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7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棉花
分类号: S562
页数: 7
页码: 159-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经济作物棉花情况的具体内容,主要介绍了棉花面积与产量、棉地耕作制、棉花品种、棉花栽培、植棉政策等。
关键词: 慈溪市 经济作物 棉花

内容

第一节 棉花面积与产量
  1950—1987年年均植棉27067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共产皮棉73.87万吨。其中1964年种植31013公顷为最多,1984年总产39399吨为最高。1986年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被商业部批准为出口棉基地县。
  1988—1989年,全市平均植棉18793公顷,总产11120吨,种植面积虽比1987年有所回升,但与1985年相比面积和总产分别减少29.6%和47.9%。
  1990—1992年,,为保证棉花供求平衡,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棉花价格和实行棉花调出调入包干办法的通知》精神,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实行棉花与粮、油、肥、农药挂钩政策。慈溪市政府出台棉花生产扶持政策,市农技部门推广植棉技术,实施棉花“双百棉”(皮棉亩产200斤)工程和“百里十万一百五”(百里植棉带内10万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50斤)工程,面积和产量回升。3年平均植棉20484公顷,总产20412吨,较前两年平均面积和总产分别增长9.0%和83.6%。
  1993—1998年,省政府减少对慈溪的棉花合同定购任务,加之农资价格上涨,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棉花生产重现滑坡。6年平均植棉15654公顷,总产12910吨,比前3年分别减少23.6%和36.8%。
  1999—2008年,国家开放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择种,植棉面积直线下降。10年平均植棉4321顷,总产4773.6吨;最低的2004年仅3207公顷,总产3744吨(表3-1)。
  第二节 棉地耕作制
  棉地耕作制演变
  棉花宽窄行种植,棉粮(油)间套两熟是慈溪传统的棉地耕作制,20世纪60年代曾推广全国。70—80年代,为提高棉花前作产量,推行麦后棉和油后棉,因棉花种植季节延后,棉花产量不稳而没能推广。为提高棉地经济收入,80年代西部棉区开始在冬季将春花行间套种绿肥改套种雪菜、榨菜。80年代中期,棉农扩大棉花行距,在棉花行间套种蔬菜、杂粮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1994—1999年,全市年均推广棉地间作套种5570公顷,其中冬季套种3928公顷,夏季套种1642公顷。最多的1998年间套种5982公顷。冬季间套的作物有榨菜、雪菜、大头菜等,夏季有西瓜、玉米、花生、菜豆、冬瓜、蒲瓜、芝麻等。据义四、潮塘和坎东三乡.224公顷棉花间套作模式调查,棉花每公顷产量平均624.3千克,比纯作棉花721.5千克减少13.5%,间套作物和棉花每公顷净收入8047元,比纯种棉花4470元增长80%。2001年后,棉花种植区域易至七塘以北,因棉地实行间作套种的技术要求较高,加之操作管理麻烦,仅少数农民实行间套种,极大部分农民仍采用棉粮(油)套种两熟制。
  棉地主要间套种模式:
  春粮十蔬菜=棉花(“+”指间作、“=”指套作、“—”指接作,下同) 畦宽200~260厘米,两边种2行春粮,秋季畦中种榨菜、雪菜或大头菜,蔬菜收后在春粮行间套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
  春粮=棉花十早毛豆(或矮生四季豆、春玉米、花生等) 畦宽同上。畦两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春季在春粮近边直播或移栽2行早毛豆。4月中旬,春粮行间套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
  春粮=棉花十西瓜 畦宽同上,沟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4月中旬春粮行间播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棉花行间套1行西瓜,每公顷45000~75000株。
  草莓十棉花—草莓 畦宽110~120厘米,沟宽30~35厘米。10—11月种2行草莓,每公顷60000~67500株。次年4月,棉花营养钵育苗,5月下旬移栽在草莓行间,每公顷37500~60000株。棉花收后,再种草莓。
  麦冬十棉花 3年生麦冬地,畦宽200~220厘米。头年秋季,畦两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次年4月中下旬,春粮行间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0000株。5月中下旬,春粮与棉花行间,再种4行麦冬,每公顷52500~60000株,秋季继续套种春粮。第三年夏季仍种棉花,棉花收后种植麦冬。
  第三节 棉花品种
  棉花品种演变
  1988—2008年,慈溪棉花主栽品种有三次大的更换。1989年,由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的“中棉12号”更换“86-1”。1997年由中熟抗病品种“泗棉3号”更换“中棉12号”。2003年开始推广抗虫棉。2005年抗虫棉“湘杂棉3号”成为主栽品种(表3-2)。
  1988年后种过的常规品种有“慈205”、“慈96-6”、“苏棉9号”、“苏棉12号”和“中棉19”。常规杂交品种有“湘杂棉2号”。抗虫品种有“99-17”、“新棉33B”和“安徽33B”。抗虫杂交品种有“慈抗杂3号”、“慈杂1号”、“冀688”、“湘杂棉8号”、“标杂A1”和“南抗3号”等。
  主要品种简介
  泗棉3号 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由新洋76-75/泗洋791(“/”表示一次杂交,“//”表示两次杂交,依次累推,下同)选育而成,1994年引入。生育期135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植株呈塔形,疏朗,果枝较长且上举。叶片中等偏小,色淡,姿挺,缺刻深,折格明显,叶片层次清晰,通透性好。茎叶毛茸多。花冠乳白色,苞叶深齿状。铃长卵圆形,铃重4.86克,大样衣分42.03%,衣指7.4克,籽指9.53克,2.5%跨长30.4毫米,麦克隆值4.9。该品种苗期长势偏弱,高抗枯萎病。每公顷皮棉产量1125千克左右。
  湘杂棉2号 湖南省棉科所由8891/中棉12选育而成。2002年引入,生育期123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植株呈塔形,紧凑,株高120厘米左右。叶片中等大小,茎秆坚硬、多毛。杂种一代花药黄色,铃卵形带尖。铃壳反卷,吐絮畅,易采摘。铃重5.68克,衣分41.7%,籽指10克,衣指7.45克,2.5%跨长28.9毫米,麦克隆值4.7。该品种长势较强,耐枯萎病、黄萎病。每公顷皮棉产量1200千克左右。
  湘杂棉3号(原名湘SK5-1) 湖南省亚华种业公司和湖南省棉花研究所由湘V9/ZE-26选育而成。2003年引入,生育期126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抗虫性好。株高127厘米,茎秆坚硬,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单株成铃40个左右,中批花铃重6克。铃壳薄,吐絮畅,纤维洁白。籽指10.6克,衣指7.4克。绒长30.2毫米,衣分42%,麦克隆值4.7,气纱品质1920分。该品种抗倒,每公顷皮棉产量1275千克左右。
  慈抗杂3号(详见第九篇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节 棉花栽培
  栽培方式
  棉花栽培有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和育苗移栽三种方式。1988—1989年露地栽培面积占66.9%;1990—1992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47.8%,比露地栽培的44.7%增加3.1个百分点;1993—1999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减少,后与露地栽培互有高低。2008年地膜栽培面积占55%。育苗移栽因化工多、手续繁、成本高等原因,1993年后种植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后基本不被采用(表3-3)。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点播两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的地膜栽培以条播为主,采用先盖膜后播种的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遇干旱,为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保墒后播种的方法,是年试种667公顷,效果甚好,且能有效避免播后覆膜因破膜不及时而引起的高温烧苗,后逐年推广。1998年后,植棉大户为解决劳力与季节的矛盾,普遍采用此法。
  种植密度
  棉花种植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
  1989—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的平均每公顷密度分别为89175株、81540株和55305株,各种栽培方式平均83865株。
  1991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110~120厘米宽的畦扩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的畦由种4行减为3行,100厘米宽的畦由种2行减为1行。至1996年全市累计扩畦幅面积12333公顷,减少种植行面积12733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6年平均密度分别降至80835株、73155株和54150株,平均77055株,比1989—1990年两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9.4%、10.3%、2.1%和8.1%(表3-4)。
  2003—2008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密度降至4500060000株。
  施肥
  施肥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采用“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长桃肥”的原则,苗肥又分种肥、黄芽肥、平衡肥,施肥次数较多。1992年在长河、崇寿和新浦镇试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的“一基一追”施肥法,较常规施肥法增产皮棉19.2%~21.9%,每公顷用工少45~~75工。1995年后基本采用此法。
  施肥量 1988—1991年,棉地每公顷平均施绿肥169.5千克,河泥4819.5千克,畜肥862.5千克,人粪料1114.5千克,灰肥292.5千克,饼肥112.5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磷肥216千克,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每100千克标准肥按纯氮0.50千克、五氧化二磷0.75千克、氧化钾0.40千克换算)39045千克。与1950—1987年棉地平均施肥量相比,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35千克,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磷肥增加138千克,钾肥增加42千克。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1992年后,一般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300~375千克,尿素375~450千克。
  管理
  慈溪棉农素有深沟高畦、培土扶根、中耕除草、整枝打脑等精耕细作的习惯。1988年后,管理由繁到简,措施有所改进,有的仍继续沿用。
  开沟 每年发动群众,开展以掘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91年全市棉地开深30厘米的畦沟7980公顷,占棉地39.0%。
  控徒长 1991年6月,沧田乡老新界村一农户喷“助壮素”控徒长,增产15.5%。1991—1997年,全市累计施用助壮素71533公顷次。
  秸秆还田 沿海棉农常用大小麦和蚕豆秸秆还田,以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棉地秸秆还田累计14000公顷。1999年为3350公顷。2000年后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均摊棉地,腐烂还田。
  第五节 植棉政策
  购销政策
  1985年,国家取消棉花统派购政策,实行合同定购。1988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棉花收购调拨基数,以县为单位,“一定三年”不变。棉花收购基数为指导性计划,由供销社与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奖售标准和办法。1999年9月1日新的棉花年度起,国家对棉花收购、销售价格不再作统一规定,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良种棉加工厂和国营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均可以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2001年,国务院规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和经省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实行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全面开放棉花市场。
  奖惩措施
  1988年,国家对棉花实行“倒三七”(按收购量30%部分为牌价,70%部分加价30%)比例价收购,每50千克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176.42元。省政府对合同内收购的皮棉实行价外临时补贴,每50千克由上年的5元提高到15元。县政府在执行国家、省政策外,棉农每交售50千克皮棉,再临时补贴10元,奖售原粮50千克,化肥(标氮)40千克。
  1989年,国家确定每50千克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为236.42元。省政府确定每50千克皮棉再加价76元,棉籽每50千克混合收购价调整为20元,实行棉花与粮、油、肥、农药挂钩。市政府决定,每交售50千克皮棉,临时补贴45元,奖售化肥(标氮)5千克、原粮25千克。市财政拨50万元补贴“两膜”(指用地膜覆盖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植棉。
  1990年国家再次将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提高至每50千克300元。市政府决定每50千克皮棉临时给予50千克化肥(标氮)或30千克原粮的无偿补助;棉籽实行“六四”混合价(60%按定购价,40%按议价)收购,定购部分按国家规定价,议价部分从上年的每50千克24元提高至30元。同时把落实种植棉花面积列入镇乡干部的考核指标,棉花投售任务与镇乡粮食任务挂钩,即每少售1千克皮棉,增购或核销5千克原粮。当年棉花面积回升至20933公顷。后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棉花生产成本增加,1993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回落到15920公顷。是年国家从9月1日起,每50千克皮棉收购价提高到330元。
  1994年,市政府对植棉0.53公顷以上并向国家投售皮棉400千克以上的承包大户,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优先安排每公顷750元的生产贷款和450元的棉花预购定金,市财政安排30万元资金奖励植棉大户。
  1995年,市政府规定,每投售1千克皮棉奖售1千克标准氮肥;按棉花定购合同的种植面积,每公顷供应尿素375千克;投售给国家每0.5千克级内棉,按国家定价奖售大米1千克。对植棉8亩(0.53公顷)以上并向国家投售400千克以上的植棉大户每公顷安排贴息贷款750元,供应尿素75千克。为稳定棉花面积,继续实行棉花面积与镇(乡)干部考核挂钩:以乡(镇)为单位,对超额完成投售任务的单位,按超额部分每50千克奖8元;对完不成投售任务的单位,按不足部分每50千克罚8元。
  1996年后,市政府不再对棉花生产单独出台政策,调控措施体现在总的农业政策中。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