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48
颗粒名称: 第七篇 畜牧业
分类号: S81
页数: 31
页码: 275-305
摘要: 1
关键词: 慈溪市 畜牧业

内容

畜牧业是慈溪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种类主要有猪、鸡、鸭、蜂及牛、羊、兔、鹅等。1988年,畜牧业以养猪、蜂、鸡为主。其余种类大多作为家庭副业分散养殖。1993年,调整畜牧业结构,除稳定蜂业和生猪生产外,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动物和家禽饲养。1996年市政府扶持规模化生产。1998年,全市有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629家,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家、肉鸡场3家,畜牧业总产值达30239万元。2002年后,注重特色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全市基本形成龙山肉猪、三北肉鸡、观海卫蛋鸡、周巷蜜蜂、沿海带獭兔、野鸭等产业区。建成一批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存栏奶牛100头以上、蛋鸡2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004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启动畜牧小区建设。2008年,全市建成畜牧小区17个,其中列入省现代畜牧业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5个。有产业合作组织18家,慈溪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15家。拥有畜产品商标33个,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全市形成以猪、禽、蜂等传统产品为主导,食草动物、特种动物为特色的生产格局,畜牧业总产值54240万元,比1987年的14483万元增加2.75倍。
  第一章 家畜
  第一节 生猪
  生猪饲养量
  生猪是慈溪的传统养殖业,也是市政府一直关注的重要民生产业。1988年,市政府对饲料供应、良种引进、苗猪生产、防疫灭病等方面实行经济补助,市畜牧技术部门引进推广瘦肉型公猪,全市饲养生猪18.95万头,产猪肉6125吨。1990年,市设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推行生猪免费保险;1991年,实施生猪免费防疫、免费保险(“双免”)政策;1994年,生猪免费保险改为生猪死亡补助,以此降低养猪疫病风险。1995年生猪饲养量发展至23.65万头。1996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1998年饲养量增至27.16万头,创历史记录。2006年,生猪列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2008年,全市饲养生猪22.29万头,其中出栏
  14.52万头,产猪肉9101吨(表7-1)。
  生猪养殖户主要分布于龙山、观海卫、匡堰、横河、新浦等镇(街道)。
  生猪品种演变
  1983年,引进瘦肉型良种公猪。1988年,有“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等瘦肉型公猪37头,占种公猪总数的90.2%。母猪以“岔路黑猪”、“荣昌猪”、“金华两头乌”和“嘉兴黑猪”等传统品种为主。肉猪多为二元杂交。
  20世纪90年代初,提倡“公猪良种化、母猪一代(二元)杂交化、肉猪三元杂交化”,因良种公猪与一代杂交母猪杂交后的三元猪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良种公、母猪得到迅速推广。1991—1996年,引进良种公猪57头、一代杂交母猪2014头。1996年公、母猪良种覆盖率分别达100%和85%,三元杂交肉猪占85.1%。1998年,全市有良种公猪92头,品种为“长白”、“大约克”、“杜洛克”,良种覆盖率为100%;一代杂交母猪存栏3967头,以“大约嘉”、“大约金”、“长嘉”、“长金”、“杜嘉”等良种为主,良种覆盖率为87%。嘉兴黑猪、太湖猪、梅山乌、枫泾猪等土种母猪经逐年淘汰剩456头,占母猪总存栏数的11.5%。
  2001年全市存栏公猪102头,其中“杜洛克”42头、“长白”26头、“大约克”25头、“皮特兰”9头;存栏母猪3800头,其中“大约嘉”、“大约金”、“长嘉”、“长金”和“杜嘉”为主的二元杂交母猪3490头,“大长金”、“大长嘉”等三元杂交母猪150头。肉猪三元杂交占95%以上,四元杂交约占4%。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提倡苗猪自繁自育,良种引进速度加快。2008年全市存栏有“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皮特兰”等公猪149头;“大长”、“长大”等二元杂交母猪7100头,占存栏能繁母猪的93.4%。肉猪99%为外三元杂交(亲本均为国外品种),1%为四元杂交。
  1992年市畜禽良种场从四川引进“小香猪”试养,因销路不畅、比较效益低,未推广。
  生猪主要品种简介
  杜洛克 俗称“红毛猪”原产美国东北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主要作杂交父本。该品种体型大,体躯深广,后躯肌肉丰满,。毛红棕色,深浅不一。成年公猪体重300~400千克,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较好。多用作三元杂交的第二父本使用。母猪250~350千克。体重100千克的肉猪屠宰率为75%,体瘦肉率为61%。
  大约克 又称“大白猪”属肉脂兼用型品种,原产英国北部。该品种体型高大匀称,体躯长,胸深广,四肢较长。毛全白,少量,额角皮上有暗斑。该品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产仔多。一般成年公猪体重250~300千克,母猪230~250千克。体重90千克肉猪屠宰率为71%~73%,胴体瘦肉率为60%~65%。
  长白 原产丹麦。外貌清秀,性情温顺,体躯长深,肋骨16~17对,比其他品种多2~3对。大腿丰满充实。皮薄,骨细结实。乳头6~7对。该品种生长发育快,饲料省,抗逆性差,对饲料养分要求较高。成年公猪体重250~300千克,母猪200~250千克。6月龄体重90千克,屠宰率69%~75%,胴体瘦肉率53%~65%。
  母猪繁育
  1988年底,全市有287户饲养母猪923头。所产苗猪多为自养。母猪配种以自然交配为主,人工授精为辅。1990年建市畜禽良种场,当年为母猪饲养户提供瘦肉型良种猪精液1153头份。1992年市畜禽良种场被认定为省乙级种猪繁育场,是年存栏公猪5头、母猪65头,1996年因329国道拓宽停办。2004年后,为降低成本,防止苗猪引进带来疫源,养殖场引进种猪,自繁自养。2007年,龙山西门养猪场认定为省二级种猪场,饲养能繁母猪528头、公猪7头。2008年全市所有规模猪场及部分小规模养殖场均采用自繁养殖。1988—1995年的仔猪自给率为13.65%,1996—2003年为23.89%2004—2007年为54%,2008年达70%左右。近半母猪采用人工授精繁育。
  20世纪90年代初,每头母猪年均产仔1.8胎,育成仔猪12~14头。产仔后50~60日龄断奶,断奶时每头体重5~10千克。1998年,宇欣畜禽养殖场和西门外养猪场对仔猪采用“早期补料、早期断奶”技术,仔猪7日龄补料,25~35日龄断奶,再经35天保育,个体重可达22~28千克。每头母猪平均年产仔2.2胎,育成仔猪18~20头。
  饲养管理
  猪舍设施 20世纪80年代末,农户一般就地取材建造开放、半开放式猪舍。隔栏材料多以竹木制作。90年代中后期改用砖砌,或用钢管等金属材料制作。1991年市畜禽良种场应用猪笼饲养母猪。21世纪初,规模养猪场引进工厂化养猪技术,猪舍设备进一步改进。母猪采用限位栏和分娩栏,给仔猪建造具有保温功能的保育舍。2000年宇欣畜禽养殖场引进生猪专用自动饮水器,2004年又引进自动喂料器,母猪舍安装湿帘降温系统。2008年,自动饮水器和喂料器推广至21家规模猪场,市方鸿养猪场、宁波慈龙畜业有限公司等6家猪场的母猪舍均安装湿帘降温系统。
  饲喂技术 20世纪80年代末,多以开放或半开放式舍饲养猪,饲料由泔水、残肴、米糠等改为米糠、麸皮、豆粕等混合饲料。1988年,应用配合饲料21508吨,喂饲后生猪料肉比由原来的4.2∶1降至3.8∶1。同年引进全价饲料60吨试喂。1990年推广全价饲料6262吨,饲喂仔猪3500头,肉猪3.52万头,肉猪料肉比降至3.65年代中期后全面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以干喂为主,少量喂泔水。全价配合饲料多由规模猪场自行加工,用玉米、豆粕、麸皮等作原料,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配制成颗粒料、粉料等不同类型。颗粒料喂仔猪,粉料喂其他猪。
  1988年,公母猪根据配种情况搭配营养,分阶段加料或限料。肉猪以吊架法饲喂为主,推广分阶段直线育肥法。因分阶段直线育肥法成本较高,推广缓慢。21世纪初,随规模饲养的发展,全面应用分阶段直线育肥法。2003年,规模猪场采用工厂化流水养猪工艺,按猪的生长规律,从出生到出栏定25周左右为饲养周期,实行全进全出制。期内为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以周为单位安排母猪繁殖和猪群周转,均衡生产。按生猪待配、怀孕、分娩、保育、生长至育肥各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阶段式饲养管理,母猪产仔从原来的1.8胎提高到2.2胎,肉猪生产周期缩短,并能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
  阉割 1990年前,自繁雄性幼猪在40~45日龄阉割,雌性猪根据日龄采用“小挑花”(45~50日龄)和“大挑花”(75~90日龄)两种方法。从外地购入的苗猪,阉割多在进栏后15~30天进行。1991年后,肉猪因饲养周期缩短,自繁肉用雌性猪不再阉割,雄猪在约20日龄时阉割。阉割工具无多大改进,雄猪用不锈钢手术刀,雌猪用不锈钢柳叶刀或上端小而弯、下端大而锐的钭角刀。
  附:宁波慈龙畜业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龙山镇西门外村,2005年6月由浙江恒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建,是一家年出栏2.2万头的生态型生猪养殖场。总投资2300万元,占地7公顷,有职工41人。公司建配种猪舍7幢,分娩猪舍6幢,保育猪舍7幢,育肥猪舍16幢及饲料加工车间。公司注重环保的理念,用生态环保技术处理猪排泄物。2006年注册“慈龙”商标。2008年出栏生猪2.14万头。
  第二节 牛
  牛饲养量
  历史上养牛以役用为主。1983年始饲养奶牛。1988年,全市牛存栏1393头,其中奶牛18头。1995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下达的海涂养牛综合开发项目,发展菜牛养殖。1997年,全市养牛2504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役用牛饲养量减少。奶牛因牛奶销售困难、效益低下,发展滞缓。2002年全市牛饲养量为770头。2000年观海卫镇五洞闸村一农户从山西引进42头“娟姗牛”。2003年后,掌起镇和浒山街道先后建立4个奶牛场,奶牛生产恢复发展。2007年4月,坎墩街道一农户建立坎墩友章菜牛养殖场。2008年,全市有菜牛饲养场3家,奶牛场3家。至年底,牛总存栏660头,其中奶牛358头。
  奶牛养殖集中在掌起镇洪魏村,菜牛养殖分布于坎墩、周巷、观海卫等镇(表7-2)。
  牛品种演变
  传统饲养水牛和黄牛。20世纪80—90年代多从上海南汇等地引入,90年代后期从广西、山东等地引入。品种名称常以县名冠名,以上海、陕西等地的“南汇牛”、“秦川牛”为主。奶牛主要有“中国荷斯坦牛”。菜牛品种主要为良种杂交牛,1996年曾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赞牛”,因饲养成本高而未推广。
  牛主要品种简介
  中国荷斯坦牛 原称“中国黑白花奶牛”是纯种荷斯坦牛与中国各地黄花牛的高代杂交种,为国内主要奶牛良种。1983年引进养殖。该品种,乳用特性明显,体躯宽大,骨骼结实。毛色多呈黑白花,花片分明。乳房发育、附着良好,质地柔软,乳头大小、分布适中;泌乳期长,305天产奶6~8吨。产奶量第五胎最高,第六胎后依次下降。性成熟早,年平均受胎率89%,情期受胎率约49%;性情温顺,易管理。但耐热性差,抗病力弱。
  饲养管理
  役肉兼用牛在本地很少繁殖。奶牛部分从外地引入,部分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方法配种繁殖。
  役用牛采用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奶牛采用舍饲、小群饲养方式。2003年开始,奶牛场采用牛床拴系群养。
  牛以喂青、粗饲料为主,适量饲喂精饲料。1996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试用秸秆(稻草)氨化饲料饲喂,由于成本高、饲养户少,未推广。2003年后,奶牛场多采用玉米青贮技术解决冬季饲草问题。
  2002年前用手工挤奶。2003年掌起镇洪魏村阮国宏奶牛场引进真空挤奶器挤奶,既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又提高奶的品质。2004年后奶牛场均采用真空挤奶器挤奶。
  第三节 羊
  羊饲养量
  养羊由于生产周期长,效益不稳,饲养较少,发展缓慢。1988年,全市养羊1.51万只。20世纪90年代,市政府鼓励发展食草动物,畜牧技术部门陆续引进新品种,经济效益提高。1997年饲养量增至2.24万只。2000年后发展规模养羊,2005年有规模饲养户87户,全市羊饲养量为2.03万只。2008年为1.21万只(表7-3)。
  养羊户主要分布于宗汉、坎墩、天元、周巷等镇(街道)。
  羊品种演变
  传统以饲养山羊为主,供肉用,饲养少量绵羊产毛。1991年前山羊品种一直为本地山羊(俗称“角羊”),个体小,产量低。1992年从四川南江引进“四川黄羊”72只,其中公羊24只、母羊48只;从临海引进“萨能山羊”35只,其中公羊26只、母羊9只。2001年,宗汉波尔山羊养殖场从新昌引进“波尔山羊”纯种公羊1只、F1代母羊4只。2002年,该场用人工授精技术,以“波尔山羊”作父本改良本地山羊品种。2008年山羊主要品种为本地山羊与“马头山羊”、“四川黄羊”、“波尔山羊”的杂交后裔。绵羊以湖羊为主。
  羊主要品种简介
  马头山羊 古称“撞羊”是我国南方山区优质肉羊品种。该品种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被毛白色,毛短贴身,富光泽,冬季有少,量绒毛。公、母羊均无角,下颌有髯,颈下多有两个肉髯。5月龄性成熟,适宜配种月龄一般在10月龄。母羊四季均可发情配种,一般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产羔率192%~300%。成年公羊体重40~45千克,母羊30~35千克。板皮质量好,在国际贸易中享有较高声誉。
  四川黄羊 亦称“成都麻羊”原产于四川盆地西部。1992年从四川南江引入。该品种全身被毛棕黄色,带黑麻样,色泽光亮,短毛,型。常年发情配种,产羔率206%。成年公羊体重40~45千克,母羊30~35千克。
  波尔山羊 原产南非。有普通型、长毛型和多种毛色无角型3种类型。2001年从新昌引进。毛白色,头颈部红褐色,脑门有一条白色条带,角突出,被毛短或中等长,光滑无绒毛。对气候和环境适应性极强,具较强抗病性。早熟多产。平均每窝产羔1.93只。成年公羊体重90~100千克,高75~100厘米,长85~90厘米;成年母羊体重60~80千克,高65~75厘米,长70~85厘米。
  饲养管理
  1990年前,山羊春、夏季放牧,饲喂青绿饲料为主;冬季舍饲,喂干草、豆荚壳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养羊逐渐由放牧转为舍饲,饲料以青、干草料为主,辅以少量精料。
  第四节 兔
  兔饲养量
  2000年前,以饲养毛用兔为主。由于兔毛价格下跌,1988年饲养量从1985年的32.36万只跌至11.79万只。1996年仅4.69万只,年末存栏3.65万只,为1971年后最少存栏数。2001年后,兔毛市场回暖,獭兔皮热销,加之市政府提倡发展食草动物,对规模养兔场(户)实行奖励政策,养兔生产迅速发展。2003年獭兔饲养量由1999年的0.62万只增至21.56万只,皮用兔饲养量超过毛用兔,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獭兔规模饲养基地之一。时年底,全市兔饲养量达31.89万只,产兔肉252吨,兔毛75吨。2002年1月,全国首届獭兔会议在慈溪召开。2006年,全市兔饲养量91.11万只,创历史纪录。2008年,兔笼位超2000只的饲养场有105家,全市饲养量83.79万只,其中延龄獭兔场饲养5.5万只(表7-4)。
  养兔户主要分布于龙山、掌起、观海卫、周巷及庵东等镇。
  兔品种演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兔以供毛用的“德系安哥拉兔”品种为主,尚有少量本地兔(俗称“本兔”)供肉用。1994年掌起镇厉家村厉志清养兔场从宁波农校畜牧场引进皮肉兼用兔“美系獭兔”1000只。1998年、2000年分别引进皮肉兼用兔300只、毛用种兔2500只。2001年科璇兔业有限公司、三北镇戎善良养兔场分别从新昌引进良种长毛兔1260只、“法系獭兔”370只。
  2003—2008年,“美系獭兔”年均饲养量占全市总饲养量的6357%。
  兔主要品种简介
  德系安哥拉兔 属细毛型长毛兔,是目前世界上产毛性能最优良的一个品系。1979年引进养殖。该品种被毛密度大,四肢及腹部兔毛浓密。细毛含量占95%以上。一只兔年均产毛1.0~1.5千克。成兔体重3.5~4.0千克,最重可达5.5~6.5千克,体结实。平均每胎产仔6只,最多14只。
  力克斯兔 亦称“獭兔”,为皮肉兼用兔。1994年引进。其毛皮短、细、密、平、美、牢。毛纤维长1.3~2.2厘米;毛细,抢毛少;单位面积着生的毛纤维多,手感丰满柔软;长短一致,整齐均匀,细密平齐;皮毛颜色多彩,色调美观;纤维着生牢固,不易脱落。成年兔体重3.5~4.0千克,体长45~50厘米,胸围33~35厘米。年繁殖4~5胎,每胎产仔6~8只;母兔有奶头3~6对,绝大多数为4对。商品獭兔在5月龄左右、体重2.5~3.0千克时宰杀取皮,毛皮质量好,产肉多。
  饲养管理
  兔采用舍饲笼养、人工投料的方式。公母兔单笼饲养,3月龄以下兔同窝同笼饲养。20世纪90年代中期,掌起镇厉志清养兔场引进自动饮水设备。2005年龙山龄业种兔场在种兔舍安装湿帘、排风扇等降温设备,后全市推广。2008年,全市规模兔场全部安装自动饮水器,有6家兔场种兔舍安装湿帘、排风扇等降温设备。
  1999年以前,以喂青饲料为主,精料为辅。2000年后,有的兔场在喂青草的同时,按兔的不同生长阶段用草料、精饲料自行配方制成颗粒状仔兔料、成兔料和种兔料饲喂。2003年后,用花生藤、苜蓿草研粉代替青草加工成全价颗粒料。2007年,市方方畜牧合作社用一枝黄花干草粉替代青饲料饲喂长毛兔,当年生产一枝黄花干草粉15吨。商品兔自由采食,公、母兔视配种情况采取限喂或加喂。
  繁殖
  2005年前,兔场大多引进、培育公母兔,自繁自养。2005年后建种兔繁育场。2008年全市有种兔场5家,其中龄业种兔场、龙山荣兴养兔场和科璇兔业有限公司分别于2005年、2006年被批准为二级种兔繁育场。市延龄獭兔场、市路湾养兔场分别于2006年、2007年被批准为一级种兔繁育场。
  20世纪90年代初,兔以自然交配繁殖为主。90年代中期后,以人工授精配种为主。2006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市延龄獭兔场采用提高夏季獭兔繁殖率技术,每只母兔由年繁殖4胎增至5.0~5.5胎,年增繁仔兔6~9只。2008年,80%的规模兔场应用该技术。
  附:延龄獭兔场
  位于龙山镇龙头场村,创建于2005年。兔场总投资1000余万元,占地13公顷,其中养殖场占地6.1公顷。建有标准兔笼位4.5万个,温控母兔房5栋、3260平方米,繁殖笼位1万个。另辟牧草地7公顷余。2008年存栏獭兔3万余只,提供优质种兔1.5万只、獭兔皮4.5万张,肉67.5吨。兔皮销往河北、黑龙江省哈尔滨、浙江省海宁等地。
  该场2007年被批准为省一级种兔场,同年被认定为省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和宁波市标准化獭兔生产示范基地。
  第二章 家禽
  第一节 家禽饲养量
  养禽是慈溪农民的传统副业,农村几乎家家均有养殖,多以自食为主。种类以鸡、鸭为主,鹅次之。20世纪80年代出现养禽专业户,全市呈现专业化饲养、区域性生产特点。1988年,全市家禽饲养量366.32万只,后随禽肉及禽蛋产品市场的波动,生产时起时落。1991年饲养量469.00万只,1995年为329.45万只。2001年,建立禽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产供销一体,农工商结合。同时发展加工企业,开发禽、蛋制品,养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国内外发生禽流感疫情,养禽业受到冲击。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重点扶持种禽企业、规模养殖场(户)和加工企业,全市饲养量为635.88万只,创历史最高。2006年,市禽业协会试行养禽业风险救助。2007年,鸡、鸭生产被列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2008年,全市有禽业专业合作社9家,社员519个,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家。家禽饲养量555.58万只,产禽肉7399吨,禽蛋8259吨(表7-5)。
  第二节 鸡
  鸡饲养量
  1988年,全市鸡饲养量为241.8万只。1989年,178户养鸡专业户成立文信养鸡产供销合作农场,开展产供销一体经营,带动养鸡规模经营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1998年全市饲养量为262.85万只,其中年末存栏蛋鸡51.41万只、肉鸡35.20万只。进入21世纪,禽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养鸡组织化程度提高,养鸡生产稳定发展。2003—2008年,年平均出栏肉鸡270.68万只,其中2004年出栏312.43万只,为历史最高。2008年饲养量为465万只,其中年末存栏蛋鸡45.2万只、肉鸡113.3万只。
  养鸡主要分布在龙山、掌起、观海卫、周巷等镇。
  鸡品种演变
  肉鸡 肉鸡品种,1988年以“爱拔益加”(AA)为主,20世纪初引进“AA﹢“艾维茵”等。1996—2003年,“AA﹢”和“艾维茵”约占肉鸡饲养量的80%,三黄土鸡约占20%。2004—2008年,“AA﹢”、“罗斯308”和“科宝”等约占肉鸡饲养量的60%,“江村黄”和“岭南黄”等三黄鸡约占40%。1997年,市畜禽良种推广站种鸡场从法国引进沙苏肉鸡种蛋孵化试养,由于环境不适未推广。
  蛋鸡 1988—1999年,蛋鸡品种中“罗斯鸡”、“罗曼褐”约占60%,“伊莎褐”约占40%。2000—2006年,“伊莎褐”约占30%,“罗曼褐”约占55%,“海兰白”约占10%,“海兰褐”约占5%。2007—2008年,“罗曼褐”占70%,“海兰白”占200,“海兰褐”、“绿壳”占10%。
  鸡主要品种简介
  罗曼褐蛋鸡 由德国罗曼公司育成,1994年引进。父母代鸡23周龄达50%产蛋,28周龄进入产蛋高峰,产蛋率86%~90%。72周龄入舍产蛋265~275枚。商品代鸡20周龄体重1.5~1.6千克,22周龄达50%产蛋,72周龄产蛋285~295枚,每枚重63.5~64.5克,料蛋比2.3~2.4∶1。产蛋期日耗料115~122克/只。
  伊莎褐蛋鸡 由法国伊莎公司培育的高产四系配套鸡种,80年代初引进。该品种体形中等,成年母鸡羽毛褐色带少量白斑,蛋壳呈褐色。父母代鸡70周龄入舍产蛋247枚,可孵蛋215枚。商品代鸡高峰期产蛋率为92%,入舍母鸡平均产蛋308枚,每枚重62.0克。产蛋期料蛋比为2.4~2.5∶1,日耗料115~120克/只。
  海兰白蛋鸡 由美国海兰国际公司育成,2000年从北京引进。父母代鸡18周龄体重为1.23千克,50%产蛋日龄为148日28周龄进入产蛋高峰,产蛋率92.0%,75周龄入舍产蛋306枚。72周龄产母雏115只,60周龄1.68千克。公母鉴别方式为羽速自别。商品代鸡50%产蛋日龄为161日,入舍产蛋315枚,70周龄每枚蛋平均重64.8克,产蛋期料蛋比为2.1~2.3∶1。体重,艾维茵肉鸡由美国艾维茵国际家禽有限公司育成,90年代初引进。羽白色,抗病力强,产蛋多,孵化率高。商品代肉用仔鸡肉质细嫩,7周龄出栏率达98%以上。父母代种鸡入舍母鸡41周产蛋190枚,产蛋期存活率为92%,平均孵化率85%。商品代肉仔鸡7周龄平均体重为2.29千克,料肉比1.91∶1。
  爱拔益加 简称“AA”肉鸡,是美国爱拔益加公司培育的四系配套杂交肉用鸡,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羽毛白色,父系为考尼什型,豆冠。母系为白洛克型,单冠。胸宽腿粗,肌肉发达,尾羽短。父母代种鸡入舍母鸡产蛋184枚,产蛋后期体重3.45~3.72千克,平均孵化率85%以上。商品代肉仔鸡7周龄公母鸡平均体重2.1千克,料肉比2.07∶1;8周龄平均体重2.47千克,料肉比2.18∶1。
  江村黄鸡 由广州市江村鸡场采用个体选育、家系选育和杂交等方法育成,属快大型三黄鸡。2002年由观海卫一种禽场引进。羽毛淡黄色,脚矮细,胸肌丰满。母鸡约20周龄初产蛋,有较强的就巢性。68周龄产蛋140~156枚,受精率92%以上。母鸡饲养90天,体重1.85千克,料肉比2.85∶1。肉公鸡一般饲养60~65天,体重可达1.25千克。
  种鸡繁殖 1990年10月,市畜禽良种场种鸡场被定为宁波甲级种鸡场,生产苗鸡。1994年该场被省农业厅批准为父母代种鸡场。1995年,全市有父母代种鸡场9家,引进父母代种鸡12.37万套,生产苗鸡1200万只。2004年龙山养鸡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罗曼褐蛋鸡祖代蛋鸡场。2008年全市有种鸡场9家,其中祖代蛋鸡场1家、父母代蛋鸡场2家、父母代肉鸡场6家。
  1999年前采用自然交配、人工孵化。2000年,龙山养鸡有限公司采用人工授精繁殖蛋种鸡,2008年该技术推广至宁波威达龙禽业有限公司、益大禽业有限公司等蛋种鸡场。
  饲养管理
  饲养方式与设施 一般采用半开放式或封闭式饲养。2000年鸣鹤镇翁家岙村一饲养户利用山地散放饲养;2007年山地养鸡发展到20多户,出栏10余万只。为保护水资源,2008年起禁止在山地集雨区范围内养鸡。
  蛋鸡和蛋种鸡前期平养、后期笼养;肉种鸡在育雏期平养,育成期和产蛋期离地平养。快长型肉鸡以平养为主,饲养周期长的三黄鸡育雏期在舍内平养,生长期白天以舍外圈养为主。
  1993年观城镇石孔村阿孝哺坊引进成套装配式钢筋笼代替竹笼饲养蛋鸡。1995年三北镇筋竹村胡志平引进自动喂料机用于肉种鸡饲养。1997年龙山养鸡场在种鸡舍安装湿帘降温系统,2008年全市7个蛋、种鸡场全面应用湿帘降温系统。
  饲料 1990年前,喂混合饲料为主。1990年推广全价饲料7000余吨,喂养后,每只鸡节省饲料1.6千克,饲养周期缩短25天。1991年后,全面推广全价饲料。全价饲料多由养殖场(户)自行配制,根据不同品种及其生长阶段分别配制成蛋鸡专用料和肉鸡专用料。
  肉鸡自由采食;商品代三黄鸡1~2月龄自由采食,2~5月龄饲料控质不限量,5月龄至上市喂全价饲料;种鸡和商品蛋鸡,育雏期自由采食,后期限量饲喂,合理控制体重。
  阉割 饲养期较长的肉用雄鸡通常在2月龄左右阉割。阉割工具,90年代用棕榈丝,2008年改用如意线和夹子,刀、弓掰(开张器)和羹匙由铁、竹制品改为不锈钢材料。
  附:益大禽业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办于1998年9月,以公司加基地加养殖户模式经营。注册资本468万元,总投资985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297万元。占地12公顷。有职工192人,其中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10人。公司下设新浦益大养鸡场、孵化厂、种鹅场等5家分支企业。其中新浦益大养鸡场占地7公顷,鸡舍3万多平方米,饲料加工厂等2000平方米。年饲养海兰白壳父母代种鸡5万套,商品代苗鸡15万只。2007年,年产8000万枚鸡胚蛋鸡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星火计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营项目。2008年提供营养蛋1500吨、商品代苗鸡500万只。益大孵化厂拥有“依爱19200”化机69台、箱道式孵化机8台和鸡蛋分级机3台等设备,防疫、消毒等设施齐全。2003年,公司被评为市苗子型企业。2004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同年入选宁波市龙头企业。2007年通过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008年,新浦益大养鸡场列入宁波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宁波市菜篮子基地和省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
  第三节 鸭
  鸭饲养量
  1988年,以饲养蛋鸭为主,饲养量116万只,其中年末存栏55万只。20世纪90年代,因饲养户规模较小,又受饲料价格上涨影响,生产起伏较大。1997年,全市养鸭69万只。2000年,全市年末存栏数64.1万只,其中蛋鸭59.1万只、肉鸭5.0万只;年出栏39.3万只。2008年,全市饲养鸭132万只,其中蛋鸭56.7万只、肉鸭75.3万只。
  饲养蛋鸭主要分布于掌起、逍林、匡堰等镇,肉鸭主要分布于横河、掌起、观海卫等镇。
  鸭品种演变
  1992年前,以蛋鸭“绍兴麻鸭”为主,肉鸭为“北京鸭”。1990年,从省农科院引进“TD”瘦肉型鸭。1991年6月,从省农科院引进“江南Ⅱ号”蛋种鸭两套。1992年后,陆续引进“迪高”、“绿头鸭”等肉鸭品种。1994年从萧山引进“淮鸭”600只。90年代后期引进“番鸭”。2008年,肉鸭的主要品种为“番鸭”,蛋鸭仍为“绍兴麻鸭”。全市有种鸭场3家、孵坊1家。
  鸭主要品种简介
  绍兴鸭 简称“绍鸭”又称“绍兴麻鸭”、“浙江麻鸭”、“山种鸭”,因原产绍兴府而得名,属优良蛋鸭品种。成年鸭体重1.35,~1.50千克,开产日龄135~145天,年产蛋260~300枚。种蛋孵化期28天。根据毛色分带圈白翼绍鸭和红毛绿翼绍鸭两种类型。
  中国番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体型前宽后窄呈纺锤状,体躯与地面呈水平状。喙基部和头部两侧有红色或黑色皮瘤。公鸭皮瘤比母鸭发达,故称“瘤头鸭”。喙短而窄,呈雁形喙。胸宽而平,腿短而粗壮,胸腿肌肉发达。翅膀长至尾部,可作短距离飞翔。叫声低哑,公鸭呈“丝丝”声。母鸭开产日龄180~270天,年产蛋80~120枚,每枚重70~80克。公母配比为1.7时,受精率85%。种蛋孵化期为35~36天。成年公鸭体重3.5~4.0千克,母鸭2.0~2.5千克。仔鸭90日龄体重可达2.7~3.0千克,10~11周龄生长速度最快,后逐渐下降,仔鸭在10周龄左右出售。
  饲养管理
  蛋鸭大多利用稻田、河沟、海涂进行放牧饲养,回舍后补饲稻谷;肉鸭以圈养为主,饲喂配合饲料或稻谷、糠麸等。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蛋鸭圈养,采用定时定量饲喂精青料、定时放水洗浴和适宜光照等配套技术,产量高而稳。2008年,圈养蛋鸭占全市总饲养量的98%以上,肉鸭则全部圈养。圈养鸭群,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饲喂雏鸭料、生长料和蛋鸭料等配合饲料。
  第四节 鹅
  鹅饲养量
  慈溪养鹅历史较长,发展平稳。1988年,全市饲养鹅5.5万只。1998年,推广种草养鹅。1999年,全市饲养鹅7.2万只,有专业饲养户90户。2000年后,市政府对种鹅实行补助,促进养鹅生产发展。2006年,全市饲养鹅48.7万只,其中年末存栏7.4万只,创历史最高。2008年,全市饲养鹅40.1万只。
  养鹅主要分布于观海卫、逍林、桥头、周巷等镇。
  鹅品种演变
  以“浙东白鹅”为主。1999年晨峰养鹅合作社从四川引进“荣昌鹅”用来改良“浙东白鹅”,由于杂交后代生长速度、体型等性状不理想,未推广。2005年周巷素娣鹅业合,作社从石家庄引进“郎德鹅”1000只,用于生产鹅肥肝和商品鹅蛋,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益大种鹅场和天元纪林孵坊获准繁殖种鹅。2008年母鹅存栏数6000只。
  鹅主要品种简介
  浙东白鹅 浙东白鹅是我国中型鹅种中肉质较好的地方品种。体躯长方形,颈细长,无咽袋;额上肉瘤呈半球形覆盖头部。全身羽毛白色,仅少数在头颈部或背腰处夹杂少量黑色斑块;喙、胫、蹼幼时橘黄色,成年后橘红色。成年公鹅体重5.5~6.0千克,母鹅4.0~4.5千克。母鹅120~135日龄开产,140~145日龄50%开产。一般年产3~4窝,经产(第3窝开始)的窝产蛋9~14只,年产蛋33~36枚。每枚种蛋重162克,初窝蛋重89克。蛋呈长椭圆形,蛋形指数1∶1.55,蛋壳厚度0.55~0.70毫米。具羽绒产出率高、肥肝性能好的特点。
  饲养管理
  1990年前,鹅以家庭散养为主,大多利用河畔路边的草源全天放牧饲养。1991年后,随着饲养规模扩大,逐渐由散养改为散养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一般产蛋鹅每天放牧一次。肉鹅在育雏期圈养,育肥期白天放牧,用少量精料饲喂催肥。鹅饲料原以天然草料为主,1998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引进“黑麦草”、“菊苣”、“鲁梅克斯”等牧草品种,推广种草养鹅和利用冬闲田养鹅。圈养期间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的配合饲料。鹅的繁殖以人工辅助交配、自然孵化为主。2000年市畜禽良种推广站试用人工孵化技术成功,后被两家鹅场采用。
  第三章 蜜蜂
  第一节 蜜蜂饲养量
  1980年饲养蜜蜂10.75万群,饲养量居全国之首。1987年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优质蜂产品基地县。1988年,全市饲养蜜蜂173453群,蜂产品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4.8%。1990年,市营养食品厂被国家计委列为优质蜂产品出口基地。20世纪90年代,蜂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养蜂比较效益下降,部分蜂农弃蜂从商(工),蜂群数逐渐回落。1992年,养蜂群数降至153907群,但仍达到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1994年,全市养蜂户由1988年的3310户降至1424户,饲养量89763群,于1980年后首次跌破10万群。1994年后,蜂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涨,从业户数继续减少。同时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蜂场饲养规模由80年代末的50~80群扩大至120~180群,人均饲养量从25群增至约40群,饲养量每年稳定在8~9万群。2004年,养蜂合作组织涌现,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约80%的蜂场饲养规模扩大至200~250群,人均饲养量约60群,当年饲养量恢复至124900群。2006年养蜂总产值超亿元(表7-6)。2008年,全市饲养蜜蜂58843群,产值9281万元,继续位居国内前列。
  养蜂主要分布于周巷、崇寿、长河、新浦、横河、坎墩、掌起等镇(街道)。
  第二节 饲养管理
  蜜蜂品种
  饲养的蜜蜂品种主要有中蜂和意蜂。
  中蜂 俗称“土蜂”南部山区自古就有,蜂农收捕后驯养繁殖,但数量极少。工蜂体长11.0~12.5毫米,体色褐色,有明显的黄褐色环节;蜂王体长14.0~17.0毫米,体色为黑褐色或枣红色。群势一般3~6框,善于采集零星蜜源。饲料消耗少,抗螨性强。用于生产蜂蜜、蜂蜡和辅助作物授粉,无蜂胶和蜂王浆生产。2002年,为开发中蜂巢蜜、助大棚作物授粉,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从浙江新昌、福建漳州、江西南昌等地引进中蜂90箱进行驯养繁殖,至2003年,共繁殖中蜂300余群。
  意蜂 原产意大利,1950年引入,后逐渐成为主要品种。其工蜂体长12.0~14.0毫米,体色黄褐色;蜂王体长15.0~18.5毫米,体色为黄色。群势10~15框。善于采集大宗蜜源,适于追花夺腹部,蜜,用于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等。1990年,市养蜂管理站实验蜂场通过定向选育改良蜂种,育成高产王浆品系,自定名“望美1号”,蜂王浆产量由改良前的每群每年0.5千克增至2.5千克,至1993年推广3万余群。1990年后,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及蜂农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澳意”杂交蜂王、“浙农大一号”高产浆蜂、“东北黑蜂”、“松丹1号”以及“国蜂213”等杂交蜜蜂品系。2008年,意蜂血统的“浆蜂”品系占全市饲养量90%以上。
  蜜源植物
  慈溪的主要蜜粉源植物有油菜、棉花、丝瓜和茶树。辅助蜜粉源植物有柑橘、西瓜、黄瓜、草莓、芝麻、槐树、梨、紫云英、一枝黄花、玉米、合欢和金樱子等。油菜花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上旬,泌蜜不稳定,遇低温阴雨影响流蜜。一般初期流蜜少、后期流蜜多,前期可繁殖蜂群,后期可生产蜂蜜、蜂王浆。棉花花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下旬,泌蜜适温35~38℃,泌蜜、粉不稳定,可繁殖蜂群和生产蜂王浆,泌蜜佳时可获取蜂蜜。丝瓜于6月上旬始花至10月中下旬终花,泌蜜最适温度26~30℃,丝瓜花蜜、粉丰富,蜜蜂喜欢采集,是夏季主要蜜粉源植物。
  饲养方式
  养蜂有转地饲养和定地饲养两种方式。因受蜜源限制,80%~90%的蜂场采用大转地饲养。根据线路范围,大转地饲养又分全线和半线两种。1990年以前,转地饲养蜂群主要靠火车运输。随着全国公路交通网的完善,逐渐改用汽车运输,同时由关巢门运蜂改为开巢门运蜂。约10%~20%的蜂场采用定地饲养或小转地饲养。
  全线 线路主要有3条:
  东线:慈溪→广东(11、12月,采油菜花)、江西(1、2月,采油菜花)、安徽(3月,采油菜花)→苏北(4月,采油菜花)、山东(5月,采洋槐花、枣花、荆条花等)、河北(6月,采洋槐花、枣花、荆条花等)东北(7、8月,采椴树花、荆条花、瓜花等)。
  中线:慈溪→广东(11、12月,采油菜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内蒙古。
  西线:慈溪→云南(12、1月,采油菜花)→四川、甘肃(3、4、5月,采油菜花、茴香花、苕子花等)→青海、新疆(6、7月,采油菜花、棉花花)。
  1990年后,到云南、广东繁殖的蜂群逐年减少,蜂农就地繁殖后,其中约30%的蜂场于1月赴江西采油菜花,约45%的蜂场于3月赴安徽采油菜花,约25%的蜂场先留在本地采油菜花,4月再转赴江苏采油菜花。之后分路跑全线或半线。2008年,跑全线的蜂场约占85%。
  半线 跑半线的蜂场从慈溪出发,到山东、天津或河北等地停留繁殖,后返慈溪。部分蜂场采用东西穿插的放蜂路线。2008年跑半线的蜂场约占5%。
  定地饲养 主要是利用本地蜜源饲养蜂群,小转地饲养范围也仅在慈溪周边地区。定地饲养往往和小转地饲养相结合。该饲养方式投资小,花工少,又可避免长途跋涉之艰辛。90年代前常有农户作家庭副业在房前屋后放养。进入21世纪,部分老年蜂农因体力不支,转地饲养改为定地饲养或小转地饲养。饲养量少则5~6群,多则50~60群,以生产王浆为主。2008年该种饲养方式约占10%。
  饲养技术
  20世纪80年代,蜜蜂依靠自然花粉繁殖。单王繁殖单王生产。蜂群采用补助饲喂。
  1990年后,蜂农改用人工饲喂茶花粉或代用花粉繁殖蜂群。1992年,为壮大蜜蜂群势,提高生产力,掌起镇有蜂农开始饲养双王群,即在一群蜂中同时存有2只蜂王,蜂王间用隔王栅和闸板分隔,互不接触。试验表明,早春蜂群利用双王比单王繁殖率提高20%以上。1998年,全市约50%的蜂群采用双王群繁殖。2000年,市养蜂管理站技术人员利用蜂王去颚技术在同巢蜂中饲养3只或以上蜂王,利用多王产子,幼虫脾日龄一致,生产蜂王浆幼虫辅助群利用效率提高5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同时,为刺激蜂王产卵、工蜂吐浆和出巢,逐渐采用补助饲喂和奖励饲喂相结合的饲喂方法。
  蜂病
  蜂螨 蜂螨有大蜂螨(敌斯瓦螨)和小蜂螨(亮热厉螨)。1957年前后,国内暴发大蜂螨,慈溪蜂群未能幸免,蜂群数下降50%。20世纪60年代初,蜂群开始转地放养,染病几率增加,大蜂螨和小蜂螨几乎同时暴发流行,导致不少蜂场破产。1988年后,蜂螨仍是蜜蜂常见病害,每个蜂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防治药物主要有“氟胺氰菊酯”、“双甲脒”、“甲酸”、“草酸”和“升华硫”等。
  爬蜂病 1988年早春发生爬蜂病,春夏之交暴发流行,蜂群发病率60%~70%。患病蜂群,轻者群势下跌,采集力下降;重者全场覆灭。1990—1995年,市养蜂管理站推广蜜蜂爬蜂病综合防治措施,发病率下降,危害程度减轻,但随环境、气候、管理的改变时有发生。防治药物主要有“柠檬酸”、“氟哌酸”、“大黄苏打片”和“盐酸土霉素”等。21世纪后,以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提高蜂产品的安全性能。
  白垩病 1991年2月上旬,市养蜂管理站技术人员在田央乡发现国内首例蜜蜂白垩病,后全市大部分蜂场相继发生。同年9—10月,病情急剧上升,年底约85%的蜂群受害。1992—1995年,市养蜂管理站实施“蜜蜂‘白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研制出复方制剂“垩立克”(主要成分为制霉菌素)进行防治,感染率明显降低。2000年后,推广饲养,强群、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感染率明显下降,但高发年份仍有15%~20%的蜂群感染发病。
  蜂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主产品为蜂蜜,副产品有蜂王浆、蜂蜡、蜂花粉、蜂王幼虫、蜂蛹等。1988年,群均产蜂蜜92.99千克、蜂王浆0.65千克。
  1990年后,推广王浆高产蜂种,蜂王浆生产份额逐步提高,同时开发生产其他蜂产品。1991年,范市镇蜂农王国跃试产蜂毒,庵东镇蜂农苗惠利等在四明山茶花场生产花粉。1992年,蜂农开始收集蜂胶。1997年,全市转地蜂场蜂王浆产值超过蜂场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定地蜂场的绝大部分收入源自蜂王浆。1998年,观海卫镇一蜂农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建立巢蜜生产基地。1999年,全市群均产蜂蜜79.52千克、蜂王浆1.97千克。
  2000年后,蜂蜜、蜂王浆均成主产品。2008年,全市群均产蜂蜜133.92千克,蜂王浆4.89千克,定地蜂场蜂王浆群均最高产量超过10千克。
  第三节 蜂具
  养蜂用具(蜂具)主要有蜂箱、巢脾、饲喂器、浆框(台基)、摇蜜机和脱粉器等。1988年后浆框几经变革,其他蜂具无大改变。1985年前,生产蜂王浆均用蜂蜡台基。20世纪80年代末,塑料台基代替蜂蜡台基应用于蜂王浆生产。随着蜂王浆产量的提高,1992年,塑料台基改为塑料台基条。2000年后,部分蜂场开始采用双排塑料台基条生产蜂王浆。
  蜂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蜂具行业的发展。1989年,掌起镇一蜂农生产塑料台基。2008年,全市有10余家塑料蜂机具制造企业,产品有塑料巢础、隔王板、脱粉器、饲喂器、包装容器、巢蜜格等,年产值超过7000万元,蜂具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第四节 蜂产品加工与销售
  蜂产品加工
  20世纪80年代,营养食品厂开始生产中国蜂宝、花粉蜜和特种天然花粉等系列蜂制品。1990年,市营养食品厂引进蜂蜜浓缩设备,生产精制蜂蜜。1992年,市营养食品厂与浙江大学能源系合作研制出蜂王浆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生产蜂王浆冻干粉。1994年,市汇蜂实业公司研制出蜂胶提取设备供蜂农提取蜂胶。1997年,杭州湾镇一农户注册成立王凯蜂业有限公司,开发蜂产品供应市场。至2004年,全市相继建立4家民营蜂产品加工企业。2004年,市天保蜂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合作成功研制出蜂王浆水溶性干粉,并以此为原料生产活性蜂王浆片。2007年,宁波天作蜂业有限公司开发蜂蜜果缘、喜蜜等蜂制品。2008年,全市有蜂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蜂蜜1万余吨、蜂王浆170吨、蜂花粉230吨、蜂胶10.6吨,产值1.05亿元。
  蜂产品销售
  20世纪80年代,蜂蜜和蜂王浆主要供药用,少量市场零售,中国蜂宝、花粉蜜和特种天然花粉等加工产品开始销往宁波、杭州和上海等地。1990年,市营养食品厂生产的蜂蜜通过宁波市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市蜂业公司将初加工后的蜂王浆经中化宁波进出口公司销往美国。同年,市蜂业公司收购蜂胶出口。2008年,蜂产品销售量占全国10.8%,部分产品出口至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
  第四章 特种经济动物
  第一节 野鸭
  野鸭饲养量
  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个别农户在杭州湾畔捕捉野鸭暂养后出售。1996年,庵东镇东横村一农户尝试人二驯养、繁殖野鸭,1999年获准养殖,建立庵东镇万定野鸭驯养繁殖场。2000年,在市畜牧技术人员帮助指导下,斑嘴野鸭驯养繁殖获得成功,填补省内空白。是年,全市有野鸭驯养繁殖场2家,年末存栏近4000只。2000—2002年,年均出栏2.85万只,年末存栏1.95万只。2003年开始,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通过试验研究,提高野鸭繁殖率,饲养量快速增加。至2008年底,全市有获准养殖的野鸭场16家,年出栏野鸭18万只。
  野鸭养殖主要分布于庵东、新浦和观海卫等镇近海涂区域。
  饲养管理
  养殖的品种以“斑嘴野鸭”和“绿头野鸭”为主,少量“针尾野鸭”和“绿翅野鸭”。野鸭繁殖季节性强,母鸭产蛋一年两期,第一期3—6月,约占总产蛋量的80%,第二期从10月至翌年1月,约占总产蛋量的20%。公母配种比例1∶2~3,自然交配,人工孵化,孵化期27~28天。为保持种性,公鸭每年更新,母鸭利用约2年。
  鸭舍分育雏舍、育成育肥舍和产蛋舍。育雏舍采用封闭式,室内离地80厘米搭建棚架,架面铺塑料网垫。棚架用隔栏分开,每棚饲养10~150只。育成育肥舍和产蛋舍为开放式,外设1∶1面积的水、陆运动场,水池深约1米。运动场周围用金属网或尼龙网围栏。育肥期和育成前期每群养约500只;育成后期和产蛋期公母按比例混群,每群约300只。
  根据野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分别饲喂全价饲料和混合饲料。育雏期喂易消化、适口性好、略带腥味、便于啄食的颗粒饲料,育肥期饲喂部分稻谷,产蛋期加喂小鱼小虾等鲜活食。
  第二节 鹌鹑
  鹌鹑饲养量
  饲养鹌鹑投资少、周转快、市场稳定,是饲养数量最多的特种经济动物。20世纪80年代初,观海卫、掌起等地的农户开始饲养。90年代,鹌鹑饲养初具规模,1999年饲养15.04万只。2000年后发展迅速,2002年饲养114万只,其中饲养5000只以上的规模饲养场有34家。2008年饲养80万只(表7-7)。
  鹌鹑饲养主要分布于观海卫、掌起和范市等镇。
  饲养管理
  鹌鹑有蛋用型和肉用型两种。蛋用型品种主要有“日本鹌鹑”和“朝鲜鹌鹑”,年产蛋270~300枚;肉用型品种以“法国肉鹑”为主,4月龄活重约340克。
  鹌鹑多采用舍饲笼养。笼为层叠式或阶梯式,用白铁皮、铅丝或塑料制成,亦有用竹、木等材料。笼前置食槽、集蛋槽和自动饮水器。公母分笼饲养。鹌鹑四季产蛋,常年自然配种,人工孵化。饲喂配合饲料,雏期适当增喂蛋黄。仔鹑定时定量饲喂。种鹑和产蛋鹑通常日饲喂6次,并据气温、产蛋量等变化适当调整饲料营养成分。
  第三节 梅花鹿
  梅花鹿饲养量
  1996年,三北镇新联村一饲养户成立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从吉林省引进梅花鹿88头。1998年开发鹿茸、鹿血等产品。1999年全市梅花鹿饲养场发展到5家,存栏218头。2001年存栏633头。2003年存栏983头,为历史最高。后因鹿茸滞销,产品开发滞后,效益不佳,饲养量下降,2007年存栏668头。2008年全市有获准养殖的梅花鹿场6家,存栏450头。
  梅花鹿养殖主要分布于龙山、匡堰、周巷和坎墩等镇(街道)。
  饲养管理
  品种以梅花鹿为主,少量马鹿,均从吉林省引入。
  梅花鹿养殖采用群养舍饲的方式。以自然交配为主,每年9、10月配种,次年4、5月产仔。以草料为主食,精料为辅。一般在长茸期增喂玉米、大豆、米糠、酒糟等饲料,并适添矿物质和维生素。
  鹿产品主要为鹿茸。梅花鹿一般收二杠茸、三杈茸。马鹿一般收三杈茸。
  饲养的特种经济动物还有肉鸽、珍珠鸡、蓝孔雀、七彩山鸡、白毛乌骨鸡、野猪、鹧鸪、海狸鼠、肉犬、驼鸟、马、大雁、蟾蜍、蝎子等,数量少,养殖分散。主要用于观赏或药用,部分食用。受市场影响饲养起伏较大,有的已停止饲养。
  第五章 畜禽疫病防制和污染物治理
  第一节 畜禽疫病
  常见疫病
  猪常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水肿病、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高热综合病、猪蓝耳病、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等。其中猪丹毒1993年后较少见,猪高热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1996年后较常见,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2002年后较常见。
  牛有奶牛结核病。
  羊有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兔常见疫病有兔瘟、兔魏氏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和疥癣。
  禽常见疫病有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球虫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痘、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鸭瘟、禽巴氏杆菌病、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雏番鸭小鹅瘟、细小病毒病,小鹅瘟等。其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分别于1996年、1999年后得到控制。
  首次发生的疫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1993年12月,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门诊中发现宗汉镇清福庵村一农户有3头猪患副猪嗜血杆菌病。该病是近年来危害养猪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
  梅花鹿坏死杆菌病 1996年,匡堰镇游源村一梅花鹿场发生坏死杆菌病,后成梅花鹿的常见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 1998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门诊中发现一例番鸭细小病毒病,后在全市迅速流行,对番鸭养殖造成很大危害。
  鸭传染性浆膜炎 1998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门诊中发现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后迅速在全市流行。2007年上半年,庵东镇富民村一野鸭场发生野鸭传染性浆膜炎,小鸭生长迟缓,死亡率高。
  雏番鸭小鹅瘟 1998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门诊中发现一例雏番鸭小鹅瘟,后在全市发生。
  野鸭大肠杆菌病 2001年8月,庵东镇东横村一野鸭养殖场发生野鸭大肠杆菌病,发病野鸭大多为2535日龄,后其他野鸭场亦有发生。
  猪高热综合征 2002年4月,龙山镇西门外村一养猪场发生猪高热综合征,后其他养猪场也发生此病。2006—2008年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对31家发病养猪场进行实验室检测,发现此病主要由猪蓝耳病、猪瘟、猪圆环病、猪伪狂犬病等病毒引起,其中,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占84%。2006年上半年后出现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毒性增强,对养猪场造成较大危害。
  兔肺炎克雷伯菌病 2004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浒山街道白沙片一养兔场发生兔肺炎克雷伯菌病。
  牛流行热 2007年8月,掌起镇洪魏村3家奶牛养殖场发生牛流行热,病程持续7~14天,共死亡奶牛30多头。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 2008年10月,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在常规检测中发现掌起镇洪魏村2家奶牛养殖场有5头奶牛布鲁氏杆菌病呈阳性,病牛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
  此外,1987—1988年,有2家养猪场感染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阳性猪分别占35%和10%。未表现临床症状。
  损失较重的疫情
  1988年8月,龙南乡横径河村一农户从浒山小猪市场购入从仙居运入的猪45头,后发生猪瘟23头,感染11头,其中死亡15头。
  同月,全市有39户养鸡户的23962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死亡5511只,死亡率23%。
  1989年底至1990年初,一山东猪贩将两车皮苗猪运入慈溪,结果全市4个区1个镇8个乡23个村和1家农场共25户发生猪瘟,死亡162头。
  1989—1990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全市130户的73742只鸡发病,死亡11686只,其中1990年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22.57%和20.07%。
  1991年,全市有43户的24668只鸡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死亡1904只。
  1992年8—9月,全市有15个镇58个村73户的847头猪发生猪瘟,其中外地运入猪443头,慈溪养殖猪404头。共死亡399头,扑杀深埋病猪363头,拔除疫点67个。
  同年,全市有65户的40433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其中死亡1967只。
  1993年,全市有7个镇12个村和1家农场的193头猪发生猪瘟,其中慈溪养殖猪150头,外地运入猪43头。共死亡104头,扑杀40头。
  1994年,全市17镇38村共51户发生猪瘟,共466头,其中死亡321头,扑杀68头。
  1995年1—3月,全市8个镇12个村有13户发生猪瘟,共130头,其中死亡58头,扑杀25头。92%为外地购入的苗猪在观察期内发病。
  1996—1999年,多家种鸡场、蛋鸡场发生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产蛋下降10%~40%。
  2002—2008年,以猪蓝耳病为主的猪高热综合征成为危害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2006年,龙山西门外村一养猪场发生猪蓝耳病,全场250头猪均发病死亡;2007年,桥头一养猪场发生猪蓝耳病,全场180头均发病死亡。
  2004—2008年,全市累计检出奶牛结核病病牛225头,全部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理。
  2007年,掌起镇洪魏村3家奶牛养殖场发生牛流行热,共死亡奶牛30余头。
  第二节 疫病防制
  免疫
  1988年,对猪瘟实行免费防疫。1991年,实施猪瘟免费免疫、免费保险“双免”政策。19931999年牲畜口蹄疫实行冬春免费免疫,1999年后全年免费免疫。2002年起对山羊痘、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陆续实施免费免疫。免疫密度一直保持高位状态。
  免疫种类及免疫率:1988—1992年,有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俗称“鸡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痘、鸭瘟和兔瘟等,其中猪瘟免疫率达应免猪的95%~97%。1993—2003年,有猪瘟、鸡瘟和口蹄疫(“二瘟一病”)及鸭瘟、兔瘟、狂犬病等10余种,其中猪瘟免疫率达应免猪的96%~100%,口蹄疫免疫率达应免家畜的100%。2004—2008年,有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鸭瘟、兔瘟、羊痘、猪伪狂犬病、狂犬病等近20种,其中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免疫率达应免畜禽的100%。
  检疫
  1987年检疫生猪2.4万头,牛羊1436头,家禽16.54万只,蜂8.78万群,牛皮9000张,毛13.52吨,杂骨823.3吨,猪、牛、羊肉11.41万头。
  1988—1993年检疫活畜101596头,其中1988—1990年检出病猪534头;检疫猪肉517496头,检出病猪肉39.24吨;检疫活禽4746320只,检出病禽25094只;检疫蜂240988群(表7-8)。
  1994年检疫活畜1400头、活禽30多万只;检疫猪禽肉5478吨,检出病畜禽肉3吨;检疫蜜蜂5266群。1995年,全市有51个市场开展检疫。1996年5月1日浒山镇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1999年普及全市。2002年开始实施生猪产地检疫。2008年,,全市(含杭州湾新区)共有22个屠宰场,对生猪实行集中检疫。2000—2008年,生猪定点屠宰检疫3591603头,检出病猪8127头,产地检疫892891头,检出病猪299头(表7-9)。
  监测
  疫情监测主要采取定点监测、随机监测和集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1988—2001年,监测项目以猪瘟、鸡新城疫、鸡白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和兔球虫病等为主。2002年,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建检测实验室200平方米,增加检测项目。当年监测禽流感、鸡新城疫3次,抽检样品2666份。2003年建动物疫情测报办公室,对动物疫情和兽药残留进行监控。2004年,对牲畜口蹄疫、奶牛结核病、奶牛布氏杆菌病等监测,抽检22批次,528个样品。
  2005年3月,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增挂市动物疫病监测站牌子。当年全市设5个动物疫病监测点,开展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对各镇免疫情况进行抽检,共抽取动物血清3616份,其中牲畜口蹄疫504份,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各266份,禽流感1912份,鸡新城疫347份,羊布鲁氏病55份。2005—2008年,检测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血清样品25698份,尿样148份(除快速检测外),其中牲畜口蹄疫3131份、高致病性禽流感7699份、鸡新城疫3627份、猪瘟2316份、其他9073份,免疫抗体合格率85%100%,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诊疗
  诊疗采用看、听、问、闻、测、解剖等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1988年,畜禽疫病多凭经验,以肉眼直观诊断为主,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测为辅。2000年后,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引进ATP细菌自动检测仪、酶标仪等先进设备,部分宠物医院及个体诊所添置X光、B超和血液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用于疫病诊断。2005年后,畜禽疾病较多辅以实验室诊断。治疗药物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根据农业部第193号、560号公告,2002年5月15日起禁止使用“安眠酮”、“氯霉素”、“痢特灵”等药剂,2005年10月28日起,停止使用“金刚烷胺”、“阿昔洛韦”、“吗啉胍”、“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和“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拉啶”等抗生素及“聚肌胞”等解热镇痛药。
  第三节 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
  无害化处理
  畜禽养殖户历来对畜禽粪便采取先堆放在畜禽舍旁,后外运施入农田的方法。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场产出的粪便数量多,露天堆放时间长,环境污染严重。20世纪90年代前期,有的畜禽养殖场采用堆积发酵法处理畜禽粪便,利用粪便所产生的高温杀死虫卵和病菌,尿液和污水仍排入周边水沟、河道。1998年,观城镇福山村一养鸡专业户组建中慈生态肥料有限公司,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将2000吨畜禽粪加工成600吨有机无机复合肥。1999年,龙山养鸡有限公司采用好氧机械翻堆发酵工艺,将鸡粪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解决10万只蛋鸡的粪便污染。2004年,市委、市政府实施“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鼓励建设畜牧示范小区,提倡通过农村沼气和安全肥源建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物。当年,新浦宇欣畜禽养殖场、龙山山下万猪场和西门外伏龙牧业公司对畜禽干粪作无害化处理。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在龙山养鸡公司建50立方米沼气池1个,通过沼气发酵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2005年有11家畜禽规模场建沼气池21个,共2320立方米,其中宇欣畜禽养殖场所建最大一只沼气池为850立方米。
  综合治理
  2006年,开始综合治理畜禽污染物,有16家畜牧场列入省“811”环境整治计划。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规划畜禽饲养区域,强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工作要求,市环保局、农业局根据市政府办《关于统筹畜牧业用地,推进畜禽生态养殖的若干意见》,联合制订《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划分与管理办法》,对畜禽养殖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状况,同时对畜禽养殖场实施生态化改造。当年,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46家,治理限养区内养殖场15家,宜养区内新建畜牧小区5家。2008年底,全市累计实施干粪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7家,改造规模养殖场52家,建造沼气池90个,容积7730立方米;建成畜牧生态养殖小区17个,其中5个被认定为省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畜牧小区和经治理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存栏71.35万头(只),分别占全市猪、禽、奶牛和兔总存栏数的69.7%、23.1%、100%和42.7%。根据2008年省创建卫生强市有关指标说明,慈溪规模化养殖场(25千克以上的猪200头以上;蛋鸡或蛋鸭6000只以上;肉鸡1.2万只以上;菜牛80头以上,奶牛40头以上)排泄物综合治理利用率达96.6%。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