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木营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1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林木营造
分类号: F307.2
页数: 6
页码: 262-26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林业的林木营造,包括山地造林、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林木 营造

内容

第一节 山地造林
  山地灭荒
  1984年林业生产实行“三定”后,山地造林以山民为主,1989年全市造林435公顷,尚有荒山681公顷。1990年根据“三年消灭荒山”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市、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广泛发动群众,给予政策扶持,保证山地“灭荒”工作顺利开展。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发动;12月5日4位市委常委带领市机关干部和500余名群众到达蓬山开山整地。次年初,市领导多次下基层督促,落实。是年,全市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共投入资金357900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2万元,用于绿化造林。对荒山造林连片0.67公顷以上的,每公顷补助1200元;一般造林0.67公顷以上的,每公顷补助450元;开发竹笋两用山,每公顷补助450元。区乡两级投入资金49115元,其中石堰乡对荒山基地造林每公顷补助750元。村级投入88800元(不包括投工)。1990年荒山造林169公顷,完成计划任务的169%。1991年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后,山地造林90%以上由集体统一规划开发,共投入造林经费688082元,其中市级22万元、区级6000元、镇(乡)179788元、村207374元、个人74920元,山地造林319公顷。是年出现合作林场和联户开山造林。1992年山地造林225公顷。1993年造林41公顷,完成“灭荒”任务,省政府授予“消灭荒山达标市”和“浙江省荒山绿化先进市”称号。
  山林抚育和改造
  山地灭荒后,山地绿化以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成、幼林抚育以及封山育林为主。1993年抚育幼林308.67公顷,成林1020.4公顷,封山育林675公顷。1998年抚育幼林1345公顷,成林1667公顷,封山育林667公顷,无林地造林89公顷。1999年,改造低产林165公顷。2004年,实施林分林相改造,改针叶林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市财政补助造林每公顷3750元,生态公益林管扶每公顷105元。2006年阔叶林改造87公顷。2007年迹地更新133.33公顷,阔叶林改造95公顷。2008年迹地更新88公顷,阔叶林改造153公顷,封山育林1000公顷(表6-6)。
  造林树种
  20世纪80年代,山地造林以马尾松、杉木等树种为主。90年代,以杨梅、毛竹、雷竹和杉木等为主。2004年后,杨梅、木荷、女贞等为主要造林树种。
  第二节 平原绿化
  林网林带1990年全市林网林带植树2.6万株,1992年7万株,1995年11.99万株。1998年农田林网控制率为72.2%,公路、主要河流、堤塘等五大干线绿化率为89.2%。1999年启动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平原植树44.8万株,建农田林网长180千米。2000年后,重点对标准农田、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绿化配套。2003年,全市绿化公路、堤塘、主要河流等干线两侧长257.2千米,占总长度的99.1%。平原农区绿化总长度1828.85千米,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6034公顷,控制率85.7%(表6-7)。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表明:平原农区绿化面积135公顷,蓄积量2749立方米;四旁植树占地1482公顷,蓄积量19491立方米。
  通道绿化
  2001年,市政府启动“四横九纵”主要通道绿化工程。2002年,市林业部门选用4套以生态景观林为主的方案,市政府投资1245.62万元,绿化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浒崇公路、芦庵公路、樟新公路等骨干通道,总长14285米,每侧宽50米(其中芦庵公路15~50米),造林116公顷。主要造林树种为樟树、杜英、女贞、椤木石楠、银杏、金丝垂柳、哺鸡竹、红叶李、栾树、海桐球、木槿、桂花和合欢等。同时基本完成对329国道、七塘公路、庵崇公路、范太公路、师宓公路、中横线、陆中湾河道等两侧的绿化。2003年,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6.6千米进场道路绿化工程。至此,县道以上公路全部实现绿化。总投资3.5亿元,营造林带长85千米,宽度15~50米,面积329公顷,同时落实专业队养护(表6-8)。
  村庄绿化
  慈溪农居素有房前屋后栽树插柳的习惯。20世纪60—80年代,以栽植苦楝、白榆、水杉、泡桐等树种为主。90年代,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富裕,农户开始种植树木花草,美化庭院。村庄环境及公共场所由村统一绿化。1998年全市村庄绿化率为20.2%。2000年,开展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治脏治乱,栽树种花,改善环境。2001年,评选出12个慈溪绿色村庄和3个宁波市园林式村庄(2007年更名“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2004年,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创建宁波市园林式村庄和慈溪绿色村庄。是年,宗汉街道庙山村投入500多万元,全村绿化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6.5%,被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首批绿化示范村。全市评选出100户“绿色家庭”(2008年更名“节能绿色家庭”),每户奖励500元。至2008年,全市创建省绿化示范村23个,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82个,慈溪市绿色村庄163个,慈溪市节能绿色家庭2100户。
  义务植树
  干部群众有义务植树的传统,每逢植树造林季节,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都参加义务植树造林活动。1991年农历正月初七,市领导带领40余名机关干部到龙南乡笋岙村营造杉木林0.7公顷。2月25日至3月22日75个市级机关1443名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40287名妇女营造“三八”绿色林带37条,总长2761,0米。全年参加义务植树148121人次,山地造林46公顷,栽植乔木116640株,灌木67630株,绿篱8600米,栽花51350株,建花坛291个、1733平方米,完成垂直绿化栽苗木2万株,屋顶棚架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2006年,参加义务植树41万人次,种植各类绿化植物130余万株,其中四旁植树35万株,植绿蓠3.3万平方米。2008年3月12日是国家第30个全民义务植树节,3月10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和慈溪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机关干部、驻慈部队官兵、
  青年志愿者等200余人,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九塘塘裙营造宽28米的沿海防护林400多米,种大叶女贞、桉树、黄山栾树、木麻黄等2000多棵。是年全市有42.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种植绿化植物123万株。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
  营造沿海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实施省沿海防护林工程,至1987年完成两期,共造林带46条,植树8.78万株,长57.3千米,面积共计21.43公顷。1989年,沿海防护林第三期工程建造林带5条,长6.52千米,植树2.08万株。1990年,沿海防护林带植树3.51万株,长6.01千米。1991年,启动海岸基干林带试点工程,在八塘西一、西二乡交界地段营造林带61937米,植树69987株。其中水杉、柏类2510株,白蜡18400株,刺槐3500株,女贞23600株,意杨13250株,其他8227株。1992年建林带3千米,计3公顷,植树4000株。1994年建林带13.7千米。1996年7月,全市海岸基干林带全线合拢,总投资61.38万元,在八塘两侧建成平均宽10米、长70.9千米的基干林带,总面积87公顷。主要树种为意杨、哺鸡竹、女贞和白蜡等。
  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由于少数群众对海岸基干林带缺乏保护意识,部分海岸基干林带损坏。同时,随着平原向北拓展,新围涂地植被稀少,生态功能脆弱。2004年,启动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位于庵东镇西直塘以东、四灶浦以西的十塘江两侧。2005年在十塘江两侧的三八江以西、陆中湾以西、陆中湾至四灶浦3个地段营造林带13.6千米,面积共计97公顷。7月11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八家新闻单位组成的“关注森林——绿色海疆万里行”采访团到慈溪采访、拍摄沿海防护林建设。2006年,制订2006—2010年沿海防护林海岸基干林带建设规划,对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是年,营造林带94公顷。2007年营造120公顷,第一期工程结束。在长22千米的海岸线,投资4278万元,造林4660亩。主要树种有金丝垂柳、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无患子、女贞、栾树、白蜡等乔木及夹竹桃、海滨木槿等灌木。至2008年,全市营造沿海防护基干林带长37.6千米,面积共计275.93公顷。
  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
  新围海涂造林品种在新围海涂造林,选择造林品种至关重要。2001年市农科所开展盐碱地适生树种筛选示范研究,筛选新围海涂含盐量0.3%~0.5%的土壤的适生树种。2003年在三八江西侧九至十塘新围海涂建立杭州湾滨海生态绿地试验示范区34公顷(2007年扩大至67公顷),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上海园林科研所合作,先后引进138个树种,至2008年筛选出龙柏、墨西哥落羽杉等盐碱地适生一级强势品种26个,栾树、紫穗槐、紫薇、棕等盐碱地适生二级强势品种20个。通过试种和调查得知,适宜海涂种植的常绿乔木有女贞、木麻黄等,半常绿乔木有墨西哥落羽杉,落叶乔木有白蜡、刺槐、臭椿、国槐、旱柳、金丝垂柳、柽柳、黄山栾树、苦楝、合欢等,常绿灌木有夹竹桃、石楠等,落叶灌木有海滨木槿、紫薇等,草本植物有白三叶、紫花苜蓿和结缕草等。
  盐碱地造林技术 新围海涂造林,以洗盐改土为重点。每50米长为一标准段,设置三级排水体系;一级排水沟宽1.5米,深0.6米;两级排水沟宽0.5米,深0.3米;三级排水沟宽、深均为0.3米。每隔150米建蓄水池。排灌分渠,大雨排水,遇旱灌溉。按照常绿、落叶树种结合,针叶、阔叶树相间,乔木、灌木、草本带状混交的原则配置树种。土地平整后,用秸秆覆盖。局部盐碱富集区在60厘米深处铺垫30~40厘米厚的秸秆,切断毛细管,阻止盐分上升。栽种时,每穴施1.0~1.5千克草木灰加有机肥拌和物。树木栽种后,树根周围做好直径不小于50厘米的雨水圈,用詟糠或地被植物覆盖,蓄积雨水淋盐。排水沟边种田菁、大麦、紫花苜蓿等耐盐作物,春季割青深翻入土。栽种的乔木用竹杆支撑固定,防风吹倒,施过磷酸钙、硫酸亚铁、磷酸二氢钾等增加土壤养分。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