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主要海水养殖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8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主要海水养殖种类
分类号: S967.9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渔业主要海水养殖种类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海水养殖种类和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简介两方面。
关键词: 慈溪市 渔业 养殖种类

内容

海水养殖种类
  海水养殖种类主要为海涂自然生长繁殖品种。由于自然种苗资源丰富,生长条件适宜,海水产品产量高,地方特色明显。养殖以泥螺、海瓜子、梭鱼为主,青蟹、缢蛏和大弹涂鱼也占相当比例。2002—2004年引进文蛤养殖出口。
  主要海水养殖种类简介
  泥螺 俗名“吐铁”又称“麦螺”、“梅螺”、“黄泥螺”,为西太平洋沿海半咸水贝类,贝壳卵圆形,薄而脆。体肥大,灰黄或红,黄色。慈溪海涂广有分布,近海群众有捕食习惯。泥螺可鲜食、盐渍。三北黄泥螺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其盐渍产品尤为宁波、上海一带市民所青睐。相传为明代贡品。1993年始养泥螺1公顷,产量6吨。1995年小面积示范养殖。随着养殖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养殖面积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97年养殖840公顷,产量1456吨。2000年增至2157公顷,产量3807吨,成为滩涂养殖的重要品种。2008年养殖1054公顷,产量3955吨。主要养殖在四灶浦以东海涂。
  泥螺采用平涂养殖或蓄水养殖。选择表层“油泥”丰富的泥涂,用毛竹或松树打桩,聚乙烯网片或尼龙细网入泥20厘米,留高1米左右围栏防逃逸。2—3月放养每千克1万~3万粒的苗种,平涂养殖每平方米15~30粒,蓄水塘养殖每平方米50~100粒。干涂放苗,螺体潜入表泥后蓄水。达到商品规格后分批起捕,并补放苗种,一年养殖2~3茬。含有“泥筋”的泥螺,按每平方米30~50粒(壳高约1.5厘米)移养至涂质细软、“油泥”丰富的滩涂10~30天,去除体内“泥筋”。3月开始移养,一年6~7茬。
  养殖期间控制水位,防干露时间过长,大潮汛时适当露干。防海鸟、沙蟹、青蟹等危害泥螺。生长旺季,每半个月每公顷施3004500千克发酵的鸡粪或30~45千克化学氮磷肥,氮磷比例为4∶1。养殖45~90天,泥螺每千克达300~400粒时起捕。春季起捕的称“麦黄泥螺”(桃花泥螺),秋季起捕的称“桂花泥螺”,质量口味以“麦黄泥螺”为好。采用手捉或专用网迁捕,品质以手捉为佳。
  彩虹明樱蛤俗 称“海瓜子”、“梅蛤”、“扁蛤”为埋栖滤食性双壳贝类,栖息在中潮区的中上部泥滩或泥沙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贝类中的珍品,远销上海、温州及香港等地。慈溪海涂是我国彩虹明樱蛤苗种和成品主要生产地,四灶浦至龙山滩涂广有分布,以东部居多。沿海渔民素有采捕习惯,每年初春至10月,全国各地客户云集慈溪,采购幼贝及成品。
  20世纪90年代初,师桥、范市镇渔民在滩涂养殖500平方米,效益颇佳,后逐年推广。1995年产量为385吨,2000年达1232吨。2005年养殖867公顷,产量1106吨,产值3963万元。2008年养殖2340公顷,产量1652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龙山、掌起、观海卫、新浦、附海和崇寿等镇海涂。
  彩虹明樱蛤采用平涂养殖、低坝蓄水养殖和池塘养殖3种方式,以低坝蓄水养殖为主。4月底至5月初放苗。每公顷平涂3000~4500粒,低坝蓄水5250~6750粒,池塘1.5万粒。养殖期间,用活水丹、尿素等培养底栖硅藻类。春秋水位宜浅,冬夏宜深。5~9月收获。壳长1.2厘米以上时即可起捕。采捕根据涂质分网刮和手捉,以手捉为主。软泥质滩涂用长60厘米、宽30厘米、底部网眼0.3厘米、边缘网眼0.7厘米的网兜刮取。起捕后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近年采用净化技术,将彩虹明樱蛤放入净化池,用电化水刺激吐纳10~12分钟。
  缢蛏 俗称“蛏子”、“晴子”是穴居滩涂潮间带的双壳贝,慈溪海涂广有分布。1992年在伏龙山脚滩涂试养,投入产出比17。1,997年,全市养殖391公顷,产量4763吨。2000年,养殖729公顷,产量4245吨。2005年565公顷,产量9006吨。由于滩涂围垦,缢蛏养殖面积减少,2008年减至206公顷,产量2188吨。缢蛏主要养殖在龙山、掌起、观海卫和新浦等镇海涂。一般采用平涂养殖,惊蛰前后至清明播苗,壳长1.5厘米的蛏苗,每公顷播600~1275千克。日常保持水沟通畅,高温季节在蛏埕下缘筑堤阻挡“潮头水”避免蛏子烫死。长到每千克100~120粒(夹)时起捕上市。有的养殖至2年或3年起捕。夏季为蛏,子起捕旺季,采取挖、捉、钩等方法。收蛏须净,不留残蛏,以防死蛏腐烂,污染海涂。
  文蛤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肉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干品和罐头食品。2000年,乐清养殖户承包龙山镇海涂,从江苏、山东等地引种苗养殖,产品由徐龙鳗业集团收购后出口。后慈溪农户效仿养殖。2002年全市养殖460公顷。2004年发展到930公顷,产量7100吨,产值9700万元,出口创汇1180万美元,时为省连片养殖规模最大的文蛤生产出口基地。2005年养殖海涂移作他用,不再养殖文蛤。
  养殖池塘单只约2公顷,池深50~100厘米,池底含沙50%~75%。经暴晒、翻土、平整、消毒后,放苗前7~10天进水。选用江苏或山东苗种,每公顷放养壳长2~4厘米的苗种6000~7500千克,当年收获。放养壳长约1厘米的苗种600~750千克,翌年收获。3—5月放苗。每4~6天换1次水。施肥投饵,防敌害、病害和杂藻,秋末起捕。
  青蟹 俗称“黄甲蟹”。其背甲隆起光滑,色青绿,螯足强壮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席之上品。成熟的雌蟹(俗称“膏蟹”)有海上人参之誉。近海均有分布,早有捕食之习俗。1992年开始人工养殖,2000年养殖1773公顷,产量933吨;2003年养殖1409公顷,产量1615吨,为历史最高;2008年养殖521公顷,产量430吨。青蟹养殖主要分布于周巷、庵东、崇寿、新浦、附海和观海卫镇海涂。
  青蟹纳苗有自然和人工两种,以人工纳苗为主。常与鲻鱼、梭鱼、虾、贝类等混养。池塘养殖青蟹,以泥沙底质为佳。塘边设置防逃设施,池中放置砖瓦、涵管等作人造洞穴供其栖息。放养前蟹塘须清塘、消毒、除害,药性消失后放苗。池水经120目筛绢过滤。蟹苗期池水盐度掌握在3.0%~3.5%,幼蟹阶段降至1.5%~2.0%。投喂糠麸及新鲜虾肉、贝肉或小杂鱼等饵料,每天换1/2~1/5的池水,保持良好水质。采用蟹网捞捕、徒手捕捉、饵料诱捕和干池捕捉等方法收捕。捕捉的青蟹用绳绑实、装框。夏天装筐蟹口朝外;冬天转内,并加麻袋保温。运输途中喷淋海水,以防脱水。
  梭鱼 属鲻形目鲻科,形似鲻鱼,常与其他鲻科鱼类一起俗称为“鲻鱼”,为沿海主要经济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居家和饭店、宾馆的上等菜肴,深受上海、宁波市民喜爱。1987年与“中国对虾”混养,表现为生长快,产量高,后常作搭养品种养殖。1997年东海渔业有限公司专养28.8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575千克,产值12.12万元,由此成为专养和混养种类。2007年全市专养、混养1023公顷,产量1219吨。2008年养殖562公顷,产量919吨。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庵东、新浦和观海卫等镇海涂。
  梭鱼在海水、淡水中都能养殖,采用池塘、围塘、低坝高网3种养殖方式。2005年推行标准化养殖。单池面积0.33~0.66公顷,水深1.5~2米。消毒后,专养塘每公顷放鱼苗12000~15000尾,与青蟹、对虾混养鱼塘放3000~4500尾。用发酵后的畜禽肥每公顷3750~4500千克培育饵料,配合饲料投喂。每0.20~0.33公顷鱼塘配2.2千瓦增氧机一台。梭鱼抗病力强。主要病害有停乳链球菌病,以预防为主。
  南美白对虾 又称“白肢虾”、“白脚虾”原产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具抗病力强、适温适盐范围广、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等特点,。驯养后,海水、淡水均可养殖。2000年7月2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福建厦门对虾育苗场空运1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投放在四灶浦西涂浒山联合渔场两口池塘试养,面积3公顷,9月底起捕,10月21日捕毕,每公顷产量2115千克,净利8.2万元。2001年全市推广养殖81公顷,总产580吨。2002年培育淡化虾苗3000万尾,促进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产量4413吨。2007年达18027吨,为历史最高。2008年为10920吨。2006年,范市镇绿田渔业合作社1.3公顷虾塘,每公顷产量13350千克,收益26.7万元。产品除销售本地
  外,还销至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养殖主要集中在庵东、观海卫和新浦等镇八塘至九塘,面积占全市80%以上。周巷、崇寿、附海、掌起和龙山等镇亦有少量养殖。
  南美白对虾于5月上旬至6月初放苗,每公顷放60万~90万尾。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每1500平方米左右的虾塘配一套1千瓦的增氧设备。气温过高或过低时,每天开动增氧机10小时以上。水呈黑、褐、墨绿、酱油色时换水。水透明度达50厘米以上时,每公顷用7.5~15千克尿素调节。2003年,进行大棚养殖试验。4月3日放苗,7月12日第一批起捕,比常规养殖提早约15天。2008年,新江渔业合作社投资230多万元,对8公顷面积的10口虾塘,每口虾塘用水泥柱打桩,钢管连接,搭成塑料薄膜大棚养虾,计划一年养二茬。第一茬于4月20日放苗,生长正常,5月27日,虾体长到5~6厘米,遇大风薄膜被揭,虾发病死亡。第二茬养殖正常。
  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有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白斑病毒病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坚持以预防为主。2004年7月中旬,虾病暴发,全市对虾整塘死亡面积930公顷。
  精养虾塘养殖80天左右起捕三分之一,9月初再捕一次,9月底或10月初千塘捕毕。起捕多在日落后进行。装运用水的盐度须比原养殖池水高2‰~3‰,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至15℃左右,有条件使用充氧设备更佳。
  大弹涂鱼 又名“跳鱼”是海涂的优势鱼种,商品价值高。由于海涂自然繁育的鱼苗质量好,数量多,故每年能吸引全国各地,养殖户到慈溪采购苗种,成为全国大弹涂鱼自然苗种的繁殖基地。1993年开始采用围塘和池塘精养两种方式养殖。捕捉自然鱼苗放养。2002年试验人工育苗,没有成功。2006年全市养殖740公顷,产量695吨。2008年养殖545公顷,产量330吨。养殖大弹涂鱼主要分布于龙山、观海卫等镇海涂。大弹涂鱼养殖前,鱼塘须消毒,后撒米糠于池面培育饵料,6—8月放苗,每公顷1.5万~3.0万尾,放养前鱼苗在0.1PPM高锰酸钾液中存养15分钟。养殖期内每隔15天左右排水晒塘,然后灌水,培养底栖硅藻。大弹涂鱼弹跳灵活,传统用竹筒捕捉,劳动强度大。现用笼捕、抄网、吊网等工具捕捉。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温州、福建一带,部分通过福建客商转销台湾。
  养殖的品种还有沙蚕、青蛤、脊尾白虾、中国对虾、刀额新对虾、草虾等。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