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中药材
分类号: S567
页数: 4
页码: 166-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经济作物中药材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面积与产量、麦冬、丝瓜络等。
关键词: 慈溪市 经济作物 中药材

内容

第一节 中药材面积与产量
  中药材主要有麦冬和丝瓜络,尚有红花、垂盆草、百合、白芍、芍药和泽兰等。野生的中药材有蒲公英、半夏、黑栀子和旱莲等。中药材明代已有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1988年全市种植633公顷,产值1080万元。2004年种植1247公顷,为历史最高。2008年种植494公顷,总产1385吨,产值1557万元(表3-5)。
  第二节 麦冬
  麦冬面积与产量
  麦冬以块根入药,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1994年以前由市医药公司统一收购,1995年后自由交易。
  麦冬种植面积和产量受价格因素起伏较大。1990年价格回升,种植422公顷,比1987年的283公顷增加49.1%。供销社和外贸公司收购400.83吨。1993年种植391公顷,总产606吨,产值652万元。1995年,价格下跌,面积下降,1998年仅218公顷。2000年种植330公顷。2008年种植136公顷,总产317吨。2000—2008年,全市年均销售麦冬草1000余吨。主产地崇寿、新浦和坎墩等镇(街道)。
  麦冬品种
  慈溪麦冬(地方名) 为农家栽培种。植株低矮,分株多;叶短而窄,浅绿色;须根多而粗壮,块根呈纺锤形,有块根的须根量占总须根的30%~35%。5月中旬至6月中旬现蕾、开花。花白色微紫,花葶弯曲,花药黄色,花丝短。果形大,数量少,霜降前绿色,后由鲜蓝色转暗蓝色。该品种抗病、耐早,每公顷产量2250~3000千克,品质好。
  矮小沿阶草(新变种) 2000年4月,沪慈花卉园林有限公司从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引入。植株矮小,叶长5~10厘米,宽1~2.5毫米,花葶长5~8厘米;花被黄色,略带红色。宜作地被绿化。
  麦冬栽培
  年限与密度 1988年前,农户习惯将麦冬栽培三年后收获,每公顷种植67500~82500丛。1989—1990年,市农业局农技人员在坎西乡五灶二村农户处试种两年生,栽培650平方米,每公顷密度增至165000~195000丛,每丛5~10株,两年后每公顷产量1447.5千克,产值6190元,比种植三年收获的麦冬分别增加77.6%和60.0%。1990—1992年全市推广两年生栽培17公顷。1995年后,因两年生栽培费工多,劳力成本高,仍按习惯栽培。
  施肥 1987年前,以施用河泥、绿肥、人粪尿和柴草灰等有机肥为主。1988年后,改施化肥为主。1989年,坎西沈南村一农户增施氯化钾,折每公顷增收麦冬555千克。1990—1992年全市累计增施磷、钾肥400余公顷次。1992年,市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提出“头年轻,次年重”和“种前施基肥,早施发根发株肥,重施块根膨大(春秋)肥”的施肥方法:每公顷施有机肥22500千克,播前穴施过磷酸钙300千克作基肥;每年5月底至6月初,施尿素150~225千克,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用三元复合肥450~750千克(或尿素225千克+氯化钾450~525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作追肥。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994年后被广泛应用。
  除草 杂草对麦冬产量影响较大。1988年前,农户通过削地除草或手工拔除。1990年用“草甘膦”除草,每公顷产量3021千克,比不除草的增产26.1%。1990—1992年,全市麦冬地化学除草累计682公顷。1993年后,普遍应用除草剂除草。
  病虫害及防治 麦冬病虫害发生少,危害轻。1988年,胜北乡麦冬遭蛴螬为害66.5%,局部地块100%。1989年2—4月在胜北良种场用25%“菊乐合酯”1000倍浇根,防效89.3%。1990—1992年,全市累计防治蛴螬300公顷,此法沿用至今。
  收获 麦冬一般于5月中旬收获。起土时农户多用四齿铁耙逐丛掘起,敲净泥土,用砍刀将须根连同块根斩入箩内,投入河中清洗至洁白,经“三晒三闷”后,剪去块根两端各5毫米外的须根,晒干后密封收藏。经销单位收购后,再经翻晒,剪去块根两端留下的须根(俗称“笃落须”),拣去杂质、烂子、枯子和黑子等,搓皮打光,分级归类,按25千克或50千克两种规格包装入箱。
  第三节 丝瓜络
  丝瓜络面积与产量
  丝瓜络是慈溪的传统药材作物,于20世纪30年代引进种植。50年代国家收购出口后,销路增加,农民利用河边杂地、房前屋后和自留地扩大种植面积。1987年,用丝瓜络加工成沐浴品出口是年,全市种植282公顷,总产160吨。1990年种植390公顷,供销社和外贸公司收购925.58吨。,至1998年种植面积在319~584公顷间波动。2000年种植556公顷,总产938吨。2007年470公顷,总产875吨。2008年540公顷,花期遇阴雨减产,总产640吨。
  丝瓜络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和附海镇,两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以上。观海卫、胜山和坎墩等镇(街道)亦有少量种植。
  丝瓜络品种
  慈溪丝瓜(地方名) 为农家栽培络用品种。全生育期17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蔓生,叶大,色浓绿;瓜长棒或短棒形,皮绿色,有墨绿色纵向条纹;单瓜络重110~120克,最大250克,瓜筋分布密,网络硬,浅棕色。该品种以主蔓结瓜为主,结瓜性好,较抗病。每公顷产瓜络750~1500千克。
  丝瓜络栽培
  1990年前,采用露地栽培。一般清明前10天播种育苗,4月中旬移栽,每公顷密度8250~9000株。1991年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移栽期提前至4月上旬。移栽前大田用有机肥和磷钾肥作基肥,5月中旬引藤上棚后用人粪尿作追肥。梅瓜、伏瓜、秋瓜座瓜期,均结合中耕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750千克。当果柄微黄、表皮微绿,用力捏瓜的上腰部有轻微裂声时即可收获。1995年,新浦镇农技站在余家路村采用人工授粉技术,比自然授粉增产30%。1995—2008年,新浦镇累计推广人工授粉4330公顷。2004年,新浦镇腰塘村一农户每公顷密度增至15000株,增产40%。2005—2008年,此法推广270公顷。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绵腐病、炭疽病、蔓枯病、褐腐病、角斑病、轮纹病和根结线虫病。虫害有瓜绢螟、红蜘蛛、黄守瓜、黑守瓜、棕榈蓟马和天牛。病虫害发生较轻,农户一般不用农药防治。1993年,新浦镇双庆浦村遭瓜绢螟危害面积50%以上,损失严重。
  丝瓜采摘后,用木棍击碎或用刀划破外皮,10根一捆,置河水中浸泡3~4天,去皮去籽后洗净晒干成丝瓜络,即可收藏、出售。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