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2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病虫害预测预报
分类号: S147.3
页数: 2
页码: 346-34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农业技术的植物保护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包括测报体系、测报技术、病虫情报发布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病虫害 预测

内容

测报体系
  1956年4月在长河农场建立县棉虫观测站,测报员3人。1973年更名病虫观测站,迁址到浒山校场山西麓,增加水稻病虫测报,在坎墩设棉花病虫观测区,浒山设水稻病虫观测区,有测报人员4~5人。1988年12月,市病虫观测站更名为市植保站,有10名专业技术员,承担粮棉油病虫测报任务。1989年设蔬菜病虫测报人员,增加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内容。各区、乡(镇)农技部门配专职或兼职植保技术员,全市配55名村中心植保员,组成市、区、乡(镇)、村四级病虫测报体系,负责粮、棉、油的病虫测报工作。1992年撤区并乡,测报网由四级改为三级,配村中心植报员28名。1993年农业部在慈溪建立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慈溪区域站,成为全国棉花病虫测报网点。1996年病虫测报作物由粮油、棉花扩大到蔬菜、瓜果,在横河、匡堰、庵东、长河、观海卫和新浦等地分别建立粮油、棉花、蔬菜等测报点,重新组建市中心测保员队伍,设村中心植报员8人。1997年在浒山担山村建病虫观察圃,面积0.13公顷,横河、坎墩、浒山分别设水稻、棉花、蔬菜测报点。2002年市植保站与土肥站合并成立市农业监测中心,测报职能不变。2008年有专职测报技术员6人,村中心植保员8人。
  测报技术
  棉花病虫系统测报始于1956年,粮油病虫系统测报始于1973年。系统测报通过田间病、虫(卵)消长动态观测和黑光灯、性诱剂等诱蛾所显示的变化,结合作物生育动态和气象因素作综合分析,开展长(年)、中(月)、短(5~7天)期预报,主要预测病虫发生时期和危害程度。20世纪80年代应用数理统计模式对稻瘟病、红铃虫、小卷叶虫、棉盲蝽等进行预测预报。1986—1991年,参加由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组织的中国棉花害虫预测预报标准、区划和方法研究,对红铃虫等主要棉虫制定测报标准和方法,后成为长江流域棉区病虫测报标准之一。2000年后,计算机系统应用于病虫空间分布动态、抽样技术、数理模型研究和预测预报。
  病虫情报发布
  20世纪90年代前,测报信息编印成《病虫情报》,分送到镇(乡)、村,然后由镇(乡)、村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媒体传递给农民。发生重大病虫害,由市政府紧急召开农业镇(乡)长会议,通过行政手段发动群众进行联防。90年代后期,利用东方农业网、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传递测报信息,还通过慈溪电视台《三北田野》栏目发布病虫信息。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慈溪日报》、慈溪电视台亦及时发布,扩大信息覆盖面。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