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75
颗粒名称: 第三篇 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24
页码: 157-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且产量高,品质好。棉花作为慈溪主要经济作物,曾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90年代,种植面积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其中植棉最多的1964年为31013公顷,总产最高的1984年为39399吨。1990年被农业部和纺织工业部评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慈溪“南棉北移”,棉花面积逐年减少,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减至3927公顷,而蔬菜、瓜类、水果等种植面积猛增。其他经济作物有中药材、糖料、茶叶、竹笋等。丝瓜络、甜菊主供出口,麦冬被誉为“浙八味”之一,质量优,声誉好。
关键词: 慈溪市 经济作物

内容

慈溪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且产量高,品质好。棉花作为慈溪主要经济作物,曾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90年代,种植面积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其中植棉最多的1964年为31013公顷,总产最高的1984年为39399吨。1990年被农业部和纺织工业部评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慈溪“南棉北移”,棉花面积逐年减少,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减至3927公顷,而蔬菜、瓜类、水果等种植面积猛增。其他经济作物有中药材、糖料、茶叶、竹笋等。丝瓜络、甜菊主供出口,麦冬被誉为“浙八味”之一,质量优,声誉好。
  第一章 棉花
  第一节 棉花面积与产量
  1950—1987年年均植棉27067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共产皮棉73.87万吨。其中1964年种植31013公顷为最多,1984年总产39399吨为最高。1986年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被商业部批准为出口棉基地县。
  1988—1989年,全市平均植棉18793公顷,总产11120吨,种植面积虽比1987年有所回升,但与1985年相比面积和总产分别减少29.6%和47.9%。
  1990—1992年,,为保证棉花供求平衡,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棉花价格和实行棉花调出调入包干办法的通知》精神,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实行棉花与粮、油、肥、农药挂钩政策。慈溪市政府出台棉花生产扶持政策,市农技部门推广植棉技术,实施棉花“双百棉”(皮棉亩产200斤)工程和“百里十万一百五”(百里植棉带内10万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50斤)工程,面积和产量回升。3年平均植棉20484公顷,总产20412吨,较前两年平均面积和总产分别增长9.0%和83.6%。
  1993—1998年,省政府减少对慈溪的棉花合同定购任务,加之农资价格上涨,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棉花生产重现滑坡。6年平均植棉15654公顷,总产12910吨,比前3年分别减少23.6%和36.8%。
  1999—2008年,国家开放棉花市场,农民按市场需求择种,植棉面积直线下降。10年平均植棉4321顷,总产4773.6吨;最低的2004年仅3207公顷,总产3744吨(表3-1)。
  第二节 棉地耕作制
  棉地耕作制演变
  棉花宽窄行种植,棉粮(油)间套两熟是慈溪传统的棉地耕作制,20世纪60年代曾推广全国。70—80年代,为提高棉花前作产量,推行麦后棉和油后棉,因棉花种植季节延后,棉花产量不稳而没能推广。为提高棉地经济收入,80年代西部棉区开始在冬季将春花行间套种绿肥改套种雪菜、榨菜。80年代中期,棉农扩大棉花行距,在棉花行间套种蔬菜、杂粮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1994—1999年,全市年均推广棉地间作套种5570公顷,其中冬季套种3928公顷,夏季套种1642公顷。最多的1998年间套种5982公顷。冬季间套的作物有榨菜、雪菜、大头菜等,夏季有西瓜、玉米、花生、菜豆、冬瓜、蒲瓜、芝麻等。据义四、潮塘和坎东三乡.224公顷棉花间套作模式调查,棉花每公顷产量平均624.3千克,比纯作棉花721.5千克减少13.5%,间套作物和棉花每公顷净收入8047元,比纯种棉花4470元增长80%。2001年后,棉花种植区域易至七塘以北,因棉地实行间作套种的技术要求较高,加之操作管理麻烦,仅少数农民实行间套种,极大部分农民仍采用棉粮(油)套种两熟制。
  棉地主要间套种模式:
  春粮十蔬菜=棉花(“+”指间作、“=”指套作、“—”指接作,下同) 畦宽200~260厘米,两边种2行春粮,秋季畦中种榨菜、雪菜或大头菜,蔬菜收后在春粮行间套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
  春粮=棉花十早毛豆(或矮生四季豆、春玉米、花生等) 畦宽同上。畦两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春季在春粮近边直播或移栽2行早毛豆。4月中旬,春粮行间套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
  春粮=棉花十西瓜 畦宽同上,沟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4月中旬春粮行间播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7500株。棉花行间套1行西瓜,每公顷45000~75000株。
  草莓十棉花—草莓 畦宽110~120厘米,沟宽30~35厘米。10—11月种2行草莓,每公顷60000~67500株。次年4月,棉花营养钵育苗,5月下旬移栽在草莓行间,每公顷37500~60000株。棉花收后,再种草莓。
  麦冬十棉花 3年生麦冬地,畦宽200~220厘米。头年秋季,畦两边和畦中种3行春粮。次年4月中下旬,春粮行间种2行棉花,每公顷37500~60000株。5月中下旬,春粮与棉花行间,再种4行麦冬,每公顷52500~60000株,秋季继续套种春粮。第三年夏季仍种棉花,棉花收后种植麦冬。
  第三节 棉花品种
  棉花品种演变
  1988—2008年,慈溪棉花主栽品种有三次大的更换。1989年,由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的“中棉12号”更换“86-1”。1997年由中熟抗病品种“泗棉3号”更换“中棉12号”。2003年开始推广抗虫棉。2005年抗虫棉“湘杂棉3号”成为主栽品种(表3-2)。
  1988年后种过的常规品种有“慈205”、“慈96-6”、“苏棉9号”、“苏棉12号”和“中棉19”。常规杂交品种有“湘杂棉2号”。抗虫品种有“99-17”、“新棉33B”和“安徽33B”。抗虫杂交品种有“慈抗杂3号”、“慈杂1号”、“冀688”、“湘杂棉8号”、“标杂A1”和“南抗3号”等。
  主要品种简介
  泗棉3号 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由新洋76-75/泗洋791(“/”表示一次杂交,“//”表示两次杂交,依次累推,下同)选育而成,1994年引入。生育期135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植株呈塔形,疏朗,果枝较长且上举。叶片中等偏小,色淡,姿挺,缺刻深,折格明显,叶片层次清晰,通透性好。茎叶毛茸多。花冠乳白色,苞叶深齿状。铃长卵圆形,铃重4.86克,大样衣分42.03%,衣指7.4克,籽指9.53克,2.5%跨长30.4毫米,麦克隆值4.9。该品种苗期长势偏弱,高抗枯萎病。每公顷皮棉产量1125千克左右。
  湘杂棉2号 湖南省棉科所由8891/中棉12选育而成。2002年引入,生育期123天左右,属中熟偏早类型。植株呈塔形,紧凑,株高120厘米左右。叶片中等大小,茎秆坚硬、多毛。杂种一代花药黄色,铃卵形带尖。铃壳反卷,吐絮畅,易采摘。铃重5.68克,衣分41.7%,籽指10克,衣指7.45克,2.5%跨长28.9毫米,麦克隆值4.7。该品种长势较强,耐枯萎病、黄萎病。每公顷皮棉产量1200千克左右。
  湘杂棉3号(原名湘SK5-1) 湖南省亚华种业公司和湖南省棉花研究所由湘V9/ZE-26选育而成。2003年引入,生育期126天,属中熟偏早类型。抗虫性好。株高127厘米,茎秆坚硬,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单株成铃40个左右,中批花铃重6克。铃壳薄,吐絮畅,纤维洁白。籽指10.6克,衣指7.4克。绒长30.2毫米,衣分42%,麦克隆值4.7,气纱品质1920分。该品种抗倒,每公顷皮棉产量1275千克左右。
  慈抗杂3号(详见第九篇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节 棉花栽培
  栽培方式
  棉花栽培有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和育苗移栽三种方式。1988—1989年露地栽培面积占66.9%;1990—1992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47.8%,比露地栽培的44.7%增加3.1个百分点;1993—1999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减少,后与露地栽培互有高低。2008年地膜栽培面积占55%。育苗移栽因化工多、手续繁、成本高等原因,1993年后种植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后基本不被采用(表3-3)。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点播两种。露地栽培和播后盖膜的地膜栽培以条播为主,采用先盖膜后播种的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采用点播。1991年,棉花播种期遇干旱,为不违农时,采取先盖地膜保墒后播种的方法,是年试种667公顷,效果甚好,且能有效避免播后覆膜因破膜不及时而引起的高温烧苗,后逐年推广。1998年后,植棉大户为解决劳力与季节的矛盾,普遍采用此法。
  种植密度
  棉花种植密度因栽培方式、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
  1989—1990年,露地栽培、地膜栽培和育苗移栽的平均每公顷密度分别为89175株、81540株和55305株,各种栽培方式平均83865株。
  1991年,根据“中棉12号”品种特性,采取“扩行降密”(扩大行距降低密度)措施,将110~120厘米宽的畦扩至130~150厘米;将220厘米宽的畦由种4行减为3行,100厘米宽的畦由种2行减为1行。至1996年全市累计扩畦幅面积12333公顷,减少种植行面积12733公顷。棉花露地、地膜、育苗移栽6年平均密度分别降至80835株、73155株和54150株,平均77055株,比1989—1990年两年平均密度分别降低9.4%、10.3%、2.1%和8.1%(表3-4)。
  2003—2008年推广杂交抗虫棉品种,密度降至4500060000株。
  施肥
  施肥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采用“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长桃肥”的原则,苗肥又分种肥、黄芽肥、平衡肥,施肥次数较多。1992年在长河、崇寿和新浦镇试用复合肥作基肥,尿素作花铃肥的“一基一追”施肥法,较常规施肥法增产皮棉19.2%~21.9%,每公顷用工少45~~75工。1995年后基本采用此法。
  施肥量 1988—1991年,棉地每公顷平均施绿肥169.5千克,河泥4819.5千克,畜肥862.5千克,人粪料1114.5千克,灰肥292.5千克,饼肥112.5千克,化学氮肥591千克,磷肥216千克,钾肥57千克。折标准肥(每100千克标准肥按纯氮0.50千克、五氧化二磷0.75千克、氧化钾0.40千克换算)39045千克。与1950—1987年棉地平均施肥量相比,每公顷绿肥减少5130千克,河泥减少55935千克,畜肥和人粪料减少1035千克,灰肥减少120千克,饼肥减少58.5千克;化学氮肥增加369千克,磷肥增加138千克,钾肥增加42千克。有机肥明显减少,化肥显著增加。1992年后,一般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300~375千克,尿素375~450千克。
  管理
  慈溪棉农素有深沟高畦、培土扶根、中耕除草、整枝打脑等精耕细作的习惯。1988年后,管理由繁到简,措施有所改进,有的仍继续沿用。
  开沟 每年发动群众,开展以掘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91年全市棉地开深30厘米的畦沟7980公顷,占棉地39.0%。
  控徒长 1991年6月,沧田乡老新界村一农户喷“助壮素”控徒长,增产15.5%。1991—1997年,全市累计施用助壮素71533公顷次。
  秸秆还田 沿海棉农常用大小麦和蚕豆秸秆还田,以熟化土壤、提高肥力。1991—1994年,全市棉地秸秆还田累计14000公顷。1999年为3350公顷。2000年后大小麦和蚕豆收获后,秸秆均摊棉地,腐烂还田。
  第五节 植棉政策
  购销政策
  1985年,国家取消棉花统派购政策,实行合同定购。1988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棉花收购调拨基数,以县为单位,“一定三年”不变。棉花收购基数为指导性计划,由供销社与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奖售标准和办法。1999年9月1日新的棉花年度起,国家对棉花收购、销售价格不再作统一规定,供销社及其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良种棉加工厂和国营农场、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均可以直接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2001年,国务院规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和经省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实行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全面开放棉花市场。
  奖惩措施
  1988年,国家对棉花实行“倒三七”(按收购量30%部分为牌价,70%部分加价30%)比例价收购,每50千克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176.42元。省政府对合同内收购的皮棉实行价外临时补贴,每50千克由上年的5元提高到15元。县政府在执行国家、省政策外,棉农每交售50千克皮棉,再临时补贴10元,奖售原粮50千克,化肥(标氮)40千克。
  1989年,国家确定每50千克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为236.42元。省政府确定每50千克皮棉再加价76元,棉籽每50千克混合收购价调整为20元,实行棉花与粮、油、肥、农药挂钩。市政府决定,每交售50千克皮棉,临时补贴45元,奖售化肥(标氮)5千克、原粮25千克。市财政拨50万元补贴“两膜”(指用地膜覆盖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植棉。
  1990年国家再次将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提高至每50千克300元。市政府决定每50千克皮棉临时给予50千克化肥(标氮)或30千克原粮的无偿补助;棉籽实行“六四”混合价(60%按定购价,40%按议价)收购,定购部分按国家规定价,议价部分从上年的每50千克24元提高至30元。同时把落实种植棉花面积列入镇乡干部的考核指标,棉花投售任务与镇乡粮食任务挂钩,即每少售1千克皮棉,增购或核销5千克原粮。当年棉花面积回升至20933公顷。后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棉花生产成本增加,1993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回落到15920公顷。是年国家从9月1日起,每50千克皮棉收购价提高到330元。
  1994年,市政府对植棉0.53公顷以上并向国家投售皮棉400千克以上的承包大户,享受农工一体化待遇,优先安排每公顷750元的生产贷款和450元的棉花预购定金,市财政安排30万元资金奖励植棉大户。
  1995年,市政府规定,每投售1千克皮棉奖售1千克标准氮肥;按棉花定购合同的种植面积,每公顷供应尿素375千克;投售给国家每0.5千克级内棉,按国家定价奖售大米1千克。对植棉8亩(0.53公顷)以上并向国家投售400千克以上的植棉大户每公顷安排贴息贷款750元,供应尿素75千克。为稳定棉花面积,继续实行棉花面积与镇(乡)干部考核挂钩:以乡(镇)为单位,对超额完成投售任务的单位,按超额部分每50千克奖8元;对完不成投售任务的单位,按不足部分每50千克罚8元。
  1996年后,市政府不再对棉花生产单独出台政策,调控措施体现在总的农业政策中。
  第二章 中药材
  第一节 中药材面积与产量
  中药材主要有麦冬和丝瓜络,尚有红花、垂盆草、百合、白芍、芍药和泽兰等。野生的中药材有蒲公英、半夏、黑栀子和旱莲等。中药材明代已有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1988年全市种植633公顷,产值1080万元。2004年种植1247公顷,为历史最高。2008年种植494公顷,总产1385吨,产值1557万元(表3-5)。
  第二节 麦冬
  麦冬面积与产量
  麦冬以块根入药,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1994年以前由市医药公司统一收购,1995年后自由交易。
  麦冬种植面积和产量受价格因素起伏较大。1990年价格回升,种植422公顷,比1987年的283公顷增加49.1%。供销社和外贸公司收购400.83吨。1993年种植391公顷,总产606吨,产值652万元。1995年,价格下跌,面积下降,1998年仅218公顷。2000年种植330公顷。2008年种植136公顷,总产317吨。2000—2008年,全市年均销售麦冬草1000余吨。主产地崇寿、新浦和坎墩等镇(街道)。
  麦冬品种
  慈溪麦冬(地方名) 为农家栽培种。植株低矮,分株多;叶短而窄,浅绿色;须根多而粗壮,块根呈纺锤形,有块根的须根量占总须根的30%~35%。5月中旬至6月中旬现蕾、开花。花白色微紫,花葶弯曲,花药黄色,花丝短。果形大,数量少,霜降前绿色,后由鲜蓝色转暗蓝色。该品种抗病、耐早,每公顷产量2250~3000千克,品质好。
  矮小沿阶草(新变种) 2000年4月,沪慈花卉园林有限公司从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引入。植株矮小,叶长5~10厘米,宽1~2.5毫米,花葶长5~8厘米;花被黄色,略带红色。宜作地被绿化。
  麦冬栽培
  年限与密度 1988年前,农户习惯将麦冬栽培三年后收获,每公顷种植67500~82500丛。1989—1990年,市农业局农技人员在坎西乡五灶二村农户处试种两年生,栽培650平方米,每公顷密度增至165000~195000丛,每丛5~10株,两年后每公顷产量1447.5千克,产值6190元,比种植三年收获的麦冬分别增加77.6%和60.0%。1990—1992年全市推广两年生栽培17公顷。1995年后,因两年生栽培费工多,劳力成本高,仍按习惯栽培。
  施肥 1987年前,以施用河泥、绿肥、人粪尿和柴草灰等有机肥为主。1988年后,改施化肥为主。1989年,坎西沈南村一农户增施氯化钾,折每公顷增收麦冬555千克。1990—1992年全市累计增施磷、钾肥400余公顷次。1992年,市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提出“头年轻,次年重”和“种前施基肥,早施发根发株肥,重施块根膨大(春秋)肥”的施肥方法:每公顷施有机肥22500千克,播前穴施过磷酸钙300千克作基肥;每年5月底至6月初,施尿素150~225千克,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用三元复合肥450~750千克(或尿素225千克+氯化钾450~525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作追肥。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994年后被广泛应用。
  除草 杂草对麦冬产量影响较大。1988年前,农户通过削地除草或手工拔除。1990年用“草甘膦”除草,每公顷产量3021千克,比不除草的增产26.1%。1990—1992年,全市麦冬地化学除草累计682公顷。1993年后,普遍应用除草剂除草。
  病虫害及防治 麦冬病虫害发生少,危害轻。1988年,胜北乡麦冬遭蛴螬为害66.5%,局部地块100%。1989年2—4月在胜北良种场用25%“菊乐合酯”1000倍浇根,防效89.3%。1990—1992年,全市累计防治蛴螬300公顷,此法沿用至今。
  收获 麦冬一般于5月中旬收获。起土时农户多用四齿铁耙逐丛掘起,敲净泥土,用砍刀将须根连同块根斩入箩内,投入河中清洗至洁白,经“三晒三闷”后,剪去块根两端各5毫米外的须根,晒干后密封收藏。经销单位收购后,再经翻晒,剪去块根两端留下的须根(俗称“笃落须”),拣去杂质、烂子、枯子和黑子等,搓皮打光,分级归类,按25千克或50千克两种规格包装入箱。
  第三节 丝瓜络
  丝瓜络面积与产量
  丝瓜络是慈溪的传统药材作物,于20世纪30年代引进种植。50年代国家收购出口后,销路增加,农民利用河边杂地、房前屋后和自留地扩大种植面积。1987年,用丝瓜络加工成沐浴品出口是年,全市种植282公顷,总产160吨。1990年种植390公顷,供销社和外贸公司收购925.58吨。,至1998年种植面积在319~584公顷间波动。2000年种植556公顷,总产938吨。2007年470公顷,总产875吨。2008年540公顷,花期遇阴雨减产,总产640吨。
  丝瓜络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和附海镇,两镇种植面积占全市的95%以上。观海卫、胜山和坎墩等镇(街道)亦有少量种植。
  丝瓜络品种
  慈溪丝瓜(地方名) 为农家栽培络用品种。全生育期17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蔓生,叶大,色浓绿;瓜长棒或短棒形,皮绿色,有墨绿色纵向条纹;单瓜络重110~120克,最大250克,瓜筋分布密,网络硬,浅棕色。该品种以主蔓结瓜为主,结瓜性好,较抗病。每公顷产瓜络750~1500千克。
  丝瓜络栽培
  1990年前,采用露地栽培。一般清明前10天播种育苗,4月中旬移栽,每公顷密度8250~9000株。1991年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移栽期提前至4月上旬。移栽前大田用有机肥和磷钾肥作基肥,5月中旬引藤上棚后用人粪尿作追肥。梅瓜、伏瓜、秋瓜座瓜期,均结合中耕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750千克。当果柄微黄、表皮微绿,用力捏瓜的上腰部有轻微裂声时即可收获。1995年,新浦镇农技站在余家路村采用人工授粉技术,比自然授粉增产30%。1995—2008年,新浦镇累计推广人工授粉4330公顷。2004年,新浦镇腰塘村一农户每公顷密度增至15000株,增产40%。2005—2008年,此法推广270公顷。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绵腐病、炭疽病、蔓枯病、褐腐病、角斑病、轮纹病和根结线虫病。虫害有瓜绢螟、红蜘蛛、黄守瓜、黑守瓜、棕榈蓟马和天牛。病虫害发生较轻,农户一般不用农药防治。1993年,新浦镇双庆浦村遭瓜绢螟危害面积50%以上,损失严重。
  丝瓜采摘后,用木棍击碎或用刀划破外皮,10根一捆,置河水中浸泡3~4天,去皮去籽后洗净晒干成丝瓜络,即可收藏、出售。
  第三章 糖料
  第一节 甘蔗
  甘蔗面积与产量
  慈溪种植甘蔗历史悠久,甘蔗面积少而分散,多作水果食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周巷、云城等地有小作坊加工红糖,70年代逐步淘汰。1988—2008年,年均种植404公顷,总产22174吨。其中种植最多的1991年为587公顷,总产29234吨(表3-6)。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天元、宗汉等镇(街道)的大古塘至三塘。
  甘蔗品种
  本地青皮 农家栽培品种,果、糖两用。主茎高180190厘米,节间距大,皮青带中黄色,纤维多而长,可食部分80%左右,口感鲜甜。该品种较耐旱,分蘗力强,成株率75%,单株重约0.8千克。每公顷产量约75吨。
  白地拉 果蔗类品种。1986年3月,浒山镇农技站从余杭引入。主茎、第一分蘖茎高分别为145厘米、81厘米。节间距小,皮紫红色,多白色蜡粉并有明显蜡环,可食部分67%,口感鲜甜松脆。该品种不耐旱,成株率55%,单株重约0.80千克。每公顷产量约60吨。种植面积较少。
  甘蔗栽培
  1987年前,农户习惯套种在春花和蔬菜等作物行间。3月下旬,将种蔗截成双节留芽下种,4月下旬至8月下旬分3~4次追肥。5月底至7月下旬分3次培土,并做好抗旱、摘老叶和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小雪前后收获。20世纪90年代后,采用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提早5~10天下种,收获期相应提早。
  甘蔗病虫害较少,主要有缕蛄、甘蔗二点螟和红蜘蛛。1988年,浒山镇西界村甘蔗二点螟株危害率27.3%。
  第二节 甜菊
  甜菊面积与产量
  甜菊又名甜叶菊,为多年生作物。叶片中所含甜菊甙,糖度相当于蔗糖的300倍左右,热量为蔗糖的1/300。1988年华侨友谊公司从日本引进。1993年,浒山镇一农户组建丰华优农有限公司,经营甜菊种植、收购和销售,产品销往日本。
  1990—2008年,年均种植44.2公顷,干叶总出口1196.2吨。其中1994年种植120.5公顷,2007年每公顷单产1885.5千克、出口119.5吨,均为最多(表3-7)。主要分布在白沙街道西华头、高河塘、墙里村和观海卫镇五洞闸、师桥等村。
  甜菊品种
  清甜 1988年华侨友谊公司从日本引入,属中熟品种。生长势旺,茎枝粗壮,叶片宽,干叶总甙和R-A含量分别为12.26%和9.33%。该品种耐旱耐寒,宿根性好,抗病性强。每公顷干叶产量约3750千克。
  秀甜 1993年丰华优农有限公司从日本引入,属早熟品种。长势较弱。叶片细长,干叶总甙和R-A含量分别为13.44%和10.09%。该品种自交亲和率极低,不耐旱、寒,易发叶斑病,每公顷产量约3000千克。
  守田2号 2004年丰华优农有限公司从日本引入,属迟熟品种。株型紧凑、清秀,叶片细长肥厚,抗病性强。干叶总甙和R-A含量分别为13.12%和11.03%。该品种自交亲和率极低,抗叶斑病。每公顷产量约4500千克。
  T-1(暂定名) 丰华优农有限公司于2006年由秀甜变异株/守田2号育成。长势中等,节间紧,叶大而厚,色深绿,干叶总甙含量与守田2号相近,其中A3甙含量占95%。该品种抗病性强,每公顷产量4500~5250千克。
  甜菊栽培
  甜菊移栽后一般种植3年。秧苗扦插繁育,1994—2008年丰华优农有限公司共繁苗8370万株,提供给农户种植。4月中旬移栽,每公顷密度10.5万~13.5万株。移栽前施足基肥,栽后10~15天追肥。两次分枝期,各浇施1%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混合液。株高12~15厘米时摘心。30%植株现蕾时,基部留茬10~15厘米,收获第一茬。收后长出3对真叶时,每公顷追施尿素和三元复合肥各112.5千克。第二茬收割后培土越冬。第二、第三年培管同第一年。1999年,用黑膜覆盖栽培,杂草比露地减少88%,甜菊增产28%。2002年后黑膜覆盖栽培面积达95%以上。
  甜菊主要病害有立枯病、叶斑病、黑斑病、白绢病和花叶病毒病。虫害有蝼蛄、地老虎、蛴螬、茶黄螨和蜗牛。以农业防治为主,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农药。
  第四章 茶叶竹笋
  第一节 茶叶
  茶叶面积与产量
  元至正《四明续志》中曾有慈溪栽种茶叶的记载。但慈溪山地少,种植面积小。1939年茶叶总产2.15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所发展,1967年后发展加快。1988年,全市有茶园262公顷,后在200~270公顷间波动,常年产量200~300吨。2000年356吨,为历史最高。2008年有茶园242公顷,产量187吨(表3-8)。
  茶园主要分布在龙山、横河、掌起和匡堰镇,4镇面积占全市的95.1%,桥头和观海卫等镇占4.9%。
  茶树品种
  1988年,有“鸠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福鼎大白茶)和“黄叶早”等4种。其中“鸠坑种”占总面积的85%,“铁观音”占12%。1990年前后,引进特早生品种“乌牛早”和早生品种“龙井43”。21世纪初,引进“安吉白茶”、“平阳特早”、“浙农139”、“浙农117”和“菊花春”等5个无性系良种及1种“苦丁茶”(冬青科树种,属“非茶之茶”)。2008年,种植12个品种,其中“鸠坑种”占总面积的69%,“铁观音”占15%,“安吉白茶”占6%“苦丁茶”占1%,其他品种占9%。
  鸠坑种 有性系良种,原产淳安县鸠坑乡。芽叶绿色,茸毛中等。发芽期为3月中旬,一芽一叶盛期在4月中旬。育芽力较强,适应性广,抗旱和抗寒性强,产量高。宜制绿茶,兼制乌龙茶。茶味醇厚、鲜爽,香气馥郁。
  安吉白茶 又名“白茶一号”,由安吉县农业局与安吉县林科所合作选育而成。2001年引入。春季幼嫩芽呈玉白色,叶脉淡绿色转绿色,夏、秋茶芽叶为绿色。发芽期为3月中下旬,一芽二叶盛期在4月中旬前后。育芽力中等,持嫩性强,抗逆性弱。产量较低。宜制名优绿茶,制成的白茶(白化茶)叶底玉白,氨基酸含量高,味鲜爽,香气清高。
  茶树栽培
  栽植方式与密度 1995年前,以条栽为主,少数丛栽。1996年后,部分无性系良种采用宽幅双行密植,大行距14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每公顷5.25万~6.75万株。
  修剪 2002年前,春茶采摘后,手工修剪成弧形树冠。2003年,达蓬山望府茶场、大山置业有限公司各引进茶树双修机2台(日本产和国产各1台)和单修机1台,机修功效为手工修剪的10倍。2008年全市机修面积140公顷。
  施肥 20世纪80年代以施农家肥为主,90年代中期逐渐以施化肥为主。2001年后,发展无公害茶叶,化肥施用面积和用量减少。2008年,有50余公顷有机茶园不施化肥。为提高产量和恢复树势,春茶、夏茶、秋茶采摘前半个月和秋茶采后,常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
  病虫草害防治 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蚜虫、茶尺蠖、茶毛虫、茶黑刺粉虱、茶刺蛾、茶丽纹象甲和茶橙瘿螨等。2001年前,对病虫危害严重的茶园,进行化学防治。2002年后,采用综合防治,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采摘 茶叶分春、夏、秋三季采摘,主要有早春采名茶、其他时间采大众茶和全年只采春季名茶两种方式,个别采用全年采名茶方式。2000年前春茶不到50%,秋茶占约12%。2004年后春茶上升至70%以上,秋茶降至5%。2008年没采秋茶。名优茶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部分一芽一叶,有的甚至只采单芽。乌龙茶只采制夏茶和秋茶,一般采3张完全展开、充分老化的新梢叶。开采时间,1995年前在3月中下旬,1995年后提前至2月下旬。2007年,大山置业有限公司2月19日开采。大众茶制作珠茶,一般一年加工4批,即春茶1批、夏茶2批、秋茶1批。
  经营与加工
  1994年前,茶园由村级集体和农户经营,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1995年,横河镇大山村将茶园承包给大山置业有限公司经营。1999年后上虞和宁海等地农户到慈溪开发承包茶园,至2008年,有8家企业承包全市60%的茶园。
  茶叶加工分为绿茶和青茶(乌龙茶)两类。根据制作工艺和外形,绿茶分炒青(杭炒)、浙江龙井和珠茶。2004年前全部制作绿茶,2005年生产乌龙茶。2008年绿茶占99%,以珠茶为主。中高档名优茶占20%。
  1988年后,珠茶包装无明显变化,锡箔纸密封,外套为厚质纸盒或金属罐,规格为100~500克不等。精品绿茶一般用锡箔纸密封,外套金属罐、纸质罐或瓷罐。每罐50克或62.5克。少量高档茶亦有做成小包装的,每袋3克。普通绿茶则以锡箔纸袋包装,每袋50~100克。炒青、龙井和乌龙茶等茶叶主要供应慈溪市场。珠茶多由市茶叶有限公司收购,销往法国、西班牙、摩洛哥、俄罗斯及亚洲、非洲诸国。
  2001年,茶叶推行无公害生产。至2008年,有3家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56公顷;2家企业通过绿色产品认证,面积48公顷;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1公顷。2002—2008年,茶叶获省级以上金奖14项、省级一类名茶1项。其中“平平顶”牌芽茶获8项金奖、1项省级一类名茶,“达蓬山”牌绿茶获2项金奖,“烛湖”牌慈溪南茶获2项金奖,“QIJIAS-HAN”牌戚家山白茶获1项金奖,“岗顶大良”牌岗墩绿茶获1项金奖。
  第二节 竹笋
  竹笋面积与产量
  1987年,全市有毛竹林967公顷,杂竹林67公顷。1990年推广雷竹笋,1995年雷竹林增至160公顷。1998年,发展竹笋两用山,竹林面积达1796公顷,比1987年增加85.7%。2007年,全市有竹林2056公顷,其中毛竹林1719公顷,雷竹林206公顷,杂竹林131公顷(包括野生竹灌丛27公顷)。
  1996年竹笋产量超过8000吨,1999年达14898吨。2008年,竹笋产量10457吨,其中毛笋占70.9%,雷笋占15.6%,杂竹笋占13.5%,总产值1926万元(表3-9)。
  毛笋主产于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长溪村、匡堰镇乾炳村、桥头镇上林湖村、龙山镇河头村、横河镇大山村和市林场,雷笋主产于观海卫镇杜岙村、掌起镇任佳溪村和东埠头村,哺鸡竹等杂竹笋分散在南部山区和中东部平原等地。
  竹笋品种
  历史上慈溪多为毛竹,春季挖掘的笋称“毛笋”。1988年,毛竹林占94%,哺鸡竹等占6%。1985年秋,观海卫镇杜岙村村民种雷竹68株,1989年收雷笋786千克,收入2200余元。1990后推广种植。2007年毛竹林占竹林总面积的84%,雷竹林占10%哺鸡竹、淡竹、早竹、角竹、白哺鸡竹、绿竹、麻竹、红竹、刚竹(龙须竹)、尖头青竹、金竹、乌竹、高节竹、,奉化水竹(鳗竹)、四季竹和黄甜竹等合计占6%。
  毛笋 根据产笋季节和笋形态分为春笋、冬笋和鞭笋。春笋长圆锥形,长20~40厘米,重1~2千克。笋箨有黑褐色斑点或斑块,密被棕褐色毛,肉质白,壁厚1.2~2厘米。笋期3月下旬至5月上旬,以即将破土的竹笋味较佳,每公顷产量约7500千克。冬笋为冬季由笋芽萌发未出土的小笋,略呈纺锤形,长10~18厘米,重150~350克。笋箨淡黄色。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每公顷产量750~3750千克。鞭笋为夏秋季新鞭先端幼嫩部分,味佳于春笋,每公顷产量3000~5250千克。毛竹为散生竹,抗性强,栽培易,采收期长。有大小年现象。
  雷笋 笋体粗壮,圆柱形,适度采收的竹笋长20~35厘米,横径2.5~3.5厘米,重150~500克。笋肉白色,壁厚1厘米左右,质脆,味甘,风味好。笋期3月上旬至5月上旬。通过覆盖栽培可提前至春节前出笋。竹笋产量每公顷11.2516.50吨。雷竹为散生竹,产笋早,耐肥性强,耐热,耐寒,抗风和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大小年现象不明显。
  哺鸡笋 笋体肥壮,呈钝锥形,长27~33厘米,基部直径4~5厘米,重400~500克。笋肉白至白黄色,壁厚约0.6厘米,含水量高,味美。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每公顷产笋9.75~11.25吨。哺鸡竹为散生竹,适应性强,较耐盐碱。
  竹笋栽培
  毛竹林 新园开发一般用母竹移栽,老竹园附近采用“扩鞭法”造林。20世纪90年代中期,毛竹林一般每公顷立竹2700~3150株。90年代后期,由于竹材价格上涨,每公顷立竹增加到3300~3900株。
  毛竹园施肥,1990年前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1991年后,逐渐以化肥为主。施肥一般每年两次,分别在新竹展叶的5—6月和秋末冬初,2000年后因劳动力价格上涨,多数仅在新竹展叶后施一次肥。
  雷竹林 通常在梅季选生长健壮的一年或两年生母竹,留足宿土起蔸,留枝5~7盘斩梢后栽植,每公顷900~1500株。
  投产的雷竹林,每公顷立竹9000~12000株,2001年后增至15000~18000株。竹龄结构,一年生、两年生和三年生竹各占30%,四至五年生占10%。5月底至6月初深翻竹园,11—12月每公顷加客土225~375吨。3月施催笋肥(长笋肥),6月施产后肥(长鞭肥),9月施催芽肥,12月施保暖肥(孕笋肥)。8—9月的笋芽分化期及3—4月的竹笋生长期若遇干旱,需浇水抗旱。
  1991年鸣鹤镇杜岙村村民采用覆盖栽培,出笋期提早1~2个月,笋价提高3~4倍。1998年覆盖面积增至136公顷。1999年后,由于部分竹园覆盖栽培后提早衰败,覆盖残留物遇雨水淋溶影响下游水库水质,覆盖面积逐年缩减,2007年仅14公顷。覆盖栽培技术:10月底至11月初,林地施足基肥后保持充足水分,12月上中旬采用双层覆盖,下层用竹叶、稻草或猪粪等发酵增温,厚度15厘米左右(若用猪粪,以5~10厘米厚为宜),上层用谷壳(砻糠)、竹叶等干材料保温,厚度约15厘米。覆盖后20~28天开始采笋。挖笋量超过当年产量的二分之一时,清除部分或全部覆盖物。
  雷竹病害有竹秆锈病、竹丛枝病和竹疹病等;虫害有竹笋夜蛾、竹蚜、竹瘿广肩小蜂和竹织叶野螟等,危害较轻,一般不予防治。
  竹笋加工
  毛笋可加工成水煮笋和笋干,雷笋和哺鸡笋腌制成咸笋。2002年后,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将3.0004000吨毛笋加工成水煮笋出口日本。一些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加工笋干和咸笋出售。
  第五章 蔺草拉毛果
  第一节 蔺草
  蔺草生产的发展
  蔺草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生产榻榻米(草席)的原料。
  1992年,港商杨氏两人在祖籍范市镇杨高村与其妹合资创办慈溪市丰织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蔺草种植加工。1996年,杨氏兄妹分别组建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丰丽草业发展有限公司。2005年,慈溪不再种植、加工蔺草。蔺草集中种植在范市镇。
  蔺草面积与产量
  1994年,种植蔺草26公顷,最高的1998年为133.33公顷。1992—2005年每公顷平均产量5985.7千克,其中1997年和2002年均达7500千克(表3-10)。
  表3-10 1992—2005年慈溪市蔺草种植面积与产量
  说明:资料来源为慈溪市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
  蔺草品种
  冈山3号 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于1992年从鄞县引入。茎长140~150厘米,草茎粗细中等,开花少,色泽稍差。适应性较广,分蘖均匀,抗纹枯病,产量较高。
  丰和2号 (原名不清,自定名)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从日本引入。色翠绿,茎粗细均匀,后期长势青秀,有效花茎率3.12%。产量略高于“冈山3号”。
  备后 丰和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于1998年7月从日本引入,系日本备后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色青翠,花茎率较低,草茎粗细均匀,长度一般。分蘖力较强。草茎长度、产量不及“丰和2号”。
  蔺草栽培
  上年11月中旬或当年4月上旬把大田培植的秧苗移至旱田繁殖,8月上中旬移至水田育秧,10月初浅水浅插,每公顷30)万~34.5万丛,每丛8~12根。结合翻耕施足基肥,栽后约1个月开始施追肥,共5~6次,以氮、钾肥为主。做好水浆管理和除草、防病治虫等工作,次年6月5—20日收获。
  第二节 拉毛果
  拉毛果面积与产量
  拉毛果原产欧洲,又名“蓟果”、“越绒草”土名“洋菜篰”。果齿柔中带刚,刺质硬,弹性足,拉力强,用于棉毛纺织物起绒。据传1929年由余姚长丰乡,赵宇椿在日本考察时引进。20世纪50年代初,天元、新界、宗汉公社一带开始种植,后逐渐扩大,主要分布在宗汉街道新界、百姓村和天元镇东村、塘河等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市零星栽种66公顷左右。联产承包后发展到230公顷(其中原新界乡115公顷)。80年代后期,产品滞销,降至55公顷。1999年为60公顷,2001年为71公顷,其中宗汉56.7公顷、天元13.9公顷。2008年种植25公顷。
  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拉毛果植株高大,茎叶繁茂,茎秆粗壮。叶长条形,对生或轮生。叶腋处均能萌芽抽枝。茎棱和叶主脉上有刺。花序棒槌状。果具6条棱,中空。成熟果球纵茎长7~12厘米,横茎中部长约4厘米,上端长约3厘米。有苞片700余片,钩状喙尖,呈角钢纵析,长12毫米,中间边宽2毫米,厚0.4毫米,坚硬富有弹性。
  拉毛果喜凉爽湿润,不耐阴,不耐旱,易感菌核病。一般每公顷产果约18万只。
  拉毛果一般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移栽。植株易倒伏,须控制氮肥施用。20世纪80年代以人粪尿为主。90年代后以复合肥为主。主秆长到7节以上(高100厘米左右)时摘心,上部两节留4个侧枝,结4个果球,抹除其余侧芽。次年6月中下旬,果色由绿转黄、果刺发硬时分批收获。
  拉毛果病虫害较少,2003—2004年宗汉镇菌核病株危害率10%~30%严重地块40%~70%。用“多菌灵”或“腐霉剂”连喷,2~3次,效果较好。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