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6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
分类号: F291.1
页数: 6
页码: 150-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慈溪干部群众一直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取得可喜成绩。1997年,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镇乡制订并实施新农村建设四年规划。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06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力水平、居住环境、精神文明等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各地各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认真落实相关措施,新农村建设态势良好,进展明显。
关键词: 慈溪市 农民生活 农村建设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慈溪干部群众一直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取得可喜成绩。1997年,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镇乡制订并实施新农村建设四年规划。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06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力水平、居住环境、精神文明等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各地各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认真落实相关措施,新农村建设态势良好,进展明显。
  第一节 农村经济
  1988—2008年,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据市农业局农村经济统计年报,第一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收入由1987年的39546万元增加到297346万元,增加6.52倍。与此同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促进二、三产业飞速发展。第二产业由1987年的141308万元增加到15431288万元,增加108.20倍;第三产业由1987年的15180万元增加到687376万元,增加44.28倍。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416010万元,比1987年的196034万元增长82.74倍,年均增长23.4%(表2-8、表2-9)。
  第二节 农民收入与生活
  农民收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局统计口径,下同)年年增长,1987年为783元,2008年为10397元,年递增13.1%(表2-10)。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主导地位。2008年,据全市250户农经记账户全年收入来源统计,家庭经营所得占71.89%,报酬收入占21.84%,财产性收入占2.85%,集体再分配收入占3.42%。
  农民生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2008年,每100户农村居民中,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4人,中专7人,高中33人,初中98人,小学66人,文盲、半文盲10人。与有统计数的1990年相比具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增加17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减少104人。每百户家庭中,有汽车7辆,,摩托车100辆,自行车132辆,电视机181台,空调机94台,照相机18台,洗衣机93台,电冰箱85台。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54元,比全省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072元增加36.5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7%,比1987年的41.3%减1.6个百分点。
  第三节 农居建设
  20世纪90年代,宗汉镇庙山村通过村企共建的方式建造农民新居。村通过土地整理提供建房土地,村办企业出资,共同开发建设庙山新村。新居以基建成本价结算,村民出资10万元左右,就可入住200平方米左右新居。2003年3月,市政府出台《慈溪市城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城区农民住宅建设由镇(街道)、有关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由符合条件的城区农民以成本价购置。10月,提出改造城中村。2006年,市出台《关于对全市农村困难群众进行住房救助的实施意见》,按人均8520元的标准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至2007年共计发放救助款2551.3万元,2507户农民住上新居。2007年,在附海镇、宗汉街道开展试点,按“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的要求,以镇村共建、村村共建、单村独建等方式,打破行政界限,建设效益型农民公寓。2008年,全市(5个街道和逍林镇除外)城镇规划区外的123个村进行统一规划,其中有91个行政村打破行政界限,建造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年底,农民居住区开工16处,累计开工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23平方米。是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9.42平方米,比1987年的24.40平方米增加143.52%。
  第四节 人居环境
  生活环境改造
  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绿化和美化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品位。1999年,全市开展“环境整治百日行动”。2000年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城乡全面实施河道、道路保洁责任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全面消灭露天粪缸。2003年,实施“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市建3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各镇建垃圾中转站33个,全市村村实现垃圾袋装化。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18.5万个,95%的村告别露天粪缸。新建和改造公厕3073座,改造家庭厕所82730个,新房户厕同建率100%。全长1712千米的4185条城乡道路实行长效保洁制,长2200千米的1644条河道实行动态保洁。2007年,发动群众“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34个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9个镇开展粪便沼气无害化处理。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46家。有重点地整治生产性污染源。2008年,全市73个“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试点村旧村改造全部完成,全市创建省、宁波市两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9个,宁波市环境整治村165个。完成镇级主干河道和二类河道整治335条,长684千米,铺设镇级污水管网5万多米,建立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12座,垃圾处理和长效保洁管理步入正常化运作轨道。建畜牧生态养殖小区17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小熔炼、漂印染、废旧塑料、电镀等区域性生产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交通
  2004年,全面建设乡村“康庄工程”,构建村村通公路、中心村通公交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2005年底,全市形成市域内半小时交通圈,道路通村率、硬化率和合格率均达百分之百。2006年,上等级公路的村开通客运班车。
  第五节 社会和劳动保障
  社会保障
  医疗保障 20世纪90年代,浒山、横河、宗汉等镇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医疗村管村办、住院报销的管理模式。1999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545个村、51.9万人。2001年,有130个村、17.84万人参加农民大病统筹。2003年12月,实施住院统筹、大病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4年参保708183人(含2003年12月参保人员),2008年参保707074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全市有镇、街道(不含浒山街道)卫生院22所,床位1673张,有村卫生室458所。
  生活保障 1995年,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当年有12.7万人参保。2002年,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4338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农民享受低保待遇。2003年,市委、市政府下发《慈溪市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实施(暂行)办法》(简称“土保”)和补充意见,规定自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对土地被征用或使用的村经济合作社社员,按规定缴纳保费,待男性到55岁、女性到50岁即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当年参保4279人。2004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按照征地有保、养老有靠、就医有补、遇困有助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1.8万人,其中4万多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2007年,市出台《慈溪市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简称“新农保”),农民按规定交足费用,每月可享受100元、150元、200元三档标准的养老待遇,当年参保27665人。2008年,参加老农保的有102275人,新农保45093人土保148622人。
  养老保障 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加快农村老人公寓和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2008年全市有养老机构19家,床位3079床,入院1453人。
  劳动保障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使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2000年,取消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需要审批等制度和一切收费,消除户籍门槛,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2003年,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工程,培训1万余人,其中在城镇就业者占65%以上。2004年,市启动农民转产就业工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制。政府出资培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中青年富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2005年培训农民789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650人。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城乡服务型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若干意见》和配套政策,把劳动力培训工作列入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计划和政府任期目标。2007年把就业培训列入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工程。至2008年,市投资1500万元建成家电制造、化纤纺织、机电模具、林业园艺、农业技术、财务会计、商贸物流、现代服务等8家培训基地,5个镇创建缝纫平机维修、数控车工、焊工等品牌培训项目村村设置培训网络服务管理平台。2006—2008年,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培训经费9441.81万元,培训,405688人,其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63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2813人,后备劳动力培训1148人。2008年,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发证率达80.8%,转移就业率达到发证率的95.5%。
  第六节 文明乡风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不懈地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镇、村、家庭建设活动;宣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正气;狠刹赌博、迷信等歪风邪气,开展“扫黄”、“打黑”活动;重视镇村文化阵地建设,组织群众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0年3月,把建设村农民文化宫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一项“民心”工程,村民可在文化宫学习、娱乐、健身、休闲,享受城市文明。同时各级政府也把村落文化宫作为思想阵地,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村民进行科普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制意识。2004年,依托村落文化宫,全市农村建立各种文体队伍710多支,开展有规模的文体活动300余场次。2008年,全市各镇(街道)有图书馆、文化站36座,影剧院8座,体育场馆19座。有村落文化宫198座,村体育健身场所446个,村落公园178处。同时,各地精心设计载体,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文明乡风进万家、文化进百村以及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百个农民公园文体调演等活动,为创建农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营造良好环境。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