈溪市“十佳”名果10种,另有20种被评为优质产品(表10-24)。
  名优产品选介
  “卡依之”菜心清汤 又名“卡依之”菜心、“卡依之”万年青。由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用油菜菜芯经脱水干燥而成,鲜嫩爽口,食用方便。年产1000吨。主销“长三角”地区各大超市。2001年被国家内贸局评为“中国放心食品荣誉品牌”。2002年,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2003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农业名牌产品。
  “恒康”牌炒货系列 由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有瓜子类、坚果类、果仁类、花生类和豆类等5大类29个品种,以山核桃和瓜子为主导产品,年产2万余吨,产品销至22个省(市)。1998年“恒康”瓜子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金奖。1999年,“恒康”山核桃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同年,“恒康”炒货被评为宁波名牌产品,2000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润昌”牌黄花梨 由周巷镇农业服务总公司生产。8月20日至9月5日成熟。果大肉白,汁多味甜。1998年注册“润昌”商标。2000年获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并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省农博会金奖。2003年起“润昌”由慈溪市梨业协会定为市蜜梨品牌。
  “烛湖”牌荸荠种杨梅 “烛湖”牌荸荠种杨梅由横河镇农业服务公司生产,色紫、核小、味甜、汁浓。2006年销售7800吨。产品销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和香港、澳门等地,1999年远销至法国,后出口西欧及东南亚诸国。2003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007年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
  “沃土”牌西兰花 由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色泽鲜绿,营养丰富。常年生产速冻西兰花、脱水西兰花和保鲜西兰花3个品种,年产1万吨,主销欧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2004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徐龙”牌烤鳗 由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将河鳗采用日本工艺和佐料烤制,年产2.5万吨。产品肉质细嫩、口味鲜美。出口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部分在国内销售。2003年被认定为省绿色农产品,2005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荣企”牌榨菜 由宁波红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榨菜鲜头经盐渍压榨,采用独特的调料配方精制,具鲜、香、脆、嫩和取食方便等特点。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10余个省市。2006年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繁佳”牌红膏咸呛蟹 由天峰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用鲜呛蟹盐制而成。产品保留自然风味,咸淡适中,保质期长。200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在省农博会上获“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品牌农产品”。2007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样龙”牌蛋制品 祥龙食品厂以鲜鸭蛋和鹌鹑蛋为原料,精制皮蛋(松花蛋)、熟咸蛋、鹌鹑皮蛋、咸蛋黄等,年产4000余吨。熟咸蛋采用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祥龙”牌系列蛋制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并在美国FDA注册。2007年分别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省名牌农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
  “峰博士”牌蜂蜜 由怡康蜂业有限公司用天然蜂蜜经消毒浓缩而成。产品有洋槐蜜、紫云英蜜、油菜蜜等。年产450万瓶,主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出口至美国和东南亚诸国。2007年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
  第七章 农业园区
  第一节 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农业示范园区,是粮棉油“高产田”、“丰产方”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慈溪实施农业产业化后推广农业综合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示范样板。1994年市政府在师桥镇岐东村、庵东镇高王路村和横河镇柘岙村建立182公顷棉花、水稻“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园区。庵东镇高王路村园区51公顷棉花,当年每公顷产量1080千克,比该镇大田平均增加41.2%。
  1996年,市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建立长河创汇农业示范园区、龙山东门外设施农业与水稻示范园区、新浦沿海水果与水产示范园区,面积332公顷,规划投资1792万元,当年投资914万元。1996—1998年,市财政每年又投入250万元。其间,23个乡镇先后建成1~2个13.33公顷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全市共350余公顷。
  2000年,浒山街道建立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2年,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第二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建设。同年,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产业集聚、技术密集、绿色品牌、效益显著”的建设思路,创建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6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各镇坚持“镇村规划、业主开发”的方针,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培植连片13.33公顷以上农业园区,按“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
  2003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下达的宁波市慈溪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同年,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命名为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2005年,宗汉街道现代农业园区被列入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点。同年,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在掌起镇启动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面积300公顷。
  2008年,全市有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3个,宁波市级园区1个(同为省级园区)、慈溪市级园区7个(其中2个同为省级园区),镇级园区11个,企业兴办园区3个,面积5314公顷(表10-25)。
  说明:国家级园区与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面积指核心区面积,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面积含长河创汇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面积,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宁波市慈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资料来源为市农业局资金项目科。
  重点园区选介
  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02年5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2007年11月20日通过宁波市科技局验收。园区建设资金基本由企业自筹,宁波、慈溪两级政府累计扶持3593.2万元。
  园区以出口创汇为主线,分三个区块,每一区块设一块核心区。一是以长河镇蔬菜基地为核心的创汇蔬菜生产区,核心区南区有800公顷,设种子种苗繁育区、设施生产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区、农产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北区有127公顷,设休闲观光区、有机蔬菜栽培区,以市蔬菜开发公司为核心企业。二是以中国徐龙集团为核心企业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海涂养殖区块813公顷,示范区5333公顷。三是以周巷早熟优质梨基地生产为核心区块,浙江海通集团公司、宁波台逸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宁波特色水果生产及保鲜加工区块,有水果生产基地67公顷,精品梨园13公顷,示范区面积667公顷。园区有科研机构5家,其中国家级、宁波市级和慈溪市级各一家。2002—2008年承担农业科技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级27项、宁波市级22项、慈溪市级52项。
  园区通过示范效果明显。2002—2008年,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收购蔬菜19.63万吨,加工脱水、速冻、保鲜蔬菜10.20万吨,销售收入3.22亿元,其中创汇3259万美元,占销售额的85%。工厂化育苗1.21亿株,推广2673公顷。核心区良种覆盖率为98%,农产品加工率100%,机耕率62%农田标准化率93%,农田节水35%。2008
  年,核心,区的农产品商品率达98%,产值比园区建设前增加37%,人均收入11800元。6667公顷示范区商品率为87%,产值增加29%,人均收入10580元。33333公顷辐射区产值增加18%,人均收入8700元。
  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位于白沙路街道北郊。1998年,浒山街道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把浒山二灶江以东1533公顷土地以反租倒包的形式连片集中,分年改造,建立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俗称“万亩畈”。2000年,“万亩畈”被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年,“万亩畈”承担宁波市慈溪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由慈溪市现代生态农业开发总公司实施。按现代科技型、优质高效型、绿色生态型和观光休闲型要求进行建设,总投资6131万元,其中工商企业主投资1800万元。面积400公顷,分核心区和示范区,其中核心区73公顷。2005年通过国家验收。
  园区建有15280平方米智能化大棚温室、4公顷连栋大棚、100公顷钢管大棚和67公顷喷滴灌设施。有1000吨级低温冷库和500吨级的保鲜冷库各一座,配有生物组培实验室和农技培训中心。至2005年,引进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8项,完成国家、宁波、慈溪科研项目11项。具备年产种苗2500万株、杂交蔬菜种子70千克、常规蔬菜种子250千克的生产能力。2008年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2200万株、种子300千克。园区内有农业企业和示范农场18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家、配菜中心2家。
  园区凭借优良的地理环境,把休闲观光、普及科技教育作为园区功能的组成部分。设连栋大棚生产展示区,种子种苗繁育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采收区,优质水果生产、采收区,花卉、苗木生产、观赏区,喷滴管设施展示区,绿色农产品保鲜加工区和休闲公园、垂钓长廊、青少年实验基地等18个观光区块。2004年,园区被定为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02—2008年,年接待游客10万~15万人次,为17万中小学生举办现代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科技等主题活动。
  第二节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杨梅成熟时,群众成群结队上山采摘杨梅,这一观梅尝梅休闲方式由来已久。同时慈溪杨梅也吸引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市民前来观赏、采食和游玩。1989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6月28日为慈溪杨梅节,市政府于当年举办首届杨梅节,“以梅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后每年以不同方式举办一次。
  20世纪90年代初,渔场以小额收费方式吸引垂钓爱好者到鱼塘休闲娱乐。1993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开发旅游资源,允许企业和个人逐步通过渔场、农业示范园区和果园兴办垂钓、采摘、休闲等旅游场所。2000年,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园区整体功能定向建设。同年7月28日周巷镇举办首届润昌蜜梨节。2005年,横河、桥头和匡堰等镇7户农户在经营的杨梅园内修筑道路,,搭建房屋,添置设施,办起杨梅观光园,作为旅游部门旅游点向社会开放,当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各地纷纷依托本地特色精心规划,循次发展。体验农耕农居生活的“农家乐”、“春赏花、秋摘果”的农庄、园区应运而生;相关镇、村举办水果节庆,为发展旅游农业搭建平台。是年,新浦镇举办首届葡萄节。2007年,掌起镇举办首届桃花节和蜜桃采摘节。旅游节庆吸引大批游客观光休闲,并为休闲农业打响品牌。
  2008年,全市形成南部沿山发展带、中部平原发展带、北部滨海发展带三大农业休闲特色区域,有农业休闲观光点35个,其中以农业园区为依托的休闲观光点8个,休闲垂钓乐园13家,杨梅观光园12家。有“农家乐”经营点29个,特色村6个。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点2个,宁波市农家乐特色点1个,宁波市特色村3个。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收入8500万元。
  农业观光点选介
  宁波大桥生态农庄 农庄始建于2004年4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2005年6月建成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2008年全部建成。总投资4693万元。有员工400余人。
  农庄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1千米处,占陆地100公顷、水面27公顷。农庄引进生物技术、智能化大棚、微滴灌设施等先进农业技术及农业新、特品种供游人欣赏。设有以农业观光、采摘、垂钓等娱乐为主的生态农庄,以展示高新农业技术为主题的农业大观园,以渔家文化、休闲游憩为主题的休闲渔庄,以筛选、繁育抗风、耐盐植物为主的植物实验园。农庄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生态示范景区、省级农家乐特色点、省科普教育基地。
  农庄投入运营后,游客纷至沓来。2005—2008年,共接待游客216万余人次,累计营业收入1.42亿元。其中2008年接待121万人次,收入4500万元。
  横河镇大山生态林业观光休闲农庄 农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大山村,是一个以村落为范围的大型农业休闲观光场所。1995年,横河镇大山置业有限公司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结合山区杨梅、茶叶、竹笋的开发投资建设。1996年对外开放。累计投资1500万元,建有73.33公顷有机杨梅基地、33.33公顷有机茶叶基地和三大村落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同时开辟33.33公顷的杨梅观光采摘园、6.67公顷竹笋挖掘园和4个垂钓区,设12个农家乐经营点。游客到此可以享受自然风光,体验农耕生活,品尝农家小吃。2007年被定为宁波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
  海珠山农业生态休闲农庄 农庄位于龙山镇西门外村北首,2003年由西门外村规划建造,2004年5月投入运营,累计投资250万元。农庄占地18.4公顷,其中陆地14.4公顷,水域4公顷。海珠山建有农家特色文化区、健身休闲度假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设农业观光、农村生活体验(采摘、垂钓、烧烤、健身休闲、捉泥鳅等)、农家餐饮品尝、绿地公园、历史人文展示、农产品展示展销等项目,形成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庄园。2006年被定为宁波市旅游特色镇(乡)村,2007年被定为宁波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是慈溪市首批乡村旅游点。
  桥头生态杨梅园 杨梅园位于上林湖南。2004年,桥头镇一村民投资10万元动工建设,2005年作为市旅游定点单位对外开放。有杨梅园4.67公顷。建竹牌门楼,置石桌石凳,筑卵石路面。2008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其中最多一天接待2000余人。
  周巷杭州湾休闲垂钓乐园 垂钓乐园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端西侧,利用建塘江水库改造而成,2006年5月注册成立。1986年建塘江水库增养淡水鱼类,1998年对外开放供游客垂钓。先后投入160万元,建成250个沿库标准钓台和库中心“杭州湾钓台”可同时接待400多名垂钓游客。2007年接待游客超过一万人次。2001年、2002年、2006年、2008年成,功举办四届全国垂钓大赛,被全国钓协组委会称为全国一流的垂钓比赛场地。
  第八章 农业扶持政策
  1988—2008年,市委、市政府每年下发1号文件,就做好当年农村农业工作提出目标要求,在用地、用电、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农业投入不断增加。1988年市财政用于农业672万元,农业发展基金支出451万元。2001年市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至13262万元,农业发展基金支出12381万元。2008年,市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40935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9.35%,农发基金支出47886万元。
  第一节 产业发展政策
  发展粮棉生产
  1988年,省政府对棉、粮、油、猪等主要农产品实施定收购基数的办法,收购基数为指导性计划。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保证粮、棉、油、猪、盐稳定增长,进一步发展其他多种经营。1989—1992年,全面贯彻“决不放松棉粮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同时大力拓展创汇农业。
  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1993年,浙江省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市委、市政府允许农民在耕地上有计划地种植多年生作物,并要求以大农业的观点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充分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4年,继续加速实施“南棉北移”战略,按“突破东部、提高西部、拓展南部、开发北部、优化中部”的思路,发展市场适销的农产品,重点发展果蔬、禽蛋、水产、豆粮、杂粮、食用菌和食草动物。1996年提出走“移棉”和适度“扩粮”的路子,种养并举的路子和农业产业化路子。发展和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蔬菜、水果、水产、药材、蜂、家畜、家禽等主导产品扶持龙头企业,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建设农业商品基地。1998年,提出“稳定发展粮棉基础产业,继续发展果蔬业,大力发展水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林特业”方针,把粮棉油、蔬菜、瓜果、水产品、畜产品、蜂产品、丝瓜络、竹笋、花卉、甜菊等作为十大发展重点。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1999年,国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棉花生产取消指导性计划。市调减七塘以南零星棉地,棉花主产区集中到七塘以北。加速发展滩涂和浅海养殖,合理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2000年加大棉花调减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果蔬、林特、水产和畜牧业。2002年,市政府确定创汇蔬菜、特色水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食草畜禽为慈溪农业五大主导产业。2004年,实施“西菜东扩,”把优势产业由中西部向东部扩展。2006年,提出打造都市创汇农业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008年,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在半掘浦至淞浦新围滩涂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区。
  第二节 农业发展基金制度
  1987年,市建立市、乡(镇)、村农业发展基金制度,从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把“以工补农”转为“以工建农”,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完善。
  农业发展基金筹集
  1987年,县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制度的试行办法》,明确农业发展基金筹集的主要渠道。一是乡镇企业按实现利润的10%在税前列支用于支农和其他社会性开支及税后上缴镇、乡利润中的一部分。二是上级下拨支持农业的专项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的农业投资,国家征收的部分乡镇企业所得税和工商每年增长的地方留存,按规定收取的造地费和生猪生产稳定基金留存部分。三是粮食、供销、外贸、食品、纺织等部门经营利润中的返还部分。四是农村个体、联户办的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五匠”及其他非农经营的农民上缴的贴农金。五是承包户每年上交给集体的提留部分,农村的劳动积累或代金及违约金。六是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积存的再生产资金,含土地征用费和生产垫底资金。1988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市农业发展基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部分资金。二是造地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罚没款留市部分。三是棉花生产和经营单位交纳的贴农金。四是生猪生产稳定基金。五是粮食附加税留市部分。六是各级支持农业的专项资金。并规定自1988年1月1日起,乡镇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10元,列入农业发展基金。1988年,筹集市农业发展基金6564214元。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农发基金筹集渠道随之调整。2001年后,市农业发展基金的主要来源为耕地开垦费、征地指标款、土地出让金和财政预算内经费。随着筹集基金的基数扩大,农业发展基金收入不断增加。1988—2008年,市农业发展基金收入279646.00万元。
  农业发展基金用途
  主要用于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的购置和更新;补助机耕、排灌、植保、良种繁育等农业服务组织;开发农业资源、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和加工贮运基地建设;扶持专业大户;鼓励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988—2008年,农业发展基金支出253528.93万元,对增加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农业发展基金管理
  专项提留、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逐年积累,实行市、乡(镇)村分级筹集、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分级使用。市、乡(镇)、村分别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小组),负责农发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使用农业发展基金,年初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编入预算。使用过程中,接受审计、财税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三节 科技兴农政策
  种子工程
  1988年以前,主要扶持水稻、棉花“三级繁育、两级供种”的良种繁育体系。1989年后每年安排支农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和推广。1993年,对新品种引进和农技推广产生较大效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1996年实施种子工程,加大扶持力度。1999年市财政安排110万元,2001年为200万元,2002年为3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种子基地,引进、改良、培育、推广新品种,奖励对种子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2006年,对农作物品种选育或获得技术专利权、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奖励20万元。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每种奖励额度从2002年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新品种推广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自行培育的新品种推广面积在33.33公顷以上的,每种奖励5万元,其中50%奖给科技人员。
  科技研究与推广
  科技研究与推广的奖励 1988—1993年,重点扶持高产模式栽培,“吨粮田”、“双百棉”、“吨鱼塘”建设及丰收计划的实施。1995年,对新购置钢管大棚每亩补助400元。2002年,实施三大农业科技推进计划,市财政安排40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主导产业。对新增耕作机械、播种机械、喷滴灌设施等按购价补助30%~35%。2003年对新增防虫网实行补助。2005年,购置单体钢棚(包括改良型水泥连栋钢棚)0.33公顷和2公顷以上的每公顷分别补助4.5万元和6.0万元,连栋钢棚每公顷补助10.5万元。水稻机械喷播每公顷补助150元,2006年增至300元。2006年市财政补助大棚设施1130万元,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1820公顷。为发展生态农业,对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监测、畜牧粪便综合治理和畜禽养殖场建沼气池实行经济补助。2007年,对渔场、养殖大户购置水产养殖底充氧增氧设备,按购价补助35%。2008年,大棚养殖水产按投入额补助30%。
  科技人员的奖励 2000年,市设立农业科技贡献奖,按贡献大小分别给予1000~5000元的奖励。2003年,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的项目,奖励1万元。农技人员投身经济实体参与技术开发,经营所得全额归个人。
  农业技术培训
  1996年,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市财政拨专款用于工程建设。2001年,市财政安排50万元用于农业科普教育和农民培训,其中对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每人奖励200元。2004年,免费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选送优秀青年农民赴高等院校进修,并对取得大中专毕业证书者奖励1000元,对新取得绿色证书者奖500元。组织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和5000人次以上的单位,分别奖励5000元和2万元。2006年,对取得经营管理证书或农民中级技师以上职称者每人奖励1000元,对获得“双证”者再奖励1000元。2008年,凡通过农业职能技能培训者,每人补助500元,新认定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每户补助150元。
  民营科技机构
  2002年,对宁波市级和慈溪市农业科技企业每家分别补助2万元和1万元。2003年,对新组建的民营科技机构,补助费增至5万元。对民营科技机构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机构招聘市外中级及以上专业人才,每招聘一名补助5000元。2006年,新创办的民营科技机构购置科研设备,按购价的30%给予补助。
  示范园区建设
  1996年前,市财政重点扶持以粮棉丰产方为主的示范区和示范点。1996—1998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扶持长河、龙山和新浦3个农业示范园区。此后,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扶持示范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2003年的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宁波、慈溪两级政府累计补助3593.2万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宁波市慈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下达实施后,市财政重点安排资金进行配套。2005年,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在掌起镇启动300公顷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7年,对新认定和重新认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按当年基础建设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
  第四节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策
  土地流转
  1989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分离,允许承包者转让或转包土地,转包期满可收回使用权。1994年,鼓励农民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流转土地。2004年,对流出土地的农户,凡经营面积6.7公顷以上且经营时间5年以上的,给予每公顷600元补助,2006年提高到1500元,2007年提高到2250元。2008年,对土地经营权一次性委托镇(街道)、村流转的农户,市财政给予每年每公顷1500元的养老保险费补贴。对土地经营权转出5年和5年以上的农户,分别给予每公顷2250元和2850元的补助。
  规模经营
  1989年,凡经营粮田0.67公顷以上,投售商品粮2500千克以上和经营棉地0.40~0.53公顷以上,投售商品棉300~400千克以上的大户、家庭农场,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由挂靠乡镇企业发给一个劳力的基本工资,在预购定金发放、农业贷款、农资(农机具)供应、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1993年,经营土地在0.53公顷以上的承包大户允许在企业列编,领取基本工资。1994年后,支农优惠政策重点向规模经营户倾斜,优惠项目包括向信用社贷款、获得社会化服务和经济扶持等。2000—2003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对经营面积2.00~6.67公顷且经营时间5年以上的大户,每公顷补助750元,6.67公顷以上的,每公顷补助1500元。2006年开始,凡按“四统一”方式经营面积20公顷以上且连续经营3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每公顷补助450元。2007年,农户按土地承包权入股生产,每公顷补助3000元。2008年对合股期限10年以上、入股面积33.33公顷以上的,补助每家合作单位3万元,入股农户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或一次性补助。
  中介组织
  2003年,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成绩突出的镇(街道)、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进行奖励。2006年,对当年新增规模经营面积66.67公顷以上(单体规模6.67公顷以上的累计面积)、管理规范的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每公顷奖励150元。2008年,奖励标准提高至每公顷450元。
  2000—2008年,全市共出资3019万元,补助规模经营14759公顷。
  第五节 产业化经营政策
  农业龙头企业
  1998年,对入选市“十龙”工程的企业奖励10万元,并在贷款、贴息、水电使用等方面重点倾斜。2000年市财政安排250万元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2001年,市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用地采用行政划拨或有偿使用方式。对当年计税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比增长10%以上的部分,市财政按超过部分奖励18%;其当年应交两项规费,按比上年实际递增10%作包干上交基数。2002年市财政安排3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003年对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当年增幅在20%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享受工业百强政策;对年销售在亿元以上、且当年增幅在15%以上的龙头企业,奖励30万元。2006年新命名为国家、省、宁波市级龙头企业的,分别奖励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2008年对当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亿元且增幅15%以上的龙头企业,每家奖金增至50万元;对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含)或3000万元(含)且增幅在20%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和10万元。
  农业创汇
  1988—1992年,市政府允许农民利用部分粮田和棉地生产出口农产品。1993年,对新办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免征“三税”一年、所得税两年。1998年,开放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对外商及中国港、澳、台商到慈溪投资开发荒山、荒水、荒坡、荒涂的,使用年限延长至50年,兴办良种(禽)场的,允许在指定的已围海涂无偿使用10年,并免征农林特产税。2000年,优先安排“三资”企业用地指标。2001年,对一次性投资500万元或当年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免缴当年按出口销售收入征收的两项规费。1998—2001年,引进外商及中国“三胞”直接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对引荐者给予奖励。2001年,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点推销农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每个点补助1.0万~1.8万元。获得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每家奖励0.5万元,并根据自营出,口额度多少,再分档奖励。对新开发产品当年出口额超过10万美元的企业,奖励1万元。
  产业化组织建设
  1988年,本着“积极试点,逐步提高,加强指导,有步骤地执行”的精神,允许试办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1992年,对农民合作兴办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农场,核发集体所有制营业执照。2000年,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和经营实体,按照“民有、民办、民享”的原则,跨区域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组织评选优秀专业合作社,对入选的合作组织给予奖励。2001年,放宽农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条件,对新创办的专业合作组织每家补助0.5万元。2006年对新组建的市级农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家补助5万元,对评为市“十佳”农村合作组织的每家奖励2万元,对新创办的农场每家补助0.5万元,对评为示范农场的每家奖励1万元。2008年,凡评为宁波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示范合作组织,分别奖励1万元、1.5万元和5万元。
  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多种形式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享有土地使用权50年。1995年,允许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技术、物资及预算外资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者合资、合作从事农业综合开发。2001年对工商企业投资种植业2公顷以上的,每公顷补助1500~2250元;在低产畈从事种养业6.67公顷以上的,每公顷再补助600元。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同时还鼓励工商企业从事农产品流通。2002年,凡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企业注册费按收费标准的30%收取。对当年完成农产品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家补助1万元。是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奖励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的(订单农业)企业。2006年,凡工商资本投资种养业,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补助5%。
  农产品流通
  1988年,本市鼓励农民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搞活农副产品流通,重点鼓励乡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商业。1991年,要求发展村产供销专业合作组织,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积极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1992年,慈溪出现农副产品难卖现象,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流通服务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环节。对放开经营的农产品外运,任何部门都不得加以限制。并鼓励各地各部门兴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服务实体在工商注册时放宽条件,并在税收和货款上给予优惠。同时组织筹建市农产品批发市场。1998年,鼓励农业企业、农民购销员通过设立销售窗口、发展代理商等方式到大中城市推销农副产品。1999年,市开展“十佳”、“十优”农民购销员评选活动,对入选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000年对获奖者人均奖励2000~5000元。2001年,对签“订单”6.67公顷以上并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或个人,每公顷奖励150元,33.33公顷以上部分,每公顷再奖励150元。2003年,被副省级以上城市确定为“菜篮子”的基地和定点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发展连锁网点的企业每家奖励6000元。2006年,对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窗口的企业每家补助1万元,对投资额在500万元(含)以上的农产品超市或农产品配送企业每家补助3万元。2007年,对实际配送额在50万元(含)和200万元(含)以上的配送企业分别补助1万元和3万元。
  第六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农业标准化
  2000年,本市提出围绕主导产品制订地方农产品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2001年,对执行农产品生产标准66.67公顷以上的产品,每种补助2万元。2002年,市财政安排50万元补助标准化生产。2007年,对绿色产业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每个基地补助5000元,对66.67公顷以上的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再补助2万元。
  商标注册
  2000年,市政府提出要重视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宣传,提高慈溪农产品知名度。2001年,凡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个奖励1000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的,每个奖励2万元。2002年,对境外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个奖励0.8万元,获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10万元和3万元。2006年,凡在欧美国家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每个奖励提高至3万元。
  创建品牌
  1999年,对省级以上的农业名牌产品每种奖励2万元,获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金奖和银奖的产品,分别奖励1万元和0.5万元。2001年,获全国名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应征收的两项规费超过上年实缴的10%以上的部分,免征80;当年实现计税利润总额超过10%以上的部分,按超过部分奖励25%。获省(宁波)名牌农产品的农业企业,亦有相应的优惠政策。2002年,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的农业名牌产品,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和1万元。2006年,国家级、省级、宁波市级的农业名牌产品,奖励额度分别提高到20万元、8万元、3万元。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建设 2002年,对获有机农业国际认证的农产品,每种奖励5万元。2003年,通过国家级有机认证的农产品,每种奖励5万元,获国家、省和宁波市绿色农产品的,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和1万元。鼓励农场和农户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对连片13.33公顷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每公顷补助600元;通过宁波市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验收,每公顷再补助1500元;通过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和国家绿色农产品基地验收,每公顷再补助600元和1500元;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基地,每个基地再单独奖励3万元。2004年,对13.33公顷以上的宁波、浙江省、国家绿色农产品基地,分别补助5万元、10万元和15万元,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企业,补助20万元,宁波市绿色畜产品基地每个补助5万元。2006年,当年通过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基地每个奖励5万元,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产品每种奖励10万元,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每种分别奖励3万元和10万元。为推进“西菜东扩”,对东部地区创建的规模型绿色农产品基地,给予特定的优惠措施。
  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 2004年对达到宁波绿色畜产品基地要求的畜牧小区,每小区补助5万元;对饲养蜜蜂1000群以上的联合体,存栏奶牛50头、山羊300头,兔1500只,母鹅1500只以上的单位,每单位补助5000元。2006年经环保部门认可,常年饲养生猪1万头、家禽10万只、兔2万只的畜牧小区,每小区补助5万元;慈溪绿色畜牧小区,按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金额的30%补助。2007年,对新建规模13.3公顷以上的绿色水产品基地,每公顷补助375元。
  企业质量管理认证
  认证产品的奖励 2001年,对获得ISO14000认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奖励2万元。2002年对获得ISO9000、ISO14000、HAC
  P认证的企业,分别奖励0.5万元、1万元和2万元。2006年,凡通过商检出口厂库注册登记、FDA认证或欧盟注册的加工工场,每个工场补助5万元;获得ISO14020等认证的企业,奖励5万元;实行源代码管理的农业企业每家补助6000元,2008年提高至8000元。
  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 2003年,为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市政府扶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测系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监测中心,按设备购置金额补助20%;生产基地配备速测仪器,按设备购置金额补助30%。
  第七节 农业金融与农业风险救助
  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1994年,市委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提出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试点工作,融通农村分散资金,服务农村农业。同年周巷镇建立慈溪市第一个镇农村合作基金会。1996年,经上级批准,建立慈溪市农村合作基金会和胜山、长河、逍林、新浦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同时在市农经委建立市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办公室,指导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与发展。
  1996年底,全市农村合作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696万元,其中基础股金187.5万元,固定股金845万元,村集体资金482.5万元,农户闲散资金1181万元。出借资金2261万元,其中扶持农业发展1391.8万元,占出借款的61.56%。合作基金会的建立,对用好用活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村闲散资金、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缓解农业生产资金不足发挥积极作用。胜山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出借资金352万元支持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其中胜山镇多种经营公司,常年经营资金主要靠社会集资和农村信用社额度为5000元的贷款。当年,公司向胜山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25万元,为农户推销蚕豆、辣椒等农副产品7750吨,比上年增加近1倍。长河镇农村合作基金会为100多户农户购置钢管大棚解决资金10万元,增加钢管大棚298个。
  1997年,市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办公室加强对镇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提出“稳固、强化、规范、发展”的总体要求,慈溪农村合作基金会进一步得到发展,龙山、三北镇经上级批准,也相继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
  由于全国各地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后,有的地区在运作过程中,背离了办会宗旨,出现较严重的管理不善、借贷手续不严、运作不规范等现象,有的甚至资不抵债。根据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小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2000年慈溪8家农村合作基金会歇业停办。
  政策性农业保险
  1990年开展生猪免费保险试点,由市政府出资对实行防疫的生猪进行保险,当年参保生猪3.2万头。1991年全面推开,养猪户保险生猪136119头,其中1735头获赔127911元。1994年6月1日改生猪免费保险为生猪死亡补助,是年2466头获补15.04万元。
  2006年,慈溪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确定水稻、大棚蔬菜和生猪为保险品种,市财政补助参保对象50%的保费。出现的农险赔款在当年农保费2倍以内的,由共保体承担;2~3倍部分,由共保体和市财政按1∶1比例承担;3~5倍部分,由共保体和市财政按1∶2比例承担;超过5倍部分,由宁波市与慈溪市政府按2∶8比例承担。当年全市共有166户农户投保,其中投保水稻44户、383公顷,大棚蔬菜112户、142公顷,生猪10户、47111头。保险额4338万元,保费93.82万元。是年理赔生猪5起,金额41959元。2007年新增鸡、鸭、规模型露地蔬菜和丝瓜络4种,能繁母猪单独列保。是年参保农户2858户次,投保农作物2695公顷,猪58888头,鸡、鸭514700只,保险额8141.67万元,保费220.46万元。发生理赔437起,涉及1551家农户,赔额565.54万元。其中受13号(韦帕)台风影响赔付127.07万元。2008年参保21951户次,保额9755.13万元,理赔农户370户,理赔额329.88万元(表10-29)。
  行业风险救助
  2006年,市政府推出行业风险救助(农户互助风险)办法,由行业协会向会员筹集资金,会员自愿交纳,市财政按1∶1配套,建立风险救助基金。会员在生产中遭灾受损时由风险救助基金救助。当年,市蜂业协会和禽业协会试行。共筹资金51.95万元,其中蜂业协会170户,自筹71250元,禽业协会86户,自筹188500元,市财政配套259750元。当年30户会员获救助金18.23万元。2006—2008年参加行业风险救助593户次,筹集资金88.62万元,232户获救助金78.03万元。
  2008年1月,推行渔船、船员互保,由出海船只自愿组成互保体筹款,宁波、慈溪两级政府分别按自筹款额补助15%和50%建立互保基金,为船只或船员出险时提供救助。当年,参加互保渔船151艘,渔民306人,共缴保费4,0127.5元。
  小额信用贷款担保
  2002年,成立慈溪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有限公司,挂靠市农业局,由市财政出资,注册资金300万元(2004年和2007年分别追加到400万元和500万元,2008年达600万元),采用“控总量、定限额、设程序”的办法,为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向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后改名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提供无偿担保。担保最高额度为每家10万元(2004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到30万元和50万元)。当年为108户农户(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金额770.5万元。2002—2008年共提供担保1859笔,担保金额23732.4万元,其中2008年担保431笔,担保金额7060万元。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